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规划方案精编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校园规划方案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1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巨大发展。通过合并调整和社会化改革,大大增强了办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体制改革与合并调整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的矛盾与压力,实现了人财物的优化配置,给高校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因此,如何规划和建设一个能适应未来多元化和开放、竞争社会的大学环境,对校园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和研究以及观念更新是完全必要的。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要建成一个理想的校园环境,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与校园规划相关联的各项重大问题和诸多内容,去科学合理准确的进行规划和设计,以保证校园规划和建设与学校的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内在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这一科学发展观出发,现就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理念、规划设计要点、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几个方面谈谈认识,供进行研讨和践行参考:
关于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模数设计原则和多功能综合利用理念。从整体出发,系统地、复合地、动态地考虑问题。在高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计算中心、办公楼等实现模数式设计原则,创造普适性建筑模式,空间灵活,功能易于调整。综合利用体育活动、比赛训练、文艺演出集会、看电影的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有利于全方位培养人才。
——社会化、市场化理念。后勤建设和服务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是必然趋势,整合社会资源,吸收、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学校建设与管理,社会设施服务于校园;学校设施推向市场,对外经营,校园设施服务于社会,形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智能数字化理念。校园规划考虑建筑智能化、校园网络化,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保证校园信息畅通,进行数字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与优化生态理念;建设绿色校园,重视环境保护,努力节约能源,留有发展余地,注意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尽量维持原有地形,保护现有植被,植物配置尽量采用当地植物,保留结构较好的植被,充分利用水系作为生态廊道,并将各个自然斑(板)块联系起来。实现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于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内容要点和原则
校园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适应人的需要出发,为育人服务,创造一个理想的育人环境,其内容具体体现在:①校园规划设计要富有人性化,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因素;②利用山坡地及周边自然环境营造建筑特体量美和内外部空间层次感;③创造空间以满足学生的沟通交往的需求,创造舒适的教育场所;④用途的多用性和灵活性,有效地组织学校交通流线及人流疏散,考虑师生进行大量研讨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即考虑建筑用途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为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方法上,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功能适当分离
人车适当分离、规划布局中教学、生活、运动区,宜适当分区。同时应考虑适度的模糊,适度的模糊是为日后变通提供可能,同时也创造更多的“灰”空间与中间场所,以利于学习交流。人车适当分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尽量减少车流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解决好行车与停车问题,在校区规划建构安全而高效的交通系统。
——通用化,可变性设计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的加速更新,大学校舍的使用结构与使用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故当前规划设计应强调校舍设计的通用性与可变性,以保持足够的弹性,满足校舍的可持续性使用要求。
——环境塑造
人塑造环境,环境同样在塑造人。我们从古人“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典故中,可知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环境设计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蕴含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和人文主义教育。在环境塑造中应借鉴中外园林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与手法,将文学、艺术、建筑科学、环境科学综合运用来追求美好校园环境境界。
关于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创新思考
——功能多元促进、内外开放与社区互动。大学应满足多元活动的要求,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和个性发展,增强师生的社会活动和内外交流,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机会,推动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校园应具有向外、向内开放的意识。校园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社区的成人学习,并能方便地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实验设备等有关的设施。大学的体育中心、礼堂、报告厅、餐厅及其它文娱设施,应兼顾校内校外的需要,加强与所在地区、城市联系,使校园与城市互动互利。
