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实用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1
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音乐主题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1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儿歌的韵律,感受音乐强弱变化。
2、喜欢打击乐活动,体验拍打不同位置发出的各种拍打声。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节奏棒每人一副
2、大猫、小猫图片;磁带;玩偶一个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动作进教室
2、发声练习:出示玩偶引起幼儿兴趣,用歌欢迎。
启发幼儿变换拍打的部位和动作。
3、分辨声音游戏
教师用不同强度的声音呼唤幼儿
启发幼儿用强弱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大猫和小猫》、《幸福拍手歌》,并用身体动作和节拍表现
4、敲敲奏奏
按教师提示的节拍尝试敲击节奏棒的各种方法
按儿歌韵律敲击《孙悟空打妖怪》《修鞋匠》
尝试敲击《大猫和小猫》、体验节奏的变化
5、音乐游戏《听音学走路》:启发幼儿注意倾听,根据音乐的变化模仿鸟飞、大象走、解放军走路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2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夜晚星空闪烁、柔美的意境。启发幼儿用跳跃、连贯的唱法演唱歌曲。
2、用打击乐器敲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型。
教学准备:
1、打击乐器若干2、小动物头饰(猫、狗、鸭、羊)3、节奏卡
4、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1、老师带幼儿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愉快地进活动室。
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扮演各种小动物到森林动物园玩吧!”
音乐起:(放小动物操音乐)老师随幼儿一起翩翩起舞,并鼓励幼儿:“看,多漂亮的小鸡呀!聪明的小狗走得多好!可爱的小猫今天特别精神!哇!小鸭今天跳得可好啦!”
(当音乐停时)
师:“你们真是一群聪明可爱的小动物,现在我们来到了森林动物园,看看我们小动物的家是怎样的?小动物们又是怎样学本领的?看看我们谁最能干,谁最认真,谁最聪明?
2、小动物学唱歌
师:“小动物们!看!谁来了?”(师转身把小鸡头饰戴上)
幼:“小鸡来了!”
(1) 幼儿拍出节奏:|叽叽 叽|叽叽 叽|
(2) 用以上方法和幼儿一起练习小猫、小狗、小鸭的叫声。| 喵 喵 |喵喵| ;
呷— | 呷—| ; 汪—| 汪汪 | 汪—| 汪汪 |
(3)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节奏练习。
(4)师:“树上的小鸟听见你们在唱歌,它也想唱一唱。”在老师的指挥下有感情地运用强弱对比的声音唱歌曲:《两只小鸟》
3、律动回座位《大鞋与小鞋》
4、学习节奏乐《小星星》
(1)出示挂图(1)
(活泼调皮的星星)
师:“天黑了,妈妈带着小朋友出来散步了,你们猜猜这时候什么东西在天空中最调皮,象一只只小眼睛一样看着我们?
老师引导幼儿说出要用轻快、跳跃的唱法来表现闪烁的星星。
(2)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节奏型来表现轻快、跳跃的小星星”(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出X X | X X|的节奏。
(3) 出示挂图(2)
(安静柔美的星星)
师:“小星星玩累了,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引导幼儿用舒缓、连贯的唱法表现累了的小星星。
师:“现在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节奏型来表现玩累的小星星?(引导幼儿拍出X—|X—的节奏型)
(4)引导幼儿听音乐进行节奏练习。
(5)幼儿分别用跳跃和连贯的唱法演唱歌曲。
5、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敲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型(提示幼儿不同情绪的乐曲可选用什么乐器呢?)
(1)先请一组小朋友拿乐器敲出笑星星的节奏型,另外一组小朋友可做点头动作。
(2)再请一组小朋友拿乐器敲出睡觉星星的节奏型,另外一组小朋友可做点头动作。
6、两组幼儿一起配上乐器,为歌曲《闪烁的星星》伴奏。
7、音游《小动物回家》
师:刚才小朋友演奏得又整齐又动听,今天我们在森林动物园里渡过了愉快的一天,现在我们听着音乐,玩小动物回家的游戏吧!
