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知道自己必须要有“一杯水”,所以每位老师经常借阅各类业务刊物,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加强教科研究,充分发挥学校在师资、网络教学上的优势,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引进各种成功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课堂教学中提问充斥课堂但教学效果却低下的现状,我们组提出了“有效提问,提高效率”的研训主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整合材料,并利用研训和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围绕这一研训主题潜心学习,及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记反思,写随笔,并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在学校的博客上。本学期我们还观看了录像课《我是什么》,通过研讨、评点、对比丰实自己的教学底座。老师们还积极投稿,朱艳芬、张微素等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

二、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本学期我们采用了南三县统一的常规课教案,这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业务水平的提高,而是常常在课后聚在一起对教案进行讨论,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教案提出了许多中肯又有意义的建议。结合校听课周活动,本学期学校还安排了三位老师进行了教学展示,我们组的周艳老师执教了《称赞》一课,五年级的胡优辉老师执教了《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六年级的李金娜老师执教了《检阅》一课。特别是周艳老师在试教过程中,我们年段的老师都积极参与备课、听课、讨论,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课后,每位老师根据年段研训主题认真撰写了听课心得,及时上传到学校校本研训平台上,借助网络研修平台这个载体,使老师们的思考交流更具交互性、即时性,在碰撞中,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得以提升。

三、抓好常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在鼓励语文教师们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其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本学期科组结合语文教研大组参加宁波和奉化规范教研组评选活动,进行了教学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学生作业的批改是否及时、认真,是否写教案,是否写教学反思和教后记等方面。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全组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教案完整,重点突出,有反思,作业设计科学合理,批改细致准确。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2

一、比较阅读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构建以精读课文为中心的比较阅读模式。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一方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这些话,见地是颇为深刻的。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1.同主题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表现的是父爱母爱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在特定的情况下那种“信守承诺、爱子情深”的父爱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的父爱,两者的选材完全不同,是父爱事例的南北两极。《慈母情深》中对儿子百般呵护的老牛舐犊的母亲与《学会看病》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的母亲,两位母亲形象迥然不同。比较同一主题的文章,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研究其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父爱母爱”主题阅读,引进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母爱?风筝?童话》、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的《没有人喝彩的工作》、陈运松的《鱼头》……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根据单元主题选择相关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种爱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学生对爱的不同内涵的体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不同体裁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以“桥”命题的《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赵州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桥》是篇小小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篇记叙文,两者都是为了赞颂“舍己为人搭建生命之桥”的精神,《赵州桥》是篇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美观坚固以及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传承。可以对同一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如小说与纪实文学比较、记叙文和议论文比较、诗歌和散文比较。也可以由此延伸,如同样是《一件小事》,鲁迅是“一粒沙里见世界”,从车夫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折射出不平凡的精神,榨出自己皮袄下的“小”来,铁凝则是“半瓣花上说人情”,从邻居一个6号半针头品味出信任、友善、不张扬的立身处世境界;同样从荔枝出发,苏轼快意它的甘美,杜牧却悲叹朝廷的腐败,杨朔看到的是蜜蜂的无私奉献,肖复兴体味到的则是深深的母爱……在比较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感受,使学生领悟到不同表达方式的神奇魅力,进而把握住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这种独特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的效果是单一文章的阅读所不可比拟的。

3.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阅读

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比较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引起学生的思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卷是否有益”,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引进《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读书的时光》(弗吉尼亚?沃尔芙)、《造书术》(华盛顿?欧文)等文章,这些文章都说读书,但表达的观点却各有意趣。通过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对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倾向的比较,对同一作品的前后两稿的比较,对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对作家的作品与有关的评论文章的比较等,这些较高层次的比较阅读方法,我们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运用。

二、补充阅读模式

教材选文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但是,再好的教材,其内容也是局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不管哪一套教材都是挂一漏万,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同时,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只盯于教材,那么,他的精神成长的营养是贫乏的,其智力生活也是单调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记忆课本上的公式、规则和结论的“智力背景”或“智力底子”。

