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论文范例【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中等教育论文范例【优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等教育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多媒体;终身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教育发展的同时对于远程教育的建设也愈加重视,特别是近十几年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本国的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首先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知识和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人们不但需要学习和运用知识完成工作,而且需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国纷纷提出终身学习的倡导,我国也先后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号召国民进行终身学习。远程教育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人们的后续教育,能够帮助人们保持持续的发展。通过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远程教育发展和研究的过程,了解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为研究者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界定

对于远程教育概念的界定,自远程教育产生发展至今,远程教育从课程体系、教育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于远程教育的概念各国学者在远程教育的不同时期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也分别根据各自对于远程教育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首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关于远程教育的机构为“函授教育协会”。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于远程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82年,“函授教育协会”更名为“远程教育协会”,“远程教育”在学术名词上取代了传统的函授教育,“远程教育”正式成为国际所公认的专业术语,这种特殊教育形式正式被命名为ICDE。ICDE是由远程教育的英语InternationalCounci1forDistanceEducation主干词汇首字母的缩写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对于远程教育的定义,主要是侧重于教学环节给出的定义,认为远程教育是指教育机构通过中间媒介将教育学习资料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对于教育学习资料的学习,形成笔记、作业等学习记录,学习者通过中间媒介将学习记录传递给教育机构的教师,教师通过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记录进行批改、分析,从而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指导,通过这种循环过程,最终实现对于学习者的教育。德国学者多曼(1976)从学习形式的角度对远程教育给出的定义,认为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主要在于学习者是通过自学完成学习的,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习者通过对于学习资料的阅读理解完成学习的基础过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完成对于学习者学习的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监督,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程度进行指导。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根据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给出了定义,认为远程教育主要特点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教育机构设定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资料和环节;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媒介实现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和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时间实现自我掌控。远程教育在我国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学者对于远程教育同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丁兴富在德斯蒙德•基更博士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远程教育应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远程教育包括了教育机构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教育因素,狭义的远程教育是与传统的面授相区别,实现远距离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乔立恭认为远程教育中,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媒介的重要性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教师和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远程的图像、声音的在线即时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背对背式的教育方式,也实现了远程的同一时间的教育。因此,乔立恭更强调媒介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认为远程教育是凭借现代媒体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完成教育和学习目的的现代教育形式。

二、远程教育的学术研究状况

(一)学术论文研究趋向数据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对关于远程教育研究的学术研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以论文主题为检索背景,通过知网数据库高级索引输入远程教育进行检索,截止到2014年8月共检索到52899篇学术论文。通过表一,我们可知最早我国关于远程教育的学术论文研究始于1984年,艾佩克•尤勒尔(美)和周仁义发表在外语电教。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兴始于1998年以后,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1998年后,现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由于知识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二)学术论文研究领域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对远程教育论文进行学科检索。学术论文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共20011篇,占%;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共15216篇,占%;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共5059篇,占%;其他经济、图书馆、管理学等领域共12613篇,占%。可见,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两个方面。主要是由于远程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其中最受关注的集中在远程教育模式和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两个方面。可知,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近十年发展迅猛。特别是2010年后,我国开放大学逐步兴起,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始逐渐向社会开放,参与社会教育和全民教育体系。

(三)远程教育论文研究方向数据分析

通过对远程教育中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的20011篇论文进行关键词索引,从而确立学者们关于远程教育论文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主要方向。其中宏观理论性研究论文(4756)占%,具体研究方向:远程教育教学研究(11821)占%、远程教育系统研究(2019)占%、远程教育课程研究(562)占%、远程教育资源研究(2418)占%、远程教育质量研究(869)占%、远程教育平台研究(1777)占%、远程教育理论研究(545)占%。由此可见,对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性研究比例较大,而对于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相对比例较小。

三、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

远程教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阶段、广电教育阶段、新媒体教育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最早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远程教育由西方传入初始,对于远程教育的翻译并不相同,而我们则称之为函授教育。“函授”主要是指当时的远程教育的媒介手段以邮寄信函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和学习者与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函授教育成为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主要的远程教育模式。广电教育阶段,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广播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广播、电视、录像等手段进行师生之间的隔空授课。广电教育成为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上世纪末最为主要的远程教育模式。新媒体教育阶段,始于上世纪末。上世纪末,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声音和图像的同步传播以及即时存储和读取,新媒体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新媒体教育成为我国本世纪初至今最为主要的远程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孙亚辉,张建,李靖,欧阳东,张立生。远程教育中情感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HuazhongNormalUniversity、sing&;2010SecondIITAIntemationalJoint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Volume2)[C].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2010:3.

