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娘第一部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印度新娘第一部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印度新娘第一部【第一篇】

姑娘X。

在少年班读书,高一时被西安交大录取,放弃提早进入大学的机会,去德国高中交换一年。随后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去了世界联合书院在印度的分校,在印度一呆就是两年。这个春天被多个常春藤录取,放弃了布朗以及沃顿,全奖去了她的梦中大学普林斯顿。就在所有的人为她欢呼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准备在正式去上大学之前空出一年,去秘鲁做社会服务。

姑娘F。

从小去了意大利,以至于意大利语说得比中文流利。尤其是骂人的词,用意大利语说起来可以数满100个不带重样。母语中文,再加上前前后后学校里学的,粗略会说6国语言,成了朋友圈里出门最喜欢带的翻译。明明是个姑娘,总是“F哥,F哥”的自称,抽烟喝酒样样精通,短发板鞋干净利索,考了重型机车的驾照,拉风帅气,以至于到了毕业舞会时,为了选择长裙与否而伤透脑筋。前年邀一群朋友骑单车穿越德奥边境,就为了去一个叫做Fucking的奥地利小镇图个新鲜。

姑娘W。

做了一张20岁以前要完成的清单。于是在20岁之前,去了世界两大高峰阿尔卑斯与喜马拉雅,做贝司手玩乐队,做舞台剧演员,做编剧写剧本,做短剧导演,做平面模特,做设计师,拥有自己的创业团队,热衷健身,玩极限运动。她说还有最后一项没完成――去非洲。

姑娘H。

温柔而又善解人意的南方姑娘,高中就来到北方上学。高中毕业后,与相处了3年的高中同学成为男女朋友。在学校里参与学生会工作和志愿者活动。每天与男朋友打将近20个电话,即使两人是在城市的两端,也会保持着一个星期3次以上的见面频率。夏天带男友去见爸妈,即使毕业就结婚,也不太让人惊讶。

4个姑娘,4个故事,4种人生。

姑娘X的故事很励志、很成功;姑娘F很帅气、很勇敢;姑娘W经历丰富多彩;而姑娘H则平淡而波澜不惊。看完故事的你,再回头看看,最喜欢哪一个?如果人生是一道ABCD选择题,你的答案又是什么?

对大多数还在自习室奋斗的人来说,被普林斯顿录取的姑娘X是完美的励志故事。想要在意大利的姑娘F的率直的生活方式,则需要上天给个出身的好运气。那些在大学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往往喜欢姑娘W。剩下的姑娘H,好像和故事没多大关系。

不过故事总是写来给人看的,而讲故事的人也只会挑有趣的说。若是只图个好看精彩,那么再做完选择题之后,就到此为止了。

故事里没有说的是:

姑娘X一直都承受着压力。从德国开始,到印度到秘鲁再到普林斯顿,一路走来,奖学金始终是她最大的经济支援,也是她所有努力的最佳佐证。在德国的时候面对着陌生的语言,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在印度两年,不仅仅只有恒河水、慢火车、辣咖喱。当报道中那些耸人听闻的群体暴力事件就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有多少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不会胆战心惊。去纽约大学阿布扎比面试的时候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邂逅,却因男生选择阿布扎比,她选择普林斯顿而擦肩而过。

姑娘F拥有众多哥们儿,却从未恋爱。F很重感情,却因为在米兰读书不能够经常回国,无法陪伴重病的亲人。从德国骑行去奥地利的那段看似风光的旅途中,她在山路上摔了腿,又错过了凌晨返回的火车,用矿泉水简单地冲洗伤口,愣是架着自行车,一班一班地坐公交,在数个城市间无数次地转乘,最终从奥地利返回德国时,连话都说不出来。

姑娘W,卖过牛奶,发过传单,坐在拖拉机上种过土豆,创业时出现各种问题时常让她伤透脑筋。开始玩乐队的时候,作为一个新手也曾尴尬无比。路上的故事也并非顺风顺水,阿尔卑斯山顶上,同伴颈部受伤,直升飞机将之送往医院躺了月余。在去尼泊尔的旅途中,为省机票钱在机场蹲了一整晚,住过最便宜的6块钱一个晚上的旅馆,也遭遇过性骚扰、假组织等凶险,数天家中未能与其联系上,以至于打电话向大使馆求助寻人。

