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人生哲学及当代价值(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老庄人生哲学及当代价值(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老庄哲学【第一篇】

关键词 老庄哲学;心理健康;认知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在心理和社会功能上也处于完好状态。也就是说,身体的无病、肉体的无疾、生理的无痛,并不表示人就一定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的扭曲、精神的痛苦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因此,怎样维护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本文拟通过老庄哲学思想的解剖,对现代人心理健康有一些启示。

1 老庄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其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他著的《老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其继承者之一的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的阐发而发扬光大,后世并称"老庄哲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后来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心理、政治和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老庄的道德观、齐物论等对国人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有过重大的影响。

道德观

老庄的道德观中,道是思想的理论基础,指的是当代人所说的事物存在的规律,德是道的展开和在具体事物中的应用,道犹如大树的根,德则是树上的枝叶花果。其主要思想是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1],其意是指对人生、对社会都应顺其自然。各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均有其特有的运动规律,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人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成长等等,都无不有其存在的规律。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要强作妄为和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办事。"道,无为而无不为"[1],为而不争,只要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不妄为、不争夺,才能冷静地做出决策,量力而为、尽力而为,以达到最佳效果,最终获取成功。可见,无为、不争,实际上都是"道法自然"的表现。老子的"虚静"并非指空虚不实,"致虚极,守静笃"[1]在老子看来,人的心灵本是虚明宁静、无私无欲的。过多私欲会使人陷入昏昧差错之中,所以必须尽力去掉私欲,使人心恢复到如水渊一样的虚静状态,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才能做到"旷兮其若谷"[1],即为人处世胸襟宽广,豁达大度,就好像幽幽山谷,能包容人世间的一切。老子的"柔弱"强调要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1]。可见"守柔居弱"有后发制人之功效。"天之道,不争而善胜"[1],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其实也是"守柔居弱"的反映。

齐物论

老庄的齐物论中,物即指天地万物,人与我皆物,仁义忠信等理念也是物。关于物的知识,便是物论。齐物论认为万物形异而质同,且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相互依存,"以道观之,物无贵贱"[2],"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彼出于是,是亦因彼"[2],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2],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认为万物本无小大、轻重、高低、尊卑等区别,提示人们要破除人为的戒心,以平等的观念与态度去看待万事万物,而且"夫天下者也,万物之所一也"[2]。这种人天合一的齐物观使人摆脱主客观彼此的对峙胶着状态,摆脱生命的"靡常"局面,摆脱生命中多种不可知的可能性的干扰,摆脱人际的矛盾冲突,从而达到我与他的和谐状态,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庄子是追求高度的精神自由与和谐的,并将其作为人类生命最终应追求的境界目标,"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超越一切束缚,达到完全自由,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精神自由状态。

2 现代人的心理困惑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发展迅速、变迁频繁、优胜劣汰的时期,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趋于复杂的人际关系,给人们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危机。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同时也有了更多选择时的困惑;人们有了更大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潜伏着更多对失败的恐惧、焦虑与抑郁。现代医学成果表明,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类在控制自然与利用自然方面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理化与生物性刺激因素所致的疾病发生率已大为减少,但随之而来的心理疾病和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却在悄然增多。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已是不争的事实[3]。名利纷争、待业下岗、人际紧张等等因素,均可能使人们陷入困惑,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有研究显示[4],近2/3的人在遭遇下岗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强迫、人际敏感及躯体化症状等。有些人在外遇到挫折,满腹怨气自难排解时,家中老小则可能成为其发泄的对象,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家庭暴力的发生,致使受虐者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5,6]。可见,面对诸多的应激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局面、如何克服面临的各种困惑、如何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果找不到适时的调解方法,一些人便有可能出现心理裂痕。而如果拥有良好的心理应付方式,则可能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负性认知与情绪反应,提高自己对应激的适应能力,藉以减少精神痛苦,求得心理平衡,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3 老庄哲学的启示

老庄的思想教人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天地万物和人类众生生存的规律,就是相互友爱、和谐共处,就是相互理解、支持与帮助,顺应了这个规律,就能够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万事,就能够保持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即使物欲横流,也不贪不占、无非份之想;即使身居要职,也不利欲熏心,这样活得无挂碍、无烦恼、无恐惧,也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与快节奏的生活。