(1)师弹出代表各种小动物的乐曲,幼儿听音即兴做相应的动作,音乐结束时最后一个长音的唱名必须是C大调的135音高。
(2)当变换代表另一些小动物的乐曲时,游戏重新开始。
8、结束活动
师:“天黑了,小动物们回家吧!”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幼儿能初步掌握今天所学的童谣:大家都是中国人。
过程与方法:2、通过儿歌学习对祖国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增强爱祖国的情感。
3、幼儿能活动中获得快乐,加强其对童谣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知道自己是一位中国小公民,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文中提到的各地方语言特色、民族特色教学难点:各地相对应的语言特色与民族特色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导读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教学准备1、有关国庆节的相关活动图片。
2、儿歌所用的音乐CD。
3、若干个民族的传统服饰。
4、各地方言录音。
五、教学过程(一)、民族服装展示1、教师出示资料(民族服装)照片。
师:你们知道这些是那些民族的穿的衣服吗?知道这些那个地方的人穿的吗?(教师组织幼儿开始讨论)2、教师小结:
(二)童谣学习:
1、教师播放音乐,先给唱一遍童谣:
东是人,西是人,来来往往都是人。
阿拉阿拉上海人,
俺们俺们山东人,
俄伲俄伲苏州人,噢们噢们香港人,
戴花帽的新疆人,
穿长袍的西藏人,外地人,本地人,
亲亲热热一家人,
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
2、教师开始和小朋友们一块唱这首好听的童谣3、在幼儿基本熟练以后,教师请若干幼儿给其他的表演一下,以带动其他幼儿更好的来学习这个童谣。
四、活动总结:
教师在活动结束以后,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其获得快乐。同时,教师也要照顾到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活动延伸: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块唱这首童谣。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4活动目标:
1、熟悉歌谣,学习看图谱演奏。
2、尝试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
3、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图谱、图片、乐器:打棒、碰铃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熟悉歌谣的基础上,学习看图谱演奏。
活动难点:用碰铃演奏十六分音符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唱歌吗?
师:有一位修鞋匠老爷爷他手中的锤子也会唱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
二、互动学习
(一)欣赏歌谣,初步理解歌谣
师:老爷爷手中有几种锤子?(出示大小锤子图片)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有什么不一样?
(二)再次欣赏歌谣,感知大小两种锤子的节奏
1、师:大锤子是怎么敲的?(出示图谱1)
师:敲了几下呢?
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
师:大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
师:我们再来试一试。
2、师:小锤子是怎么敲的?(出示图谱2)
师:敲了几下呢?
师:小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
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
3、教师说前半句,幼儿拍手表现两种锤子的轻重
三、探索交流
(一)学习看图谱,初步感知节奏
1、师:我们一起看图拍一拍老爷爷修鞋的地方。
刚才我们拍了手,还可以拍哪里?
2、跟随音乐看图谱感知节奏。
(二)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
1、师:小朋友真棒,知道在修鞋的地方拍手,说词的地方摆头。
瞧,老爷爷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呢。(出示打棒、碰铃)
师:你们认识吗?
2、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大锤子在敲?
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小锤子在敲?
3、幼儿分两组分别使用打棒和碰铃。
(教师巡视检查幼儿乐器的用法)
4、师:我们用乐器宝宝来试试:大锤子唱歌当当当当,小锤子唱歌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
(三)看图谱完整演奏
1、教师指图带领幼儿演奏(提醒幼儿说词部分乐器休息)
2、教师小结:乐器的使用以及小锤子的演奏
师:小朋友想一想碰铃怎么就敲得快了?
