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校园建设方案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文明校园建设方案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文明校园建设方案1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特色德育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及相关文件精神、创城工作的深入开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文明校园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学习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创建活动始终,积极发动、广泛参与、强化措施、注重实效,营造安静、整洁、有序、和谐的文明校园,把我校建设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和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学校工作机制,切实带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使师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不断优化,校园秩序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活动内容

1、建设作风过硬、务实担当的领导班子,引领文明校园创建。

积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加强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班子例会、家长委员会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设立校务、党务工作群、家长委员会群等沟通机制,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办学。根据上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为文明校园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与行动引领。

2、营造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的德育环境,提升文明校园创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制作24字核心价值观展板,文明礼仪走廊文化展板、楼梯文化展板,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以“欢度中秋佳节,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科学设置并落实德育课程,深化学科德育研究,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通过身边的感恩故事,齐唱国歌,阳光大课间、周一升旗和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不断健全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使全体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建立心理咨询室、活动室,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对问题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3、丰富活动阵地,拓展育人渠道,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设有校园广播、家校微信群、宣传栏、班级文化墙等文化宣传阵地。学校加强管理,定期评比,面向师生、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文明校园创建等工作,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

4、强化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力文明校园创建。

学校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上,做好家长评教的措施办法,形成对角度教师评价体系,共同促进教师的成长,树立合肥路小学教师新形象。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业务精湛的教师。积极开展和实施教师读书学习、教研组研讨、集体备课、远程研修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为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欢迎、社会满意的精品学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丰富校园文化,构建文化润德,促进文明校园创建。

2018年9月3日,合肥路小学组建完成。学校把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运用校训、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倡导“励精图治的拼搏精神,尽心竭力的奉献精神极致完美的追求精神,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的合肥路小学精神,激励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共建文明校园。浓化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班风。精心组织好常规的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教育活动,举办好读书节、体育艺术节等活动,创造条件举办“传统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创建氛围,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礼仪等教育活动,积极参与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文明校园建设2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原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大多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整理整理环境、刷刷墙字、写写标语等。当然这些对陶冶学生情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现就“如何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1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下课铃刚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一群一群的男孩聚在墙根屋角打四角板成风、弹玻璃珠成风、有的在平地上滚铁环,无论天气如何,风雨无阻,上课铃声响了还迟迟不进教室。打四角板的同学甚至把新书和本子都撕下折四角板了,弹玻璃珠的同学把父母给的中餐钱也买了玻璃珠。这些行为是一种变相,它妨碍孩子的思想健康发展,在校园里影响极坏。校长再三叮嘱各班主任教育学生不准玩这些败坏校风的东西,有时也亲自阻止,当然老师们也尽力教育了,“安稳”几天,但没过多久又“卷土重来”。这种腐败的习气至今还难以收拾,不但影响校风更影响学习。学校无法治理学生这种活动行为的原因何在呢?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加之学校文化生活枯燥乏味,所以趁着下课时间就赶紧活动活动,放松放松,但学校没有更好的活动项目,如此,学生只好自寻开心,就玩起打四角板、弹珠珠的游戏了。

2 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

校园文化的主旨就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培养品学兼优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离不开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想让学生去掉那些腐败活动习气,变得勤学好问,活泼可爱,农村学校应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策略,从活动文化建设着手,每月举行一系列文体活动比赛,如“琴、棋、书、画”、跳、跑、体操、数学竞赛、诗歌朗诵、演讲等,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守则讲规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比赛”、“文明之星评选”、 每年一度的作文竞赛和口算王争夺赛。比赛可分个人的和团体的,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儿童爱面子、好表现、喜欢得到表扬,老师们注意及时对有进步的同学加强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对文化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给学校增添无限生机,学生的智力得到极大开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农村小学教学条件有限,不是每样都能做得好,但只要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能有这样的想法,并努力去实施,去监督,持之以恒,校园里的文明风气就会有更好的进步,祖国的下一代也会更好的健康成长。