[2]李平,喻超。基于模糊评判方法的远程教育学习评价[A].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ScienedandEngineering(MSE2010)(Volume3)[C].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0:4.

[3]屈进。对远程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A],美国James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ProceedingsofIntem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andBusinessManagement(EBM2011)[C].美国James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4.

中等教育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献计量;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70-07

一、研究的必要性

作为学术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至今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一直是相关研究者、编辑们关注的焦点。

考察近年来对学术期刊的研究,大多从如下角度对某学科的某一份或几份杂志做相关分析。

(一)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被引相关情况的分析

此类分析主要包括:某学科相关学术论文的数量、文章被引频次、载文被引的主题类型分布、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被引半衰期等。如:李小敏分析了《大学教育科学》杂志从2003年到2006年的载文被引情况;姜志静就《教育与经济》杂志的载文被引情况作了分析;尹兰研究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学术论文的被引情况:崔薇等开展了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计量研究。并对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做了分析;陈彬、王义娜四分析了《教育与经济》杂志近5年的学术论文及引文,在一般的计量分析之外还讨论了被引半衰期。

此外,还有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此类相关研究较多,如:金梅、熊爱民研究了某机构2000年至2006年所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李延延等参照CSSCI所提供的数据研究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高被引文章:宋伟萍同样基于CSSCl2004年至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心理学期刊中的高被引文章:钟玉杰等回顾并分析了我国护理教育10年的研究热点,重点分析了护理教育相关学术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王菊香、宋春燕研究了《护理学杂志》1998年至2007年所刊载的学术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章:许云研究了《大学图书馆学报》期刊,重点分析了该期刊的高频被引论文,并基于此分析了作者情况;吴卫华等对《教育与经济》期刊2003年至2008年所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被引定量分析。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析维度就是高被引文章的分析;周仕德、张明富基于CSSCll951年至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历史教育类学术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进而梳理了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姜华等对我国2007年至2009年的高等教育期刊进行了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研究,关注了我国高等教育期刊高被引文章的分布和特点:在徐婷对《教育研究》杂志1994年至2007年所载文献的被引分析中。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孟秀丽也针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十年内的高被引文章的情况作了统计分析;刘兰桂、李超运用CSSCll998年至2007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章;蒲艳春等则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的高被引文章。

关于某一个或某一类机构所发表的学术文章的专门研究也可以归入此类,此项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层面判断机构学术研究的实力和现状。如:金梅、熊爱民通过对发表文章的计量分析,研究了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的状况:杨波对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的研究论了计量分析:陆根书、刘敏则从发表文章的计量分析角度剖析了我国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刘婧等圈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科学研究概况做了简要的分析:龚放基于CSSCI 2005年至2006年的数据,提出了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机构、地区的学术影响力报告。

(二)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分析

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分析,包括对被引文献作者分布、作者合作意识、第一作者累积被引情况、高频被引作者等的分析,以及对某学科核心作者及其影响力的分析,等。如:李小敏在对《大学教育科学》杂志2003年至2006年所刊载文章进行被引分析时,关注了该杂志被引文献的作者分布情况,发现了一批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及来源机构;李延延等采用CSSCI的数据分析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学术影响,其中重点关注了高频被引作者及其被引频次;尹兰从第一作者人数、第一作者人均被引量、第一作者累积被引情况、作者合作意识等角度分析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论文的作者情况;金梅、熊爱民分析2000年至2006年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时,关注了该机构人员所发表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章的作者被引频次、高被引作者等:许云在其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学报》的高频被引论文和作者情况;王义娜等计量分析了《现代大学教育》近五年的载文及引文;司林波、赵晓冬在评价《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的学术影响力时,关注了第一作者的来源机构:孟秀丽在其研究中分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1999年至2008年高被引作者的分布;周仕德、张明富在研究我国历史教育五十五年历程的过程中,利用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数据分析了《历史教学》杂志的作者学术影响力:姜华等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时,利用文献引文网络分析的Gite SpaceⅡ可视化软件,进行了包括作者共被引分析在内的分析,揭示了2007年至2009年间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及权威人物等;龚放、白云则通过对2000年至2004年间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发文量”和“成果被引”两方面的统计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的影响力:魏顺平等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时,采用的数据有第一作者中的高产作者及分文数、第一作者文章的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进而计算了所有作者的h指数。

