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互文与互文性探索(实用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文学理论的互文与互文性探索(实用2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浅谈互文及其理解方法1

互文是指诗文中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段,又称“互辞”、“互文见义”等。例如: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②“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李白《蜀道难》)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互文的常见形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相关的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例如:①“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意为“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②“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意即或朝晖夕阴,或朝阴夕晖,也就是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二、对句互文。即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彼此相互补充说明。例如: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全句是说“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粘上美丽的花黄”。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句中“榆柳”和“桃李”互补,是说陶渊明的田园居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桃树李树和榆树柳树。

三、多句互文。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相关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而见义。例如: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句中“燕赵”、“韩魏”、“齐楚”对举互文,应理解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句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互补见义,应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

四、隔句互文。即两句互文之间有别的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其中,“若出其中”是隔句,“日月”与“星汉”互文见义,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断运行转动、灿烂夺目的日月、星汉都如同出于沧海之中一般”。②“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句中的“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理解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虽然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常见修辞之列,但它在中学教材中的使用较多,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加之教材对这种修辞手法未作系统的介绍,这就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理解互文句子,是非常必要的。遇到互文,翻译和讲解时要特别留意,不能把它割裂开来,要瞻前顾后,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那么,如何理解互文的句义呢?根据互文的结构特点,可采用以下方法来理解:

一、对上下文分别保留的互文,用合并同类、概括整合法加以理解。

例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句是互文见义。“喜”的原因不单是“物”(客观环境),还有“己”(主观一方,自己);“悲”的原因不单是“己”,还有“物”。因而应理解成“不以物、己喜,不以己、物悲”,译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而悲伤就大错特错,大大缩减了语句表达情感和思想意义的容量。这一句高考曾考过,考就考学生知道不知道这是互文。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主人”及“客”为互文,“下马”和“在船”并不分属于“主人”和“客”,“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理解时宜把二者相加,互相补充,即“主人、客下马,客、主人在船”,译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若单纯地理解成主人下马在岸,客人登船,显然与后面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等内容不符。

③“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句中“东西”与“左右”为互补见义。诗的上句省了“左右”,下句省了“东西”,即东西不只是“植松柏”,也“种梧桐”,左右不只是“种梧桐”,还“植松柏”。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在东西左右(即四周)种上了松柏、梧桐”。松柏是坚挺、伟岸、坚贞的象征,梧桐是凄楚、悲怆、哀伤的象征。作者用互文手法,既表现出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爱情的坚贞高洁,又显示出他们婚姻结局的悲戚哀愁。

二、对上下包含、互相渗透的互文,用前后互相补充、融会法加以理解。

例如:①“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这两句对举见义,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互文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喜悦的心情。

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前后对举,但在意思上却话中有话,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意思是:花丛中的路从来没有为客人而扫过,今天为你而扫;蓬门从来没有为客人开过,今天为你而开。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去国怀乡”是互文,应理解为“去国去乡,怀国怀乡”,即“远离国都和故乡,都有着深深的怀念与牵挂”。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远离国都,怀念家乡”,那么“去国”而不怀国,“怀乡”而未去乡,岂不文气大乱?

三、根据互文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的特点,利用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

例如: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由于这两句诗结构相同,“时”与“序”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序”就是“时”的意思,即季节。同理,“三秋”就是“九月”的意思。

②“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由于“以”和“而”处于相应的位置,且这两句诗结构相同,故可知“以”同“而”,连词。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因为二者特殊的句式,便可推知“弥”与“愈”同义,即“越,更加”的意思。

古诗文中的“互文”2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旬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怎样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互文有时出现在同一句子中,这叫“本句互文”。如:

(1)“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三峡》)。此句写春冬之时的三峡之景,言雨后初晴,晨霜茫茫,山林和山涧清寒而寂静。“寒”既属林,又属涧;“肃”既属涧,又属林。

(2)“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这句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

(3)“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泉是清香的,用这样的泉水酿出来的酒,自然也是清香的。“香”、“洌”同为“泉”、“酒”所有,互为补充。

互文更为常见的是出现在两句之中。如:

(1)“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当窗”、“对镜”互文,因为理云鬓、贴花黄都是木兰一人修饰头面的动作。当窗迎光,对镜照影,是理云鬓和贴花黄的共同需要,决不能说理云鬓只需当窗而不要对镜,贴花黄只要对镜不需当窗。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意为不以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悦或悲伤。“悲”、“喜”互文,“物”与“己”也是互文。翻译这类互文,要注意调整语序,把一些字、词归到本来的位置上。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受任”、“奉命”意思相同,为互文;“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也是互文。这两句可理解为:在“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接受了任务和使命。

我们初中课文中的互文例子还有很多,如: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4)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互文这种表达手法体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色,以有限的字数包孕着丰富的内容,也使古诗文句式整齐,语言具有一种美感。理解这类句子,不能偏执一端,要兼顾前后,拼合词义。

65 790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