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起居(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生活起居(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活起居1

关键词住宅平面设计 以人为本 建筑设计

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冲破计划模式,建筑设计师不再只受面积的束缚,而是开始本着“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着眼点,在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切实注重人的实际需求,人在住宅中的主体作用被强调出来,住宅应该主动地适应居住者变化着的生活,居住过程也是对住宅的完善过程。研究人的居住行为规律对提高未来住宅的设计水平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随着市场的某些炒作,住宅设计中的一些作法变得很不理性。例如,有些住宅中起居厅的面积达到60~70平方米,卫生间甚至达到18平方米,空间大得令人不能接受。住宅空间的舒适程度是以人的行为尺度和心理接受尺度为基准的。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和亲和力,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氛围,甚至会使居住者在心理上感觉自身的渺小,居住空间显得冷漠、僻静。其结果是,人们花钱购买住房,却又未能获得相应的功能与质量。住宅平面设计是直接建立室内生活价值的基础工作,本文试图展示住宅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请广大建筑师和居住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究。

一、起居厅设计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人们对家庭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人们对住宅内起居厅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住户希望起居厅成为起居、就餐、娱乐、接待客人、家庭团聚等公共活动的共用空间。因此,起居室便成为住宅的中心首脑空间和对外的一个窗口。它应该具有较大的面积和适宜的尺度,同时,要求有较为充足的采光和合理的照明。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的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是较为理想的起居场所。

起居厅是家属聚会、娱乐和会客之处,不宜采用狭长形、异形,以方正、宽敞、明亮较佳。尤其要处理好厅内交通,防止出现交通面积过大、房门过多,影响使用功能的弊端。要使客厅具有足够的少受干扰、相对稳定的空间,减少使用面积浪费。围绕起居厅的空间主要布置有入口、厨房、卫生间、卧室,所有这些房间的门洞、活动区域划分、走道布置,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矛盾构成了起居厅的设计。门洞的数量与位置决定了走道的多少与方向,走道的数量和方向划分了起居厅的活动区域,所以在起居厅设计中门的数量与功能作用成反比,有二至三个门的厅,对其功能影响不大,有四个门的厅,其交通面积增多,使用功能就会降低,有五个门以上的厅,作用就很小,基本只起着过道的作用,门洞的数量与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

起居厅的空间组织还应考虑家具布置的合理。客厅的家具应根据该室的活动和功能性质来布置,整个起居室的家具布置应做到简洁大方,突出以谈话区为中心的重点,排除与起居室无关的一切家具,这样才能体现起居室的特点。一个房间的使用功能是否专一,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并从其家具的布置上首先反映出来。为了避免对谈话区的各种干扰,室内交通路线不应穿越谈话区,门的位置宜偏于室内短边墙面或角隅,谈话区位于室内一角或尽端。以便有足够实墙面布置家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空间区域。

二、厨房设计

厨房功能是储存生活必备的食品和烹调食品,以提供全家人的餐饮。其空间大致可分为储存、洗涤和烹调三个区域,厨房可以称为家庭的工作中心。任何厨房设计,均应以食品贮藏和准备、清洗和烹调过程为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住宅设计都很重视厨房的位置、面积的大小以及烹饪的操作流线,合理的设计可以为操作方便、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创造条件。

厨房中,通常包括三个主要设备:灶台、操作台和洗涤槽。操作者在三者间的活动路线形成一个三角形,称工作三角形。一般,三角形三边之和应不超过6.7m,并以4.5-6.7m为宜。洗涤槽和灶台之间的路程来回最频繁,因此,建议将此距离缩到最短。围绕每一设备的工作面和贮藏柜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情况放置。

如今,不少家庭厨房电器化程度较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水管道、电及煤气管道的走线,要给各种电器留出专用空间。厨房的设计应以人体工学原理出发,考虑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方便使用。设计时应合理布置灶具,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安装、维修及使用安全。操作台及煤气炉灶最好为柜体式,材料应牢固耐用并便于清理,高和宽应与水池规格相统一;灶台与洗涤槽最好置于不同的工作台上,以免互相干扰。洗涤槽的选用应考虑耐用、易于清洁且易与地柜相结合,并应尽量置于窗前,水龙头应采用有冷热水功能的专用厨房龙头。

