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起居的意思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生活起居的意思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生活起居【第一篇】

一、原始社会时期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经过漫长的探索,开始学会制造工具。最初的工具是以石头和骨骸为材料,包括有石旋、石叶、尖形器、骨针、骨锥。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打磨石器和穿孔。而骨针的出现,似在向我们展示纺织技术的源头。同时出现了骨制装饰品,审美意识使人们不再停留在单纯从实物出发的器物打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新时代时期的人们对石器的磨制工艺有了更大突破。人们开始注重石料的选材与色泽,石至美者为玉,玉器便在这一时期显现出来。与此同时,陶器的发明使古人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从一些陶器的纹样上,我们还能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例如彩陶人面鱼纹盆上绘有牵手跳舞的人形,很直观地反映了原始舞蹈场景。

二、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比原始社会有了很大提高。青铜器是典型代表,根据用途的不同,青铜器可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炊煮器、食器、水器、酒器等。挹取食物的匕和木制的筷,说明人们已学会了粗粮细作。这一时期玉器种类繁多,有礼器、乐器、食用器、装饰器等,玉器的材料分为青玉、白玉、青白玉、黑玉、黄玉等多种,其中以青玉为主。制陶工艺逐渐走向专业化,除了作为日常用品外还大量用于随葬。奴隶社会时期还出现原始瓷器,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烧制而成,战国时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具。丝织业是我国的传统手工业,奴隶社会时期出土的丝织品就有锦袍、单衣、夹衣、单裙、棉、帽等,充分说明了我国丝织工艺的早期文明。商代时出现了铜犁,春秋以后铁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工具的制造,各种样式各种材质的农具表明当时的农业作物的多样化。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逐渐摆脱穴居生活,建筑的出现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高台建筑和神祀建筑,说明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崇尚礼教崇拜自然与祖先。

三、封建社会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朝代更替、少数民族入侵以及民族的大融合对造物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成为导致人民生活起居方式变化的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以把这一时期分成三个阶段,秦汉时期、三国至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一)秦汉时期

青铜时代结束,青铜工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亦在继续发展。礼器、乐器、兵器比重缩小,生活用品增多,如汉代宫灯、铜镜。同时镀金、镀银、宝石镶嵌等技术的发明使铜器变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大影响力的青铜制品如汉墓中的马踏飞燕,形态逼真,堪称绝品。秦汉玉器用高浮雕、圆锥和镂空表现手法,例如玉螭凤纹,器形优美,刻镂精工。秦汉陶器主要用于殉葬,烧制陶俑以供皇宫贵族殉葬之需的风气日益盛行,秦始皇陵兵马俑可谓是登峰造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最早的黑瓷,虽然工艺上不比青瓷,但颇受欢迎。制漆工艺在秦汉时期进入高峰,汉代漆器主要以木胎、夹胎为主,个别有竹胎,以实用器为主,如盘、尊、盒、奁、耳杯等。漆器已逐渐代替青铜用具、陶器作为生活用具。秦汉丝织业比奴隶社会时期有更大发展,按种类可分纨、绮、缣、绨、缦、綮、罗、棉、纱、绣等。汉明了耧车、水碓,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在进食方面,人们由二餐制改为三餐制。秦汉时期建筑令人瞩目,由于各国争霸而纷纷修筑的长城是一大奇观。

(二)三国至两宋时期

三国至两宋时期经过了汉代长期的国际交往和国内各民族大融合,生活起居方式上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不止,经济萧条,玉器在数量质量上都不比以前。但隋唐时的玉器,品质优良,雕刻工艺精湛,有飞天、杯、璜、镯、花鸟、人物、走兽等,可以看出隋唐时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北宋时玉器雕刻更为精湛,金石学兴起,促使人们碓古玉的收藏与考证。瓷器逐步普及,陶制器皿较之前减少,陶器主要作为冥器出现,如镇墓兽。唐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三彩”,陶器色彩以黄、绿、白为主,以骆驼和马较多,作为厚葬时的冥器。瓷器则呈现高度发达的繁荣景象。北齐时,烧制出了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南方地区盛行青瓷,以越窑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发展至宋代,瓷制生活用品有盘、碟、盏、盏托、瓶、罐、壶、盒、炉、钵、盖平、枕等,日常生活用品由瓷器所代替。宋代漆器以一色漆为主,颜色以黑为贵,质朴无纹。三国至两宋时,四川丝织业发展较快,蜀锦名扬天下,宋时期苏、湖、杭州等产的宋锦亦为精品。

