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通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机器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都有哪些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一、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人难以想象古代的生产工具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回忆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
制作材料 工具 优点与缺点
木、石、骨、蚌 耒、蚌镰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
铁 耙、镰、锸、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原始生产工具的使用,劳动效率如何?
由于劳动效率低下,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
铁制农具的使用,带来了怎样的积极性?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插图《战国铁犁铧》,这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
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
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
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样的记载反映了怎样的生产状况?
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阅读课文,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
诸侯国 改革家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三、 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其统治,发展生产,掀起了改革风潮。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秦孝公为什么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
前356年,变法开始。
1.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提问:具体怎样实施?这项措施会产生什么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2. 奖励生产。
重视农业生产,这项措施产生了什么结果?
3. 奖励军功
这项措施的效果怎样?但是,它又触动了什么人的利益?
4. 承认土地私有。
这项措施保护了哪个阶层的利益?它又引起了哪个阶层的不满?
5. 推行县制。
通过这项措施,加强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6. 统一度量衡。
看插图《商鞅戟》、《商鞅方升》,帮助学生了解统一后的秦国度量衡。
秦国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指导学生小组讨论:秦国哪些地方与以前不同了?
总之,经过变法,秦国成为国富兵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结:鼓励学生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商鞅的结局?
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有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了成功。同时,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使学生认识,只有勇于战胜波折,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案点评:
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教师通过设计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归纳对比不同时代的生产工具,及其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深刻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获得历史纵深感,加深对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的认识。
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教师又通过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会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保证。
1、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国王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答案:b
一、填空题
1.战国时期,占有大量土地的奴隶主,成为______,为地主耕种田地的奴隶,成为_______。两个新兴的阶级产生了。
2.公元前_______年,商鞅在_____的支持下开始变法。通过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______的封建国家。
二、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牛耕的推广 b.农业上使用肥料
c.都江堰的兴修 d.铁器的广泛使用
2.我国生铁冶炼技术的掌握,比欧洲早( )
年 年 年 d. 19xx年
三、双项选择题
1.下列城市中,既是战国时诸侯国都城,又是新兴的封建城市的是( )
①大梁②陶③邯郸④郢⑤宛⑥临淄⑦棠溪
a.①③ b.②⑥ c.④⑥ d.⑤⑦
2.关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正确的评价是( )
a.是人民推翻奴隶主贵族的运动
b.是一次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
c.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d.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②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试对商趣的做法加以评价。
五、认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这幅图反映了什么内容?
答案:
一、l.地主 农民 秦孝公 富强
二、
三、 2. cd
四、①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②针对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势力。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五、反映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一项内容:奖励耕织。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二篇】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2、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三、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告诉学生查资料的途径 提前一周通知学生从已学内容(第1—7课)中或博物馆去寻找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或者告诉学生相关的历史学习网址,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网址,让学生到网上去检索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
分工合作 将学生分成石器组、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等几个组,确定各组召集人。各组分头去查找资料,了解每一类生产工具的使用年代、制作材料、代表性工具、优缺点等信息。将检索的材料写成小文章或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向同学们介绍。
编演历史剧 将有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寻找资料、自己编写脚本、排演商鞅舌战顽固大臣的历史剧。
收集资料 查找有关商鞅的资料,全方位的了解商鞅,为课堂辩论做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揭示课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在努力着。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时期的铜制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你们知道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学习新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工具的变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分石器组、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每一类生产工具的使用年代、制作材料、代表性工具、优缺点等情况。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准备得最充分,介绍得最好。
在学生介绍完了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图表。
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产工具 优点与缺点
木、石、骨、蚌 耒耜、蚌镰等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
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
铁 耙、镰、锸、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
质地坚硬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人们的负担呢?引导学生了解早在春秋时,劳动人民就摸索出了牛耕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时,奴隶们怎样才能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集体合作,共同劳动)
古书上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叫做“干耦其耘”。当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还需要奴隶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吗?
(不需要,铁犁牛耕的推广,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如果奴隶主仍然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奴隶们会有生产积极性吗?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
如何调动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呢?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劳动者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史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可见,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叫农民,那些开明的奴隶主就成了新兴地主,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主要有: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的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的变法中,变法最彻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各国为什么要变法?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两点:第一,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第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迫使各国变法。这也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谁知道商鞅?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商鞅的生平吗?
(商鞅原是卫国没落贵族的后代,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他商地等十五邑,因此称为商鞅。商鞅从小就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当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便来到秦国,向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木,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孝公的信任,进行变法)
商鞅的变法主张虽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但是顽固派大臣却极力阻挠,双方在朝廷上进行了唇枪舌战。他们是怎样进行激烈辩论的呢?请看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商鞅舌战顽固大臣》。
商鞅舌战的情况:甘龙首先反对变法,他说:“圣人教导百姓,不改变旧的习俗;聪明的人治理国家,不改变旧的法制。用老办法教民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安心。”商鞅驳斥道:“治理国家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用不着去学习古代。从前,商场和周武王并没有按照古法办事,却都打下了天下。夏桀和商纣王并没有改革旧法,却都亡掉了国家。所以,反对古法不一定就错,遵守古法不一定就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顽固大臣问:“秦国怎样才能富?”商鞅答:“奖励耕织。”
顽固大臣问:“秦国怎样才能强?”商鞅答:“奖励军功。”
看完刚才的历史剧,同学们对商鞅的变法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招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归纳一下,秦国怎样才能富,怎样才能强,怎样才能使秦国军队有战斗力?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秦国要实现长久的富强,在战国七雄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得到谁的支持?
(人民)
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于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使秦国的变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秦国为什么时有旧贵族的叛乱?
