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例【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例【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第一篇】

穿城而过的沱江水,花香两岸;吊脚楼旁织着花腰带的苗家少女;地道的柴火担子;草鞋、箩筐、鱼纹与鸟影泛动的石板;船工的号子;洗衣的棒槌声;悬在屋梁上的黄玉米和酒鬼酒、苗家酸鱼、酸萝卜……这里天人合谐,令你恨不得假装自己迷了路,好悄悄躲在这里,做一辈子凤凰人。你可以赤足下沱江,濯你的长发;可以坐在雕花的木椅上,数阳光的影子;也可以农闲时与当地人一起,热闹地聚集在城隍庙,等着看土里土气的“阳戏”和“傩堂戏”。

凤凰八绝:

1. 沱江边的菜场以及在河边捣衣的女人。

2. 沙湾的吊脚楼。

3. 北门外沱江边上的露天餐座。

4. 哺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的文昌阁小学。

5. 黄丝桥古城。

6. 文庙、三王庙、武侯祠、文昌阁、笔架城。

7. 黄永玉题字的理发店(师傅有推拿的绝活,专治落枕)。

8. 古戏台是当地画家的聚会地。

2/桃花岛:观碧海听潮声

桃花岛的海滩小而干净,虽比不上马耳代夫的海那么一望无垠,可它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旅馆的老头还可以驾小渔船带旅客绕岛而行。海面上基本是风平浪静的,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还能看见跃出海面的白鳍豚。最有趣的是一个叫桃花寨的休闲村,客房的名字几乎把《射雕》里的好名都用尽了。比如“碧海潮声厅”,这个厅在山顶上,可以俯瞰整个桃花峪,远眺大海。是啊,也只有这样钟灵毓秀的神仙境地,才能出那么一个“面如桃花”,又“乖巧伶俐”的“蓉儿”。

被称为我国惟一一座海岛影视基地的射雕影视城、舟山群岛第一高峰――安期峰、舟山第一深港――桃花港、东南沿海第一大石――大佛岩、相传为观音出家修行之所的白雀寺以及桃花寨、桃花阵、桃花会、桃花石……都不容你错过。碧海含情,草木成趣,桃花岛是名不虚传的“海上仙山、世外桃源”。

3/束河:丽江之外的柔软时光

丽江古城,逶迤往西北6公里,就是茶马古镇――束河。一条清沏的山泉,从束河中穿过。纳西农家小院露台上的红漆躺椅,露台下矮矮的土墙,都在为你讲述束河细碎的柔软时光。小狗坐在青石板街的中央,等着在打纸牌的老主人,半天一动不动。

普通人来到束河,只是厌倦丽江的轻浮,想在这里回归自然,他们之中,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其实是曾经风光一时的木氏土司王朝的真正发源地。 要去寻找“龙泉”,就得沿束河街向北走,路上可以看到一股清流在街道上穿行流淌,汩汩有声。走了二三百米,就来到了这溪流的源头――“九鼎龙潭”,也就是“龙泉潭”。由于依山傍水,所以龙泉潭的潭水比丽江古城的水更加清澈透明,丽江的流水勉强可以洗衣服,这里的水却清澈得让人想弯腰去掬一捧来喝,它日夜泉涌不断,被束河人奉为神灵。

4/泸沽湖:地球的一颗眼泪

齐秦有歌这样唱:高山上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那么我枕畔的眼泪,就是挂在你心尖的一面湖水。泸沽湖大概就是地球的一颗眼泪,而且,是极美的一颗。泸沽湖不仅山水清幽,摩梭风情也是令人沉醉的。世界各国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这一族了。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听摩梭小伙子和姑娘唱原汁原味的摩梭情歌;听他们半含羞涩地描述“走婚”风俗。成年女子在自家的花楼里,守候意中人来借宿。这一份期许,也是极美的。夜幕降临,摩梭人的院子里热闹非常,古老的情歌回荡在木楞房上空,欢乐在篝火的火苗上跳跃……

5/蜀南竹海:一进竹海天下翠

有一个地方,漫山遍野是竹,有上百个品种:挺拔苍劲的毛竹,高风亮节的兹竹,泪眼婆娑的斑竹,肥头大耳的人面竹,大腹便便的罗汉竹,丝丝相扣的琴丝竹……住的是小竹楼,睡的是小竹床,坐的是小竹凳,就连吃的也是全竹宴:火爆竹笋、熘玉兰片、竹筒干饭……这里就是蜀南竹海。郑板桥的诗合了这里的竹子: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6/纳木错湖:海拔4718米的游泳池

纳木错湖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靠唐古拉山的冰雪融水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夏初还有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在纳木错湖最享受的事是在湖中游泳。在这里,裸泳也是被默许的。脱掉累赘的衣杉,跃入湖中,在蔚蓝清澈的湖水中尽情游弋着,那种感觉让你忍不住想大叫。夜晚在湖边赏月也是很享受的,这里的月亮和星星比其他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明亮,夜色中的唐古拉山默默伫立在圣湖纳木错身边。

如果你想前往纳木错,除了要对高原反应做好心理准备之外,还要带上足够的补给及帐篷、睡袋。即使在夏天,晚上也需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

