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原因

一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只看重国家企事业单位,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是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最终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高校原因

一是高校就业指导滞后,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一,有的只在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高校在就业规划指导方面成就较为薄弱,当代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没有形成成熟的就业观。

二是大学学习注重理论,缺乏实践。当前的大学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这与现代企业普遍要求的经验丰富相脱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的发展,国家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各个单位的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不科学、不合理,盲目的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的用人标准,不仅是对人才的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刚进公司的大学生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重视实践经验,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这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四)政府原因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的管理是由人社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还未真正消除。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自身的对策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第四,积极创业。当前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非常支持,大学生应当把握时机,充分\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搭档,积极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握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判断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行业的市场需求是趋于饱和状态还是处于空白状态,找准自己的方向。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所选行业的发展动态,做好跟踪。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才能够正确地判断创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正确地确定创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具体选择实施方案,才能够驾驭市场。

(二)高校的对策

(三)用人单位的对策

第一,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第二,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四)政府的对策

第一,依据方针政策促进就业。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一系列方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规范高校招生规模。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人事、劳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受制约的因素很多。第三,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省市建立常设市场,推进建设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机制。第四,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锻炼,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标准,政府在就业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和关注,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侯鹏。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7年4期,90+92.

[2]唐瑞。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7年02期,227.

[3]杜璐。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及对策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02期,187-188.

[4]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期,88-90.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质量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78-02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人力资源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势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也在持续深化,市场上各个用人机构的招聘要求也在逐渐向精英化过渡,然而随着国内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则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转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1]此外,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非常张扬,这也导致他们在选择岗位的时候更为注重将来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各个学者在研究大学生就业方面已经由过去单纯地从数量方面研究的“就业难”转向质量方面的“提升就业质量”,即转至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中来。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含义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其自身在整个就业进程当中就业情况的综合性概念。有学者把大学生的就业品质定义为:大学生可以获取的工作好坏以及工作所特有的特点能够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某个程度。这种看法不但强调了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的进程中自身的感受,无论是从主观或者是客观的角度都非常符合大学生就业质量所关系到的具体范畴。[2]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1.经济社会因素。宏观方面的因素包含就业公共服务、就业人才供求、就业推动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形势等。这些宏观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品质产生影响。

2.高校因素。高校的教学品质、声誉、服务水平、就业指导及其所处的层次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当中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3.企业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品质不仅与自身的主观感受密切联系,并且与自身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工作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工作条件、工作关系的和谐性、工作发展空间以及工作福利保障的稳定性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3]

4.家庭因素。大学生家庭的所在地、职业层次、社会地位以及文化水平等各种背景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5.个人因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及就业观念等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就业质量。

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实际情况

(一)初次就业的起薪呈隐性下降

现阶段,国内工资的平均水平与整体水平都呈现大幅度提升的势头,企业当中的薪资水平每年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起薪仍然没有变化,从国内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持续上涨的物价等因素来进行分析,大学生起薪水平实际上处于持续下降的情况。例如,根据上海浦东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的调查报告得知,2009年到2012年这4年期间,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平均起薪只是从2710元上涨为2978元,相较于当地企业每年平均%的薪资涨幅,大学生的起薪明显呈现下滑的状况。[4]

(二)就业的地域、城乡、行业分布不平衡

根据2012年相关的调查报告得知,北上广地区是应届大学生最喜欢的区域,其次为江苏省与浙江省。从城乡比例来分析,在大中型城市就业的应届大学生达到了%,县城的为%,乡镇的为%,在农村的仅有%,尽管相较于前几年,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比例有所上升,但其比例仍然非常低。受到地方政策、行业分布、企业规模、环境以及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应届大学生就业不平衡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

(三)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

国内大学生扩招的规模还在持续拓展,大学生的供给情况基本饱和,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非常缓慢,使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受到不断压缩,大学生在初次就业的时候,实现专业对口的情况越来越少。根据相关的调查证实,国内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对口率连两成都不到。

(四)灵活就业者增多,自主创业人数减少

灵活就业人员指的是弹性工作、临时工作以及非全日制等形式较为灵活的就业人员。因为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急剧增长,进而导致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大学生将自身的目标定在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与私人企业,这就导致灵活就业的比例迅猛增加。

