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最新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最新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一篇】
化工行业是一个充满知识与能力的挑战,又需要严谨态度、高素质的行业。近几年,化工行业屡屡暴露出安全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职业素养在教育中的缺失或者说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不对称的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担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任。通过专业调研和校企专家讨论与论证,确立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精细化工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小试、优化与放大、生产与车间管理、质量控制与分析检测等专业知识,具备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小试及数据处理、放大试验与优化、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等能力,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成本意识,能胜任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员、产品化验员、品管员和研发助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实用有机技术”课程特点,其职业素养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树立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经济生产的意识;培养学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的职业习惯。从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清洁生产、安全生产、6s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并重选择教学项目依据“实用有机技术”课程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专业教师通过科学分析,选取职业活动的典型案例、有代表性的岗位操作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进行单元设计、编制工作页时,应将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由于项目不同,虽然职业素养培养方向一致,但表现形式各有特点,每一个教学项目除了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外,还要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做出具体的要求。以工业乙醇的蒸馏单元教学项目为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见表1。2.职业素养培养要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螺旋式递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需要认识、消化、吸收的过程。职业素养作为行为规范和内涵更是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与养成。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包含丰富的内容,由众多子素养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精细化工技术专业通过各门课程之间“往复并螺旋式递升”方式培养职业素养,“实用有机技术”课程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同知识与能力培养同步,结合项目教学,实施“训学同步,重复巩固,逐渐递进”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双师共育是职业素养培养的保证。
职业素养来源于职业岗位,最终要为工作岗位服务。引入本行业当地知名企业的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双师授课,专业可以很好地把握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进行课堂有序管理等,企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树立职业信心。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教师了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情况与需求状况,特别是本行业知名企业以及当地的知名企业情况,平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知识,如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用工情况、企业的规章制度、相应岗位的岗位责任制、企业的管理模式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还能确定自己的定位以及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不足。例如,目前很多学校实训室管理都开始运用6s管理模式,着装规范要求学生进入实训室一律穿实验服,长发束起,穿平跟鞋但不得穿凉鞋。而很多学生起初并不以为然,当看到企业教师动作娴熟地盘发、带工作帽、穿实验服,做实验准备的时候,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配以企业相关制度的讲述以及身边穿着规范避免伤害的案例,授课效果良好。双师合作授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项目企业化,该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弥补校内教师企业生产工艺、分析检测、生产管理等实践经验的不足,切实保证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有利。与此同时,还可以把企业里一线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必要性,新员工、新徒弟的职业素养培养技巧和实践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
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使教学相长,有利于职业素养长期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而对于职业素养,更多地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此职业素养考核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不能单凭印象,要细化条目。目前高职教学班级人数普遍在40人左右,考核内容要有代表性、可操作性且不能太复杂,以免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压力。“实用有机技术”课程职业素养考核要融于教学项目平时考核中(见表2)。
五、总结与讨论。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实用有机技术”课程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习惯、实验用品用前检查用后清理归位、实验记录规范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共育”,企业教师聘用和按时上课难,区域内相关知名企业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技术管理人员工作忙碌,上班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另外,企业有一些出差和临时任务安排,临时性调停课较多,建议建立企业教师资源库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二是班级人数过多(40人),一名教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精神高度紧张,一旦有突发事件就更手忙脚乱,建议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进行小班化授课。
总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牵涉方方面面,无论有多少困难,高职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最终实现职业素养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二篇】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而职业学院作为培养第一线技术工人的摇篮,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运而生,对于促进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生源来自全各地,不同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对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应该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让全部新生从零开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还是会出现有些新生因为自身的计算机基础较差,跟不上课的情况,如果刚开始的.基础不牢固,那么在接下来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会无法理解,对于日后整个计算机课程学习造成严重影响。根据我国近年来的调查统计,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难度在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以及课时安排变得不那么容易把握。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合理设计驱动任务。
1.制定明确的驱动教学任务目标。使得整个“任务驱动”教学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展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之下,以一个共同的教学任务为活动中心。老师可以将整个教学任务分成阶段性的小任务,通过对每个小任务的良好完成,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信心,通过对每个小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对整体教学任务的完成。
2.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整个教学任务设计工作中的关键。不同的工作中心将产生不同结果,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中,要实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目标,通过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尽量使教学进程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以及能力能够对任务加以解决,并会获得新的知识。
3.要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老师在“驱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立足于班级学生整理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对于简单的任务可以稍微加快讲解进程,对于难度比较大的知识可以将进行分阶段展开,化整为零,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知识。
(二)进行详细的任务分析,保证任务得以执行。