老庄认为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是什么,是花就开,是鱼就游,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中国人历来提倡这种"自知之明",并将其作为前进的动力之一。"自知"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之一[7]。既不能以为自己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否则必然会"妄为",结果可能一事无成;也不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了,则是"不为",结果让瞬息的机会即逝。要让自己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准确的了解与估价,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过头,也不要不及,"不失其所者久"[1],永不迷失自己的目标与定位,这样才可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老庄的柔弱不争,教人知和处下。与人相处,谦下诚实,"柔弱"有后发之功效,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水虽是地上最柔弱的东西,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它却能怀山襄陵,穿石销金。老子还以水为例对"不争之德"称赞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1]。就是说,上德之人好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争其功,立身处世如同水一样居卑却安于谦下,心如水一样清明,处世如同水滋润万物一样无私心[8]。在现代社会中,柔弱谦下,有利于谐调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教人消除逞强自大、自以为是的陋见,远离纷繁事物中无谓的争斗。人际交往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亦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6]。

老庄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于追求"与造化者同其逍遥"[2]的境界,也就是要像天地万物般自然和谐,要靠"齐物"的认识来达到和谐。由于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在随时运动变化,"若弛若骤,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2],所以要以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看待是非、得失、荣辱、贫富、贵贱[9]。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这样人们在春风得意,比如身居要位时不会忘乎所以、居功自傲;在遭遇挫折与失败,比如失业下岗、家庭矛盾、人际紧张时也不至于将注意力固执于精神痛苦而灰心丧气或不当地发泄,而是去积极努力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促使事物向积极的一方转化与发展,从而才可能尽快摆脱困境。以"齐物"的胸怀去对待世事,能化除心理上许多负性的坚持,能达到不为外在情境所烦扰的心境,才能化解自身心理上诸多情感欲望的冲突,才能树立洒脱宽容的人生态度,也才可能达到心灵上的逍遥自在。这种精神的自由状态也就是人生的真实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的生活,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10]。人说心随境迁,殊不知有时境亦随心移。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工作生活、男女饮食,在宽松和谐的心境下则莫不自然而富于美的意境,在美的意境中生活,人与人之间都会充满关爱与欢乐,满怀感激地过每一天,每一天也都过得鲜活生动,这样的人才善于享受生命,才必定会远离失落、恐惧、焦虑与抑郁,这样的人也必然拥有健康的心理。

一个人的幸福与否,或许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是否完美,一个良好的社会至多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幸福首先应取决于澄明的本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领悟老庄的某些养生处世之道,可让人生活得似一尾徜徉碧水的游鱼、一羽散居山林的野鹤,即使身处乱世,也可能独善其身,精神上何等的潇洒自在。

人生的旋律,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有一泻千里,也有九曲连环。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坎坷与崎岖,特别是身处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忍辱与负重"。那些在前进途中因纷繁而驻足或被荆棘而刺伤的人们,如能随身携一剂浮躁时用的清凉剂或创伤时用的"创可贴",则可能克服诸多心理困惑,保持心灵的安宁与心理的健康。而老庄的某些哲学思想恰能有此功效,给人以回味启迪。当然,老庄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自有其消极、落后与保守的一面,恐不宜推� 但如果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它作为挫折与困惑时维护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或许能起到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道德精华(第一册).老子。鬼谷子。鬻子[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3~98

[2] 陆永品。庄子通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361

[3] 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81~120

[4] 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下岗工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263

[5] 张亚林,曹玉萍。家庭暴力与精神卫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33

[6] 张亚林。论家庭暴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385

[7] 张亚林。心理健康新概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295~310

[8] 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0~30

老庄哲学【第二篇】

《老庄》让我们了解,庄子所追求的“道”,在精神上主张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是一种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解脱境界。“老庄”学说所论的“道”,在观念上, 那么自然 庄子所注重的是生命本质上的自然本性。生命的意义在于顺从自然的法则,任何人为后天附加的东西都是错误的,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一种扭曲,它只会给原本清晰的人生带来困惑与迷惘。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因为后天认知的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庄子”所说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 为了能够达到生命本质上的自我境界,庄子认为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是“无何有之乡”纯净的精神世界。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规定什么,教导什么,而是要忘掉什么,去掉什么。“无何有之乡”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而是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大的精神世界,它不是通过现实社会的实践就能够达到的,而是人们在自身的精神世界中无所想、无所求的无为状态,它摆脱了任何后天世界的侵蚀与困扰。这一点与后期传入中国,与“儒”、“道”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释家文化不谋而合。庄子的人生观是最为通达,束缚最少,同时也是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恰恰体现了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中所说的气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在各方面展现的“道”无所不在的艺术境界与精神世界。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飘渺。于是“知白守黑”、“虚实相生” 在中国画的表现意境中“无画处皆成妙境”、“万物 “老庄”学说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不在于站在客观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别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对恃,天人合一,才会昭示出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便有了中国画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艺术追求。

