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参考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第一篇】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讲到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问题想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及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等问题。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第二篇】

关键词:六安市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 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33-03

近年来,随着《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中学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得到根本的保证,体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评价多元化,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也存在很多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如考什么、学什么的考试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的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演奏着与新课程理论不协调的节拍。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评价指标与高中选项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中考体育制度并进行改革与完善,使得中考体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此,笔者通过对2010~2012年六安市体育中考的抽样分析,探讨了体育中考与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在联系,体育考试项目设置与体育教育的目标的矛盾以及各项目指标的相互关系,为选择和设立更合理、更客观、更适合六安市的考试项目,制定更科学的评分标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分别抽取六安市2010年五县三区各100名学生的有效成绩,2011年六安市五县三区各120名学生的有效成绩,2012年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寿县各200名学生、其它区县各150名学生的有效成绩,随机抽取省示范高中500名学生,普通高中100名学生2011年和2012年的体育考试成绩。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六安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成绩的一般趋势

通过对六安市五县三区随机抽取2960名学生的有效体育考试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见表1),体育成绩的平均分数只有22分,且女生低于男生。立定跳远,50m的得分男生略高于女生,而实心球的得分女生明显低于男生。立定跳远的平均分数是分,是应得分数的78%(/10),50m的平均分数是分,是应得分数的74%(/10),实心球的平均得分是分,是应得分数的69%(/10)。

由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实心球的评分标准偏高,二是六安市初中生的力量素质较弱。从立定跳远和实心球的标准差统计结果看,实心球显著大于立定跳远,这说明在实际评价考试的体育成绩时,实心球成绩区分度大于立定跳远。此外,从考生的成绩分布态势看,基本是正态的,并未出现某一分段上人数剧增的现象,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体育成绩的客观性。

体育考试各项体育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体育考试各项体育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立定跳远与实心球,50m与实心球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之间,相关度有显著意义,但关系并不密切,而50m与总分,立定跳远与总分,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均明显。的差于实心球与总分的相关度(~),这一点与全面所说的实心球成绩的区分度明显大于立定跳远的现象是一致的。

此外,从体育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计算结果看,立定跳远与实心球,50m与实心球之间的相关系数~不等。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系数平均小于50m的水平,而50m的成绩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大于立定跳远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体育考试各项体育成绩的方差分析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我们对2010~2012年三年的体育考试成绩的变化作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近三年的考试成绩的综合效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体育考试各项体育成绩的多重分析

根据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差异的来源,以2010年的抽样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对2010~2012年体育加试成绩进行多重比较(见表4)。

结果表明,除原地推实心球2012年与2010年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成绩2011年、2012年与2010年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课程开课率,新课程改革使得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不断的改善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发挥。

多年来,六安市体育中考项目的设置没有变化,使得体育课上成训练课,课外活动成了三项素质训练。2010~2012年体育加试成绩大体上有所提高,但是,没有改变各项指标成绩的分布规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考体育考试成绩与50m项成绩相关度最高,其次是实心球和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50m成绩的高低对体育中考成绩的贡献最大,实心球和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次之。

初中体育考试和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增强学生体能,学生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就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而言,新课标制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的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善,不苛求动作技术的细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

篮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都是六安市高中学生选项教学中的主要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

初中体育考试和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相关性分析

评价一种方法、手段的优劣,关键要看这一方法所引发的效果和检测目标之间一致程度的高低。一致程度越高,方法、手段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越近,越能反映目标的要求;一致性越低,方法、手段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越远,就不能反映目标的要求。那么,六安市的体育高考项目设置和考试成绩与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否相一致呢?

根据前述的项目设置和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六安市体育中考主要体现在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两个方面,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说明六安市的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与中学培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相矛盾的,更不利于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田径为必修课,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为选修课,修满18学分。

为此,我们从2011级、2010级即高一、高二学生按省、市示范高中、普通中学分别随机抽取200名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体育中考成绩与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对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根据表5分析表明:六安市体育中考成绩与高中阶段必修课田径课相关分析显著相关,与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考试成绩无显著相关,说明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及考试成绩与新课程体育教学内容之间关联较低,与高中阶段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同时也反映出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技能项目,特别是体操、武术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全面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体育中考既要与初中体育教学相适应,更要与高中体育教学相接轨,这就要求我们领会《体育课程标准》的实质。积极开展体育新课程改革,重新审视体育中考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对目前六安市实行的体育中考项目和成绩指标进行科学论证,特别是耐力素质和技能项目等进行重新设置。

