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经济分析(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对外贸易经济分析(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1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外贸易;影响;对策

近年来,我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中长期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本文对世界低碳经济的现状以及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上,这些出口项目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同时,也以跨国投资形式将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约为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据统计,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国一顿煤所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欧盟的%、日本的%。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污染和低效益。而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和%。目前,中国已近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1]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特征

1.全球性。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之时提出来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诞生的。因此,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应通过国际合作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经济发展起步早,对环境的污染长期存在,因此,发达国家有能力也有义务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利用自身的优势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又协助发展中国家完成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但拥有更大的减排空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能够共同进步,实现双赢,更能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低碳的发展。[2]

2.多重收益性。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并不把经济利益看作是唯一指标,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完美结合,使整个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到道路。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成为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目前产品“碳足迹”标签的国际标准ISO14067已经完成草案的拟定,计划于2011年,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加注碳标签将不可避免。同时,“中国制造”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是以“碳足迹”标签为借口的一个又一个贸易壁垒。[3]

(二)推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强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国的外贸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产品方向转变,在利用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

(三)发展重点向绿色产业转移。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表明国际绿色消费品市场上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从长远看,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可以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可持续型转变。

(四)低碳经济是一次重要的机遇。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发展中国家应结合本国国情和长远战略目标,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本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对外贸易朝着低碳化方向转型。

(二)调整贸易政策,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为应对世界贸易低碳化大趋势而言,需要在贸易政策上更多的体现出低碳化导向。发展中国家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本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国内征收碳关税,现阶段,中国的碳技术还很不成熟,很难达到低碳的标准,这将成为发达国家减少我国进口产品的重要方法。WTO准则规定,对同一商品不能重复征税,因此,我们可以在我国对产品征收关税,一方面,可以避免碳关税,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资金,用于低碳技术等项目的发展。

(三)积极调整能源结构。通过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据了解,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低碳能源发展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了很多年,但是在新能源领域,如风能、太阳能和锂电池等行业,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因为我国资源较为丰富,所以我国可以迅速抓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机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这样对于贸易企业来说,可以促进其积极开发新的产业增长点,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升级。[4]

总之,我们知道,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发展趋势,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发展优势低碳产业,并进行出口转型,我想,我国的对外贸易前景将十分广阔。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冲击下,会让我国的对外贸易蒙上阴影。

参考文献

[1]李泉宝。浅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转型[J].海峡科学,2010(06).

[2]黄琼华。浅谈低碳经济下的发展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1).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2

获取贸易利益是任何个人、企业、国家和地区参与对外贸易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因。对外贸易能够获得的贸易利益有两种类型:其一为直接利益,其二为间接利益。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顾名思义,指的是对外贸易作为一个流通部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作为国民经济中无可替代的重要部门之一,对外贸易除了在流通过程中获得直接利益外,不可避免地要与国内其它生产部门产生联系,同时给他们带来诸多的有利影响,这些有利影响就是对外贸易的间接利益。从出口看,随着出口的扩张,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会实现规模经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出口部门的高效率,可以使国内低效率资源流向出口部门,也会促使国外对出口部门投资的增加,从而产生规模经济、资源配置优化和增加国内外投资的效应;出口的扩张,将加快国内的工业化进程;出口的扩张,国际市场的需求会迫使国内外贸商品结构的调整,从而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进口看,国内短缺的生产资料,尤其是技术设备的进口,将增强国内的生产能力,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进口的增加,将会给国内市场带来竞争压力,迫使同类商品的生产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对外贸易的各种间接利益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将表现在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上,因此称对外贸易的间接利益为经济增长效应。对外贸易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就业门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产能力等渠道,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当然也就能够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从对我国贸易现状分析入手,阐明新形势下坚持“以质取胜”战略的现实选择,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意识,改变低价格竞争策略,努力打造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从“我国制造”到“我国创造”的转变,就能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现有贸易增长方式呈现以下特征:

(一)以数量型扩张

我国对外贸易额连续多年一路上升,其基本特征是每年的出口商品数量显著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年均增长超过同期世界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外贸出口规模扩大推进了我国在世界出口中的排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亿美元,仅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在世界出口排名榜上列第26位。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9690亿美元,跃居世界出口排名榜第1位。我国纺织服装、棉花、皮鞋、玩具等多种出口商品已连续多年雄居世界出口的首位。

(二)加工贸易为主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的发展极为迅速,曾一度达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最高达到%.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仅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8319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其中出口5104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进口3215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外贸出口额中的所占比率相对较高。

进入21世纪后,加工贸易已逐步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外贸中占主体地位的贸易方式。并且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崛起是与外商直接投资行为息息相关。

(三)“三资”企业成为出口贸易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特别是1992年对外进一步开放后,放宽了对跨国公司投资的限制,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相继进入我国,成为新一轮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外商直接投资急剧上升。1979年到1982年我国四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亿美元,而2011年一年就达到亿美元,累计达到亿美元。

外资到我国的投资主要是看中了我国庞大的市场和低廉的劳动成本。外商投资企业采用了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在国外采购原材料,在国内加工,生产的产品又出口。外资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50%以上。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引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率逐步上升,使进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质的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三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

(四)出口市场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和其他贸易伙伴的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市场多元化取得较大发展。但前十大贸易伙伴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仍比较大,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一直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直到2011年才有所下降。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略有变化。2001-2003年,日本、美国和欧盟分别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东扩后的欧盟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先后被欧盟和美国取代,成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欧、中美、中日2011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723亿美元、亿美元和2073亿美元。美国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生产要素的进口可以直接增加一国的要素供给对大部分国家而言,由于在资源察赋方面存在差异,都不可能完全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生产要素,这时生产要素进口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前提;对大部分发达国家而言,在其经济起飞过程中,无一例外都曾从欠发达国家通过进口获得稳定而便宜的工业原料,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进口,一方面弥补了国内相关要素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率,这对维持国内的投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与发达国家一样,需要进口部分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生产现代机器设备的能力,通过进口从发达国家所获得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综合实力较弱;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单一;产品非价格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2.出口的发展可以“带动”国内外投资的增加

一国出口部门的要素收益远远高于进口竞争部门的要素收益。就是说,出口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比进口竞争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高。这样,就必然会“引致”一部分国内要素流入出口部门,在国内要素流动机制比较平滑的条件下,大量的要素流入意味着出口部门的国内投资大量增加叫。除带动国内投资的增加之外,出口部门的迅速发展还将吸引部分国外的投资者进入。外资作为资本形成需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资本的形成,从而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快慢。外资的进入再加上国内配套资金的运转,从而活跃了整个国民经济链条,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诱因。

3.出口的扩张可以带动国内就业的增加

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像对我国这样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意义无疑是深远而重大的。美国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曾对此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克鲁格教授认为选择开放的贸易战略,会更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以高于GDP增长率的速度高速发展,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转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出口增加要求增加产量,产量增加从而就业需求增加。克鲁格教授认为,与不同的贸易战略相配合的贸易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的技术选择,从而影响到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

因此,如果一种贸易政策会促使所有产业和企业选择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这也会相应提高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这一观点恰为我国浙江温州及广东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加工贸易方式,从而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一步步走向繁荣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我国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利用这种方式扩大就业的可能性和优势比沿海地区更明显一些。这是因为加工贸易的标的几乎全部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不高,这对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资源又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来说,无疑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4.对外贸易能够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亦即对外贸易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然而实际上,这一假定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是不相符合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R·克鲁格曼认为,在国家越来越相似,市场竞争越来越不完全的今天,规模经济已经代替要素票赋差异而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了。我们知道,许多产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降低成本,这一规模仅仅依靠国内狭小的市场往往无法实现。而一国大力促进产品出口,拓展国际市场,就可以为国内相关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创造条件。日本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日本在国内关键性的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的生产如钢、汽车、电视机、化学纤维等方面都实现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在这种规模经济的形成之中,日本的出口贸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汽车出口占日本小汽车总产量的%,电视机占%,合成纤维占%.钢管占%,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出口,上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是无法实现的。