7/西塘:莫辩天上人间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说的大概就是西塘吧。水是西塘的灵魂,水让西塘恬静悠然,清新温润,这里到处都是水的影子。西塘的雨总是空空朦朦,斑驳的老墙凝重如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蜿蜒伸向远方,清澈的池塘里,鱼儿追逐着岸边桃树落下的片片花瓣。带着浓浓青草味的野风吹拂着你的头发。老街宁静而从容,老人们在廊桥中抽着旱烟,拉着家常……夜色像墨汁一样浸染开了,沿河人家都点亮了临水的灯笼,那灯笼温暖且善解人意。西塘的一些古屋顶上,长着近尺高的瓦草,据传是屋宅以前主人的魂灵附在了这些草上,才使它们长得如此葱郁。在西塘,你不能不做的事是:听江南丝竹,看社戏、露天电影,品香茗。

8/皤滩:繁华落尽之处

浙江仙居。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黄榆坑溪,汇入永安溪。五溪交汇之处,便是皤滩。皤滩意为“白滩”,得名于河滩上遍布的白色鹅卵石。皤滩古街傍溪而建,呈东西走向,最具特色的不是宽阔的鹅卵石街面,而是它的九曲回肠。眼看着一条街走到了尽头,拐过去之后突然间便又是一条街,曲曲折折,走过一街便似一重天,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

9/花溪:草青人远,一流冷涧

花溪,地如其名,弯曲的山道两旁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青草,野花点缀其间,小朵小朵的,含蓄内敛,却自有几分妩媚。也有大朵的,团团紧簇,红似彩霞,白如霜雪。沿小溪旁漫步,一池莲荷映入眼帘,莲花在夏季开放,花下荷叶贴水,一片连着一片。若要赏溪,到霸王桥,桥下溪水奔流,白浪翻滚,有的形成小型瀑布,有的在乱石间蜿蜒穿行。正应了徐志摩的“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对了,这里是南方,常下雨。也许你正玩儿得尽兴,豆大的雨点便落到你身上了,不一会儿,一把把红的、绿的、蓝的、花的雨伞就像蘑菇似的长满河面和两岸。雨过天晴,美景依旧。可谓“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10/水西村:耕读文化的延续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第二篇】

白居易早年坎坷困顿,流徙四方,直到30余岁始步入仕途。他深知底层民间疾苦,为官正直,敢于言政,并因此遭贬黜。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发生盗杀宰相武元衡,伤御史中丞裴度的政治丑闻,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追捕凶犯,竟被当权者以“越职言事”将其贬为江州司马,任满之后,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奉诏改官忠州刺史,进入四川。本文拟对白居易为官忠州期间的作品予以研究,不当之处,识者匡正。

唐代忠州,即今之重庆忠县。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间并不算长,却在此赋诗不少。白居易溯江水西上,赋《入峡次巴东》、《题峡中石上》、《夜入瞿唐峡》、《自江州至忠州》等诗以纪其沿途风物与感受。

《夜入瞿唐峡》展现诗人的忧愁与惊异:“瞿唐天下峡,夜上信艰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而他在《入峡次巴东》则云: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 上巴东。

诗歌描写诗人取道长江逆水西上,舟行缓慢的情况,所谓远郡即是诗人即将赴任的忠州。值得庆幸的是他阖家同行,旅途虽遥,尚可饱览峡江风物山川,也是贬谪中差可欣慰的了。

《初入峡有感》则以山高水深,峡江湍急的画面抒写其惊悚悸怖的心绪:“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闻仗忠信,蛮貊可行矣。自古漂沉人,岂非尽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长江三峡,绵延七百余里,江流汹涌湍急,江面阔狭不一,两岸群峰高耸,绝壁嵯峨,气候变幻莫测,舟行此际,陡生惊悸。诗人认为个人操守节概,足可倍增胆魄:“常闻仗忠信,蛮貊可行矣。”这不免令人联想当年杨炯泛舟峡江时所说“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妨”的情形。这大约是古代诗人面临自然险景的共同感受与普遍心态。

白居易在忠州安顿下来之后,即向朝廷上《忠州刺史谢上表》,并云“殊恩特奖,非次升迁,感戴惊惶,陨越无地……”这是因为从江州司马从六品升至忠州刺史正四品确为“非次升迁”,其心情是不言而喻;同时向朝廷表示“誓当负刺慎身,履冰厉节,下安凋瘵,上副忧勤。未死之间,期展微效……”他不仅这样向朝廷表白,也在忠州刺史任上作了不少善事。诗人早年即以“忘身命,沥肝胆”实施其兼济之志,提出了一系列的轻徭役,薄税赋的主张。他所任之忠州在当时是仅有六千户的“下州”,自然更应当体恤民瘼,薄赋轻徭了。他在《东坡种花二首》之二云:“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漠漠花尽落,翳翳叶生初。……刬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小树低数尺,大树长丈余。封植来几时,高下齐扶疏。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移此为郡政,庶几甿俗苏。”

从种树养花需精心呵护,扶本勤耘中悟出养民之道务在劝农薄赋、轻徭减役,使其不致冻馁的道理是很可贵的。然而忠州乃山区小县,人地生疏,交通不便,不免令诗人与之前所居江州进行对比:“前在浔阳日,已叹宾朋寡。忽忽抱幽怀,出门无处写。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五月断行舟,滟滪正如马。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敢望见交亲,喜逢似人者。”(《自江州至忠州》)

