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课堂教学反思【范例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珍珠鸟》课堂教学反思【范例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第一篇】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
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
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换成“谨小慎微”)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范读,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的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_____。”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师生一起说出)用心良苦。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读得很精彩。然后师生结合文本继续品味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教师不时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打出这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一人鸟和谐相处的状态,然后配乐朗读)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第一课时 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朋友送“我”这对关在笼中的大鸟,“我”觉得真好,大鸟也这样觉得吗?……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
生:小家伙在屋子四周活动,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大鸟生气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人的可怕。
生:当小家伙贪玩,晚上忘记回到笼子里的时候,“天色入暮,父母再三呼唤……”它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
师:(出示图片)看到笼中的那对大鸟了吗?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放鸟叫声)
师:听到笼中的父母会对小鸟的“再三呼唤”,想想大鸟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纷纷发言,大意是大珍珠鸟的眼里和小珍珠鸟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小珍珠鸟太天真了,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
生:看似自由的小鸟,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这种自由又是多么的可怜。当它身体钻不出笼子的时候,也便失去了身体的自由。由此,我们了解到,大鸟呼唤的就是,一句话:孩子啊,我们大鸟的今天就是你小鸟的明天。(热烈掌声)
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大鸟发自心灵的呼唤吗?
生:其实它们呼唤的就是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而不是这里的笼子。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
(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话外音,出示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学生朗读)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坟墓呢!(给“笼”字加上方框)
(师生探讨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的不同,认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而不是“一生”的感受,如果作者真正喜欢珍珠鸟就应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飞翔)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小鸟的“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掌声)
生:……
师:谢谢你们发出的这样多的感慨。一个“还”字的不同,意义就不同。也许,你们理解和感受这么多信赖的内涵,才是大鸟眼里的信赖。
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的启发。原来,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就好比我们信赖一个朋友时,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可靠的,真实的,不需要作出什么来的一样。
生:所以我要说,人,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不能以人的幸福为标准判断一切。这样的信赖不是真正的信赖。
师:那,我们就按照我们理解的信赖,改编改编教材。如你们所说,放飞它们,还有必要用心装扮笼子吗?
生:我们就把课文可以改写成——“我不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鸟儿们依然会把笼子当作第二个家,从中传出的笛儿般的声音依然轻松自在。”
师:更重要的是,笼子的门是开着的,想飞出笼子就飞出,想飞回笼子就飞回笼子。甚至连笼子都不用设置,整个屋子就是小鸟的家。(擦掉“笼”字)
师:真正的信赖,‘我”还有必要“决不……、不管……、不动声色”吗?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也不会。”学生答出“大惊小怪”、“难过”“害怕”……)
师:真正的信赖——小家伙白天,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大鸟还会生气地叫吗?夜色入暮小家伙还在和我玩耍,大鸟还会再三呼唤吗?(改课件)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白天,小家伙不仅在我的肩头睡觉,哪怕在我的手掌上翻跟头,大鸟也不会生气的叫了,夜晚,假使小家伙贪玩一些,大珍珠鸟也不会再三呼唤小家伙赶紧回去了。”
师:是啊,真正的信赖非得等把窗户关久了,才打开吗?
生:不用。可以改写成——“不用多久,它最多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就飞出去了……”
师:“小家伙”想飞出窗外就飞出窗外,还可以再回来,依然趴在我的肩头做梦,我们打开的不仅仅是窗户,而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请大胆想象,因信赖创造的这种美好的境界。(学生听音乐,创作。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
生:我打开鸟笼,让它们出去透透气,可是它们一去不复返,就连小家伙也一去不复返了。鸟儿们感受大自然的呼唤,蓝天是鸟儿飞翔的家,草原是鸟儿生活的家,那树上的巢啊,是鸟儿休息的家。自由就是它们的家。
师:是啊,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在鸟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还说“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信赖最基本的平等与平衡。如果你是作者你放不放?如果你是珍珠鸟,你飞不飞?
生: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放了他,因为我想给他自由。
生:我也会放。
师:老师想问你若是鸟,你飞不飞?
师:那你宁肯失去蓝天,丢掉你翅膀的飞翔?
