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原文课文(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凡卡原文课文(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凡卡原文范文1
《凡卡》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九岁儿童凡卡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沙皇制度的不满以及对凡卡的同情。这篇文章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凡卡和许多破产农民一样被迫流入城市。他在鞋店里当学徒,遭受着老板、老板娘、伙计的毒打和捉弄。他给爷爷写信,求爷爷带他回村子里去。
学了这篇文章,我真想对老板、老板娘说:“小孩子做错一点儿事,是可以原谅的!你们为什么要骂他、打他,让他挨冻、挨饿…?难道你们没有孩子吗?你们对自己的孩子很好,对凡卡为什么不能好一点儿呢?他也是父母生的,是人,你们这么打他,于心何忍啊!你们简直不是人!”
我想对伙计说:“同样是破产的苦难农民,同样是沙皇制度的受害者,同样是寄居人家屋檐下的小麻雀,为什么不能互相关心、帮助,而要嘲笑、捉弄凡卡呢?难道你们认为你们年龄比凡卡大,地位比凡卡高一点儿,便是凡卡的主人吗?事实上你们还不是皮鞋匠的仆人,你们只是比凡卡幸运一些,有什么了不起!”
凡卡原文2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进入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作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一、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意识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进行评价,体现一种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就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采;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二、锻炼学生的批判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新闻记者是学生在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显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推翻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在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三、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源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凡卡原文范文3
新闻背景
玄曦皓
《阿凡达》落败奥斯卡的两大原因
都说奥斯卡是艺术与商业齐鸣的电影殿堂,可是凌驾于艺术与商业之上的,则是政治态度与社会价值观,而这个方面是卡梅隆此次落败的根源。
一、政治态度
将这两部电影的政治态度作比较,有个明显的特质,社会大众喜欢看《阿凡达》,因为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弘扬了被侵略者必然战胜侵略者的精神;统治阶级喜欢看《拆弹部队》,因为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战争的美化,而这种美化对于统治阶级为了各种利益而去发动战争,起到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
这对于《阿凡达》是非常不利的。奥斯卡虽然标榜与政治划清界限,完全提倡电影本身的素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政治立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再加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只获得区区六个技术奖项,惨败给了前妻凯瑟琳的《拆弹部队》。结果一出,一片哗然。对于《阿凡达》的忠实拥趸来说,这无疑是当头一棒。然而,另外也有一种声音,称《阿凡达》败北是一种必然……上美国目前国内舆论并不太平,经济状况也处于疲软期,非常需要政治态度鲜明的“主旋律”电影来充当国家的助力器,《拆弹部队》正扮演了这一角色。
二、价值观
美国电影在输出资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输出,其影片内注入的美国精神、英雄崇拜、资本主义道德甚至新教信仰等核心价值观,长久以来都是一个重头戏。不妨对比一下《拆弹部队》与《阿凡达》:首先,两者都有鲜明的英雄主义特质,这一点无异。其次,在资本主义道德的诠释上,《阿凡达》实际上是站在了资本掠夺的反面,对这种为资源利益而横征暴敛的行为进行斥责;《拆弹部队》则使因资本掠夺而爆发的战争变成了一场带有浓烈正义感的战争,这一点对于战争的发起方美国有利。此外,《阿凡达》中对于军人形象的贬低,与《拆弹部队》中的正面褒扬也是截然相反的。
《拆弹部队》中所表露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精神的提振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结束,所有人都该去收拾行囊准备下次的对决。从美国的大社会到奥斯卡的小舞台,一切的一切都酝酿在不同的变革之中,不知是否应了那句老话――穷则思变。■
慕容天涯:
这预示着当今世界电影风向的战争,那就是:创意和想象力输给真实与写实;反侵略思想不敌狂人战争;而电影历史的分水岭,输给一部潜藏的美国主旋律;毁誉参半的写实片,战胜了人类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想象力。
路人HUI:
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让无数的美国家庭饱受创伤,《拆弹部队》映射了当代美国人的心态。片中有一个片段:上校善意地送走老百姓,却突然被炸得粉碎,情节虽老套,但足以引爆所有美国观众的情绪。
东垣:
《阿凡达》没有那么好,好像除了这些特技带来的极强的视听效果,剩下的就什么也没有,主题更是老套。《阿凡达》与奥斯卡大奖无缘也不无道理。与此相比,《拆弹部队》表现得更为深刻,更具现实性,有内涵,而《阿凡达》更像一部美丽的童话。
研一色
电影《阿凡达》的确不应获得奥斯卡
正如奥斯卡最终的评奖结果一样,我从看完《阿凡达》之后就深感它难以复制《泰坦尼克号》的成功。的确,我们承认《阿凡达》秉承了卡梅隆《终结者》、《异形》等影片所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想象力交织的技术元素,但《阿凡达》在精神领域和艺术水准上,非常让有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观众失望。究其原因,《阿凡达》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的成像效果,侧重于画面的勾勒与营造,在想象力上费尽心机而忽略了故事的创新性与艺术的感染力。对习惯了数字技术应用和经历了《失落的世界》惊呼的美国观众而言,特别是奥斯卡专业评委来说,《阿凡达》只是一个技术的空壳。对于《阿凡达》这样的影片,其实故事本身并不重要,人们在媒体的宣传攻势下,已经改变了对影片关注的重心,从故事层面转移到了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的范畴。这既是《阿凡达》成功的起点,也是它的败笔所在。换句话说,当故事电影失去了被人们赖以喜爱的本质,那么电影就只剩下了一副华丽的躯壳,电影的意义也就同时丧失殆尽……