姑娘H没有经历过上面3个姑娘中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她的大学、她的恋爱简简单单,而又温馨甜蜜。宿舍桌子的台灯旁,摆着前不久男友生日时一起做蛋糕的照片。照片里面,两个人都笑得很幸福。

所有的人都羡慕前3个姑娘的前半段故事,看到最后,也会衷心地觉得最后一个姑娘的生活最实在。

到底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4个姑娘的故事不会告诉你,ABCD的简单选择题也不会告诉你。

前3个姑娘都赞叹第4个姑娘的幸福,第4个姑娘欣赏前3个姑娘的经历,却从来没有去羡慕。因为她觉得已经很幸福,这是她对于生活的完美期望。

微博上的朋友说:能不能把日志里X、F、W、H4个姑娘的经历混合起来呢?有第1个的人生目标,有第3个的丰富经历,有第4个的贴心的男朋友。整个过程需要第2个的勇敢、忍耐和直率。前提是要比常人熬更多苦。我以为那真是一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浩大工程。大学霸用两个小时刷题,小财迷用这两个小时赚钱,女汉子健身锻炼独当一面,软妹子和男朋友天天见面。时间有限,性格不同,人生终究会有选择和缺憾,若是盯着别人蛋糕上的那颗樱桃多么鲜嫩,巧克力多么诱人,而忘了着自己尚未涂抹的奶油,慢慢等着蛋糕过期,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可惜的事情。

你可以空出1年去秘鲁体验生活,可以收到美国常春藤的通知书,可以在意大利米兰的街头骑重型摩托,也可以在北京约三两好友喝酒。可开不开心、满不满意,却不在于你在哪里生活,不在于你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故事。你过着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是不是和朋友们在一起,是不是笑着,和你的位置没有关系,和你是怎么想的有关系。若是今天你愿意做一个高兴的人,那么即使在天桥下吹口哨,在阳光底下眯起眼睛,都是满满的愉悦。

姑娘X、F、W、H都是我生活里真真实实生活着的人物,打扮普通,笑容阳光,或许上一秒就与你擦肩而过。

讲故事的人从来只挑有趣的部分。生活里的每一个姑娘,哪一个不是有着千种姿态、万个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里都有精彩温馨的片段,也有起起伏伏郁闷无趣的时候。你所要做的无非是用最大的勇气,过你最想要的生活。

印度新娘第一部【第二篇】

关键词 后殖民 赛义德 《新娘与偏见》

后殖民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由赛义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等多位学者提出的理论自成一套体系,这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作为分析作品的有力工具,由此形成了“后殖民语境”。自后殖民理论被引进到中国的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篇幅讨论“后殖民理论”,并将其作为理论工具分析东西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印度电影近年来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与以往经典的《大篷车》、《流浪者》相比,印度电影在题材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表现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影片日益增多,诸如1999年上映的《舞动深情》、2001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印度往事》、2001年出品并获金狮奖的《季风婚宴》等等。这些印度歌舞片将叙事的主线围绕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由印度裔英国籍导演顾伦德·查达哈2004年出品的《新娘与偏见》(brideand prejudice)。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它直观而形象的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在电影的表象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印度作为一个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二百年的国家,其历史和文化在保持其自身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深刻的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带有强烈的殖民气息,印度的诸多影视作品鲜活的体现了这一点,从后殖民理论解读《新娘与偏见》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视角重新理解它。

