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生活的影响【优秀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网络对生活的影响【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网络对生活的影响【第一篇】
首先,网络带给我们无限的知识和浩瀚的信息。网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地球村从理论变为现实。
调查发现中国网民在世界上人数是最多的,有三亿三千万,这些网民上互联网的时间大大高于其它被调查的国家,它平均在网上呆的时间是个小时。另外,在其他的指标里面,71%的网民认为他们拿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来拿,这个数字也大大高于其它的国家。还有一个数字,85%的人相信在未来10年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这个比例也大大大于其它国家的互联网网民。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而它更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增趣不少,它便是神通广大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网络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网络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企业、政府机关、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网络活跃的身影。今天网络更是走进了平常百姓家。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当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感觉到了人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是那么的零距离,通过网络我们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网络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
再次,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
网络购物:近年来,许多经销商进入网络,为顾客提供网上购物的平台。通过网络购物平台,您就可以坐在家中,在网上采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且享受的都是上门服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2600亿元,而2010年,国内的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近乎翻倍达5131亿元,也是这一年,网络购物用户增长了%。
网络办公: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区的网上办工系统几乎完成了园内的所有企业80%的业务流程,它完成拉5大类64小时的政府服务。
网络新闻:网上有广播电台、数字报刊和视频新闻等,各种主要报刊、电视台等媒体都开通网站。你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动态。
网络营销: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顶级电子商务企业,为供货商和采购单位提供网络营销平台,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等各种信息,通过网络随时和世界各国用户乃至潜在的用户进行沟通。为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继阿里巴巴之后,淘宝网站推出个人店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生意人。
网络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可以让学员随时随地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这种课堂之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让学习变的更主动,更有目的性和实用性。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知识的洗礼。
网络旅游:网络包容了天下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名胜古迹,你可以进入各个国家的有关站点,不出家门就可以游览。
网络就医:远程病情诊断正在为广大患者进行服务,在同一时间,几个地区的医疗专家可以实现会诊。一个缺医少药的山村,也可以请著名医生通过网络来诊断病情。
网络炒股: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不再人头攒动,股民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股票行情,只需动几下鼠标器就能在线交易,并可以在工作的间隙利用几分钟完成股票交易,还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技术分析,查询个股资料,获取最新证券信息等。为股民提供了最新最及时的第一手资料,颠覆了传统股民提着水壶在大厅要盯着显示屏度过一天又一天的历史。传输速度之快,资料更新之及时,令人不敢想象。
网络交友:有缘千里来相会,你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面对面但远隔千里的网上朋友。这种交往由虚拟的渠道来实现现实的交流,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论坛、邮件等等,虽然具有匿名的特点,但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这种虚拟环境变的更真实,更让网民接受。网络交往是社会上人际交往的延伸,由于网络空间的特点,它和社会上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区别,网络交往对网民的精神生活影响极大。
网络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言,网络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财富。但网络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却要更为复杂,网络除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很多负面的影响也随之而来。
首先,网络带给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危害社会尤其影响未成年人的黄赌毒,这些信息成为网络最大的毒瘤。其次,网络游戏的盛行,让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尤其是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一旦沉迷于网络,便不能自拔。第三,网络时代逐渐侵犯到合理的个人隐私,明星住址电话被公布到网络,人肉搜索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人正常的生活,这些本应该得到充分保障的人身权利,在网络时代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总而言之,随着电子网络的迅速扩张和网络社会的逐步兴起,传统的生存经验和时空观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确实也应该注意到,充斥在我们身边的网络社会并非是一片纯净的天空,一个数字化的乐园,它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消解、制度的解构、社会秩序的混乱、人格的分裂,并成为形形文明垃圾的衍生地,滋生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温床。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从未发作有任何一个事物像互联网一样发展的这么快,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消费等等方面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对生活的影响【第二篇】
