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市场化优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城市管理市场化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市场化【第一篇】
一、我国保险费率市场化的效应
保险费率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保险市场也会因此而发生复杂的变化,但费率市场化的基本效应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这三者构成了保险市场的其他复杂变化的基础。
(一)费率水平下降
费率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体制性下降和竞争性下降两个方面。体制性下降主要是由经济体制转轨造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保险业不仅承担着补偿由各种风险引起的经济和社会损失的责任,而且还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筹集资金的重任,因此保险业必须有较高的利润产出能力。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承保利润,单一化的利润渠道以及垄断性的保险经营,必然导致保险费率被高估。费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保险公司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商业经营主体,市场才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基点,这种职能与角色的变换必然使费率水平下降。
竞争性下降则是由保险经营由垄断型向竞争型转变造成的。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在垄断经营条件下,厂商的产品价格必然偏高,因此我国保险在垄断经营的条件下费率也会被高估。随着保险市场由垄断型向竞争型的转化,在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消费者回归的条件下,除少数险种(如农业保险)的费率水平可能会有所上升以外,大部分保险产品的费率会下降,回落到保险市场的均衡水平,甚至会低于该水平、低于保险经营成本。
目前竞争性降费的实例典型的有机动车辆险和企业财产险的费率下降。自广东实行车险费率市场化以来,深圳市保险市场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分别于2001年4月、7月和10月实行了三个阶段的改革,其结果是车险费率连下三个台阶。截止2002年第一季度,深圳车均保费已由去年同期的6683元下降到4070元,降幅达39%.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的平均费率也由4年前的3%下降到目前的1%左右,有些保险公司将企业财产保险的费率降到原来的20%时也很难将该业务做成。
(二)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在短期内会有所恶化
由于费率市场化会导致保险费率水平的下降,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也会因此而趋薄甚至变成负数,这必然导致保险公司在短期内发生支付困难,经营状况因此出现恶化。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又容易导致保险公司进一步降低费率,从而出现降费—赔付率上升—经营状况恶化—提高市场份额的期望—降费的恶性循环。有些公司可能因为来不及扭转局面而会出现长期性的恶化并进而被收购或兼并。
(三)保险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费率市场化赋予保险公司自主开发保险产品的权力,必将极大地激活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并带动各种服务的创新。随着新产品、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保险供给水平不断提高,新的保险市场也将不断被开拓出来。同时,在保险公司保险责任不减少的同时,费率下降也降低消费者的投保成本,从而进一步唤醒消费者的保险意识。特别是在费率市场化以后,保险中介机构参与费率调整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与保险公司讨价还价,通过压低费率或者扩大保险公司的承保责任招徕更多的保险业务,进一步培育和激发了消费者的保险需求,消费者的保险支出也将随之增加。在保险供给能力与保险消费需求的共同增长且相互作用之下,我国保险市场的规模将会迅速扩大,保险市场的潜力也将加速释放。
二、费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体系日渐完善,保险市场机制也日趋成熟,在保险监管方面,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充实,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逐渐形成,基本具备实现费率市场化的条件。但与此同时,费率市场化对我国保险公司的挑战也相当明显,这些挑战主要包括:
(一)对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挑战
由于费率市场化将导致费率水平的下降,因此费率市场化构成了对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重大考验。如果因费率下降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构成消费影响,就不仅会降低保险公司对费率市场化的支持度和能动性,甚至产生抵触,而且会降低保险公司参与费率市场化的能力,导致保险费率市场化的步伐被推迟。现实情况恰恰在于,由于经营环境的恶化(注:总的来看,保险市场化的深化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但由于当前保险市场上一些不规范的经� ),我国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下降,成为制约费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从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来看,2002年1-6月,我国人身险营业费用、手续费和佣金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和%(注:在此我们要关注的是,2002年1-6月,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其原因在于寿险公司推出了大量的新产品,市场反应热烈。但是,寿险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保费增长本身就具有递增的特征,而其成本不应有剧烈的上升,否则会影响到将来的给付。),这表明我国寿险公司的营业成本在迅速增加、财务状况恶化。财产险公司的情况也不理想,2002年1-5月我国财产险市场的综合赔付率已达%,比上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有些险种的赔付率已经超过了50%,企业财产险的赔付率甚至达到了70%.经营状况的恶化必然导致盈利能力的下降,2002年1-6月,我国全部寿险公司的账面利润为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亿元,降幅达49%.全部财产险公司同期账面利润为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亿元,降幅达49%.全部财产险公司同期账面利润为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亿元,降幅达22%.