3、幼儿互换乐器,感受不同音色的乐器所演奏的效果不同。
四、拓展延伸
师:这首歌谣叫《锤子歌》,老师将图谱放到表演区,小朋友可以试试除了用打棒和碰铃伴奏,还可以用什么乐器?反思: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由于小班幼儿没有太多的演奏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选择了歌谣《锤子歌》。
活动反思:
这首歌谣琅琅上口,便于理解,同时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象声词“咚。”“叮。”,并且通过大锤、小锤的对比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音乐的轻重、快慢。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颇有难度。例如:在本次活动中,小锤子敲了八下,小班幼儿没有那么强的自控能力,不可能正好敲八下。只要幼儿能跟上节奏,音乐停,乐器不敲即可。
怎样能让幼儿用碰铃给小锤伴奏时既敲得快还要节奏清晰,那就在于两个碰铃之间距离的掌握,离得太近听不清敲的节奏,离得太远跟不上节奏。要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来探索发现这一秘密。
由于小班幼儿没有配器的能力,因此我给幼儿提供了打棒和碰铃两种乐器。幼儿可以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和大锤、小锤进行匹配,为幼儿后面学习配器做铺垫。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仍有3名男孩对于后面的集体演奏环节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是分组演奏,所以存在等待现象,他们3个是急切的想敲击乐器,但是老师不允许,所以后面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5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感受音乐的活泼与动感。
2、能手眼协调地跟着音乐做打蚊子、搔痒痒、搽药等动作。
3、乐意参与音乐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蚊子的图片4张粘在棍子上。花露水、蚊拍子,打蚊子的PPT图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看,谁来我们班啦?(出示蚊子的图片)我们班来了一个讨厌的家伙,是谁啊?然后依次把其余3个蚊子都出示出来。
师:那你们看到蚊子了会怎么做呢?
幼:打它
师:今天呢我带来了一首打蚊子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你们有没有打到蚊子?
幼:没有/有
师:打不到,飞走了,看到蚊子你们会怎么样?(打)
师:那我们一起来玩打蚊子的游戏好吗?
教师拿出蚊子的道具对这幼儿嗡嗡嗡~~~~。
师:讨厌的蚊子,打死它,我们一起过来打它,啪~~啪~~~啪~~~
师:哎呀,不好了,又来了很多的蚊子,(教师把剩余的蚊子拿出来)快过来看一看,又来了好多蚊子呢!蚊子看到我们可开心了,哇,这么多小朋友,我又可以饱吃一顿喽!(教师摸肚子)
师:咿,我听到蚊子飞到这里来了,嗡,嗡,嗡~~~啪!(教师把蚊子的道具放在幼儿的耳朵边上)让幼儿用手去打。嗡,嗡,嗡~~~啪!(多跟几个幼儿玩一下。)在重复1遍
师:我们打了许多蚊子,数一数还有几只蚊子,数一下。1234,打蚊子。1234,打蚊子,(教师拿着蚊子的道具在幼儿面前飞)这里这里还有,1234,用力打,1234,打用力打。
师:打不到蚊子“你生气”。小小蚊子真淘气,(教师模仿蚊子得意的表情)出示第一段图谱:教师解读图谱。老师画(~~~~)这个是干什么的?红红的表示什么?(打)蚊子飞飞飞干什么了?----拿出教具。
幼儿理解后。师:我们一起来打蚊子吧!
播放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师:这次打到没有啊?还是没有啊!这次要想办法打住它,(播放第一段)
师:小蚊子有没有在你们身上留下什么啊?(出示图谱)(解说图谱)是不是咬你们啦?(是),咬到了什么感觉啊?(痒)痒怎么办呢?(抓一抓)蚊子叮一口,抓一抓,(反复几遍叮幼儿,让他们抓一抓)小蚊子飞到上面去了(教师拿着)上面,啪。下面,啪。这边,啪。那里,啪。打不到“我了吧”,被蚊子叮到了,我们要喷点花露水就不痒了,(假装给幼儿涂一涂)好了,涂完药我们睡觉吧!????我们跟着音乐在一起来打蚊子。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完整进行游戏
游戏:(1)被拍到的幼儿就要蹲下去。分角色,玩2-3次。
活动结尾: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2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的这一代,都是在*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这些,正是要读透的内容。
