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1

孙思邈的著作有什么

孙思邈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唐新本草》、《千金翼方》、《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摄生论》、《枕中素书》等。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士,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的医学成就非常高,他医学经验丰富,有虚心好学,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孙思邈主要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对于针灸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有哪些贡献

《千金翼方》是孙思邈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此书共三十卷,其中他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810余种药物,进行考证和实践,并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以前医药成就最全面、最有价值的系统总结,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历代名医图赞》说:“唐孙真人(真人,即对高道的称谓),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时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用意之奇,用药之妙,亦自成一家”。

随着盛唐文化的`对外交流,《千金方》也随之走向国外,深深影响了诸如日本、韩国、朝鲜的汉医文化。

此外,孙思邈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如:对脚气病的观察、研究及治疗。比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在炼丹活动方面,他总结了唐以前的炼丹方式、方法、用药及配方等,最后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论述和方法。对我国“火药”的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思邈的著作2

1癫证

1.1确定癫病之病名在中国医学史上,癫病作为病名由来已久。但在先秦时期,“癫”病是指形体颠仆的癫痛之病。而那个遥远年代中对精神病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吕氏春秋·知接篇》称为“苛疾”,高诱注曰: “苛,鬼神下(烧)人病也。”又有“蛊”、“痴疾”、“狂易”、“丧心”、“(姐)病”等异名。在《黄帝内经》中亦有相关的记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癫”几乎是现代意义上的“痫”症。癫由癫痫之癫而转指癫狂之癫,盖始于唐代。具体而论,当首推孙思邈。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列有“风癫第五,狂邪针灸图诀附”,论六首、方三十四首、针灸法四十八首。他还指出:“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漫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眼坐沟渠,吠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嗅骂无度,或是飞蛊精灵,手乱国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2]从而确定了癫的命名,使癫病的 理论与疗法自成一体,既有发病的原因,临床上的种种表现,诊治原则,又列举出一系列的诊断预测方法、方药、针灸等疗法。

1.2癫证出现的病因病机追述历代医家对癫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以外邪叙述者,亦有从内伤论理者,有的认为是阳气偏盛,有的认为是阴邪有余,有的认为是寒能气滞,有的认为是阴邪有余。如《难经·二十难》指出:“重阴者癫”。东汉张仲景则从“风寒积聚”,以“血虚气少”著说,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精神离散,魂魄忘行,阴气衰者为癫。”[3]关于癫狂的病因病机,孙思邈既遵从医经的理论,又从大量的临床经验出发,进一步探讨发病的原因及机理。孙思邈认为癫病皆由痰热相感而动风之所为。《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第四》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

1.3癫证的治疗——提倡辨证施针药癫狂的证候与症状很复杂,变化较多。孙思邈总结《黄帝内经》以来的医学理论与治疗癫狂的大原则,扬长避短,拾遗补萃,据证施法,针灸并用,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体系,如《千金要方·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曰:“悲泣鬼语,灸天府五十壮。”又曰:“悲泣邪语,鬼忙歌哭,灸慈门五十壮。”又曰:“邪病语不止……人中主之。”凡骤然发作者,孙思邈主张急则以针灸为快捷。故治法中所采用的针灸疗法多实用,为后世所继承沿用的最著名者莫过于十三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风癫》)所谓十三鬼穴,依次为:(1)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2)鬼信:大拇指甲下,人肉三分。 (3)鬼垒:足趾甲下,人肉二分。(4)鬼心:掌后横纹,入半寸。(5)鬼路:外躁下赤白内际,足太阳处,行火针。(6)鬼枕:大推上入发际一寸,行火针。(7)鬼床:耳前发际宛究中,耳垂下五分,行火针。(8)承浆:又名鬼市穴,从左出右。(9)鬼路: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即劳官穴。(10)鬼堂:直鼻上人发际一寸,行火针。(11)鬼藏:即女人玉门头;行灸法。(12)鬼臣:尺泽横纹外头接赤白肉际,即曲池穴,行火针。(13)鬼封: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去上,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以上若是四肢穴位皆用双穴;若是孤穴即单用之。这十三穴很值得研究并试用[4]。亦有相当的方剂是孙思邈的临证所得,如温胆汤、定志小丸、镇心丸、薯预丸等。