费率下降必然要求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相应提高,以弥补由于费率下降所造成的承保利润的亏空。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结果也很不理想。2001年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为亿元,当年实现收益为亿元,收益率为%.2002年1-6月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亿元,实现收益亿元,收益率下降到%.
更为严峻的是,在承保利润下降已成为必然趋势的情况下,短期内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能力难以有明显的改观。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利好因素较少,降息对股票市场的刺激效应有限,却降低了协议存款和债券的收益率,保险资金运用的赢利空间不大。另一方面,保险资金运用目前仍然局限于银行存款、购买债券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等领域。《决定》在向企业开放保险资金运用的同时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国内保险公司期待已久的成为基金公司发起人和尝试混业经营、加快金融产品融合的愿望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使保险公司的赢利渠道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而且,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开拓市场的主打产品——投资连接型、分红型产品也因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获利能力的低下而使该类产品的竞争力削弱,退保率上升(注:2002年1-6月我国投资连结险的保费收入为亿元,同比下降36%,退保率为%,上年同期投资连结险的退保率则仅为%,同比增长了个百分点。)。
(二)对保险市场规范化的挑战
我国保险市场的格局是:在数量上占10%的保险公司占有95%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其余的数量上占90%的保险公司占有5%左右的市场份额。众多的中小型保险公司急于提高各自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方面不惜代价和成本,亮出浑身解数争夺市场,而位居前列的保险公司为了保持既有的市场优势和份额,在市场竞争方面也大展身手,使保险市场硝烟弥漫、风声鹤唳,各种非规范竞争层出不穷,保险市场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受到消极影响。当前国内保险市场上非规范竞争的表现主要有:侵犯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在设立地区壁垒的同时跨地区开展保险业务;窃取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诋毁竞争对手;利用行政手段干预保险市场等等。其中,通过高手续费、高返还率、低实际费率争揽保险业务、安全无事故返还等最为常见,这种自杀式的竞争手段不仅增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而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非规范竞争手段的泛滥表明保险公司规范竞争手段的不足。除了利用价格手段以外,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足够有效的手段、特别是服务方面的手段赢得竞争优势。费率市场化在赋予保险公司自主确定条款和费率的权力,在保险公司已经习惯于用价格竞争手段开拓市场的情况下,有可能充分利用这种自进一步降低费率,出现竞相压低费率的恶性竞争的局面,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各种规范化的竞争手段由此进一步受到排挤,使费率市场化的真正意义得不到实现,而且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从规范意义上看,竞争手段的丰富和完善是保险公司迎接费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但在费率市场化迅速推进的条件下,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技术条件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竞争手段,而倾向于直接降低费率并导致恶性竞争。所以就短期而言,费率市场化对规范保险市场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挑战
费率市场化目前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经营的独立性和市场应变能力,同时对于保险公司也是一个考验。在一定意义上,费率市场化对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构成了挑战。具体而言,国内保险公司除了上文论及的赢利能力的挑战外,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构成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挑战:
第一,对保险公司抗御市场风险、应对市场不确定性能力的挑战。费率市场化对保险公司可能造成的风险除了保费收入减少、支付困难以外,还会导致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相对增加。同时,由于费率市场化会导致费率下降,投保人可能会要求退保后依照低费率重新投保,使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此外,由于费率市场化使市场稳定的“屏障”被冲破以后,保险市场会因费率的波动而波动,保险市场由此也会变得更加不确定。特别是在金融自由化推进的过程中,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各种国内外政治、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都会因国内的利率、汇率等造成压力甚至冲击,这必将造成费率波动的诱因,从而对稚嫩而又脆弱的保险市场造成冲击,使保险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恶化。
我国保险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除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因资本实力较强、市场份额较高而具有相对较强的抗御市场风险、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以外,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相应实力都较弱,难以抗御费率市场化以后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果因费率市场化而使保险公司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或者因费率市场化而使保险市场的波动性增强,都将会对保险公司抗御市场风险,应对市场不确定性构成挑战。
第二,对保险公司技术能力的挑战。费率市场化使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压力加大,保险公司必须通过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扩大自己的品牌效应。但是,我国许多保险公司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产品开发的组织机构建设和技术力量的组建工作都还非常薄弱,有些甚至还没有独立开发保险产品的实践,其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靠模仿和改造其他公司,因而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同时,保险费率的厘定要以良好的精算技术为基础,而目前我国寿险精算尽管已有一定的历史,但主要是对国外技术的模仿,还没有建立适应中国寿险市场的精算技术体系。非寿险精算学则刚刚引入我国,不仅精算技术人员高度稀缺,而且非寿险精算所需要的大量历史性、基础性资料严重缺乏或失真,使非寿险精算因缺乏基本技术的支持而无法展开。
(四)对保险监管的挑战