生:我不会飞,因为这里很好,作者对我很照顾。
生:我也不飞,因为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如果我们飞走了,是自由了,可是面临的危险太多,不是又要它承受不自由吗?要自由,代价也是无价的。晚了,一切都晚了,要是回到从前,人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坏,也许就好了。
后面的学生都在说不会飞……
师:看来大家都习惯了这舒适的生活,忘记了自己曾经飞翔的天空!作者放还是不放?鸟走还是不走?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这也不是放与不放,走与不走这么轻松和简单。一句话,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下课)
板书:
珍珠鸟
真好!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中“笼”有几个变化:先写出,再加框笼,然后擦掉。)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开拓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另一种样式,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本色。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而一堂理想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更需要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窦老师的课堂,洋溢,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在这种背后,还蕴涵着巨大的理性力量,她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以及对”信赖”主题的思考。《珍珠鸟》这一课教学充分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语文教师的形象:深厚的语言功夫、精湛的挖掘教材、扩展教材的能力。教学伊始,窦老师以“珍珠鸟是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人鸟关系的变化及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文章主旨。随后,窦老师跳出文本,引用了“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谁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等古诗名句,通过点拨、引导,将学生建构的关于信赖的话题进行了解构,由此挖掘出文中所谓的信赖其实是狭隘的,真正的信赖是还给鸟儿自由。紧接着,窦老师又启发学生想象:假如“我”给了珍珠鸟真正的信赖,珍珠鸟就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吗?由此,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以及对”信赖”大境界的思考。
实现了对文本的“突破,突破,再突破。”
……
此次她还带来了自己对“主题教学”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最新的思考与感悟。她指出,“主题教学”是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为形式的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课程方式。她还指出,作为教师,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文化积淀为人格,敢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具有问题探究意识和审视眼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表现为:
真正的“思”还源于教师在哲学层次上对课文的理解。从文本理解目的的角度分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探索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立场,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尽管绝对的复原不可能,但如能够根据文本背景及内容,追求尽量复原或辨证复原作者的意思,则能够剥茧抽丝、取其精华。二是站在读者立场,这里理解的关键是读者能读出什么,而不是回到作者最初的意思里,此时你就会发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三是站在教学目的立场,从目的出发,读此文为何,作为语文课教学,关键就是学习诗意的表达,至于意义,则为目的服务。
《珍珠鸟》课堂教案实录【第二篇】
《珍珠鸟》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随笔,篇幅不长,语言流畅朴实,叙说的是人鸟从相识到相处再到相信的一个渐变过程,所揭示的主题是“信赖往往能够创造美好的境界”,应该说,这是1篇很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的散文。
这篇文章读起来简单,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作为1篇教学文章,师生共有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什么呢?
在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比如语文教师)看来,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或许就在于语言的简洁而传神,清新而富有诗意,全文洋溢着一种剔除绚丽或做作之后的平淡之美,而且叙述很有分寸,足见作者的腾挪功夫。然而,在一个初一学生的眼里,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些呢?很可能上述内容在他们的眼里荡然无存,而他们感受最深的也许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句话直白、鲜明,成年人看来很平常的话语恰恰成了学生认为最精彩的地方。
教学目标
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应该“学”什么呢?
如果把成人的“欣赏点”梳理为学生的“学习点”,我想,这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学生可以接受,但很难甚至无法真正领会到,这是认知规律所决定的。因此,诸如“欣赏文章语言的诗意美”、“品味文章语言”、“学会鉴赏文章的语言”、“学习文章描写细腻、诗意浓郁的风格”等等美丽的教学目标,就被我舍弃掉了。
显然,这篇文章所揭示的“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是读者(师生)都能感受到的,由此而牵涉到的内容就是“相互信赖、相互和谐、关爱动物”等等,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是可以的,也是很必要的。但问题是只要读了这篇文章的人,类似的情感态度很自然就能流露出来,这样的目标几乎不借助课堂的教学,就能达到了,而且这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说,未免太浅层、太表面化了,对于提高一节课的阅读质量来说,也未免太单薄、太低效了。是否可以超越或者加深呢?