在《阿凡达》甚嚣尘上的时刻,每个人对影片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喜欢《阿凡达》中的技术力量,有人喜欢《阿凡达》的人物形象,有人不能苟同《阿凡达》表现出的文化意义,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对电影艺术有追求的爱好者,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爱心的人,我们需要理智和冷静地看待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包括《阿凡达》这样比较流行的所谓智能电影。《阿凡达》在数字技术结构故事的表象下所隐藏的文化意图和文化认同的力量,值得我们深思和分析。我本人认为,不能不对《阿凡达》等美国大片的影响保持理解基础上的警惕性。
《阿凡达》票房再高,导演的名气再大,也不可能在没有原创故事性的现实条件下,获得奥斯卡的垂青。■
Honey
《阿凡达》被“强拆”留下奥斯卡最大“杯具”
我力挺《阿凡达》,它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无所谓什么奥斯卡。我承认我一直看好《阿凡达》,除了“史上最卖座”云云的形容词之外,我是真的有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诚然《拆弹部队》也的确是无可挑剔。当两个片子都接近于完美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被“杯具”。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我公你母。”显然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在奥斯卡的台下是一只败走的公虎。
很多人在评价这个颁奖结果的时候,指出《阿凡达》输在剧情上,虽然史上最棒的特效和票房赢得极高口碑,但是都难以弥补剧情上的缺陷。老实说我根本不认同这种说法,至少我“固执”地认为,这类说法都是些牵强附会的言辞,说《阿凡达》剧情有缺欠根本就是吹毛求疵!
电影是一种不能量化的东西,对电影的评判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为了让奥斯卡的评选更有进步意义,评审团约定俗成,会给每年的奥斯卡定一个主旋律,而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恰恰就是输在了不可抗拒的主旋律之下,而非输给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细究这两部片子,一个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和钉子户的较量”,用科幻的方式、强势的效果带来强烈震撼的划时代大片;而另一个则是近乎温柔地触及人的内心深处,娓娓道来美国人在伊拉克战争后留下的心灵隐痛。一个是遥远的潘多拉星球征战;一个是站在美国人立场上的对现实问题的考量。在美国这样一个“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国家,用脚趾头也想得到结果!所以说,《阿凡达》并没有输给《拆弹部队》,只是它很不幸诞生在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意识环境之下,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主旋律的牺牲品。
最后我想说,奥斯卡评的不是电影,是寂寞!这个寂寞是美国人凌驾于电影之上的主流社会意识!■
观点
正方:商业片没有什么不好,尤其是《阿凡达》这种,卡梅隆同学不遗余力地把3D技术用于这部片子带给观众,为电影业、IT都指明了方向。艺术不是孤立的,技术不是空洞的,科学不仅能够杂交水稻,不仅能够发射飞船登月,更能够把成龙大哥那种拼了老命拍特效的电影人解救出来。
凡卡原文4
关键词:读写结合;方法;例谈
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读写结合是学习作文的重要方法。下面介绍以借签写法为目的的几种读法。
一、写读法
写读法就是取1篇或一段文章,先用心读上几遍,然后默写。默写时,能记得原话的用原话,不能记得原话的,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与原文对照,看看那些地方不如原文,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加深理解,体会原文表达的妙处,加强记忆,直接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有相当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习表达的好材料,用写读法进行教学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瑞雪》中的一段,原文是:“今天清早,雪停了,天也晴了・・・・・・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这一段话描述的是一幅瑞雪图。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今天清早的天气情况。第二句写一轮红日升起来后的景象,第三句写阳光下的田野与群山的雪景和作者的联想。先让学生理解了这段话的写法之后,再反复读几遍,然后默写。一个学生默写的是:
今天清早,雪停了,天业晴了。一轮红日升起来,照的大地分外耀眼。白茫茫田野,搞过群山遍深银装,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收的图画。
总的讲,学生把原文的意思大体上写下来了。但有几处明显地不如原文:①原文第二句把字句被改为陈述句,就不能突出雪后的景色,并且与第一句话写的意思分割开了;②原文第三局是两个对偶句,即雪后的田野和群山相对,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也是匹对的。而默写和群山相对,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也是匹对的。而默写文失去了原文的结构美和整体美;③原文的“丰年”被写成“丰收”,“巍巍群山”被写成“高高群山”,默写文不如原文准确。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距呢?即是学生读书的时候漫不经心,没有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这一对照、分析,比读数遍,比一般性的背诵下来,学生理解得还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二、测读法
测读,就是边读边推测。这样做,可以训练写作思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读以记事为主的课文,不妨推测事情的发展经过和结果;读以写人为主的课文,不妨推测人物的命运和特点。如《饲养员赵大叔》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我第一次看他喂牲口是到赵家沟的第二天中午”。读了这个开头,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推测;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呢?这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表现在什么方面?这篇文章后面叙述的重点应放在哪个字眼上?如果是你,会怎么写呢?当学生推测完上述问题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下文。如果后面的安排果不出学生所料,就说明自己的构思符合作者的意图;反之就要让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好在什么地方。从中学会本文的写法。
读了《凡卡》开头,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推测:圣诞节前夜,凡卡写信为什么要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再写?他在心里头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这些内容跟谁有关?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不写行吗?凡卡写的信是寄给谁的?九岁的凡卡这样做有危险吗?是否可以改变他的命运?
