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端午的鸭蛋》【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端午的鸭蛋》【第一篇】

教学目的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教学手段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 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1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1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书设计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 吃鸭蛋

玩蛋壳

端午的鸭蛋【第二篇】

17端午的鸭蛋

周村三中 张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史,其中,仅仅是食文化,就举世闻名。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尝过的名菜或名小吃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款名菜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明确教学重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思考: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习。

2、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1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习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

(多媒体放映: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  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整体感知课文

轮流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自学指导一

要求: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设计这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突破重点。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进行点评。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自学指导二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品味语言,自己在书中做出旁批

交流反馈:多媒体显示汪曾祺的创作特点。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言艺术的作家,行文闲适自由,语言轻松幽默,趣味盎然,能够雅俗共赏。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文章语言,从而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回归生活 分享体验

让学生把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绍给大家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

创设情境 深刻反思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由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是他们认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1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布置作业

1、  把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写1篇3百字以上的文章。

2、  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字数三百字以上。

端午的鸭蛋

闲适自由              轻松幽默 趣味盎然           雅俗共赏

《端午的鸭蛋》【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1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1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端午的鸭蛋【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从XX年开始 ,我国的法定假日将作调整。(调整草案展示)

新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

黄金周:“五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从过去的3天变为1天;“十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保持不变;春节黄金周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

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各放一天。

我们的政协委员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提案?难道是为了多休息几天吗?不是的,其实是为了让大家都记住这些节日,为什么要记住这些节日呢?

师小结:因为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我们甚至可以透过这些传统节日,去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炎黄子孙。

1、我们今天来学习的1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的。我想在中国没有多少人能在学这篇文章时,比我们更亲切,因为这个作家是我们高邮人,他写的是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事,他是谁?有没有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他?

(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我们再看看大家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读文本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是高邮所独有的?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既然希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小结:文章第一小节讲的是什么内容?(端午的风俗)--板书

4、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所以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内容是?(家乡的鸭蛋)--板书

三、谈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高邮鸭蛋:好、奇、名。)

特色:多(鸭多蛋多)、奇(盛产双黄蛋)、好(质细而油多),名声远扬

2、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3、有人认为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你的看法呢?你认为有趣在哪里?

挂“鸭蛋络子”、蛋壳装萤。

概括一下,文章第三部分写了什么?(端午的鸭蛋)--板书

四、品乡情

1、小结:作者为什么对小小的鸭蛋及像挑鸭蛋这样的小事如此津津乐道呢?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明确: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五、论风格

先学会感受,再把它写出来,这是所有写作者的共性,老汪是怎么写的?我们先来看这篇文章的结尾:

1、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三种做法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以一种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另外引用历史上读书的名人轶事,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有一种淡雅的幽思引人回味。

教师小结: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2、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所以汪的散文风格是:闲适自由

3、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4、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六、评经典

1、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

a、感叹句。

(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2)还不就是个鸭蛋!(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6)有!(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3)这有什么好看呢?(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系百索子。(2)贴五毒。(3)贴符。(4)喝雄黄酒。(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f、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板书

(文学性:文言、成语)

2、总结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七、练习题

1、创意读写活动。

.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2、质疑

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3、作者在文中说“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是为什么?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由于异乡人只赞鸭蛋,会给人一种高邮只有鸭蛋,别无他物之感,所以不满。这表作者热爱家乡的真实情感。

板书设计

端    行文     语言

午   端午的风俗        口语(短句)、

的   家乡的鸭蛋           方言

鸭   端午的鸭蛋           文言、成语

蛋    闲适自由           雅俗共赏

17 1063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