1.由点及面的补充阅读,积淀文化

顾名思义,就是从局部、小范围的课文阅读逐步推及到大面积、大范围的课外阅读。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补充阅读模式,大致有三种推广补充方法:①从节选到全文。教材中有很多选文都是从经典作品中节选出来的,《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将相和》选自《史记》,在第十二册还专设了一个名著阅读单元,这些选文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联结课内外阅读的纽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世界。②从引文到引文全篇。在小学阶段,引文的出现还不是很多,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怀念母亲》中季羡林引用哥廷根写的部分日记,《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引用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这些引文的目的是为了充实文章内容,增添理论(情感)色彩,增强论辩力量。对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引文全篇,学习如何占有素材、运用素材。③从课文到作者其他作品。如读了《桃花心木》,推荐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迷路的云》等,读了《凡卡》,推荐阅读契科夫的其他小说,如《套中人》《变色龙》等,读了《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2.由表及里的补充阅读,积累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讲的就是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可以从优美词句出发,从典型段落入手,从篇章结构着眼,也可以从课文中所写的某个人物、某种景物、某个事件、某种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是某句话、某个字,拓展到阅读相关作品,达到重复强化、彼此启发的作用。比如,《白杨》是一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可以将《落花生》《桃花心木》两篇文章引进课堂,进行补充阅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展开,从形到神到人。还可补充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白杨》,在明白借物喻人文章的共同点(描述出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的相似之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不同构篇方式。

还可以将改定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比如课文《蟋蟀的住宅》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找来原著《蟋蟀》一读,你就会发现两者相差甚远。首先字数不同,原著12000多字,课文900多字;其次内容不同,课文主要写住宅,原著有三个篇章,分别写了它的家政、住屋和乐器;再者表达语言迥异,课文偏向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而原著则多是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描写性语言。

三、质疑阅读模式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作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质疑读书法是一种精读阅读法,是指带着疑难问题读书进而猎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质疑, 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 找出正确的答案, 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它是“学―思―疑―问”学习心理规律的重要环节。质疑阅读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观点质疑――旁征博引,运用他人观点质疑――集思广益,展开讨论争鸣质疑――深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质疑。疑问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书本上已经提出并且基本上讲清楚的,只要读书就可以解决;另一种是经过思考才能提出来,还需用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而后一种对我们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1.对文章内容的横向拓展

“文本的确定性的存在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之一。”新课标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以《比尾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有学生提出:“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特别好玩?”这个问题马上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便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壁虎、袋鼠、鱼、老虎、牛等动物都纷纷闪亮登场。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不也编一个《比尾巴》呢?”于是,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小儿歌诞生了:“谁的尾巴尖?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好像小凳子?乌龟的尾巴尖,鸭子的尾巴扁,袋鼠的尾巴好像小凳子。”“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最有力?狗的尾巴软,猫的尾巴硬,老虎的尾巴最有力。”……

2.对文章主旨的深度开发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诚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我们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要寻找意义的相对确定性。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孔子他像个大小孩!平时我们小孩在路上争辩时,哪有大人会走过来问我们争辩什么?孔子居然会走过去问,他的好奇心也太重了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阅读有关孔子的言论或作品,自己作出思考判断,通过质疑阅读有了收获后,再展开讨论交流。

3.对语言表达的精益求精

语言需要锤炼,文本也可质疑。遥想当年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也是质疑阅读的一种追求。如读《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学生认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的“和”应该改为“等”,因为青铜利器、名人书画都是属于奇珍异宝,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又如读《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题目应该用《草船讹箭》,或者给“借”字添上引号,因为这里表示的是特殊意思;再如读《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课文写到第13自然段就可以了,后面的6个自然段可以删掉……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3

