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推荐12篇】
本册教材涵盖文学作品、语言知识与写作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促进综合素养提升。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消息的基本特点。
2、掌握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3、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消息写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消息的文章了。我相信大家对消息有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把知识学到手,用到手,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学习写消息”,一起浏览“学习写消息”的相关知识。(出示第一屏:学习写消息,展示教学目标)(学生看书后,对“消息”的有关知识进行回忆、对照、讨论、交流、复述)。明确:消息,就是新闻。它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地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的一种文体。(出示第二屏:消息的特点)
(二)讲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1、知识讲座
消息的六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消息的结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分析它的主体和导语,体会消息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事实1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事实2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事实3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导语
次重要事实
再次重要事实
主体、更次重要事实
最次要
事实
(三)写作实践
1、交流互动,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搜集的消息,进行“好消息奖”推选,评出一、二、三等奖。
2、就本活动撰写一则短消息。
评选标准:
1):新闻要素完整,时效性强,角度新颖,内容充实。
2):语言简练,100字以内。
(四)作文
就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地社区,最近发生的有趣或特别的事,写一则消息。不少于500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
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积累本课字词:亢奋()晦暗()羁绊()烧灼()冗杂()蓦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
3.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 )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
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 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1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1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三、 研读课文(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1课时
学法说明 本文属于“略读课文”,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显得重要。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导入课文
1、欣赏落日图片,交流你所积累的落日诗句。
2、诵读老师积累的诗句。
3、美丽的落日,实际上却大多是幻觉。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
1、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三、自主学习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明确自主学习的要点;
2、学生自学探讨。
全班分两大组,一组探讨说明内容和顺序,一组探讨说明方法和语言。
步骤:独立学习,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在笔记本上整理归纳;
随时提出疑问,批注在课本上;
质疑讨论。
(可随时在黑板上板书展示。)
3、全班合作交流。
(各组代表组织交流。)
①说明内容
A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B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集中在第2小节,朗读。
C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重点研读第4、5两节。见表格
②说明顺序
A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B介绍原理时为什么不按介绍幻觉现象的顺序?
说明幻觉的原理时,从复杂到简单,从主到次。
③说明方法
引用、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④说明语言
A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必须准确严谨。
B课文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
诵读1、2段,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四、拓展延伸内涵,提升思维层次
学习此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五、布置课后作业,强化知识能力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写一段说明性文字,阐述“落日变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
提示: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提示:落日变近、落日变凉等。
3、课文质疑。
《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
(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_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___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________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六、作业布置: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法(配乐);朗诵法(教师朗诵、集体朗诵);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板书: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
明确: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诗歌大意。
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三)深入研读
1、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学生答)
明确: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作者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第三次出现: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时空之中,并且能够与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画面。从结构上来说,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2、小组讨论:找出你喜欢的字句,并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美?