经过这样的深入思考,最后我明确成两条具体的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创造性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点重在把握文本,第二点重在跳出文本又回归文本,我所希望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能很好地进行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批判性思考,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头戏,我始终认为,阅读不应该只是知识或既定认识的灌输,它应该更注重学生的生命参与,应该把课堂视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对话场所。一节课,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条文、既定标准的讲解上,这样的课必定是僵死的课,因为它缺乏了最鲜活的内容——学生的生命参与。
于是,我把我的教学理念整合成两点:
1、阅读是基于学生思维和情感活动的个性化行为,天然地应该得到尊重。
2、阅读教学允许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借此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这也是当前新课标极力推崇的阅读理念。在这样的阅读理念的指引下,我期待的《珍珠鸟》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课堂应该有学习的昂扬,有情感的张扬,有思想的飞扬。我想,我的责任也就在体现在这里。
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遵循我的理念,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呢?此时,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是备课的关键。
我反复研读《珍珠鸟》,不断地让文本内容与我的想象碰撞、纠缠、交织,我渴望在这样的交合中能够找到一条最好的路线以实现我追求的教学理想。在伴随着扬弃的冥想中,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合点,并因此而拟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我始终认为,阅读不应该只是知识或既定认识的灌输,它应该更注重学生的生命参与,应该把课堂视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对话场所。一节课,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条文、既定标准的讲解上,这样的课必定是僵死的课,因为它缺乏了最鲜活的内容——学生的生命参与。
于是,我把我的教学理念整合成两点:
1、阅读是基于学生思维和情感活动的个性化行为,天然地应该得到尊重。
2、阅读教学允许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借此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这也是当前新课标极力推崇的阅读理念。在这样的阅读理念的指引下,我期待的《珍珠鸟》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课堂应该有学习的昂扬,有情感的张扬,有思想的飞扬。我想,我的责任也就在体现在这里。
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遵循我的理念,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呢?此时,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是备课的关键。
我反复研读《珍珠鸟》,不断地让文本内容与我的想象碰撞、纠缠、交织,我渴望在这样的交合中能够找到一条最好的路线以实现我追求的教学理想。在伴随着扬弃的冥想中,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合点,并因此而拟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1、通过比较新颖有趣但又紧密相关的内容导入课文,要发挥出较好的导向、激趣作用。
2、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文本语言,这是预习所不能代替的。
3、重视文本,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文章内容。好的标准表现在①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②深入到字里行间的信息把握程度。
4、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拓展思维,敢于思考,提升学习质量。
5、设置有价值有意义有联系的课外作业。
到此为止,一节课的大致情形也就浮现出来了,整个备课的工作到此告一段落。
备课后记
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它充满了创意和变数,而正是这种创意和变数幻化成了课堂的丰富多彩和无限可能性。同1篇课文,“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教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当《珍珠鸟》的教学设想基本确定的时候,我依然是“心有戚戚焉”,总觉得并非是那样地赢得自己的欢心,却又没有更好更富有价值的构思。备课是艰辛的,却又是惬意的,备课的结果是遗憾的,却又是释怀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做并思考着,痛并快乐着。
1、通过比较新颖有趣但又紧密相关的内容导入课文,要发挥出较好的导向、激趣作用。
2、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文本语言,这是预习所不能代替的。
3、重视文本,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文章内容。好的标准表现在①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②深入到字里行间的信息把握程度。
4、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拓展思维,敢于思考,提升学习质量。
5、设置有价值有意义有联系的课外作业。
到此为止,一节课的大致情形也就浮现出来了,整个备课的工作到此告一段落。
备课后记
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它充满了创意和变数,而正是这种创意和变数幻化成了课堂的丰富多彩和无限可能性。同1篇课文,“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教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当《珍珠鸟》的教学设想基本确定的时候,我依然是“心有戚戚焉”,总觉得并非是那样地赢得自己的欢心,却又没有更好更富有价值的构思。备课是艰辛的,却又是惬意的,备课的结果是遗憾的,却又是释怀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做并思考着,痛并快乐着。
《珍珠鸟》课堂教学实录【第三篇】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课文预习过了吧,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珍珠鸟》;然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请注意,前面的同学讲过的句子,你最好不要重复。现在开始。
生:(阅读课文,找句子)
师:好,请同学来发言。我们这样好了,按照顺序把话筒一直往后传,好不好?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请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在第八段:“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我喜欢这一句,因为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鸟的可爱。
师:非常好,请坐。讲了这句话,并讲了喜欢这句话的缘由。好,后面一位同学。
生:嗯,我喜欢的句子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起初,我看这篇文章时,以为作者主要是在描写他和珍珠鸟的生活情况;但是我看到最后一句才明白,了解到了他主要的意图,他通过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显示出一个人生的道理――正因为这种信赖,才能创作出美好的境界。
师:非常好,人与鸟的关系中,引发出一个哲理。好,后面一位同学。
生:我喜欢倒数第三节中这句:“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觉得这句话把它在我肩头睡着的姿态,描写得非常可爱。
师:小鸟睡得非常安详。这里有一个字要注意,目字旁的读“眸”,眸子;还有一个是“眼睑”。(话筒继续往后传)第四位。
生:我选择是一句话是在第七自然段:“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太可爱了,恨不得捏它一下是吗?(示意)往后面。
生:我选的是第十三自然段:“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很好,请坐。好,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这句话,小鸟的很安详的姿态,被描写了出来,写得非常地好。
师:这位同学,你的声音非常地好,你可以把课文最后面,写得很美的三段,朗读一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朗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啊,非常好,请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小鸟是不是最初就敢在人肩上睡觉?好像不是噢,(示意)旁边那位同学,对,就是你。人和鸟之间的这种信赖好像是一个……似乎应该是一个……请你说出一个词语。它不会一开始就到“我”肩上去对吧,它最后才落到“我”肩上。这中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什么?需要一个……
生:时间。
师:时间。很好,请坐。(示意)旁边的同学。经历了哪些阶段,小鸟在落到“我”肩上之前,它在哪里活动?