一、公路桥梁在交通中的地位

建立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和巩固国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路、铁路、城市和农村道路以及水利建设中,为了跨越各种障碍,必须修建各种类型桥梁和涵洞,因此桥涵是交通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证全线早日通车的关键。在经济上,桥梁和涵洞的造价一般来说平均占公路总造价的10%~20%。在国防上,桥梁是交通运输的咽喉,在需要高度快速、机动的现代战争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桥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速公路上迂回交叉的立交桥、高架桥和城市高架道路,几十公里长的海湾、海峡大桥,新发展的城郊高速铁路桥与轻轨运输高架桥等,这些新型桥梁不但是规模巨大的工程实体,而且犹如一条地上的彩虹,将城市装扮得格外美丽。综观世界各国的大城市,常以耐人寻味的大桥作为城市的标志与骄傲。因而桥梁建筑已不单纯地被视为交通线上重要的工程实体,而且常作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国力的综合体现。

二、公路桥梁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桥梁美学

桥梁是人类最杰出的建筑之一,闻名遐尔的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澳大利亚悉尼港桥、英国伦敦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中国上海杨浦大桥、南京长江二桥、扬州湾跨海大桥、香港青马大桥,这些著名大桥都是一件件宝贵的空间艺术品,成为陆地、江河、海洋和天空的景观以及城市标志性建筑。宏伟壮观的澳大利亚悉尼港桥与现代化别具一格的悉尼歌剧院融为一体,成为今日悉尼的象征。因此,21世纪的桥梁结构必将更加重视建筑艺术造型,重视桥梁美学和景观设计,重视环境保护,达到人文景观同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在20世纪桥梁工程大发展的基础上,描绘21世纪的宏伟蓝图,桥梁建设技术将有更大、更新的发展。桥梁美学应从桥梁的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将美学构思,包括色彩、照明等融入到桥型、桥孔布置、结构造型的设计中。桥型结构力求新颖别致、布局协调紧凑、线条明快,有个性化,并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桥梁在施工图设计已经结束,桥型结构在既成事实的前提下表面美化工程设计,这种美学设计滞后的状况应该改变。有的地区或有些高速公路上的桥梁,包括立交桥、天桥,桥型结构呆板、笨拙,与环境、地貌的协调不足,存在拓展空间。

(二)关于安全耐久性

桥梁的安全耐久性是桥梁界关注的突出问题。一些桥梁所暴露出的质量缺陷,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在设计、施工、材料、养护维修、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裂缝问题。一些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由于梁体裂缝严重、挠度大,危及使用安全,而实施加固,预应力混凝土主梁也有裂缝发生,从根本上讲,应从设计和施工工艺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经检查发现,采用传统的压浆工艺,钢束管道内浆体不饱满,钢束严重锈蚀导致有效预应力降低。因此,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为保证钢束管道压浆质量,塑料波纹管及真空辅助压浆工艺的推广应用不容置疑。有专家提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跨径不宜过大,跨径在100——200m范围内,矮塔斜拉桥、梁拱组合体系等桥型具有可比性。大跨径斜拉桥主梁的结构型式,应总结已建桥梁的经验,经充分论证比较确定;第二,斜拉桥的拉索。平行镀锌钢丝拉索在我国已应用多年,近几年,无粘结镀锌钢绞线拉索和环氧涂层钢绞线拉索也先后被采用。三种型式的拉索,其构造、防腐、制作安装和实施换索的方式不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斜拉桥在百年使用期内,拉索的更换不可避免,但应尽量做到在保证拉索的安全耐久性前提下,换索的次数最少、最方便。目前,我国桥梁界对三种型式拉索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有必要从拉索的性能、安全耐久性、应用效果以及建设、养护维修费的综合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的进一步研究论证,尽快取得共识;第三,钢桥的桥面铺装和钢结构的防腐。我国以钢箱梁为主梁的悬索桥、斜拉桥,采用的桥面铺装型式较多,有的比较成功,但有的在通车后不久就因损坏而改建。其铺装的设计、材料、工艺问题,应通过研究和试验,尽快解决。对钢箱梁的防腐比较重视,但尽管采用了较先进的防腐技术,严格的养护维修是不可缺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构件的防腐、拱肋内混凝土脱空问题以及中承式、下承式拱桥吊杆易腐蚀、疲劳问题,应认真对待。

(三)技术创新和工程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桥梁建设特别是公路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我国公路建设的前景,桥梁新建、改建、加固的任务依然很重。只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总结经验,正视不足,认真解决桥梁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桥梁建设技术一定会展现更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前军。浅谈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4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依托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试一试,这句你会吗?