明确:“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这种说法本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境,可是诗人在诗中却把它当作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写,还说仙人驾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叹,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板书:意境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体现了场面旷达、色彩斑斓的绘画美。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首先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离黄鹤楼不远的江外长着葱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见的树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雾气的江面,明暗交错,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板书:绘画美)
此外,全诗以“ou”为韵,诗中还用到了“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轻快和谐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思考诗人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无限思乡之愁。(板书:吊古伤今思乡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乐集体朗诵,注意诗歌的停顿和语调气势。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课堂所学。
作业:背诵本诗;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品味其诗作风格。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多读勤记笔记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导。
2、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二、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学习第一小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
从皇室宗亲、权贵重臣到大师名流、乡野庶民的各种体例的家训家书我们可以体会其散发的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能体会到古人教诲子女弟侄方面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今天我们学习被誉为这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中的1篇《勉学》。
2、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注释①,了解作品出处,作家及该书内容。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正音正字。
为、说、华、坎壈、无间:
4、熟读全文
5、学习第一小节
在熟读的基础上,参照注释自读课文第一节,教师引导订正。
(1)重点词语累:
“说”—同悦”,取悦。但能说之也:只会用学到的知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
“华”—同“花”。春玩其花:春天赏玩它的花朵。
“登”—摘取,收获。
行道以利世也:实践自己的学问去造福社会。
修身以求进也:努力修身为了取得高官厚禄。
(2)段意归纳:
古人今人学习态度对比,褒贬鲜明。以春华、秋实比喻,指出学习目的是为了修身利行。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总结全文。
学习过程:
6、学习第二小节
(1)熟读第二小节,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文段。
(2) 整理难写字词、重点词语
坎壈:困顿,坎坷。
专利:专一,敏锐。
(3)下面这个语段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二小节的哪里?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分析:应放在第二小节的省略号位置上。因为抽出的段落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读书的,正好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而应该放在这里。议论文段落的学习要学会抓关键句。
(4)思考:第二小节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因为后面是举自已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读书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
(5)熟读并背诵“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归纳:学习固须早教,晚学犹不可放弃。
学习第三小节
(6)自读第三小节,参看注释,试着翻译一下。
所以:(1)的原因(2)用来-----的
可惜:值得珍惜
专利:专一而敏锐
学者:(1)读书人(2)学习,“者”句间停顿。
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译略
可以参阅《点击》翻译此段
小结:正确对待经文,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不误。
7、布置作业:背诵“然人有坎壈------而无见者也。”
8、课后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篇8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多角度改“说”课文,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多向性。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标示表方位的词句,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并完成练习一。
2.引导精读介绍太和殿的段落,把握立足点、说明顺序、对象特征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学生分四组活动,自选角度口头介绍故宫。提示:
①假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由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
②假如
5.教师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6.布置写话:按空间顺序介绍自己的学习小天地。
【方案二】
教学角度:写读——对课文材料进行定向式组合,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图或欣赏故宫图片,导入课文。
2.速读,根据课后练习一,理清行文思路。
3.寻读,画出集中说明故宫建筑群特征的语句,把握故宫的三大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教师出题,根据课文内容作文:
①《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②《建筑精美的故宫博物院》;
③《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
5.同桌讨论写法,教师点拨:
①题一: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宏大壮丽”的例证,如紫禁城的城墙、宫城占地面积、宫殿和房屋数量、太和殿外观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②题二: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建筑精美”的例证,如河上的汉白玉石桥、朱漆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梁枋间彩绘、太和殿殿顶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③题三: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布局统一”的例证,如四座城门、城墙四角角楼、三大殿与后三宫的呼应对称等,概括整理相关内容。
