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毕业论文实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党校毕业论文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党校毕业论文1
[关键词] 毕业生党员 高校就业工作 党员先进性
一、高校就业工作现状
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和增幅达到了历史新高。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2009年将激增到611万。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其中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如何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二、毕业生党员就业情况
在数量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毕业生党员以其过硬的思想素质、较好的学业成绩、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获得了比普通同学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比较我校近两年的就业情况发现,党员毕业生比非党员毕业生在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党员毕业生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考取研究生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就业的比例较大。可以说,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党员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首选对象。
三、毕业生党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毕业生党员自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其中,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好的学业成绩、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素质。
1.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等。主要表现为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上的远见和洞察力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大学生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第一天开始,就接受党组织的培养与考察。大部分学生党员在党的培养下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把政治素质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素质,甚至把党员作为必要的录用条件之一。
2.学业成绩
大学生党员是拥有较多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更是我们党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经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培养和严格考察,他们作为党内的新生力量和大学生中的骨干,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中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尤其在高校的党员发展工作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考察内容。这些优势使得毕业生党员总是受到用人单位和企业的青睐。
3.学生工作经验
大学生党员在组织和自身要求下,都希望能够利用各种平台锻炼自己。他们往往在学校各级团学组织、班集体中担任一定职务,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工作中,培养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表达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这样一些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为其毕业后成功踏上工作岗位,积蓄了实力。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党员的需求增加
一方面,是毕业生党员确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聘毕业生党员也为其节约了招聘成本,提升了单位形象。
客观来说,在非党员中也不乏优秀的毕业生,也同样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在快速增加,而另一方面,社会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又比较有限,其发展速度跟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从而产生一岗多求的现象,人才竞争相当激烈。此时,一些用人单位不得不提高招聘要求,设立高门槛,以便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中筛选出优秀的人才供己所用,节约招聘成本。
同时,单位员工的组成结构和人员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的社会和品牌效应。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党建工作,有学生党员入聘,也能为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毕业生党员如何发挥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整体就业工作
1.发挥毕业生党员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毕业生党员作为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走向社会后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其就业状况对整个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就业优势发挥及示范工作具有以下三个意义:
(1)从个人发展和价值体现来看,就业意味着检验十几载的寒窗苦读成果,意味着能否将所学用之于实践,回报于社会,报效于国家,意味着是否有实现人生价值理想的机遇和平台。毕业生党员是毕业生中的模范和榜样,在就业工作中更要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积极鼓励毕业生党员服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对改善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中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从学校的自身发展来看,“出口”反作用于“进口”。毕业生是学校输送给社会的产品,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检验。学校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素质毕业生群体是很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长期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毕业生党员就业质量的好坏,工作层次的高低以及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好坏,都将会直接影响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评价。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工作,对普通毕业生的就业具有较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3)从国家和社会角度来看,毕业生党员是党的新鲜血液,是国家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党和国家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他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如何,就业质量如何,必将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影响到整个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党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深入有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毕业生党员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党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及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党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毕业生党员急功近利,就业心态不端正。受到单位招聘要求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党员在就业过程中抱有心理优势,对就业形势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具体来说,在就业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少数毕业生党员落实工作岗位的时间拖得比较长,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存在攀比心理和违约现象。