2分科论述

2.1妇产科精神病妇产科精神病是女性特有的一类精神障碍。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中对此类妇产科精神病已有不少的记载,可是对其治疗,尤其是药物和方剂等方面,还显得比较单调。因而孙思邈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不少治疗精神疾病的行之有效的方药。在《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就记载了治疗因“胎上迫胸,心烦不得安”的菊花汤,妊娠“常苦烦闷”的竹沥汤,还有产后“忽苦心中冲悸,或志意不定,恍恍惚惚,言语错谬”的茯神汤,产后“志意不安,不自觉,恍惚恐畏,夜不得眠”的人参丸等十余方为后世医家所遵循[5]。

转贴于

2.2儿童精神病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儿童精神病的记载,孙思邈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孙氏认为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与体质、遗传、中毒及感染等有关,而且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不良的环境刺激往往会给孩子的身心发育带来不好的影响。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择乳母法”中就指出“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是血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5]同时孙思邈对儿童癫痫的发生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儿童癫痫多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强调“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也。新生即病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在治疗上,孙思邈针对婴幼儿惊痫、壮热、变蒸等疾候而设龙胆汤,并认为“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治疗儿童风痫茵芋丸及治疗小儿惊痫百病的镇心丸等。

3防治与选方用药

3.1防治在防治上,孙思邈继承了《内经》中的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并在《千金方》中明确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他还主张少思、少欲、少愁、少怒,推崇气功“养性”,治病,如运用内视法、迎气法、呼音法等颐养精神,疏通气机和调畅情志。孙氏不但遵循《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摄生思想,还倡导“虚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不要过分追逐名利,提倡养生“十二少”的原则,曰:“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食、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悲。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并认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伤气、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恼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6]。意思是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精神饱满。不要随便动怒,发脾气。不要过喜极悲,不要思虑太深。不要利欲熏心,多生妄念,以劳心劳神。使情绪安定,以保持身心健康,善自保养等等。孙思邈的养生观点就是现代精神病学心理疗法的雏形。

3.2选方用药《千金要方》收录方剂数量之多,其中虽然大部分源自于前人,但亦有相当的方剂是孙思邈的临证所得,特别是在治疗有关精神病的方药中,除了上文所述的温胆汤、定志小丸、镇心丸、薯预丸方外,还有茯神汤、虎睛汤等70余首,为后世医家在治疗上选方用药提供了指导。此外孙思邈在运用针灸治疗癫痫病亦有独到的见解,并写下了“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对各证都有了详细的配穴及穴位注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在继承唐前有关精神病学方面医学成就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形成了独有的论述风格。与此同时,在病因病机、选方用药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创见,这不仅为后人深入研究精神病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诊断治疗开创了更为广泛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重视《备急千金要方》珍贵的历史价值,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

2李清福,刘渡舟。中医精神病学。天津:天津科技技术出版社,1989,49.

3叶锦先,何裕民。情志病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6.

4李耀东,周秀芬。中医精神科临证备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14.

孙思邈的著作3

关键词:孙思邈; 消渴病; 理论特色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形成了成熟的防病治病理论体系,对今天的糖尿病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纵观历代医家及诸多医籍对于本病的理论贡献,从学术内涵、理论特色、临床价值的高度审视,有一位医家功不可没,其贡献在众多医家中亦无可比拟。他,就是唐代大医孙思邈。笔者研习了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中相关章节,深深叹服其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特色。现揣其要归纳浅述如下。

1 “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重在预防,防治结合

孙思邈 在《千金方・养性序》中强调了“治未病”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善养性者, 则治未病之病, 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 不迫即消之后”。他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所有疾病的防治当中。对糖尿病防治,可以说,在世界医学史上孙思邈是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思想的先驱。在消渴的治疗过程中,孙思邈将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最为看重患者自身的预防调摄。

节制房事“凡人生放恣者众,盛状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惧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惟有虚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说明久服丹石并房事不节,阳强精走,肾阴虚耗,亦是消渴患病的主要病机,强调节制房事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避免精神刺激《千金方》卷第二十七《养性》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又言:“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觉,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等精神因素均可以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出现血糖的改变,这一点已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临床实践表明,恐惧、紧张、绝望、悲伤、激怒等情绪均能导致血糖升高,血中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及胰高血糖素均升高,胰岛素含量减少,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孙思邈通过“养性”预防消渴等诸多疾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及临床实践完全吻合。孙氏在其长期实践中发现, 消渴患者易罹疮痈。他指出: “消渴之人, 愈与未愈, 常须思虑有大痈, 何者? 消渴之人, 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 当预备痈药以防之。”体现了防治结合的思想。在《千金方》中还有大量的养生预防内容, 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饮食治疗

