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最新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第一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 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重点语句中,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赞美母亲的古诗导入。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倍感幸福。就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里唱的那样: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这样一位作家,在最青春年华的年纪21岁因病双腿瘫痪,就在这一年,他最亲爱的妈妈罹患肝癌永远的离开了他,他就是(幻灯片:史铁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能通过母亲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 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 检查预习生字词
题目是1篇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猜到文章的大体的内容。大家看题目:秋天的怀念,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生:为什么怀念秋天?秋天怀念的是谁?
师:通过预习,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生: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怀念母亲。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的脾气是怎样的?
生读课文,标句子,说体会,指导朗读
五、品词嚼句
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双腿瘫痪,可想而知,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谁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脾气怎么暴怒无常。生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到“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我想不想活?)
如果你是他的弟弟、妹妹、朋友、同学,你会怎么劝他?生说。师读“我活着有什么劲!”那么最了解他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才能让儿子从心里改变。生读“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区分:母亲走过来,拉住我的手,止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原文更能体现母亲的焦急、担心。母亲“扑”住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的命)
2亲“忍”住的仅仅是她的哭声吗?再读第一自然段,小组交流(预设:儿子的坏脾气、自己的病痛、儿子的打击……)再读这一句。
母亲还忍住了“我”的坏脾气。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忍住了“我”的坏脾气?生读。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圈出其中的叠词)
文中还有一处“悄悄地”: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品味“悄悄地”,体会母亲的这份“忍”:小心、耐心、关心、心疼。)“悄悄地、躲、偷偷地”看出了母爱是宽容、母爱是理解。。请带着母亲的小心、理解再读这三句话。
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她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她希望自己的做一个坚强的母亲,教会儿子也成为一个坚强的让你。
她忍着儿子的坏脾气、忍着自己的病痛,还劝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 儿活……”
3母亲还忍住了什么(病痛)
“母亲病重”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简单介绍肝癌。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理解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师读“母亲常常肝疼……睡不了觉。”送这位母亲一个字“忍”!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面对自己的病痛,(对比)她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她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她有没有捶打自己双腿大声呼喊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这是一位坚强的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他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坚强的母亲,同时教会儿子也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好好儿活
再读课文 。母亲想让儿子怎么“好好儿活”?
2、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文风的纯净、朴素。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方法。
4、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情深。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2、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情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二、朗读课文
(齐读)
三、语言积累
当堂完成《基础训练》第二题。
四、问题思考
1、文章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1)“我”发脾气时,母亲安慰“我”;(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第一段,三点。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3、本文写母亲提议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园看花,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驱散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生活的信心;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
4、课后练习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学生讨论,明确:
(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字字沉重,句句贴心、慈祥。
(3)“憔悴”,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的神色”,写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事,她有些忘情,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忌讳,才从梦中惊醒。这表现了母亲的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五、总结
纪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课后,可以买史铁生的作品读一读,以更好地了解作家,获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第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秋天的怀念》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1篇催人泪下的课文。文中我的暴怒、对生活的无望和母亲的宽容、坚强形成强烈对比,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为下面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创伤( ) 整宿( ) 憎恨( ) jué( )别 ...
仿膳( ) 侍弄( ) 絮叨( ) tān( )痪 ...
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形容人脸色不好。
(2)____________: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3)____________: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4)____________: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一、梳理全文
全文共七段,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春天。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我不但没有响应,还大发脾气,自暴自弃。
第二次是秋天。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完成,母亲就突然病逝。
第三次也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坚强的的活下去。
文章写我的灰心丧气,任性无理,母亲的委曲求全,溘然长逝,两相对比。衬托了母亲的伟大,
第一文库网
也流露出了忏悔的意味。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也是我坚持活下去的动力。我与母亲的对话是全文的主体。作者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的表现母亲的情感。叠词的运用,口语化的叙述,是文章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本文在结构上,用记叙与抒情交融的写法。在几次有关看花的`记叙中穿插母亲生病,去世的内容,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从而生化了主题。
二、问题探究
1.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么样理解?
高兴不起来 心情不能平静。不管是什么都换不起我对生活的热情。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的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2.本文写母亲提议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园看花,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1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驱散心中的阴影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2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品质中得到启示,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的活下去;3北海公园是我童年时经常游玩的地方,母亲希望这样的重游,能唤起我美好的记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句子,体会其深层含义。
在一些反思和悔悟中变得成熟了。
4.找出第一段中叠词的运用,说说其表达效果。
悄悄地 :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
偷偷的 :表现母亲不想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的心理和情态。 红红的 :含蓄的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痛苦,又无可诉说
去走走: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
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5.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寓意。
这是一个颇有诗意的标题,寓沉重与轻灵中。母亲在秋天病逝,带走了未能陪儿子去看菊花的遗憾,留下了对女儿的无尽牵挂。多年后的一个秋天,“我”在妹妹的陪同下,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去北海看花,也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她惦记的儿女都在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坚强的活着。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第四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_小事体现人物精神的方法,抓住人物举止、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预设教学思路: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1. 揭题: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2. 在阅读课文之前,根据课题给自己设计阅读思考题,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会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后生概括。
3. 那么,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根据文中的依据,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说的时候要求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些。
2.一句句,一幕幕,多么感人!作者所写的这些都是怎样的事?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使母亲对儿子的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文中母亲的舔犊之情令人感动,那么身为儿子的作者,又会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这一片深情?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3)介绍课外文章《我与地坛》节选。
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
1、述说心声。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
2、笔尖生情。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1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内容理解
(一)情节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
1、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
3、塑造人物形象
4、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人物形象
母亲:
1、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
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
4、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三)景物描写
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1)点明季节秋天。
(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
(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多余。
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一)自由说。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补充说。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赞扬父亲在危难中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终于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父爱是伟大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认为儿子也是值得赞扬的,儿子在灾难中先让父亲救出同学,这种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师把他们说的话综合起来说,这就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异样说。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选择说。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