6.宣读交流,教师点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深厚感情。
2、预习把握各章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特点。
3、与《静默草原》的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多样修辞。
3、比较阅读
【学习难点】
与《静默草原》的比较阅读。
【学习方法】
自主预习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朗读体会)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把握要点,用心体会。
二、导入
三、结合预习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自主解决
1、找出�
2、找出文章中的典型修辞,并举例说说其作用。
《草原散章》教案及练习
(一)文章主旨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抓取了富有草原特征的景物,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寄托在绘景上。草是“胖草”云是“矮云”花是“笑花”虹是“薄虹”水是“小水”歌是“长歌”。作者把生命的激情,生存的焦虑,欲望的灵性,鲜活的生命存在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通过描写辽阔的草原,表达草原的热爱。
(二)重点语句
一年里大多数的时候,花们是开着的;进入冬季,也冬眠,只是先把花衣裳脱下来睡一小会儿。花魂是醒的。来年一开春,披上衣裳开着的还是它。因为它们是大自然自己的花,是大自然亲自生下来的。属“哺乳植物”,而不是人工用种子栽培出来的“卵生植物”,更不是移植、嫁接出来的“试管植物”。
解析:楚楚的散文《草原散章》写出了花魂。运用幽默的笔调将花的特性形象归结为:“哺乳植物”,巧妙抒写了对于花的永恒的赞美。试着设想一下,没有花的世界,色彩是多么单调!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不是调色板上调出来的死色,也不是油漆匠所用的有刺鼻的化学味的臭色,而是充满生机的真色,是含着露珠和天然香料的有血有肉有魂的原色。那时的田园,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大观园。说什么“寂寞开无主”,花们是没有寂寞的,她们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三)写作特点
楚楚的语言是有特色和意义的,句式长短合理、字面干净洗练,段落张弛有度。这一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不过多地借助修辞手法以及古字、冷字、典故、新词语和外来语来取胜,还是注重日常的普通话语的表达意义,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凡的气氛,如作者描写虹时写到:“虹为天空画了一道柳叶眉,霓画了另一道。是虹的出现,把天空搬到我和它的中间。”楚楚采用了一种缝合的方式,集中了常规性以外的凝聚力,可以说是语言给予了我们一个唾手可得的巨大窥孔,让我们去了解这些作家语言的质地和由此表现的意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丰富性。
(四)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1. ①侧重于从云对草原的呵护来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云与草原的和谐。
②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赞美家乡,赞美生活的情感。
2. ①是从自然对生物的态度角度出发,描绘出整个草原生机和谐的画面。
②母牛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母牛温顺,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大多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实际上是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作者的感染。
第二题:《草原散章》气势雄浑奔放,表达凝练跳跃,富有节奏韵律感。如:“草原上的花从来不用‘朵’或‘片’做量词,它们没有量词,因为它们多得就像夜空里的繁星,无法用量词来限定。”《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信手拈来,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如:“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第三题:都市 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草原散章》自主学习方案
学习导航
如果说世间有一个空灵的、超脱尘俗的世界,那一定就是草原了;如果说书海有1篇描写草原之美近乎虚幻的文章,那就一定是楚楚的《草原散章》了。楚楚用女性柔美、细腻、抒情的诗化语言,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间仙境,这不仅缘于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像,更缘于作者对大草原由衷的热爱之情吧!让我们深情诵读、用心悟读、专注品读,那点点滴滴的收获,定会汪洋成海。
★深情诵读欣赏画面美
1.深情诵读美文,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茫茫草原,有着如诗如画的美景: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被称为草原灵魂的,还有多得像夜空里的繁星,无法用量词来限定的,天边温情游荡的是洁白、柔软的。雨过天晴的时候,为天空画上一道柳叶眉的,就是了,如果说它喜站,那喜卧,只是那明净如眸、蕴含着说不尽韵致的美终将变成一段回忆……草原是一幅静谧的美景。不过,当牧人走过,你会听到那发自肺腑的最绵长、悠远的了,它质朴得犹如刚刚拔起的青草,根上还带着泥土。
★重点品读感受意境美
2.草是草原的灵魂,对于“胖草”,作者又是如何描绘的哪?请品读第1部分,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各题。
(1)抓住景物的特点。
作者写“胖草”,主要抓住了两个特点来写:一是,赋予了草人的灵性;二是,写出了草原上的草旺盛的生命力。
(2)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天空在草面前是屏息低眉的。草原上天有多大,草就有多广。天空像是草原的一件总不合体的蓝绸衣。草在长大在与天空赛跑,天空总是输。绸衣接了又接,还是捉襟见肘。”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草原的广阔。
“草愿意穿风和日丽,天就晴;草愿意穿雨雪风霜,天就阴;草什么也不愿意,天就只好走开,那是夜里。反正得由着草的性子来,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运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草率性而为的特点。
★用心悟读品味语言美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草原的美带有一种博大、粗犷的阳刚之气,但在作者的笔下,草原上的景物却呈现一种温柔而多情、富有诗情画意的女性美。品读下面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3.一年里大多数的时候,花们是开着的。进入冬季,它们也冬眠,只是先把花衣裳脱下来睡一会儿,花魂是醒的。来年一开春,披上衣裳开着的还是它。
4.小水虽小,但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眼眼”的眼波盈盈流转。
5.你还能从文中找出一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专注品读再现想像美
“想像是诗歌的灵魂。”楚楚的散文是诗化的散文,想像丰富而奇特。细读下面语句,完成下列各题。
6.“有一群肥羊,温驯地从中间小跑过去,好像急着去与天界的神羊会合;有一群瘦马,愣头愣脑地从中间踱过去,马太重云太虚,难免,铸成一个个美丽的错误。”
作者带着幻想去描绘云,把云比喻成和,形象地再现了云的不同形状;作者又用了和两个动词,逼真地描绘出了云的不同动态;形容词和的运用又分别写出云变化中的神态;而“马失前蹄”更把云变化的突兀写得惟妙惟肖。
7.楚楚的散文,想像丰富,我们读时,它又会激发我们更丰富的想像。如读“虹是雨后出门最早的人。”我们会想到:雨过天晴,当万物还沉迷在雨水的滋润中没有苏醒过来的时候,虹迈着轻盈的步子跚跚走来,她如一位调皮、美丽而善良的少女,瞧瞧东,看看西,忽然发现,自己竟忘了梳妆,于是,轻轻地解下发间的七色绸挂在了天际。当读到“莫非虹便是天界的隐士,只在篱前采菊时才偶然现身?”你又会产生哪些更丰富的想像哪?请描绘下来:
★基础巩固
8.合上课本,你能正确地写出读音和汉字吗?