(三)对期刊所载学术论文所属学科的分析

对期刊所载学术论文所属学科的分析包括:通过对文章的关键词、所属学科类别和研究层次、语种分布等的分析来剖析该学科的相关情况。如:钟文娟研究了《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年至2009年所刊载的学术论文,测定并分析了这些学术文章的核心作者:孙毅等基于对相关学术文章的分析,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工程教育前沿成果的研究。

(四)基于学术论文。对学术期刊本身的分析

对期刊本身的分析涉及对被引文献的期刊分布的分析,以及对某一期刊所刊载论文的总量、被引用情况、载文作者地区分布和载文文献类型、影响因子等的分析。亦包括对共

被引分析等的分析。如:崔薇等在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类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时,实际上分析了刊登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期刊在某些方面的总体特点:刘晋飞基于CSSCl2000年至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刊载论文总量及被引用情况、载文作者地区分布和载文文献类型等;尹兰Ho在分析1994年至2006年的《情报学报》杂志时,把关注点放在被引情况分析上,包括发文及被引情况、被引论文频次、被引论文作者、受各类基金资助的被引论文等:蒲艳春等统计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杂志载文的被引文献数量、历年被引文献情况、被引文献作者和被引文献作者机构等;王义娜等对《现代大学教育》杂志五年的载文及引文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涉及载文量、作者、基金资助、引文率、篇均引文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代等来源期刊指标以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立即指数、被引半衰期、期刊他率等被引计量指标:龚放利用CSSCl2005年至2006年统计数据中的被引总量、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等指标分析评价了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影响力:司林波等同样利用CSSCI的数据,从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史素梅、何小凤对《教育探索》杂志2005年至2009年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引用频次分布、选题分布、被引论文年代分布、引用核心期刊分布等方面的被引统计分析;兰天、何小凤则对《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至2009年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载文被引分析:许振亮等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学科前沿的研究。他们研究的依据是对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17种期刊进行的科学计量分析:胡玥分析了CSSCl2004年至2006年统计学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被引速率等指标,基于此整体评述了统计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李小娟、唐云富也利用CSSCI的数据,比较研究了《比较教育研究》与同类期刊在综合引证指标上的差异;赵韬、陈富定量分析了近十年《教育科学》杂志载文的被引情况。

如果集中关注关于远程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如: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研究,相关文献表明,目前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员科研绩效的评价,学科国际化程度,被引文献、作者与引文年代的分析,以及对关键学者的研究。如:梁振辉、魏顺平采用Hit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以及与之相近的w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CSSCI来源期刊在1998年至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到了1998至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朱祖林基于Thomson Reutem公司开发的学术文献信息检索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采用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论文和引文两个侧面,测度中国远程教育在国际视野里的显示速度、显示广度和显示深度;魏宁统计分析了电教两刊关于教育技术文献的引用情况:路秋丽嘴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若干数据库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发表文章数、被引文献数、被引文献比例、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的计量分析。从中分析出16位最具影响力的关键学者。并进而对这16位关键学者的工作单位、指导硕士论文数量、历年数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从而试图展现这16位关键学者的学术表现。

二、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1990年至2011年公开发表的、刊载在远程教育期刊上的,远程教育或相关领域(如: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等)的中文学术论文作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内容分析。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次数排名前4万的期刊文献,获取文献时采用的关键词为“远程教育”。根据CNKI所提供数据的情况,分析中凡是涉及分组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前4万条记录,凡是涉及排序的数据只在800万条记录以内有效。研究数据查询和获取的时间为2011年10月26日。

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在本研究的计量学分析中,选择的计量分析数据包括一般性的学术论文特征数据(如: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主办单位、资助基金项目、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和高被引文章的特征数据(如: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作者合作性、下载频次)。内容分析则是基于以上数据展开。

三、对全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分析

首先,对全部远程教育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从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所属类别、资助基金项目、研究层次、前40位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所有文章所属学科类别分析