[关键词]网络新词语 时尚 特点 作用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63-02
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随着网络的传播不断滋生许多新词语。网络新词语是代表新事物、新思维、新意识的词语,人们乐于接受这些词语,而且在他们的言语行为、生活方式中不断演变。在当今现代化信息时代,这些新词语得到了迅速传播,在一定时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这些新词语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
一、网络新词语的时尚特征
关于网络新词语的时尚特征还没有确切定义,我们姑且把它表述为:是指一种流传广泛、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语言现象和社会行为。反映社会热点、时代风貌,具有某些特殊的文化底蕴,能体现人们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并能代表一定阶段语言潮流的通用的新词语。一般而言,讲时尚的新词语主要是以青年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主体,反映他们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经过现代传媒技术的包装,给新词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得以迅速流行。它的具体特征是:
(一)词语的新潮性
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时期,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交流的良好平台。人们交往时都希望利用网络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于是在网络语言上力求具有新意,以期在他人心中形成鲜明的自我,这样就形成了新潮的网络词语。而社会从众心理使得人们接受、模仿新词语,使其得到迅速普及。如对研究生导师不称呼原来的“某老师”“某教授”,而称呼“老板”(权利的象征);“给我打电话”变成了“咣我”;对谈话对方不满意,称呼对方“菜鸟”。这些时尚的新词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展示了国人对语言使用的完美追求,读起来朗朗上口,显示了语言的新潮,也是对本民族语言的贡献。
(二)广泛的社会性
由于网络新词语得以广泛流行,使用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以迅猛的速度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网络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隐晦性,人们在这里交流比较随意、放松,所以“能够造新词的人多了,造出来的词能够表达出来的机会多了,使得人们热衷于新词语的表达”(李宇明,《新词语是与社会共享信息》,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尤其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地域文化僵局被打破,人们“上网”“聊天”,社会生活新词语在社会各个阶层得以流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汉堡包”等,这些“美式饮食”在我国占据一席之地说明了美国文化从语言这个方面对世界各国语言的渗透和影响。
(三)强势的前瞻性
现在流行的新词语不经意中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发展的预测,有可能在未来要左右人们的生活。如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生活的热门词小康生活、商务中心区、数字地球、纳米等,今天变成了改变生活的现实,当今流行的com时代、民生中国、气候债、爱心斑马线为明天的经济和生活描绘一幅蓝图。这些新词语与人们的思想意识进步、接受新的思维有直接关系。如环保类的“代际公平”,即当代人必然留给后代人必要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这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新词语的大批量涌现,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诸多追求。你觉得这个词似曾相识,却不能清楚地说出它的确切的意义,但它给明天的经济和生活指明了方向。”(周洪波,2006)
二、网络新词语的来源
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进步、网络的迅速普及应用、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词汇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首先谈一下产生的理论依据。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Peter Trugill曾论述:“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变化。社会语言学论证:语言是一种动态系统,与社会、共时和历时之间有内在联系。人们讲新词语是因为人处于变革的社会当中,他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即一种新的信息的传递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可以是一个综合体,既是民族文化、传统习惯的积淀,又是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的综合。一般说来,社会中的人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及途径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以期待在他人心目中形成“鲜明的自我”,于是导致了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新词新造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迅速,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身边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人们要表达,有了一种生活命名的激情:他们渴望为这些新事物赋予一个确切的名称,所以在原有的构词材料基础上构成新词。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如“小资生活”,其内涵包括一定的经济实力、稳定的生活、物质享受和精神生活的品牌化、敏锐的时尚意识等等。其中的“小资”已经失去了往日“腐化、堕落”的资产阶级形象,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超前意识。
(二)旧词新用
原有的词增加了新的含义。词的原有义项增加或转义,使得原有的词的意义扩展,形成新的搭配。如汉语中的“绿色”本义是颜色的一种。现在则赋予它“无污染、无公害的环保含义”,因此有了相应的积极搭配,出现了“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瓜果”等等新词语。
(三)外来词借鉴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机遇增多,大批外国产品、新技术、新思维涌入,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以英语外来词居多。如记者招待会(breifin)、经纪人(dealer)、show等。近年来汉语里采用音译借鉴了大量外来词语,如拷贝(copy)、比基尼(bijini)等;半音译外来词,如保龄球是由英语bowling音译后加上表义词素“球”构成的;音义兼译:发音如外来词相似,同时也表义,如黑客既有hacker的谐音,又表示词的原义;字母词,如WTO、UFO、CD等,有时候再加上汉语词素:VCD光盘、AA制等。
(四)来自方言