有效的保险监管是费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条件和保障,当前保险市场降费的过滥和无序是保险监管不力的反映,同时也表明保险监管还难以适应费率市场化的需要。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习惯于对保险机构设置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审批,习惯于通过对有突出性不良表现的市场行为的监管,而对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及与偿付能力有密切关联的一系列指标体系的监管严重不足,使保险费率不能被有效纳入保险监管的范围。同时,由于信息监控手段的缺乏和技术能力的缺乏,保险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对保险市场的费率变动进行跟踪监控,不能对费率的调整做出合理与否的科学判断,也难以对各种保险产品的费率提供参考性的数量标准和指导,导致保险市场的费率变动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任其发展。此外,对于各种恶意降费行为,保险监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手段予以制止和制裁,而且执行的力度也不够,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也使费率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现行监管体制下,如果费率市场化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层开,必将构成对保险监管的严峻挑战。
对于费率市场化的挑战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在现行条件下,尽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费率市场化是我们当前必须走的一条路。我国费率市场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背景是:国内的保险公司面临着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的威胁与挑战以及WTO规则对我国现存的保险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的挑战。我们加入WTO、遵循WTO的普遍规则决不是要引狼入室、扼杀国内企业,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去加入也就是了。我们加入WTO一方面是为了引入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增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也使我们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我国对国际经贸活动所遵循的游戏规则的影响力,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维护我们的正当利益。因此,我们加入WTO不是要给国内保险公司断生路,而是要为其找生路。
费率市场化也并非洪水猛兽,费率市场化也会促使保险公司加快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强化内部管理,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节奏,更加注意风险的防范和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和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事实上,我国已经开始了费率市场化的实践,许多保险公司已经接受了费率市场化的洗礼,培育了一定的应付挑战的能力。只要我们从容面对,精心实施,加强监管,我国的费率市场化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三、推进保险费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费率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费率管理体制是费率市场化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费率市场化的初期尤其如此。为此,我们要建立由保险监管机构、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科学分工的保险费率管理体制。《决定》规定,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其他险种的条款和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鉴于当前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实际费率比较混乱,同时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缺乏独立制定条款并厘定费率的能力,注意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在条款和费率厘定方面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保险行业协会有诸多保险公司参加,可以更好地协调保险公司的行为,消除他们在费率和条款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分歧,还可以沟通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之间的重要信息,使保险费率既符合监管要求,也能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保证市场效率。同时,由于保险行业协会掌握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可以对保险市场上普遍使用的险种制定参考性的条款和费率,保险公司可以在参考性费率基础上自主确定浮动的范围。
此外,保险中介机构在费率市场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保险中介机构可以通过其熟悉市场、掌握大量信息和具有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优势,为保险公司的费率厘定进行指导和帮助,有些甚至可以保险公司的费率精算与厘定。
(二)加强保险公司精算体系的建设
精算是保险费率厘定的基础,针对我国保险公司精算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费率市场化要以完备的保险精算 首先是要制定和完善保险精算法规和精算制度,严格规范保险公司的精算行为。其次是扩大保险精算人才的培养面,壮大保险精算队伍,并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精算资格认证制度,确保保险精算人员的质量。保险公司在目前国内精算人员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应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的保险精算人才为公司服务。再次是加强保险精算研究,注意充分吸收国内外保险精算研究成果,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保险精算模型。同时,丰富保险精算体系,扩大保险精算的范围,使保险精算成为厘定保险费率的重要基础。最后通过迅速收集、加工整理和补充数据资料等方式,建立保险精算数据库,使保险精算建立在丰富、完整而又真实的资料基础之上。
(三)提高保险公司产品、服务与营销创新能力
费率市场化为保险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了契机,保险公司应充分得这种自,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努力创新产品和服务。在费率与条款设计方面,改变单纯通过优惠的价格获得竞争的传统,真正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和服务客户、防范风险。加强对保险产品的包装,使条款更加清晰易懂,简化投保程序以方便客户投保。加强公司产品和形象宣传,扩大公司的品牌影响,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化。同时,开拓营销渠道,加强银保合作,充分发挥各类保险中介在产品营销中的作用。在营销中切实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升客户价值,使客户利润贡献度和企业最终效益都能得到提高。
(四)增强资金运用能力
增强资金运用能力是费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金融深化的发展,保险保障和投资的双重功将得到充分的体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互动因此将成为必然趋势,保险资金将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生力军。对此,保险公司应早做准备,通过增强资金运用能力,丰富公司的获利渠道和竞争手段,提高竞争能力。对于闲置资金充裕、资金运用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要力求充分把握市场机会,在多变的市场中获取利润。而对于闲置资金数量有限、资金运用能力不强的保险公司而言,则可以通过委托理财等方式将闲置资金委托给信誉好、投资能力强的金融机构运作。
(五)提高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