一、理论背景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爱德华.w.赛义德,他认为在西方对东方殖民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利密切结合,学术服务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共同承担着殖民的重任,东方人在无意识状况下在西方文学、电影、艺术等影响下逐渐认同和趋向于西方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军队武器殖民结束后产生一种隐形的文化殖民,批判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及西方媒体对“东方”的具有霸权式的错误呈现,一经发表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新娘与偏见》的导演是印度裔英国籍的顾伦德·查达哈,她于1960年出生于肯尼亚,1961年随父母移居英国,双重的文化身份使得她的电影作品中无不涉及对生活在西方的东方人文化身份的思考,渗透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统一。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以生活在英国的印度家庭为题材,包括作品第一部纪录片《我是英国人可……》,第一部剧情短片《美妙的安排》描写了一个英国的亚洲裔家庭在女儿婚礼上发生的趣事:关于年老的亚洲人回忆他们在英国生活的纪录片《我们的年代》。2000年查达哈前往美国洛杉矶拍摄了《烹饪是什么》,这部影片同样表现了多民族间文化习俗的差异。2002年查达哈拍摄了《我爱贝克汉姆》,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印度裔姑娘与足球之间的不解情缘。2004年她把电影的故事背景放在了印度,将英国经典小说简,奥斯汀的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为大型印度式歌舞片《新娘与偏见》。

二、人物:多元文化的体现

《新娘与偏见》讲述的是白斯家有四个亭亭玉立的女儿,白斯夫人一直想为女儿找到好归宿,她所谓的“好归宿”是与来自英国或者美国的有钱人结婚。大女儿与来自伦敦的有钱人波拉产生了感情,而二女儿则与来自洛杉矶的酒店巨头达西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和第三者的挑拨,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和偏见。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这两对新人终于消解了误会,共结连理的大团圆结局。影片中不仅有大型绚丽的印度歌舞,而且有印度、伦敦和洛杉矶三地的美丽景色,是一部很精彩的喜剧电影。

正因为导演双重文化身份的背景,在这部电影中她对东西方之间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及各类人物的表现有深刻的体会和阐释。电影的时代背景是脱离殖民统治独立后的印度,影片中的人物安排有高高在上的老牌殖民国家的代表达西和基蓝,他们表现出对印度文化的陌生与不屑:有代表完全被西方文化殖民、无根的印度人克里和白斯夫人,他们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极端鄙视。对西方文化的无限崇拜:同样有维护自身民族尊严和文化传统的人物拉丽塔和白斯,他们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捍卫与热爱。

(一)殖民者的眼光——达西和基蓝

电影一开始美国人达西被英国朋友波拉和他的妹妹基兰带到了印度。当他们在机场看到很简陋的传输带,在印度街上看到很拥挤的人群和动物时,达西对波拉说:“这是故意伤害,就像疯人院一样。”在他们参加印度婚礼的时候,对异文化的婚礼他们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好奇,还有一种不理解、鄙视的神情。并评价说:“婚礼安排的有些怪”。达西评价异族的舞蹈“好像在用一只手拧灯泡。另一只手在宠爱别的狗”。电影中间当玛雅为他们表演印度传统舞蹈眼镜蛇舞的时候,他们所流露出的是好笑、迷惑、害怕和茫然的神态,达西以上的种种行径和神态表现出对印度文化的不理解和不尊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殖民地的风俗习惯。显示出作为欧洲殖民者的帝国主义心态。

当白斯夫人和两个女儿去拜访基兰的时候,她表现出了高高在上的殖民者姿态。炫耀自己的房间紧邻泰晤士河和女王的温德森城堡,装饰用的油画都是从巴塞罗那找到的原作。而达西的母亲见到印度人之后说:“告诉我印度所有事,我一直都很向往。……大家把手都伸向了印度……做瑜珈、吃辣椒这些很棒的东方的东西,在四处都可以体验到何必亲自去印度”。可见她犯了“本质主义”的错误,将印度文化当成一个简单的、单一的东西,将其简单等同于做瑜珈和吃辣椒等外在的事物,而忽视了印度文化内部所呈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正是欧洲对东方错误认识的症结所在。是后殖民理论尖锐批判的核心。