生:它一开始在笼子周围飞动;然后就是慢慢地飞到书架上,渐渐扩大范围;最后飞到了我的身边。
师:哇,说得太好了,请坐。这里我们发现,鸟,它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一样东西越来越远。来,旁边的男同学。它离什么东西越来越远?
生:恩,就是“不信任”。
师:哦,它离“不信任”越来越远!说得太好了,请坐。它离“不信任”越来越远,这是比较抽象的,有没有比较具体的东西?(示意)再往旁边。
生:笼子。
师:小鸟居住在哪里?
生:笼子。
师:请坐,非常好。小鸟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笼子越来越远。想起一首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播放《囚鸟》片段):我是被你囚禁的鸟,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
师:再听一遍――我是被你囚禁的鸟,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
师:“笼子”问题,我是被囚禁的鸟。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笼子问题。
两个问题: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
生:(一分钟阅读与思考)
师:好,开始吧,轮到谁了?轮到你了请你站起来吧。第一个问题,珍珠鸟的笼子具有什么特点?
生:嗯……据我了解,应该是……环境方面来说的话,有吊兰的衬托。还有,其中还有它的父母。
师:它的父母跟它在一起。
生:嗯。就是……好像……很安详。
师:很“安――”,换一个词语,换一个字。很“安――”?
生:很“安全”。
师:“安全”。“安详”是形容神态的。还有吗?没有了。请坐。这位同学讲出了两点意义。第一,笼子上有吊兰盖着;第二,它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感觉:住在笼子里面非常安全。(示意)来,话筒往前(传)。请你补充,有什么特点?
生:我认为这个笼子,就像它的家一样。所以……先开始,它跟人不是很亲近,然后它只是躲在笼子里面。
师:这位同学开头说了几个字,很有意思――“像家一样”,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它离开了大自然,现在,只能在这个笼子里。
师:那你能不能把意思说得清楚点,珍珠鸟的家,在哪里?
生:(犹豫)大自然。
师:哦,“像家一样”,那么,也就是说,笼子只是一个……一个什么?
生:一个暂时的家。
师:“一个暂时的家”,……这一点(意见)和我们作者很像,作者说――“它们就像躲进了深幽的丛林一样”――用了一个“像”。我们这位同学也说了,“像家一样”。……关于这个笼子,还有话要讲吗?(示意)前面这位男同学。
生:这个笼子是用竹条编成的,而且这个笼内还有一卷干草。
师:这个笼子的竹条之间是非常细密的吗?是不是编得很密,一条一条,一条紧挨着一条?
生:不是。
师: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师:所以它编得不是很密?好,请坐。(示意)前面那位女同学好像有话要说。其实后面文章中应该有线索。
生:我觉得后面那个鸟,能从笼子里伸出头来,那么,表示笼子的竹条编得不是很密。
师:非常好。小鸟不仅仅是伸出头来,它甚至……它怎么样?
生:它那个,能,从,笼子里伸出头来。
(众生笑)
生:(突然明白)哦,对,可以飞出去。
师:它整个儿都可以钻出来,是吧?
生:嗯。
师:好,请坐,非常好。这个笼子,那它的条与条之间的间隔,应该是挺大的,小鸟可以钻出来;大鸟可以出来吗?
生:(摇头)
师:那么这个间隔,应该在什么与什么之间。(示意)继续请你来讲。
生:我觉得是在小鸟能钻出来,而大鸟不能钻出来的之间。
师:哦……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示意)来,你来说。
生:我认为,它离开了大自然,来到这个笼子里。前面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所以“我”为它创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氛围,希望它能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后来它渐渐地离我们人近了。所以,我认为它离开了笼子。
师:你认为它离开了笼子,因为它离人越来越近了,是吧?好,请坐。(示意前面一位男生)你来谈谈你的看法,它有没有离开笼子?