三、餐厅设计

餐厅是一家人就餐聚会的重要场所。家具主要是餐桌、椅和餐饮柜等,它们的摆放与布置必须为人们在室内的活动留出合理的空间,这也是餐厅平面设计的依靠。

餐厅在居室中的位置,除了客厅或厨房兼餐室外,独立的就餐空间应安排在厨房与客厅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从厨房将食品摆到餐桌以及人们从客厅到餐厅就餐耗费的时间和空间。如果餐厅与客厅设在同一个房间,餐厅应当与厅在空间上有所分隔。可通过矮柜或组合柜或软装饰作半开放或封闭式的分隔。餐厅与厨房设在同一房间时,只需在空间布置上有一定独立性就可以了,不必要做硬性的分隔。总之,不论餐桌布置在何地,必须尽可能地和厨房靠得近一些。

四、卫生间的设计

卫生间实际上由厕所、浴室、洗面化妆、家庭洗涤、储物等空间组成。卫生间有一定的私密性,因而卫生间在住宅中的位置,不宜正对入口或者直接对起居室开门。向起居室开门不仅会让使用者感到不便,而且会把卫生间气味带进起居室内,从而破坏室内环境气氛。卫生间面积应根据卫生设备尺寸和人体活动空间来确定,并非越大越好。

住宅中的卫生间最好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采光窗地比不小于1/10,通风口面积不小于地板面积的1/20。无通风窗口的卫生间,必须设置通风道或机械等措施排气,门下留缝或门窗下部设百叶进风。

卫生间是住宅中用水最多的空间,应注意防水和排水。设计时应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地面标高宜低于室外地面10-20mm,以免积水外流,并应有不少于5‰的坡度坡向地漏。防水层应作在楼地面面层之下,四周与墙接触,向上翻起,翻起高度一般为高出地面250mm左右,设有淋浴时墙面防水高。防水层应全封闭,宜选用无缝防水材料。地面、墙面、顶棚应选用防水、光洁、不易滑的材料。

五、阳台的设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生活起居,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生活起居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生活起居2

据报道,现在移动电话(手机)这种在前几年还属高档商品的通讯工具,在上海已达到了700万部。几乎每家人家可达1~部。可是,手机影响健康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马路上、地铁车厢里,不少靓男倩女爱用手机煲电话粥 ;办公室里的职员、经理更是习惯用手机长时间地与客户联系。殊不知,在这享受时尚的不经意中会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还有些女孩喜欢将手机挂在胸前作为装饰品,开机的手机紧靠心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 所以,接听移动电话时,应做到不要将手机紧贴耳朵头部,天线至少距头部25厘米,尽量减少每次通话时间,如果需经常用手机,可用耳机接听。 饮食方面需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利于调节人体磁场紊乱状态。

微波炉使用不可大意

微波炉几乎已在城市的每个家庭安营扎寨,它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如热菜、热饭、热牛奶等。即使大人不在家,读书的儿童也能用微波炉为自己准备可口的午饭。然而,微波如果泄漏被人体吸收,就会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导致失眠多梦、四肢乏力、记忆力衰退。所以,我们为了安全,操作后应离开微波炉米以外。

劣质涂料对人体的危害不能小视

我的一位病人在乔迁新居后出现了身体四肢的皮疹,同时,她的上小学的女儿一回家便咳嗽不止。后来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就是一套中密度纤维板的新家具,原因是油漆中的甲醛超标。后来换了一套家具后,她俩的病症逐渐好转。据报道,90%的白血病患者近期家中都进行过装修。现在,乔迁新居的家庭一般都会装修一番,新装修后的涂料、油漆会产生一些刺激性的气味,有的劣质品牌还会产生毒气,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正确的做法应选择环保的油漆、涂料,装修完毕后,应将窗户打开1~2星期,让新屋内刺激性的气味彻底消退后再住人。