由“朦胧诗”导入,但不够简洁,事实上学生也不见得明白,后来,**脆直接让学生阅读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3分钟后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从而获得了对“朦胧诗”和课文的第一认识。这样引入,学生理解更明确,加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一组闪烁的星星的图片导入后,让学生回忆了马致远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那么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呢?学生有了意象的感性认识,知道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星星”。联系当时的背景,诗中的星星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这两个问题是课后的习题,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由朗读切入,重点引导学生要入情朗读,这节课感觉做得较好。学生朗诵进步很大,在句子的品析“我喜欢 ……因为……”时,学生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发言的人很多。虽然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但我还是很满意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一向不爱说话,能在学校集中观课时有这样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坚信这是语文省时、省力、高效的最佳途径。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3
这个课例的创意之一,在于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美。
说、读、品、写四个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清晰勾勒出了阅读活动的基本过程;铺垫、感悟、赏析、拓展四个教学步骤,层层推波,步步助澜,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有声有色、精彩纷呈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个课例的创意之二,在于“无**”的教学设计之美。
全节课没有“**”,但有“问题”。“问题”的表述很有艺术性,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寻读、对读、品读、选写等,而从设计的目的上看,则是暗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点,暗示了课文的写作技巧,而且结合示例,还巧妙暗示了诗歌鉴赏的方式和方法。
这个课例的创意之三,在于落英缤纷的教学细节之美。
如“读星星”这个教学环节,教者采取听读、齐读、寻读、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了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也读出了诗歌的情韵之流、意境之美。其中特别是“寻读”部分,教者借助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读出了诗人笔下的“一颗炽热的心”、“二种黑暗的现实”(一种写满苦难的现实,一种像冬天般冰冷的现实)、“三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的世界)。落英缤纷的教学细节,既有力推动了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深层解读,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4
一、《黄河大合唱》的成功要素
《黄河大合唱》是在条件艰苦的延安窑洞中熔炼出来的杰作。当时为了能够尽快完成作品,并在简陋的条件下顺利演出,冼星海只好因时制宜,采用了简谱记谱和简单的民族小乐队配器方法,主要通过合唱来达到一定效果。作品一经问世,便取得了空前成功。这部作品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写作,经过一周的紧张排练,4月13日便在延安“陕公”大礼堂首演,之后延安一有重大演出活动,都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合唱队由一百人起增加到五百人,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见”。①这是当时演出《黄河大合唱》的真实写照,作品很快在全国传唱,并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也先后在《国际文学》和《旗帜》上撰写文章,报道了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成功绝非偶然,这其中包含着实时需求、民众需求和作品本身的创作水准等多方面因素。