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人生(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国学人生(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国学人生【第一篇】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广大师生发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开展的第二轮(2007-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七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排名第一的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截止2011年7月,我校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下的10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招收博士生,2012年拟招收博士生900人,其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拟招收15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录取的非在职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50%,汉族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10%,中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80%。每名博导每年招收1名博士生,已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博士生导师,一般不再招收普通招考的博士研究生(我校《硕博连读博士生录取名单》将于博士生网上报名开始前在网上公示(pg。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2012年我校继续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建立鼓励学术研究、学术探索和学术进步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广大研究生中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理想,通过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环节,以及导师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此,全面建立了动态、优化、具有激励功能的“研究生基本奖学金”制度和“三助”

岗位制度。学校设立特等奖学金,专门用于鼓励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报考我校,同时设立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等研究生基本奖学金,奖学金的覆盖面高达90%以上。

一、招生信息

我校博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考生须随时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有关通知。考生自行从研究生院网站(pg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网上下载《准考证》、网上下载《初试成绩通知》等。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

3、考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国学人生【第二篇】

前一阵子人们都在倡导所谓的普世价值,哪有什么普世价值观念呢,不同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

有人说仁爱就有普世价值,是,从表面来看仁爱是。基督教讲爱,佛学讲慈悲也是爱,孔子儒家也讲爱,这看起来好像是普世价值,但我们再仔细一看,基督教讲的爱是什么爱?佛学讲的爱是什么爱?儒家讲的爱又是什么爱?它们是不一样的。如果非要说相同的地方,有,中国的墨子讲的“兼爱”有点像基督教说的爱。

不同的文化理念从生命观上就可以看出来。基督教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大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上帝的子女,子女跟父母在某一个意义来讲都是上帝的子女。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是西方文化的特色。生命的延续是上帝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个新的个体,借着父母的肉体把这些生命制造出来。

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是怎么样的?生命从根源来讲是天地,“天地者,生之本也”,所有的生命都要分成不同的类,有人类、禽类、兽类,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源头,就是它的祖先,所以“先祖者,类之本也”。生命是自然的生存,生命的延续是靠父母子女这样代代血缘相续的,所以子女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代代相承的生命观,非常强调血缘之间的亲情关系。所以中国有了这样一种价值观,首先要爱你的家人,然后再去爱其他的人,然后再去爱万物。我们都是同类,所有的民族同胞和所有的物都是跟我们同类的。

西方的文化如果把它归结起来看,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救赎和他利。上帝就是救世主,我们每个人都要靠上帝来救赎,靠神来救助,包括印度文化中的宗教也是一样,一切由神来决定,一切也要靠神来改变,所以神是救赎,靠外在的力量支援你。

中国的文化是强调自救和自律,要靠自己来救自己,自我提升,行为自我约束,为仁由己,所以强调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当然人的自觉性是有限的,也必须要有外力来辅助,所以也不能没有“法”,但重点是强调道德的自觉、自我的约束。我们现在张口就“仁者爱人”,其实不是,仁的精神首先是要自爱,也就是《论语》里面讲的“克己复礼为仁”。我们要这个社会能够安定和谐,就必须要求每个人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就是“礼”的制度的规定,这就叫作“克己复礼”。过去常常讲“治世要用儒”,治世不用儒的话就是鼓励大家去造反,不遵守礼仪,这样社会能安定吗?安定不了。人文的概念就是“礼乐教化”,也就是中国常讲的文化,强调“自立自治”。“仁者爱人”是仁的一个内容,但我觉得最深的还是自爱,我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它告诉我们仁的思想的内涵:

有一天孔子在屋里面坐着,弟子子路进来问学,孔子就问了他两个问题,一个是何为仁,一个是何为智。这两个问题被古人看作是圣人的重要标准,圣人就是既有“仁”的品质又有“智”的智慧,智的问题我暂且不讲,先讲讲仁。何为仁呢?子路说“仁者使人爱己”,这固然没错,你如果是个仁者的话,必然会受到尊敬爱戴。所以孔子给他的评价是“可谓士矣”,可以说你是一个读书的人了。过了一会儿,子贡又进来了,孔子还问他这两个问题,子贡回答说,“仁者爱人”。孔子给他的评价是“可以为士君子矣”,可以称为读书人中间的一个君子了。过了一会儿,颜渊进来了(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孔子还是问同样的问题,颜渊回答是“仁者自爱”。孔子听了之后大为赞赏,他说“可以为明君子矣”,说颜渊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一个君子,懂得“仁者自爱”。这里的“仁者自爱”跟前面讲的“克己复礼为仁”是一致的。《论语》记载的也是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又问他,请问具体哪些方面?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要自爱,自爱才能自尊,才能够去爱人和尊敬人,才能够受到别人的爱和尊敬,所以不能本末颠倒。