在我国辽阔土地上有众多的方言,因为方言具有特殊表现力,容易被众人认可,从而引入汉语中成为一类新词语,主要以粤、港台居多。如靓、爽、帅、哇噻、买单、摆平等。有些港台方言词语的引入引起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发生变异,如“美食城”引入后出现了“家具城”“火锅城”“电器城”。这些方言的引入,使原有的词语增加了强烈的感彩,丰富了汉语表现力。
三、网络新词语对人们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超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对青少年,其行为无时不带有时尚文化的烙印。表现为:
(一)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1.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手段和电视新闻、书籍、广播等传播着大量的新词语。这些信息扩展了人们的知识层面,改变了知识结构。它从不同侧面开拓了人们思考空间和鉴赏能力,打破了“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提高了思维想像力、创造力和生活热情,有助于人们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增强社会凝聚力、传播新的价值观念,使精英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
2.由于时尚新词语富有个性、轻松幽默、机智诙谐的特征和娱乐功能,能很好地释放人们的压力,使体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复,身心得到愉悦,再投入新的工作中。
3.新词语的前瞻性引导人们追踪时代步伐,也敢于预见未来的社会生活,对其充满了热情想象。从而将改变人们明天的经济生活,鼓舞人们为明天的蓝图去奋斗。
4.各民族的时尚新词语都是在现代潮流中寻找语言创造的突破口,充满着理智的内敛和知性的优雅,散发着各民族浓郁的气息。它们相互鉴赏、融合,拓宽了本民族的文化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手段,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5.现今大量流行的缩写新词语以其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适应了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满足用较少符号包含较多信息的语言交际需要。
(二)消极作用
说新词语的潮流促使人们用跳跃、冲破、爆炸等方式思考问题,反映在语言中就体现出“自由化”时尚。由于人们越来越尊重独立的个体,高尚语体不断被摒弃。人们的思维不断受西方文化中消极部分的侵蚀,导致某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偏离。追求流行、时尚使得有些词语偏离了道德标准,国外糟粕的东西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甚至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网络新词语对汉语语法规则是严重的挑战。
语言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一些词汇要逐渐消亡,另一些新词要陆续产生,流行成时尚。外来词作为文化使者进入本民族语言也无可厚非。因此可以说,新词语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今社会风尚,丰富和繁荣了语言。
参考文献
[1]参考网络文章《网络新词学习班》.http://省略/bbe/dispbbs.
[2]最新流行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
[3]程家钧。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实用新词语汉俄对照词典。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网络对生活的影响【第三篇】
即使从经验的层面感知,我们也会发现,后发展国家要适应这种变化,至少要从三个角度同时入手,一是取得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公民幸福指数的实际政策绩效,二是强化以暴力威慑和法律规范为基础的秩序保障,三是培养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府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后两者被分别视为大张旗鼓和隐性的政治控制。
在现代政治体系中,这种隐性的政治控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1)政治系统必定会垄断或封锁那些不利于政治稳定或危及到政治统治的信息,它会用强力控制大众传媒,有选择地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以营造统一舆论;(2)政治系统必定会通过诉诸道德、伦理、思想意识等各种方式的说教和灌输来强化公民国家意识,以赢得民众对宪法的忠诚、对制度框架的认同、对政府成就的赞美;(3)政府还会有目的地把政治参与节制在一个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上。可以设想,在一个缺乏基本共识的社会中,各种力量裸地对抗,而国家无法吸收或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其结果便是长时期的动荡和混乱。在此,隐性的政治控制便成为与获取政策绩效同等重要的政治功能。
互联网络(Internet)的出现和急剧扩张使这一切发生了巨变。互联网络不但是一种信息能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传播媒介;它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和运作特征基本消除了歧视,实现了地位平等的参与;它还真切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并已使全球一体化进程有了惊人的突破。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截止1998年底,全球互联网络用户已经突破了亿,预计到2000年,用户将增加到3~4亿。在中国,从1994年的数千网民发展为1998年的210万,预计今年将达到900万。毫无疑问,互联网络的扩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最醒目的特征。
互联网络的扩张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已成为政治控制的“克星”,它正以自己的节奏改变甚至摧毁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控制机制。
一。网络打破了信息垄断,瓦解了统一舆论
通过垄断信息和有意识地利用大众传媒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捕获其想象力,塑造他们的情感体验方式,是政治控制最常见也最奏效的方式。例如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防止危害政治系统安全的信息散布;对舆论的导向进行引导和监控等,在这些方面政府一直显现出高超的技巧和足够的权威。
B·安德林曾经精辟地论证过由于“印刷资本主义”(printcapitalism)的出现,有效地排除了人与人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小至一个民族大到全球都是一体的强烈感觉,他用“想象的社群”(ImaginedCommunities)来指称民族国家和阐释民族主义的起源(注:参见安德森(B·Anderson):《想象的社群》(ImaginedCommunities:ReflectionsontheOriginandSpreadofNationalism),伦敦1983年版。第16页。)。而早在60年代,传播学界的天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仅仅因为电视的大规模发展就敏锐地预见到将会出现一个“地球村”(注:参见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
在这种国家主导大众传媒的背景下,普通公众获得了接收信息(已被筛选)的可能性,但反过来向大众广泛传播自己思想的可能性几乎是并不存在的。那些企图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组织和个人,往往由于控制大众传媒的成本过于高昂而只能望而却步或者难以扩大影响。反过来看,由于传播路径的单向性,国家可以轻易地控制传媒,并用单一的内容(或声音)塑造统一舆论从而主导意识形态。