首先,《黄河大合唱》的内容符合当时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作品完成的1939年,正是国内各界纷纷呼吁全民抗战的宣传期,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上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怎样形成的呢,中国也逐渐改变了它的政策,逐渐转到了团结抗日的政策。假如没有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去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全中国就在民族领袖与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的统一领导之下,发出了神圣正义的炮声,全中国形成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在这关键时期,全国上下急需鼓舞抗日士气的宣传活动,《黄河大合唱》的问世,不仅回应了全国民众保家卫国的心理诉求,同时因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内容不牵扯任何个人英雄和党派纷争,唯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同仇敌忾,因此,作品也成为当时政治形势下国共两党认同的民族战争的有力武器。
其次,《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取决于大众的审美要求。作品受到群众欢迎,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新颖、创作手法朴素两个方面。这部合唱曲与黄自的《长恨歌》在曲体上有相似之处,是模仿18、19世纪清唱剧的结构形式而作,包括独唱、二重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并在每首歌曲开始之前加上一段朗诵,这些朗诵词对于音乐欣赏水平还不高的普通民众而言,既有强烈的煽情效果,也能达到诠释作品内容的作用,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在创作手法上,歌词表现出雅俗共赏的丰富内容,既有富于激情、充满艺术性的诗句,如朗诵句“民族的诗人在亚洲的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巨人醒来了,掀起它的怒涛,发出它的狂叫,向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歌声!”③等,也有通俗易懂、直白朴素的词句,如“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这些简朴易懂的歌词在后来的几十年传唱中一直都深入民心。在曲调方面,整部作品都以乡土气息的旋律为主,尤其是《黄河船夫曲》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水谣》 《河边对口曲》 《保卫黄河》等,这些旋律有的带有地方民歌的风味,有的是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旋法创作而成,利于民众接受和传唱。
其三,《黄河大合唱》具有较高水准的创作技法。冼星海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这在当时是国内少见的专门作曲人才。通过几年的创作实践,延安时期的冼星海已经具备了娴熟的作曲技巧,《黄河大合唱》虽然是其短期内的即兴之作,看似信手拈来,但实际上却饱含着作曲家多年学习和实践的成功经验,从旋律写作、曲式结构、和声进行等方面,既维护着西方作曲的传统风格,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并且能够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创作出在难度上适合当时表演,在形式上符合大众口味,在艺术上有较高水准的音乐作品。正如冼星海本人的记录:“‘鲁艺’的音乐人才,我到时不多(全中国音乐人才本来就少,所以也难怪)。他们算是全延安歌咏运动的中心,从影响上说,也许还是全国歌咏运动的中心吧……只是乐器方面设备太差,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除了能够携带的西乐器(如提琴、手风琴之类)外,只能数数中国乐器了。我现在正在研究中乐器的特点,想利用他们的特长补充目前的缺陷”④因此,《黄河大合唱》的初稿照顾到了政治要求、演员水平和听众群体,是当时能够拿出的最好作品。
〖=DM2(〗二、《黄河大合唱》修订的缘由
《黄河大合唱》自问世以来,被广泛传唱至今。由于初稿创作的特殊环境,虽然作品成功了,但它尚不能代表冼星海的最高创作水平,亦不完全适合音乐发达之后的环境演出,因此在作品演出的过程中进行过多次修订。第一次修订便是冼星海本人于 1941 年春天在苏联重新改写的版本;第二次大的修订是1955李焕之根据冼星海在苏联的修订版,为军委总政歌舞团的演出改编的版本,1987年又在此基础上,为上海乐团的演出进行了整理;第三次大的修订是1975 年10月,中央乐团为纪念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音乐会改编的演出本,主要是根据延安原稿的声乐部分和苏联稿的乐队总谱进行的整理。本文关注的焦点是1941年冼星海本人的修订版。