诗人在《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诗中,对忠州地貌环境与风土人情有更为细致的描写:“山朿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田……”群山叠拥,人居环境逼窄,山间岚气氤氲,气候阴晴莫测。这就是忠州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其《郡中》诗:“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欲知州近远,阶前摘荔枝。”而他在《东楼晓》中则谓:

脉脉复脉脉,东楼无宿客。

城暗云雾多,峡深田地窄。

宵灯尚留焰,晨禽初展翮。

欲知山高低,不见东方白。

东楼是诗人在忠州城内的居所。白居易以敏锐细腻的眼光,捕捉忠州山县的风土物候与地理特征:终日多云雾,能见度极低,高山耸峙,平地少而狭窄。究竟忠州山有多高呢?“不见东方白”是极为形象的回答。

诗人所居之东楼,虽地势僻窄却也景色可人,《东楼竹》诗有云:“萧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森然一万竿,白粉封青玉。卷帘睡初觉,欹枕看不足。影转色入楼,床席生浮绿。空城绝宾客,向夕弥幽独。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是诗展示了万竿修竹,无垠绿翠,碧玉弥望,物我混一的迷人境界,这是何等的情致!这不免令人联想到宋代苏轼受白居易的影响而酷爱修竹的情怀,甚至生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慨了!

忠州城有座小山坡叫东坡,山麓一条小溪曰东涧。白居易种花于东坡,植树于东涧畔,东坡是诗人盘桓闲步之所:“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闲携斑竹杖,徐曳 黄麻屦。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步东坡》)

东坡养花,东涧种树不仅是诗人在忠州的消闲方式,更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寄托与对大自然山川草木友于情怀的剖白。这种情愫屡见于题咏。《别种东坡花树两绝》云:“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这是诗人三年忠州任上即将离去之时所赋的诗歌。白居易对东坡的深情,亦体现在他到京任职之后,还为之眷恋,甚至梦绕魂牵。他在长安所作《西省对花忆忠州东坡新花树因寄题东楼》与《中书夜直梦忠州》是其对忠州深情的自然流泻。前者谓:“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西掖垣中今日眼,南宾楼上去年心。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后者则有云:“阁下灯前梦,巴南城里游……禁中惊睡觉,唯不上东楼。”白居易忠州刺史尚未任满,旋调入京任中书舍人,故称西省。

东坡下之东涧,也是白居易种树憩息之处。《东涧种柳》诗:“野种植,植柳水中坻。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种罢水边憩,仰头闲自思。富贵本非望,功名须待时。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

由此可见,作为忠州刺史的白居易,不仅关切民瘼,提出劝农轻税赋等措施,而且亲自动手植树种花,美化环境。白居易爱竹咏竹与于东坡养花艺树,深为苏轼心折,宋人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说:

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本朝苏文忠(轼)不轻许可,独敬白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与物无著,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苏轼爱竹,显然也受乐天浸润;倘对白居易《竹窗》、《玩松竹二首》、《画竹歌》诸作细加玩味,不难获得启示。

忠州山县交通不便,远离京国,居此期间,不免令白居易生出放逐之感与贬黜之愁来。他的《和万州杨使绝句》就是这种情感的流露:“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竞渡》);“东都绿李万州栽,君手封题我手开。把得欲尝先怅望,与渠同别故乡来”(《嘉庆李》),其贬谪放逐之情与远离故土乡人之悲溢于言表。而在《南宾郡斋即事寄扬万州》更将忠州宦情窘厄之状予以生动的刻画:“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时时窃自哂,刺史岂如是。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莓苔翳冠带,雾雨霾楼雉。衙鼓暮复朝,郡斋卧还起。回头望南浦,亦在烟波里。而我复何嗟,夫君犹滞此。”诗人在“黄缣”句下自注:“忠州刺史以下,悉以畬田给禄食,以黄绢支给充俸。”所谓“畬田”即火耕下湿田,以此田之产支给禄食。如此境况,处如此偏僻荒野之地能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我身》:“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秋霜剪根断,浩浩生长风。昔游秦雍间,今落巴蛮中。昔为意气郎,今作寂寞翁……”当日京华清要之官,今为偏鄙蛮荒之守,如此差距必然造成内心极度失衡。然而通达潇洒的白居易,很快调适自我,顺应眼前处境,坦然面对人生坎:“外貌虽寂寞,中怀颇冲融。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苟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荣辱穷通,显达潦倒既然都是人生遭际难以避免的现实,又何必陶醉于秦雍的荣耀而怨尤于巴蛮中的困顿呢?悟透此理,始可“身穷心不穷”。

诗人自有排遣忧愤之法与消解贬黜郁闷之途,那就是登山临水,友人晤聚,饮酒赋诗了:“天涯深峡无人地,岁暮穷阴欲夜天。不向东楼时一醉,如何拟过二三年。”(《东楼醉》)“莫辞数数醉东楼,除醉无因破得愁。唯有绿樽红烛下,暂时不似在忠州。”(《东楼招客夜饮》)

