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优质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优质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篇】
(1)心理辅导室情况
目前,巴镇地区学校(以下数据都以巴镇地区学校数量为依据)心理辅导室存在三种情况:①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5所,占%;②心理辅导室与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8所,占%;③心理辅导室简单划分功能分区的学校5所,占%。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情况
心理健康辅导室装备分为: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据调查,没有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器械设备的学校12所,仅配备心理沙盘的学校5所,配有心理专用仪器的学校2所,配件率和配项率达不到自治区的配备标准。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巴镇地区中小学设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有5所(占%),只有兼职教师的学校13所(占%)。曾参加过沙盘培训的教师占%,其余%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为止,有5所学校定期对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其余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分年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所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设心理咨询,咨询记录和档案资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学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学校用《心理发展》,有2所学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学校没有具体教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频来讲课。
2存在问题
(1)教室设备问题
学校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办公室合用的多,只有%的学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配备少之甚少。
(2)专职人员问题
①专职教师少。专兼职教师担负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存在有些教师未参加过相关理论培训,急需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③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考取相应的资格考试。培训资费、从业资格考取费用很高,暂时不能得到报销。
(3)开设课程教材问题
各学校开课形式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课程建设,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分年级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询时间设在下午活动时间,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后期辅导。
3建议全面推进、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大心理辅导室及设备的投入力度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设备的配备加大投入力度,依据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据《指导纲要》要求,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并统一地方教材。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和技巧。
(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篇】
辅导缘由:
该生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索然无味。长期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不敢和其他人接触。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在学校不喜欢和老师、同学接触,喜欢独来独往。
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这是造成该生内向问题的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父亲参与,欠下多笔债款,家庭负担非常重,使他们更缺少时间和心情去照顾孩子;再次,其哥哥一向被认为是家里最有出色的孩子,父母的重心自然移到哥哥的身上,她哥哥也长期借口叫她干这干那,一不顺心便殴打她。由此该生感到家庭冷落自己,她增加了自卑的感觉,感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没有用的人。
(2)学校因素。
她在学校中找不到可信任的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话无从倾吐,老师不能找到帮助她的根本原因,反而对她的行为感到莫明其妙,对她加以训斥和批评。导致该生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发展到学校里,这包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另外,与同学间的关系不良,班里没有人与她交朋友,这也导致她缺乏温暖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的是同龄人的关心和帮助,但她正缺乏了这样的对象。故此,她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
解决策略与经过:
可通过谈话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危害,逐步培养起对家庭,对社会的信任感。再次,使她了解自己情况,使其对辅导产生信心,鼓励该生积极配合辅导。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用以下方法进行辅导:(1)家庭探访,与家人保持联系,更深入地了解家庭背景。结合家庭的教育,对她进行必要的帮助。(2) 随时观察她的上课情况,有意及无意地让她知道她是被关心和被注意着的。(3)利用同伴的力量,结交益友,让她感受学校的温暖。(4)鼓励她应该建立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多体贴父母及家人,不能把父母对哥哥的关心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公平,要让她知道关心她的人是很多的。(5)教育她哥哥要疼爱自己的妹妹。(6)建议父母亲带她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摸平她留在心理底层的童年阴影。
辅导结果
通过辅导该生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等现象基本消失。
辅导感悟: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1.1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建有文化长廊,布置好名人名句,名师观点等,多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身心,美化生活,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1.2 校园物质建设。学校应打造一流主环境建设,教学楼以崭新、整洁、明亮、美丽为主题,学校的活动场所应当是洁净卫生,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场合。学校周围应多种名花异草,茂林修竹,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1.3 学校“”的建设。学校要打造一个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小学生信任学校,喜欢学校,让学校成为他们学习成长和感到温暖快乐的地方。
1.4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成绩,能力,隐私,做学生的学习楷模,让学生有亲师感。引导学生学习,交往,明白是非。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为祖国为集体争光的思想。
1.5 一位学生。我们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平时要多走进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目光,结合正确的认知,多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生生活加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烦恼。帮助他们形式良好的心理品质。
1.6 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的思想,智力,成长都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师更要用正确的眼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信的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感爱老师的辛劳就是为了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2.展个别心理辅导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存辅导三方面。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伙,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更要向家长宣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向学生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操作方法,使他们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并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篇】
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这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发尝试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觉地开展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激发了部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学,请专家做讲座和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方式丰富心理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摸索心理辅导的规律。该阶段的特点是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干预,教师凭热情学习和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强。
(二)经验累积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到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学心理辅导站,开通了“西泠青春热线”;宁波江东区普及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阳市启动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计划”。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开始的由兼职教师负责转向由专家、专门工作者负责,现又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和单位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广阶段
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浙江省开始全面推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学术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组织本省专家编写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试用本)》,并举办了由200多名教师参加的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地、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此,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便有步骤地从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广,计划在2005年底所有初级中学都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市(县、区)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工作覆盖面达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又颁发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
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对弱势群体如民工子女、残障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等的研究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研究很少。
(二)实践方面的问题
1.市(县、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建立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但有的市(县、区)进展缓缦,不少学校处于应付层面,一些学校尚未开展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础、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要有满腔热情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4.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5.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虽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明确规定了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在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领导地稳步发展。(注:方展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J].浙江教育科学,2001,(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具体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少地方的组织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处于虚设状态。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师职称无法解决。