害人不浅的蛋黄面

生活起居3

关键词道路工程;居住区;机动车;行人;行驶特性;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TU5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00-01

一、引言

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居住与道路就是相伴发展的。有怎样的居住水平,就需要有怎样的道路与之相适应。人类早期没有固定的住所,因此也没有固定的道路。《尔雅》中说:“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就是说当时的道路是由于人的行走而自然产生的。后来人类逐步形成聚居部落及至出现城市,产生固定的居住区,出现了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交通道路,包括步行小径和车行道路。道路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住心理方面,它是住宅区家居归属的基本脉络,起着“家”与“环境”的连接作用,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是住宅区的基本功能。居民的出行与居住区内部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道路的布局与连接方式,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年龄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特征。交通方式按交通工具可分以下3种: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最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其他因素还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3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比较短的交通距离(500-1000m)内,步行方式为大部分居民首选的交通方式,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不发生任何费用。对于交通距离较长的出行(7km以上),居民一般选择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而交通距离在1-7km的范围内,自行车交通将会是大部分拥有自行车的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也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费用也是非常少的。

因此,根据交通方式的划分,居住区的道路组织分为机动车通行和非机动车通行两种系统:有机动车通行系统包括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方式;非机动车系统中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车库一般设置在底层或院落边的集中式车库,故其常与步行共用道路。以下对不同的道路组织系统进行分析:

二、非机动车通行系统

非机动车通行系统采用人行街巷里弄的道路,通过居住区的周边停车、主要出入口停车或完全地下停车等方式将机动车辆限制在生活区域以外,仅提供货运车、救护车、消防车、搬家车等特殊服务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出入,同时,通过人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将居住区各组成单元组织起来。这种道路组织系统可以减少机动车引起的废气、噪音等污染以及交通堵塞,同时可以减少道路占地面积,又能设计创造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邻里交往气氛,以及紧凑又富有生机的生活空间和安全、安静、洁静的居住环境,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道路组织方式,有助于社区的统一与人际亲近。 三、机动车通行系统

1、人车混行系统

人车混行系统即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理论(英国人布恰兰于1963年提出的),它提出居住区内各级道路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交通特征:居住区级道路(8-10m)一般服务范围广,通行速度高,交通量大;小区级道路(6-8m)负责收集产生于各居住单元(组团、住宅院落等〕的出入交通并输送进主干道或城市干道,起交通聚散的作用;组团级道路3-4m)专为组团、住宅院落服务,负担出入交通,车行速度低,交通流量小。根据其道路网理论,为了实现安静和安全的生活环境,道路网应该像动物的循环系统那样,按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顺序连接,并逐级减小服务区域。这样居住区级道路和组团级道路不直接相连,小区级道路起到缓冲的作用,大大增强居住区级道路的交通流量,又可以减少过往车辆对组团院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住地区内的人车矛盾。

同时,这种居住区道路组织,对区内的生活安全,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小汽车与正在休闲娱乐的儿童和老年人。

2、人车分流系统

这种人车分流形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有时其道路系统规划和交通组织常与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紧密结合并分期、分阶段实施。

但是,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组织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a.道路交通趋向复杂化,道路占地面积大(环通式人车分流道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分级道路网的2倍,在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的地段并不适用);b.出入口多,不利于社区管理,又对外部交通产生较大干扰;c.如果中心绿地和各个设施、各出入口没有较好的联系,容易因缺少治理,使中心绿地变得荒凉、空旷。尽管如此,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私人汽车发达时代的人车矛盾,是一项划时代的创新,至今仍然成为人们仿效的典范。

四、人车部分分流系统

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组织系统采用折中的方式。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因经济、地段等因素不能采用完全人车分流方式,只能在局部运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车混行系统与人车分流系统各自的优势:a.在道路横断面上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分离而形成的一种人车适时分行的道路交通方式。在经济尚不发达时期,汽车交通量虽有增加,但人车矛盾不甚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分流方式既保障了步行安全,又能充分发挥机动车道的效用。同时,在汽车较少时,行人与自行车还可以利用机动车道进行出入交通或其他生活行为。但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加,这种方式在安全与环境问题上将会愈来愈显示出局限性。b.在人车混行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在住宅组团、绿地等居住区内部用地之间设置局部的专用道路(如局部的步行专用路、自行车专用路等)。