详细的任务分析对于“任务驱动”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老师通过对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不要直接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而是应该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自主分析,思考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准备。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老师没有讲解过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隐含在了新的任务当中,这就是任务得以解决的关键所在。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在任务中分辨出哪些是自己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进程给予恰到好处的提示和引导。
(三)完成任务,使得学生完成对应的学习工作。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任务能够得以完成,如果任务制定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实际性的完成,那么任务的制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上机操作实验课程来说,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真实、自主的完成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得任务得到圆满完成。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从而提高职业教学中计算机教学的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高计算机能力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三篇】
改革需要从根本做起,而其根本在于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传统教学中,说教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实践证明:知识体系再完善,也必须符合社会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社会实践。
注重实践,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学生,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学生走出学校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在社会上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基于学校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把培养人才放在教学首位,把培养高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视为己任,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第四,注重校企合作。企业是学生就业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教学资源,如与一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不仅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校企双赢,而且有利于企业借助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二、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能及时了解当下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使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整合、优化资源,使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最优化。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校企合作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科研基地,企业的管理人员就是最好的老师,能教会学生最具实践意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企业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企业职位,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合作模式,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而学校具有高度集中的智慧优势,两者互补,互惠互利。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只有找到真正合适的教学道路,才能开创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教学新天地。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四篇】
焊接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体系,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不断积累,需要在实训教学中不断反馈更新,不断探索、创新。
确定模块。将不同的焊接实训课题分成一个大的模块,在大模块的基础上设立小模块,以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选择。
设置模块教学内容。根据模块内容,把每个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模块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每个模块能力目标的设立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可适当设置高目标模块,以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注意模块的更新,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淘汰旧的不实用的模块,创建新的模块,实训模块使学生掌握实用可行的技能。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五篇】
在技校德育课堂建构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课程体系,对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态度、看法都会对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还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良好的师德等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笔者通过自身对酒店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觉消除对专业知识畏难怕苦的思想,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一,积极参加酒店服务专业的技能取证考试。为了更好地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实施酒店专业知识的职业素养培训,笔者先后参加了餐厅服务员高级工及技师的学习考证。看到老师通过努力取得两个专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
第二,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利用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的机会,笔者参与到酒店的服务部、备餐部、公共卫生部等部门学习,亲身体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工作岗位职责,再把自己亲身实践的体验融入到教学中。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让学生明白服务行业所应具有的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主动与专业教师学习交流。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依靠集体和相关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和专业老师一起切磋、探讨、交流,不断加深对酒店服务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增强运用的能力。随着互联网十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老师的知识也要向纵深、宽广发展,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同时,德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德育教学的补充,更是为了有的放矢地在德育课堂中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二、切实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技校德育课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职业性、实践性。
1.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德育内容的`职业性。
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内容或精简、或摒弃、或更新,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使德育课教学内容与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四培养。第一,渗透人文关怀,培养职业情感。德育课堂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专业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比较关心的诸如实习、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客服纠纷等热点问题,教师实事求是、客观地予以解答,释疑解惑,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体验。
第二,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理想。引导学生对自我、职业、社会的认知,使其正确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牵手走进健康快乐的酒店服务的准职业生活。第三,联系工作环境,培养职业责任。从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入手,引导学生勇于承担家庭、社会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担负起工作的责任。第四,结合专业标准,培养职业习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结合酒店服务的工作环境和专业标准,引导学生不断地调整、修正和强化白己已有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改变教学方法,突出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三、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德育课的教学创设以贴近社会生活、联系工作实际为主,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效果。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形成有利于提升酒店服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形式。
1.以酒店名命名班级名。