《登城东古台》、《九日登巴台》与《城东寻春》是其以山水名胜、自然景色纾解胸中忧闷之章。其中“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巴歌久无声,巴宫没尘埃……我来一登眺,目极心悠哉。始见江山势,峰叠水环回。凭高视听旷,向远胸襟开。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登高放目,视野顿开,胸襟为之一展,宠辱皆忘,以大自然之灵气洗涤胸中杂念,这是何等畅惬!唯有乡关之念,故园之思难以排遣。

这也难怪,自江州之贬至忠州为太守,白居易远离京华,暌违故旧,久别故园亲老已逾五年之久。他在《寄题扬万州四望楼》中云:“江上新楼名四望,东南西北水茫茫。无由得与君携手,同凭栏干一望乡。”这是浓浓故土之念的表露。

荔枝乃蜀中之嘉果,白居易对此情有独钟。他不仅多次在诗中咏及此果,而且亲手栽种。他在《种荔枝》中云:“红果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在庭前种荔枝。”在《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扬八使君》更对荔枝竭力描绘刻画:“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花春漠漠,丹实夏煌煌。……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他的《荔枝图序》更对所钟爱的荔枝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内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简直将荔枝从树状花貌果味作了全方面的展示和淋漓尽致的描绘,令人见之难舍,闻之馋涎欲滴。

综上所述,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迁江州刺史,时间不过三年(实则二年不到),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非次升迁”之荣,也有忠州地处荒野之悲;既有人地生疏之苦,也有登临山水之乐。他在任期间,为政廉明勤敏,有体恤民瘼的嘉绩,与其“誓当负刺慎身,履冰厉节,下安凋瘵,上副忧勤”的承诺相符。他在《征秋税毕题郡南亭》中言道:“高城直下视,蠢蠢见巴蛮。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岂伊循良化?赖此丰登年。案牍既简少,池馆亦清闲……”他得以的是在轻赋税,减徭役等关怀民间疾苦的措施实行之后呈现的“闾井安”、“案牍简少”等与民休息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刺忠州期间对民情的关切及与民同乐。他观看民间端午竞渡并赋诗纪其事(详前),还在东坡一带拓土植树,栽花种草,种荔枝等。作为文人太守、诗人刺史,他不仅喜好当地民间歌谣,而且亲自创作了不少竹枝词。如“瞿唐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梅病使君。”“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这些语浅情遥的竹枝词可谓白居诗作的另类奇葩,极为珍贵。

竹枝词又名巴渝词,是流行于民间的乐曲,极具乡土特色。白居易诗歌风格本以浅切晓畅为其基本特征。当他接触到民间竹枝词之后,所创作的竹枝词即真挚动人。这种近于口语化的创作,看似晓畅浅近,实则并非易事。刘熙载《艺概·诗概》指出:

代匹夫妇语最难,盖饥寒劳顿之苦,虽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间也,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诵其诗,顾可不知其人乎!

白居易可谓此中高手。在白居易居蜀期间所创的诗歌,据我不完全的统计近百首之多,较之于其诗歌总量近四千首而言自然不算多。可是这些作品涉及面广,而且艺术造诣极为独到。出刺江州也是白居易一生中既短暂但也较为重要的经历,是全面、系统研究白居易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就在他已荣升京官之后的岁月中,还多次忆及忠州及蜀中感受,前所举之《西省对花忆忠州东坡新花树因寄题东楼》及《中书夜直梦忠州》即为显例,而《寄题忠州小楼桃花》更是对忠州依恋难别的心境敞露:

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

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

足见忠州使诗人颇怀既欲离去,又心存眷恋的矛盾复杂心情。对白居易蜀中作品,我们理所应当予以珍视并认真研究之。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第三篇】

要探求这一生动清新的文化支脉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说到三峡。

可以说,“竹枝词”的发现、记录和传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峡始。

三峡“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是唐代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如果从历史地理考察的视角分析这种文学现象,或许可以得到有意义的发现。而交通地理对于文化的意义,或许也可以由此得到说明。

唐代文人的三峡行旅与“巴歌”体验

在政治昌盛和经济繁荣的形势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地位的上升,循长江航道上下,成为唐人行旅的热线。三峡,于是在唐代文人行旅生活体验中保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三峡纪行诗成为唐诗中颇为多见的篇什。除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外,很少有哪些地域如三峡这样受到唐代诗人如此的关意。

李白“远忆巫山阳”,“泪向南云满”(《寄远十二首》其五),白居易“两岸滟滪口”,“巴峡声心里”(《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等诗句,都说明行经三峡的经历,可以成为永久的人生记忆。

与一般描画山水记叙行旅的诗作不同,唐代三峡诗更多地表现出苍郁悲凉的意韵。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说到“逼迫走巴蛮,恩爱座上离” 。李商隐《初起》诗亦有“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句。不过,我们所看到的以三峡为主题的唐诗,似乎多有超越一般离情乡思的意境。

唐诗中记录的三峡印象,首先是其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惊人险恶。

李白曾经作《上三峡》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戴叔伦《巫山高》诗写道:“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势逆将覆船。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陆行巉岩水不前。”又如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来。”李贺《入蜀》:“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白居易《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苒蒻竹篾,欹危楫师趾。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诗人“恐”的心态,又与“愁”的情绪相交织。如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南国有归舟,荆门泝上游。”“樯带城乌去,江连暮云愁。”李端《送郑宥入蜀迎亲》:“剑门千转尽,巴水一支长。请语愁猿道,无烦促泪行。”若仍以白居易诗为例,说到“愁”行三峡的,有《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赴命》:“见说瞿塘峡,斜衔滟滪根。难于寻鸟路,险过上龙门。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山回若鳌转,舟入似鲸吞。岸合愁天断,波跳恐地翻。”又《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使未能忘却都市繁华的旅人们心情受到极强烈的震动的,还有三峡地区的荒凉和冷寂。