据统计,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表1所示的学科当中。其中。文章数量排名前16位的学科当中,6个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之相关的论文9177篇,占%:其次是与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电信技术),涉及的论文为5950篇。占到%:两厢合计达到了%。这一结果清晰表明,远程教育类的学术论文与教育和技术密切相关。的确,远程教育始终是和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育形式。

而从图1可知,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集中分布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这三个学科当中,这三类学科中的远程教育论文占全部远程教育论文的%。可见,远程教育研究在技术方面主要围绕着计算机及其应用展开,理论的研究和管理的研究占到了很大的份额,而成人和特殊需要人群是非常需要远程教育的人群。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分布在多学科类别中,这表明远程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学科,各个学科门类都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贡献。学术论文在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关学科上的集中,体现了远程教育应用范围广,在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远程教育天然地需要关注成人学习者和弱势人群的学习需求,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但依然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其次。体现了远程教育中的技术发展脉络,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从最早的单纯应用,到后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综合性应用,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从现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组成来看,技术应用和教育理论已经是并且还将继续是远程教育研究的两大支柱,对实践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是以这两大支柱为倚靠和基础的。

(二)期刊主办单位类别分析

本研究统计了刊载远程教育类学术文章数量排名前40位的学术期刊。结果表明,作为我国远程教育中坚力量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目前拥有较成熟的远程教育类学术期刊(含学报)共25种,在1990至2011年期间刊载了3846篇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其他单位主办的远程教育相关期刊同期共刊载远程教育学术论文2069篇。由图2可见,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远程教育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学术期刊已经成为远程教育学术成果发表和分享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然,数量与质量并不能绝对地画等号,质量上的追求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数量与质量,孰重孰轻?如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兼顾数量?值得期刊主办单位思考。

(三)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在本研究所采集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中,334篇文章属于部级/部级基金项目的成果(占标注基金项目文章的%),110篇文章属于省级基金项目的成果,3篇文章属于其他类别的基金项目(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基金)。从这些数据可见,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所属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部级/部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远程教育研究课题的水平:和基金项目相关的文章还不多,属于部级/部级基金项目的课题也不多。这既需要远程教育研究者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也需要国家提高对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视,多为此类研究提供资助。

(四)高产作者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所有远程教育相关学术论文作者中的前40位高产作者,这40位作者发文数量都大于(或等于)10篇。最高的达到71篇。其中,有19位高产作者来自普通高校,21位高产作者来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可见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但就高产作者的作品数量来看,来自普通高校的高产作者贡献了404篇文章(%),来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高产作者贡献了298篇文章(%),从这个方面来看。来自广播电视大学的作者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本项分析只按作者目前所在机构来统计,未考虑作者发表文章时所在机构是否是其目前所属机构,因此研究数据可能会有偏差。

(五)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分析

前40个远程教育学术论文高产机构,贡献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均超过或等于47篇。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共18个(45%)高产机构,发表了1492篇(40%)论文;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共22个(55%)高产机构,发表了2223篇(60%)论文。从这些数据来看,高校平均发文量低于广播电视大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普通高校对远程教育研究的关注,更多的是受到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动:自1998年该项工程启动以来,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纷纷成立,由此在高校中聚拢了一批远程教育实践人员,加之高校原有的学术研究沉淀,使得高校远程教育研究力量不容忽视。而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自创办以来,已经在远程教育教学和研究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经验,出现较多高产作者也是很自然的。

(六)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分析

根据CNKI数据,统计了1990年至今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数量。1995年之前规范的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文章极少,故不在分析范围之内。从数据来看(图3),从1997年起,我国远程教育领域的学术论文开始激增,到2003年出现了高峰(1414篇),之后文章数量呈现平稳态势,在小波动中略有下降。因为开展本研究时,CNKI并未采集到完整的2011年数据,因此2011年的数字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情况。近几年来。论文数量的稳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进入阶段性的成熟期,研究人员队伍和产量也趋于稳定。这一发展趋势是跟近年来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连的。未来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文章的质量与数量的发展,应当还是跟当时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四、高被引文章的分析

本研究采集了远程教育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500名的文章,以此作为“高被引文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相关分析主要从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和作者的合作性、下载频次等角度来展开。