(分封制使地方权力过大)
如何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命)
怎样才能更好的控制人民?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如何解决经济混乱的状况?
(统一度、量、衡)
经过上述启发,完成下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法目的 变法措施
富国 奖励生产
承认土地私有
强兵 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县制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请学生们想一想,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
(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和伟大功绩。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
(旧贵族的利益)
旧贵族会怎样对待商鞅呢?
(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同学们讨论一下,商鞅为变法而死,值得吗?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商鞅死后秦国的变法会不会失败?请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极大成功,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学们有哪些启发?
布置作业
写1篇有关商鞅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定。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三篇】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
2.分析“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出现原因。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课前预习
请认真阅读教材41—42页“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两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1.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是在 时期。
请认真阅读教材43—44页“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 看下图,说一说铁器牛耕为什么会引发社会变革?
2. 你的疑点、难点: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铁制工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殆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百姓的欢迎 c.个人才能卓越 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4.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5.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奖励耕战 b.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6.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二)材料解析题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③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四篇】
第8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的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 情感与价值教育
通过比较不同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了解铁器的应用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示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课前准备
1. 向学生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收集商鞅变法等有关资料。
2. 布置学生编练《立木赏金》小剧。
3.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古代的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并看书第41页,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多媒体投影演示)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产工具 优点与缺点
木、石、骨、蚌 耒耜、蚌镰等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
铁 耙、镰、锸、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师生互动
(投影图片)
1、师:根据表格及图片所反映的原始生产工具,在使用时劳动效率如何?
学生:……
师:由于劳动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太低),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板书)
2、师:春秋战国时,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投影 “铁制农具”图片),并提问:铁制工具的使用会带来怎样的情况呢?
学生:……(效率提高了。用书上的话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战国时的铁制农具”及书上的“铁犁铧”图,猜猜看,“铁犁铧”有何作用?
师: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投影图片:牛耕图)
师问: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耕田的效率大大提高)(耕田的动力发生了变化,用畜力代替人力)
4、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
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
(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
5、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而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二)1、师: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动力的增强,农业生产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投影图片一)“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就驱赶奴隶用锋利的铁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可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积极性?”
(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有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的积极性。)
(投影图片二)“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问:这实行的是怎样的耕作方式?”(实行“个体农耕”)(板书)
“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是新兴地主。(板书)
小结。从我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影图片)
奴隶集体耕种——公作——则迟;
出租给农民个体耕种——分地——则速。
奴隶——农民;奴隶主——地主。
2、师: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同学们想一想,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会是怎样的一个生产状况呢?
学生:……(让学生看书讲)
师生共同明确:个体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即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板书)
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农民)登上了历史舞台。
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 → 社会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封建制)(板书)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一)改革的背景
师: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生产(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于是他们要求变革。
再者,当时处在战国时期。(“战国”的含义是什么?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这七国为“战国”)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富国 强兵)(板书)
要想国家能国富、兵强,就必须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当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板书))
(二)改革的的情况
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快速搜寻课文内容,找出改革家的名字及所在国家,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
诸侯国 改革家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教师总结: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巨大的社会变革。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大,最彻底的。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板书)
1.变法的历史背景(为什么要变法)(板书)
(1)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生产,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于是他们要求变革。(顺应历史潮流)
(2)战国时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必要性)
2、变法的主要内容(怎样变)(板书)
(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商鞅。(让学生看书第43页小字,教师简单介绍商鞅其人其事。)
师:商鞅原是卫国破落贵族的后代,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所以又称商鞅。他从小喜好刑名之学,非常尊崇李悝的法家学说,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他先到魏国,但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当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于公无前361年来到秦国,向秦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决定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同学们,变法不是说变就变,想变就变的事,传统的观念、制度已在人们心中存在已久(生根),要想改变它们不是件易事。商鞅是怎样做的呢?他首先要在朝中说服那些守旧的人,特别要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让他进行变法。他还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让他制定的法令能推行得下去。他在朝中“舌战群儒”,战胜了守旧的势力,用自己的富国强兵的计策,赢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那他又是如何取得百姓相信的呢?
请同学们看“立木赏金”小品。(学生表演小品)
教师评价: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表演,我们对商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那么商鞅怎样变的呢(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2)变法的主要内容(怎样变)(板书)
师:商鞅的变法分两次进行的,主要内容我们大家一体来分析,掌握。
(学生边看书边分析)
a、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使秦国能富国强兵,那么,秦国怎样才能富,怎样才能强,怎样才能使秦国军队有战斗力呢?
秦要想富国,就要发展经济,商鞅如何做的?
(奖励生产、奖励耕织)(投影)
要想强兵,就要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如何做的?
(奖励军功)(投影)
b、奖励耕战,使秦国实现了初步的富强,能否实现长久的富强,在战国七雄中立于不败之地?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商鞅如何做的呢?(承认土地私有)(投影)
承认土地私有,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使秦国的变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c、师提问:“秦国为什么时有旧贵族的叛乱?”(分封制使地方权力过大)
怎么办呢?(要加强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投影)
3、变法的历史作用(结果怎样)(板书)
(投影)“商鞅变法18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呢?”
(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这些新的变化后人称之为封建性质的改革。)
总之,商鞅变法的作用是?(学生讲)(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活动探究(分组讨论)
师生互动:《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同学们议一议:1、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如果说成功了,那么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3、我们今天应学习商鞅的哪些精神?
你从商鞅变法一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小结本课:(读诗)
奴隶抗争千耦迟,
铁器牛耕个体速,
渐渐瓦解奴隶制,
封建制度迅速兴,
竞相改革在战国,
商鞅变法最瞩目,
秦国富强国力增,
兼并六国有基础
上一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精编4篇
下一篇: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