生:我觉得它没有离开笼子。
师:为什么你这么说?
生:因为,因为毕竟它的父母,还在笼子里生活着。
师:哦――它是一个很孝顺的小鸟。(众生笑)你接着讲。
生:它出来是为了――活动,不是为了出来到外面生活。
师;活动好了以后……
生:还是会回到笼子里面。
师:关于这个它有没有离开笼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话?还有吗?(一生举手)哦,那边有一位同学,把话筒递给那位同学。非常勇敢。
生:我认为它并没有真正地离开笼子。
师:怎么讲?
生:书上写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就飞回去”;还有一句,“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回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从这两句话来看,它并没有真正地离开笼子。它只是偶尔的时候钻出笼子来陪伴我,了解一下它自己身边、周围的环境。
师:非常好,找到书里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同学引用,正是上面的句子,“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请注意,这里一个形容词,用来修饰大鸟的叫声,是怎么样的?
生(众答):生气。
师:“生气“。大鸟“生气”地叫一声,大鸟为什么要生气?或者我们说,大鸟叫的是什么内容?我们请人扮演鸟爸爸和鸟妈妈,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来阐释一下,大鸟叫的内容。(示意)鸟爸爸,请你来说一下,你叫的是什么内容?
生:我在说“孩子你快点回来,不要在外面游荡了……”
师:“我在外面很好啊,人类对我很好啊!”
生:“说不定人类很危险。”
师:“我没有觉得人类很危险啊,他,他对我很信赖。你怎么知道,你凭什么说人类很危险?”
生:“因为我,我就是被人类关在笼子里的呀!”
(众生大笑)(听众鼓掌)
师:请坐。这是鸟爸爸的发言。(示意)来,前面,鸟妈妈怎么说?也许这叫声是他*的叫声。
女生:我想它,应该是……
师:不要用“它”。
女生:我会说“孩子,快点回来,外面很危险的!人类都是非常地凶狠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
(听众鼓掌)
师:好。刚才的两位同学,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大鸟的眼里看出来,人,是怎样一种动物?
生:(众答)危险。
师:危险的动物,可怕的动物,是吧。小鸟有没有感觉到?
生:(众答)没有。
师:小鸟毫无感觉。大鸟和小鸟,好像有点,有点区别噢。那么,能不能把问题再说得明确些,(示意)继续往前,为什么大鸟和小鸟的感觉不一样呢?
生:因为大鸟,它的生活经历要多一点。而小鸟刚出生,没有真正地接触过所有的人类。所以它们的观念会产生差异。
师:那么大鸟的生活经历里,包含了那些内容呢?
生:包含了可能是,受到……受到人类的……迫害。
师:迫害!人为什么要迫害鸟?
生:我们人类,被那些鸟视为比较可怕的动物。
师:哦,所以大鸟很怕人。小鸟不一样,小鸟生在哪里?小鸟生在什么地方?
生:(众答)笼子里。
师:它生在笼子里面。小鸟一睁开眼睛,看到两样东西――第一,看到妈妈;第二,看到笼子。它天生就在笼子里面。大鸟不是,所以大鸟和小鸟对人的态度不一样,所以小鸟敢停在人的肩上。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待鸟儿,都是和作者冯骥才一样的态度?可能会不一样。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珍珠鸟》。继续探讨,第一,根据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中的分类,在笼中的鸟,可以分哪三类?珍珠鸟属于哪一类?第二,对于鸟儿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冯骥才和筱敏有什么不同?两个人的看法好像不一样。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划一下。
生:(比较阅读,思考1分35秒)19:20-20:56-22:50
师:好,我们这样吧,都是三个人一排,我们就三人小组,同一排三位同学,交换一下意见,探讨一下。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笼中鸟分成哪三类?谁来说,举一下手好吗?好,请后面那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好吗,我把话筒给你(递话筒)。
生: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
师:嗯,哪三类?
生: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
师:分为三个主义。你可以区别一下这三个主义吗?
生:“现实主义”就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所描述的。这种鸟;它是会适应现在的环境。古典主义的话……
师:请等一下,你说它很会适应现在的环境,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个鸟被捕获以后呆在笼子里会怎么样?