(2)学校忽视了毕业生党员的再教育,毕业生党员在就业过程中未能发挥先进性。毕业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中任务繁重,要参加招聘会、实习,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做毕业设计。给学校对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带来了困难,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视。而不少毕业生党员也往往会失去一些以往的工作热情,奉献精神有所松懈,在同学中帮助、带动方面的作用不是非常突出,在联系师生关系,桥梁纽带方面的作用不够到位。在这些时候,一些毕业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容易忘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将自己和普通的同学等同起来,没有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
3.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先进性,提高毕业生党员就业竞争力,推动整体就业
(1)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形势政策教育和大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教育,积极主动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在党建理论课堂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就业工作和党建工作一样,不仅仅是从大四才开始教育和重视的,还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党建的理论课堂中能够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对就业是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的。学校应引导毕业生党员率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并结合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鼓励推荐他们就业。同时,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培训,提高他们求职就业的本领。现在国家提倡大学生下基层、去欠发达地区就业,这是一种就业的趋势,也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就业模式。在对党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将这种思想结合进教育内容,使毕业生党员深刻认识到国家需要优秀的人才去基层、去欠发达地区贡献知识与青春,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其次,学校要建立毕业生党员信息库。信息库应包含毕业生思想动态、历年表现、考察情况、特长特点、就业意向、就业现状等信息。这样,无论是用人单位需要学校推荐,还是学校收集到相关信息,主动向单位推荐合适人选,对于学校的就业工作,都是非常有效和方便的。通过信息库,能方便地统计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率、就业层次等方面的情况和数据,为高校的党建工作、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再次,对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应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的特点,采用电话联系教育、网络教育、实习小组负责制、关于就业方面的思想汇报等形式,来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
(2)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整体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只靠毕业这一年的努力就可以做好。先进和优秀是学生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的现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把促进就业纳入到党建活动中,建立各种平台,而不仅仅局限在就业阶段。这样既考验锻炼了党员毕业生的党性,又使他们在实践中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就业工作。
一是,要大力调动毕业生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深入普通同学群体,准确全面地掌握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条件,帮助老师分析每一名毕业生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明确重点工作对象,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二是,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每名党员以就近原则负责就业弱势的同学和择业观不明确的同学,如采用“毕业生党员寝室联系制度”、“毕业生党员就业服务站”等方式责任到人,及时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意向和就业动态,帮助提供就业信息和解决思想困惑。而学生中一些建议和思想,也能及时反映到就业工作人员中,以使其能更加完善就业和服务工作,最终达到就业的全员化效应。
三是,利用毕业生党员的影响力发动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同学参与到就业工作中,群策群力,一起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既可以缓解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工作压力,也为顺利开展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凝聚引导毕业班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就业氛围。
六、结语
就业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未来的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挑战越来越大。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在提升毕业生党员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能否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的作用,也势必影响着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就业工作者和党建工作者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林路。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几个因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
[2]杨成才。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J].科技信息,2007,(29).
党校毕业论文2
论文关键词:党建带团建,高校团组织,工作水平
党建带团建是党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摘要。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基本原则通过“五带”使团建与党建紧密结合
高校各级基层团组织积极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基本原则,学习党建理论,紧跟党建步伐,把握新时期团建与党建在根本目标、基本内容、工作部署和发展进程等方面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团建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不断推进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水平,通过“五带”使团建与党建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从思想建设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共青团先进性特点,共青团组织要紧密结合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各级团组织按照党组织不同时期的政治学习重点,定期组织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以“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成才意识”为特色的主题团日活动为切入点,按照“知行合一,作用合一,载体合一”的要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相结合,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理论型学习组织的建立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把团日活动、团校培训、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都融入到理论学习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团组织活动,进一步坚定广大基层青年“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
(二)从组织建设上不断巩固和夯实团的基层组织