白居易《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诗:“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又《自江州至忠州》诗:“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都描写了这一情形。

三峡所独具的神秘文化景观,特别是巫山神女传说,也往往使过往的诗人文士于江风峡雾之中,体味到特殊的文化感应。

皇甫冉《巫山峡》诗写道:“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刘方平《巫山神女》诗也写道:“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又如蒋洌《巫山之阳香谿阴明妃神女旧迹存焉》诗:“神女归巫峡,明妃入汉宫。捣衣余石在,荐枕旧台空。行雨有时度,谿流何日穷。至今词赋里,凄怆写遗风。”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所谓“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也记录了类似的心灵访古与意识旅游的轨迹。孟郊《巫山曲》写道:“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又《巫山高》诗:“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郁亭亭魂。千载楚王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冥,云结深闺门。”李贺的《巫山高》诗,文句与情感同样飘逸飞荡:“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李白形容三峡风景,有“历览幽意多”,“佳趣尚未歇”的诗句(《自巴东舟行经瞿唐登巫山最高峰晚望还题壁》)。《宿巫山下》诗又写道:“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霑裳。”三峡的这种文化气象,往往可以点燃文人的“风情”与诗兴。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即写道:“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似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诗可见“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句,其中“断肠”二字,或许即大体表明了人们旅经三峡时的特殊心境。

唐代文人对于三峡的文化体验,恰与当地民歌“裴回”、“苦怨”、“含思婉转”的风格相映合。其共鸣之和叶,千百年后仍然使人们不能不惊叹这种文化奇缘的神妙。

三峡地区民歌,唐人诗作中往往称之为“巴歌”。例如:

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刘希夷《巫山怀古》:“巫山幽阴地,神女艳阳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猿啼秋风夜,雁飞明月天。巴歌不可听,听此益潺湲。”白居易《登城东古台》:“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又如寒山《诗三百三首》:“巴歌和者多,白雪无人和。”

对于所谓“巴歌”,又曾经有其他不同的说法:

巴童歌 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骤雨暗谿口,归云网松萝。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江路险复水,梦魂愁更多。”

巴曲 杜甫《社日两篇》:“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鸳鸯回金阙,谁怜病峡中。”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巴渝曲 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巴弦 白居易《留北客》:“峡外相逢远,樽前一会难。即须分手别,且强展眉欢。楚袖萧条舞,巴弦趣数弹。笙歌随分有,莫作帝乡看。”

白居易《寄微之》曾写道:“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常闻。”“巴歌”、“巴曲”、“巴弦”的风格,确实表现出与诗人们以往所熟悉的歌曲显然不同的文化韵味。

王维《晓行巴峡》说:“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这里的文化氛围,使诗人体味到野趣和古风。而当地“语”“声”的魅力,也是形成三峡地区文化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峡民歌所谓“竹枝”,也是典型的“巴歈”,即“巴渝”、“巴渝歌”、“巴渝曲”。其风格的神奇魅力,使诸多唐代文人倾倒迷醉。三峡“竹枝”使唐文化得到新鲜的营养。受到三峡“竹枝”影响的唐诗的创作者们又通过自己的文学宣传,使这种民歌形式连同其朴实清新的文化精神流布四方。

“竹枝”:三峡文化的重要发现

李白曾经作《巴女词》,应当也可以看作对三峡地区民歌的录作或者仿制: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清人王琦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万州等处,皆古时巴郡地。其水流经三峡下至夷陵。当盛涨时,箭飞之速,不是过矣。”

使三峡地区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其作用当以“竹枝”著于唐人诗作为最。

《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刘禹锡)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新唐书·刘禹锡传》又有这样的记述:“宪宗立,(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连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朗州,即今湖南常德。“竹枝”出于郎州之说不确。《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三》如此题解“竹枝”:

“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

《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

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

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

与刘禹锡《竹枝》自序多有不和,然而“‘竹枝’本出于巴渝”的说法是准确的。《刘梦得文集》卷九载刘禹锡原作:

竹枝词九首并引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

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贵。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9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箇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岁正月”,在穆宗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建平,南朝郡名,治所称巫县,隋唐时已改称巫山。

刘禹锡又有《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将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刘梦得文集》卷九“道是无晴还有晴”,《全唐诗》卷三六五作“道是无情还有情”。

所谓“巴人能唱本乡歌”,正说明了“竹枝”原本出自三峡地区的事实。

《全唐诗》卷二八及卷二六七载有顾况《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一句,也说“竹枝”为“巴人”所习唱。

据任半塘先生《竹枝考》,顾况为肃宗至德(公元756年)进士,所作较刘禹锡之9篇约早70年。

顾况《竹枝曲》,是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竹枝”。

《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收录的唐代“竹枝”,又有白居易《竹枝》四首:

瞿唐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其中“瞿唐峡口”、“白帝城头”、“蛮儿巴女”、“巴东”“巴西”诸句,也说明了这种民歌形式的源起,使得“竹枝”已经成为代表三峡地区风土人情的一种文化符号。

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猿鸟千崖窄,江湖万里开。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杜诗中仅此一处提到“竹枝歌”。宋人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写道:“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也说,“‘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任半塘先生《竹枝考》指出:杜甫《夔州歌》与刘氏《竹枝》相近者二首: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冬春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格调确实近于“竹枝”。“瀼东瀼西”所谓“瀼”,正是三峡地区所称入江山溪水。 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又有这样的评论:“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径蹊。”夏承焘先生《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也有相接近的论点:“蜀中是《竹枝词》的发源地。唐人刘禹锡、白居易以及《花间集》里各家的《竹枝曲》,都用四川民歌声调。”“杜甫这些不调字声的绝句 ,是否即用四川《竹枝》那种‘激讦’‘伧儜’的声调,他自己没有说明,我们不能臆测。但我们看宋人注杜诗,举出他用‘蜀中语’相当多,如‘上番’、‘禁当’、‘长年’等等,都是(见郭知达《九家注杜诗》引赵注)。他四十八岁入蜀,五十七岁离蜀,在四川前后住了十年。他所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还是前半期的话。他诗中既用了许多四川方言,则以蜀中民歌声调作绝句,自然不是不可能的事(《竹枝》、绝句,体式相同,皆七言四句)。”

在《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中,又有李涉《竹枝》四首: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

所谓“荆门”、“西陵”、“巫峡”、“昭君溪”、“十二峰”等,也说明作者是借三峡民歌的文体,来抒发三峡行旅的感受。

一并为《乐府诗集》编纂者所采录的,还有晚唐诗人孙光宪的《竹枝》二首: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

“乱绳千结”,《五代诗话》作“乱绳寸结”。又孙光宪此作,《全唐诗》卷七六三及卷八九七收录。据说“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全唐诗》卷八九七即将孙光宪《竹枝》归入词类,作:

门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全唐诗》卷八九一又有皇甫松《竹枝》:

竹枝一名巴渝辞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筵中蜡烛竹枝泪珠红女儿,合欢桃核竹枝两人同女儿。

斜江风起竹枝动横波女儿,劈开莲子竹枝苦心多女儿。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刘毓盘《词史》以为“无名氏《女儿子》二首,即唐人《竹枝词》所本。”“皇甫松仿此体于句中叠用‘竹枝’‘女儿’,为歌时群相随和之声。”所说《女儿子》,见《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也写道:“《女儿子》现存二首,首篇云:‘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盖原为巴东的歌谣,其后被演为乐曲的。唐皇甫松有《竹枝词》六首,均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竹枝词》一名《巴渝词》,与《巴东谣》产地相同。皇甫松《竹枝词》的和声,必定渊源于《女儿子》无疑。”任半塘《竹枝考》以为“必定”“无疑”一说“太过”。然而,作为推想,二者有“渊源”关系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还应当指出的是,从“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的内容风格分析,似乎也可以看作三峡“竹枝”的先声。

唐人尉迟偓《中朝故事》说,刘瞻僖宗朝为相,因罪出守荆南,舍人李庾行诰词,驳责太甚,几遇害。懿宗朝,刘瞻复用,行至湖南,李庾方典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置酒。刘瞻唱《竹枝词》赠李庾:“蹑履过沟竹枝恨渠深女儿。”也记录了“竹枝”的和声。

“竹枝”的发现,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马穉青《〈竹枝词〉研究》写道:“《竹枝》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绝少人注意及之。殆刘、白出,具正法眼,始见其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乃从而传写之,拟制之,于是新词几曲,光芒大白,于文学史上另辟境界,其功绩诚不可没焉。”任半塘《竹枝考》也写道:“刘氏诗序备述建平《竹枝》声乐,确为创举。自来民间俚艺,受文人重视如此者,史无二例。”“论民间声诗乐艺之蕴藏,仅从百五十四调求之,已极丰富。使一一皆如建平《竹枝》遇于刘氏者各得其遇,则我民族乐舞在历史上所激发之光彩,将燎烛益高,启迪益远!且无论声诗以外者矣。”这样说来,唐代三峡“竹枝”经刘、白等有识者的“传写”“拟制”终于面世,实在可以称作伟大的文化发现。而所谓“建平《竹枝》遇于刘氏”一事,并不是偶然的。其所以发生,自有三峡地域文化的特殊风格和特殊魅力在起作用。而我们对于唐代交通地理的文化意义,也可以因此得到新的认识。

三峡的交通地位与三峡“竹枝”的流布

“竹枝”在中唐以后,逐渐于诗人作品中所屡见。这表明,源起于三峡的民间野唱,已经得到当时的主要文化阶层的重视,已经对于当时的主体文化形式发生了影响。例如:

李益《送人南归》:“人言下江疾,君道下江迟。五月江路恶,南风惊浪时。应知近家喜,还有异乡悲。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

武元衡《送李正字之蜀》:“已献甘泉赋,仍登片玉科。汉官新组绶,蜀国旧烟萝。剑壁秋云断,巴江夜月多。无穷别离思,遥寄竹枝歌。”

张籍《送枝江刘明府》:“老著青衫为楚宰,平生志业有谁知。家僮从去愁行远,县吏迎来怪到迟。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