(三)元明清时期

生活起居【第二篇】

案例一:合肥市滨湖惠园一期

基本情况:

滨湖惠园位于合肥市滨湖区徽州大道与林芝路交叉口北侧,是合肥市首个建成的廉租房小区,一期于2009年底投入使用。一期位于整个项目用地的东北角,北临中山路,东临惠园路,目前已投入使用,基本住满,分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两大类。

a.廉租房居民:

廉租房居民主要为中老年人、残疾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基本上没有工作,闲暇时间较多,因此是小区内的主要活动人群。他们通常是同性别的人在一起活动,其中男性多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围坐在休息座椅边打牌、下棋;女性则是三两个人坐在一起闲聊。

居民中还有一部分残障人员,生活困难。他们也很少和其他居民交往,由于小区内缺少残疾人活动设施,因此他们多是独自一人坐在小区广场或路口等人流量较小的地方。

b.经济适用房居民:

经济适用房居民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廉租房居民要好,生活习惯与廉租房居民相比有些差异。其中老年人在小区中活动时间较长,同样具有同性别的人在一起活动的特点,男性多为两三个人聚在一起下棋聊天;女性则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闲聊或是照看小孩。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有道路路口、住宅楼住口空间、小区超市菜场前的集散场地等。

年轻人居住经济适用房基本上也是过渡性质的,待经济状况好转就会搬走。他们有工作,早出晚归,在小区内活动时间很少,主要是上班和购物等必要性活动,由于小区室外环境不理想和设施较少等原因,他们晚上也很少在小区内散步,基本上不与其他居民交流。

儿童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其中学前儿童多由家长带领在小区内活动,活动场所就是家长的活动场所;上学的儿童多放学之后在小区内玩耍,中心广场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放学时间,儿童在此活动对其他居民的干扰比较大。

c.总结:

由于该小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离市区较远,小区周边城市配套设施比较少,在小区内活动就成为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乐趣,但是这两部分居民在活动时有较大的差异性:

廉租房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通常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活动,以打牌下棋为主要活动形式,活动时人群比较集中,休息座椅等可长时间停留的场所是他们活动的主要空间。由于缺少残疾人活动设施和场地,残疾人成为了被忽视的群体,几乎没有人和他们交流、活动,残疾人只能在远离健康人活动的区域休息静坐,如广场的角落。

经济适用房居民希望能有较好的室外环境和较多的活动设施及场所,但由于小区用地较小,目前活动场地很少,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居民活动形式单调、活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形。如缺少儿童活动场地,儿童只能和成年人在一起活动,彼此之间的干扰很大。配套休闲设施在活动场地的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居民都挤在一起活动,比较吵闹,没有相对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减少了可供居民选择的空间,降低了活动交流的积极性,如部分居民宁可自带板凳坐在路口或楼梯口,也不愿意去中心广场;辛苦工作一天的居民,在晚饭后想找个比较安静的环境散步,可是小区内没有这样的空间,造成工薪族很少在小区内活动,减少了交流发生的几率。

总体来说,廉租房居民和经济适用房居民各自有各自喜欢的活动场所,他们也不愿意在一起活动,两部分居民相互交流的情况比较少,形成了明显的领域划分,除某些必要性活动需要穿越对方领域外,很少会进入对方领域活动。在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经济适用房居民抱怨休息座椅太少,实际上,休息座椅主要分布在廉租房居民活动领域内,而且还有部分座椅是空闲的,可是却没有经济适用房居民会过去使用,造成这种资源浪费的原因,一方面是设施分布不合理,过于集中布置忽视了不同阶层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两部分居民交流太少,彼此之间过于陌生。即使在同一种居民内部,他们的熟悉程度也有很大差距,廉租房居民彼此之间较为熟悉。而济适用房居民,多为独自活动,较少与其他居民交流,彼此之间也不是很熟悉。

案例二:合肥市永和家园

基本情况:

合肥市永和家园位于合六路与石镜交叉口西南角,包括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周边城市配套设施较少。小区建有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及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公建。

a. 拆迁安置居民:

拆迁安置居民来自于周边的居民点,同一个居民点的居民居住在同一片区域内,他们彼此熟悉,交往密切,形成了自己的领域范围。来自不同居民点的安置房居民也互有来往,他们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及文化素质较为相似,容易获得认同感,比其他居民能更快的建立起交往关系。因此安置房居民在小区内活动的人数非常多,并且更加热衷于在小区室外环境里活动交往。

他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活动内容主要有散步、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时人数也比较多,通常是成群结队聚在一起。例如,在中心广场里,居民主要在广场边缘的休息座椅处长时间停留、休息聊天,广场中间人数较少,以通过性人流和短暂停留交谈的人群为主;在农贸市场、幼儿园及小区内主要道路等场所,人群主要是聚集在位置醒目、方便来往居民打招呼攀谈的马路两侧附近,而这些空间的深处则少有人问津。

总体来说,安置房居民户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领域感和归属感较强。②朋友圈分布较广。③活动规律性较强。

b.廉租房居民:

廉租房居民主要为中老年人、残疾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小区规划建设时将廉租房放置在小区的拐角处,因此廉租房居民基本上都在住宅楼附近活动,不会去小区其他地方活动。中老年人一般都是集中在楼道如口处及道路两边聊聊天、或在周围散散步,与邻居较为熟悉;由于缺少户外活动场所,残疾居民很少外出活动。

总体来说廉租房居民中的大部分居民有外出活动并与邻居交流的意愿,但是由于该小区规划设计以及管理上的原因,造成廉租房成为了该小区中被遗忘的角落,加之与安置房居民的代沟,使得他们不愿和安置房居民一起活动,并且廉租房居民的生活区域内又缺少活动的空间与设施,这些原因造成了这里的廉租房居民户外活动的不方便的情况。

c.总结:

永和家园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小区周边城市配套设施比较少,因此小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安置房居民室外交往活动频繁,邻里关系较好,通常是成群结队的集体活动,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散步、聊天、打牌下棋、照看孩子等,由于朋友圈在小区里分布比较

广,他们的活动场所不只局限于自家住宅楼附近,还包括来往人流量比较大、位置醒目、方便到达的区域,如中心广场、小区内主要道路及两侧的草坪等地。而且他们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较强,外来居民不容易融入他们的交往圈。

廉租房在这个区内的位置比较偏僻,单独形成一片区域,并用大门围墙与安置房区域分开。廉租房居民形成自己的交往圈,与安置房居民很少来往,也很少去安置房居民的活动场所活动,他们一般都在廉租房住宅楼附近活动,由于室外空间单调无趣,也没有可供人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廉租房居民户外活动持续时间也较短,阻碍了相互之间的交往。

生活起居【第三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居住区;机动车;行人;行驶特性;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TU5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00-01

一、引言

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居住与道路就是相伴发展的。有怎样的居住水平,就需要有怎样的道路与之相适应。人类早期没有固定的住所,因此也没有固定的道路。《尔雅》中说:“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就是说当时的道路是由于人的行走而自然产生的。后来人类逐步形成聚居部落及至出现城市,产生固定的居住区,出现了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交通道路,包括步行小径和车行道路。道路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住心理方面,它是住宅区家居归属的基本脉络,起着“家”与“环境”的连接作用,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是住宅区的基本功能。居民的出行与居住区内部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道路的布局与连接方式,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年龄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特征。交通方式按交通工具可分以下3种: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最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其他因素还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3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比较短的交通距离(500-1000m)内,步行方式为大部分居民首选的交通方式,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不发生任何费用。对于交通距离较长的出行(7km以上),居民一般选择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而交通距离在1-7km的范围内,自行车交通将会是大部分拥有自行车的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也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费用也是非常少的。

因此,根据交通方式的划分,居住区的道路组织分为机动车通行和非机动车通行两种系统:有机动车通行系统包括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方式;非机动车系统中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车库一般设置在底层或院落边的集中式车库,故其常与步行共用道路。以下对不同的道路组织系统进行分析:

二、非机动车通行系统

非机动车通行系统采用人行街巷里弄的道路,通过居住区的周边停车、主要出入口停车或完全地下停车等方式将机动车辆限制在生活区域以外,仅提供货运车、救护车、消防车、搬家车等特殊服务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出入,同时,通过人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将居住区各组成单元组织起来。这种道路组织系统可以减少机动车引起的废气、噪音等污染以及交通堵塞,同时可以减少道路占地面积,又能设计创造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邻里交往气氛,以及紧凑又富有生机的生活空间和安全、安静、洁静的居住环境,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道路组织方式,有助于社区的统一与人际亲近。 三、机动车通行系统