文明校园建设方案3

1.错误的校园文化建设导向

部分学校在面对网络文化和众多新兴文化的冲击时不知所措,一些学校甚至为迎合部分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将校园文化庸俗化和功利化,忽视人本情怀,人格完善和人生理想,最终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背道而驰,以致于宝贵的传统文化被抛弃。

2.短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

部分高校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时,片面认为学生才是文化主体,忽视了教职工、管理人员等因素,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片面着眼于学生,一昧强调学风、考风,多通过约束性制度而非思想引导来教育及管理学生,形成错位的管理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活动替代校园文化,大量举办教学比赛、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等,形式单一,部分学校甚至还存在过度行政推力的问题,造成校园文化活动冷热不均,师生参与度不高,影响力不大。

4.突出制度管理忽视制度育人

部分学校以方便管理为目标,通过综合评测、学生评教、教风考核等制度进行单向管理,其以管理为目的,只管当前,不管背后,并未真正触及学生和教师思想本质,其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校园文化,而不是“育人”的校园文化。

5.知行脱节

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片面强化教与学,知识灌输,忽视了师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甚至缺乏应有的诚信、合作观念。

二、当前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的优势所在

高校档案镌刻着一所学校光荣而伟大、朴素而又凝重的历史,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可以被称之为“社会记忆”的文化产品,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丰富、真实、立体等特点,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档案概念,可充分发挥其文化导向、德育教化的独特优势,配合其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特点,可以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

1.导向优势

从档案的产生看,档案是文化的积累;从档案的发展来看,档案传播着文化;从档案的目标来看,档案服务于人民。档案文化既是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持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档案的社会主义烙印保障了文化记忆、传承、创新的正确方向,档案中鲜活的、真实的、正面的历史记录同样将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导向于人,它让人们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得已固全本身。

2.资源优势

档案的主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一致,随组织或个人的社会活动开展而产生,内容包括学校创业史、发展史、荣誉史、人物史等,记载着学校的文明历程。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档案信息、档案实体、由其衍生的文化产品等,可直接参与到德育教化的过程之中,是传播文明、激励进步、约束行为、传播经验、支撑决策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3.形态优势

高校档案底蕴深厚,其内容和形式随时代进步不断丰富,不拘泥于纸张,而是广泛地体现于文字、图表、图像、实物上或是各类新媒体上,具有更加真实、立体、客观的特质,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活的信息资源库。它随时代而生,应时代而变,在传播形式与受众接受度上,也具有与网络文化一样鲜活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4.效用优势

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兼具引导及约束的双重作用。它可以通过记录、建档、开放、行为干预和引导、动态管理等一系列手段,丰富管理形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与润物无声的文化宣传、思想引导相比较,约束力更强,见效更快。且这些档案记录可直接纳入社会,与社会道德、职业规范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约束式的生态圈。

三、利用档案提升校园文化

服务水平的路径探索校园文化包括文化记忆及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这与档案的本质属性及档案管理活动的本质要求一致。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科学地筹划和组织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挖掘工作,将记载文化活动,传承文化情感、经验及知识作为档案育人功能的基本目标,最终形成知校、爱校、护校的群体情感和团结、奋进、合作的向心力。

1.建立档案资源库为校园文化建设导向提供智力支持

档案文化特性的发挥要与校园文化建设主动配合起来,积极参与到素材提供、产品开发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当中,要努力建设好三个库。其一是史料库,即忠实地记录好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活动,作为人们溯源和回忆的源头。其二是智力库。使过往的决策经验、丰富的背景及数据成为未来判断和推测的重要依据或支撑,它体现了过往的智慧,也展示了现代人利用档案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其三是专业库,要把档案库藏中关于科技产品、科研成果的重要理论、事实、数据等,作为学术研究和实践的有益信息补充、教育教学的重要平台。作为档案管理部门而言,应进一步加强收集,强化档案整理工作,将丰富和优化馆藏、提高档案信息挖掘质量和效率作为工作的重点。高校档案馆(室)应广开渠道,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档案接收与征集,充分考虑校园文化特色,对体现学校历史渊源、教育特色、人文气息、教学管理水平等内容着重收集。与此同时,强化实体整理和信息挖掘,使之完整、有序、安全,加强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档案文化服务形象。