《黄河大合唱》的初稿当时是为一个特定的团队而作,担任合唱任务的是当时延安抗敌演剧第三队和一些业余合唱团,合唱人数不断增加。而伴奏所用的小乐队部分由鲁艺音乐系的学生担任,由于学员演奏水平和乐器数量的限制,冼星海选用了民族小乐队的伴奏形式,这应该说是情非得已之举。《黄河大合唱》演出之后,受到了国内文艺战线的高度赞扬,但是亦有一些批评性意见存在,其主要焦点在于“民族性”与“艺术性”的兼顾问题。初稿完成于提出的“中国作风”之后,我们可以认为所谓“中国作风”便是要具备中国本民族的音乐元素,《黄河大合唱》正是践行这一作风的典范。
冼星海早在巴黎时期,就曾尝试写作一些中国风味的作品,如《游子吟》 《中国古诗》等声乐作品,但是其技法是西方的,冼星海本人曾指出:“连作风也未确定,只不过是有印象派的作风和带上中国风味罢了”⑤ 。回国后的冼星海,在创作抗战歌曲、艺术歌曲和《第一交响曲》的过程中,都在努力探索,希望在作品中体现一些民族风格,而到达延安后,这种民族风格在新的环境下终于建立。1938年10月,在中共第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⑥《黄河大合唱》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新兴音乐的面貌,采用了西方体裁和西方的作曲技术,借用了一些中国音乐元素,如民歌音调、民族器乐等,作品的“民族性”达到了较高水准,这是作品能迅速得以传播的主要因素。然而,作品演出后,业内的批评意见也不少,比如贺绿汀指出:“因为管弦乐器太少,我以为有些歌曲如《黄水谣》,打击乐器可以减轻或者不要。”⑦刘雪庵也很直接地提出意见:“(1)歌咏队员有些音还不太纯正;(2)全曲演出得不连贯;(3)乐器音色不调和。”⑧这些批评意见归纳起来可以认为是作品在“艺术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冼星海本人也认为:“还有一种批评,给我的益处较大,那就是负责当局的关于方向的指出。譬如他们所主张的‘文化战线’,那关于音乐上民族、民主、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等,给与我对于新音乐建设的研究和实行问题上有很多的启示”。⑨冼星海在苏联期间重新修订作品,充分尊重了业内对作品在“艺术性”方面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修订,也体现出冼星海本人对艺术认真执著追求的精神。冼星海是在西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最初是完全西化的。在巴黎期间的习作主要在独唱和器乐作品方面,回国后的1935年夏天,他率先动笔创作《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1937年夏天完成了简单的总谱,但是还未完成配器,直到1941年春天,冼星海才抽出时间完成了交响乐总谱。这个版本把中国音乐元素,包括民歌、民族器乐等与西洋技法进行了紧密结合,成就出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大型音乐作品。在苏联期间,冼星海主要着力于器乐作品和大型管弦乐作品的创作,因为他深知,作为一个作曲家,只是创作声乐作品无法完全表达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苏联期间他的创作抛开了各种政治任务的干扰,完成了一系列大型管弦乐和器乐作品,代表作有《民族解放交响乐》(完稿)、四部组曲、《中国舞曲三首》、音画《中国生活》、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 《诗歌十首》 《中国狂想曲》等,也包括对《黄河大合唱》的修订。修订后的效果应该是冼星海所期望的,但是音乐作品需要演奏才能积累经验、启发乐思,才能使作曲家逐渐成熟,否则乐曲只是五线谱上的符号。由于修订后的版本在当时演出机会不多,冼星海没有得到多次修订的机会,这也如同他的其他大型管弦乐作品一样,创作愿望与实际演奏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差距。正如刘靖之的评价:“对于一个学习欧洲技法的音乐家,是无法满足于声乐体裁的乐曲,而需要透过那些音色丰满而多变化器乐及器乐之间的复杂组合,来表达千变万化的情绪:内在的、外来的、民族的、世界的、抒情的、激昂的、悲哀的、愤怒的,以及人类深邃的内心世界。冼氏整个创作生涯,充分说明了他的愿望。”⑩对《黄河大合唱》的修订正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愿望而完成,这其实是冼星海创作初期就有过的想法, 1941年他在苏联期间写作的《创作杂记》中明确地提到这个问题。“因为各地无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因此我老早就有意识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缩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5