1、人车混行系统

人车混行系统即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理论(英国人布恰兰于1963年提出的),它提出居住区内各级道路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交通特征:居住区级道路(8-10m)一般服务范围广,通行速度高,交通量大;小区级道路(6-8m)负责收集产生于各居住单元(组团、住宅院落等〕的出入交通并输送进主干道或城市干道,起交通聚散的作用;组团级道路3-4m)专为组团、住宅院落服务,负担出入交通,车行速度低,交通流量小。根据其道路网理论,为了实现安静和安全的生活环境,道路网应该像动物的循环系统那样,按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顺序连接,并逐级减小服务区域。这样居住区级道路和组团级道路不直接相连,小区级道路起到缓冲的作用,大大增强居住区级道路的交通流量,又可以减少过往车辆对组团院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住地区内的人车矛盾。

同时,这种居住区道路组织,对区内的生活安全,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小汽车与正在休闲娱乐的儿童和老年人。

2、人车分流系统

这种人车分流形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有时其道路系统规划和交通组织常与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紧密结合并分期、分阶段实施。

但是,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组织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a.道路交通趋向复杂化,道路占地面积大(环通式人车分流道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分级道路网的2倍,在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的地段并不适用);b.出入口多,不利于社区管理,又对外部交通产生较大干扰;c.如果中心绿地和各个设施、各出入口没有较好的联系,容易因缺少治理,使中心绿地变得荒凉、空旷。尽管如此,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私人汽车发达时代的人车矛盾,是一项划时代的创新,至今仍然成为人们仿效的典范。

四、人车部分分流系统

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组织系统采用折中的方式。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因经济、地段等因素不能采用完全人车分流方式,只能在局部运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车混行系统与人车分流系统各自的优势:a.在道路横断面上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分离而形成的一种人车适时分行的道路交通方式。在经济尚不发达时期,汽车交通量虽有增加,但人车矛盾不甚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分流方式既保障了步行安全,又能充分发挥机动车道的效用。同时,在汽车较少时,行人与自行车还可以利用机动车道进行出入交通或其他生活行为。但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加,这种方式在安全与环境问题上将会愈来愈显示出局限性。b.在人车混行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在住宅组团、绿地等居住区内部用地之间设置局部的专用道路(如局部的步行专用路、自行车专用路等)。

参考文献

生活起居【第四篇】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植物配置

1 概述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 现代 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2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2)娥娜多姿的 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 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3)在良好的 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 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 经济 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5) 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有利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3 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原则要求

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然而要吸引人们到绿地去活动有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可达性。无论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公共绿地都必须尽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随时进入,设在居民经常经过并可以 自然 到达的地方。

(2)功能性。绿化布置要讲究实用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最好,同时还应考虑其经济效益。长青的针叶树可以有些,但主要应选择是生长快,夏季遮阳、降温、冬天不遮挡阳光的落叶树。

(3)亲和性。为了让居民在绿地内感到亲密与和谐,居住区绿地尤其是小区绿地一般面积不大,因此必须掌握好绿化和个项公共设施以及各种小品的尺度,使它们平易近人。

(4)系统性。居住区绿地设计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又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居住区绿地是由植物、地面、水面以及各种建筑小品组成。它是居住区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绿化形成系统的重要手法就是“点、线、面结合”,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让居民随时随地生活在绿化环境是、之中。对居住区绿地来说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是“点”,沿区内主要道路的绿化带是“线”,小区小游园和居住区公园是“面”。点是基础,面是中心。

(5)全面性。居住区绿化要满足各类居民的不同需求,因此,绿化设施必须要有各种不同设施设置,通过居民室外环境需求的调查,大多数居民的共同愿望是居住区内多种花草树木,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居民使用特点和使用程度,作出恰当的安排。

(6) 艺术 性居住区绿化必须居于必要的生态功能和优美的环境才能起到应有的功能,否则就难以吸引居民的兴趣,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要结合居住区绿化种、养、管,依靠居民的特点,在节约投资且具有收益的基础上,突出美学观点,使人赏心悦目,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美化功能。

4 植物配置及树种选择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③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 规律 同步。

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5 结束语

住宅区的设计要考虑 经济 的可持续 发展 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群体空间,结构造型,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并融合意境创造, 自然 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每一个部分,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的融为一体。

65 3039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