(一)来源期刊

表2列出了刊载高被引文章数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23份期刊。由表中数据可知,这些期刊与远程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相关度最高,可见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都集中在这三个领域。其中,刊载高被引文章最多的是《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共131篇,在500篇高被引文章中占到了%)。刊载高被引文章数量排前五位的期刊共刊载高被引文章261篇,占500篇的%,可见这些杂志是支持远程教育学术文章发表的核心力量。此外,发表过远程教育类高被引文章的期刊,有些并不是远程教育领域专业期刊,可见,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还是有一定的分散性的,多样化的来源也带来了成果分享的多元化。

(二)高被引文章发表年份分析

表3统计了各年度的高被引文章数量。1998年之前,没有高被引文章,这也反映了1998年之前的远程教育研究还在初创期,各方面的实践也都不成熟,反映在研究成果的呈现上,就是缺少高质量的、值得后来者多次引用的学术文章。自进入1998年,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完成了最初的系统构建,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步展开。2001年高被引文章数量达到峰值(82篇),并在2002年、2003年继续保持在高峰状态,直到2004年开始慢慢下降。2004年及其后的下降态势,可以从一方面说明我国远程教育经典理论构建的一个阶段接近结束。我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经过早期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到后来,借鉴外来经验和理论同时基于本国实践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再到目前,在原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反观实践,开展了实践与研究的互动。这一系列过程,反映在学术论文的发表上,在数量和主题上都有可以对照的趋势变化。

另外,由于对文章的引用将在文章发表后多年内持续进行,因此目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2004年后的文章质量不如从前,还需要在今后继续关注。2008和2009年高被引文章数量偏低,也说明这一点。

(三)第一作者分析

据统计。发表超过2篇高被引文章并署名第一作者的作者共12位,见表3。另外还有21位作者各有2篇文章、380位作者各有1篇文章为高被引文章。表4中排名前几位的作者,目前已然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比较集中在几位作者名下,而大部分高被引文章分布较为分散,这说明远程教育领域的科研力量群体较大,成员数量较多,一方面体现了远程教育研究宽广的“群众基础”,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锤炼,还需要更多能撑起该领域科研大旗的领军人物。

(四)高被引文章作者合作性分析

在前500篇高被引文章中,仅有一位作者署名的文章有218篇,两人或以上合作的文章有282篇。从图5可以看出,单独写作与合作写作各占半壁江山。从目前科研发展的趋势

来看,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并共同发表科研成果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单人单枪的力量毕竟有限,未来将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

(五)高被引文章下载频次的分析

分析500篇高被引文章的下载频次(见表4),被下载次数超过2000次的文章有2篇,1000到2000次的文章2篇,大部分文章的下载次数集中在500次以下,下载次数在100到300次的文章最多,共267篇,占到了%。文章被下载的次数能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文章被关注的程度。结合对被引率和下载频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被引率和高下载频次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但不是呈现绝对的正相关。

五、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计量分析的几点结论

综合以上对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由我国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是集中在教育领域。并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这一特点还将在未来继续保持下去,未来的远程教育研究仍将扎根在教育的土壤中,并紧扣技术发展的脉搏。从所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技术类学科上的分布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教育类学科上的分布来看,技术和教育将是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两大支柱,由此也可以自然推论:技术和教育还将是远程教育实践的两大支柱。

其二,分析我国远程教育全部学术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同时分析各相关机构发表远程教育学术文章的数量。以及高被引作者的来源机构。都可以看到,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数量、学术文章的数量、学术文章作者数量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未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身值得在远程教育相关学术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培养中坚研究力量,贡献更多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要专注于办好学术期刊,打造优质高效的学术成果交流分享平台。当然,外界也应当在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其三,综合考察全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和其中的高被引文章。可以发现,2001年到2003年都是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文章发表的高峰年度。这几年间,远程教育学术论文总体数量不断上升并在2003年达到高峰,高被引文章数量也同时保持在峰值状态。可以认为这段时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发表的一个黄金时期。从已有数字也可以看到,通常是在远程教育实践开展一段时间之后,相关研究成果才陆续推出并逐步达到高峰。而在高峰年度之后,将进入稳定中略有下降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由此带来了几年后(21世纪初期)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成果的丰富呈现。未来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也将是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在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有可能迎来又一个黄金时期。如何在平稳时期踏踏实实积累研究经验。如何迎来下一个黄金期,自然是远程实践者和研究者要关心的,但这也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发展和培育选题的契机:如何在积累期挖掘和关注有价值的选题,如何引导和聚集研究者,这都是学术期刊可以做的。