(二)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低价格竞争引起反倾销调查逐渐增多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到2011年6月,我国受到其他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己达600余起。仅2010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就达51起,涉案金额亿美元,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反倾销是针对倾销而言的,所谓倾销是指一种产品的出口价格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倾销行为一出现,就被一些国家认为是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并通过立法采取反倾销措施予以抵制,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根据《反倾销协议》,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倾销,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我国产品普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使得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和贸易伙伴对我国产品采取防御性甚至进攻性的贸易措施,而反倾销就是最容易采用的手段。另外按《反倾销协议》规定,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在确定倾销的正常价格时,进口国一般采用“替代国”的价格作为基价。我国产品的许多贸易对象国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确定我国产品的倾销幅度时常常背离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选择其他“替代国”的价格作为确定该产品正常价格的依据。由于“替代国”制度的灵活性和不合理性,从而为进口国在确定倾销寻找替代国时滥用“自由量裁权”大开方便之门。

例如: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烧瓷锅,美国选择的“替代国”是瑞士,结果不但倾销成立,而且还被征了67%的反倾销税;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鬃刷,选择的“替代国”是日本,结果被征了127%的反倾销税。

2.经济规模与社会效益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有172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包括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电子产品和一般消费品。其中激光视盘机、拖拉机和集装箱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钟表(主要是电子表)和收录机占60%以上,显示器、照相机和日用陶瓷占50%以上,彩电、笔记本电脑占40%以上,手机占30%以上。“我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许多国家消费者无法抗拒的产品。我国制造的规模迅速扩大,在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快速上升的同时,存在着很多遗憾:从商务部公布的2011年主要出口商品的数量及价格中,可以发现出口商品总量最大的棉机织物、鞋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单价分别是美元、美元和美元。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塑料制品、一般机电产品(包括彩电、冰箱、空调)等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接近30%,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附加值低,价格非常低廉,扣除成本,利润非常低,有些产品甚至单价只有几美分的收益。美国出口一架波音民航客机就相当于我国20万-30万台彩电的出口额。

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的模式上。依靠投入大量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造成了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例如,我国的“羊绒衫出口第一大国”是以草场连年载蓄量超标、植被逐年衰退为代价,4只公山羊一年的绒毛产量加在一起才能织就一件羊绒衫;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香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香菇的出口也是以破坏性的资源消耗换取的,每栽培1250袋香菇,约消耗杂木1立方米,在香菇产量较大的地方,木材积蓄量正在急剧下降。粗放型的管理理念和任意排放的生产环境必然生产出低档次的、低卖价的“大路货”;“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降低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并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

三、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提高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出口商品的质量是民族精神的标志,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效益,而且事关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为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企业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在商品的选择性、耐久性、美学性、功能性、可靠性、服务性、符合性、声誉性等方面全面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打造高价值的自主品牌,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提高出口产品非价格竞争力

提供能够满足目标消费者需求或欲望的产品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产品是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在市场上包括实体商品、服务、体验、事件、人物、地点、财产、组织、信息和创意。营销大师非利普。科特勒认为产品包括核心利益、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五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增加了更多的顾客价值,构成顾客价值层次。从本质上说今天的产品竞争不在于企业在工厂生产什么,而在于工厂以外它们增加的形式,诸如包装、服务、广告、客户咨询、融资、送货安排以及人们所重视的其他价值。消费者一般从产品的特色和质量,产品服务组合和质量,产品的价格等因素评判他所接触的产品。

