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答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散文诗两首答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散文诗两首【第一篇】

作者在《浪之歌》中,塑造了一个浪漫的情人和博爱者的“海浪”形象,通过海浪对海岸炽烈无悔的爱恋,以及海浪对美人鱼、有情人、礁石等周围事物的关心守护,把作者自身情感寓于“海浪”形象之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愿为祖国守护一生的火热情怀和坚定执著。《雨之歌》中,作者则着重塑造了一个奉献者与使者的“雨”的形象,雨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表达出作者仁爱广博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写作借鉴

1.想象丰富,入情入理。

在这两首散文诗中,作者通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大胆进行想象,赋予“海浪”和“雨”以人的情感,写得富有灵性而生动,而作者的想象大多是紧扣着“海浪”和“雨”的自然特征展开的。如《浪之歌》中第四节写到潮汐,《雨之歌》中第六节写到降雨过程的形成等,这样既合人之情,也入物之理。

2.音律和谐,节奏鲜明。

这两首散文诗都有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使诗在韵律上不显得单调,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如《浪之歌》中,第一节“人”“近”“分”(邻韵),换韵为“里”“体”;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与第一节同,大多为邻韵)。《雨之歌》中第一节“线”“间”“点”,第二节“来”换韵为“去”“地”等。

3.借物抒情,含蓄隽永。

借物抒情的写法使本文含蓄隽永。文章通过对“海浪”和“雨”的形象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社会的愿望。这里“海浪”就是作者的化身,“雨”也是作者的化身,作者借物抒情,使物与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三、要点解析

1.如何理解《浪之歌》中海浪的“博爱者”形象?

前四节里,“海浪”都只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从第五节开始,“海浪”这一形象有了更深广的喻义,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时而歌唱,时而叹息”,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深情,而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有满腹深情,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的和谐与美。从而,在这里,作者赋予“海浪”的不再只是浪漫的情人形象,而是让“海浪”拥有了更为博大的胸怀。同时,“海浪”对世间万物的爱,也就体现出了其博爱者的形象。

2.怎样理解《雨之歌》中“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这句话的含意?

散文诗两首【第二篇】

上帝将我创造在人间,注定了我的雄伟与壮丽。在我初生的岁月中,孤独是我唯一的伙伴。在我绕着太阳运行了不知多少圈后,漫山的草木成了我的知己。我用我隐藏在地底的心,保护和关爱着它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朋友越来越多,但生物是有生命的,相比我而言,他们的人生是那么短暂。无数年来,我身边的朋友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几棵参天古树是我的深交。但是,关爱一切生灵是我一生的准则。

人们将岁月流逝化作脸上的皱纹,而我则将无数年的时光变作了宽广的胸襟。我自豪,因为我拥有着与身材相匹配的胸怀。

曾有多少次,野兽们病死在我的身躯上,我用自己的一份泥土安葬了这些嗜血的灵魂;曾有多少次,我亲眼目睹人们残害我的草木知己,而我仍放他们安全离开;曾有多少次,人类遭受猛兽的追杀,而我则不计前嫌,用身躯挽救了一条又一条可怜的生命。

纵然我的付出有时难得回报,可我依然不甘放弃。毕竟仍有人将我欣赏。

诗人是我人类中最好的伙伴。虽然我与他们难以言语沟通,但上苍却赐予他们与我心灵相通的能力。他们将我写入诗中,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将我赞颂。许多诗人愿与我居住,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们,帮他们远避尘世的繁俗。他们由此变为了隐士,而隐士也成了我千百年来的知己。

草木、飞禽、走兽、人类,他们如同我的孩子一般,我尽心尽力地保护着他们。尽管他们于我,不过是烟花绽放般的短暂,而我于他们,则如海枯石烂般的漫漫。可我,仍然会爱着每一个曾经生活或正生活在我身躯上的生灵。他们的错,我会慢慢淡忘;他们给我带来的快乐,我会永远铭记。因为我的胸襟,促使我拥有了一份“大爱”的思想。

爱一切可爱的事物,尽己之力守护他们,这就是我毕生的工作,也是我永恒的信念。

[作文评析]