[关键词] 电影观赏 视觉听觉 音乐出彩 艺术精湛
电影《闪闪的红星》,反映了1931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从恶霸胡汉三的皮鞭下救下了年仅七岁的贫苦出身的男孩潘冬子,并在村中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34年秋王铭左倾路线错误导致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冬子的爸爸出发前留下一颗红军的帽徽红五星,告诉冬子红军很快就会回来。胡汉三率领还乡团返回柳溪乡镇压民众,冬子亲眼目睹妈妈为掩护乡亲转移而英勇牺牲的感人情景。为冬子幼小的心灵树立了一块共产党人不朽的丰碑。才使他日后立志听大人的话、听党的话,用聪明和机智,不怕牺牲、不怕艰难,为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全中国,解放劳苦大众,一往无前、奋勇杀敌,屡建奇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战士。红军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有千万个象潘冬子的英雄战士前赴后继、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换来今天的无压迫、无灾难、无贫困、无战争,充满温暖阳光、一片和谐氛围的和平时代。
那还是1974年10月份的一个下午,是这部彩色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刚刚摄制完成的第二个月,我们山东省临沂地区东方红电影院就及时的从中国人民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定制了这部反映我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史,反映了1931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故事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我当时正在临沂地区师范(现在的临沂师范学院以及临沂教育学院前身)音乐班上二年级。我们学校及音乐班很幸运,托学校吴窿勋书记的福,是他通过关系给我们学校订购了该影片的入场券。之前,只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听到过对该影片的一点介绍,至于表演和拍摄水平究竟怎样,心里没底。
当时是音乐组组长谢宗昆老师领队,带我们观看电影的,进入电影院,同学们跟我一样,都报着一颗渴望渴求欣赏和品味电影艺术的心态,安静的坐了下来,就见容纳一千多人的影院,从楼上到楼下座无虚席。放电影的铃声响过后,礼堂门窗的布帘拉了下来,照明灯熄灭了,那时观众比现在守秩序,就连每个人的呼吸都能听得清楚,大家如饥似渴的享受了一场生动感人、回味无穷的彩大餐。
银幕亮了,影片播放开始,就见光芒四射的红红的五角星,伴着作曲家郑律成作曲、八一电影制片厂乐团演奏的雄壮有力的《中国人民进行曲》现为《中国人民军歌》,这是八一电影的传统片头,接着就是木琴、弦乐分奏、合奏的《闪闪的红星》主题歌曲旋律,伴随奏响的欢快音乐,屏幕上由下而上打出了介绍影片的字幕:
本片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王愿坚、陆拄执笔,导演:李峻、李昂,摄影:蔡继渭、曹进云,美工:任回兴、张征,作曲:傅庚辰,插曲《映山红》独唱:邓玉华,《红星照我去战斗》独唱:李双江,潘冬子配音:张贵兰,成人合唱:演奏:中国人民歌舞团(现为总政歌舞团),《红星歌》童声合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余童声合唱队,合唱指挥:胡德风、徐新,演奏:新影乐团,指挥:冯光涛;演员,潘冬子-新运饰演,吴修竹-蒋贯君饰演,宋大爹-高宝成饰演,母亲-李雪红饰演,潘行义-赵汝平饰演,春伢子-刘继忠饰演,胡汉三-刻江饰演。
由中提琴、大提琴以舒缓的节拍演奏,引出对该影片故事的介绍。
解说员以潘冬子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阶级压迫下的苦水里开始,在阶级斗争的烈火中度过的,那已经是四十年以前的事了,急风骤雨的1931年,当时我才七岁,那年听大人说,共产党毛委员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已经到了南山闹起了革命,就要到我们这边来了……。
剧情延伸,画面中,当潘冬子担着砍的木柴走到村头时,当地的财主胡汉三为了对付红军,知道潘冬子的爸爸潘行义刚参加红军,便将潘冬子拦住,逼问:你爹哪儿去了?潘冬子愤恨地瞪着欺压、剥削劳动人民的寄生虫、吸血鬼们,回答只有一句话:不知道!便被绑吊在了树上,遭受严厉拷打。妈妈和乡亲随后赶来,同胡汉三讲理,质问:为什么打人?胡汉三蛮横的说:红军还没来呐,你们就想造反?告诉你们,只要我还在这儿,这里就得姓胡!这时有人呼喊:红军来了!胡汉三等土豪们听了,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狼狈逃窜。
冲锋号音乐响起:
红军队伍飞奔赶到村庄,救下潘冬子,潘冬子的爸爸对潘冬子说:是的队伍救了你!