屏息( )踱步( )嚼草( )簇拥( )一瞥( )
搭shàn( )俯kàn( )繁yǎn( )心jīng摇荡( ) zì情率性( )
9.回忆课文,你能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词语吗?
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 )
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 )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
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
10.学习课文,你能发挥对“叶(绿叶、红叶、落叶……)”的丰富想象,写一段话吗?请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草原散章》自主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1.胖草笑花矮云薄虹小水长歌
2.(1)草原上绿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草原上草的绿色
(2)拟人、比喻排比、拟人、夸张
3.草原的花有生长,应该也有死亡,但在作者的笔下,死亡只是“冬眠”、“花魂是醒的”,只是暂时的“脱衣服睡觉”,而生长则是“披上衣裳开着”。同时,作者又赋予了草原花爱美女孩的灵性,生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对花的倾慕与喜爱。
4.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小水的明净与女性盈盈流转的眼波作比,形象地表现出小水的绰约丰姿。语言新颖奇特,富有情趣。
5.略。
6.肥羊瘦马跑踱温驯愣头愣脑
7.略。
ǐng duó jué cù piē讪瞰衍旌恣
9.捉襟见肘肆无忌惮跃跃欲试引吭高歌
10.略。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近“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__”。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六、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七、课堂小结,推荐阅读《荷花淀》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⑵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能力目标:
⑴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⑵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⑶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亲形象,领悟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 gà)硌(gè)烦躁(zào)
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⑴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⑵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⑶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⑷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⑸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⑴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⑵“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⑶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⑷“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⑸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⑹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⑺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⑴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⑵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⑶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⑷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⑸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⑹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⑺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⑴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⑵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课堂练习
阅读《讨债》,回答文后问题。(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 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
②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你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④妈呆楞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⑤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⑥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⑦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⑧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⑨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⑩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大改善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泫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
1、根据上下文,依次填入第①段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A、可是尤其
B、可是而且
C、因为尤其
D、因为而且
2、文中主要写“讨债”,可第①段却是写那个年代,写“我”的家境。这跟写“讨债”有什么关系?试简要分析。
3、第 段共两句话。第一句中“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这是为什么?第二句中“脸上写满”的“疑问”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简要解释第⑧段中“坐了一阵冷板凳”和第几段中“�
5、文中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6、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那么,“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A
2、第一段写的是讨债的背景。假如不是那个“年代”,不是“我”那样的家境,“讨债”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也就表现不出母亲善良、仁爱的美丽人生。(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为当初对陈家的误解而懊悔,为当初“讨债”的举动而自责。第二问,当初那钱已经讨回来了,为什么陈家又来还钱?
4、①不是受到了热情接待,而是受了冷落。
②我从她身上开始认识什么是善良。
5、善良、仁爱。通过行为描写:把钱要回来,然后又想法挣钱送给人家;通过语言描写:“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通过心理、神态描写等。
6、“我”是母亲行为的见证人,“我”的感悟使母亲的优秀品质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
阅读《默读父亲》,完成题目:
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 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
过、这样三件事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2、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3、第三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4、第四段中,“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5、文章题目是“默读父亲”,从文中看,作者“读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意思对即可)
2、为父亲爱子之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意思对即可)
3、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意思对即可)
4、父亲对子女的爱和做人要有自尊、活出男人的伟岸,不与别人攀比的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做人。(意思对即可)
5、对子女充满爱心,性格慈祥,对人生艰难敢于正视,性格坚强。(意思对即可)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解读焦点“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活动与探究】
一、“感悟亲情”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又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二、结合篇目特�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题目:
父亲的茶
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每当我想叙说的时候,总是泪眼婆娑,脆弱的心似乎经受不住感情潮水的激荡。
父亲一生坎坷,经历过许多伤心的事情。不幸养成了他豁达的性格。当爹当娘的体会,又使他遇 邻居待客借碗他连锅都给,对儿孙们的体恤,更是无微不至,倾其所有。而他自己却极其节俭,舍不得吃穿,更不动烟酒,惟一爱好就是喝几口茶水。
我们小的时候,家境不好,父亲买不起好的茶叶,喝的是一些茶叶末儿,每斤一块钱左右。而一斤茶叶,父亲最少要喝半年,每次喝茶,总是先泡后熬,能把茶叶煮熟,茶虽淡而无味,父亲喝起来却很香甜。我想,这哪叫品茶,这叫给水染色。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陕南安康,而陕青的产地就在紫阳。每年新茶下来,我都要买些分送外地的朋友。当然,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可每次送茶回家,看的却是父亲的脸色。他讲:“毛尖茶味淡没劲,我不爱喝。”挺生气的样子。他只要喝三五元钱买的大叶茶。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怕我花钱,因为每次留下的茶叶,父亲自己舍不得喝,只有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或者他的老朋友来了,他才泡上一杯,请人家品尝。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是舍不得喝。多少年过去了,家境好转,父亲有了许多茶叶:有江苏的碧螺春、湖南的湘尖、云南的沱茶和银川的三泡台,甚至还有孙子出国给爷爷带回的日本茶叶,这些却都成了他的展品,用来在邻里面前炫耀儿孙们的孝敬。我想,许多茶他一生恐怕都不知味道,他只喝他的大叶茶。
父亲活了85岁。到了晚年,他患上了老年病症,眼前的事情转眼就忘,过去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神志不清的时候,总是用包背起儿孙们孝敬的茶叶说是要给别人开茶话会,谁也拦不住的。一段时间竟成了笑话,让乡邻们传说。
春节前夕,父亲讲县上要开茶话会,请他参加。其实根本没有的事情。家里人稍不留神,父亲就走失了。一家人急得都要疯了。兄嫂和叔伯邻里找遍了县城周围的村村镇镇、沟沟坎坎,我和妻子走遍了大街小巷,总算找到他了。见到父亲,我非常心酸,老人一脸灰土,满身泥泞,不知受了多大的罪,嘴唇都干得发裂。也许是见到了我们,父亲非常高兴。吃过饭休息了一阵,他就要领孙女上街。走了一段路,女儿见父亲的嘴在不停的嚅动,就好奇地问:“爷爷你在吃什么?”父亲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地笑了笑。又走了一阵,父亲毕竟年迈体弱,体力不支,说他要休息。在路旁刚一坐下,父亲又从口袋里掏出什么喂进了嘴里。这时,女儿一直盯着爷爷,等他再要掏的时候,女儿抓住父亲的胳膊,掰开父亲的手掌一看,吃惊地喊道:“爷爷你怎么在吃茶叶?刚才妈妈倒的茶水你都不喝,为啥你要干吃茶叶?”父亲摸着孙女的头深情地说:“爷爷老了,水喝多了,要上厕所,省城太大,又不好找,耽误时间怕你玩不开心,我嚼点茶叶也能提精神。”听着父亲的话,妻子的眼圈红了,女儿哭了,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我在心里呼喊:“父亲,我们情愿受你的拖累……”
清明节前,新茶快要下来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安葬老人的时候,女儿一定要给爷爷带去许多的茶叶,侄女也给爷爷带去了上好的茶具。父亲入葬的时候,天下起了小雨,遍地的油菜花开得正黄。
──摘自《语文学习》2002年第5期,谭宗林/文,有改动
1、我们读过不少写父亲的文章,比较而言,你觉得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本文主要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
3、“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陕南安康,而陕青的产地就在紫阳。每年新茶下来,我都要买些分送外地的朋友。当然,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可每次送茶回家,看的却是父亲的脸色。他讲:‘毛尖茶味淡没劲,我不爱喝。’挺生气的样子。”这里,作者对父亲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本文中的父亲舍不得喝儿子孝敬的好茶叶,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是舍不得喝。你怎样理解这一情节?