为什么说“学了儒释道才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

中国文化中最强调的是责任,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的君主就问他,我如果把国家交给你来治理,你从哪里下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首先要从正名入手,卫国的君主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连饭都吃不上,社会也不能安宁。我们要循名责实,我们考察干部就需要遵循这条原则,你担当什么职务,就要做合乎你职务的事,敢于担当。韩非子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

曾经在一个课堂上,有一个学员讲他学习了国学后的体会,他说学了儒家后拿得起,学了佛教后放得下,学了道家后看得开。总结得很好。

为什么说学了儒家就拿得起呢?最根本的就是儒家敢担当,所以儒家要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有了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拿得起。佛道也是中国的文化主体结构的东西,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多元、包容的传统,现实中始终是三教并存、相互补充的。西方文化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由基督教文化垄断的,一切不符合基督教价值观念的思维方式就要被排斥,就要被宣布为异端异教,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而在中国始终是多元并存、相互尊重的。

我们过去讲“以儒治国”,儒家思想主要讲治理国家和社会。“以道治身”,确实我们的养生和医学等方面与道家思想关联得更多一些。“以佛治心”,是指佛教认为我们人类和社会的一切问题,根源都在人心中,尤其是贪、嗔、痴三心,佛家把它整个的理论实践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以“三学”来应对人心中的贪、嗔、痴。佛教里面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所以我们常常讲以佛来治心。治国、治身、治心是相互配合的。

学习了道,思想看得开。中国道家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准则,尊重事物的本来状况。它非常强调一个观念,叫作知足。道家讲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天性和本性,本性规定它需要多少,满足它的需要就可以了,过了反而会损害它。道家的思想强调自然合理,要合乎每个事物自然的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注重个性差异。

道家是非常注重这个差异的,《庄子》里曾经讲到一个故事,讲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大鸟要吃饱肚子就要四处觅食,小鸟肚子那么小,有几粒谷子就饱了。有一次两只鸟碰到一起了,小鸟看到大鸟能够四处游走,尝尽天下美食,就非常羡慕,想像它一样。大鸟看到小鸟吃两粒米就饱了,非常轻松,免却了四处奔波觅食的辛苦,也非常羡慕。庄子就评论说,大鸟你不要羡慕小鸟,小鸟你也不要羡慕大鸟,你们两个本来就不同,大鸟如果像小鸟那样轻松,弄不了两天就饿死了,小鸟要是尝遍天下美食,一顿饭就给撑死了,大家要顺其自然,懂得知足。

知足者把其他的东西看作是身外之物,不需要留恋,看得开。所以道家的思想对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为什么佛教能够让人“放得下”?佛教的思想让我们懂得万物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这跟缘起思想有关系。佛教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有,那么因缘形成的这个世界的万物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无常。缘有聚也必然有散,因此一切事物有生,也一定有灭、有死,有聚一定有散,有会一定有离,这是缘起法的特点,没有永恒。所以对生命的贪恋和对外物的贪恋都是没有意义的,总有一天,你要撒手而去,什么东西都不属于你。人有生老病死,万物也是如此,就像沧海桑田的变幻。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不是永恒的,它在不断地变化着,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

佛教在《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所有我们看到的东西,人也好,物也好,在佛教里面都被称为“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就是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怎么样来认识它?是六个“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像梦境一样,像幻觉一样,像肥皂泡一样,像影子一样,像露水一样,像闪电一样。“梦幻泡影”是说它没有实实在在独立的主体和自性,在佛学里面就叫作“无我”;“如露亦如电”是指一闪而过,也就是无常。佛教的缘起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整个世界是无我的,无常的,所以对物的执着也好,对自我生命的执着也好,都是我们烦恼的根源。用两句话来概括人们的问题,就是:“执取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所以要是你们有一天能够放下自我,就真正自由自在了。懂得了佛教的教义,就可以放下、自在。你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很多庙里都挂了一块匾―“得大自在”。所以我们人如果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幸福的人生境界。有的人是三样俱全,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还看不开,这是最痛苦的;有的人拿得起但放不下也痛苦。

中国的三大文化体系应对了三大矛盾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哲学观念对于我们的人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碰到最多的三个大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己的身心的关系。我们想一想,我们的三大文化体系不恰好应对了这三大矛盾吗?