互联网络的诞生和扩张正在改变这种局面。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络靠着统一的协议,为用户提供普遍、可靠、方便的进入途径,体现了自由开放的理念和打不烂、堵不住的设计原则。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对作为网络基础的TCP/IP协议作过这样的解释:“一个个信息包各自独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讯息,每个信息包都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从甲地传送到乙地。……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讯息还是传送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注: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规模空前的超越国界的电子疆域——赛博(Cyberspace)。在这个数字化的空间中,难以控制的信息传播打开了言论自由的魔盒。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具有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它能实现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任何人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检查、修改,就可以在网络上制作他人能够阅读到的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等各种方式向量多面广的网民传播信息。“在大众传播史上第一次你将体验不必是有大资本的个人就能接触广大的视听群。因特网络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这是革命性的转变。”(注: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33位网络时代精英预言未来文明的特质》,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其次,它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技术结构把网络变成了第一种个人化的传播媒体。与电视传播那种单向、选择面窄、自由度低的特性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加富有个性,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个人也能够更加从容地选择、吸纳和传播。它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和中心的信息空间,引起了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
由于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传递渠道的极度多元化,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专控的信息和封锁权利飞速丧失,政府被迫面临信息内容无法控制的尴尬处境,统一的舆论在可预见的将来必然瓦解。
同样可以预料,在网络瓦解了统一舆论从而导致信息权威的缺失之后,网络空间有可能被真伪难辩的信息垃圾所充斥。像埃瑟·戴森所指出的那样,“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一个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注:埃瑟·戴森:《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9页。)而国家面临的更大的难题是:对此究竟应该放任自流,让民众自由抉择,还是重新祭起强权的大旗,来控制这种不可捉摸的传播?
二。网络使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渐淡薄
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的政治控制核心其实就是合法意识形态的塑造,它的目标是强化公众对当局和典则的认同感。按照美国学者伊斯顿的理解,合法的意识形态是由这样“一些原则和价值组成:这些原则与价值(使公民)根据对未来的想象、对现实的解释和对过去的印象而证明一个结构、其规范及占有者的合法性”(注: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页。)。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以捍卫本民族国家利益为内核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它通过强调一种强烈甚至狂热的爱国情感,吸引公民个体的忠诚与报效热情。它使得公民认为为了国家而牺牲奉献不但是值得的,而且是光荣和崇高的。它所“生成的团结精神和集体义务在文化衰退的环境中有着很强的动员能量”(注: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9页。)。
但是互联网络推广的价值观却是个人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观念。在个人电脑和网络领域中,有一个著名的黑客独立宣言,它宣称:进入电脑的权利应该是不受限制的,而且为一切人所有:一切信息应该是免费的(注:参见吴伯凡:《孤独的狂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这个宣言的潜在话语是一切控制都是错误的。美国政府曾经试图通过一个控制网络内容的《通讯正派法案》,结果遭到了强烈的围剿而流产。它鲜明地展现出政府控制在网络时代的命运。
与网络的个人自由主义取向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弱化政治控制的是它对全球化理念的张扬。网络不但经由虚拟现实把“天涯若比邻”的电子幻觉发展到了逼真的地步,它还真切地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在很多可见的层面上,身处全球化时期的政府都愈发无法来去自如地运作了。规模空前的恐龙型跨国公司已经与各种非政府组织一起成为和民族国家并行的国际组织单元。尤其是跨国公司使“国别经济逐渐消失,全球性的工商企业和国家政府之间出现了实质的分离,前者怀有世界眼光,后者则集中注意‘他们的’选民的福利。”(注: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跨国公司越来越向这样一个方向发展,它们“拒不效忠于任何民族国家,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润,它们既不代表其母国也不代表其东道国,而是仅仅代表公司自身的利益。”(注:三好将夫:“没有边界的世界?从殖民主义到跨国主义及民族国家的衰落”,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97页。)
跨国公司意识正在超越国家意识,全球意识正在超越和民族意识。像汤林森洞察的那样,当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和生计越来越不受其母国的机构制度的影响时,本来使他们得到安全和安定的文化归属感,也一步一步被吞噬了(注:参见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对于有钱或有知识的人来说,国家的界限开始模糊,他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栖身和创业的场所。随着精英集团国家认同感的不断弱化,有人戏称“全世界资本家联合起来”要比“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容易得多(注:参见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个人自由主义的蔓延和国民意识的淡薄,不但使后发展国家苦心培养起来的集体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信仰接近崩溃,还使国家在更宽广的领域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力量才能吸引住越来越没有祖国观念的精英人才,在此之前,人才的流失是难以遏制的;另一方面,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又从根本上毁坏了国家强大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是精英人才对祖国的漠视,另一方面知识和财富领域的弱者却给国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产生了更严重的依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可能呈现噩梦般的循环。