其四,若分析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可以发现。高被引文章比较集中在少数几位专家级作者名下。除此以外的高被引文章分散分布在众多作者名下。这一方面说明远程教育研究有宽广的“群众基础”,未来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锤炼,还需要更多能撑起该领域科研大旗的领军人物。若分析作者的合作性,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中单独写作与合作写作的论文数量接近。如何培养远程教育研究人员,是远程教育实践机构和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如何扶助相关机构培育远程教育研究队伍。则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需要下大力气琢磨并切实推进的事情。

其五,本研究在考察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与所属基金项目时发现:与基金课题成果相关联的文章还不多;但在标注了基金项目的文章中,%的文章是部级/部级基金项目成果。这一方面说明远程教育学术研究还可以努力争取更多的基金支持。借助外力为研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已有的和基金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相对整个教育研究来看,实力有待继续增强。

六、结语

中等教育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发展,大众文化日不仅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更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积极参与或者消极接受无疑对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人的因素尤其是大学生的因素无疑对大众文化的接受与影响具有着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而在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也随之失落了。而功利主义恰恰是大众文化的特征,因此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来讨论大学生的审美主体特征,是非常有意义的。

大众文化在21世纪初的影响无疑是全方位的和整体性的,它不仅影响着每个领域,而且也使得每个领域都越来越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文化也经历着生产—传播—消费三个阶段,大众文化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积极参与或者消极接受无疑对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人的因素尤其是大学生的因素无疑对大众文化的接受与影响具有着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大众文化日益突出的特点。无论是衣食住行,广告传媒,还是影视网络,美的因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美是人们生活的内容,还是人们生活的手段;无论美是目的还是过程,它不仅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更影响着人们的心灵。相应地,美育应该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就是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领域,美育却被人们忽视了。毫不夸张地说,在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下美育已经远离了教育者的视野,而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也随之失落了。而功利主义恰恰是大众文化的特征,因此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来讨论大学生的审美主体特征,是非常有意义的。

1 大学生审美主体的地位日益明显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无论从学科设置的角度看,还是对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分析,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但是正因为美育渗透在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中,在高等教育前面没有专门的独立学科承担这个任务,再加上应试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就使得高等教育的美育任务尤为突出。而实际上,我国的高等教育是非常追求学术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的,这就使得美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鸡肋”。另一方面,随着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审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内容,他们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与认知主体相比也越来越重要了。

作为一个主体性存在的人,有各种不同的身份,审美主体就是人多种身份中的一种,大学生也不例外。在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不同的活动,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份以适应自己所选择的活动的需要。在课堂上、考场上、和教材面前,他们自然是认知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这也是他们身份的最重要的证明。然而“最重要”不等于“唯一”,除此以外,当代大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主体身份—审美主体。

一个人若要取得审美主体的身份,不仅要有一定的主体条件,还要有具有一定审美属性的对象,并在一定的审美实践中得到验证。一方面高等教育为大学生成为审美主体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准备和较为深厚的文化修养准备,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对象,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作为审美主体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事情。谁能说他们坐在电影院跟着演员学习口语交际呢?自然你也不能说他们在听流行音乐是为了应付考试。

2 大学生审美自觉性提高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审美自觉性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首先大学生的审美自觉性表现为审美追求自觉。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接受者在大众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审美接受者也往往通过审美实践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关于这一点大学生自然是比中小学生自觉得多。另一方面,在理性、制度、秩序的影响下,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往往是被动的,在智育、德育领域内他们与教师与学校之间往往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的关系。然而,在审美领域内无论审美主体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有何差距,在审美对象面前他们也只有凭借感性与想象来把握它们,这种平等的关系,也使得大学生可以比较轻松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选择活动领域的时候,他们在选择审美的机会就要大一些。毕竟选择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大学生要比选择待在实验室里的人要更多、更快乐。

其次大学生的审美自觉性还表现为审美鉴赏与传媒自觉。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到来,加上大学生的个人空间相对要比以往宽松许多,他们更需要通过审美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境界。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大众传媒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审美对象,他们也会在审对象的同时看到自身审美能力的增长。他们不仅仅是从影视作品、广告传媒、门户网站那里获取一种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审美经验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甚至自己成为审美生产者。于是他们可以争相装扮自己的博客或者QQ空间,还可以在大学生社团里开展COSPLAY、街舞比赛、歌咏比赛,当然还自己可以拉赞助,自己做广告……由此来积极培养自己富有个性又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大学生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误区