自主创业属于一种较高水平的就业模式,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扶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一些高校也都设置了创业方面的课程,然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也因为受到市场、资金、经济形式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分析

(一)高校改革以往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重点教学理念。

首先,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的教学形式,应当以传授书本知识为起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其次,改革单一的教学方式,努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可以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且能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最后,高校应当分析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并开展对应的课程,特别是要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在校内开设培养适应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课程。

(二)高校更加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因为国内市场经济每年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每年社会的就业形势也会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大学应当根据地区不同的情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做出新的选择,如此才能够持续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辅助功能。此外,高校应拓展自身的就业信息渠道,便于获得更为全面的就业消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例如,高校可以采取与一些就业机构开展合作的方式,让这些就业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建立完善的高校就业信息网

构建大学就业信息网预警机制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国内各个大学的毕业生信息收集归类之后,通过相关数据的研究整合,能够大体上掌握当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从而有效减少人才流失、一些企业无法招收到合适的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的情况等,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四)加强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力量,提高就业质量

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对应的就业政策,有效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安排大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培训等,从而缓解地方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应当规范就业市场,当前仍然存在一些破坏就业公平竞争环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地方政府必须要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来提高就业质量。

(五)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1.以学业规划课程为基础,在大学一年级对所有新生开设学业规划课程,指导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大学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学习动机、学习目的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5]

2.以生涯发展指导、就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指导课程为依托,在大学二三年级深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在二三年级进行这三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明确方向和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择业取向,降低就业压力。

3.以心理知识、法纪安全教育等内容为辅助,实现对就业指导的全方位覆盖;就业指导应是以就业为核心的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全方位指导工作。其中,心理健康知识、法纪安全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从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到求职心理,从校园活动法纪安全到劳动法的学习讨论,都需要在毕业生指导工作中加以重点强调和引导。

4.开展以考研、出国、创业等内容为主的教育,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多渠道选择。学校提供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形势,了解政策,从而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结语

有教育部官员曾这样定义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指标,是衡量检验高校的工作、评估办学质量等的重要指标。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意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 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人才,2007(15).

[3] 李斌。试谈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3

1.外在的社会因素。

政府调控不周。根据劳动经济学的原理,政府调控又是也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一面。第一,政策自身就无法绝对完美。我国迄今为止没有出台一部维护女性就业权益的法律法规,除了一部分关于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的条例以外。已出台的性别平等的政策并没有将政策具体化、明确化,使得女性在职场的平等就业权无法得到真正的维护。第二,宏观调控遵循的博弈原理可能会消除政策应有的效力。政策从出台到实施始终都是政策与调控对象的一个博弈过程,无法达到绝对平衡。第三,政策在某些方面适得其反。比如在女性生育期带薪休假等政策本是为着考虑妇女自身的权益,却也由此引发了就业市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用人单位的偏见。如今企事业单位无不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用人时完全从企业利益出发,认为男大学生无论在智力、体力、耐力等方面都高于女生,并且不存在像女性因恋爱、结婚、生育等个人原因而造成企业不必要的劳动力缺失和利益流失现象,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按照贝尔克的歧视理论可推断,许多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在人品、才能等方面都无法信任,就更情愿高新聘请男生就职,也不愿招收女生。

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中华民族的男女分工观念是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从古时的男耕女织到现代的“女人相夫教子,男人打拼事业”的家庭局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中国自古男女就不平等,对男女的期望值也就不尽相同。绝大多数人都觉得男性是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创造者,而女性则负责料理家事和侍候老小。家庭对女性的收入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就这导致女生在就业时的动力远不如男生。

2.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综合素质不合格。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的劳动成本,也就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许多女生在校期间也许学业成绩等表现都优于男生,但是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使得女生在进入社会时往往存在经验不够、眼高手低、心理素质不过硬等不足,这种实践能力的缺乏导致女生就业时缺乏一定的优势。而男生在人际交往、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等方面则较女生更有优势。

消极被动的求职态度。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女生在就业时没有那声那种上进心和进取心。所以在学习专业技能时往往不够努力,蒙混过关。而在求职时往往通过网络、报纸、电视、朋友介绍等渠道来找工作,目标不明确,动力也不够强大。但男生往往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招聘会、亲自拜访等积极主动的求职方式,此举更易被用人单位接受。所以女生就业渠道不够广,目标不明确,动机也不够强大。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除了靠自身努力以外,还要依靠一定的政策扶持,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各界给与一定的支持。