(二)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克里和白斯夫人

在萨义德的著作《东方学》中提出:“如果说东方主义曾经只是影响着西方世界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必须对东方主义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东方’自身这一事实敲一敲警钟了,东方主义对于东方人的表述如今已变成东方人对自己的认识。简而言之,现代东方,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这一观点在《新娘与偏见》中有直观的表现,电影中有一个典型代表克里,他是白斯夫人的侄子,在加州担任会计师,他回到印度的目的是想在白斯家四个女儿中为自己挑选一个妻子,他自夸自己虽然健康、有钱、聪明,但是因为美 国的女孩没有根基,不够传统,所以要回到印度为自己找一位妻子。他向白斯家的人炫耀他的房子:“这一直是我的梦想,殖民地式的房子,价值85万……”克里在饭桌谈论现代的印度太腐败了,所有的印度人都想变成美国人。在白斯宴请他的宴会上说:“这些印度人不知道怎么招待客人……我有绿卡了,印度太落后了……”这些话语体现了他完全没有了文化根基,对自己的母文化鄙视,不愿与自己的同胞为伍,一味的谄媚于西方文化。如果西方人对东方的鄙视和不尊重仅仅是因为文化差异和殖民者的心态,那么在西方供职根却应该在印度的人对自己文化的鄙视。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和背叛,鲜活反映了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的心态。

白斯夫人和拉姆巴的母亲以自己的女儿能嫁给有钱的外国人或者是拿到绿卡的印度人为追求目标,在婚礼上见到波拉时说道:“这一定是从伦敦来的著名的波拉。”白斯夫人对波拉和从美国回来的克里一味讨好的神情,听到二女儿拒绝克里之后生气地神态。听说拉姆巴嫁给克里之后羡慕的表情,都表现了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向往和崇拜,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对西方的盲目憧憬。

(三)维护民族文化的东方人——拉丽塔和白斯

电影的女主角是白斯家的二女儿拉丽塔。她是一个有文化、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热爱民族文化的印度人。当西方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提出了抗议和反击,影片开始她和达西之间的不和主要由于达西对其文化的不当评价。达西到格亚寻找酒店开发地点的时候,拉丽塔提出:“西方人到印度来的目的并不是想交流文化,而是想把印度变为一个主题公园,是一种典型的帝国主义心态,他们来到印度却不想和印度本地人打交道。”她清楚的认识到:西方依然把独立后的印度作为开发和赚取巨额利润的地方,对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实施无形的控制。当达西的母亲对印度文化表现出好奇但很无知的时候,拉丽塔提出她应该到印度去亲自体验。当达西的母亲提出在西方到处都可以见到印度的东西何必亲自去印度时,拉丽塔反驳说:“那到处都有必胜客是不是就不用去意大利了。”在西方人面前维护了自己和本民族文化的尊严。克里在饭桌上大肆谈论印度如何落后、西方如何发达的时候,拉丽塔反驳说:“殖民者到印度之后主要做的事情是屠杀奴隶和寻找黄金。”白斯则说:“印度独立之后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可是这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可见拉丽塔和白斯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正确认识和反思。

达西在与拉丽塔的交往过程中,受拉丽塔的影响对印度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影片开始看到印度传统的舞蹈和婚礼场面表现出很不屑的样子,到影片中间和拉丽塔交谈后放弃了在印度开酒店的计划,在电影结尾处婚礼上与印度人一起敲鼓。表现了他对异文化从不理解到认识到融入的过程,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观念的融合。

三、歌舞——印度电影的灵魂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电影添加了亮丽的风景,而且对影片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烘托气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让观众在关注剧情的同时享受到视听的盛宴。