保险费率市场化在形式上是对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评价的市场化,而实际上是对保险公司综合竞争能力评价的市场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能力除了受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知识、信息、技术和管理。其中,国内保险公司目前最大的内伤就是管理水平的低下,组织结构的科学化是管理优化的前提。因此,国内的保险公司首先就要建立起市场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其次,加强管理的基础建设。优化企业内部部门结构配置,优化企业内部流程,建立各种数据与信息收集、集中与分析和控制系统,同时,要吸收优秀人才进入管理岗位,提高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含量。第三,强化公司在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资本运作以及风险控制等重点领域的管理,强化风险约束,时刻注意防范定价风险、利率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各类风险。
(六)强化保险监管
随着由费率管制向费率市场化的转变,费率监管成为一个全新的问题,因此,保险监管部门首先是要制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办法》,使费率监管有章可循,其次是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选择和完善一系列指标体系,建立各种信息系统,疏通信息渠道,将费率监管纳入偿付能力监控体系,对主要保险公司、主要险种的费率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尽管监管机构不能直接干预保险公司的费率厘定行为,但可以围绕偿付能力监管,对保险公司的精算制度和组织体系进行监管,包括建立精算报告制度,对保险公司精算部门的组建、精算人员的资格确认、精算工作规程以及精算工具与方法的选用(如寿险生命表)的监督等等。在特殊条件下,保险监管机构可以根据GDTs中审慎例外的规定,实行短期的费率冻结和管制,对投保人和国内的保险公司进行必要的保护,以维持其偿付能力。
加入WTO以后,保险监管不仅在监管模式上要符合WTO的要求,在监管方式上也要符合WTO的要求,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实施保险监管。在费率监管方面,保险监管部门要公开费率监管政策、监管制度和监管内容以及监管工作规程,并将各类监管检查的结果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木子。没有赢家的竞争[J].中国保险,2002,(10)。
[2]毕可广。竞争也要合作[J].中国保险,2002,(10)。
市场化范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调控方式,让市场供求在利率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一个以国家间接调节为指导、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诸多因素推动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入世”也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过渡期的结束,银行业将全面开放。这就意味着中国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共处于中国的经济舞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为了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很多成效。1996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此同时,国债发行也引入了市场机制,由承销商竞价来确定发行价格,交易利率由市场决定。1999年3月,央行将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贷款利率在基本利率的基础上自主浮动扩大为最低下浮10%、最高上浮30%。1997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随后又开放了保险公司大额长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000年9月21日央行决定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制定,小额存款利率水平由中国银行行业协会制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对外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2月20日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并于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至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积极而谨慎地持续进行。
二、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自2003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先后在香港成功发行上市。作为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股份制改造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金融稳定而言,都是输不起的改革。正如总理所言,这是背水一战。(1)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国有企业迄今为止仍为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它们占用全部银行资金的70%左右。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基于此,这些企业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缺少利率弹性的。同样,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信贷资金需求者。然而,尽管身份不同,结果却相同:只要政府介入资金配置过程,它们的行为就如同国企,首先关注资金的可得性,而对于资金的成本则考虑甚少。(2)一位金融学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银行过去与政府是一个家庭,经营得好坏银行本身的责任没有多少,反正都是一家人最后推给政府。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3)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4)迄今为止,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真正的利率风险。此外,如何留住国有商业银行优秀的人才和核心人才,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2.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缺陷。利率市场化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没有好的机制和市场环境,则可能欲速而不达。(1)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还不高,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很大差距。(2)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3)我国的准备金制度也存在问题。为了解决准备金业已提取但却不能发挥准备金功能的矛盾,各商业银行分支行便有了保留一定超额准备金的需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率,客观上发挥了缓冲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致使大量的货币政策操作只能对商业银行发生轻微的影响。(4)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缺陷。迄今为止,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依然是货币供应量。这种货币政策框架也会对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形成约束。(5)基准利率的缺失。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又一个因素。
3.中央银行的制度缺陷。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开放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