1.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国家教育局可以下达放缓高校扩招速度的政策,稍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即可。此外,教育局可调控高校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指导。政策调控很容易,但是贯彻落实到各所高校就有一定难度。现在的大学虽然已经在改革体制的带动下努力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但是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依然难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以第三产业制造就业机会。女大学生的体质和性格比较适合服务产业。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拓宽女大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许多非工业城市或偏远地域的第三产业还没充分发展起来,如果国家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努力开发当地的服务业、商业、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无疑吸纳大量的女劳动力,进而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面窄、一职难求的窘境。

3.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作为衔接学生和社会的一条纽带,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学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不能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知书达理、形象气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应开设一定的课程进行培养。同时,增加女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进入社会,体验生活,深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知,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积极建立与外界企事业的密切联系,及时招聘信息,多举办校园招聘会,拓宽女生的求职渠道。

4.女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不能被传统的女性歧视观念所束缚,做一个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女强人。首先在校期间就不能抱着得过且过、寄希望于婚嫁的念头,在职场要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其次是在求职过程中,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多跑多看,不能单凭网络和朋友作为求职媒介。在求职过程中时有受挫也在所难免,要及时调整心态,反省之后再接再厉。最后再就业成功后,不能满足现有状态,继续学习职业技能,在完善自己之余努力寻求发展空间,若不思进取则最终会被优胜劣汰。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现状4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现状;培养对策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出现“普遍化”和“大众化”的现象。曾经被称为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致使大学、大学生开始注重其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其分成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学习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六个维度,并对益阳市的三大主要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果。

(一)学生基本能力缺乏,企业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经过调查得出,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习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用人单位认为,现有大学生难以快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构思虽好,但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远远不足,主动力较弱,持续学习能力存在惰性等。

(二)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一。一方面,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使得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及能力方面注重学习成绩,而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了解,其能力发展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大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自我认识不足且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依据自己在大学中担任过干部或组织过活动,并过于自信的认为自己的想法、领导力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经常出现大学生们自我感觉良好但用人单位给予低评的现象。“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学生比比皆是,职业素养低、职业价值观偏差等问题严重。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首先,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不合理。近年来,不少学校大量招收热门专业学生,而忽视但社会需要却冷门的专业,最终造成部分人才供求过剩,使得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且其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其次,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实践环节薄弱,“重理论,请实践”,致学生逐渐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滞后,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形式单调,质量不高。

(二)学生原因。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职业定位不明确,而伴随着生活的安逸,惰性也逐渐增加,没有了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没有了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习动力日趋下降,专业知识基础不牢,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基本能力严重不足。

(三)社会原因。为应对全球化竞争,企业开始实行各种改革措施,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除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样化能力。这也给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综合素质与多样化能力,才可能获得职业的成功。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第一,改变学习观念,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能力的全面发展才是就业的法宝。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运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上课时不应该只充当着“教授”的角色,只听不动,而应该积极努力的思考,开发创新思维,遇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等着老师的答案。第二,改变就业心态与观念。就业之初,大学生应该调整好心态,杜绝“眼高手低”的现象。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学习者,应该抱有一种学习,请教的姿态,把第一次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注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更务实些,机遇大于待遇。

(二)学校方面。第一,合理安排课程。虽说多学多用的初衷是本着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但在学生们的眼中,不少课程在以后工作用不到,于是缺课挂科。为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学校应该多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合理设置、调整课程。第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为落实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可建立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小组,统一管理各项培养就业能力的活动,并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实现全程化管理,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丰富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开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的课程和实习环节,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训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三)企业方面。企业应该就能力择人才,尽量体现公平,不过多的追求学历,给更多有能力者一个广阔的求职空间;设置新人培训部门,让大学毕业生们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之中;设置岗位轮换制,让大学毕业生们能在实践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使其能力发挥到最高点。

总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高校及学生自身的配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可以解决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的不平衡性,更能有助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2] 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3).

[3] 刘唐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原因与对策――基于福州市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65 796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