“老庄”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支柱。“老庄”的宇宙观是混沌而神秘的,是难以琢磨的,是意像的。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融入油画创作中,会使它成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它们共同的美学意义在于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这种影响正可以诠释哲学与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归根到底在于它们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对人生意义的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种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础上,开始其对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这种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过程出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中,从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自然艺术体现方式,一种内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恬淡清幽的审美情趣和空灵澄澈的艺术境界。

随着佛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在思想领域获得的胜利,众多艺术家更加强调作者本身的主观作用,强调艺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境。在这种艺术追求思想的熏陶启发下,唐代“意境说”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步入高峰。“意境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它是中国艺术和哲学在高度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是在不断地吸中国传统儒、释、道家各种哲学思想砂断给予艺术大量营养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中国艺术中的意境,其最高层次是禅境。“禅”,是在中国人学习了大乘佛法教义后,通过自身努力与实践所认知的。禅既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二者合一,才能直达生命的本源。当其体现在艺术境界中,飞跃的生命与静穆的观照构成了艺术的两元,这也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用佛教的语言能够详实的描绘出中国绘画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使主张“意”派的“文人画”迅猛的发展起来,在宋元时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西方当代画家巴尔蒂斯先生说的要画出画后面的东西,即精神元素,与此异曲同工。他极钦佩中国山水画家的意境表达,这在油画创作中应得以表现。

经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感染,中国绘画艺术哲学的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即由繁变简,反璞归真,从而更加强调作品的空灵意境。由具体事物的写实变为抽象的哲学意境的展现。老庄主张“五色令盲”“,无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观成为文人画家们对中国绘画的最好的表达,黑色成了斑斓色彩之后的平淡。追求墨色高度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代王维把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技法改变为水墨画技法开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表明当时中国绘画的画风已由五彩而演变成水墨。意象的自然趣味开始表现为单纯简淡的色彩和有韵律有生气的线条。在精神层面上是为达意的需要。水墨技法是一种具有朴素色相但又包含着丰富色阶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影响的中国艺术家来说,之所以去追求单纯的水墨绘画而摒弃青绿山水金碧山水画法,正是由现实的“色界”向生命的更深一层去寻求解脱的一种形式。所以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重要核心,这正是在以“老庄”、“禅”的哲学思想为内在基础,以自然的审美观念把作者的深层艺术哲学思想通过作品得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展示出审美活动的另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深层意境。

老庄哲学【第三篇】

关键词:王维;“老庄学说”;“道”;不名;“天人合一”

文人画是指封建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出现了一些文人、士大夫,他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把自己的思想用画笔表达出来,并配有书法、诗文、印章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一种绘画模式。

明代的文徵明曾说过:“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明代的董其昌更是把他奉为“南宗之祖”。它的画风有别于画院画家所作的院体画。那么王维身上的那些思想符合“道”家的思维观念哪?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太原人,汉族,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里写了画家王维早年信道,那么“老庄”思想就直接影响了他,

首先,王维年轻的时候也曾想在政治大展身手,想象古代的良臣、贤相一样,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后来,政局发生了变化,安逸生活的王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晚年他会被无情的卷入其中。

生活经历和事态变故,使得王维大彻大悟,从此他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上定居下来,并且经常去终南山。这样半官半隐的生活使王维在诗文和绘画方面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在加上王维自身高人的悟性,他把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文人思想和理念贯穿其中,这样中国画便摆脱了原有固定的模式,形成了儒家学说、道家理念、佛家意境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使中国画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内涵。这种思想是儒、道、释三家的完美融合。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进步,在这里我不谈儒、释。只说“老庄”道家思想对王维的影响。

老子2000多年前,在风火战乱中看破世俗,放弃官职,骑青牛过函谷关,应关令的请求,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皆以自然的状态运行,希望人能“自然无为”恢复婴儿时的状态,并提出人要顺应自然,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虚静寡欲、退守无争。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王维的生活经历和文艺成就怎样符合老子的“道”家思想,上面讲过王维由于战乱,看破红尘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和老子无奈辞官隐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首先两人均对事态不满,一个是全退,一个是半隐,两人的感悟也很相投,