道家的思想就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道家思想里面,自然的概念不是指天地万物,而是指事物的本性,只要我们尊重自然的本性,去适应自然的环境,就不会跟自然形成矛盾和冲突,也不会危害到我们生存的环境,这不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吗?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生命要活得好,必须要顺应自然,顺应事实,顺应日夜,这是最基本的一条。现在《道德经》在全世界翻译的语言之多仅次于《圣经》,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像德国、法国,他们的学生和一般的公民对于《道德经》的了解大概比我们中国人还多。

儒家的思想其实就是来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方法就是反求诸己,反省自我,不要怨天尤人,这也很契合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问题。

现在世界上还有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身心的矛盾,或者叫灵肉的矛盾,这个问题相当严重,所以现在心理学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的心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来解决,佛教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

中国的文化是内向,一切都往内,在天、地、人中间找人的问题;在人与人之间找自己的问题;在自己身上找自己的心,一层一层地向内,不是一层一层地向外。西方文化就是向外,身心的问题主要是去找身体的问题。

比如治理环境的问题,现在的思路就是把它当作外在的,不从人的本身去找根源。人的贪欲不灭,这个自然就永远治不好,这边在治那边又在破坏,所以西方的思路是向外。我们是向内,这是因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其实也就是哲学的差异,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学点哲学对我们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对问题能够看得更明白更透彻,所以不要把哲学看成是神秘的、空洞的。

中国的学问就是强调要有所受用,要知行合一。中国哲学一个重要的品格就是实践性,不是空谈的。过去的人有没有空谈的?有。我们历史上很多的理学家,走着走着就走到空谈了,“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道理讲得还不错,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哲学强调的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提高我们的素质,做内圣的功夫,提升自己要成圣,成不了圣,也要成贤,成不了圣、成不了贤也要成人。人跟动物的差别很小很小,一不小心就变为禽兽,所以学习首先是要学习做人,人做好了还要进一步提高成贤成圣。要做出事业来,做出事功来,叫外王,“王”就是指事功、事业。你不光修养好了就行,还要做出事业来,外王是结合在一起的。

《大学》里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的功夫就是做内圣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把这个心正好,然后落实到自己身上来改变自己的气质,变化气质改变心性,然后落实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出事功来。

国学人生【第三篇】

全加高校学生超过81万

5月1日,加拿大大学及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Colleges of Canada)公布名为《高等教育趋势(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的统计报告中,指出根据在全国91 个专上学院所做的调查中发现,2006 年,全国共有 万全职学生,其中70 万名本科生, 万名研究生。其中安省学生数量最多,有近36 万名全职学生。魁北克省的兼职学生最多,有近10 万名。在国际学生中,到2004 年为止,中国内地的学生也超过了美国学生,达到了 万人,而美国学生则有近7000 名。

此次报告公布的最受欢迎的大学本科专业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及商业管理等。而受研究生欢迎的专业则有法律、保健、娱乐及健康学。女性学生的人数也较几年前有所增加,在本科学生中有58%的女性学生,而从1976 年至2000 年间,注册博士学位的女性学生人数则多了一倍。

在全加地区,国际学生的注册人数从1990 年的3 万人下降到1996 年的 万人。不过到2006 年,国际学生的人数已经上升至7 万人。

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越美国

据该报告指出,加国各大学积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近200 个国家的学生来加学习,而自2001 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加拿大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地。到2004 年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已经有大约 万人,占了全部持学生签证的全日制国际学生的23%。另一个国际学生的主要来源地为美国,有近7000 名国际学生,法国有5000 名学生,印度学生2500 名。南韩、伊朗、日本、香港、墨西哥及巴基斯坦等地的留学生也超过了近1000 名。来自以上10 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占了加拿大国际学生人数的60%。

另外,据2004 年的统计显示,在国际学生当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为商业、管理及公共事务管理,有近21%的国际学生选择以上专业学习。社会学、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及法律专业位居第二位,占15%;建筑学、机械及相关的技术学科也受到欢迎,有近14%的国际学生选择该专业。