散文诗两首【第三篇】

关键词:茅台酒;豪情;相思离愁

诗与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文学中,诗歌中有许多的酒诗。在文人的笔下,酒也成为一种诗性之酒。诗与酒的交融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酒是一种物质性和生命性的东西,它真正激发的是我们的生命精神,唤起的是我们心灵的声音。而诗是天地之心,是精神性和艺术性的。生命精神经过诗心的点化,诗意的提升,诗情的催发,而进入一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生命诗境。中国文学中的酒是和诗紧密相连的,它充满着诗性智慧,是一种心灵的自远状态。可以说:酒乃诗之媒,诗乃酒之介。本文试从茅台酒引无数诗人竞腰称颂、茅台酒是诗人豪情的挥洒、茅台酒是诗人离愁的寄托、茅台酒是诗人艺术生命之光四个方面来浅述茅台酒和诗歌的关系。

一、 茅台酒酒香飘四海,无数诗人竞腰称颂

茅台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茅台酒以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巧妙地利用茅台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采用了与一般白酒截然不同的特殊工艺,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两次投放,八次发酵,七次烤酒,长期陈酿,精心勾兑”的工艺流程,从而形成并保证了茅台酒质量。

作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酒文化。史载公元前135年,古属地茅台镇就酿出了使汉武帝盛赞“甘美之”的枸酱酒,盛名于世。经过唐、宋、元、明、清各代,史家记之,文人颂之,并形成浓厚的酒文化氛围,反映出历代茅台酒的声誉。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同英国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共誉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此后,先后14次荣获国际金奖,并蝉联国家名酒之冠。1949年开国大典,周恩来指定茅台为国宴用酒,国酒茅台的地位进一步无可争议地确定,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商品,事实上已升华为特定的文化象征。开国大典、中苏结盟、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中英联合声明等,茅台酒都在其中发挥了“国酒”和“国使”的作用。