虽然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他们的审美自觉性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们的审美实践活动也有一些消极影响。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文化快餐,远离艺术经典。由于大众文化的“新陈代谢”速度非常快,大学生作为受众常常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执着于某一种审美现象,只有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随之而更换自己的审美习惯。至于那些需要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进行审美观照的艺术经典,只好束之高阁了。

(2)审美能力片面发展。审美能力是由感觉力、知觉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情感力、思维力等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而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审美对象往往是视觉的,听觉的,或者视觉加听觉的,这就决定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往往停留在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上,而对于审美想象力与审美思维力是相对欠缺的。这种不平衡最终会影响大学生片面发展的。

(3)审美功利性明显。大众文化为很多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它们都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艺术本身是超越功利的,这又与大众文化的功利性相矛盾,而这却是共生的。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难免也受此影响,将艺术与技术相混淆,或者将有形的和无形的市场看作审美的前提。

诚然,大众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鱼龙混杂的现象也非常多,人们的评论也是喜忧参半,但这正是它自身的特点,毕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必然趋势。大学生处在大众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虽然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传统文化的矛盾中面临着许多选择和疑惑,但是他们毕竟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随着审美自觉性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必然会解放自己的思想,克服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大厦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等教育论文【第四篇】

作为中等教育类期刊编辑,我们首先要胸怀国家、胸怀教育。中学各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具体到我国,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中等教育类期刊的受众主要是中学教师,中学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专业能力是影响国家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老师自身的提高又有赖于他们自觉、不断地学习。就期刊特点而言,中等教育类期刊与专业书籍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中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中等教育类期刊内容广泛、角度多样,可涵盖教育热点、教学实践研究、教研情况、中考高考研究、教师学生的生活智慧等等内容;中等教育类期刊还可刊登文献述评、会议情况、书评等,这些资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很大的价值,便于他们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学科方面的新成果。中等教育类期刊具有连续出版的特性,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地、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便于文献情报检索。许多一线教师多年坚持订阅、收藏相关学科的期刊,甚至自己装订成册。对于期刊的阅读、积累,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也建立了与期刊深厚的感情。中等教育类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期刊编辑必须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要了解国家关于教育的规划与政策,了解世界范围内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只有站得高,才能捕捉到最美的风光并与读者分享。

二、引导与选择

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作者与读者具有特定性,所以对于期刊内容的选择与引导也应有自身特点。在坚持出版物内容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严肃的学术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从工作实践出发确定符合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一些行为规范,做到“以质取胜”“以诚待人”。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作者主要包括高校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各省市教研员、一线教师等。其中,一线教师的比例最大。中学老师责任重大,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教研成果。同时,又非常需要通过阅读专业的期刊来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了解同行的优秀成果,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基于这样的情形,期刊编辑在期刊的内容选择、方向引领方面就必须花大力气。笔者认为,坚持导向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原则,是做好内容选择与方向引领,使期刊能够“以质取胜”的重要前提。在选题策划方面,编辑应将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前提下,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吸收新观念、新成果,融入策划创意中,实现期刊的导向作用。有了好的选题,我们在选择稿件方面应坚持优选原则,践行在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在期刊出版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作者。对待来自不同背景的作者,与之交流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编辑本着“以诚待人”的这一原则是最基本的,应当持这一态度,努力地“发掘和寻找具有一流水准的作者,并和他们成为朋友”。中学老师工作压力大,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写文章的动力多是为了评职称。在这种背景下,老师很难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积累的东西。许多老师急着要用文章参加评选的时候,才确定选题写文章,选题的时候往往是注目于一些当下流行的新理念、新方法,写的时候也很难抓住重点,往往会面面俱到地写一大堆空话,这样就很难写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很难写出编辑心目中期待的文章。因此,对待一线教师的投稿一定要有耐心,要用编辑的“火眼金睛”看到他们文章中出现的亮点并引导其进行取舍。笔者在工作中非常珍惜与一线老师进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教研成果,帮助他们修改文章,通过与老师交流还可以了解到许多相关的信息并融入办刊实践中。