4.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总的说来,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许多市场份额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是盈利业务。伴随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减少和优质客户的流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一部分盈利业务和盈利的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历史包袱沉重,而且开展新的业务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盈利业务的比重也无法避免。与此同时,不可否认外资银行的服务也较中国的银行更为全面、更加人性化,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也是中国银行无法企及的。
5.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我 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最后,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的管理制度。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利率开放之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市场化【第三篇】
(一)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概念。当前,学界对于新媒体艺术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认识。我认为,新媒体艺术教育是针对新媒体艺术开展的相关教育。新媒体艺术是区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一种新兴的学科门类,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而新媒体艺术教育即是指专门针对这一新艺术学科门类开展的教育。(2)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特点。一是应用实践性。相比较来说,新媒体艺术教育更为注重实践和应用,因此这也赋予了新媒体艺术教育典型的应用实践性特点。新媒体艺术教育是专门用来培养新媒体艺术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而这种专业性十分强的教育门类,要求培养出来的新媒体艺术人才必须是一个具有较强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与时俱进性。一般而言,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的新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概念也将进一步的进行发展和更新,与之相对应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内容和方式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新媒体艺术教育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因此它具有较为典型的与时俱进性。
(二)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1)市场化发展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带来机遇。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而且现在正处于这种现状。可以说,市场化的机制为新媒体艺术教育进行了合理的资源配置,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加速了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市场化进程。(2)市场化发展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带来挑战。新媒体艺术教育不断的接受着市场的挑战和洗礼,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已经是一种必然,对此,新媒体艺术教育要不断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而生存和发展。
二、当前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对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认识存在偏颇。
从整体来看,对于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认识存在偏颇。对于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形势以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当前,新媒体艺术教育进行的市场化发展,不仅是在国内范围中进行的,是置身于国际市场内进行的。然而,当前我国对于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市场化发展认识仅仅停留在对于国内范围内。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化需求脱节。
随着近些年新媒体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专业设置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人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出现与现实需求脱节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专业设置没有跟随市场化需求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是一种与市场化需求脱节的表现。
(三)学生市场化实践能力不够。
当前我们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下的学生一方面对于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应用实践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致使他们不愿意主动去根据市场化需求加强相应的实践训练和培训。虽然学校会安排相应的实践培训,学生们也仅仅是走马观花,效果甚微。
三、促进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引导,使新媒体艺术教育对市场化发展有正确认识。
新媒体艺术教育对于繁荣我国的新媒体市场以及加强我国的新媒体艺术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国家也十分重视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面临当前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的竞争不断加剧,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引导,使我国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对于市场化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得他们能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这对于我们的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市场化发展是一种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找准自身定位,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接轨。
当前,新媒体艺术教育属于一个新兴的学科门类,在当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学校。我们的新媒体艺术教育最初在进行专业设置上进行了相应的考察和论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对此,新媒体艺术教育要自觉的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的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市场化实践训练。
市场化【第四篇】
[关键词]内部市场化;装备制造业;利润中心;内部结算;应用
1内部市场化的定义与意义