高校团组织要在学校党组织的带领和指导下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保证团的机构健全充满活力。一方面,认真做好基层团组织的换届工作,按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共青团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团工作的创新力论文开题报告。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深化推优工作,巩固党建带团建的有效结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推优工作,保证将组织信任、团员信服的优秀团员向党组织推荐,做到推优工作制度化,推优程序规范化,推优育优系统化。
(三)从作风建设上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青年大学生
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同样,团的作风问题也关系到团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加强高校党组织指导团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对团员青年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团员青年不断增强竞争意识,树立崇尚科学,勤于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倡导文明新风,做新时代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活动;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成长 成才”的主题活动;青年志愿者广泛活跃在法律援助,校内治安,体育文艺,社会公益活动等各个方面,深入社区开展社区共建活动;积极组织带领青年团员参与扶贫帮困,帮助弱势群体等各项社会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青年大学生,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战斗力。
(四)从班子建设上强化了团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
共青团组织要在学校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严进高出”的原则,把好入口关,把思想政治觉悟高、动手能力强、深受组织信任、群众信服的团干部充实到团组织队伍建设中来,动态充实加强各级团组织的工作力量。
(五)从阵地建设上全面推进团员青年的素质教育
1.加强科技文化阵地建设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构建“大型活动届次化、届次活动全校化、中型活动系部化、系部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社团活动经常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努力将校园文化活动向多元化、层次化方向发展。以参加校外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为契机,在校园中深入普及、全面活跃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积极开展课外科技作品项目申报工作,科学规范地使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广大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组织开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加强社会实践阵地建设
社会实践在两个层面上开展:社区社会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社区社会实践由学院党委牵头,学院团委组织,以学校周边地区为阵地,开展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由学校党委领导,团委组织,各团总支参与,以科技下乡、文艺下乡、扶贫帮困等多种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将学生专业实践与社区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社会实践形成基地化、长期化、制度化的模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使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巩固理论知识毕业论文格式,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3.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利用各种党团组织的宣传阵地,包括新闻媒体,校园网络,工作简讯,宣传画廊,院报,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党团建设的重要思想及时有效的宣传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等,让广大青年学生多渠道的及时了解学院党建、团建的工作进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到学院团学建设工作中来。
二、研究发现问题制定政策措施为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开新的局面
(一)研究发现问题确定工作方向
高校团组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机构建设,并致力于不断提高团员意识、提高团组织的影响力等方面,通过对团学各方面工作的研究发现当今社会团员青年的先进性意识正在逐渐的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团员的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更多地强调“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这就要求团组织工作者要不断地加强“增强团员意识”方面的工作,培养提高团干部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使得广大青年学生能够在团组织的带领下,不断地增强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各方面能力,增强就业力,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制定政策措施为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开新的局面
1.建立有效地党建带团建工作评价体系
高校对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多半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具体的实际的量化考核及目标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有效地党建带团建工作评价体系,明确量化具体的工作指标,用准确、具体的数据指标衡量和评估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建立有效地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基础;同时,通过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建立和完善共青团干部成长和成才的培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团员培养长效管理机制;
2.从细微处入手开展共青团组织教育活动
共青团活动载体的选择既要承载理论学习型团组织的理念又要生动活泼易于青年团员接受,创办以发表新思想,新言论,启迪智慧为主要内容的青年论坛,以树典型为手段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深度的理论教育,采取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的结构,以团组织、理论学习社团、学习小组等为依托,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理论学习。即要有网状整体推进的组织模式,又要有一带一,一帮一的链式结构。
3.进一步改善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密切联系青年团员,时刻关注青年团员,始终把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党、团的事业长远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紧紧联系在一起毕业论文格式,充分尊重广大青年团员,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准确把握他们的意愿,与青年团员打成一片;竭诚为团员青年服务,牢固树立竭诚为团员服务的意识,为他们办实事,谋利益,代表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特殊困难青年群体的服务力度,把为团员们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困难作为衡量团的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团干部作风的根本尺度,使团员真正将团组织看成自己的家,扩大团组织在青年团员中的影响力。
4.严把党员发展关,以“推优”工作为契机,推动团学工作的开展
团组织要严格把关,将组织发展的每一个过程细化,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推优直至被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每一个环节都要层层把关,注重发展的每一个过程,通过组织发展这种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团员意识,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从而更快地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参考文献]
[1]张华。《党建带团建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1)
[2]李明。《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之思考》[J].理论导刊。2009(12)
[3]刘威,黄军,戚坚军。《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方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党校毕业论文3