1.把握顾客价格心理,巧定商品价格

由于商品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消费者购买的非专业性,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尤其是在购买自己不太熟悉的商品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价格同商品品质及内在价值联系起来,把价格作为衡量商品品质优劣和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他们往往认为,商品价格高,则意味着商品的质量好,价值大;商品的价格低,则说明商品的质量差,价值小。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便是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奉行的价格心理准则。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商品种类急剧增加,商品品质日益提高,消费者很难依靠传统经验,从使用价值来判断商品品质的优劣,也很难根据价格的理论构成来判断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在心理上把商品价格作为衡量商品价值高低和品质优劣标准的情形越来越多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的诸因素中最具刺激性和敏感性的因素。商品的价格不仅表现着商品的价值,而且在某些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中还具有反映自身社会及经济地位高低的社会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可能通过联想与想象等心理活动,把商品价格的高低同个人的品位、偏好、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价格比拟,让价格的高低来反映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个性特征,以满足个人的某种社会心理需要。如家用轿车的价格通常与主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男西装、男衬衫、女用香水和女皮包等商品的价格也能显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企业在正确制定价格策略时,一定要深入研究价格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把握其价格心理特征,不能随意采取低价格策略。印度尼西亚久负盛名的服装品牌巴厘克第一次在日本举办展销会时,吸引了各界社会名流和高级贵妇的光临。集精美、新潮、娟秀、华丽为一身的巴厘克服装让与会者赞不绝口,但展销会结束时几乎很少购买者。主要原因是举办方对巴厘克采取低价定价策略,而贵妇们认为穿一件便宜货在身上,脸上无光,会遭人讥笑。第二年再次举办展销会时,巴厘克的价格比上次高出了3倍,展销会结束时所有服装被抢购一空。价格是决定产品销路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产品跨越国界、走向国际市场后,价格制定的适当与否,常常直接关系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所占份额,影响到企业所获得收入和利润的大小。

由于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因素很多,国际价值、一国货币价值、市场供求、竞争等对国际市场价格形成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国际市场价格具有复杂性、竞争性和多变性。盖洛普公司曾对我国消费者作过一次全国性的市场调查,他们在被抽调的3400名被访问者家中采访,5206的城市被访问者说,只要产品质量好,他们宁愿多付钱。这其中41%的人宣称,只要是名牌,他们不在乎价钱。我国出口企业在制定价格时需在综合考虑市场行情、竞争程度、购买者心理动态和市场营销组合的其他要素的基础上,选定好定价目标和定价方法,灵活选择、巧妙运用多种定价方法,使产品价格既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又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2.制造顾客可感知的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产品的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就能抢占更多的市场。论文格式诚然,价格是反映市场变化最灵敏的因素,对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市场占有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局限在工业经济时代,那时企业的任务是制造产品和销售产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任务已经变成制造价值和传递价值,企业的市场竞争转变为能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竞争而非产品的价格竞争。营销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顾客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或解决他们所面临问题的工具。现代营销学中关于产品的陈述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你卖的不是一个钻头而是一个洞”,意思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只是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特定需求的工具或手段,消费者购买的并不是你的产品本身,而是他的某一需求或利益满足。对消费者来说产品要能够满足他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激发他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这样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真正吸引他们做出购买决定的因素并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产品或服务能够为他们提供的价值的大小。消费者之所以喜欢你的产品,也是因为他们相信你的产品能给他带来的价值比同类竞争产品更大。如果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味地停留在价格竞争阶段的话,不仅会使企业利益受损,而且消费者也并不一定从中获得了更高的价值,因为价格竞争伴随的必然是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也有损企业形象。以差异化产品、高附加价值服务、核心技术能力等进行竞争,所获利益要远比低价流血竞争来得优厚。企业能赚取丰厚利润,也要比低价争夺市场占有率更有意义。企业的成功应该是凭借实力,企业的利润也应该是来自对市场的价值,而打击对手从来就不应该是企业的目的。