饮酒本来是件俗事,但因历代的名人尤其是诗人,饮酒赋诗,才使酒渐具雅趣。诗使酒化俗为雅,提升其地位名声,提高了它的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一些著名的文人和诗人,赋予酒以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使饮酒一跃而成为与作诗齐名的文化活动。茅台酒丰富的酒文化、迷人的酒香实在陶醉人,不仅迷住各路酒客,还迷住不少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他们为它题词、写诗、作赋热情赞美它,使人读之如饮,酒香扑鼻而来。张国华是清代中叶贵州省颇有点名气的学者。道光初年,他途经茅台时,曾写下《茅台村竹枝词》二首:“一座茅台旧有村, 糟邱无数结为邻。 使君休怨曲生醉, 利锁名缰更醉人!”“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 谁不称奇亦罕哉! ”①这两首竹枝词,是至今犹存的最早赞誉茅台酒的诗歌。据说,当年张国华来到茅台,在河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酩酊大醉,乘兴向店家要来笔墨,在壁头上题写了这两首竹枝词,直到咸丰末年才毁于兵燹之乱。这两首竹枝词借酒抒怀,真实地记述了其时茅台村酿酒烧房众多,云、贵、川、湘诸省客商竞相前来购买茅台酒的盛况,它是研究清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酒的酿造、运销等情况的珍贵史料。清代郑珍由遵义赴仁怀厅访问原遵义知府平翰,途径仁怀茅台村时,写过一首五律《茅台村》:“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②把“黔省称第一”的茅台酒形象地写入诗中,使茅台酒更加遐迩闻名,它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四川著名诗人流沙河亦有赞茅台酒诗,他写道:“还我青春一夕,赠我香甜一梦。醒来日上三竿,方知茅台味重”。作家、诗人荒芜被错划右派后,送北大荒劳动,平反归来,急于喝茅台。谁知酒价过高而未得,因而他在《羊城晚报》上写诗聊以自慰,诗中写道:“学书学剑两无成,只合螺丝作小钉。百万庄中穷措大,洋文所里土诗人。征东跨海心犹在,说项倚刘愧未能。欲买茅台图一醉,惊闻酒价又飞腾”。1986年秋,低度茅台在北京通过鉴定,原贵州省长周林(仁怀人)品尝后赞不绝口,即兴挥毫赋诗:“低度美酒新酿成,依旧酱香品味醇。借问酒家何处是?赤水河畔茅台村”。国家食品协会副会长、中国白酒专业协会会长苗志岚在参观茅台酒厂后题诗:“久别茅台今未休,三临州境首成游。为寻一醉五千里,更喜金魁誉环球”。邑中诗人徐世衍有咏《茅台》诗:“古聚茅台傍水涯,青山如幌四围遮。烟江人棹寻鱼艇,花坞春藏卖酒家。新厂高楼侵碧汉,遥坡车响辗苍霞。此间何止春光丽,佳酿名传世绝夸”。诗人李发模的《酒魂》咏道:“茅台酒是酿酒之神以神奇的智慧,提高粱之精,取小麦之魂,捕捉不可代替独有的泥土和气候的情思,发酵、糅合、升华而耸起的一座液体的金字塔。身价与佳肴名仕比翼;声誉共山珍海味齐飞,茅台酒,你令五洲倾倒,人类断魂”。诗人寒星的《醉红的大地》咏道:“汽车刚刚翻过山岗,风儿就送来醉人的酒香。岂止微黄的野花轻轻摇晃。就连赤水河也扬起它红红的脸庞。刹那间,我也醉了。神魂衔着茅台酒的芬芳飞翔。我这才懂得,为什么这里的大山,绿色的植被下都是赤褐的胸膛。想必是几百年茅台古酒的清醇,早已醉红了这一片山河的心脏”。邑人徐文仲所作《忆江南。茅台好》有云:“茅台好,美酒酽如油。一滴沾唇人已醉,琼浆玉液莫能俦,盛誉满全球”。张士燮、凯传写了一首《国酒之歌》:“赤水可畔茅台村,国酒飘香醉人心。喝一杯,香一路,回味三天仍销魂。酒香飘满全世界,陶醉多少五洲人。此酒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赤水甜美茅台醇,国酒飘香醉人心。品一口,全身暖,梦里不忘酿酒人。玉液琼浆增国色,博览万国夺国樽;中华美酒甲天下,四海长歌茅台春”。颜冬申的《七律》云:“建厂相将数百年,箕裘克绍后生贤。麦粱优质夸精酿,口味芳醇赖醴泉。工艺夺魁多创造,经营得体苦钻研。连评金奖诚非易,改革何如再抛旃?”诗人晓雪的《茅台酒》称颂茅台“香醇无比,世界第一,只须一试,人人满意:打开瓶盖五洲香,痛饮一回三生醉!”③称颂茅台酒的诗歌还有余勇的散文诗《国酒茅台》、李永辉的散文诗《再读国酒》、李发模的《给勾兑大师》、田兵的《茅台行》等等。美酒丰富了诗人的灵魂,扩大了诗人的视野。诗人延伸了美酒的内涵,光大了美酒的名声,为它的腾飞插上了翅膀。这些茅台酒诗词大大丰富了酒文化的内容,为文学家、史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佐证。