影片中印度婚礼上男女之间互相奚落的歌舞音乐,充满了印度民族风味,歌词采用当地的印地语,唱腔婉转动人、带有特有的句尾拖腔,旋律上装饰音、微分音较多,加上印度特色伴奏乐器西塔尔琴和鼓的音色,配上穿着印度传统民族服饰的演员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个欢快、风趣和热烈的婚庆场景。金庙中的花棒舞和玛雅在客人面前所跳的眼镜蛇舞均是印度的传统舞蹈,花棒舞是印度人为了表现对神的敬意所跳的舞蹈:眼镜蛇舞则通过眼神和身体的扭动模仿眼镜蛇的形态。四个姐妹晚上一起唱的奚落克里的歌曲“no life without wife”。舞蹈动作模仿克里动作的粗鲁和低俗。并唱出了自己对所心仪对象的要求,曲调优美、风趣、幽默:它和拉丽塔内心独白的歌曲“takeme to love”都是典型的流行曲调。配以流行音乐的配器,采用通俗唱法。在格亚沙滩上的大型歌舞表演歌词是印地语,旋律则是印度曲调加入了电子合成乐的元素,舞蹈是热辣的西方街舞,体现了民族与流行的完美结合。电影结尾处“take me to love”在流行曲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印度唱法和黑人音乐的元素,表现了此部电影的音乐和舞蹈融合了民族与国际、传统与流行的诸多元素,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点睛之笔。

结语

印度新娘第一部【第三篇】

一、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一)民歌

对于我国民歌而言,追溯其源头可以达到远古时期,相传最早的民歌来自于黄帝创作的《弹歌》,这也为后世留下了其狩猎生活的真实依据。在农耕社会,人们通过哼唱曲调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以抒发其情感。民歌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有普及,而且具有很高的传唱度,原因在于它产生的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在田间地头工作之余就可以随意的哼唱几句,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民歌这样的艺术形式。民歌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当地人生活的风貌,把各个民族的不同生活状态透过民歌展现出来,在电影中,这样的表现方式能够融合剧情的发展,同样还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对于电影主题的宣扬起到了推进作用。

(二)器乐

器乐是相对于声乐而言,完全使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者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演奏的乐器可以包括所有种类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有的器乐曲也应用部分人声作为效果。在电影中加入的器乐往往要求较高,尤其是很多主题深刻的年代戏,都需要器乐来衬托出当年的气氛。在这些电影音乐里,很多音乐都要在原有器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在电影《孔雀公主》中,创作者就通过奏鸣曲的方式把原有的山歌进行改造,加入了木管和铜管乐器,使产生的旋律能够与电影的主题相契合,并且加强了电影对观众的感染力,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提升了电影的整体格调。

(三)戏曲

戏曲就前两者而言更加具备综合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之后广为观众熟悉的陈凯歌指导的《霸王别姬》就巧妙的加入了戏曲元素,影片以两位名角的一生作为重要主线发展剧情,期间穿插了两个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整部影片一直没有离开戏曲元素,为观众呈现出戏中戏的感觉,其中可谓是把民族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之后的相同题材作品奠定了借鉴基础。

二、具有代表意义的例证分析

说到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不得不提张艺谋指导的《十面埋伏》,这部电影把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片名《十面埋伏》本身就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曲,这首曲目详细的再现了当年项羽被刘邦用十面埋伏阵法围在垓下的情景,整首曲子气势恢宏,映衬了英雄人物的悲惨命运。在电影《十面埋伏》中,张艺谋并没有选择我国的音乐创作人,而是找到了当时极富盛名的日本作曲家梅茂林先生,透过这个日本人的眼光,似乎更能够反映出我国文化在外界人心目中的形象,让影片的影响力能够传达到海外。这部电影中运用的主要乐器就是琵琶,一把琵琶,采用多种手法进行变奏处理,生动地表达了电影中的雪中大战。随着擂鼓、走队……呐喊、败阵、乌江的乐段,琵琶声时而激越,时而悲凉,时而如金戈铁马,时而如呜咽哀鸣。一边听,一边想起了司马迁所云:“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可以说正是影片的配乐成就了电影的艺术高度,也同时让影片获得了多项大奖,可见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上映的《花腰新娘》也同样在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上有不俗的表现,通过彝族民间歌手李怀秀演唱的《海菜腔》,为观众呈现出了一片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柔美景象。《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它属于一种对唱形式的民歌,有领唱、有帮腔、有问有答。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尤如异龙湖水,清澈明亮,声浪如波。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透过《花腰新娘》中的《海菜腔》能够把观众带入到影片中,去体会那原生态的云南传统生活,体味着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乐趣。通过电影中的配乐还能深入的了解电影中男女主角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幻想,深化了电影的主旨内涵,美妙的民族音乐再结合上导演章家瑞的镜头语言、主演张静初饰演角色的活泼伶俐,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完美的影视画卷。综上所诉,可见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让民族音乐在电影领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更能够突出电影作品中价值观的传递和发展。

