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技术培训(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通信网络技术培训(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第一篇】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国有独资特大型电网企业,成为国网、南网之外唯一独立省级电网公司,负责自治区中西部8个盟市及所属52个旗县的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农电工作。自2004年1月起,内蒙古电力公司历经三次厂网、网网分家,以省属独立电网的角色担当了改革的“先行者”,实现了一系列跨越里程碑式的大发展。

2013,走过这一年:

所属各生产单位共举办现场培训5187期,培训量达312560人·天;安排培训中心举办107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量达35338人·天;集中培训公司新接收大学生457人,102368人·天;集中培训复转军人269人,52158人·天;公司直接安排14期赴厂培训班,培训525人,3150人·天;全年培训量达人431902人·天,全员培训率达98%。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人才引进与电网建设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需求。大力引进专业对口人才。缓解公司生产一线人员不足,创新人才选拔与招聘模式,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关于2013年人力资源配置的指导意见》,为选拔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积极与各高校联系,及时参加国网公司和自治区组织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013年计划接收的国家统招电力系统主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统招毕业生900人,按照国资委关于积极安置大学生就业要求,增加200人,共计1100人。

2013年引进博士生2人,硕士生131人,本科生797人。承办了国网公司人才交流中心2013年度毕业生就业研讨会议。

全面开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提高全员业务素质。为全面提升公司系统广大生产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2013年,公司开展了以“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为主题的培训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公司全体员工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和全面的考核。

2013年完成了输电运检、配电运行、变电检修、变压器检修、变电运行等五大生产专业班组长以下人员3373人的培训工作,并集中时间在十家供电单位进行了统一的考核验收。

2013年完成了油务化验、电测仪表等两个专业100多人的培训考核;完成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生产管理三大类管理人员和生产专业班组长18期1147人的培训考核工作;完成了公司系统财务人员700多人的调考工作。

通过大培训大练兵活动,提升了员工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生产人员业务技能的提升,促进了管理人员理论知识的更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阶段性培训任务圆满完成。

结合生产现场实际,公司所属各生产单位以工区(站、所)和班组为单位开展了大量的针对生产一线需求的现场培训,现场培训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一线员工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大力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根据公司各专业部室提出的培训需求,全年共安排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07期。通过培训推广了新技术,了解掌握了新理论,宣传贯彻了新的管理制度,提高了生产人员的实操技能。这些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赴厂家培训。为促进生产管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调度自动化等科技术含量较高专业从业人员学习了解新技术新新理论,公司安排上述专业十四期赴厂培训,共培训525人。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设备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和设备构造特点,对维护设备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员工集中培训。安排公司接收的457名大学生和269名复转军人在培训中心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新员工系统学习了电力专业知识,掌握了电力生产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适应生产一线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继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根据公司“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今年公司共安排300名员工参加天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

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第二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basis, construction goals and idea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were discuss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cucte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 and service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in teaching, training,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technical 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建设依据

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 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万元,申请专利3项。

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 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 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 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 200余人次。

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通信技术培训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综合电信;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在今后几年内,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大的改革,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准确,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特别是将多年创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室建设拓展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为实现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也是学院内涵建设的过程,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较大的收效。本文以电信工程系的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特别是部级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方案,并结合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对发展我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

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人才的需求,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信息产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重视综合电信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检测维修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专业方向上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广、职业素质高等特点;突出电信工程系在通信应用技术教育领域的办学特

色,把实训基地办成全国同类专业的示范性窗口。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设计思路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办学思想,综合电信实训基地总体设计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1)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通信实训基地。(2)以现代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为依托,实现零距离就业。(3)培养学生通信网络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的核心能力。(4)实现精维护、重调测、懂施工、会管理、能设计的总体培养目标。