二、对茅台酒当歌,诗人挥洒豪情

酒不但给诗人提供了创作的思想和宽松环境,同时也给予了诗以胆量和魄力,而诗却使酒脱俗化雅,提高了它的文化品位。酒壮英雄胆,三杯老酒下肚,满身热血上涌,诗人们就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羁绊,勇敢的抒发自己的壮怀,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徐俊国在《茅台酒的故乡》写及:“在茅台酒的故乡/瓶装的豪气一斤/英雄的胆魄千两/那个身披斗篷的人/那个生于贵州怀仁市的人/他把余下的好酒一口喝光/他抹了抹嘴唇/跨上一朵升腾的火烧云/单枪匹马 走四方 走四方”。④盛世清明,好男儿志在四方。在茅台酒的故乡,徐俊国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诗。笔端洋溢着豪放和单身闯荡四方的豪情壮志。著名社会学家胡绳1988年来酒乡仁怀,他这样写道:“赤水河中碧水流,军行南北用奇谋。多缘战士忘生死,赢得酒香溢五洲”。⑤红军四渡赤水,蒋介石当年派出大量兵力全力围剿红军,毛主席用奇谋,带领中央红军在敌重兵围堵中灵活机动,穿插自如,虽未能实现在川、黔建立根据地的设想,但取得了遵义大捷,并最终摆脱了追敌,保存了实力,为以后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胡绳的这首诗歌把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领导者高超的谋略用短短28个字表现得淋尽致。李发模在《东方第一壶》中写“一杯易水,一杯汨罗/杯杯盏盏,壮我中华正气之歌/我们酿酒,我们酿人/是酒壮我长城,壮我五岳/……/啊!茅台――东方第一壶/这山、这水、这人、这酒/壮了我中华/壮了我民族魂魄”。⑥酒壮胆,胆壮人,人壮中华。醇酒给人增添了风发的意气,建功立业。诗中用了无数壮字,让人读后一股豪气自然油然而生。高洪波的《国酒文化城》昂扬着激情:“别想走出的茅台镇,/不想走出的茅台镇,/走出的是回想路,/走不出的是国酒文化城。/九曲回廊/诗情酒史/五千年往事一杯斟尽。/……/于是,我想到我的祖国和民族……/诗情鼓荡酒情汹涌……/向21世纪举起杯盏……/钟声里,微醺与豪气/从乌蒙山巅散发开去……”。⑦诗借酒力、酒助诗兴,酒还使诗人产生激情,高洪波酒诗中也可以体会到一种酣畅的气势,一种高昂的激情。李发模的《国酒魂》组诗中的第一首《我自选古中流来》洋溢着激情:“我从黄河长江五千年相思中流来/流来哟 涌过炎黄子孙的血脉/秦砖汉瓦上有我馨香的浪迹/我, 乃无色的火焰, 辉煌的史诗/我昂奋腾飞的中华、古国的风采/我是龙族心中一道液体的长城/……”。⑧诗歌开始就气势磅礴,让人激情振奋,充满了豪情。陈佩芸的《茅台行》中的最后一节:“你就放歌河畔,赤水河为你击节拍,/让辉煌的诗篇乘叶叶轻舟,飘洋过海,/全世界当来摘撷诗花,看小镇风采。”⑨让全世界都来看小镇的风采,都到这里来摘撷诗花,信心和霸气十足,读后豪气自然而生。

三、浅斟低唱,茅台酒是诗人相思离愁的寄托

这里所说的相思是广义的,并非仅指男欢女爱后的相互思念,而是包括思乡、思亲、思友在内的思念之情。相思几乎成了永恒的文学主题。只要有人在,就会有相思,文学是人学,诗又是文学的精粹,当然放不过这一主题。有趣的是诗人在表达相思时,往往借助于酒。思念朋友常有酒。九十多岁高龄的老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在20世纪初期与国民党元才何应钦有旧。1985年他来贵阳花溪游览,想起何应钦这个老贵州,于是有感而发,写诗一首,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原诗是:“漫言朋友已无多,乡里犹存旧时歌。茅台芳醇擎在手,先人遣家待归舸”。容浩的《茅台》(外一首)中的《无法停止它带来的热》中写道:“它使我想起当年/在体院东北角/春平带来故乡茅台的美酒/我们喝/他紧拽每一个人的手/说着数年无法说出的爱情 而我们说酒/顺便也说到未来/它的热/谁也无法让它停止/……”。⑩诗人诗的开头写在和朋友共饮的时候突然忆起当年和同学春平等喝酒的情形,酒不醉人情醉人,不用人劝酒,诗人一想起春平就会情不自禁的喝酒。李金福的《为我们的茅台写首诗吧》第一首诗讲道:“若想知道大雁何时南飞/这得依靠我的武侯笔记/若想知道何时故人归来/这需要一杯甜美的茅台/在我等待朋友时/是我在酒杯里书写……/用一杯甜美的茅台来计算/故人归来的日期”。第三首诗歌中提及“这些文字会纪念一份友情/让你不会把我忘记/我们相识在激情的夏天/你带来盛夏里的一瓢茅台/滋润了我干涸的喉/以及死寂的心”。B11在这些诗里,诗人的朋友来了又走了,在等待朋友归来的时候,诗人只好一个人独饮,热闹和孤独一对照,对友人的思念反倒更加深了。思念故乡也常有酒。诗人远离故园,长久未归,辗转漂泊之际,难免客愁萦绕,遂生思乡之情。乡愁难解,在思念中忆起家乡的茅酒香,人之常情。余利红在散文诗《稿笺上的茅台》中思念着故乡茅台:“我记忆中的故乡,永远是三月轻扬的油菜花;永远是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永远有路人拾起一段故事,嗅到一股酒香;永远是船舷夜泊,系着岸边的一颗颗洋槐树……”。B12