印度新娘第一部【第四篇】

其实马来西亚的华人区并没有很明显的划分,而大马的唐人街也只是一个单纯的景点,并非生活区域上的聚居点,唐人街里更多的是游客和中国特色商品,白天有许多非华人的人力马车夫,拉着游客游览,车夫的平均年龄都在45――60岁之间。当然也有不少华人开设的中式餐馆,可能更多算是部分华人的谋生最佳区域。其实各种族的人都是混居的,并没有刻意的区域划分,只有很少部分的住宅区是华人较为集中的,这些住宅区形成的原因多少和地产商的开发以及销售有关。对于马来西亚的华人来说,多元化的环境反而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例如美食上,马来菜的冬阴功沙爹味、印度菜的咖喱味和中餐的层出不穷,集多民族美华于一国,所以许多人一提起大马就必先论其美食。肉骨茶可谓马来菜的精髓,而宵夜则由广式大排挡和马来的麻麻档各领。而马来西亚的夜生活也有各式各样的酒吧,由于部分民族的和饮食习惯,大马的酒卖得相对比较贵一些,这也无法阻止年轻人丰富的夜场活动。各种各样的节日也使得马来西亚人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当然在一个大国籍的环境下,不同民族对各自血统的归属感也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教育方面,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华文学校,公立学校则是政府支持建立的,以马来语为教学语言,而华文学校则以华语、英文和马来语进行三语教学,招生则是面对不同种族的学生。有趣的是马来西亚的媒体也是语言区分性很强的,中文和马来文的报纸都是由不同的报社出版的,连华人报纸都分了好几家报社出版。书店里的书籍也是好几种语言一起卖,当然并非每本书都有不同语言版本的。华人的文化能在大马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要得益于人口上的优势以及政策的包容性,对语言的垄断将会减少马来西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但同时,马来的华人作家们的作品则较难以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对于马来西亚有限的华人读者,马华文学中的好书容易流失,既得不到马来西亚当地的主流文学圈主导地位,面对华文作品市场又相对处于边缘,常年来马来的华文作家都算是在夹缝中生存。然而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香港作为一个切入口,越来越多的书展上也能见到优秀的马华文学了。

面对着全球化和留学热潮,留学生在世界上流通率越来越高,而马来西亚的中国留学生也在日益攀升,参考因素包括离中国很近的地域位置,消费水平低且常年处于热带气候,环境舒适宜人,最重要的是没有语言障碍,这也成了许多大陆学生选择大马的最大原因。马来西亚也不乏亚洲排名靠前的大学比如马来西亚大学,这对于大陆学生来说既可以获得不错的海外学历,又能获得异国游学经历。这种人才的相互交换,既能丰富大马的华人文化也能让马来西亚华人的尴尬地位得到缓解,在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减少误解,为马来西亚华人提供更包容和宽广的空间。

槟城

李墉 男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英语专业

辅修东南亚研究

留学生:当时怎么会想去马来西亚读本科?

李墉:有几个原因吧,经济上要求的费用比较低,而且文化上与国内相似,华人多所以不容易远离中华文化的熏陶,政治上也相对其他地区稳定安全。

留学生: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在马来西北侧的槟城,而槟城的CBD则是华人区,你会常去吗?

李墉:槟城华人区主要是老城区George Town附近吧。我经常去的,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因为辅修东南亚研究,我的课题是研究马来西亚槟城世界文化遗产George Town区域的华人传统文化。

留学生:那对于你的课题研究可以透露一下目前研究时发现的问题吗?