企业在为顾客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顾客导向出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顾客感知的价值可能是低廉的价格;可能是想从产品中所获得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付钱买回的质量;可能是我的全部付出所能得到的全部。能为顾客提供他所需要的价值,就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最高的产品质量、最佳的客户服务、最好的服务保障、最广泛的消费选择、独家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等,都可以构成产品非价格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鼓励顾客参与、加强渠道管理、建立企业信任管理等方法创造并增加顾客可感知的价值。如工BM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对顾客的价值制造和传递,增加了自己的竞争能力。

(二)争取合理贸易利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加入全球生产和采购链条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11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提高到%.可以说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迅速增长,加工贸易是主要的支撑力量,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加工贸易扩大了我国的就业规模,据广东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贸易在全国加工贸易总额中约占55%,吸收了约1000万人就业,估计全国借此解决就业的人数约近2000万。加工贸易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吸纳的大批就业人员,培养了大量能够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熟练劳动力,极大地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其次加工贸易带动了我国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家用电器就是从组装起步,后来成长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目前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家电、便携电脑等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2010年,%笔记本电脑,99%的彩色视频投影机和微型计算机,98%的等离子彩电,97%的DVD,窗体顶窗体底端96%的船舶均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十一五期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928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占机电产品出口的%,较九五期间增长倍,年均增长29%;窗体顶窗体底端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543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57%,较九五期间增长倍。加工贸易不断向产业链的自主研发环节延伸,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底,外商已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超过75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近40家。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原材料和零部件依靠客户供应或自行从海外进口,加工装配后的成品又通过客户所掌握的销售渠道进入海外市场,我国企业只是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收取有限的加工费。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往往处于增值能力有限的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往往处于增值能力较大的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发达国家正是通过控制增值能力较大的核心技术产业环节,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长期垄断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而发展我国家从事的是增值能力有限的一般技术产业环节,只能采取“以量取胜”的战略,进行成本竞争异常激烈的低附加值产业活动。发达国家的企业参与产业竞争依靠的是技术和质量,而发展我国家的企业参与产业竞争依靠的是成本和规模。如世界电子行业的产业链条第一层次是美国的微软和因特尔,垄断全球大部分的芯片和软件市场,在世界电子行业获取的利润占60%以上;第二层次是日本和韩国,生产电脑和一些电子器件中的关键部件,利润占20%左右;第三层次是发展我国家如我国的东莞、昆山,主要是对电子产品进行组装和贴牌,赚取不到10%的利润。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我国一家给沃尔玛供货的厂家,10年前一件产品出厂价7美元,如今被砍到4美元。如果在未来的国际产业分工中仍旧依靠成本优势从事生产活动,那么随着低技术和低价值的产业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优势将越来越少,甚至会逐渐丧失。从国际市场的价值链看,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占30%,70%来自于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名牌产品的增值效应更加明显。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3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93-03

青海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二元特征明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使青海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总体而言,青海省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却在继续扩大,而这种差距扩大的态势如不尽快改变,必将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和国家安定的问题。因此,研究外经贸发展,对于加快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海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发展。青海的对外经济贸易认真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在改革外贸体制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0年取得省级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以后对具有出口能力的生产企业、内贸企业给予进出口经营权,1998年成立了西宁海关并开关,从外贸体制改革到2008年,青海对外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在西宁海关注册拥有出口权的企业达314家。省政府对外贸商品的生产、出口等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方便了各进出口企业的业务开展,有力的支持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概括如下:

1.对外贸易长足发展。进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以本地区生产的骨干商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居主导地位,出口商品由11种发展到303种,其中铝锭等10种骨干商品出口额达到14 079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贸易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一般贸易进出口持续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使过去单一的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2.利用外资明显进展。随着青海省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的重新修订,对于外商的投资领域在不断的拓宽,由餐饮、娱乐、冶炼业为主扩展到现在的制造业、采掘业、矿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

