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论语的原文欣赏【参考8篇】
【导言】此例“论语十则 论语的原文欣赏【参考8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则原文及词语解释【第一篇】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1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例:音乐)、lè(例: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二篇】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探究法、课外拓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生动灵活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故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音画: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视频片段。
2.同学们,在声势浩大的奥运会开幕式,三千人齐诵《论语》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预设:引导学生可从诵的内容以及诵的形式给人带来的震撼说。
作于春秋时期的《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精髓,是我们的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十二章》,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将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预设: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学习老师的朗读方法。教师提问:朗读文言文应注意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
预设:学生朗读文言文时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练读:边读边记、边记边读、边理解边朗读、边朗读边释疑,教师巡视指导释疑。
4.学生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学生朗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评议时,结合课文意思讲评他人朗诵的停顿、重音和读音的处理。以朗读为载体,将字音、停连和重音的处理,与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任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小组探究完成表格。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任务2:班级大讨论。
结合《〈论语〉十二章》所学内容,联系个人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论语》内涵,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 杏坛问答。
(1)何谓“语录体”。
同学们,《论语》首创“语录体”,何谓“语录体”呢?“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2)创设情境,还原古代场景,模仿古人,有问有答。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小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至第十二则。
2.找出《论语》“学而”“为政”两章中有关孝的句子摘录下来,读读这些句子,有没有你所熟悉的内容?你还有哪些发现,记录下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2.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
2.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调查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2.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加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和梯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读法指导迁移到《论语》其他主题其他章节的阅读中,让学生可以读整本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定主题──聚焦式阅读
导语:上次作业大家阅读了《论语》“为政”“学而”两章中有关“孝”的内容,而且同学们有个有趣的发现。
任务一: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1.展示班级学生的发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阅读这三段文字,你还有哪些发现?
预设:
(1)这三句话都差不多。
(2)都在开篇提到了“孝”。
(3)都强调了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孝”。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
点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都是给什么人看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点拨认识到:孝要从小做起。
归纳小结:孝──很重要,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从小要做到。
2.思考: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
学生出声诵读语句,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预设:
(1)这些做好了以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2)要先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文字,读懂句意读出场景,读其文想其人。
3.简要分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展开想象,品析语言,感受孔子人格魅力。
(二)细品味──发散式阅读
任务二:细读文字,读出不同。
1.再次品读。
要求:
(1)品读《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圈点勾画。
(2)概括各句主要内容,思考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独立思考。
(3)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并由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组内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比读法,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对“孝”的阐释。
预设:
(1)虽然很多人都问孝,孔子给予的答案却是不同的。
(2)这些语句都是谈论孝的,但内容却不同。
小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深度思考,当时世人认为的“孝”是什么?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论语》中蕴含的道理。
预设:
(1)世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尽孝了。
(2)孔子认为孝要敬,无论是父母在世时,还是父母死后。
归纳小结:
什么是孝?为人之本。入则孝(普遍意义上的)。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有针对性的)。
怎样做到孝?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肉,先生撰(物质上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色难。敬(精神上的)。
2.学以致用。
(1)谈一谈。
结合《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9月19日,中秋佳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实施后,规定要“常回家看看”。但现实中,很多工作忙碌的儿女还在为难,这正被一些商家所关注。如今,在淘宝网等网络运营平台搜索“代看望老人”,会显示出合肥、池州、淮南等地的淘宝店家,200多个宝贝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代看望父母、老人”的服务。结合《论语》当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发言。
(2)辩一辩。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一次家长会上谈到要“孝顺”就要做到“不违”时,有几个同学都激动地说:“我不同意!”听了孩子们的话,一个孩子的妈妈站起来说:“作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有‘礼’!”一个女同学一下子站起来:“我不同意。如果家长意见不对,我为什么要顺从?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发言。
设计意图为下一环节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和体会做铺垫。
预设:
(1)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自己不是不孝敬父母,可是有些问题,我们真的没有错,就这样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我们觉得很委屈。
(2)家长发火了,有时候是自己的错误,就认真道歉,有时候自己没有错误,就只能屈服了。
教师提问:其实,不光你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连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说过: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鲁迅先生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论语》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愚孝”呢?
设计意图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古时候二十四孝的评价,引出学生对孝的正确认识。
预设: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父亲的道是错的呢?我们还要一直错下去吗?
(2)我发现,我们在翻译理解的时候也加入了我们现在人的理解,不是要一成不变的去按照孔子写的那样做。
归纳小结:孝是应该的,迂腐的孝是愚蠢的,盲从的孝是可悲的,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系生活──体悟式阅读
任务三:读出生活,读出感悟。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学生读进生活,读出感悟。以自己的方式读懂《论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悟。
(四)总结
回忆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开始阅读《论语》的?
学生思考、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论语》阅读过程中的方法。
(六)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从“君子之道”“交友之道”“诚信”等主题中任选一个,开展一次《论语》阅读,准备时间一周,下周各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将阅读方法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
附件一:
《论语》导读学案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友情提示: 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附件二:
《论语》自学
小组学习任务单
此次合作学习《论语》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___________________
PPT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
主讲人: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
聚焦的句子:读懂文字,读懂句意。
《论语》中相关主题的句子:可以只写序号读出场景、读出异同(各句之间联系、区别),概况各句主要内容。
材料汇编: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背景资料格言警句。
附件三:
《论语》自学学习任务单
我聚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文字,读懂句意。
《论语》中相关主题的句子主要内容概况:读出场景、读出异同(各句之间联系、区别)。
我最喜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
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第三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人教版七上生物教案【第四篇】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这个过程两班情况差不多。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
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则:为人处事【第五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则:修身做人【第六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则:修身做人【第七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则:学习态度【第八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