李墉:这地方是古代和现代的结合,华人印记很浓,当地很多福建来的后裔都保留着华人文化。华人文化在这边丰富多彩,但是正在被替代和消亡。

留学生:马来西亚的大学多中国留学生吗?

李墉:现在我们学校学生在减少,因为要求高了。而大马作为东南亚对华最友善和与华贸易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实是值得大家来学习的。

留学生:和在国内熟悉的环境相比,在大马有什么特别的娱乐吗?

李墉:我比较宅,购物和电影是我的主要娱乐方式,基本集中在华人区,而非华人区是当地马来人以农业为主。一有假期我就会选择作为背包客外出穷游,马来西亚是一个中转站,目前去很多国家都很方便。

留学生:你读的是东南亚研究,社会学类的专业田野调查很重要,大学和毕业后有什么规划吗?

李墉:我才刚大一结束,去过了泰国、印尼、尼泊尔等,学东南亚研究这类文科专业,实地考察和感悟最重要,才刚开始而已,我会把东南亚都走遍。但毕业后会回家,我是独生子需要照顾家人。

留学生:为什么会选择去马来西亚读本科?

卢子木:因为马来天气好呀,没有冬天而且有海边。我是和男朋友一起申请过来留学的,他是北京人,北京污染太严重了。

留学生:大马的中国留学生多吗?

卢子木:混得挺多的,都是在国内没考上好大学,又不够去欧美国家,这边门槛低生活消费水平也低而且离中国近,特别是语言跨度不大。也有一些是想在这边读两年然后转去新加坡或者欧美的,把这里作为跳板吧。

留学生:吉隆坡的华人占了整个马来西亚的很大一部分,那华人区是个什么状况?

王晶:吉隆坡差不多有三分之一都是华人,但是这边的华人都不去唐人街,去得多的是游客和外国人,全是外来劳工在那里做生意。就像王府井一样本地人基本都不去。

吉隆坡

留学生:那你们一般去哪娱乐?

卢子木:所谓唐人街也就是个卖中国小商品的街,叫茨厂街,离印度街很近走几分钟就到了。我们现在去的基本都是市中心那里购物,酒吧什么都很方便什么都有得卖。

留学生:马来西亚有着很大份额的华人移民,在饮食方面和国内有什么不同吗?

卢子木:最出名的是肉骨茶,满街都是。而印度菜和本地马来的麻麻档很便宜,还有很多广东大排档一直很便宜,人均不超过二十块人民币。

留学生:有发现当地人什么新奇好玩的地方吗?

王晶:本地人最近开始斋戒月了,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不准吃东西,好像那意思是吃了就对神不敬。就觉得挺稀奇虽然没影响我们,但是还是尽量别当他们面吃比较好。这边人好像也不爱睡觉,晚上两三点去市中心还一直堵车,而且满街都是人,有卖艺的、画画文身的、人妖站街、还有老头老太半夜不睡觉遛弯儿的。

留学生:想过你们在大马的规划吗?

王晶:先读几年看看,要是喜欢的话我们还是可以留下来的。

娘惹文化

600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移民与风俗习惯也带到马来西亚,促成当时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马来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新文化,这就是所谓的娘惹文化。中国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后代,男的称为“”(巴音),女的称为“娘惹”。 娘惹,是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女性后代。早期马来西亚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onya)。

根据马来史方面的记载,15世纪马六甲王朝时期,中国大明的汉丽宝公主与500名随从来到达满剌伽,随嫁苏丹曼苏尔沙。其500名随从与当地人通婚而后定居在Bukit Cina,即三保安山一带,他们的后裔就是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并形成了“土生华人”的聚落群体。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后来才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但今天他们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19世纪后期来的“新客” ――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并无分别。这些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人讲的语言称为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意味着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娘惹文化既受马来族文化影响,也有华人传统的沿承,形成了独有的综合文化。

娘惹婚礼:

娘惹服饰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而婚礼上则穿着纱笼芭迪服,衬衫的衣角边都有漂亮的刺绣和精致的网状纹饰。她们的头发用发簪盘起来,散发出甜美的茉莉花香水味。

65 1709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