于鵠《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有曾经在三峡地区生活的经历,于是其诗作中屡屡说到“竹枝”。例如,刘禹锡的诗作中有: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洞庭秋月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

白居易的诗作中也可见: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 座客亦裴回。(《九日登巴台》)

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壶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听竹枝赠李侍御》)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题涂溪》)

北客劳相访,东楼为一开。褰帘待月出,把火看潮来。艳唱竹枝曲,香传莲子杯。寒天殊未晓,归骑且迟回。(《郡楼夜宴留客》)

其他说到“竹枝”的诗作,还有:

温庭筠《西江贻钓叟骞生》:“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夜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木兰舟。”

方干《赠赵崇侍御》:“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闲话篇章停烛久,醉迷歌舞出花迟。”

方干《蜀中》:“游子去游多不归,春风酒味胜余时。闲来却伴巴儿醉,荳蔻

花边唱竹枝。”

郑谷《渠江旅思》:“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

王周《再经秭归二首》之二:“秭归城邑昔曾过,旧识无人奈老何。独有凄清难改处,月明闻唱竹枝歌。”

蒋吉《闻歌竹枝》:“巡堤听唱竹枝词,正是月高风静时。独向东南人不会,弟兄俱在楚江湄。”

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之一于51岁时感叹“昔壮今衰”,“人生多故”,有“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句,说明他在三峡地区与“竹枝”相共的岁月,在人生记忆中的深刻痕迹。

他的《江楼偶宴赠同座》诗中所谓“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所描写的已经不是三峡风物,反映“竹枝”已经传布到其他地区。又如《听芦管》: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说到“竹枝”的普及,使得无论南北之别,胡越之异,都同样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感染。

“竹枝”从三峡地区首先传布到楚地。

顾况《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与君皆是思归客,拭泪看花奈老何。”

李商隐《河阳诗》:“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緜纸。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唇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

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全唐诗》卷三五九题注:“在朗州。”“竹歌”,也就是“竹枝歌”。

又刘禹锡《插田歌并引》说到连州田间民歌有类似“竹枝”的风格:

插田歌并引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紵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儜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连州,治所在今广东连县。

殷尧藩《送沈亚之尉南康》:“行迈南康路,客心离怨多。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南康,即今江西南康。

“竹枝”流入吴地的反映,有张籍《江南行》:“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苎。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又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远风南浦万重波,未似生离别恨多。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

三峡“竹枝”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路交通实现的。沿江上行波及蜀地乃至所谓“夜郎诸夷”的情形,前引诸例已经可以说明。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第四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 楹联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并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习语文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孩子完善、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愉快历程――这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楹联作为汉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它以极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巧、音韵和谐之美,具有无穷的魅力。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一艺术。

“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神秀的余杭镇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绮思妙句,锦联华章,读之如坐春风,如饮甘霖。鉴于此,笔者和同事、学生一起在楹联的世界里求索。

一、追寻:历史源远流长

诵古诗,论风俗,知春联。

教学案例

(出示《元日》)

师:老师今天把这首诗带来,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体味一下,你会发现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过年风俗。

(学生诵读古诗并交流,明确过年的风俗:爆竹声声、喝屠苏酒、换桃符)

师:“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生共同交流春联的历史:桃符春联明清发展春联的普及)

师:春联就是起源于“桃符”,请看一下桃符。(学生看课件)民间传说桃木能辟邪。古时习俗,新年时用桃木板画上降鬼大神画像,悬挂在门旁。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在桃木板上题吉祥祝福的联语,这样一来桃木可以镇邪,二则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则美观门户。相传,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提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元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没。课外,大家可收集一下朱元璋与楹联的故事。从此,楹联这一文学形式也不再只局限于春联,我们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楹联的身影,比如――

生:喜联、挽联、寿联,新屋落成联、店铺开张联,各种名胜古迹上也有对联。

师: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对联高手。明朝的解缙,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等,他们留下了不少的楹联佳作,同时也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哦!

(欣赏过年人们写春联、贴春联,春联背景下的全家福等照片)

反思

作为浙江省试教先进单位,经典古诗词诵读是学校的一大亮点。素有“诗中诗”美誉的楹联课程开发,为孩子们亲近母语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于是,我们从了解楹联的历史入手,几次备课,无数次修改后,设计了以上的活动方案。先让孩子们诵读他们熟悉的古诗《元日》,展开古时过年习俗的讨论;再引出“新桃换旧符”就是现在的楹联;然后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讲故事的形式,并以形象直观的课件加以辅助,介绍楹联。这样让他们了解联源远流长的历史:楹联起源于桃符,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在桃符上题联语,在明清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现在楹联已经得到普及。孩子们以此联系生活实际――处处可见楹联的身影,感受到楹联是一种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历史还是比较陌生,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讲解,但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的内容还是很多,如朱元璋在民间留下的春联墨宝,明清时期解缙、纪晓岚等对联高手流传下来的楹联佳话……

二、探索:简约而不简单

赏春联,知春联,试身手。

教学案例

(一)教师出示春联

师:请欣赏以下几幅春联,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发现上下联有什么特点。

丰年飞瑞雪

好景舞春风

东风送暖家家暖

瑞雪迎春处处春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学生自由读春联,讨论、交流,最后概括春联两个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二)据这两个特点,试一下身手

1.连一连。

绿柳舒眉辞旧岁 梅桃杏李梅占先

爆竹声声春讯早 红桃开口贺新年

春夏秋冬春为首 国富民强日月增辉

山欢水笑神州添彩 桃符处处岁时新

2.巧填楹联。

(1)填数字组成春联。

江山千古秀,中华( )年春。

花香飘四季,鸟语鸣( )春。

九州春意闹,( )海气象新。

(2)填动物名组成春联。

鸡携竹叶去, ( )踏梅香来。

闻( )欢起舞,跃马喜迎春。

一马当先辞旧岁,三( )开泰贺新年

(三)了解春联传统张贴法

师:选好一幅楹联要进行张贴时,你觉得该如何来帖?

