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诗中描绘了夜雨中的思乡情怀,寄托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孤独与温暖的交织,令人感动不已。何以表达如此深情?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5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词语解释: 【第一篇】

1、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2、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3、却:还,再。

4、何当:何时能够。

5、池:水池。

6、期:期限。

7、君:指作者的妻子。

8、巴山:指四川的山。

9、秋池:秋天的池塘。

10、何当:哪一天?

11、却话:回溯。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第二篇】

原作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夜雨寄北:夜里下雨的时候,写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归期,意指一时难以相聚。期,期限,回家的日子。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此泛指东川一带的山。

池:水池,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盼望之词,相当于何时能够。剪……烛,剪烛花,意思是秉烛长谈。全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你一边共同剪着蜡烛那跳耀的火花,一边和你彻夜聊叙多年的离情别绪。

却:做发语词理解比较好一些吧。

古诗今译

你已经不止一次地来信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可我一时还无法确定。今夜巴山这里又在下雨,秋水已经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的身边,和你一边在窗前共同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你描述这巴山夜雨的情景啊?

赏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年少聪慧,二十五岁进士。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一党一争漩涡,在政治上倍受打击,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岁即死于荥(xíng)阳。著有《玉谿生诗》,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较为详备。

本篇是诗人寄给他那一直在北方老家盼望他早日回归的妻子的,是一首思念妻子的抒情之作。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听着窗外绵绵的秋雨,望着不断长着秋水的池塘,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中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当时诗人客居巴蜀(今四川),妻子在长安(今西安)老家,因此标题用了“寄北”的字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作品开篇以问答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客居他乡的环境——雨夜。从 “君问归期”这一个“问”中,我们看出了开篇笔调的沉重。诗人在此之前可能已经不止一次收到过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来信,本应该回信,可却因种种原因,一时还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无奈之中只好搁笔。在这样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听着淅沥的雨声,看着不断上涨的秋水,诗人独自客居他乡,孤寂的情怀,离别的苦楚,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怎能不充塞于心头?因此诗人以饱蘸无奈之情的笔触避开何时才能回家这一能一座大的问题,写下了包含一着苦楚与无奈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紧扣“夜雨”,把情绪来了一个超乎常人思维的笔锋大逆转,将作品的思绪从孤寂、离愁和思念这一沉闷的基调中走出来,憧憬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场景——他日重逢,真的好想回到家乡和妻子一同坐在窗前,一边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妻子描述今夜巴山这下着秋雨的情景。这是一个幸福美好的想象,也是对夫妻一团一聚共叙离愁别绪的热切盼望。然而满腹的寂寞与思念,只能寄托于将来,只有寄托于想象,只能以遥想重逢后的欢一愉排遣眼前的孤寂,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空寂与无奈。

在写作艺术手法方面,作品笔调沉重而又不失明朗与轻快,词句浅显而又不失思念之情深,意境曲折而又不失清新与流畅,蕴含有民歌之隽永又不失情感表述之细腻。非大家手笔所不能及也。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阅读及答案 【第三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阅读练习及答案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话]: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7)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分)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李商隐 ;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

(4)D;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

(8)(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夜雨寄北翻译及原文 【第四篇】

夜雨寄北原文欣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

却话:回溯。

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第五篇】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四川一带)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65 3557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