王维是诗人,他在诗中表述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他的诗内容清新、意境深远、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景。他的画中入诗,诗中融画的境界,使他的文学自然朴实,而恬淡幽远,并有晋陶渊明的风范。这说明了王维有向往自然,回归本态的理想,这想法和老子的“自然无为”是何其相似,和“道”家“虚静寡欲、退守无争”是何其相投。这便是画家王维“道法自然”的“老子”精神。现在脍炙人口的,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泉声咽危石,日色照冷松”,“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些优美的诗句,渗透了迷人的音响,真实的色彩和色泽,描绘了一个优美宁静的“诗画”意境,这不正符合老子所构建的理想世界吗?这种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没有纷争,没有烦恼,质朴温馨、纯真自然、安闲自适的栖居之所不正是王维的诗境吗?这样两人就达到了统一默合的思维观点。这不得不说王维是深受“老子学说”的影响。

庄周,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学说,把“道”用十余万言,加以阐述。是诸子百家最杰出的代表,庄子的思想体大思精,他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涵,揭示了万物之源的“道”,道是一切自然世界、社会人心的本源,一切运转变化的物资世界和人心都无不依附与它,他提倡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返璞归真,固守天性。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王维身上那些特点是符合庄子思想的,首先在“不名”上庄子对芸芸众生汲汲名利的人生态度嗤之以鼻, 他用“腐鼠”来比喻官位,用牺牲的牛来形容那些与权势相伴不得善终的人,他曾麻衣布鞋去见梁惠王,又拒绝楚威王的高官聘请。他表现的是一种出世主义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庄子虽然在人世,却和不在一样,他虽与世人接触,眼光却超出世俗之外,行为举止都超出“形骸之外” 这是何等的处世气度。王维哪?在“不名”上虽然做的不彻底,但也的确看透世俗。他的“半官半隐”其实跟全隐也差不多,因为他已不问政事,王维生活在人世间却心系绘画、诗文,在文学艺术中陶冶情操。这和庄子的思想,完全畅游在精神境界里,完全追求精神的最大自由化不谋而合。所以王维生活在人世间,却把精力完全用在诗画上的避世态度完全符合庄子的思想。

所以文人画家王维符合“老庄”的学说,他的理论暗同“道”家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中国美术史》[M].济南:济南齐鲁书社,2000.

[2] 张伯元。古今百家国画名作欣赏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老庄哲学【第四篇】

在书中,作者提出,“老子哲学具有生态学的特质”这一基本认识,“被西方生态学者称之为东方‘绿色圣经’的《老子》所倡导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和谐观,与当代深层生态学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所揭示的人与天地山川万物等组成的自然,乃是自然的本然和理想状态,这为当今生态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诠释空间。为此,作者仔细分梳老子哲学的基本价值形态与概念、命题逻辑,充分展示经典所具有的超时代魅力,通过结合中西、古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挖掘老子思想中的“原生态”的生态智慧并进行现代生态学意义上的解读,展示并丰富了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探索和推进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转换进行了可贵和有益的尝试。

道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的,不过道家哲学的总体指向并非针对严重的生态危机而提出的,或者进一步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哲学在主旨与关涉上不能单纯地规约为现代生态哲学。在书中,作者认为,作为今人要在《老子》五千言文本中把握它的生态思想就需要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体系建构。这如同满地的珠子,如何能够取针用线将此一一串接起来,对研究者来说并非易事。令人欣喜的是,作者以讨论《老子》思想为起点,以阐释生态问题为视域,梳理出“道法自然”“生态之道”“天人之论”“道性思维”“道技之辨”“无为而治”“无为为益”等为内容的逻辑体系,从而深刻阐释了老子哲学的生态意蕴,最大可能地重构了老子生态哲学的逻辑框架。可以说,以上的范式安排做到了述之有据、论之有理,为道家哲学与生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启人心智的新思路,从而也彰显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原始道家,以老庄为代表。老子讲道法自然、致虚守静,庄子讲委运任化、全性葆真;老子讲无为而治,庄子讲生命逍遥。老子守拙藏智,庄子崇真任情。如此看来,老与庄在哲学理趣之间的微妙差别,似乎让人联想,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哲学更容易阐发出现代视域下的生态之道,而老子哲学则被后世更多地引向“君人南面之术”,衍生出“贵无”“反智”的政治哲学。这种认识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作者并未因此固守成见,相反,通过的严密论证,我们看到老子哲学中蕴含的生态价值同样丰富而深刻。在书中,作者以“道”为老子生态哲学的本体依据,着力阐释了“道”所承载的生态价值的非功利性、生态世界的多样性、平等性与一体性特质;在天人之论中,作者针对《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论述肯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维度以及老子生态哲学的审美情怀;在“道性思维”与“道技之辨”中,作者将道性思维划分为显性与隐性两方面,区别诠释了老子工具之技与通道之技的不同旨趣,并

65 3262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