生:它在笼子里就是,会接受主人给他的食物之类的。
师:哦,活下来了是吧?
生:嗯。
师:活得还不错噢。
生:嗯。
师:请继续讲。
生:“古典主义”的话,就是主人把它关进笼子之后,它就是想挣脱笼子的束缚,而且不接受主人给予它的食物,最后是死亡的。
师:还有一类呢?
生:“理想主义”的话,它就是在笼子里不断地练习飞行,一直认为它总有一天会飞出笼子,回到大自然当中去。
师:哇,说得太好了。请坐。(示意)同桌,那么,课文的珍珠鸟,在这三类里面,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它是属于哪一类呢?
生: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我认为课文当中……(沉默)
师:好,请坐。信赖――不仅是现实主义,而且是温和的现实主义者。……
那我们来看,两篇文章的作者对于鸟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筱敏对于鸟是什么态度?(示意)后面那一位男同学。
生:含有敬意和感到惭愧。
师:为什么她会这样呢?她会对笼中鸟尊敬,还会感到惭愧?
生:因为她对鸟的一些遭遇感到十分地怜悯。
师:那么如果这个鸟是属于她的,你猜她会怎么做?
生:也许她会把它放回大自然。
师:……好,(示意)往前。冯骥才呢?看一下,上面的句子可能包含着他的情感。
生:(抬头看)看不清。
师:看不见?好,请坐。(示意)旁边的同学。
生:我认为冯骥才的话,他对鸟应该是报有信任的态度,他认为他自己的鸟不会是那种“古典主义”的,会自己去送死的。但是他对自己的鸟抱有的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师:这么多“主义”,说得我们都晕掉了哦。请坐。我们再来读一遍这句话好不好?“真好”,一二开始。
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再读一遍好吗,刚才那一遍好像不是很有情感。一二开始。
生:(再次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递话筒给某生)我送你一对珍珠鸟,你作何感想?
生:就是,他心里头非常,有一种喜悦之情。这里的“真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哇,太开心了,是吧?那么他在养这个小鸟期间,包括小鸟落在他的肩上,他的整个儿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生:他就是,他用自己的这种心,去培养人与鸟之间的这种信任。然后当鸟逐渐信任他,最后落在他肩膀上的时候,他感觉到那种回报,心情非常地……非常地开心,舒适。
师:他有没有对鸟有敬意,或者说感到惭愧?
生:没有。
师:好像一点也没有。小鸟在笼子里面,多可爱,毛茸茸的像个小球。让人欣赏,是吧?(示意)请坐。关于这一点还有补充吗?关于这两位作者的不同,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言的?
(一生举手)哦,后面那位同学。
生:我认为“真好”这两个字,还为全文立下了轻松、欢快的一种基调。
师:非常好,这篇文章是非常轻松欢快的。
生:嗯。
师:觉得很轻。而筱敏那篇文章则显得怎么样?
生:比较沉重。
师:非常好,请坐。整篇文章的风格就很轻松。欣赏这个小鸟。为什么会欣赏?为什么……
为什么同样关在笼子里的鸟,两个人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生(举手):我觉得那是两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第一个,冯骥才就是他喜欢培养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然后这个,筱敏她对在笼中继续扑翅的鸟有一种敬意,她的意思就是――坦然地面对现实,向命运妥协的这种鸟――她不喜欢这种鸟。然后,她就喜欢这种,敢于追求自己的命运,与命运作抗争,追求自然,对这种鸟非常有敬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表现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师:对鸟儿的态度,也就是对人生的态度,是吗?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一点,无论是筱敏文章中的鸟,还是冯骥才文章中的鸟,都是很小的鸟,对吧?很小,可以被我们关在笼子里面,可以被我们欣赏把玩,但是鸟儿真的都是那么温顺可爱的吗?可能不见得。
师: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希区柯克1963年拍摄的一个片子,叫作《群鸟》,一个悬念大师。在看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两个概念:第一,力量问题,谁更有力量。第二,笼子问题,在这个影片里面,有没有笼子?
(观看《群鸟》片段3分30秒)29:38-33:08
(看完后,十几秒沉默)
师:(递话筒给某生)谁更有力量?
生:我觉得是,鸟更有力量。
师:我们再次朗读《珍珠鸟》开头那句话,一二开始。
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他一定没有见过这景象――真可怕!
(众笑)
师:鸟儿会这么凶狠,鸟儿会这么有力量。(示意)好,后面一位同学,这里面有没有笼子?影片中有笼子吗?