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 种, 分为谷类、蔬菜、果实、鸟兽四类, 其中大部分是日常食品, 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主治和禁忌,书中又列“补益”专项, 对病后虚弱、年老体弱者, 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方剂。《千金方》一书中专列第二十六卷食养、食疗。其中记载果实类30 种,蔬菜类63 种,谷类24 种,鸟兽类45 种,共计162 种。食疗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奠定了我国食疗、食养学的基础。孙思邈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之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可见饮食及其调摄对人类生存的重要,食治具有药疗难以替代的作用。合理安排饮食, 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供应, 使脏腑功能旺盛, 气血充实, 从而增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适当的药食又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祛除寒热, 增强体质, 达到驱邪除病的目的。这一食疗原则适合于所有病人,消渴患者更是如此。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糖尿病应注重饮食疗法、饮食控制的医家。 孙氏首先认识到饮酒是诱发消渴的重要因素。“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蚱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孙思邈对酒的性质和过量饮酒对人体的危害认识十分清楚。现代研究已经表明,饮酒能导致肥胖增加,肝糖元合成降低,诱发胰腺炎、神经炎,加速动脉硬化等,从而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长期饮酒能引起微量元素铬和锌的缺乏,这对糖尿病的发生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微量元素铬对维持糖代谢、脂代谢有重要作用,有葡萄糖耐量因子之称。铬缺乏时可导致糖耐量减低,葡萄糖能量不能充分利用。微量元素锌存在于胰岛细胞内,可维持胰岛素的结构和功能。锌缺乏引起胰岛素减少,对碳水化合物的耐受性降低,从而对糖尿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中坚持不饮酒(尤其是高浓度白酒) ,对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是十分有利的。控制“咸食和面”是防治消渴的重要措施。“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何也?答曰: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既血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渴则咽路焦,焦故舌干喜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胃走于血。”孙思邈明确提出忌面、米及一些水果的饮食疗法治疗糖尿病,比西方国家借用饮食管制(始自1796 年) 早千余年。限制咸食和面的饮食治疗原则,能防止营养过剩,体胖超重而发生糖尿病。

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张运动锻炼

运动疗法对于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历来倍受重视。18 世纪,西方国家把体力活动视为糖尿病治疗手段,并视体育疗法、饮食疗法、胰岛素疗法为治疗糖尿病的三大法宝。早此之前孙思邈就非常重视体育疗法,他言:“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五六十至一二百步,或根据情况出门行二三百步或二三里,对于消渴尤其作了强调。现论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2]。总之,孙思邈最早提出的糖尿病的体育运动疗法,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4 “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提倡健康教育

“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提倡健康教育。孙思邈说:“凡医治病须使有病者知之为要。” 孙思邈认为糖尿病的轻重预后与患者的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要求患者慎重对待疾病。“消渴患者,治之愈否,属在患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日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即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病。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这反映孙氏治消渴,善于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传授患者防病治病的知识,做到医患结合,共同防病治病,终身坚持。这样先进的治疗思想至今沿用并且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被大力提倡,这不能不说是孙思邈对糖尿病防治的重要学术贡献。让患者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表现、诊治 、预防及并发症方面的知识,以便自己掌握病情变化的规律和防治方法,对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孙思邈提出“家家自学,人人自晓”的原因。现代医学亦强调糖尿病自我保健,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针对糖尿病发病因素及其机制终身坚持治疗,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是综合的。孙思邈在书中举例:“消渴病,……服栝楼及豉汁得其力, ……渐渐便止。渐食肥食,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之少气,不得多语。”以此说明,消渴患者,服药好转,又因肥食而加重。孙思邈关于健康教育的这些认识,比现代医学早1000 多年。