关键词 协同学 校社衔接期 毕业生 政治认同
1 界定政治认同等相关概念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个体的或群体的)对政治体系的能动的认识、判断、评价和行为反应过程,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伴随着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并经过一定的政治意志努力而形成的对一定的政治体系的价值认可,并自觉地按政治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积极地参与、维护和促进政治体系的运行、稳定和发展的一种政治心理过程,体现着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政治心理因素的统一。[1]
毕业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与政治体系一致下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2]
校社衔接期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在实习/择业(通常为半年)和新就业(新入职半年)这段时间,是毕业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和“政治人”角色转换的过渡期,是人生的转折点。
毕业生政治认同实现方式是指以何种手段、方法达到实现大学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政治认同的目的。本文以协同学为指导,通过建立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家庭社会系统相互联系的方式,以党政法系统为统领、教育系统为重点、家庭社会系统为补充,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毕业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毕业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2 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西方政治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党的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欧美通过民主论、“普世价值”论和实用主义等思潮,利用一些途径,对我国青少年施加影响,冲击我国现行的政治体系。(2)毕业生的政治素质关系国家的未来。近年,中职生每年毕业人数达600万左右,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达80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中职毕业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毕业生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3)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思政教育边缘化问题。毕业生实习/择业半年期与新就业半年期是人生的转折点,适应岗位和融入社会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心理不适和政治迷茫问题,此时他们最需要来自各方的引导与帮助。然而,多数学校在毕业生校社衔接期采取“放羊式”管理,党政部门和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新就业期也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引导,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思政教育缺位严重。
3 基于协同学的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
协同学是由前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立的一门关于系统各部分协同工作的科学。哈肯认为,自然界是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称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3]大系统中的小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系统整体效应大于各个子系统独立总和的协同效应,即出现“1 +1>2”的结果。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避免相互制衡,它们在个别的序参量作用下保持方向一致,形成最大合力,实现了系统的协同效应。
我们从协同效应中得到的启示是,若要使复杂系统变成有序结构,其关键是促使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产生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的运动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采取一定的方式加强它们的关联运动,使其逐步成为系统内部运动的主导力量。可见,协同学的研究内容是系统,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在这个“有序”的过程中,序参量起着决定作用。对于校社衔接期毕业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来说,最为关键的三个序参量是党政法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家庭系统。只有这三个序参量通力合作并协调运动,才能实现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最佳效果。
建立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宏观系统
政治认同问题是个阶级性很强的意识形态问题,开展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需要整合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家庭系统各方资源。见图1:
(1)h政法系统。党政法系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党负责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党的意旨,制定正确的政治法律法规,并监督行政、司法机关落实毕业生政治认同工作情况;行政部门贯彻党的精神,重点搞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建设法治政府;司法部门维护政治法律法规的运行,提高司法公信力,开展“净网”行动,打击网络政治谣言,对政治违法犯罪进行惩戒。
(2)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本文仅指职校和高校),其任务是落实党的政治教育精神,负责对党政机关及毕业生家长的信息沟通及协调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指导职校和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工作,职校和高校一要负责毕业生的政治认同教育,二要做好毕业生学业期的绿色通道和就业半年期的咨询引导工作。
建立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微观系统
在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家庭系统中,党政法系统是统帅,教育系统是关键,社会家庭系统是辅助。其中,职校和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毕业生政治认同的主阵地,要对职校和高校的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进一步细化,构建政治认同教育的微观系统。见图2:
(1)组织机构。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组织机构采取层级模式,由职校和高校团委、政教处、就业中心及学校网络中心组成,开展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校党委负领导责任。
(2)队伍构成。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队伍主要由学校政工线人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毕业生骨干构成,他们既分工又合作,共同致力于毕业生的政治认同工作。
(3)任务分工。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任务分工:一是在职校和高校党委领导下,在学生的毕业年,由校团委组织精品的政治实践活动,如青马工程、学生时政社团活动、学生参加社会的政治实践活动等。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作为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课程教学,并打造网络思政名站名栏名师,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三是要发挥毕业生骨干的作用,鼓励毕业生骨干在学校及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毕业生分布状况,组建毕业生临时党/团支部(如果毕业生分布过散,可采用网络组建)。毕业生临时党/团支部要充分发扬奉献精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借助网络平台,对同学在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就业帮扶、人际交往、专业技能提升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并要及时准确地向母校反馈毕业生情况。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制度,学校要协助用人单位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调适、人际交往和专业技能指导等工作。[4]