——布局关联性。校园总体布局在总平面上讲究构图艺术性和形式美,轴线对称逐渐减少,自由的几何形式布局相对增多。校园建筑布局趋向集中,形成讲堂群,建筑单体以模数化设计。相对集中的布局不仅节省用地,还符合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当今的科学发展,高度重视新型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极力增大学科的整合跨学科的研究。
——与周边环境协调。校园规划和设计考虑社区与校园的关系,充分注意社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体现文化上的延续性和场所性。考虑建筑项目之间在空间组织上的协调。
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2
关键词:南通大学启东校区;碧水连珠;五区相系;大学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094-02
1 项目概况及用地现状
南通大学启东校区工程,选址于启东市滨海工业园内,是园内规划的唯一的一所大学,校区规划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为1万人,总体规划面积为1200亩,拟规划校区建筑面积为万m2,主要包括杏林学院、实验实训区、科技园、学术交流中心、中科院研究所五个部分。
启东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属于江口沉积平原,三面环水,形似半岛,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也是长江北岸祖国大陆最东部,故启东有“启吾东疆?之意。启东滨海工业园是苏中苏北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是上海北翼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园。用地东临新海堤,新海堤外为黄海,西靠振海河,南北在东海路和南海路之间,东侧为东疆河。用地地势平坦,属沿海低平地区,地形略有起伏,西北向东南微倾。本文方案为启东校区总体规划投标方案。
2 规划构思
碧水连珠――一弯流水系五区
启东校区的规划难点在于如何将一个校区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却又不失科学有机的联系。经过多轮的论证比选,方案采用了“一弯流水系五区”的设计构思,利用内聚的蜿蜒水系将校区五个独立组团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一弯流水从北向南如同碧水连珠般,串联了杏林学院、科学园、实验实训区、国际交流会议中心以及中科院海洋分所等。校区浑然天成的被划分为五个独立板块,而各个板块之间又通过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既统一和谐又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体系。整个水系包括其滨水空间,作为一个核心灵魂穿插渗透在整个校园中,并联系了所有功能板块当中,创造了无穷尽的环绕式花园环境(图1)。
分散的功能与整合的规划
校区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板块共同构成,在这种分散的功能体系下,规划利用化零为整的设计手法,采用两种交织的轴网系统以及环境景观的统筹设计,使整个校区融为一个整体。在方案中,五个板块各有独立的中心区,有独立入口,可各自运作,而整区杏林学院的中心广场作为心脏进行统领,以一弯流水作为骨架牵动其它中心节点,各个分区通过轴线控制互相呼应,有主有次,形成有机的整体。因此,规划的结果是,分散的功能保证了校区的合理运作,而整合的规划又保证了校区统一的景观。各个功能组块分别自行组合,又在统一的框架内得到整合;校园既形成了强烈的中心,亦各自成区,各分区分散但不凌乱,核心区空间丰富而秩序严谨。
多层次的水系景观
利用地形特色,方案规划的一弯流水贯穿校区,沟通了西边振海河、南边的海滨河以及东边的东疆河。整个校区由于水系的融会贯通,与环境一起够成中心湖、水溪、河流、大海等多层次的生态水系景观,大大强化了用地特色和校区个性。水系由北至南贯穿校园,首先穿过中心广场,在杏林学院中心区域营造了丰富视线景观。流水向南,到达各个板块中心,创造了滨水两岸的生态空间。整个水系既有婉转柔和自然驳岸,亦有直边硬朗的人工驳岸,并回转成为多个形态各异的水体院落,整体构成婉约变化、无法一眼望穿的水系空间。校园由严谨秩序的建筑形态与婉转灵透的绿色生态环境共同叠加营造,形成园林化、现代化的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图2)。
“一环加十字”的交通体系设计
与其它校园规划所不同的是,本校区交通不单纯服务于教学、生活的单一模式,而是有多种不同的使用者以及不同的交通需求。例如杏林学院,主要为全日制住校学生所服务,需要大量的步行绿化空间,交通必须以步行为主。而国际交流会议中心及科技园等,社会化功能很强,交通必须以机动车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方案采用了“一环加十字”的交通规划。一环,即服务于杏林学院的“人行内,车行外”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形成安静舒适的校园内部步行空间。而在校区南部则采用十字形交通体系,使多个社会化板块拥有明确的用地划分,同时形成便捷的交通服务网络。这种特殊的交通流线设计科学而有效地组织了校区内的多种车流,保证了各板块内部的独立运作。
滨海景观优势
方案将生活区布置于校区东侧,充分利用滨海景观,形成宜人的生活区氛围。学生宿舍采用跌级绿化平台的处理,不但使大量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享受大海景观,拓宽生活区景观视野和活动范围,也为滨海路提供了极具特色的优美的滨海建筑轮廓线。
3 功能分区
方案采用“一弯流水串五区”的空间格局以及“一环加十字”的交通规划,科学、合理的将校区分为五个板块,包括杏林学院、实验实训区、科技园、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中心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
杏林学院为整个启东校区的核心区,布置在校区北边,向校区北部、西部分别开设主入口,直通校园中心的图书馆,以便教学楼、图书馆、中心广场、体育场馆等向启东当地共享。杏林校区内由一弯流水间隔形成一水两岸、教学和生活相对分离的空间格局。由教学区环绕形成中心广场,生活区围绕弧形水岸展开,沿滨水散步道为商业服务设施。体育场与体育馆结合形成体育运动区,布置在西入口的南侧,有利于向社会共享。其它体育设施与生活区结合,以便学生日常的运动和锻炼。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3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成功的核心
中国需要并呼唤着教育家办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历和思想,在办学中实践着“以爱育爱”的博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校园规划设计都是从与这些教育家心与心的沟通与对话开始的。从1998年第一次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沪校长沟通附中校园的整体改扩建规划设计开始,到2003年与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探讨二小新的本部建设,以及后来有幸与诸多名家校长一起深入探讨研究不同校园的建设需求。正是这样的沟通和对话承启着我们对教育和教育建筑的认识、实践和成长。
