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通用5篇)
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人生哲理,借景抒情,寓意深远,展现了作者的豪放与豁达,令人深思。是否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赠刘景文》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通用5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赠刘景文》诗歌分析【第一篇】
《赠刘景文》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的苏轼用简短精辟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再好也有终了的时候。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想: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它暗示着一种人,原本把企业做的很好,但是却见利忘义,像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副总经理王玉良、副总经理杭志奇、原奶事业部经理吴聚生等四名高层一样,好好做奶粉去呗,非加点三氯氢氨害人害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它告诉人们:你不要以为冬天是万物都会死的季节,你必须记住: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他的几个儿子都早早逝去了,只剩刘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年近花甲。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勉励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第二篇】
诗人十分欣赏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他并不为“荷尽”、“菊残”而惋惜,倒是残菊丛中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和树中橙黄橘绿的斑斓色彩引起了他的兴味。因为这些都可作为品格坚贞的象征。实际上,诗人把冬景写得充满活力,有以物喻人的用意。诗人这一见解很独特,他是借对橙橘的赞扬来歌颂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照样闪射光彩的人。
创作背景【第三篇】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注释【第四篇】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
③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也指硕果累累的秋天
赏析【第五篇】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下一篇:班训口号大全锦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