(课件出示:枯藤老树昏鸦,小 流水人家。)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师:真能干!再来试试这一句。

(课件出示:一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师:最后一句可难了,看行不行!

(课件出示:春雨断 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生:(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师:太厉害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新课文就和桥有关,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所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格外感动。想不想读读课文?

生:想!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从熟悉的诗句到不熟悉的诗句的填空练习,既收到了积累的效果,又达到了导课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依托练习,学习词语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相信这些生字你一定认识了。请看第一组。

(课件出示词语:骨髓 凋零 暂时 步履匆匆 间隔 摇晃。)

师:这些词语可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吧!记住,如果同桌读错了,一定要帮忙纠正。

(学生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师:开小火车读一读。如果读对了,就请跟着读一遍;如果读错了,请举手纠正。

(一个小组开火车读词语,其他学生跟读。)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合作得很成功,词语都读对了。为了加深印象,请打开作业本 45页,完成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桌交换检查一下答案吧,看看哪个小老师最认真。

(学生互相检查对错。)

点评:本课难读的字音,作业本第一题基本都呈现了。这里让学生先读一读,认一认,再动笔做一做,印象便深刻了。

师:词语会读了,这些生字会写吗?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海峡 桂树 移植 台湾 彼此 袭击 余震 满怀 空旷 暂时 同胞 血脉。)

师:加点的字都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请同学们先读读词语,然后用“万能神笔”在桌子上写写生字。如果有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边读边在桌子上书空)

师:同学们真用心,一起测测自己的记忆力吧!请同学们完成作业本的第二题。

师:完成的同学可以看看大屏幕或语文书,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如果有请及时订正。

点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与其让学生说生字怎么记,不如让他们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依托练习,了解内容

师:词语都能读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现在的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了。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很多学生举手,教师随意点了4个学生站起来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教师板书:杭州 小钱 白血病。)

生:我有补充,还有李博士也帮了很大的忙。

师:很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在台湾,我们就叫他们台湾同胞。

(教师板书:台湾同胞 余震中 捐献骨髓)

师:谁能够根据黑板上的词语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师:对了,很多的记叙文,我们都可以通过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选择上面的一种说法,写在课题下面。

(学生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写主要内容。)

点评:利用“串词连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先让学生说,然后再写下来,既练了口头表达,又练了书面表达。

四、精读课文,依托练习,走进小钱

师: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在哪几个人物身上发生的?

生:小钱、台湾青年和李博士。

师:那接下来,让我们先到杭州,去看看小钱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从这两个自然段当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可以圈圈画画,也可以简单地在旁边写写。

(学生作圈画批注。)

师:愿意把你的所得和大家分享吗?

生:我知道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危在旦夕。

师:你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句话上。

(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你对小钱的同情吗?

(学生读得有些悲伤。)

师:老师看见很多同学也画出了这句话,能说说你们的体会和理解吗?

生:这句话里的“凋零、含苞、绽放”三个词语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花的,这儿却用来写人,我觉得很适合。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试着读出这三个词的意思。

(学生在读时强调了以上三个词,赢得了掌声。)

师:你太会读书了!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这一句——

(课件出示句子: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读一读,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老师,“辗转”是什么意思?

师:遇到问题及时提问,好习惯。谁能帮助他?

生:就是小钱找了很多地方,很艰难地找到了适合的骨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学生说,教师总结: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师:是呀,读书时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课文。你看,课文中还有这些词也很重要——

(课件出示:甜丝丝 灿烂 含苞 空旷 苍白 突如其来。)

师:你能正确地找到他们的朋友吗?请你完成作业本的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答案吧!