2012年3月,笔者随国务院参事室对美国东部的十余所著名的大学、学院及中学进行了专项考察。考察时在与这些著名学府师生交流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从他们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对学校由衷的感激和爱。这种情感不仅贯穿于他们在校学业的过程中,而且将伴随着他们走入社会乃至一生。从回忆自己人生成长经历时对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无比感怀的钱学森,到谈及学习生活时对自己母校充满自豪和感激的美国文理名校学生,为什么校园生活在他们的一生中占据着如此深刻的印迹?因为这里塑造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笔者联想起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所言:“一切人类的学识和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最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服务。”那么,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否可以定义成: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如何生活和成长的乐园呢?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从整体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工程
结合这些年的创作实践、科研课题,设计团队先后走访和调研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在学校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在关注教育的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我们也反思着基础教育建设现状中的不足和局限。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各级部门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基础教育现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就国家基础教育现状的整体建设而言,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依然是明显的。原因除了经济发达与落后导致硬件设施的投入差距外,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和环节控制上的不足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我们对于每个具体项目结果的把控变得不确定,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也会因操作和控制过程中若干因素的不同与不确定,而使得项目最终的实施水准差异巨大。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中亟待把现有各个环节的资源和管理做进一步的系统规范与整合。这是相关各级部门值得共同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笔者在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的评审中,特别建议加入以下内容:应鼓励学校的规划设计建设从一开始就在与学校建设运营和设施配备等相关的各方人员之间建立起充分交流的沟通机制,即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在操作模式上保证各个相关因素间形成彼此的协调与衔接。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政府作为绝大多数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管理运营中专业与非专业间的矛盾与冲突,管理部门要有专业化角色意识,而对于规划设计部门的选择亦应遵循设计先行这一点。甲方和建设主管方的重视对于保证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步骤和周期的合理性非常重要,特别强调重视和鼓励设计人员在着手学校规划设计工作前对所要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和日常管理使用模式的了解和挖掘。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软硬件默契配合的工程
成功的校园环境应该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避免单纯追求表达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形式,而是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老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模式本身的了解探讨,以及相应的对建筑空间场所的需求上,这种需求包含着功能和精神、心理上的不同层面。
我们认为,单纯的校园高水平硬件条件≠高水平的教育水准。在当今充满挑战的社会发展新背景下,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教育实践理念的发展应该以一种共生的形式相互结合推进。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的目的就是希望建成的校园硬件设施与经营管理校园的软件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从而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其自身学习和整个学校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成长环境。
关于学校建设标准与非标准问题――学校特色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流派和教育模式、多种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规模都使得今天的教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设施建设面对诸多不尽相同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任务。然而,大量新建学校在设计时,未来建成的学校是否符合待定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硬件的空间功能设置是否与未来教W要求和教学模式相匹配等问题常常被忽略,导致许多新学校在进驻之后不久便要“二次更新”。