华裔移民学士比例列前茅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移民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根据加拿大本科学生调查协会(Canadian UndergraduateSurvey Consortium)提供的资料显示,在2005 年,有近16%的少数族裔学生就读于全加各大学院。根据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少数族裔学生都会选择拿到大学文凭,多数选择在原居地读完大学学位或在加国读大学。

在加国25 到44 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中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比例为22%,而日裔、华裔和韩裔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人口比例就大约多出了一倍左右。

亚洲学生占世界留学生七成

国学人生【第四篇】

法家的哲学人生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李斯。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以其政治实践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他们共同的老师是战国后期的著名学者苟子。苟子是儒、法兼重的思想家,由于战国时期崇尚武力的特殊背景,他在承传儒家学说的基础上,采纳了法家的思想成份,而提出了王霸兼用的主张。孔、孟都是重王道而轻霸道的。所谓王道,是以仁义统一天下,霸道是以武力统一天下。从唐尧、虞舜、夏禹都是以举贤、禅让的方式相继为天子的。他们是王道的榜样,因而孔、孟都主张“法先王”。但荀子则公然主张“法后王”。这里指的后王,就是指以武力夏王朝的殷王成汤,与以武力殷王朝的周武王。所以荀子在王霸兼用的招牌下,实际上是更倾向于法家的。荀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但他更强调后天的努力与改造。他并不认为“性恶,,是法家人生哲学的动力。不过,在他的学生李斯身上,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据《史记》的《李斯列传》的记载,李斯看到米仓里的老鼠又白又胖,生活安逸而自在,而阴沟中老鼠则又瘦又脏,李斯由此得到启发,做人也必须善于选择。从而李斯决定拜荀子为师,学帝王之术,以彻底改变仓库小官吏的暗淡命运,最后他终于依靠他的努力与才华,成为秦始皇的宰相。从李斯的人生实践可知,治国平天下,不一定要修身、齐家,依靠个人奋斗,从一己之私利出发,同样可以走上人生的辉煌之路。

法家人物从来不讲仁慈与兼爱,他们崇尚阳刚之气,主张强力与奋斗,不断地向权势进展,为了辉煌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较动机与后果。

法家的哲学人生,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德国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强力,扩张自我,要有坚强的毅力与意志,做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超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只是超人实现其强力意志的工具。

以历史人物为例证明,秦始皇自以为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以超人自居,以其强大的武力,并吞六国、筑长城、修驰道、起阿房宫,使用了众多的民力,把民众当作实施其意志的工具。秦始皇统一天下,虽有其客观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从其“始皇”的称号来看,他的意图是创立万世的基业,以其并吞六国的方式来看,曾一次活埋赵军四十万,加上其滥用民力,无仁慈与善心可言,其动机是出于一己之私利。他没有以仁与礼修身完善自己,但他确实做到了治国、平天下。秦国素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的宰相,又是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可见秦始皇是法家的哲学人生的一个成功实践者。

再如汉武帝,他好大喜功,驱逐匈奴、开拓疆域,威震四方,他表面上“独尊儒术”,骨子里是“外儒内法”,他也没有修身、齐家,但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成功的历史人物。

再说,三国时期的曹操,论其道德修身而言,他远不如诸葛亮,但以治国、平天下而言,最终统一天下的毕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是曹魏政权,而不是诸葛亮辅佐的西蜀政权。秦始皇、汉武帝与曹操都是以法家哲学人生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是历史上著名的成功人物。

荀子虽然没有主张“恶”是人生成功的动力,但他毕竟是性恶论的创导者。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性恶论比性善论深刻得多,恶是创造历史的扛杆,很多大企业,创造了大批物美价廉的商品,似乎是我为人人,但实质上是达到人人为我的目的。

“性恶”,似乎很难听,不像性善那样能使人欣然接受,但黑格尔老人的论述毕竟是有见地的,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有哪一个不是为丰厚的利润而建立的?