5 以脏补脏、同气相求――脏器疗法

《千金方・消渴》篇中,用脏器疗法治疗消渴独具特色。孙氏认为消渴因于虚热阴亏,用药以柔润清养为主,配伍动物脏器最为有益。他一方面辨病情轻重,对于消渴轻症及恢复期,选用除热养阴中药,配伍乳、酪、酥、脂等以柔润调补。对于消渴危重沉疴,遣方用药中选取牛羊髓、阿胶、鸡子黄、卵白汁、鹿角、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厚味填精补髓,固本护元。如消渴阴损及阳,用“鹿茸二寸,踯躅、韭子各一升,桂心一尺,附子大者三枚,泽泻三两,浆服五分匕,日三”。因“鹿茸,味甘酸,温,益气强志,生齿不劳,疗虚劳,腰脊痛,小便利”,可峻补温阳填精。另一方面他分析病位,针对上消(消渴) 用动物肺脏, “补肺止嗽,止渴,补不足。”针对中消(胃渴) “,用猪肚“补中益气,止渴利”。针对下消(肾消) ,用猪羊肾“补肾气,益精髓”〔〕,共达“以脏补脏”、“以形补形”同气相求之目的。如:羊肺羹治疗肺胃燥热,耗液伤津,烦渴多饮,尿数而多之消渴,以“羊肺一具作羹,纳少羊肉和盐,任性食,不过三具”。猪肚丸:用猪肚一枚,黄连、粱米、栝楼根、茯神、知母、麦门冬,共研末,纳猪肚中缝塞,安甑中蒸之极烂,放木臼中,捣烂和蜜成丸,“治胃腑实热,引饮常渴”,并且“非但止治胃渴,通治渴患”。因为猪肚具有“主补中益气,止渴利”之功效。又如,房室初伤,肾中虚热,孙氏创“猪肾荠汤”以治疗。用猪肾一具,大豆、荠 、石膏、人参、茯神、磁石、知母、葛根、栝楼根、甘草,水煎煮,渴乃饮之,可制“肾中石热也”,取“猪肾,冷,和理肾气,通利膀胱”之功用。对于病势较重,“肾气不足,消渴,小便多,腰痛”之症,孙氏用“增损肾沥汤”治之。方用羊肾一具,取汁后同煎远志、人参、泽泻、干地黄、当归、茯苓、龙骨、黄芩、甘草、川芎 、生姜、五味子、大枣、麦门冬。因羊肾具有“补肾气,益精髓”之功效。孙氏妙用动物内脏、乳、脂、髓、酪、酥等血肉有情、柔润补养之品,以调和阴阳,固本护元,颇有创新,可谓运用脏器疗法治疗疾病之始祖[3]。现代医学也证明,同种或异种动物的脏器,从形态、组织、结构、生化成分到生理功能都十分相似,当人体内脏发生疾病时,可试用动物相应脏器进行治疗,亦即“同气相求”。所以,“以脏补脏”“以形补形”是中医学几千年经验的总结,是孙思邈医学之精华所在。 总之,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消渴病的治疗方面,形成了自身完整、科学的理论特色,对今天的糖尿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其预防思想、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宣传教育以及脏器疗法与今天糖尿病的治疗理论完全吻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卢思森。微量元素与消渴病的研究[J].天津中医,1993,6(11): 17.

孙思邈的著作4

孙思邈(公元581~682)不但是唐代著名的养生学家,享年101岁的寿星,且是杰出的医学家、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下面小事一桩,足见他医术之高、药学之精。

孙思邈40岁那年,一天,他正在长安城寓所午睡。突然被门外吵闹声惊醒,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右眼被人打伤的大汉,进来求他救治。孙思邈忙起身一看,天哪!大汉的右眼隆起一个大血肿,像个红透的柿子,痛得那大汉眼睛无法睁开。孙思邈有点踌躇:若用针挑出淤血,容易刺伤眼珠;如以小刀切开放血,风险之大更不堪设想。他猛然想到了水蛭,急忙奔往后院小池边,捉了4条水蛭,小心地包在布里捏来,放在大汉右眼的血肿上。众人好不惊奇:“水蛭?!”孙思邈点点头,静静地注视着4条水蛭在血肿处争相吸血。眨眼功夫,4条水蛭变得又粗又大,而大汉眼部的血肿却瘪下去了。然后,孙思邈用凉开水给伤者洗净伤口,敷上药膏,送走了众人。

叶天士拜老师

祖国医学史上,善拜老师、集众师之长而自成一家者,当推清代名医、《温热论》作者叶天士。

叶天士(公元1667~1746)自幼随父学医,走南闯北卖草药。14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他只好停止走江湖,投靠一位姓朱的中继续习医。几年后,他已有独挡一面的诊疗能力,便拜别朱老师,自己开了一家诊所行医,热心为民治病。一闻他人善治某症,他当即前往求教,先后拜过17位名师。就这样,他很快成了苏州一带大名鼎鼎、门庭若市的医生,百姓赞他为“活神仙”。某年,有位上京赶考的秀才,因旅途染病慕名登门请他看病。叶天士断他已病入膏肓,婉言谢绝,请他另找高明,然而一年后,那秀才非但没死,还神采奕奕来找他聊天。叶天士好不惊奇,忙招呼他坐下饮茶,细细盘问,方知秀才去年那次重病是由附近寺院一老僧用草药治愈。叶氏羞愧地送别秀才之后,当即收拾行李,关闭诊所,上山寻访他的第18位老师――那位老僧。