教育资源的设置只有建立在教学设施、设计理念与每一个不同的办学个体差异相匹配的前提下,其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学校规划设计不是若干标准指标下的功能房间的罗列。未来教育和国际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应满足特色教学与特色教学空间的需求。校园规划设计的标准亦应及时调整,对接教育一线特色教与学模式的转变需求。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对规划设计中办学标准灵活把握,以适应不同学校建设的实际需求。
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关注点――交流与沟通空间的创造
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的关注点应当首先放在如何充分表达和挖掘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上;放在如何平衡好教育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的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关系;放在如何建立和促成师生与校园环境文化之间形成情感互动和谐共生上。建筑空间环境作为人们行为的载体,两者之间能否形成“对话”理应成为设计中追求的核心目标,理应成为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关注点。而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塑造和改变则来源于在校期间老师和同学彼此之间学习、生活全方位沟通交流的成长中。所以在设计建造一所学校时,最重要的是鼓励师生随时随地交流与沟通。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一所学校仅仅在大的规划功能格局上成功只能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校园设计很多方面表现在许许多多的细节处理上。无论是平面功能空间布局,还是材料安全构造,细节的处理往往与师生日常使用紧密相连。细节处理不仅体现着设计中对建筑完整度的把控能力,更表达着设计者对学校师生的人文关怀。
以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普通教学单元的设计为例,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的生活场所。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室规划有所不同,但教室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空间的确是一所学校建筑中最核心重要的单元。这如同在一个酒店的设计中,客房的设计是酒店设计的核心单元一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观察他们在普通教室上的建设和使用管理状况,便可见端倪。普通教室单元空间功能复合的回归和延伸,令其承载了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授课空间、自我学习空间、多媒体视听、分小组团队的活动空间、整理内务的空间(用水空间:清洁、饮水、洗手、杂物储藏等)、进餐空间(中餐)、教师办公角(供教师用的桌子和柜子)、教材角和小型读书角(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小空间)、学生自我的贮藏柜、班级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空间、有归属感的教室单元附属延伸活动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
目前核心教学单元的空间设计趋势是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室墙体,实现大空间、大教室、大课堂的空间定义和角色转变,以多功能公共空间的附加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以色彩的丰富赢得学生的喜欢,有助于实现由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换。并利用可调节变化的教学延伸空间,不同的教室组成的教学单元可分可合。适用于分班教学和合班教学。不同年龄间的学生可以形成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
宿舍生活单元的教育功能――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生的宿舍和食堂不仅仅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住宿学院概念的引入对于学生的成长将非常有利。如美国Smith College的学生宿舍首层的公共性(自习厅、公共花园、公共起居厅)。我们在设计新北川中学、蚌埠二中、肥东一中等校园的学生宿舍时,拒绝学生宿舍设计的宾馆化思想,使宿舍这个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成为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宝贵课堂。
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体现与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
校园的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本身包含了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建筑本身在有效使用周期内可持续性的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绿色建筑;更为有意义的是学校教育理念中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手段――绿色生活。对于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可采用可视化的手段;我们主张选择的技术和概念一定要以适合国内及地域技术经济发展现状为前提,否则有时会事与愿违。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强调对地域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特征的适应与利用是最根本的绿色与环保的体现。
在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按照我们国家对建筑设计建造使用年限的标准,现存许多正在使用的中小学校在其原有设计的建筑结构安全使用年限内都面临更新、局部重建或改建、扩建和重新利用等问题。在校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建筑师往往面对的是如何在既有的环境因素下思考未来这一问题。在一片混沌与旧有的空间中开始寻觅,对未来校园环境的思考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并建立起新的秩序。在校@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依据学校未来管理发展的总体构想对既有校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梳理、保留和重生,同样体现着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见缝插针式的校园改扩建。