如149酒服31班命名为31酒店,平行年级中酒店班成了321酒店。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评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及服务意识。
2.引入酒店的管理形式。
将酒店开工前的礼仪问好成了课堂上的师生问好,将班级人员按酒店的分工予以分组,分别为礼仪组、服务组、备餐组、营销组、公共卫生组。每一组根据目己的工作职责和特点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相互切磋、指导、交流。
3.餐厅实训设备。
进德育课堂课堂教学中把情境涉及的工作场景和设备也搬进教室,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及职湘素养要求的理解、运用和实践,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悟”。
4.将德育课堂延伸到课外。
德育的育人功能要延伸到课外,把德育课的容量无限扩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课堂或课外,检验于实际,再在德育课堂上进行交流,以丰富学生的专业体验,提升感受能力。
5.综合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
德育课的考核评价坚持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评价体系,结合酒店服务专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要求标准来确定学生的考核项目,从课堂表现、课余表现等多角度、多渠道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让评价更直观更具体。这种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成了师生共同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的驱动力,更内化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技校酒店服务专业德育课教学坚持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坚持抓住德育课这个主阵地,把职业素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德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成长、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六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改教材编写体例的分析、学生心理思维特点的描述及其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来说明反思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反思习惯和能力培养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反思,课堂,教学。
反思作为一种追溯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疏理问题的思路,惊醒其潜在意识及辨明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反思”的具体形式既有“反思”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具体含义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把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审视思路,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上升为理性探讨的过程。本文就“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出探讨。
一、教师教学中充分地进行“反思”的教学意义。
课堂是师生之间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对话探究的平台,是教师的能力转化并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杠杆,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反思”这一“媒介物”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首先,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是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反思”的内在要求。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的教材既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又注重于从日常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及常识上升为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各种版本的教材又分为选修和必修,必修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为他们走上社会,做合格公民提供基本帮助;作为其知识延伸和深化的选修,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所设置,并且基本采用专题式样,其知识的难度大大地提高,这种模式的教材要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并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地组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风生水起地讲下去,不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不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一方面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也无法转换为学生的能力,教材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依托作用,教材的知识尤其是知识的关节点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因此,现行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的必要。
其次,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反思”的客观依据。当代中学生一般来讲是90后的一代,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品质同70后、80后相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其一、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来源广泛,但是渔目混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比较深,在他们的知识容器——大脑中,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正义的和邪恶等各方面知识都共存其中,因此,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甄别是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以引领他们走入人生的正确方向;其二、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比上几代人更优裕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下造就的人一方面具有更好的身体条件和素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些学习心理品质方面的缺陷—孤傲、清高、自私、懒惰、抗挫折能力差,这种心理缺陷反映到学习中来就表现为懒于思考或不会思考,只是一味地观望、徘徊、等待,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充分恰当地利用“反思”这一思维工具,克服学生们心理品质上的缺陷,就无法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目的,“因为只有将人事的过程尽量与自然的过程相符,才能恰当地奠定这个基础”
再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运用的直接原因。课堂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看,它是知识的生成、释放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是知识的吸收、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双边活动过程中,课堂中的“反思”是实现其效率的最直接的途径。每个从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考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相同或类似的题目,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仍然不能解答出来,解题思路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模棱两可。这一现象的出现,既跟学生考试时的心理暂时抑制有关,又跟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顾一味地讲下去,不去顾及学生的思维、反映和基础,更不去引导学生对现成的题目去“反思”,去进行比较,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有关,而学生既没有“反思”的时间也没有进行“反思”的习惯,只是机械地去认知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不能令人满意。相反,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就是能充分地利用“反思”。
最后,科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新课改教材的许多知识对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如何进行知识的更新,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而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本身专业发展一条重要捷径,诚如舒尔曼所说:“教育是运用‘包括考虑为什么你做你所做的’方式的教学。而缄默知识可能是教师做的许多事的特征。作为师范教育者,我们的义务必须使缄默变得清晰明了。一旦教师开始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答案即‘我怎样知道我所知道的?我怎样知道我那样做的原因?为什么我要求学生以具体的方式操作或思维’时,教师就成了更好的教育者。回答这些问题的潜能不仅存在于我们所谓的有熟练技能的教师的头脑里,而且存在于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理论理解的反思的结合之中。”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反思”的途径。
“反思”作为一种既具有传统意义又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反思”的培养,其具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首先,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热忱。学生是进行教学的主体,任何一种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其效能都需要调动课堂主体的积极性,否则,一切都是枉然。这正如斯纳卡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
