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热选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热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第一篇】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匈奴经济的发展
3、白登之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
1、匈奴的分裂
2、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第二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
1.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国的兴起。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三、草原帝国的消失。以匈奴政权的兴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以汉匈的“战—和—战”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过程宏观设置合理,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约三分钟。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约三十五分钟,其中一、草原帝国的兴起约十分钟。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约二十分钟。三、草原帝国的消失约五分钟。第三环节本课总结约两分钟。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约五分钟。
3.教学设计平稳扎实,知识脉络构建系统清晰,能用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把握重难点适时形成课堂高潮。如:问题二(3)观看《漠北战役》视频再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史实的方法概述漠北战役的经过和影响(时、地、事)。问题二(4)你赞同这时再实行“和亲”政策吗?(创设汉元帝朝辨情景,学生分文武大臣两组辩论)假如你是王昭君,你愿意出塞吗?这使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出现有效知识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如:问题二(2)结合史实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的政策与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用史实说明(政治、经济、军事)。---关注社会: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问题三(1)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问题三(2)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5.但是,总的来讲这一节课我仍然没有改变对知识点处理面面俱到的习惯,所以受时间限制,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的拓展还是有所不足。我是应该打破体系,还是坚持风格呢?
七年级历史《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教案【第三篇】
七年级历史《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
难点分析:
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议:
1.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讲冒顿单于统一蒙古时,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讲述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冒顿单于是什么样的人?对匈奴有何贡献?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
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
难点分析:
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议:
1.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讲冒顿单于统一蒙古时,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讲述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冒顿单于是什么样的人?对匈奴有何贡献?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
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手段:利用搜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 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板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万里长城图片)
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
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
1.匈奴族的兴起
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
教师:冒顿。
冒顿励精图治,治军有方;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教师:那么冒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
老师:(总结)冒顿单于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富于谋略。他是少数民族中比较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教师:在学生讨论完这个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教师:(讲述)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密切的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展示相关图片,说明手工业发展状况)
2.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
老师:秦朝末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边境松弛,匈奴趁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匈奴强大之际,正是西汉建立之初。请大家回顾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
学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西汉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和亲政策。
老师:(简要介绍一下“白登之围”和“和亲政策”的背景,可以请学生看小字,理解什么是“和亲”)“和亲政策”效果如何?
学生:“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老师:“和亲政策“并没有能阻止匈奴南下的进攻。那么这种局面到何时才结束呢?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老师: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于是下定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那么汉武帝时是否已具备了攻打匈奴的条件呢?(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而总结如下: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汉武帝时有两位杰出的将领,他们因大破匈奴而名垂青史,这两位将领是谁呢?
学生:卫青、霍去病。
老师:(补充讲解:公元前129年春,汉武帝派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各率万骑出击。与这些老将同时率兵击匈奴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这次军事行动是卫青初次率兵与匈奴作战。但就在这初试锋芒中,卫青脱颖而出,表现出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
在同时出击的几路大军中,公孙贺出云中无所获;公孙敖出代郡被匈奴打得大败,损失达七千人;名将李广出雁门败得更惨,自己被匈奴生俘,后凭机智勇敢夺得一匹快马才只身逃回;只有卫青这一路首战建功。他率兵出上谷,直到龙城,斩虏七百名,被赐为关内侯。这次战役是卫青与匈奴战斗一生中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侵掠的第一次告捷。
公元前123年,18岁的霍去病随舅父卫青第一次出征,初试锋芒,他就显示出惊人的勇敢和出众的统帅才能。他只率八百轻骑就深入敌阵,俘虏单于祖父、叔父及许多重要将领。凯旋归来后,霍去病得到朝廷嘉奖,因功冠全军,故被封为“冠军侯”。在以后的年代里,卫青、霍去病多次协同作战,屡建奇功,皆成为汉代伐匈奴的名将。(老师对照地图讲解汉武帝时汉与匈奴之间的交战情况,重点讲解公元前119的漠北之战)想一想: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如下:
(1)武帝时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反击匈奴的战争顺应了人民渴望边境安宁的愿望,得到人民积极支援。
(3)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教师: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有什么影响?在和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得出: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具有非常突出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使北方边境呈现出和平兴盛的景象;边境的和平兴盛,也给匈奴人民本身带来了安宁、和平和利益。
教师: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学生:虽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但是反击匈奴战争也导致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
教师: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位奇女子: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风华绝代,深明大义;她的一生关系到两大民族风云激荡的历史;她被誉为国家和平,民族和谐的女神;她的美名流传千古,演绎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与传奇,她是谁呢?她就是具有落雁之姿的王昭君。(在讲解的时候,播放电视剧《王昭君》的剪截视频)
教师: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教师:(幻灯片打出王昭君的简介,让学生了解“昭君出塞”是怎么一回事)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昭君出塞是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打出历代名人对昭君的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学生:(锻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述)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老师: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即可,不做重点掌握)
老师: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
课后小结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之战,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上一篇: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精编3篇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