5、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6、“父亲入葬的时候,天下起了小雨,遍地的油菜花开得正黄。”试对这一结尾写几句评点,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以父亲惟一的爱好──喝几口茶水这一生活细节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从一个侧面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行文紧凑。
2、本文主要写了有关父亲的三件事:我们小时候父亲喝茶叶末儿;家境好转后父亲只喝大叶茶;带孙女上街父亲干吃茶叶。
3、表现父亲体恤儿孙,怕“我”花钱。
4、开放性题目,答案不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思路一:照应上文“对儿孙的体贴,更是无微不至”,他怕儿子多花钱;
思路二:照应上文“他自己却极其节俭”,旨在表现父亲的节俭;
思路三:节俭是美德,但过了头反而是一种浪费。
5、文中的父亲豁达善良,遇
6、天降小雨,仿佛在为父亲的去世而悲伤;“遍地的油菜花开得正黄”既点出了父亲去世的时节,也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全段融情入景,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无尽的哀伤和怀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2
【设计意图】
1、本单元的写作是学习描写景物。要培养学生学会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水准。
2、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的情趣。
导入语:
美好的景色描写,能让人如身临其境,神游其中。它是春赏百花夏观雨,秋品金菊冬踏雪的浪漫;它是临池照影、望月思亲的感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能渲染气氛,可烘托心情,会镌刻年轮,可铭记时光。完美的景色描写,能把读者的心牵入作者笔下的情境中。
四季风光流转,时光荏苒消逝,你我俱在其中,走过的路,路过的桥,看过的风景,就请你,尝试着用笔来写就美文吧。
本次活动,我们以通关为形式,逐级打通,掌握写好景物的秘籍,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吧!
第一关、突出特征
【美文欣赏】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诱人。
【写作秘籍】
抓住特征细描绘,笔下景物有神韵。
世间万物皆有个性,自然风景各具神韵。写出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就是要写出该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写出个性,写出神韵。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描写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色。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
【习作展示】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我揉了揉眼睛望着通往家门口的一条乡间小路,那幽幽的小路已经被绿色小草覆盖,嫩嫩的枝条沾了些小小的水珠,在微风吹动下闪烁着光芒,就像晶莹剔透的小珍珠。我顺着这条小路慢慢地向前走,小路两边垂杨柳已经长满细细的枝叶,我摘下一片嫩叶放在手掌心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嫩叶是绿色的,渗透出一点淡黄的颜色,它是那么的娇嫩。
——王佳浩《我爱春天》
老师:王佳浩抓住了春天充满生机的特点来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景象。
第二关、多感并用
【美文欣赏】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春》
最难描绘是春风。
朱自清以多种感官感受春风,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
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意,让人依恋;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使人沉醉;从听觉上感受,轻风中传来了一曲鸟鸣、流水、短笛相和的和谐悦耳的春之圆舞曲,令人入迷。
【写作秘籍】
听触嗅味多感官,立体展示全方位。
自然景物有颜色、味道、质地、形状等各方面的特征,而要把它展示出来,给读者立体的感受,就要善于多角度描写,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描绘。如在写景时,很多人只习惯于描绘看到的事物,这样难免单调。其实,我们不妨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从而构建一幅立体的图画,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让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景。
【习作展示】
秋天,瓜果飘香。风里带来些湿润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野菊的清香,和甜丝丝的成熟的果实的味道酿在一起,愈酿愈浓。瞧,果园里,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像金色的小灯笼挂满枝头,好像在庆祝秋天的丰收。卸去纸袋的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小球,有的两个凑在一起,似乎在说悄悄话,还有的三五成群,仿佛在开丰收大会。葡萄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绿的、深红的、淡黄的、深紫的……熟透的石榴忍俊不禁似的咧开了嘴,露出了光滑莹润的石榴籽,真是让人唾液潜涌。我掰下一粒石榴,放进嘴里,哇,又酸又甜,回味无穷。
——樊石林《我爱秋季》
老师:樊石林这段文字以嗅觉感其香气,以视觉观其色状,以味觉品其滋味,展现了一幅立体的果园的丰收的景象,读来不觉让人神往。