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的建设
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是与校园文化营建相结合的。在强调校园文化营建艺术性的同时,我们更主张对学校本身个性文化的挖掘与历史传承。例如,北京师大附中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新北川中学的爱心铭记;北京实验二小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以爱育爱”教育;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对校本部与兰州地域文化的结合;蚌埠二中李新义校长提出的共同家园……
在校园文化的个性营建中,应鼓励促成本校师生参与的互动思想。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同一个家的营造,不是一挥而就的快餐展示,而应是主人自己在时间岁月和情感的积蓄中注入灵魂和格调的结果。
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学校的角色与建设
1. 校园设施资源的社区化共享及在地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拓展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学校的规划设计应尽快打破校园全天候的围墙式管理模式。如何有效地加快校园设施资源社会化共享,进一步拓宽学校在更广泛的社区和整个城市社会中所扮演角色,值得各级相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对于本身就缺乏教育文化建设和规划的广大村乡镇地区进行整合时,更亟待把学校的社会公用、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角色定位更加明确地提出并推进,让校园成为地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家园和参与自我终身教育的开放场所,使得建设维护校园的巨大社会投入发挥更大的功效。
2. 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解决目前教育问题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这个问题上,中国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谈道:第三次工业革命移动互联网技术会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这种跨越时空的互联网互动教育,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慕课时代”还是“可汗学院”,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在,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无论是校园建设的理念还是对教育本身的认知,我们都需要跨越式地追赶与开拓。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 学校设计 学校规划
一、引言
学校的布局、选址及学校内部功能流线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正常管理与使用,影响到学生的安全与身心健康,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率密切相关,也影响到学校的基建投资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开支。因此,必须重视学校的规划和设计。
二、学校规划要点
(一)良好的环境,是选择校址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学习主要是以视觉、听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因此,学校必须有安静的环境,才能保证正常授课。影响学校安静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城市交通噪声、火车噪声、飞机噪声、工厂噪声及社会噪声等。
1.城市交通噪声。由于城市人口集中,社会活动日益闭繁,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各种车辆日益增多,尽管我国城市汽车数量按人口平均较国际上若于城市相比还比较低,但从我国八个主要城市的交通噪声实测数据观察,交通噪声L10都在80分贝以上。其平均值L s0也达到60-70分贝。在郊区、县镇的街道,由于以拖拉机运输,其噪声也较高。交通噪声对学校的影响甚大,甚至达到教师无法讲课的程度。
2.工厂噪声。一些大型工厂在厂区内散发大量生产噪声,而建有学校的生活区距离厂区较远。一般受干扰较小,但一些街道的小厂多系因陋就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并无减噪措施使处于街道小厂附近的学校常年受其干扰。以上各种噪声,都给城市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当然也给学校带来危害。因此,在选址时,必须避开城市交通噪声等噪声源,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作为学校的校址。
3.周围环境要卫生。校园内应有阳光的照射及良好的通风条件同时要避开空气污染源,使学校处于卫生的环境之小。当在旧市区内新辟校址时,必须注意不应将学校选择在高层建筑的缝隙之中,它不仅地段形状极不规整、利用率低,而且教学用房的采光、通风也均受到影响,同时来自周围建筑物的噪声、气味等部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校用地内部应具备的条件
(一)学校用地应平坦干燥、有能排除校园内雨水所必需的坡度。地质条件好,有较高的耐压强度适于建造房屋。
(二)当学校地段为丘陵坡地时,在该地段内能布置出有最佳朝向及良好日照(每日宜有三小时的日照)条件的教学用房,在本地段内尚应有较为平坦部分作为体育活动场地,若地段的地势较为复杂,应进行适当改造,而适于学校建校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地形地势,合理地进行改造和利用,合理地安排教学用房、体育场地及生物园地的位置。使之形成丰富多变的美丽幽静的校园环境。
三、项目实例应用
图1 学校效果图
项目由A,B,C三个地块组成,其中,A、B地块为相邻地块,C地块与其隔街相望。
四、学校功能交通组织设计
本次设计为始阳镇第一小学校项目,其中幼儿园单体建筑甲方已委托其它设计机构完成了施工图设计,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但需要与本次总图校园规划重新调整其用地范围。