钱乙攻“哑科”

儿科,历来俗称之“哑科”――因诊治的对象是儿童。而小儿有病,由于智力和语言发育尚未成熟,往往不能自诉或自诉不清楚。故在医界,尤在古代,儿科专家与其它医科大夫相比,并不“热门”,卓有成就者更属寥寥。

在宋代,曾因流行麻疹等儿科病,夺去许多幼儿的生命。因而,“哑科”更令不少学医者望而生畏。但当年郓州有个叫钱乙(公元1032~1113)的青年人,却潜心钻研攻“哑科”。他幼年丧母,家贫如洗,从小由姑妈抚养,随姑丈学医。他目睹病魔夺走多少同胞弟妹们的生命,发愤攻读前人儿科医籍。“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不倦学习,终于摸索出攻克“哑科”的“五脏辨证法”。他根据小儿有“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生理特点,患病又“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提出治儿科病宜“柔润”,禁“痛击”、“大下”或“蛮补”。他善于观察患儿病情,灵活加减古方、创制新方,拯救了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儿生命。举如治小儿心火的“导赤散”,治痘疹初发的“升麻葛根汤”,治脾虚的“异功散”等等。钱乙因治愈皇帝外甥女的怪病,被朝廷封为太医丞。但他念念不忘庶民疾苦,不久就辞职回乡。晚年,他叫学生阎孝忠帮其收集整理从医40载的论述、医案和验方,编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传给后人。在祖国医学史上,钱乙享有“儿科鼻祖”之盛誉。

孙思邈的著作5

关键词:孙思邈;医学;哲学;优生优育

一、孙思邈与现代优生思想

(一) 孙思邈的优生优育思想。思邈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医药学家、思想家,他的医学成就不仅在国内,在日本、欧美都具有极高的影响。

他曾系统的提出优生优育的思想,主要囊括七个方面。

第一, 提倡在夫妻双方身体健康、精神情绪好的状况下受孕。第二, 突破男尊女卑的思想。提出不孕可能源自夫妻双方,提出“男女同治”的概念。第三, 提出预防妇科病的保健知识,建议女性积极治疗妇科病。第四, 妊娠期注意饮食健康,谨慎用药,注重调养精神。建议通过音乐、读书的方式进行胎教。第五, 提出婴儿擦拭口腔、隔布咬断脐带等方法,旨在注意新生儿卫生,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第六, 提倡母乳喂养,喂养需有规律有节制。第七, 提倡婴幼儿适当沐浴,注意呼吸新鲜空气、晒日光,强健体魄。

(二)古今优生优育思想发展变化。从古至今,优生优育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其中,主要的进步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古代的对于婚姻只局限于同姓不可通婚,但是表亲仍可结婚。而如今为了优生优育,避免携带遗传性疾病婴儿降生,三代以内的近亲不可结婚。在婚前进行婚检的人也越来越多,通过筛选家族病史,来保障后代的健康。。第二,在古代,倡导夫妻双方在身体健康、精神情绪好的状况下受孕。而在现代,人们掌握了更多男性、女性生理知识,提倡戒烟、戒酒,在良好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推测女性卵子成熟度选择受孕时间。。第三,在现代,人们倡导晚婚晚育,不再和从前那样女性未发育完全就结婚生子。而是提倡女性在身体健康有活力、生育系统发育成熟的年龄结婚生子。。第四,在古代人们都认为怀孕的时候胎儿越大越好,而到现代这种错误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过大的胎儿在肚子里不仅使孕妇在生产时面临巨大的生命危险,还有可能会影响胎儿在宫内的含氧量,从而威胁到胎儿的生命安全。

(三)孙思邈对于现代优生优育思想的影响。孙思邈的优生思想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说是非常的先进,在当今社会也可以称为较为全面。他的优生优育思想在一千多年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科学的检验。

孙思邈不同于其他的医学家,他非常重视妇女和儿童的疾病。在他的书籍《千金要方》中,他将妇科疾病和儿科疾病的药方和理论都放在了首卷,目的就在于加强人们对于妇科和儿科的重视。他的优生优育思想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仍是人们主要的优生优育保健手段,因此他可以说是对于中国优生优育思想系统提出的领导者。