生:没有。
师:好,没有笼子,请坐。呵呵,有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你来说。
生:我认为这影片中是有笼子的。
师:在哪里?
生:当我们看到那个汽车、电话亭和房子的时候,我忽然脑子里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鸟被放出来,人被关在笼子里了!
(众大笑,鼓掌。)
师:我们就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探讨。
假设鸟儿接下来控制了整个地球,而我们成了珍稀动物,你被关在了笼子里面,你会怎么想?会不会想到课文里那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有一只鸟,它心情很愉快,笔尖流泻下一时的感受。(生笑)笼子里关着的,假设我们是“珍珠人”。(生笑)好,我请同学来谈一谈感受,你在笼子里面。你如何看待信赖?你如何看待美好?你追求怎么样的境界?
或者我们讨论一下好不好?同桌再商量一下,把你的思路再完善一下――你在笼子里面!
生:(讨论30秒)35:20-35:50
师:有谁没发过言?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来谈一谈。(示意)最后面那位同学,请你来说。
生:我认为如果人被关在笼子里的话……
师:不是“人被关在笼子里”,是“我被关在笼子里”。
生:如果我被关在笼子里的话,我肯定会……我肯定会感觉没有自由。
师:哦,还有呢?
生:还有,不能和别人一起生活。
师:但是笼子还有爸爸妈妈呀。
(众笑)
生:(沉默)
师:好,请坐。(示意)这位女同学,请你来讲一讲。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不仅是你,连你爸爸妈妈都在笼子里,这生活幸福吗?
生:不幸福。因为,毕竟在笼子里是有限制的。在大自然里的话,是无忧无虑的。
师:咦,但是那个笼子的竹条不的很粗吗?你又那么小,随时可以钻出去。
生:外面都是鸟,我还是会被捕。被捕回来,不在这个地方,可能会在另外一个地方。
师:但是后面那个大鸟它对你很好啊。你可以跳到它肩上去。
(生呵呵)
师:它还会写文章。
(众大笑)
生:但是,毕竟那个(有些人)有些大鸟会来伤害我们。我们对他们并没有产生完全的信赖。
师:那么你认为怎么样的境界才是美好的境界呢,对你而言?对笼子中的你而言。
生:外面的大鸟可以放我们出去,然后让我们像它们自由自在一样地生活。
师:你不要把我关在笼子里面,你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吧,你不要来理我。请坐。(示意)前面那位同学,请你补充一下好吗?
生:我觉得,如果我被关在笼子里的话,我不敢出去的。因为那个,我担心外面的那些鸟儿会来伤害我。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这一点。
师:哦,可能还是呆在笼子里面比较……
生:安全一点。
师:那索性呆在笼子里吧。不要出去,爸爸妈妈也是这么想,是吧?外面太危险,外面太危险。(示意)请坐。
师:我们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走,说得太好了,让人想起,文学史上几篇非常经典的东西。
师:1篇是著名的小说,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
这我知道。
在庞克拉茨监狱的这段松木地板上,我来回踱过不知多少次了……在人类走向进步的路上已经经历了几千座牢房呢?还要再经历几千座牢房呢?啊,聂鲁达的耶稣圣婴。“人类得救的道路茫茫。”但是人类已不再沉睡了,不再沉睡了。
走过去是七步,走回来也是七步……”
好,这是一个;第二个《象棋的故事》,这篇小说我强烈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看,茨威格的小说。里面写到一个天才,他被纳粹抓到牢里面去了,很无聊,很空虚,然后他得到了一本象棋棋谱,每天自己看。后来左手和右手下棋,就像周伯通一样,左右互搏。出来以后和一个象棋冠军下棋,但下着下着下着,这个被囚禁过的象棋天才,他突然出现了这样的景象,茨威格进行了这样的描写:
谁也没有像我这样焦急不安。因为我注意到,他的步子尽管很急,可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就仿佛他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次都碰到一堵看不见的栏杆,迫使他转身往回走。
我汗毛直竖地发现,他这样走来走去不知不觉中划出了他从前囚室的大小:在他囚禁的那几个月里,他一定恰好也是这样……
他来回地走,但是空气中仿佛有一堵墙,走来走去,阻挡在那里。
这又是一个,再看――
师: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叫《刺激1995》,非常精彩,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变的。里面有个人物,叫老布,老布被关了一辈子,后来年纪大了,被放出去了;放出去以后,他就自杀了,他不想离开监狱。然后,监狱里面的朋友评价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
看文中这句话,“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我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师:决不飞出去。刚才那位同学说,如果我是小鸟,我决不出去,外面太危险。决不飞出去。那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它到底飞不飞得出去?它飞出去会怎么样?想一想。
师:随便谈谈,这纯粹是你个人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飞不出去的。刚才上面那段话中,体现出还是笼子里面比外面要安全。再说,假如它飞出去的话,笼子里还有它的父母。它不会撇开父母,一个人在外面生活的。
师:这还是一只孝顺的小鸟的想法,飞不出去的。有同学有别的观点吗?好,请你来谈一谈。
生:我觉得,首先就是它在这个笼子里面生活了很长时间。它逐渐对这个笼子产生一种依赖性。很强。然后就是它飞出去以后,它仍是受着束缚,它无法过自己想过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即使它飞出去,它也不能得到生活,它时时地对这个笼子有一种……似乎已经产生了感情,有一种落地生根的情感。
师:好,实在说得太好了。那么我们再回到文中,刚才说的都是小鸟;那么,如果是大鸟。(示意)同桌,你来说。打开笼子,大鸟飞不飞得出去?