三。网络冲破了节制政治参与的阀门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曾经着力阐述后发展国家必须控制政治参与的道理。他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注:塞·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1页。)这样一个公式来说明,当政治制度化还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很多后发展国家,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公民的参与局限在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对自发组织的政治参与行为都是严格控制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增生。它按照不同的主题把人群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电子方式把这些公民链接在一起。由于利益的表达和聚合更加自由,兴趣爱好相投或意识形态取向一致的人们在线路上即使进行跨越国界的交流和组织活动也相当容易,不必提交申请或支付任何有形的管理费。网民们甚至可以自己进行民意测验,围绕各种争论组成自己的“电子政党”或“电子院外集团”。
这种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控制的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觉,它甚至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可以设想,一个连线的、一拨即可通达的议会,每一项议案都可能会引来大量电子邮件;一位亲和的政治家可以立刻看到公众意见的调查,而一个社群则可以通过“在线(online)参与”的方式进行政治对话,向政治体系输入要求或支持。其后果是,一方面政治活动“变得如此轻而易举,以致再没有什么规模太小、或太涣散的事业”(注: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339页。)。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整合则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常常不可以实现了。所以,在多数人难以形成共识的信息社会背景下,整合严密的少数派权力就会被充分凸显出来。“以那些能最有效地动员自己特殊利益的群体的人为特征的时代即将到来。少数派的否决代替了多数派的表决。”(注: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政治参与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其一,网络的发展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不平衡的。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络基本上还是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互联网络的基本价值主张也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后发展国家的电子化政治组织和政治参与因此常常会被那些美好但不一定符合国情的理念所牵引。其二,网络的发展在国家内部也是不均衡的,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后发展国家阶层之间的差距。所谓“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赤贫者”的划分正在成为现实。那些现阶段能够使用网络这种先进信息工具的人群,主要集中在知识层次较高和收入相对丰裕的年轻一代,他们对历史与国情的了解不一定深厚,他们对文化传统的抗拒却很强烈。他们的政治愿望与“圈外的”公民有可能进一步疏离。
网络对生活的影响【第四篇】
关键词:网络 影响 生活 思维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181-02
计算机网络改变了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及思维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1. 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的兴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具体表现在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及情感交流方式。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意味着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从事特定的事务。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从事各种基于因特网的工作,网络成为人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平台。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展了人们工作的时间、空间距离,扩大了人们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电子邮件(Email)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信函往来,大大节省了时间,缩短了距离;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授课由教室延伸到网络,由在校生延伸到所有想接受教育的人,扩大了工作范围及对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SOHO一族。SOHO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单独办公、家庭办公)的首字母缩写。这是基于国际互联网上的、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工作的、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的、不受发展空间限制的白领一族。SOHO族从事的工作多是可以在家中独立完成或能在网上与他人协同来完成的。淘宝网上的众多卖家有一部分便是此类人群。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
网络兴起前,人们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各种组织机构获取信息。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个领域、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媒体信息,人们通过搜索引擎技术,筛选网络上的文字、声音、图像:通过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对信息进行有效获取和使用。第十一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获取信息是第一位的。%的人将获取信息做为上网的最主要目的。网络时代人们以自身为中心的信息获取更准确、更及时,这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天津市社科院有关专家对天津市近10家外企中的1000余名青年白领进行了关于“日常休闲方式”的调查。调查显示,有近八成被调查者将网络休闲娱乐作为首选。根据第十一次CNNIC调查结果,%的人将休闲娱乐做为上网的第二目的(第一母的是获取信息)。“2008上海国际数字媒体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于2008年14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副主任陈勇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半数以上的网民玩过网络游戏,达到1亿多人。各种类型的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网民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人们将网络作为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的原因很多:首先,网络提供了多种休闲娱乐方式,人们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写博客,聊天交友,无需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其次,人们通过网络游戏等休闲方式,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此外,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的人更喜欢在虚拟的网络中结交朋友。