三、加工与润色

中学教师日常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对于教研文章的撰写投入精力有限。从笔者的工作实践看,每天都投稿量非常大但是能够通过审核的稿子很少。通过三审进入编校流程的稿件,大多需要编辑花大量时间进行加工、润色。因此,一个好的中学教育类期刊编辑,把好文章的文字关非常重要。与学术类期刊相比,中学教育类期刊编辑在加工、润色文章方面的精力要多出好几倍。在加工润色文章方面,应本着“锦上添花”的原则。文章的结构、标题、词句是主要的加工对象。老师们的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编辑对于结构的把握应注意其严谨性、自然性、完整性。文章的大小标题与内容贴切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要注意文题的通顺、简洁、吸引力。期刊文章的标题还应互相呼应,避免重复与单调,做到期刊整体的协调一致。有的文章标题,可以辅以副标题以更清楚地说明问题。修改的一般方法可以概括为“增、删、改、调”四种。增,就是增加、补充有关内容,增补某些修饰文字;删,就是对某些材料或语句进行必要的删削;改,就是对原文的语言进行必要的润色和锤炼;调,就是对结构顺序或某些词句进行逻辑或表达上的调整。

中等教育论文【第五篇】

研究发现高效的教与学的改革可以分为以下两种(Jensen,2012):“推”型改革——推进:通过提供教学新内容和支持改善现行做法来产生改变的动力。“拉”型改革——强制:通过设置教师和学生必须达到的新标准来进行规则变革。“推”与“拉”并行的政策确保了所有教学改革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行为的改变。只有当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改变了,结果才可能会改变。但是对于政策决定者来说,要想影响改变其他人的行为是困难的。一些关于行为改变的文献阐述了人们会在以下情况下发生行为改变(LawsonandPrice,2003):有坚信的目标有自始至终的楷模有新行为的技术和能力有强化的评估系统

2.实践案例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改革初期,香港用了20个月的时间调查其教学现状。许多学者、商业领袖、校长以及教师都给此次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这个调查的结果增强了香港教育部门对于此次教育改革背景的深度理解,同时也决定了之后所有的教学改革目标。改革理念:香港的改革围绕一个中心目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表明以往香港学生的学习模式是以考试为目的、缺少“思考、探索、创造”空间。整体教学成为了单向传输模式和被动学习模式。改革后,香港学生将被要求积极参加互动、创造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香港认为提高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最重要的措施手段。香港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而不单纯是对知识的获取。因此,他们希望教师能将知识的直接传输变为一个更具启发性的授课方式(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2000):这些包括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提高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能力。香港同时引入了集成式学习领域而不是区域化的科目学习。集成式学习让学生超越了仅仅专注于从课本学习的途径,而是为其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课程学习与教育资源。形成性评估是则强调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他们学会了什么。改革实施香港的成功源于其详细而精确的全体系改革方案。它在措施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实施办法的策划,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实施改革来最终促进学习。

香港利用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部分作为实施工具来改革其教学方法。具体描述如下(Jensen,2012):课程改革是“推”型改革,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关键。课程改革将教师的教学思维从“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习”。这使得老师更注重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整个新的教学课程框架提供了学生学习经验和时间教学策略的例子。学生评估体系是主要的“拉”型改革策略。学生评估系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从关注笔试和测试学生已学知识的考卷转变为更广泛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机制用于最终评估学生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香港取消了高风险的公共考试来缓解学生和老师备考的压力,给予他们更多地能专注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进了学习评估系统(形成式评价)来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学习情况并在必要时改变教学方法;引入校本评估,帮助教师评估笔考无法获得的学习信息。校领导在改善教育实践方面至关重要。香港在每个学校增设了改革项目执行领导人这一关键岗位。因为这些领导先前已经接受了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帮助别的教师来完成每个课堂的改革。建立了学术研究基金与学校合作实施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的支持对于实施学校和课堂的行为和文化改革不可或缺。香港的老师必须谋求职业发展,学校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根据专业发展框架协议,学校为教师们实施改革提供了专家支持,这份支持包括协作其课程计划、教学研究和发展项目。同时,教师教学和工作时间的改变提高了教师间合作、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引入协作课程模式和建立课堂观摩制度能帮助教师们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学校问责制的建立。每个学校建立了问责机制来监控、评估和督促教师实践改革。同时,加大校长和教师的自治权力对于改革的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香港的成功取决于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这对东亚各国甚至欧洲其它教育大国来说是个值得学习的典范。

65 1718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