江淹在《别赋》里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已。”离愁别恨确实让人难以支撑。世人常在分别时设饯行宴,以安慰远行者,或叙离情,或盼归期,情意缠绵。分别在即,行者与送行人举酒吟诗,往往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境况。有的诗歌状写将要分别的惆怅,如仁怀茅台镇人刘璜20世纪20年代曾写过《与陈君刚柔迁京华赋此赠之》一诗:“飘零辽左无家客,地老天荒剩劫灰。几度药言非玉屑,十千茅酒负金銮。惟闻息壤菜荒遍,尚有阳和黍谷回。难得相逢又将别,白云深处且衔杯”。诗人的“难得相逢又将别”一句就将分别的惆怅跃然纸上。黄晖的《来饮一杯诗歌的酒》的末章提及“离别的酒很易醉人/不知此情还寄放在/谁的文字里/总在心头萦绕的风物/何时能够在瓶壁开出花蕾/这分别的时刻总是忽然/皇泯老哥一个惜别的眼神/回肠的茅台酒香/裹在舌尖久久舍不得吞咽”。B13回肠的茅台酒香裹在舌尖久久舍不得吞咽的表现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比惆怅。其次,对朋友有个好前程的预祝。1979年5月,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访问日本,受到日本朋友的热情欢迎。当他访问结束快要离开的时候,日本朋友举行宴会,宴会前要他当众题诗,姚雪垠提笔写了如下诗句:“莫道扶桑隔海远,碧波如带绾芳邻。缅怀深叹同文古,来往频增友谊新。四座春风知意好,一堂喜气见情真。何时乘兴君西去”,最后一句,他想了一阵,均不够理想,不敢贸然下笔。开始日本朋友为姚雪垠热情洋溢的文思所折服,此时见姚雪垠停笔凝目,似有难色,正为之着急。恰在这时,姚雪垠看见每张桌上都放了一瓶我国著名的茅台酒,他顿时眼睛一亮,挥笔写道:“自有茅台供洗尘”。语虽不惊人,但一语双关,寓意深刻,日本朋友连连称妙。

四、诗情如酒,茅台酒是诗人艺术生命之光

酒,作为一种物象,一旦闯入了诗人的视野,与诗相融,便立刻成为一种饱含诗人道德标准、人生态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取向的文学基因――意象。酒意象在诗中的分布,无时无刻不在折射着诗人的心灵,透视着诗人的潜意识。

酒是诗之魂,历代诗人都解饮,他们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历代的大作家如屈原、宋玉、贾谊、扬雄、司岛迁、司马相如、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工维、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闻到酒的芳香、酒的欢乐和酒的辛酸与悲哀。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和明清小说等等,可以说三干多年来的文学作品,很少有离开酒的题材、酒的内容或不受酒的启迪与激奋。酒与文学(持别是诗歌)是一对不二的兄弟,是作家的艺术生命之光。

