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学习的主要内容(精彩4篇)
《论语》主要探讨伦理道德、政治理想、教育方法及人际关系,强调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学习的主要内容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 篇1
课文题解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1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
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
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课文选的两章是《论
语》 两篇
均为对话体议论文。
课文简析
《季氏将伐颛臾》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
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
为鲜明,情绪上也显得慷慨激昂。开头举出理由,说明季氏不应该伐颛臾;接着
引用古语,运用比喻,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托辞;最后进一步讲明利害,申述理
由,表明自己反对“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行为。全文层次会明,有说服力。这
篇文章中的有些警句,至今还被广泛引用。
《荷 丈人》一章记载了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天下时见到荷 丈人的一段地话,
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荷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孔子周游列国,不从事生产表示不满,并提出
尖锐的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则为孔子辩护,认为孔
子从事政治活动是对人君应尽的责任。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却也不
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态度,比起隐士来是
积极的。
特点提示
1.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
可攻打;二是颛臾是在鲁国境内,不必攻打;三是季氏为鲁国臣子,没资格攻打。
因此,孔子认为,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如果季氏实在不能
采纳他们的意见,那就应该辞去职务,不应该继续做官领取俸禄,以致同流合污。
2.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
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
终达到篡夺鲁国的政治。孙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破了季
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3.《荷丈人》一章中,子路曰:“人仕无义……”这一段话是子路回来后
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实际上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态度。孔子认为连长幼
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丈人为了在乱世
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间的大伦,是错误的。所以,孔子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问题思考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荷 丈人对子路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如何认识?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 篇2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
一、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作业 :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倒装句,主语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贤”是“贤人”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中的“内”,是“在内心”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颜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颜源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关怀。”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长处”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文中的“安”“信”“怀”是使动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业 :
背诵第三、四、五则《论语》
预习第六、七则《论语》,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六、七则《论语》 简要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三、四、五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 六、七则《论语》
第六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馅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别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弄清“谅”“便辟”“善柔”“便佞”的意义。
“谅”是诚信的意思,“便辟”是馅媚奉承的意思,“善柔”是阳奉阴违的意思,“便佞”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在他看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制的礼 以骄奢放纵取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弄清“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种读音。
(2)“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乐礼节乐”等句中的开头的“乐”是“以……为快乐”的意思,是意动用法。
(3)弄清“节”“道”“善”“佚”“晏”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节”是节制的意思,“道”是赞美的意思。“善”是优点的意思,“佚”是放荡的意思,“晏”同“宴”是安逸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有害之分。孔子认为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三、总结课文:
这七则《论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一则: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
第二则: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
第五则: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第六则: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七则: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四、共同讨论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论语》七则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 篇4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资料助读:
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知学习: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3.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4.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7篇)
下一篇:《黄河颂》教案设计【实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