由此说明,项目设置均有相关独立性,基本能代表有差别的各素质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较全面地展现出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状况,但在各项素质之间也要有一定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所有包括速度、力量和爆发力。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男女50M和立定跳远相关关系均较大,说明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还对爆发力有必要的要求,也可以说50M和立定跳远成绩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下肢爆发力素质的优劣。因此从高效和经济性角度,可以将50m和立定跳远选择其中一项作为考试项目,更增加男1000m、女800m考试项目,以期达到发展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1)对六安市2010~2012年学生体育中考成绩统计结果分析说明,现行的《六安市体育中考评分标准和办法》不能全面地适应新课程体系和当今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阻碍了新课程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六安市的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与办法进行重新修订。

(2)六安市体育中考测评项目设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基本上代表了速度和力量素质的基本属性特征,反映了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作为体育中考项目测试指标是有效的。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第三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难点问题;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矛盾;对立统一;可调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42-02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余年了,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已开始,但应试教育的力度并没有因素质教育的口号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础阶段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往往发自内心地感到纠结和困惑。一方面,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看,素质教育是必由之路,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从人才选拔上来看,恐怕没有什么方式能比考试更能让老百姓觉得公平的了。在实践和理论中,似乎总把应试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放在一个对立的地位,似乎是要进行课程改革就要把应试教育一棍子打死。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本人看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确有矛盾,这对矛盾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但这对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一、应试教育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有其社会背景的

社会因素。目前,在没有更好的、更成熟的选拔人才标准出现以前,或者说没有一种被社会各方普遍接受的选拔体制出台前,不论是社会、家长、老师还是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最主要、最有权威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就是就读的学校或者班级是否是名校、是否是()重点班。而对一所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也往往主要以升学率为标准。如若孩子就读的是名校或者重点班,那么作为父母就会感觉很自豪,似乎社会地位都提高了;反之,就好像低人一等,前途尽毁一样。而如果一所学校是重点学校、名校,那么这所学校不论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上、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上、学校教师的待遇上、社会享有的优越度方面都会比其他的普通学校高很多。在这一社会评价标准的干扰下,很多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不管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只是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往自己认为尽可能好的学校。随着交通事业和通讯手段的越来越便捷,更是给这一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出现了有的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学校因为没有生源或者说生源较差而面临分流解散。而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本地教育的知名度,留住优秀学生,也对本地教育进行所谓的资源整合,不顾一切的打造名校。最突出的就是不再实行划片招生,而是分层招生,把学生和学校分成等级,分数高的学生被重点学校录取,而分数差的学生只能进入普通学校。当然,这中间的利益是互惠的。名校因此受到了其他学校所无法企及的待遇,而政府也因名校而提高了政绩。至于普通学校,却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一起成为高考制度的陪葬品。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面对越来越差的生源和越来越少的学生,举步维艰的普通学校要么被淘汰,要么冒着破釜沉舟的风险,进行教育改革。当然,通过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案例也并非没有,但改革结果的成败仍然是以最终的升学率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

学生因素。对于学生,特别是一个没有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考上大学是改变他们命运和前途的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了。在这方面,广大农村孩子更为突出,至少在当前这个环境下。虽然经常会听到家长、老师或者学生会说:“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之类的话,但是潜意识里,他们还是将考上大学,或者说考上理想的大学视为最重要的出路,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放弃。而要实现这个愿望,离开应试教育,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校因素。从学校方面来说,除去前面所阐述的升学率与学校直接利益的关系外,学校或者教师如果不按照国家要求的考试大纲或者范围去进行教学,而是根据自我认识像古代私塾一样自选教材,那么,在学生的各类升学考试,特别是高考中,如果学生考试效果很好,达到学生和家长的预期目标,那么这还有可能作为改革成功典例得到认可。其次,从哲学角度看新课改中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毋庸置疑地成为一对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即它既包含着对立的一面,也包含着统一的一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被当前的教改潮流所强化甚至夸张化的。其一,如认为应试教育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忽视新课程所倡导的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忽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有人开始认为不考试,或者淡化考试,但这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教育的误区。如果取消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刚性标准,那么,谁也无法想象软政策下会产生多少腐败和弊病。所以说,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应试教育不能被彻底摧毁。

