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资料简介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季羡林的资料简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季羡林简介范文1
片段一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他们认为美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后,师指名汇报)
生1:我认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几句很美。
师:“脊梁”指什么?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自己在家看花的脊梁是不是说明这些德国人并不喜欢花?那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生2:不,第一自然段就写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还有刚才看到的德国风光图中也可以看出德国人特别爱花,公园里、路边的绿化带中都有用花种植的图案呢。
师:哦,自己种花却是为了让别人欣赏,那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为别人着想的人。那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指名读,齐读。要求学生读出敬佩的语气)(在学生找出如下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要求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和“应接不暇”几个词语后)
师:假如此时的你就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你认为会看到一些什么样的花?用屏幕上的句子说一说。
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
(白的茉莉花,红的芍药花,黄的……)
师:走在街道上能欣赏这么美的风景,你的心情会怎样?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愉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学生美读这几句话,有个人读,小组读和齐读)
(当有学生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时)
师:对,我也很欣赏这一句话。大家齐读这一句话。“人人”指谁?“我”又指谁?
(大屏幕展示下面两句话,要求学生理解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师:能自觉做到我为人人,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例呢?
(生自由说)
师:是呀,每家每户,每个人都那么无私,他们的品格是多么高尚。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赏析执教者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与同学交流,汇报时教师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拓展思考的广度,在可见可想的美景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心灵美,从而震撼每位学生的心灵。
片段二
师: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我们季老先生就是因为无法忘记哥廷根这座美丽的城市,这个奇特的民族,所以他才再次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师生齐读,抓住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大屏幕出示季羡林的个人简介,特别是他成为200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事实。)
(有个别学生写到了季羡林的梦可能是希望未来中国的街道也能花团锦簇,人们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虽然身处美丽的德国,但他迫切希望学成回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把她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2
人物介绍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人物故事
季羡林抄书故事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感到非常意外,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我怕万一被人损坏,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
学生一听,异常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对于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
其实,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季羡林完全可以向他说清实情,当场婉言拒绝,学生也是一定能够理解的,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季羡林简介范文3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至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来源:文章屋网 )
季羡林简介范文4
关键词:教师 相关 背景 资料 融入 阅读 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而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影响等“背景资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章背景资料的了解是少不了的。在教学中,教师将相关背景资料的运用融入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渗透,让学生在丰富的背景资源中,更深刻地感悟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背景,创设情境
如在《钱学森》一文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此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把主人公和我们中华民族所倡导、尊崇的爱国情感贯穿教学始终。在结课阶段,我补充介绍说:同学们,钱学森被评为2007感动中国人物。(出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2007《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词,这段话是钱学森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把这段话送给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老师相信他的精神会在我们中间世代相传、永放光彩。这一环节中背景资料的介入,再加上歌曲《我的中国心》的渲染,成功地营造了情感氛围,拉近了学生与钱学森这位伟人之间的距离。学生经历了一次感人肺腑的情感体验后,那个被激起提升的心灵深处也许会永远地烙上一个“中国印”。
二、运用背景,画龙点睛
《给家乡孩子的信》,巴金写得朴素无华、感情真挚。其中“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一句是信中的点睛之笔。如何在教学中也做到画龙点睛呢?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巴金为文和为人的高度统一“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不失时宜地运用了背景资料:巴金从没有领取过国家的工资,他一直靠稿费生活。巴金关心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他为帮助灾区和希望工程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但总有一个条件:不要宣传、报道。
1998年,巴金获得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一笔巨款,立即以“一个老人”的名义捐献给了希望工程。近十多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给“希望工程”捐款,捐款额累计达到了50多万元。101岁生日的文学老人巴金两次托人以“上海作家李尧棠”的名义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共捐款6万元。让学生自读自悟这些背景资料,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敬爱的巴金爷爷一生都在践行“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这句话。我想这个小环节中背景资料的运用也许就是这篇文章教学的点睛之笔吧。
三、运用背景,渗透写法
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思路清晰,语言通俗,内容不难理解,原因就是本文作者伊林的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就是“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在学生理解了文中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的具体内容后,我设计了简介作者写作风格的教学环节:“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我们认识了四种大自然的文字,之前你们知道吗?那是谁把这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的?对了,是伊林。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这样评价他的语言风格:‘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人们也说他是世界上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他会把简单的问题想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有味,任何复杂生硬的科学原理在他笔下都会变得津津有味。默读课文的第六节,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有趣?想一想,这样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这儿,我才引出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是为了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文章第六节中集中体现的伊林的科普小品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讲述科学知识这种写法的巧妙之处。
四、运用背景,延伸课外
上一篇: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优质4篇)
下一篇:limit是什么意思精编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