其次,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它主要包括:一是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广泛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将其加工制作,让知识在教师的头脑中发生生成反应;三是换位思考,摸清学情。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正如科恩所说“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但我们还是有描述与我们周围的人共享的经验的方法。人们相互解释自己的行动,都会想到要从让伙伴可理解和可相信的角度解释自己的行动。”〔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状况,思维方式和习惯及其个性心理特征,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四是理清课堂思路,整体把握课堂结构,以便在课堂中能把清晰的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很好地进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做到各个击破,并举一反三。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思维品质去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其具体步骤有:第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是基本的方法,分析综合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能帮助人们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事物,去解决问题。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发现,无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否则,一切科学都会变得一事无成。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反思”既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又需要通过演绎的方法增强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和归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又有其类在的属性,同时它们变化的是由一个或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知识进行归类和归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整合,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进行迁移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针对不同的知识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质疑。质疑既能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动机,又能排除各种影响问题解决的无关因素的干扰,抓住解答问题的关键点,实现探究学习的目的。
总之,“反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进行创新,同时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七篇】
科教兴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国家各项企事业行业都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因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逐步向人才需求方向靠拢,进行教育方式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相适应,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招生比较困难,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而被迫选择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其就业前景不乐观等等问题,迫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改革特别重视同时要认清楚现实存在的情况,人们对接受教育获取相关学历等方面逐步重视起来,并且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求必须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有利于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大机遇。虽然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改革和发展形势涉及多种因素,但是只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并积极实施相关改革措施,就能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大形势下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和技能实用型的综合人才。
完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专业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结合企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性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表现为:没有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而及时设置并调整学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加上职业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够完善与专业结构不能够相互适应,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等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发生相互脱节,进而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超前意识和加强教育的前瞻性,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首先紧跟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总形势,对市场进行调研并收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情况,围绕这些现实情况设置相关需求专业,或者调整原有专业方向。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派教师调查、走访各个企业单位,从而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条件以及对学生要求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和受教育的水平,为完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管理体系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育研究工作。
壮大教育师资力量。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薄弱,教学设备有待更新,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缺乏优秀的专业教师,逐步影响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培训现有的专业技术教师,和企业合作,让教师多参加企业的成产经营活动而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课教师能够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更新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其次,中等职业学校除了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以外,还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担任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的引进社会上具有高技术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及研究生或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再上岗,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鼓励企业的管理、技术等人员到学校任职的相关政策。
加强重视和完善专业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结构及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中,学科教材内容偏重理科知识,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秀架构;内容比较之后没有反映出当今时代的新技术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重视和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首先,应当强化教材的职业性质,开发教学大纲和设置课程时应当重点强调劳动过程综合性,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是要注意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专业水平和方向的要求,然后在编写适合教学的相关学科教材。其次,学校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融入培养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编写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材内容,结合专业性质重点突出学生对学科技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突出对学生知识、实践技术等综合能力的考核。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设并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使之主干课程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的技能要求,使理论课程知识服务于实践能力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就是相比理论课程增多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较低,而对实践课程需求较高同时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课程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实际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加深记忆理论知识和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培养出综合能力人才。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引进用于实践操作技术教学的相关设备,应突出教育的技术性,组织学生进行最新的技术实践操作,实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及时更新以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再次,中等职业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些企业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氛围,多和企业合作建立相关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多组织学生进入到实习基地中并进行相关生产安全方面的培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进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