参考文献

生活起居4

关键词:传统民居与聚落生活与环境统一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关于“传统民居与聚落”

民居从人类穴居时期到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不论从使用的材料还是构造形式上都经历了许多次变革,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善人们自身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它之所以美,之所以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主要在于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传统。

目前,对民居的研究还主要是着眼于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以改善当前人居环境为目的,去挖掘传统民居与聚落的存在价值,生活气息,居住精神氛围,和环境观的核心价值,从而为创造新的住宅和住区提供线索,使之发挥传统民居和聚落的长处,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氛围既能延续居住文化的传统,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

2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中生活与环境的统一

“生活与环境统一”的表现

建筑品格是由那里不断出现的生活模式所决定的,而这种生活模式是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是生活和环境的统一。中国民居中大众喜爱的,土生土长的生活和环境的统一,几乎俯拾即是,试举几例:

——徽州民居中的厅堂,民居构成中空间最大,位置居中,装饰讲究之处,它半敞开而连接着天井,阖家老幼在这里共享着生活,人和人,人和自然交融在一起。

——古树,院门,围墙,一片黄土地,土坯房,甘肃某民居入口环境的景象,阳光下老人在倚墙静坐,安度晚年。朴实,浑厚,安分守己又生生不息地传承,这种环境中,生活中发生的事,是那样的和谐呼应着——他们用有限的手段,很少的钱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自己的心愿构筑了自己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居住环境,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寄托,情趣和爱好——我想这也正是民居所能打动我们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今的我们在思考居住环境的营造问题上值得借鉴和深入的。

与生活统一的居住环境的营造手段——文化的介入

环境是文化在三度空间内的体现,环境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个性,没有生命。中国文化的精粹,就在于中国人对待我们称之为“环境”的所有要素都倾注了情感,提升了境界,每一个我们称之为“设施”的物质的东西,都把它人文化了。这一点也正是恰如其分的被传统民居文化而折射出来。那么,在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能让人倾注和产生情感的要素又都有什么呢?总的来说,这些要素可以分自然,人工,和人文三大类:自然要素中包括:植物,山水,地形地貌,等;人工要素中包括建筑空间,建筑小品,雕塑,人工环境等等;人文要素包括的就更为宽泛了,比如一个题字,一段文字,一个故事,或者仅仅是一块刻着字的石头,都可以给感情丰富和具有人文气质的中国人一定的联想和展开。

传统民居用自然环境和人文艺术的真实显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数十和谐,平易近人,自然亲切的感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感情交流,那一座座,一幢幢的民居住宅犹如一幅幅自然生动且灵活活泼的优美画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渊远文化,寄托着人们思想感情的深远意境。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力量——中国人特有的人文艺术特质的介入,作为了生活与环境统合在一起的一种粘结剂,催化剂,使得我们的传统民居文化中所体现的生活与环境的统一感是那么的动人与和谐和自然。

3 从“变与不变”中反思当代住区居住环境的营造

变与不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正在毫不留情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当代,时代背景,生活方式,文化内容等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问题在于,这种变,不应是对先前模式推倒重来的变,而是在先前基础上的变;还有许多不变的东西,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不会聚变(如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区域资源等),人们的文化心理有很强的传承性,风俗习惯往往也随时代变更保留它有益无害的内容。“传统”既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脉相承延续发展的,传统的“基因”是不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变”只是相对的。

那么中国民居和聚落有什么东西可作为“基因”传下来?很可能其外的一些表象的东西,结构的东西变了,但是它却把我们中国这种人居环境,这种聚落,这种村镇构成的精髓体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这种深层次关于“居”,关于“生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我们要保留和保护的“基因”,因为只有它们是我们区别于西方,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特色”的东西,可以说,它具有标识性,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大一统,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确什么是我们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以及个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为我们中国人设计自己的住区建筑与营造住区环境。