生:我觉得大鸟是飞得出去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根本就不会对笼子产生依赖性,还是想得到自由,并不像小鸟那样。
师:哦,大鸟和小鸟有这样大的区别。那么,我们再来想,假如这个小鸟我送给了你,“真好,我送你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示意)旁边那位同学。
生:我,我会把它养起来。
师:你把它养起来?为什么?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小动物!
(众笑)
师:小宠物,养起来,是吗?
生:对。我觉得,养在笼子里面,我每天可以看它,非常可爱的!
师:那你是和冯骥才一样,欣赏它,是吗?
生:嗯。
《珍珠鸟》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第四篇】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你家养鸟吗?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
师: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呀?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溜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评: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此时就体现出来了。]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图上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情景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评:此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动物和人融洽的生活情景入手,激发他们关爱鸟类、关爱动物的思想意识。因此,插图中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素材。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去滋养下一代。]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四、第五、第六节。
师:请三位同学把四、五、六三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节写的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是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这是从珍珠鸟作者距离不断缩短,关系也不断接近。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写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下面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一段
(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评:通过这个教育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新大纲”特别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的积累。]
师:文章5、6节写珍珠鸟与作者成了好朋友,也写得非常传神,下面请同学读读这两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呢?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密切。
师: 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吗?
生:(朗读)“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生:我觉得“不一会儿,……大概在做梦呢?”这里写珍珠鸟睡觉的样子很可爱,它对作者十分信任,因此,睡得很香。
(出示句子)比较:这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指名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示珍珠鸟对我十分信赖,使我出乎意料。
生:“居然”。
[评:这个细节,使学生明白了读课文,要前后联系;也是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评:学生自由交流读懂的内容,气氛热烈。这个教育环节主要告诉我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始终要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二、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潜能便能惊人地发挥。]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插图就描绘了这幅情景,看着珍珠鸟对作者如此信任,你的内心怎样?(指导看图)
生:哎呀!珍珠鸟你对作者真是信任。
生:我被作者和珍珠鸟亲密的关系感动了。
生:原来,人和动物也可以和睦相处。
[评:这里教师又一次抓住课文的知识内容与人文因素的联结点,通过朗读、交流、看图、谈体会,进一步深化了学生,人类爱护鸟类,爱护动物的意识。]
师:是呀,作者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发出了一声呼唤,文中哪个词表达这个意思?
生:“不由自主”。
师: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什么呼唤?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这是一句反问句,为了加强语气,谁来把这句话中的问号读出来。
生:(朗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看着珍珠鸟在作者的肩上熟睡的样子,我们也被它对作者的信赖所感动,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把文章编成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简析]
这堂课主要体现了新大纲的几点思想:一、关注了文本意蕴的人文素材。在看图训练中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善于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来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在语言文字品味中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和,善于抓住情节和叙述的内容来让学生体会、感悟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教育点,巧妙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感化、吸收,直至内化,最后变为自觉行动。
二、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表现在教师善于把握教材和学生的联结点,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感悟文章,达到与作者的交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导相结合,使学生的学有据可依,学得扎实,悟得深刻。
三、注意了积累语言文字方法的指导。这中方法的指导是在事实在在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的,而不是照本宣读的。因此,学生的掌握程度是较高的。
上一篇:圆的面积教学反思(精编3篇)
下一篇:《风筝》教学反思(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