第三关、写之有序
【美文欣赏】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写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笔法活脱,又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写作秘籍】
写之有序条理清,重点突出层次明。
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或按空间顺序,以一点观察点的转移为线索,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或按时间顺序,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使文章富于变化,摇曳生姿。
【习作展示】
一夜细雨。清晨,被一阵啁啾鸣啭的鸟声叫醒耳朵,慢步走至阳台,推开窗户,清新
冷冽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清神淡,怡然自得。雨已经停了,但见窗外树木棵棵挺
立,精神抖擞;近处原野,未成熟的庄稼绿意葱茏,青翠宜人;远处横亘的嵯峨山肌
理明媚,格外清新,给人以无限遐思。
——杨宸《秋晨》
老师:杨宸这段文字以空间为序,由近及远,依序描写了窗外树木、近处原野、远处嵯峨山,像是一幅层次分明,远近景相映衬的水墨画。
第四关、动静结合
【美文欣赏】
例1: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绿潭”则是碧绿的深水,“回清”回旋的清波,而“倒影”又为倒影着山石林木的影子,“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动静交叉,有张有弛;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例2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季羡林《清塘荷韵》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写作秘籍】
先静后动是规律,动静结合有灵性。
一味绘静,则呆板;一味写动,则嘈杂。
自然万物,有的相对静止,有的不断变化。因此,描写景物,既要写出静止时的优美景色,又要写出运动变化的动态美,静态与动态搭配,形态与姿态配合,写活写动,景物才能笔笔生辉,形象起来。
写这类文章,一般是先采取静态描写,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写,文章才会灵动起来,既有生命,又有灵性。
【习作展示】
秋天,虽然一些娇嫩的花儿枯萎了、凋谢了,但那菊花却迎着灿烂的阳光,肆意怒放。黄的似锦、白的如雪、紫的像霞。那一棵泼泼洒洒,像龙飞凤舞;这一朵热热烈烈,像节日焰火;那一株晶莹美丽,像精致的珊瑚;这一枚丝丝缕缕,如飘扬的发丝。一阵微风吹过,朵朵菊花又似摇曳着精美的裙摆,优雅又婀娜地起舞,让人目不暇接,不知看那一朵才好。
——惠勇蕾《我爱秋天》
老师:惠勇蕾笔下的菊花,既有色之缤纷,又有形之多姿;既有静态描摹,又有动态描写,生动优美,灵动鲜活。
总结语:
本节课我们以通关升级的方式学习描写景物,请牢记我们的写作秘籍:
抓住特征细描绘,笔下景物有神韵。
听触嗅味多感官,立体展示全方位。
写之有序条理清,重点突出层次明。
先静后动是规律,动静结合有灵性。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永不返程的旅途。比目的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林一天地,一水一乾坤。且让我们边行走,边记录,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山川林海、四季风光。
【优秀习作】
我爱冬天
耿佳敏
盼到了,终于盼到了,冬天来了。
冬爷爷迈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来了,他像是在担心我们生他的气,还为我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礼物。
看呀!他为小草盖上了洁白的羽绒被,给树姑娘穿上了晶莹的白纱裙,给房屋盖上了一顶温暖的白线帽,为远山带来了量身定做的一套雪白的狐皮大衣。放眼望去,玉树琼枝、粉妆玉砌,大地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好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
当然,和蔼可亲的冬爷爷也给人们带来了礼物—————漫天雪花。雪花像美丽的舞蹈家,在天空中轻盈地翩翩起舞;又像冬爷爷派出的使者,温柔地告诉人们冬天到了,忙了一年了,该休息休息了。
上学路上,我伸出手,接住一朵雪花,仔细观察了一番。小雪花共有六个瓣,是一个个透明的小冰晶,如同玉屑琼渣一般,又精美又可爱,只是一忽儿就化了。路上满是松软的雪花,踩上去咯吱咯吱作响,有趣极了!
到了学校,就听见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下课了,一群群孩子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衣服上、头发上、手套上,到处都沾满了雪,他们也不在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玩得开心极了。我跑出教室,立即加入到打雪仗的行列中。我迅速团了一个雪球,可是这雪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跟我过不去似的,偏偏团不紧,可能是雪太蓬松的缘故吧!还没等我团完,一个老大的雪球向我飞来,我哪里来得及躲,雪球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头上。我猛地抬起头只见同桌在一旁诡笑。不用多说一定是他!我抓起一把雪向他扔去,他哪里肯吃亏,又来反击我了。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
望着窗外飘飘扬扬的雪花,我不禁想起一句农谚:"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来得很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
我爱冬天,因为冬有着冷若冰山的严峻,长天一色的苍茫,更有着包容万物的慈悲,无私馈赠的慷慨。
早春生机勃发,盛夏激情热烈,金秋收获累累,我却独爱这昭示希望的寒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