用地整体呈北偏东约13°的长方形,本次设计将教学,实验,办公整合为一栋三层E型建筑,布置于用地东侧中北部,远离西侧道路上物流车辆的噪音污染及北部高压电线及居住建筑后院污物的影响,获得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将运动场地与教学综合楼平行布置于用地西侧中北部,可从城镇道路上获得相对开阔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将小学形象主入口布置于用地西侧道路南端,与教学楼报告厅形成对景关系,同时获得一定的纵深尺度,能形成校园入口的仪式感。学生食堂与学生宿舍呈东西向平行布置于用地东侧南部,与教学楼联系紧密,又能在南侧道路上形成后勤出入口,幼儿园单独设置于用地西侧中南部,在南侧规划道路上设置幼儿园主入口,东侧又与小学食堂联系紧密,可以提高食堂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重复建设。隔街相望的长条形小地块布置教师周转房和停车场地,与学校教学空间及后勤空间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地面停车位既可为小学服务又可以为幼儿园服务。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5
关键词道路系统 现有问题 校园道路系统 路网系统
在大学校园中, 校园道路是校园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在校园中不但起着疏导作用, 更是构成校园的骨架, 而且为在校园中行进的师生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合理的交通规划、人流车流组织、道路设计便于师生们在校园内的活动, 给广大的师生提供安全、舒适、和谐的交通环境, 更能帮助校园建筑形态发挥更好的作用。校园道路有普通城市道路供车辆行驶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封闭性。
一、道路系统规划特点
(一)规划原则
便捷性原则:机动车道沿外环行驶,就近停靠各出入口,而人流为主的道路则与广场、林荫步道相结合。
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尤其是校区主轴一由北向南中央大道,尺度放大,形成宽广的景观大道。
安全性原则:中心教学区按照人车分离方式,充分注意使用安全。
(二)道路系统规划
(1)车行。车行系统在本规划设计中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设置了若干完整的车行主要环道和次要环道,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同时,车辆在各区的亦可进入该区的各个建筑群,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人行。沿轴线构成的景观步道远离外部的环路,是一个幽静安全的步行区域,亦与教学区、学院区与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三、聊城大学东校区道路系统的主要问题:
(一)车辆增多,人车混行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快速上升,这给校园道路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聊城大学内的私家车近几年持续增多,学校不断扩建,学生的自行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都给道路系统增加了压力。
更重要的是,聊城大学东校区的主路不完善,基本为双车道,车辆行驶方向单一化。逢学生上下课、人流高峰时,人车混行给师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二)停车难问题突出,交通设计落后
随着校内来往车辆的增多,东校区车辆停放问题日益突出。校园的教学区和生活区是车辆停放的重灾区,时常可以见到教学楼或是食堂周围杂乱地停满了车辆。校园内几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无明显交通标志及交通信号灯,如东校区南门一进校园无明显标志表示教学区及住宿区的具置,也没有标清到西校区的道路方向,这给初次进入校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在大学生服务中心及学生食堂附近无明显禁止机动车进入的标志,而这些区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区之一,道路狭窄,极易发生事故。
校园内机动车乱停乱放及超速等现象时有发生,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三)校内交通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校园内社会车辆和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多,也带来了严重的
环境污染问题。如电动车被碰撞后发出的报警声,严重影响师生的工作与生活。
(四)道路系统设计存在缺陷
东校区道路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路网结构不明确,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三级路网设计不明确,无明显区别。道路的等级与宽度区别较小,造成交通混乱。
道路系统优化的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将功能分区与交通系统相结合。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方法,以外环作为车行系统,内环作为步行系统,使两者尽量不交叉。外环以外设置各种辅助用房和对外设施,外环内设置教学设施,绿化等,创造一个步行系统。步行系统在设计时应以生活区为中心,并考虑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步行系统中各功能区的布局。另外,在安排路线时,一方面要考虑人们会选择最短距离、最省时、最省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将其与沿途的建筑、绿化、广场等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完善路网结构,形成合理的三级路网体系。
(2)完善校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对现有道路、交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停车场等道路交通设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消除校园交通安全隐患,满足校园交通需求。例如整修路面,在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行车障碍,限制车辆进入;在有急转弯的路段设置反光镜;改善夜间道路照明设施;在路口设置减速带;在事故易发地点设置警示标志等等。
(3)完善步行系统,创造步行者的优先空间。对于人流特别密集的教学区和生活区则应禁止机动车通行,以充分保证校园教学、生活的顺利运行;对于像摩托车这类高危险、高污染的车辆应当一律禁止其进入校园。另外,由于高校的教学、生活有着统一的作息时间,其人流具有阵发性和定时定向的特点,对此,则可以规定在上下课等人流密集的时间段,部分路段限制通行,充分保障师生上下班与上下课的通行自由与安全。限速与限行对于东校区的交通优化是一个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4)景观和绿化。道路两侧由建筑、植物、园林小品等构成有组织的空间,以植被、地面铺装、道路的宽窄和曲折等变化,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可游、可坐、可赏的廊道式景观,使道路成为观景线。
上一篇:端午诗词(精编2篇)
下一篇:设备管理与维修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