网络改变人们的情感交流方式
传统的结交朋友的方式是经由双方都熟悉的人穿针引线,或由同学、同事关系发展而来,交友的数量、地域范围相对有限。进入网络时代,人们通过网络结交朋友的数量巨大、地域广泛。众多交友网站的兴起,QQ、MSN等即时交友聊天工具的使用,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交友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们的网络交友需求之大。第十一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7%的人上网以交友为目的。现实生活中与朋友不能当面自由讨论的问题可以和“网友”毫无顾忌的轻松的交流。异性之间的“网络友情”甚至能升华为“网络爱情”,谱写出浪漫的“网恋”之曲。
网络,给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空间、交往空间,改变了过去那种社会交往与控制的模式,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人们的网络情感交流方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性。“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网络上曾经非常著名的一句话,虽有几分夸张,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却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能无视网络虚拟性及隐蔽性所带来的网络情感交流的风险性。
2. 网络对人们思维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它对人类最深刻、最内在的影响恐怕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这种影响是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网络文化对人们思维产生影响的物质基础。
思维超文本化
因特网是由众多的节点相互连接起来而形成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拓扑结构。网络资源以超文本的方式链接起来,人们随意点击链接便可打开与其相关或者毫不相关的信息,获取各种资源。超文本的资源链接方式使得人们形成“超文本化”的思维方式。
超文本化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非线性”。传统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线性的,即直线的、单向的、缺乏变化的,它遵循时空顺序,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发展,极少有随意性和跳跃性。而超文本化的思维方式如同因特网的拓扑结构一样,呈现出非平面的、立体的、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非线性”是超文本化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时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同时阅读、写作、收看视频、聊天交友:人们能够借助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可以多角度审视同一问题;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从而使得人本身成为信息的媒介,人处于没有中心、没有边缘的信息之网中。网络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具有了超文本化的“非线性”特征。
思维开放化、多样化、发散化
基于“非线性”,超文本化的思维方式衍生出“开放性”、“多样性”、“创造性”及“发散性”等特征。20世纪3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现代科技革命引发了人类思维的巨大变革,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科学思维方法。随着系统科学不断发展,思维实现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变: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从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从保守性转向创造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思维方式再次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纷纷提出“网络思维”的概念。作为现代思维方式的最新形式,网络思维方式具备上述的“开放性”、“多样性”、“创造性”同时,在横向、纵向、空间结构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发散性”。
“交互意识”增强
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它的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这种特性叫做网络交互性。网络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相比,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在交互的网络文化中,人们的表达意识、参与意识、交流意识比在传统文化氛围下更强烈,更容易得到发展。“交互意识”的增强是由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决定的。
网络对人们思维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学者纷纷提出“网络思维”的概念。这是人们受网络影响而形成的现代思维的最新方式。有人认为“网络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网络,是网络化了的思维,是类似于人的大脑神经和血管组织的一种思维结构。它的网络状结构使它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网络思维产生于人们的现代网络生活,同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是超越以往一切思维的全新的形式,而是综合了人类原有思维形式的最新发展。正如黑格尔所提出的“圆圈”的比喻,即“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网络思维这个“圆圈”如同任何思维方式一样,既有作为新生事物的“发展、上升”的一面,也有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3.省略w.省略/research/qiye/htm2008/(2009-8-7).
[2]网络游戏成为我国网民主要休闲娱乐方式[DB/OL],http://省略/f/server/085/20/(2009-8-7).
上一篇:文物保护法规(优质4篇)
下一篇:消防主题班会(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