从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开始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着手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问题,但具体的人事制度还没有出台。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个编制,意味着这类教师还没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小学的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比较完备的评估机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还不成熟。因此,这项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是方向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科学道路,以学校心理学为理论和方法的依据,从本省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客观情况出发,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
二是发展问题。尽管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为一项科学工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在没有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发展规模和速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稳健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设岗、考核、奖惩的依据,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应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顺地得以落实。
四是机制问题。要建立培训和监督机制,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分地区、分层次接受系统的培训,明确省市县区各级培训的任务,并通过监督、评估,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设对科研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到2010年为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八个具体目标。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对象、任务、目的、方法、内容、原则、途径、师资培训、效果评价等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同行的协同努力,浙江省应积极参与,力争在该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2.加强应用研究,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为矫枉过正,必须强调“问题中心”,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至于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导,如对创新性研究、长时期的研究加大投资等。
3.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心里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模式、家长—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合作模式、班级心育模式、学科渗透模式以及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的心育模式都有其行之有效的一面。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应该考虑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教育内容、学校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如游戏模式适合小学生,但不一定适合高中生;活动课模式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注:蒋建民,等。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站工作现状调查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01,(5).);小组练习适合提高交往技巧,但班级讲座可能是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有的乡镇妇联与村委会合作组织家长学校,与家长的一些经济利益挂钩,效果很好,但城市学校这样做比较困难。这些差异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多元化道路。
4.建立“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资源,建立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5.培养一批“研究—实践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从浙江省近年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实践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两者合作时,实践者对研究者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研究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过多的指导,以致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以编书或写调查论文的形式结题,课题结束了,研究工作甚至心理健康教育也就终止了。所以,发展一批“研究—实践型”教师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持建设,各市(县、区)网站由相应的指导机构建设,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网站,各级网站相互联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网站内容可以根据年级、性别、问题等分类,并使用个人密码,保证不同年龄的人进入合适的网站。
7.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浙江省已有专家在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评价问题,(注: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2,(4).)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形式如个别和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价也需要研究。只有确立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质量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8.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有三类:民工子女、贫困地区学生和残障学生,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必然会对其心理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浙江省有49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会使学生心理发展有别于汉族学生。因此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建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浙江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对策
(一)行政立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法可依
根据浙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政法规,使心理健康教育合法化,同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事编制问题,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统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起引导作用的力量有: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委教研室、学术团体。目前这些力量之间的合作不多,没有形成合力,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感到“山头太多”,无所适从。对此,有关部门可组织分级培训,如省级培训(高级培训)、地区级培训(中级培训)和县(区)级培训(初级培训)。要确定培训教师的资格,制订培训大纲和考核方法。同时,结合培训工作可以组织科研活动,共同研究具有浙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模式。
(三)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其次是帮助少数人治疗心理疾病。但有人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治疗心理疾病,结果使人敬而远之。此外,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特殊途径,其功能是“感化”或“教化”那些常规教育无能为力的“差生”。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老师给学生提供解决各种心理困惑的标准答案,这使学生对老师期望过高。要消除这些误解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四)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富阳在农村开展的区域性推广经验值得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借鉴。落后地区要主动邀请发达地区的教师去传授知识经验,或到发达地区观摩学习;管理部门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系统有步骤地向落后地区推进。
(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和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浙江省只有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等有心理健康教育类专业或方向,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科和和本科专业,但培养的人远远满足不了中小学的需求。从长远看,高等院校设置这类专业或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和正规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各地区的师范院校能在今后3至5年内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则到2010年就会有一批良好专业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
(六)加强对外交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刚刚步入学习的重要阶段,刚刚从家庭的生活走向学校,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各种不适应的心理。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再就是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孩子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引导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帮助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做法为: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后进生”通常是纪律散漫,思想意识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做好转化工作,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我班的蔡小宝同学,课堂上经常拉拢同学讲话,每次作业都欠交,不愿读书背书,不肯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脾气大,成绩很差。可以说真拿他没法子。但偶尔的几次早上却让我发现他原来很关心集体的,他每天早上一到学校,就抢着帮同学值日,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因此,我抓住这机会找他谈心,教育他如果做作业也能像扫地这么认真的话,我相信他的成绩肯定会很棒的。为了使他增强学习动机,我几次的跟他谈话及疏导他的心理和做心理游戏等,同时和他一起寻找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改变自卑心态,重拾学习信心。现在,他真的变了,作业很少不交了,而且成绩也有所进步。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常的人际交往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化与人格健全的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积极组织好集体活动。组织活动时,充分考虑到男女同学在性格、兴趣、意志等方面,各有特点,想方设法发挥出各自优势,产生相互影响促进,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通过集体生活,减少学生们的孤寂、空虚、恐惧、痛苦的情绪体验,宣泄出心中的愤怒及压抑情绪。重点引导并鼓励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积极参加,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解脱与发展。其次是,教给他们交往的方法。教育他们在交往时,应真诚,举止文明,热情大方,做到自尊、自重,尊重他人,善于自持,大方地对待异性同学,与异性的交往应在集体活动中,尽量避免时间过长、过晚或单独约会等。
三、运用健康法保持愉快心情
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但是在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紧张、生气、烦恼,甚至感到焦虑、抑郁等,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尽可能地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调节他们的情绪。(1)当发现某个、某些,或集体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引导他们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散步等,以分散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2)允许发泄,提供发泄机会,建立“发泄室”,让他们诉说,甚至大笑、大吼,或者用摔枕头、打沙袋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3)巧用“精神胜利法”。告诉学生,当他们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进行自我安慰,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四、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上一篇:投资公司广告语经典5篇
下一篇:我的自白书(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