师:小钱这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最后还能灿烂地绽放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点评:词语教学是三、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先找到重点句,再找到关键词,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作业本上的题目又把这个方法延伸到了短语里,课堂上即时完成这题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依托练习,质疑导入

师:请同学们打开本子,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听写的词语为:桂树 移植 台湾 彼此 满怀 同胞 血脉。)

师:和同桌交流一下,既要看看对错,还要比比谁的字写得漂亮。

(学生互相检查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到杭州去看了小钱。小钱是幸运的,因为他找到了有合适骨髓的人。这个人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台湾,一起去看看那个青年和李博士吧!

点评:作业本的第二题没有把本课所有的生字含在里面,通过听写,把其他要求掌握的生字也写了一次,这有助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的生字。

二、精读语段,依托练习,悟情悟法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尤其是那些令我们心中一动的文字,把它画起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做些批注。等会儿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作圈画、批注。)

师:真好!刚才大家读书时专注的神情,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

生:我想交流的句子是“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从这句话里我知道了当时的情况很“糟糕”来。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糟糕”来?

生:突如其来。

师:是呀,李博士刚拿起针筒——

生:余震来了!

师:李博士又拿起针头,刚刺向皮肤——

生:余震来了!

师:李博士再一次拿起针头,刺向皮肤,刚要开始抽骨髓——

生:余震来了!

师:所以,李博士——

生:不得不停止工作。

师:“不得不”是什么意思?

生:只好(只能、只得)。

师:那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打开作业本第46页,完成第五题的第二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作巡视批改,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把句子写在作业本第四题第一小题的横线上。)

点评:这里紧紧围绕重点词“不得不”,依据作业本上的题目进行了一次合理的改写和造句练习,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不得不”这个双重否定词的理解。同时,通过说话和写话的练习,提升了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师:情况如此糟糕,台湾青年被吓到了吗?李博士放弃了吗?

生:没有。我是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看出来的。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知道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句中的哪个词感动了你?

生:“一次又一次”。我从小就怕打针,可是台湾青年却能忍着痛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下来,值得我学习。

师:希望你以后也能做个勇敢的孩子,不害怕打针,好吗?是的,“一次又一次”这个词语用得好,我们也来学学: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干什么,谁怎么样了。请联系实际说一说,再写下来。打开作业本,完成题目。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四题的第二小题。)

师:作业做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点评:词语要在不断运用中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意思。通过照样子写句子,然后交流自己写的句子,这样达到对“一次又一次”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师:余震持续不断,当时情况仍比较危险。可是为什么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表现仍是“沉着地”、“静静地”呢?

生:因为他们心中想着小钱,心中有他人。

师:好一个“心中有他人”!

生:也许他们想着远在杭州的小钱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救人,所以能“沉着地”、“静静地”。

师:看来你们已经读懂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了。来,把你们的感受写在作业本上吧。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五题的第四小题。)

点评: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每个学生在对课文和句子的理解上都有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用笔直接抒写,不仅凸显个性化理解,也是对学生的很好的尊重。

师:抽完了骨髓,李博士又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开始了奔波。他从花莲到台北,从台北赴香港,再从香港转机到杭州,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但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感动”两个字。那么,就让我们把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吧!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依托练习,升华情感

师: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小钱的内心深处,一定非常感激那位捐赠骨髓给他的台湾青年,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试着走进小钱的内心,写一写你心中的感动。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六题。)

师:来,一起分享我们心中的感动吧!

生:虽然你远在台湾,我却觉得我们近在咫尺;虽然我们不是亲人,我却觉得胜似亲人;虽然我们隔着一个海峡,但我觉得你就在我身边。

师:你真是一个才女,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好!

点评:通过朗读体会,学生此时的情感已经酝酿得很充分了,在此处安排写话练习便是让学生的感情得以自然流露;同时也是对课文学习的一个总结。学生在心灵的对话中受到一次更为深刻的情感洗礼。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这岂止是一个故事,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课件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手术成功了,

小钱得救了。

是——爱心,

是——亲情,

是——血脉,

让生命之花绽放了!

愿生命的火种,

愿无私的爱心,

一代一代传下去,

传下去……

(学生一齐诵读。)

师: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了,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一遍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是那份浓浓的亲情架起了这座生命之桥,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再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下课!

21 638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