3.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势头增强。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项目具有渠道宽、涉及面广、实施快的特点,涉及青海省卫生、教育、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村妇女发展、妇幼保健等多个方面,教育、卫生、环保及小额贷款、人才培训等综合性项目做到了当年申报,当年审批。

4.对外贸易水平不高,整体规模比较小。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5.利用外资总量过小。外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利用外资项目基础工作滞后、利用外资工作统筹、协调、配合力度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

6.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极为薄弱。在过去的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虽然在实施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在项目前期的指导和准备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可供选择申报的项目余地也不多。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17亿美元,年均增长%,是“九五”期间的倍,始终高于全省GDP年均增长12%的水平。出口产品也由20世纪80年代自营进出口初期的原材料、初级产品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期间,虽然青海外贸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外贸出口增长是靠高载能产品拉动的。

二、文献综述

陈文烈(2004)认为,青海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青海,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

青海商务厅(2006)认为,就工业发展水平、综合经济能力而言,既不能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也不能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其他省区等同,青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能脱离实际去谈发展。

杨翠兰(2005)认为,青海对外贸易发展,还必须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优势资源的开发不能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上,应把着眼点应放在对资源的深加工和科技投入上,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选取数据建立模型

为了验证进出口额对经济的影响,下面将利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进口额(IM)、出口额(EX)和经济(GDP)之间的关系。

1.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在进行经典的回归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平稳的,以避免由于“变化趋势”存在而导致的“伪回归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不满足经典回归分析中对数据平稳性的假定。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

选取了1989―2008年二十年的青海省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做实证,分析(如表1),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GDP、lnIM、lnEX,其中IM为进口额,EX为出口额。

单位根检验。我们对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首先是是对原序列水平做单位根检验,若不平稳说明存在单位根,再对他们的一阶差分做单位根检验,若仍存在单位根继续做二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结果可以看出原数据二阶差分平稳的,即I(2)。

3.协整检验。单位根的检验表明,青海的进出口与GDP的对数序列数据都是二阶单整的,对具有同阶单整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判断他们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本文采用的是EG两步法,首先是证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如果通过了检验就直接运用最小二乘法,否则就要运用误差校正机制建立长期均衡。

Lnex= +

从上面的协整检验看出,出口与GDP之间,出口与进口之间,GDP与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关系,但是我们无法判断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即谁影响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只是告诉我们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至于他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我们在这里继续进行检验,Granger检验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由P值我们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了GDP不是进口的原因;出口不是GDP的原因。接受了进口不是GDP的原因;GDP不是出口的原因;出口不是进口的原因;拒绝进口不是出口的原因。对各变量的具体因果检验(如表5所示):

从格兰杰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GDP是进口的原因,出口是GDP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分析进出口对经济的影响,根据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建立协整方程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协整方程如下:

Dlnim= (t-1)

() (-)

Dlngdp= (t-1)

() (-)

从建立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GDP变动一个单位,进口会增加个单位,而出口增加一个单位,GDP会增加个单位。可以看出GDP对进口的影响远大于出口对进口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上面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解释能力,且由解释变量前的系数都为正数可以看出,进出口和经济是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海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的经济存在着正向的长期关系。从上面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青海的出口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增长又会带动进口的增加,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出口通过增加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就会增加奢侈品的需求,这样进口就会相应的增加。但是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青海出口的主要是稀有金属、羊绒、毛毯、牛肉等,服装鞋帽等的出口量较小,总的进出口额占全国的进出额的比例较少。

2.增加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来提高全省的财政收入。近几年,青海省的外向型经济虽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还面临着总体规模偏小,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发展程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受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土地利用等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全省以氧化铝为主高能耗产品出口迅速下降,利用外资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

由此可见,青海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该符合青海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要发展有利于发挥青海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青海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勇。服务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例分析[J].亚太经济,2008,(6).

[2]韩国栋。青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2).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扬,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65 85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