经过一番推测,大体不出学生所料。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个开头的理解,还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此外,运用测读法,还可以根据课题、课文的结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三、比读法
有比较次优鉴别。比读法就是选一些体裁内容相近而写法不同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文章的异同优劣学生就能从鉴别中学作文,学会一种体裁一种内容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的写作方法。小学语文课文有它的延续性,运用比较法可以把中高级的课文结合起来。常见的可分状物写景的:如《翠鸟》与《燕子》比,《瑞雪》与《第一场雪》比,叙事抒情的:如《再见了,亲人》与《别了,我爱的中国》比;写人记事的:如《我的弟弟》与《少年闰土》比,《赶羊》与《飞夺泸定桥》比等等。同时,还可以比文章的开头,比文章的结尾,比文章的过渡照应,比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描写等等。
四、抄读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读法就是把别人的文章抄下来,然后再读,这样印象就深了了。作家从维熙读书时喜欢大段地抄书。因为只有你记得人家是怎么写的,才好想到自己怎么写。为此,课本与课外读物中许多警辟的词句、精彩的描写,都可以让学生抄下来,常见的可分写人的,写物的,写景的,写事的进行归类抄读。并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写作文时,指导学生加以运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一是要找到读写结合的连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二是不要把每一次的习作练习看成只有作文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
凡卡原文5
关键词:学情 教学内容 选择 开发
一项调查表明,近80%的学生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时常存在“我懂了的内容老师反复讲,我不懂的内容老师偏偏不讲”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真正的学情。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生成是多方面的,如文本和教师的个人特点等,其中,学生的学情是核心依据。
一、教学内容要借力学生的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这里的“起点”主要指在教学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如对课文部分字词、主要情节、表达手法等粗略的掌握。“不教已懂的”,对于学生已有的起点基础,教学中要避免从“零”开始授课的重复费时避免简单的情节分析。借力起点,对内容作进一步的优化与统整,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新果实”,获得一定的能力转变或提升。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我进行了学情前测,结果显示95%的学生自读课文后,已知道了课文的主要情节是说“凡卡受到了虐待,生活悲惨,他很想让爷爷接他回乡下”。于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要求“用短语概括发生在凡卡身上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分类”。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一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需要;二是对这些事情分类,感受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这样的教学,努力由教学情节教学向能力提升训练转变。
二、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
“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这是当今语文课堂现状的一个焦点。教师如果仅从教学方法上去改进,仅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从实质上解决。如王荣生所指出,很多优秀课例成功的要诀,在于教师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了解到学生很想知道“我”和闰土以后的事情,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于是,我选择了“再见闰土“的部分教学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猜猜长大后的闰土可能会是怎么样?当我出示《故乡》原文中描写长大后再见闰土的外貌描写时,学生感到非常的惊讶。我趁机问学生,此时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怎样一个闰土?最后指出这是“抓住外貌特点”表现人物个性,是写人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要对接学生的未知点
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这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教学经验。叶圣陶指出: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予以指导具有延伸性。这里面的“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就是学情,是学生的未知点,“地方”就是教学内容的开发土壤所在。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让学生找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对这篇课文到底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各执一词。课后,我查找了资料,发现《只有一个地球》原文的出处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的研究报告,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来这是1篇演讲稿,所以它有拟人、比喻、抒情等表达手法。可这一点,学生是不知道的。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先让学生阅读《只有一个地球》的原文背景,再根据来源,让学生推断它与说明文、议论文的不同之处;最后告诉学生这是1篇演讲稿,既阐述了地球特点又抒发情感号召大家保护地球。
四、教学内容要捕捉学生的异常点
“异常点”主要指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常人不符,超出了教师备课时的预设范围,是未及预料课堂生成。如果教师能尊重这种异常,关注个别学情,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时会生成意外之喜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就“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展开想象时,有个学生小声嘀咕了一句:“这么重要的内容,课文为啥不具体写?却把人们阻挡他写这么详细?”这个问题时,让我猝不及防。但我没有置之不理,却顺着它,让大家再读课文,一起找这样写的原因。学生找到了答案:从重复写时间上已经看出了这位父亲挖得时间很长;从后面的句子的父亲外貌神态描写上也能想象出父亲是怎么挖的,要是再具体写,就显得嗦了;前面把人们劝阻他写得越详细,越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情景有多危险,这是侧面描写”……我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是一种表达方法,但是侧面描写、反衬描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
上一篇:寂寞暴走歌词精编2篇
下一篇:群众评议范例(实用【汇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