内部市场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小型市场,通过引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将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单元(部门)拆分成一个个小型“企业”。将企业各业务单元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买卖交易的形式来开展。实行内部市场化后,企业里的每个业务单元(部门)也就是一个利润中心。利润中心以考核利润为主,必须同时兼顾收入和成本两项指标。这就改变了原来销售部门只注重收入忽视成本,生产部门只考虑成本而忽视收入的弊端,更容易实现企业整体利润目标的一致性。实行内部市场化后,可以将外部的经济压力逐层传递到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元。同时,企业内部的一个个“小企业”,将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超额利润分配权。在各个“小企业”明确了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后,将能减少因责任不清、利益分摊不均而导致的相互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更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潜力。
2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大中型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多为定制产品。从订单开始,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制造、安装产品。产品生产经历、产品设计、厂内备料生产,部件发运到客户使用地,进行现场安装,验收取证等环节,因此每个合同又相当于一个单独的小型工程项目。装备制造业,产品相对大型,需要有一定的场地、设备、人员,因此固定成本较大。由于行业约定俗成的付款条件基本是按进度付款,所以制造企业的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每个项目都存有一定比例的质保金和质保期,所以对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要求较高。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环节不顺畅,会影响后续操作,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效益。
3内部市场化在装备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针对于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建立内部市场化机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内部交易价格为纽带,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按照上下工序和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转换成等价交易的经济关系,明确内部环节的责权利,加快内部环节运作,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加快项目生产速度,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设置利润中心和绩效考核。赋予各个利润中心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超额利润分配权,打破平均主义,个人收入与企业利润挂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将集权制转向分权制,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从处理日常事务管理,转向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工作中。实施中应控制重点和应对:第一,基于装备制造业的特点设立利润中心(交易方),进行绩效考核。企业高层管理者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拆分内部业务单元,设置利润中心。每个利润中心即是内部市场化制度中的一个交易方,需同时兼顾收入、成本、效益原则。同时,需根据每个利润中心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指标,以此进行日常的监督和控制。利润中心通常以考核利润指标为主,但为了避免利润中心一味追求利润而忽略企业整体战略部署和经营目标,因此,考核时也必须加入收入规模、新产品推广、内部贡献值等指标。对于不同的利润中心,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和工作重点,设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以满足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和企业战略方针的有效开展。基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可以根据各部门在产品生产环节的地位设置如下:管理总部向企业内各利润中心提供行政性服务支持,包括(行政、人事、技术等)。同时它也是内部市场化制度的制定者、监管者和协调者。按产品品种类型划分出不同的销售部门,作为单独的利润中心,它们是内部市场的购买方,向企业内部各生产性质的部门采购产品和劳务。由销售部门担当生产组织的调控者,由他们决定何时进行生产投入、安装进场,而非简单设置为下工序向上工序购买,可以更合理的把握生产投入节奏,减少企业资源占用。因为作为与客户订立合同的直接人,它们最了解合同内容、客户需求、客户现场施工进度等,最能把控合同条款内容和执行进度。各类型的制造、劳务部门作为内部市场的销售方。它们需按企业整体预算规模承担使用车间、设备等固定成本。由于它们在内部交易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对其利润指标可以设置为0,而将多余的利润留存销售部门。当然,内部制造和劳务部门,在满足内部需求后,也可以通过外接订单来弥补固定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考核指标外的超额利润留存销售部门,有利于发挥业务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在订立合同时,争取产品目标利润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第二,制定内部市场交易规则。外部市场中,由合同契约约束着双方行为。在企业内部市场中,也需通过制定内部交易规则来限制交易双方的行为。外部市场中,买卖关系多是自愿交易为主。但在内部市场中,为保证企业固定成本的正常弥补、避免内外部不良的低价竞争,必须要设定相应的内外交易限制与保护政策。同时,为保证内部交易的顺利进行,常规的交易程序、方法、计价、质量损失认定等政策也必须预先约定。对于单项目的具体约定,在不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可由内部买卖双方自行约定。设定内部交易价格时,为了简化操作,可采取成本加成的方式。但由于装备制造业的厂房和设备折旧等固定成本较高,而这些固定成本基本由使用的制造部门承担,所以为了避免销售部门接单不足而导致生产部门固定成本摊分不足的现象,设定成本加成率时,可根据累计分包额的大小,设定阶梯比率。第三,建立内部结算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结算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内部交易和绩效考核有效进行的前提。大型集团公司的内部结算通常采用内部银行模式操作。而对于中小型的企业来说,通过设置内部结算单、核算项目、辅助台账等,也可以实现将各利润中心的资金、收入、成本、利润等简单分立核算的目的。为便于内部交易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传递,企业需要建立相对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企业最高管理层也可以通过预算管理、利用信息平台,建立对客户、供应商、产品销售、人事等事项进行监控,从而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第四,建设企业文化。内部市场化可以解决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但不可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细分利润中心,赋予相对大的权利,不等于完全放手不管,企业最高经营者仍需把控全局发展。外部市场瞬息万变,即使企业内部管理制定设定的再完善,也可能 企业最高管理者要想从繁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实现“无为而治”就必须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就这个抓手。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在企业中树立一个全员一致的行动纲领和价值观,然后,让企业员工在这个无形的价值观指引下,自觉自发的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有形的价值。
4结语
任何制度和管理手段都有其两面性。在实际应用中,管理者应该扬长避短,更应该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高生。企业内部市场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上一篇:开心形苹果树修剪技术实用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