二、孙思邈优生优育思想的唯物主义基础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离不开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他认为要孕育培养一个聪明健康的胎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优生优育理念。而这些理念的形成也不是独立出现的,是基于他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上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而得到的。

(一)以客观认识世界为出发点。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的,而这些运动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在《旧唐书》中有记载孙思邈的言论,他曾提出人的身体健康是由五脏内腑运行客观决定的,这些都有客观的规律。并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指出人和自然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违背这些规律则人会生病,自然界会出现灾祸。在治病上,孙思邈更是提出积极治疗的作用,反对唯心主义的迷信治疗手段,要坚持依照疾病的症状,针对性地用针灸和药物来改善病情。

孙思邈认为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发生变化,也会影响人的外在和内在的改变,而人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受到影响。所以人应该心随自然,学会适应自然,使自身的机体活动与自然之间保持平衡。不仅如此,他和马克思的社会学观念,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人应该注重与身边的人创造友好的交际关系,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可以使自己身心愉悦,延年益寿。

(二)以科学地解释生命为准绳。在面对病人的时候,他不拘泥于世俗。面对不孕,他不同于封建时期的男尊女卑思想,把不孕轻率的归结于女人。而是提出不孕可能出现在男女双方,提出男女同治理论,严格贯彻以人为本,一视同仁的思想。他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中的矛盾,重视客观规律。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下的尊卑观念之中,而他面对病人的一视同仁,是符合当今的人生而平等,享受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拥有互相尊重的权利的主流人权思想。他更提出“人畜一也”的思想,认为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生物,应该重视生命,他的医德思想相较于儒家思想更为进步。

孙思邈不迷信不追求长生不老,但是他客观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了系统的养生保健体系。他撰写了多篇著作,涉及预防医学和老年医学。主张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制。他认为一般人的生命是可以到达百年的,绝大多数的人至情至性,往往导致早衰,应该谨言慎行,调养心气,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他继承华佗的思想,强调运动、按摩,调节饮食,来预防疾病,起到保健的效果。

孙思邈通过炼制丹药来提取物质中的有效成分,其目的不是如后世人们以为的追求长生不老。相反,他是在掌握了碳、硫、硝物质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观察物质化学变化,研制药物。这些无不体现了孙思邈的唯物主义思想。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炼药技术为后世火药的发明提供了突破性的基础。

(三)以注重实践为手段。孙思邈提倡医生将医学和边缘科学结合在一起。在他的治疗理论和对人体健康规律的掌握中,他始终是以一种辩证的角度去认识医学的。如他的《千金要方》中曾就提出,药物不分贵贱,应该针对性的对症下药,药物分量应该酌情增减,同样的药物剂量判断是要求精准的事情。

“行欲方而智欲圆,胆欲大而心欲小。”就是孙思邈的经典名言,这句话表面是在勉励医者应该不断实践,不断加强对于病症的认识,从而提高医术,只有加强认识才能对病症判断正确,才能开得出能够治愈病症的药方。面对病症的看诊要胆大心细,谨慎对待生命。这句话的内在含义也就是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正确的认识、大胆的实践,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类似的见解孙思邈提出了很多,也因此奠定了医学伦理思想,对后世医学领域伦理学发展影响深远。

孙思邈在许多著作中都倡导医生应该重视客观规律,要加强自身修养,要有医德。他是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开创者,在千百年来,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医者。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的引进,医德的概念被扩充,传统医学伦理学的观念被淡化,出现了许多缺失医德的医生。因此,孙思邈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又逐渐重新受到重视,在当今社会重新闪烁出光彩。

结束语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在千百年来造福了无数的人,而他所建立的医学思想也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孙思邈的妇幼保健知识更是跨越性地完善了中国唐代医学中的两大缺失部分。孙思邈的医学伦理学更是在千百年来对于无数医者制定了道德规范,在没有详细的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维持了医患之间的平衡。本文以孙思邈的优生优育思想为出发点,抛砖引玉地将孙思邈的经典思想传递出来。孙思邈的思想博大精深,值得人们学习,他的医德思想更可以为医者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优秀指导。诚挚的希望孙思邈的思想能够在将来发挥更大的影响,在医学领域发挥积极意义。(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系)

参考文献:

[1] 李祥婷,周海虹。孙思想优生优育思想探析[J].中医杂志,2010(6):50-51

[2] 彭君梅,林怡。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中儒、道、释的交融[J].医学与哲学,2009(9):23-24.

[3] 王彩霞,关鸿军,王彩云。 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 重振医学人文精神[J].人文素质教育,2005,(10):32-34.

65 1608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