营造“居住环境”的切入点——生活与环境的统一

住区是城市的细胞,是住宅和住区公共服务建筑的集合体,这个实体可以说是虚空间为核心的“虚实空间综合体”。目前我国的住宅建筑正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方面转化,而且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提高质量的具体表现较多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住宅单元的自身环境提高和住宅群的公共环境改进。无疑,这些方面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纵观当前中国各城市的如雨后春笋般地小区建设和过热的房地产开发,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符合中国人特质的居住环境还很匮乏。

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容器,对一个环境的规划应从人的生活模式,和环境模式两方面去考虑。这种生活和环境的统一正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将环境的结构模式运用到规划区不同的层次中,保留其生活模式,使规划不破坏原有的生活网络的基础上改善其物质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保留原有的结构模式。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便于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我们首先要关注在这里的人,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从而可以寻找出适应于这种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居住环境,真正的去在深层次上提高他们的居住质量和环境品位。

结语

我想在当下这个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多元文化的大染缸里,我们真的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温习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研究符合我们特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在住区的环境营造中,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为宗旨,以体现文化品位和价值为核心,真正将我们居与住统一起来,将生活与环境统一起来,进而使我们的住区居住环境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人与居住环境——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单德启 1992

生活起居5

案例一:合肥市滨湖惠园一期

基本情况:

滨湖惠园位于合肥市滨湖区徽州大道与林芝路交叉口北侧,是合肥市首个建成的廉租房小区,一期于2009年底投入使用。一期位于整个项目用地的东北角,北临中山路,东临惠园路,目前已投入使用,基本住满,分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两大类。

a.廉租房居民:

廉租房居民主要为中老年人、残疾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基本上没有工作,闲暇时间较多,因此是小区内的主要活动人群。他们通常是同性别的人在一起活动,其中男性多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围坐在休息座椅边打牌、下棋;女性则是三两个人坐在一起闲聊。

居民中还有一部分残障人员,生活困难。他们也很少和其他居民交往,由于小区内缺少残疾人活动设施,因此他们多是独自一人坐在小区广场或路口等人流量较小的地方。

b.经济适用房居民:

经济适用房居民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廉租房居民要好,生活习惯与廉租房居民相比有些差异。其中老年人在小区中活动时间较长,同样具有同性别的人在一起活动的特点,男性多为两三个人聚在一起下棋聊天;女性则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闲聊或是照看小孩。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有道路路口、住宅楼住口空间、小区超市菜场前的集散场地等。

年轻人居住经济适用房基本上也是过渡性质的,待经济状况好转就会搬走。他们有工作,早出晚归,在小区内活动时间很少,主要是上班和购物等必要性活动,由于小区室外环境不理想和设施较少等原因,他们晚上也很少在小区内散步,基本上不与其他居民交流。

儿童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其中学前儿童多由家长带领在小区内活动,活动场所就是家长的活动场所;上学的儿童多放学之后在小区内玩耍,中心广场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放学时间,儿童在此活动对其他居民的干扰比较大。

c.总结:

由于该小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离市区较远,小区周边城市配套设施比较少,在小区内活动就成为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乐趣,但是这两部分居民在活动时有较大的差异性:

廉租房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通常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活动,以打牌下棋为主要活动形式,活动时人群比较集中,休息座椅等可长时间停留的场所是他们活动的主要空间。由于缺少残疾人活动设施和场地,残疾人成为了被忽视的群体,几乎没有人和他们交流、活动,残疾人只能在远离健康人活动的区域休息静坐,如广场的角落。

经济适用房居民希望能有较好的室外环境和较多的活动设施及场所,但由于小区用地较小,目前活动场地很少,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居民活动形式单调、活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形。如缺少儿童活动场地,儿童只能和成年人在一起活动,彼此之间的干扰很大。配套休闲设施在活动场地的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居民都挤在一起活动,比较吵闹,没有相对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减少了可供居民选择的空间,降低了活动交流的积极性,如部分居民宁可自带板凳坐在路口或楼梯口,也不愿意去中心广场;辛苦工作一天的居民,在晚饭后想找个比较安静的环境散步,可是小区内没有这样的空间,造成工薪族很少在小区内活动,减少了交流发生的几率。