值得庆幸的是,在狂热的批判应试教育的潮流过后,很多人开始逐渐回归理性思维的状态。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统一的一面逐渐被更多的人思考和关注。甚至有人说,一个连试也不会考的人,那能算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吗?当然,这样的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至少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从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全对立状态逐渐向统一的方面转化。其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不可调和。其一,应试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而不应该仅仅是会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等一些具体的技能。新课程中的新型学生观,认为学生是这样的人:学生是学习怎样生存的人;学生是学习怎样生活的人;学生是学习如何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怎样使生命有价值、有意义的人。而创新教育视野中的学生观,则把学生看作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具有社会意义的人,还把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考试,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还是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说,考试也是现代人生存生活的一项必要技能,更是磨炼意志、建立自信、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在久经考场的高中毕业生中,有的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有的虽参加高考但落榜,还有的就干脆没参加高考。那么没参加过高考的那部分人就比前两者少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外,在应试过程中,是有许多技巧和方法的,也是能培养能力的,如先易后难的答卷顺序、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审阅题干领会要求的能力、从大量材料中识别出有用信息的能力等。这些技巧和能力不但在学生时可以用到,在日后的发展中也随时都会用到。第二,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应试。在新课程中,学生明白了自己要学习怎样生存、怎样生活、怎样使生命更有价值与意义,他们就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要来上学,又为什么要考试,从而在主观上不再厌恶考试、惧怕考试,才能充分调动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来考试,这样得到的学习和考试结果也是最理想的。其三,新课程中的素质教育在教给学生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拓展他们多方面素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添了一些孩子的自信心,缓解了一些孩子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当他们再次投入学习和考试中去时,必然会取得比原来更好的成绩。这里不乏成功地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的案例,比如山东昌乐二中的“721”教学模式,就是一个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通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在应试中获得很大成功的典型了。还有诸如杜郎口中学、衡水二中等,都是在此方面不断探索并深见成效的一些成功案例。也因此,这些学校陆续在全国声名远播,从而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学习热。他们成功的共同点就是恰当处理好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考查机制,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而且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缓解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的一面被淡化,而统一的一面得以加强,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达到了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效果。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是这种转化得以实现,就必须有使他们统一性得以加强的条件和环境。反之,素质教育也会变成应试教育,而应试能力高的学生不一定有相应的素质。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对立的调和是一个社会、教育内部共同创造条件,形成合力的体系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第四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家教 中学生

自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实施素质教育逐渐在中国教育界达成共识,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下,素质教育的推行仍然受到很大阻碍,其中“家教热”现象是学生难以实现素质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家教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虽然国家持续增加教育投资,高等教育入学率略有提高,但提高后的入学率仍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据艾瑞统计:国内一流大学的录取率约为7%~8%,“211大学”的录取率约为5%,“985大学”的录取率仅为2%,学生想进入理想学校仍非常困难。为了在考试中获胜,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应试”,而提供“应试教育”的课外辅导机构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升学压力是导致“家教热”的原因之一。辅导机构较低的经营门槛是导致民办辅导行业在教育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开展盈利性“补课”后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IDC报告显示:2011-2014年中国辅导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0-330亿美元,2011-201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图1是美国投行jefferies对2004年-2013年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做的统计图,他在《中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家长愿意在个性化教育上花更多钱使子女更具竞争力,这正是辅导市场发展增速超过家庭教育支出增速的原因”。

图1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

随着“应试教育”弊端凸显,高考改革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曾明确提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1]。2014年高考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包含考试制度改革与录取制度改革,主张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外语实行一年多考”、“不分文理科”、“减少考试科目”等,提出的“多元评价”对改善学生过度“应试”、盲目追求“高分”现状和缓解学生“一考定终生”的考试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家教热”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一)学校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实施

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提到素质教育很多学校的做法往往是“缩短上课时间”、“减少课外作业”、“组织活动课”,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从而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都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误解,也是很多学校素质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撇开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特长教育,所以升学率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2]。数学和外语作为学生校外补习的主要科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城市学校在基础学科上花的工夫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提高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

2.学校评价体系滞后

导致学校素质教育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未能改变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标榜“素质教育”的学校常常以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衡量素质教育成果,使教师在实施素质教学过程中产生认知混乱,老师迫于评价的压力很难真正放手搞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在实施阶段变了味。

(二)学校与辅导机构缺乏统一管理与合作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与课外辅导机构几乎没有交集,课外辅导机构仍被视为非正式教育形式。在管理上校内、外教育活动未能实行统一管理,学校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校外辅导机构则受到教育行政、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监管。反思素质教育改革道路,素质教育的口号只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学校喊得响,并未在家长和社会教育中得到实质体现,所以加强校、内外教育的统一管理,发挥各自优势的合作,是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

(三)缺乏与素质教育配套的教育体系

“家教热”的催生说明在学校开始“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家长、学生对新理念还存在担心和不适应,他们试图寻求在学校之外获得“应试教育”的补充。在很多教育发达的国家存在课外辅导机构,但国外校外辅导机构能获得良性发展而在我国辅导机构趋于单一“应试”发展的重要原因即我国教育体系的滞后性。事实上素质教育理念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家长最终选择“暂时利益”放弃“长远利益”的根本原因是对现存教育体系中“第一学历”的固化认识,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要使学生得到素质发展首先应着眼于终生学习型社会建设视角,探索“新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消除社会对“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偏见,使高考不再是决定学生终生命运的考试[3]。

参考文献:

[1]2013中国教育高招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http:///html/g/report/2013/report4.

65 3049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