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以其强悍的骑兵,攻占了欧亚大陆的绝大部份土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占领了埃及与印度,是否出于善心,让占领地人们共存共荣?这些著名历史人物所作所为,使人感觉到在强力意志的背后,其动力并非出于善而是更多地带有性恶的成份。

如果以成功论英雄的话,请问以明德至善为动力的英雄是多数还是少数?如果客观地说以性善为动力的英雄毕竟是少数。由此可见、法家的哲学人生,尼采的超人哲学,他们共同强调的强力意志的背后,带有浓厚的个人利益的色彩,他们是以一己之利出发,通过个人奋斗的方式,而走上成功之路的。

中国法家的哲学人生,德国尼采的超人哲学,我们并不完全赞成,应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些学说,但也不宜鄙弃这些学说,因为在这红尘滚滚的现实世界中,个人利益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就凡人而言,他们的成功之路的背后总会带有一定的个人奋斗的成份。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正视现实的问题。

道家的哲学人生

如果说法家的哲学人生,是阳刚性的强力哲学的话,道家的哲学人生,便是阴柔性的弱势者、失意者的哲学。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庄子,本文更偏重于庄子。老子认为阴柔终胜阳刚,并非指阴柔直接战胜阳刚,而是阴柔的状态比阳刚更富于生命力。老子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即舌头是柔软的,牙齿是刚强的,但人到了老年之后,坚强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尚保持完好。所以道家哲学崇阴柔而贬低阳刚,其本意是指保持生命更长更久的一种手段与方法。阴柔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变化成很多形态。法家人生哲学是做超人,鼓励人们向权势靠拢,人往高处走。道家哲学人生则相反,认为人与人相处,应懂得谦让,要像水一样,能往低处流。能居于人所不争之处,就更有安全感。法家的哲学人生,要人们向权势靠拢,因为权势对人生大有作用。而道家的哲学人生,则强调“无用之用”。如有些大树,木质不行,虽枝叶茂盛,而无所用之,匠人弃而不顾,但可栖息树影之下,逍遥于丰草之上,这就是无用之用。又如人生的残疾,固然是灾祸,令人痛苦。但平时,可以因残疾而避免劳役,战争时期,因残疾而免去兵役。这是祸中有福,也是无用之用。道家哲学人生又认为,生与死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故生而不足喜,死不足悲。如果一个帝王,白天虽享有无穷的富贵,但晚上天天做恶梦,穷饿潦倒,乞丐不如。而一个乞丐,白天虽穷饿不堪,而晚上做梦,则锦衣玉食,不可一世。因此帝王与乞丐等同。庄子一生清贫,但他视富贵如浮云,他告知来聘请他出任高官的使者说,我不愿作高供于庙堂之上的死龟,而宁作曳尾于泥中的活龟。庄子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哲人,他不相信有绝对的权威与圣人。因为与天地宇宙的悠悠无穷和博大无比相比,万物之一的人类,芸芸众生中一个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个人,如孔子又算得是什么呢?所以道家的哲学人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观,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人生观,他要求弱势者、失意者不必为没有高官厚禄而沮丧,应该自尊、自信,为精神自由而悠闲地活着,强调天人合一。能真正做到“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并生”,人就超越于生死之外了。

道家哲学人生成功的实践者,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的阮籍与嵇康,读一读嵇康著名的散文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就知道他对官场的深恶痛绝和对大自然的深情向往,他追求的是远离政治的精神自由。

晋、宋之交的隐逸诗人陶渊明,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退,他以饮酒自居,陶醉于自然风光之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他对人生、对生死有很洒脱的看法,“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悠悠人生,不过如此而己。

唐代诗人李白就其才思敏捷、天才英发而言,就其个性豪放、不拘一格而言,原本就是一个精神自由的追求者,仕途失意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就更强烈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独立的人格精神的充分展示,显示了李白特有的人格魅力。他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高度自信,他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他的豪饮,他的浪漫的个性,使他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诗人,也唯有李白得了“诗仙”的称号。

北宋的坡,原是意气风发的儒家信奉者,政治上遭受多次沉重的打击后,转而信奉道家庄子的哲学,写出《前赤壁赋》那么优美而潇洒的文章,成为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最好的文学解读。苏轼一生最好的作品,都是他追求精神自由的表述。

清代的曹雪芹亦是道家哲学人生的成功实践者,《红楼梦》一书对科举仕途、功名利禄的攻击,可谓不遗余力。对荣华富贵,只视作为南柯一梦。曹雪芹感悟到,真正的人生便是归真返朴。曹雪芹以其天才的作品,证明了他对庄子的哲学人生,有最透彻的了解。