(4)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师生工作、学习评价体系,引导师生重视并参与学生政治认同工作。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期,教务处通过执行教学事故制度等途径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纪律,引导教师把学生的正确政治观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中;思政课把正确政治观引入学生考试与评价范围。在学生的校社衔接期,学生处/政教在班主任、辅导员的评优评先制度中体现毕业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工作,对在毕业生校社衔接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中成绩显著的教工给予表彰。
校社衔接期是职校和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思想迷茫期和思想政治教育空档期。通过建立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家庭系统三位一体的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 1+1+1>3 的协同效应;通过党政法系统人员、职校高校人员及毕业生亲友,共同致力于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校社衔接期政治认同教育既能保障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也是帮助毕业生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和“政治人”过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党校毕业论文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党员 组织关系管理 对策
高校毕业生党员是党员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文化素质高,可塑性强,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对他们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很多毕业生党员成为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口袋党员”和“无家党员”,使他们难以真正落实组织关系,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有效机制。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走向分类
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走向分为两类:一是继续留在本校深造或工作的毕业生党员,这类党员易于管理,组织关系直接由毕业时所在支部转到新的党支部;二是向校外转移组织关系,从具体落实的单位来看,主要是毕业生工作单位的党组织、毕业生家庭所在的党组织和人才市场等毕业生指导服务中心的党组织。
二、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组织关系淡漠使部分毕业生党员成为“口袋党员”、“游离党员”
一些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漠,不了解组织关系接转的具体规定,在规定时间内未将组织关系介绍信交到应转移的党组织,成为了组织关系长期带在身边的“口袋”党员。
依据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的规定,高校同意符合条件毕业生党员将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一般由其所在院、系党组织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毕业生党员将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但既不和党组织保持联系,又不按时缴纳党费,游离于组织之外,尤其是预备党员,难以按期转正,使党组织难以对其进行管理。
2.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使部分毕业生党员只是形式上的转走组织关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许多毕业生包括毕业生党员未能及时找到工作,他们将组织关系挂靠到家庭所在的街道、乡镇党组织或其他单位,但忙于找工作,也很少与“挂靠”党组织保持联系,组织关系只是形式上的转入,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党组织对他们的管理难度较大。
3.就业形式多样化使部分毕业生党员成为“无家党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毕业生党员就业形式出现多样化局面。他们就业的单位有的未建立党组织,有的虽然建立党组织但党员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无法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导致部分毕业生党员成为“无家党员”。
三、做好每位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登记
每年的毕业生组织关系转移都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没有正确区分就业单位与党组织关系接收单位的关系。这二者是不同的,不能想当然认为二者是一样的,造成多次反复。所以每位毕业生党员必须联系自己的就业单位,明确具体的组织关系接收单位(即“党员介绍信”的抬头)。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工作单位尚未落实的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可转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区(县)级以上的党组织或父母所在单位的党组织;组织关系和本人的户口和档案是可以分开的。
2.遗漏问题。即在转移组织关系时忘记把部分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走。毕业后长期不转组织关系会带来诸如转正问题、收党费问题、组织生活问题等。
3.遗失问题。组织关系介绍信虽由学院党总支统一办理,但由于本人不慎、他人代领或多次转手,导致介绍信遗失。各学院党总支在下发组织关系介绍信时,需让领取人签字。如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补办时必须先由遗失责任人写检讨、本人写说明、接收单位证明、所在学院党总支重新开介绍信到组织部。
4.毕业生党员毕业后组织关系原则上必须转走。党员组织关系毕业后如果没有转走,程序上他还是我们学校的党员,这些党员今后一旦出了问题,我们学校是要负责任的。今年组织关系没有及时转走的,各党总支要列出名单,注明原因,总支负责人签字报组织部备案。
四、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党性教育,要求他们强化党员意识,主动参与组织生活;其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意识,鼓励他们支援贫困地区、自主创业等;再次,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对毕业生接转组织关系的教育,在毕业生离校前,要对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向毕业生党员讲解,提醒他们按时落实组织关系,对预备党员要提醒他们按时向党组织提出申请,避免“口袋党员”的产生。
2.高校党组织对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要规范管理
高校党组织根据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转出类型进行分类备案,对将组织关系保留在校的党员要建立专门的支部和档案,定期与他们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对找到接收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要及时督促其转走组织关系。对于预备期届满的党员要及时召开支部大会,在充分听取其临时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认真讨论其是否按期转正。
3.实施毕业生党员活动证制度,强化党员身份意识
高校党组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办法,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步入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是加强和落实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毕业生离校时,学校党组织要为保留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强化毕业生党员身份意识,要求他们积极参加所在的党组织活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与监督。
4.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高校毕业生党员具有分散、量多的特点,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将管理落到实处,为此,要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合互动的管理机制。高校、社会要对组织关系保留在本党组织的党员规范管理,主动联系毕业生党员,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毕业生党员的家庭要对其经常性的督促,要求其主动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对于预备期满需要转正的毕业生党员要在其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进行转正,其生活或工作的党组织要主动提供材料证明。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追悼会主持词优秀5篇
下一篇:写给老师的一封感谢信(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