以上这段红军追剿音乐的结构为:多声部、多织体式的交响乐组成。用每分钟160拍的快速演奏,开始是三连音的进军号角,在第五拍上有A号、长号、大号等管乐进入,奏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旋律的一个动机,在长音符的声部主奏中,十八把小提琴同时用十六分音符,从高把位急速音阶式下行至上行的华彩乐句,以表达红军战士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为该电影展现了不同凡响、别有风度的高品位的音乐艺术,乐曲和演技巧,使听觉首先达到了一个高水准的层面,从而推进提升了电影的观赏价值。
该电影的主题歌《红星歌》,分三首,之一,只有主段的歌曲;之二,有展开部和再现部的歌曲,第三首则是加入成人声部的混声合唱,三首各具特色。作词:魏宝贵、邬大为。歌曲在剧中反复唱响,奠定了该影片主人公潘冬子的艺术形象,红星歌合唱的成功推出,也是在我国电影音乐史中空前绝后的:乐曲是1=D的调性,2/4拍子,以5为开头音,用八分附点音符作起点,四拍为一个短乐句,《红星歌之二》,结构为四声部合唱的短三部曲式,由主部(唱词开始的24小节)、副部24小节、再现部(16小节)组成。主部、再现部,情绪活泼,奋发激昂,副部,音符拉长,由中音往下行进,情绪深沉,反映万恶的旧社会,人们在苦难的岁月中煎熬。该歌曲在电影尾声部分,演唱红星歌之三,但这是一首在创作上得以发展延伸,加入成人的合唱,融入成人复调的衬腔声部的混声合唱歌曲,旋律更具动感,气势豪迈激昂、情绪奔放热烈、催人奋进,使整个电影情节推向深入,达到最高潮。该歌曲可谓是当时少儿歌唱的典范。对我国后来的合唱,特别是对少儿合唱艺术是一个有力的启发和推进,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第二首歌曲(映山红)作词:陆柱国作曲:付庚辰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短小而简练的四句歌词,概括了广大劳苦人民盼望红军、争取解放的心声,讴歌了为主而奋斗的红军士兵和亿万游击队战士,战胜千难万险、不怕流血流汗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大无畏精神。该歌曲是影片主人公潘冬子的妈妈,演唱给儿子潘冬子听的,帮助孩子 树立坚定的革命意志,期盼红军的胜利归来,达到培养后代道德品质,接好革命班的思想教育目的。
乐曲采用小调式的民歌素材,抒情优美:当冬子妈为掩护乡亲撤离被烈火焚烧壮烈牺牲过程中,该乐曲,又以合唱形式,运用大调和声色彩,加以发展变化,再用加快的速度、加强的力度,使乐曲情绪有了根本的对比,使人物在亲生孩子面前,是一个慈祥温柔的母亲,在党和人民的利益面前,是一个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的巾帼形象,在这里,该音乐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的英雄主义。
《映山红》这首歌曲,我们七五届毕业班,在孙英等老师的指导下,在毕业音乐会上进行了合唱演出。
该电影第三首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作词:王汝俊,乐曲结构:为F大调性,采用民歌素材,音符组成以五声音阶为主,曲调进行委婉细腻。引子部分为歌曲搭垫了祖国江河的开阔和流水的清澈,使歌曲更加完整圆满,给观众增添了视觉、听觉美的情趣。《红星照我去战斗》乐谱引子部分:
歌唱家李双江,根据乐曲意境融入自身的理解,在演唱上运用抑扬顿挫、轻柔刚劲,他那嘹亮的嗓音,优秀的乐感、精深的歌唱技巧、成熟的表演才能,使歌曲表现既优美舒展、又气势磅礴,既深切感人,又激人奋进,既声声入耳,又回味无穷,既美不胜收,又惟妙惟肖,堪称男高音史上的一绝。当时迷倒了无数歌迷,也震撼轰动了歌坛和音乐界,名扬全国。电影一结束,我班的许多同学就立刻学唱了起来,我就更不例外了。因为这首歌曲从电影院里就深深打动了我,我就边走路边哼唱、回到学校,也是边写字边歌唱。直到今天我认为:李双江老师对该歌曲的演唱,依然是歌曲演唱的完美演义和经典之作。
该影片中的三首歌曲,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鼓舞,我们音乐班的许多男同学(包括我在内),把《红星照我去战斗》无论是声乐考试、聚会、喜庆,还是演出都离不开这首歌曲,当成了独唱的必唱曲目;许多女同学把《映山红》作为了独唱必备曲目;少儿合唱的《红星歌》则成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和音乐活动的好教材。
在1975年,我们音乐班实习期间,我被分配到临沂地区平邑县仲村完小实习的时候,我就组织挑选了一百多名学生排练演出了这首歌曲,为了保证演唱水平和演出质量,我用手风琴,一个一个的选拔,首先是具备较好音乐素质的即:音准准确、节奏感强的条件,对声音浑厚的,分配演唱中、低声部:副旋律和声部分;嗓子高的、明亮的,担负高声部即:主旋律声部。由于学生都看过这部电影,对这首歌曲,记忆犹新、并情有独钟,前后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进行了演出,合唱队员声请并茂的演唱,得到了仲村完小全体师生和仲村农民的一致好评。
下一篇:《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