总体来说,廉租房居民和经济适用房居民各自有各自喜欢的活动场所,他们也不愿意在一起活动,两部分居民相互交流的情况比较少,形成了明显的领域划分,除某些必要性活动需要穿越对方领域外,很少会进入对方领域活动。在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经济适用房居民抱怨休息座椅太少,实际上,休息座椅主要分布在廉租房居民活动领域内,而且还有部分座椅是空闲的,可是却没有经济适用房居民会过去使用,造成这种资源浪费的原因,一方面是设施分布不合理,过于集中布置忽视了不同阶层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两部分居民交流太少,彼此之间过于陌生。即使在同一种居民内部,他们的熟悉程度也有很大差距,廉租房居民彼此之间较为熟悉。而济适用房居民,多为独自活动,较少与其他居民交流,彼此之间也不是很熟悉。

案例二:合肥市永和家园

基本情况:

合肥市永和家园位于合六路与石镜交叉口西南角,包括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周边城市配套设施较少。小区建有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及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公建。

a. 拆迁安置居民:

拆迁安置居民来自于周边的居民点,同一个居民点的居民居住在同一片区域内,他们彼此熟悉,交往密切,形成了自己的领域范围。来自不同居民点的安置房居民也互有来往,他们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及文化素质较为相似,容易获得认同感,比其他居民能更快的建立起交往关系。因此安置房居民在小区内活动的人数非常多,并且更加热衷于在小区室外环境里活动交往。

他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活动内容主要有散步、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时人数也比较多,通常是成群结队聚在一起。例如,在中心广场里,居民主要在广场边缘的休息座椅处长时间停留、休息聊天,广场中间人数较少,以通过性人流和短暂停留交谈的人群为主;在农贸市场、幼儿园及小区内主要道路等场所,人群主要是聚集在位置醒目、方便来往居民打招呼攀谈的马路两侧附近,而这些空间的深处则少有人问津。

总体来说,安置房居民户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领域感和归属感较强。②朋友圈分布较广。③活动规律性较强。

b.廉租房居民:

廉租房居民主要为中老年人、残疾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小区规划建设时将廉租房放置在小区的拐角处,因此廉租房居民基本上都在住宅楼附近活动,不会去小区其他地方活动。中老年人一般都是集中在楼道如口处及道路两边聊聊天、或在周围散散步,与邻居较为熟悉;由于缺少户外活动场所,残疾居民很少外出活动。

总体来说廉租房居民中的大部分居民有外出活动并与邻居交流的意愿,但是由于该小区规划设计以及管理上的原因,造成廉租房成为了该小区中被遗忘的角落,加之与安置房居民的代沟,使得他们不愿和安置房居民一起活动,并且廉租房居民的生活区域内又缺少活动的空间与设施,这些原因造成了这里的廉租房居民户外活动的不方便的情况。

c.总结:

永和家园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小区周边城市配套设施比较少,因此小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安置房居民室外交往活动频繁,邻里关系较好,通常是成群结队的集体活动,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散步、聊天、打牌下棋、照看孩子等,由于朋友圈在小区里分布比较

广,他们的活动场所不只局限于自家住宅楼附近,还包括来往人流量比较大、位置醒目、方便到达的区域,如中心广场、小区内主要道路及两侧的草坪等地。而且他们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较强,外来居民不容易融入他们的交往圈。

廉租房在这个区内的位置比较偏僻,单独形成一片区域,并用大门围墙与安置房区域分开。廉租房居民形成自己的交往圈,与安置房居民很少来往,也很少去安置房居民的活动场所活动,他们一般都在廉租房住宅楼附近活动,由于室外空间单调无趣,也没有可供人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廉租房居民户外活动持续时间也较短,阻碍了相互之间的交往。

48 529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