一中心四平台通信专业实训基地设计方案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如上图)包括一个中心和四个平台,即现代通信技术实训中心和通信与电子基础实验实训平台、通信网络施工与系统集成实训平台、终端设备检测与维修实训平台、通信应用设计与创新实训平台。四个功能平台分别着重对学生理论、工程、维修和设计等能力做强化训练。现代通信技术实训中心采用现代通信技术的新型系统设备,构建了多种典型的通信系统网络,可以实现真实的通信,贴近通信行业各类主流的通信设备和系统,达到了实战训练的目的。这一个中心四个平台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和完善的系统管理,为师生提供了统一的教学平台和资源环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通信网络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的核心能力,实现精维护、重调测、懂施工、会管理、能设计的总体培养目标。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实训项目

通信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等。

通信技术实训电信综合布线实训、光纤与光缆接续实训、光纤传输实训、光测量实训、VOIP网络组建实训、C&C08数字程控交换实训、数字传输实训、通信系统电源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通信系统故障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训、通信营运支局运行管理与维护实训等。

职业技能实训移动通信用户终端设备原理与检测维修实训、数码产品检测与维修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家用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实训等。

技术与创新实训综合电信毕业设计、实验室IC卡管理系统、智能网络考核系统、远程视频教学管理系统、JAVA网络通信应用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估系统设计等。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实训基地的构建过程,给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电信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走向了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推进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实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诸多领域的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打通了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人才培养模式走上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轨道。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我们把通信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培养电信行业具有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通信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及通信产品的制造能力和销售能力的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复合型人才。

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全面的教学改革。我们在充分学习和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CBE和BTEC)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了以行业和企业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我们聘请了通信行业、通信企业专家,结合通信企业员工培训课程,以及职业鉴定标准等,共同完成了通信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全面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并以职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为核心进行整合,同时新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课程,这类课程以综合实训项目、职业鉴定标准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力图通过系列实训模块包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逐步形成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开发的课程突出了三个特点,即采用项目教学法、涵盖职业鉴定标准和最新技术及行业规范。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为尽快适应通信新技术的发展,适应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体系,教师的新一轮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其一,教师到邮电企业(华为大学、华旗资讯实验室、泰尔实验室、泰亚通信)参加企业技术人员的新技术培训,到产学研合作企业参加实践,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班进修;其二,引进通信行业、企业和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产学研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形式,成就多家企业和我们达成合作办学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我们与华为集团、北京松下彩管公司、泰尔实验室、东方泰亚通信公司、华旗咨询数码实验室、北京邮政管理局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合作办学。来自上述多家企业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学人员组建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办学思路与定位,确定实践、实训项目与内容,确定企业对学生应取得的职业证书要求,确定企业顶岗实习安排等等。企业已完全走进学校的大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试图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向企业员工的转化过程。学校无疑为企业人才需求创造了最有效途径和优惠条件。同时,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实训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提供的真实的职业环境,也是学校教育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

产学研合作育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目标决定了在育人方面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方式来解决育人模式问题。该模式要同时满足两个方面要求:一是要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技能;二是要突出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真正成为“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完成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我们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参与此项工作,并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以做一名合格企业员工为内容的系列培训,贯穿在每个学期的专题讲座中。同时,我们将优秀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职业培训的部分内容引入相关课程中,使学生不断接受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当学生完成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后进入到企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践,逐步完成学生到准员工,再到合格员工的转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在学习和研究各高职院校产学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在合作教育领域,企业与学校双方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形成多领域的合作。电信工程系综合电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和企业特色,校企共同制定设计方案,共同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开发实训考核软件平台等,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基地零距离对接。在该系部分院级科研项目中均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项目研究,而企业研发项目中也有该系教师参与。学校的实训基地正计划与企业双向挂牌,它也将成为几家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基地。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动了教学改革深层次发展,校企在硬件资源及人力资源上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使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岩。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通信技术培训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

[1] [2]

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年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年月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 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各地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本计划实施的相关政策,从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资格认定等挂钩的具体办法,形成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65 1518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