生:右为上联,左边是下联。

师:怎么区分上下联呢?

(学生讨论许久,仍有疑惑)

师:这就必须用到楹联的另一个特点――平仄相对。中国汉字不仅形美,横平竖直,而且音韵也极美。为了使楹联读起来更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同一联中平仄要交替,上下联平仄要相对。

生:老师,如何来区分平仄?

师:简单地说,在汉语拼音里,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三声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比如, “东风送暖家家暖 瑞雪迎春处处春”,你们能说出它的平仄规律吗?

(师生一起分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师:现在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但一点必须遵守,即上联尾字以仄声结尾,下联尾字一般为平声,即“仄起平落”。这也是区分上下联的重要依据。

出示练习:

1.区分上下联。

开门迎春春扑面( ) 抬头见喜喜满堂( )

爆竹增欢声( ) 春花含笑意( )

绿竹别具三分景( ) 红梅正报万家春( )

户纳春风吉庆多( ) 门迎旭日财源广 ( )

2.请把下面混乱的条幅配成春联。

(1)爆竹千声同辞旧岁

(2)岁岁丰收岁岁有余岁岁欢

(3)梅花数点独报新春

(4)年年迎春年年添福年年乐

(5)春花烂漫大地春

(6)喜鹊登枝盈门喜

反思

这一环节比较具有实用性。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学生为如何张贴楹联犯难,也在一些场合看到倒过来贴的楹联。通过这一活动环节,学生在了解楹联浅显的特点的同时,又能区分上下联,懂得正确张贴楹联的方法。

楹联,又称对联,即是对仗工整的联语。对中高段学生来说,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比较易于理解,但楹联的平仄相对来说是个难点。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呢?为此,我抓住上下联尾字“仄起平落”这一规律,并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各种闯关活动。在这环节中,学生的成就感较强,能运用平仄规律区分上下联,对街头巷尾对联的张贴可以进行评头论足。

了解越多,我们越有一种感觉:楹联,简约而不简单,仅仅通过一两节课是只能触及其皮毛而已。楹联文化博大精深,要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路还很长。

为引领学生领略楹联对仗之美,我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欣赏。一是晨读朗诵朗朗上口又贴近儿童生活的对韵歌。如: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鹂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瓜对果,李对桃,麦穗对禾苗。雄狮对骏马,地…阿拉文库 …动对山摇。神州凯歌奏,华夏红旗飘。英烈功勋传千古,风流人物看今朝。

二是让学生寻觅、感受古诗词中的对偶句之美。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延伸:精彩还在继续

我们就像一群沿路欣赏风景的游客,惊讶于探出墙头的那一枝红杏的艳丽,于是欣欣然走进花园,满园的春色令我们心驰神往。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孩子们都悄悄地走向楹联;走得越近,他们越为楹联的无穷魅力所陶醉。于是,我们不再只局限于教室内,而是走出课堂,在余杭古镇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寻觅楹联,深切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我们来到通济桥上,来到苕溪北岸的太炎亭、禹功亭以及却金亭等长廊中欣赏楹联。这是一批书法与对联艺术融为一体的绝妙作品。学生感悟其中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

书画兴趣组的学生有了楹联文化的熏陶,可谓是“如虎添翼”。“小书法家”小靓参加“元旦太炎小书法家送春联”活动,她这样写:

“看着渐渐围拢来看我们大展身手的人们,我有点害怕了――生怕写不好出丑。不过我想:这次活动既然是练笔练胆子,就应该参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于是,我拿起毛笔,开始一笔一画地写了。‘国强家富人寿,花好月圆年丰’‘神州臻百福,盛世集千祥’……我越写越投入。一幅幅大红的、散发着墨香的春联都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要去了。向我要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多。我还耐心地指点了一位老爷爷,哪一幅是上联,该贴在右手边,哪一幅是下联……‘这小姑娘真不简单!’‘书法好,学问好!’我听了这些称赞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愉快。”

走进学生中间,你看,这儿围着一群人,原来是一 名男生正在考考小伙伴――这些对联描写的是哪位名人: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玉帐深宵悲骏马 楚歌四面促红妆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刚读出对联,伙伴们或脱口而出:“杜甫!”“蒲松龄!”或低头苦思冥想,或大声嚷嚷:“再读一遍,再让我好好想想!”真是快乐而热闹的一群。

那边的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趣味对联故事》……

顶天立地两行字,博古通今一幅联。小小对联,学问无穷。流连于楹联的世界,精彩仍在继续……

65 1202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