茅台酒能激发诗人的灵感。清同治时遵义府学痒生,贵州仁怀县冠英乡人卢郁芷,平生纵情山水,甚喜饮酒咏诗。他寓居仁怀县城时写的《仁怀风景竹枝词》六首中,有一首就是专门写茅台酒的:“茅台香酿酽如油, 三五呼朋买小舟, 醉倒绿波人不觉, 老渔唤醒月斜钩”。B14寥寥数语,把茅台酒色香味的甘醇芳郁描绘得出神入化,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通篇描写茅台酒的好诗。酒是诗人灵感的源泉,这话一点不假。卢郁芷最爱喝茅台酒,每次出游总要随身带着酒瓶,喝得尽兴尽欢后,方始吟诗作赋。如果没有喝酒,反而―句诗也写不出来。上面列举的这首竹枝词,就是他醉酒上岸后,在茅台镇的一个友人家中写就的。此诗当时就被人们广为传抄。姚雪垠在写名著《李自成》时还写了一张条幅:“著书倦后思美酒,小饮芳醪文思来。梦想长篇完稿时,至今欢会醉茅台”。后来这张条幅还被姚老送给茅台酒厂留作纪念。诗人余薇野参观茅台酒陈酿后有感,写了《坛口》一诗:“坛里藏着沉默的酒,不许半丝春色外漏。封闭岂是禁锢,寂寞蕴蓄醇厚。一旦坛口打开,喷射的芳香把人肺腑浸透。它告诉那耐不住寂寞的诗人,请千万封严你那感情的坛口”。著名诗人梁上泉来茅台酒厂即席吟诗一首:“四川有酒无烟,云南有烟无酒。好个山国贵州,烟有酒也有。有烟就是名烟,有酒就是国酒。啊!喝的爱喝,抽的爱抽。都夸是魁首。酒是诗歌的酵母,烟是文章的密友。难怪诗人作家,爱往贵州走”。黄曙辉《一朵一朵的诗句跌落在酒中》之《茅台镇》:“李太白能醉 我们当然/也可以醉/一些从酒里蒸腾出来的/诗句 在梦呓里/依然冒着酒气/它们越过理智的栅栏/东倒西歪地长出/不讲平仄”。B15

1935年3月,红军在长征途中,转战遵义、仁怀一带。当时国民党的一些报纸大造舆论,诬蔑红军在茅台的酿酒池中洗脚。黄炎培先生根本不相信这种无中生有的宣传,挥笔写了一首《茅台诗》:“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陈毅后来在延安读到了这首诗,十分佩服黄炎培先生这种仗义执言的精神,很想和他痛饮几杯。1952年春,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请来了已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先生到家做客。席间,陈毅的夫人张茜打开了一瓶茅台酒,陈毅提起了他的《茅台诗》,诗兴大发,即度吟诗两首:“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金陵重逢饮茅台,为有嘉宾冒雪来。服务人民数十载,共祝胜利干一杯”。黄炎培听后,立即和诗一首:“万人血泪雨花台,沧海桑田客去来。消灭江山龙虎气,为民服务共一杯”。酒助诗兴,诗中说酒,转眼一瓶茅台见了底。陈毅哈哈大笑,高声朗读着古人诗句:“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亏天。”二人真所谓畅饮高吟,尽兴方休。

中国诗酒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无论独酌、闲饮,还是觥筹交错,无论饯行送别,还是把酒临风,都各领风骚,尽显风采。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溢。诗和酒一起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文人的高雅品味。(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注释:

① 徐文仲。清代与茅台酒有关的诗歌[J].新华网,2008(9).

② 徐文仲。清代与茅台酒有关的诗歌[J].新华网,2008(9).

③ 晓雪。茅台酒[J].诗刊,1999(12).

④ 肖晓英。诗歌精神的自由飞翔――网络诗歌窥探[J].茂名学院学报,2006(4).

⑤ 林荫居士第一的空间。关于酒的诗词。

⑥ 李发模。东方第一壶[J].诗刊,1999(12) .

⑦ 高洪波。国酒文化城[J].诗刊,1999(12) .

⑧ 李发模。国酒魂[J].山花, 1992(4).

⑨ 陈佩芸。茅台行,杉树林[M].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⑩ 容浩。茅台[J].散文诗, 2007(1).

B11 李金福。为我们的茅台写首诗吧[J].散文诗, 2007(1).

B12 余利红。稿笺上的茅台[J].散文诗, 2007(1).

B13 黄晖。来饮一杯诗歌的酒[J].散文诗, 2007(1).

B14 徐文仲。清代与茅台酒有关的诗歌[N].新华网,2008-09-18.