现实世界中,真正重量级的超人只是少数,秦汉以来,人们称道的也只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己。相对而言,失意者、失势者却是不可胜数,但富有天才的失意者、失势者也只是少数,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他们都是一流的天才作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遭受了种种挫折,转而信奉道家的哲学人生,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自由。他们千古不朽的作品,就是这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真实记录。

道家的哲学人生之所以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是因为道家的哲学人生,不同于法家、儒家的哲学人生。法家和儒家的哲学人生,都是功利的,而道家的哲学人生是超功利的。所以英国著名的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评价道家的哲学人生说:“道家学说对社会来说是超然的,……然而,正是由于不切实际,道家学说才在中国影响久远。作为中国思想家占主导地位的实用倾向进行抗衡的力量,道家学说有着自身的天地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因为实用倾向的哲学在表述主导的中国人思想态度时,忽略了或没有满足中国思想中某种精神上的东西”(《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9页)。汤因比又说:“孔子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参与者,而不是理智的人或精神的人。(同上,196页)。这就是说,道家的哲学人生,特别关注精神自由的追求,法家关注的是权势与地位,儒家关注的是治国平天下,这两家都忽略了精神上的东西,而道家的哲学人生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恰恰是社会的失势者与失意者唯一能追求的目标。前苏联的一位著名学者,因为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被斯大林点名批判后,他自称为“内心的流浪者”。这是一种很贴切的表述,道家哲学人生关注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社会中一切“内心流浪者”的一贴药方。道家哲学人生的意义,就是提出了一个精神的人,它正好弥补了儒、法两家不该忽略的空白。

儒家的哲学人生

儒家的哲学人生,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流派。其所以能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儒家学说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一、立足于中庸之道,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一视同仁,均衡对待。如法家偏重阳刚,道家注重阴柔,儒家认为有所偏,即有所失,有所重必有所轻,而阴阳两极是相辅相成的,对立又统一的,因此该学派阴阳兼重,刚柔并济。这种兼顾融合的处理方法,就能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如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礼是维护现有的等级制度的,礼仪制度是等级制度的规范,其作用是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而“仁”则强调爱人,以人为本,即是兼顾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融和沟通,避免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的不安与冲突,具有相当的进步性。而孔子就是抓到这两个关键性东西,以“和为贵”作为稳定、发展社会的催化剂,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

二、儒家的学说,起点较高,目标明确,步骤得当。其哲学人生的四个阶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就是以“仁”与“礼”不断地完善自己,力争成为道德上的完人。第二阶段,就是处好家庭的内部关系。处理的原则是,做父母的要慈爱,做子女的要孝顺,做兄长的要友爱,做弟弟的要恭敬。家庭是小社会,只有把家庭内部关系搞顺了,搞和谐了,才能证明你有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样进一步就能治国、平天下。这种模式的建立,是以虞舜的事迹为榜样而建立的。据《史记》说,舜以孝为天下闻,而“孝为百善先”,故舜善于修身,以明德至善闻名于天下,唐尧举舜于民间而嫁以二女。舜父昏愦而双目失明,舜的后母狠毒而嚣张,其弟象贪婪而不择手段,舜多次遭杀身之祸而脱险,然舜终以孝敬和友爱感化了父母与弟弟,以“齐家”的完美结局,显示了舜第二阶段的成功。然后,舜作为大臣,治国有方,最终尧禅位于舜,舜以天子之位而天下大治。

但儒家的哲学人生,修齐治平的模式,并非人人都能完全做到。以夏禹为例,禹确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为了治水,他三过家们而不入,家门都不进,他如何齐家。可见,修身是关键,齐家并非是一个非有不可的环节,而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亦可因人因事而异,有所调整。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主要指道德修养,而并非指人人可以当君王当天子。

儒家的哲学人生,并非只有修齐治平一个模式,重在道德修养,而且也关注到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会有所不同。如处于盛世,则要求能做到达则兼善天下;而处于乱世,则要求能穷则独善其身。

信奉儒家哲学人生的著名人物,大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如汉代的苏武,忠贞报国,身为使节而牧羊十九年,终于荣归故国。南宋的岳飞,抗金名将,精忠报国,宁死而不改初衷。浩然正气的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愧是千古长存的民族英雄。

信奉儒家哲学人生的历史名人,均以其崇高的道德精神、坚贞的民族气节,感人至深。所以从总体看,儒家的哲学人生,在中国哲学人生中,始终居于正宗的地位。

65 525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