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应当结合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方面,加强有关择业技巧、职业理想、心理、就业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多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好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学生联系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积累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完善对技术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而适应职业要求,能够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发展已是必然。因此,学校应在教育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科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训练基地或者联系能够实习的相关企业单位,为步入社会成为技术性人才建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王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07:4-7.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八篇】
随着软件行业大发展,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文章对软件工程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的研究,一起来看看吧!
一、软件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本文所论述的职业素质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工程专业,应该说it职业都有所涉及。通常,我们所认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it工程师)应该具备如下的一些基本素质。
1.有良好的文档书写能力。
任何一个对软件有深刻理解的工程师都应该明白软件的构成:知识、程序、数据和文档,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而学习软件的学生很容易对这方面有误解,通常更注重编写代码,而对其他方面有所忽略。
2.热爱软件行业。
和其他职业一样,爱业才能敬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当然需要自身热爱软件行业。在软件行业这点特别重要,因为it行业发展迅速,若是被迫就职于其中,就很容易落后。喜欢编程,在技术上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新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喜欢创新,享受编写软件带来的成就。
3.在技术或管理上不断的总结。
这也是每个职业都要求的,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每做完一个项目,都要有所收获。
4.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软件的制作越精良,越需要团队的合作。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一定要明白,这已经不是计算机发展早期的个人英雄主义阶段了。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5.有较好的英文阅读能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行业国外技术仍领先于我国,而且从发展来讲,软件外包产业也是发展的趋势,不论从学习还是交流方面,都需要较好的英文阅读、交流能力。
6.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是面,沟通能力是点,没有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谈不上合作,对个人的发展也不利。
7.责任心和规范严谨。
8.成熟稳重的心态。
不浮躁、耐心,软件不可能没有bug,做一个软件要做好,软件开发过程有可能是很枯燥的,很多时候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解决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9.创新意识。
开拓创新,不安于现状。没有软件是尽善尽美的,因为科技在发展,计算机软硬件在发展,用户的需求在变化,所以不存在无法超越的软件产品。
二、职业素质的影响因素。
前文提到的职业素质中,并没有谈到专业技术技能。这是因为,一方面,技术是从业的基础,不需要强调;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的职业素质,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可以短期培训出来,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所以,现在很多企业更注重的是技术之外的素质,因为这些方面才能体现一个人的长期发展潜力。
职业素质并不是两三个月就可以有明显提升的,某些方面的素质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慢慢积累起来。其实,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开始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塑造了,这些素质中就包含了以后的职业素质中的一些方面,如创新,兴趣爱好等。大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其实在读大学之前就基本定型了,大学里只能尽量的去培养一些新的技能,改变一些习惯,纠正一些观念,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过程是逐步积累的,不可以急于求成,否则,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在众多的职业素质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身素质、团队合作、技术素养。大学中可以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实践等大力培养的是团队合作和技术素养方面,对于自身素质的培养则只能通过教师和班主任的引导逐步改善。
三、课程的设置以及内容的扩展。
按照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相关课程应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规范、作业、实验以及课程设计里面体现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1.基本素质方面。
英语阅读能力:应逐步的加强,在大一的时候应引入部分的“专业英语”,让学生尽早接触英语教学,接触专业英语书籍及文章,克服畏惧感。在低年级可以简单点,从“点”入手,即从一段话、1篇文章的阅读开始,培养成就感,让他们认识到专业英语其实更简单。在高年级(二年级)引入双语教学,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的.双语就不那么突兀,学生也应该能接受。从教学效果来看,双语教学在普通本科院校的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学生一下接触到大量的英语,心理和知识面上都难以接受。
文档写作能力:从c语言开始,要求学生在学习编程时,尽量的会写“设计文档”,特别是到了函数一章,要求学生在写完程序之后,写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函数的作用,参数,类型等,并用流程图等描述。开始阶段,可以是在程序完成后来完善文档的表达,在熟练之后,过程应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先设计,再编码。
代码规范:高级程序设计课程的后期加强,方法是交换代码阅读,以了解变量命名,注释,书写格式、结构良好等规范在程序交流时的重要性。学生从写代码开始,教师就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经常要用结构良好、代码规范的程序和差的程序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也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团队合作:在素质培养中,较难的一环。一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强,要融入团队需要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二是学校中教学资源的有限,不容易找到合适的项目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先从“团队考核”开始,让一个寝室的同学完成一个任务,而任务(通常是编程)除了程序代码,还需要写文档,注释,和测试(这些都需要手工抄写,而不是在电脑上完成)。要完成这样一系列琐碎的工作,一个人是要花很多时间的,自然,学生就会分工:学的好的可能就是写代码,然后给其他讲解程序,分配任务。之所以要求任务用手写文档而不是电脑打印,就是避免一个人完成,避免拷贝、抄袭。考核的成绩应只有一个:即整个团队的成绩,以抹去个人因素,体现团队的精髓。
2.高年级教学。
在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更难一些,需要教师认真的选择合适项目,一个好的教学项目的标准应满足如下几点:
(1)有一定的代表性,实用性。
(2)容易分解成若干小模块,这些模块有难有易。
(3)一个人完成整个项目需要花费较多时间。
(4)项目可以扩展。只有这样,团队的合作才有意义,大家才有兴趣在一起合作,否则,团队容易沦为一个人的工作。
沟通能力:在软件工程、需求分析等课程上应展开讨论。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当适当的引导,否则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沟通,讨论需要哪些方面。
创新能力:对中国的学生来讲,这是最难的一方面,制约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很多方面,主要是国内现行的教育体制导致的。在软件领域,对本科生的要求,主要是思路上的扩展,创新是从小开始培养的素质,更多的是在课外培养,课堂上教师只能尽量的去引导,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技术层面的创新基本不现实。而软件的创新,可以从“模仿”开始,给出一个基本的要求,让学生自由的添加功能,比如“闹钟”,可以扩展:提醒方式的选择,网络同步,智能设定(和课表、工作表结合),进一步和职业结合等;经典的扫雷游戏,可以拓展为“网络对战”,“团体对战”等模式。创新思想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可能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可以做到,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软件行业的前景越被看好,但同时,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大量涌现和软件人才的缺乏是一种矛盾。大学里面教出来的软件工程学生,不应该是那种仅仅能够自己会写代码的技术宅男,而是要全面发展、具备高端职业素质的it精英,没有全面的职业素质,只能沦落为“代码劳力”,成为it界的体力劳动者,也势必被淘汰。大学虽然不是职业技术学院,但我们肩负着输送人才的任务,应该明白企业、公司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有意识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尽早的融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2]张小川,等.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16):1-3.
下一篇: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