散文诗两首【第四篇】

高尔基是____(国家)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________中,把革命者比作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他不仅积极投身革命,还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来配合革命,所以说高尔基本人就是________。他还为孩子们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答案:前苏联、《海燕之歌》、《母亲》、《童年》、《在人间》、勇敢的“海燕”、《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

刚看到这道题目,我就问身边一位五年级的老师:“这样的题目不是考大学生的吗?五年级的孩子怎么会啊!”这位老师一笑,告诉我这是书上的内容。原来,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中,教材还附了一份“作家卡片”,对大文豪高尔基作了简要的介绍。没想到就是这段“文学常识”性质的话,竟然大部分内容都出现在了这份期末考试的试卷中,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仔细读读这篇课文与这份“作家卡片”,本来教材安排这样一段人物介绍,主要也是想让学生增加一些对高尔基的了解与认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当然,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发挥一下“作家卡片”的作用,让孩子对作家产生兴趣,从而去阅读作家的作品,想必这是教材编者安排这一内容的主要意图吧!然而,也许是因为这份“作家卡片”中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值得孩子记忆的“知识”也很多,也就成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查项目”。翻着手里的课本,我也不禁心生担忧:就像“作家卡片”这样的、教材中那些角角落落的内容孩子们能会吗?当我向这位老师说出自己担心的时候,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这就是一道送分题,像这样的内容都是平时教学、训练的重点,孩子们早就会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评价指标。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对“知识”的极度重视不仅体现在语文试卷上,更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学的内容是《池上》和《小儿垂钓》这两首古诗。这是两首写儿童的小诗,教学这样的内容,老师们通常都要拓展一两首写儿童的古诗,让孩子积累背诵。本来通过内容相似的诗歌对比,能够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可这位老师不仅拓展了两首童趣诗,又让孩子记了几句写儿童的诗句。老师说:“考试的时候,还会让你写一首儿童诗,大家要背下来!”不止于此,在读完、背完这些诗句后,老师又说:“《池上》这首诗中写了荷塘的景色,所以我们还要记一两首写荷花的诗。”及此,我这名听课者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再比如,学完1篇课文,或者一堂课教学结束,老师常常要跟孩子一起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往往就是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认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懂得了什么云云,极少有学习方法、写作手法的总结,更没有课堂上孩子学习进步、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发现。长此以往,就算孩子某些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但语文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兴趣却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成为不折不扣的、被喂得白白胖胖却不能运动的“知识小胖墩”。

其实,出这样一道试题还有深层原因:那就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核比较复杂,难以操作,而对语文知识的考查却比较简单,甚至可以实现标准化的命题。还是说高尔基先生的这份“作家卡片”,既不能考孩子到底有没有读《童年》《母亲》等高尔基的作品,又无法考查孩子喜欢不喜欢阅读他的作品,喜欢不喜欢课外阅读,唯一能“考”的就是这份卡片本身。考试是根指挥棒,指到哪里哪里亮。于是,老师们平时教学时把教材中旮旮旯旯的内容翻遍了、嚼烂了,再把能想到的知识点拓展到位,一名语文老师能做的似乎就是这些了。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我也曾在一份三年级的试卷中看到这样一道考题,问写“晶”“蒜”这两个字下半部的时候要注意_________才好看,答案是“左小右大”。考查孩子书写,不是看他写的字,而是考怎么写,这种考题用“变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究其原因,不就是字写得好不好难以评价,而出一道填空题可以有标准答案吗?

很多年前,笔者参观过一所学校,听完校长的介绍,老师们对其中的一点印象都很深刻:就是这个学校的语文考试是开卷的,除了不能讨论,像语文书、字典等都可以带进考场。一开始,老师跟孩子们都很兴奋,后来做了两次单元练习后发现,孩子们带的语文书、字典什么的基本没有用武之地,试卷中都是一些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的题目。老师和孩子们很快发现,这样的试卷要考好,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只能凭借扎实的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有好的成绩,课堂教学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更让人欣慰的是,这所学校的孩子在升入中学后,语文成绩也普遍好于其他学校的孩子。

随着2011版课标的实施,“语文知识”的地位得到了重新回归与确认。然而,对语文素养的评价更有着“三维目标体系”,即便有些内容在考查过程中不宜操作,但我们也要深入研究,精心命题,还语文试卷一张应有的面孔。

65 1816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