2.开发利用特色档案资源推动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作为档案史料的贮存与信息资源加工开发的中心,承担着存史留志、咨政宣传、德育教化的角色,它应该是集业务管理、美育、德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事业机构,它可以积极介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档案,尤其是特色档案的育人、激励等功能,建立多层次、多类型、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隐性教育,区别于传统的外在强化式教育,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让学生自己去认知、认同、接受并外化为行动。以水利院校为例,应充分开发水利特色档案,挖掘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信息量,为水利院校大学生水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思政教育积累素材。如举办展览,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都江堰修建等历史事件,了解水利院校的重大科研情况、名师的成长历史、水利行业的杰出校史等,从而唤醒这些“沉睡的历史”,让师生在历史的洗礼中“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事”,并激发其勇于献身水利事业、追求卓越的思想境界与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道德情操,从而推进校史校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3.开发档案信息产品传承校园精神文化

文明校园建设4

广东医学院是广东省最大的临床医生培养基地,现有临床专业学生9400多人。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新医改方案,适应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我校遵循临床医学的专业特色和教育特性,围绕打造“四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医生孵化基地的目标,开展了以“基础”“ 台阶”“ 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形成了融“三需”(学生所需、社会所需、职业所需)为一体、内涵丰富、深得“学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医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职业,光会读“本本”是不能成为好医生的。我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四得”特色突出的好医生。基于这些特性,开展了以“基础、台阶、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

(一)突出学生需求,做实“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校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医学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临床医学教育的特性及“四得”医生培养的要求,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努力建设贯穿大学五年,满足学生试探期、定向期、巩固期、冲刺期需求“四期需求”的校园文化“基础”工程。

1.医学起航――满足学生试探期需求

刚步入医学殿堂的大一新生,既对校园的一切充满好奇,又有一丝茫然。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大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生教育模块,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心理健康、专业理念、职业认知教育等,让新同学早准备、早适应、早规划,赢在起跑线上;二是让高年级与一年级的班级结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三是组织新生走进医院,使他们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专业兴趣,打牢专业思想。

2.春风化雨――满足学生定向期需求

经过一年的适应,跃跃欲试的二年级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原则,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的能力。我校组织了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活动,让同学们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医学专业方向较多,部分学生对专业选择比较迷茫的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就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发展前景等为学生释疑解惑;利用附属医院的平台,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担任医学生导师,积极、灵活、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3.守护生命――满足学生巩固期需求

步入到三、四年级的医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对专业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这一时期重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对于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侧重于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邀请名师名家作专题学术讲座、举办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和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举办各种趣味知识竞赛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践行“求真求精”的校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举办各种学生讲座、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青春扬帆――满足学生冲刺期需求

大学五年级,从课堂到医院,从学校到社会,大五的学生重新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因此,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就业指导和职场指引。通过邀请成功校友畅谈个人奋斗历程、考研达人分享考研心得、心理专家解读减压方式、举办简历设计大赛、请医院领导担任评委举办模拟招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等。在职场指引方面,重点针对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职业的需要开展廉医教育活动。

(二)突出社会需求,做好“台阶”工程

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和社区“缺医”但条件较差、同学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很是纠结的实际,我们着力建设以“台阶”工程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力求通过这些文化的熏陶,使同学们对“下得去、留得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培养“红土”情怀,引导服务基层

我校地处粤西,建校53年的奋斗历程中蕴含了广东医学者对粤西这片红土地炽热的感情,也形成了广东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红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红土”文化,通过举办校友论坛、校园宣讲会、座谈会、DV大赛等,让这种精神得以继承和延续。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毕业生都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有些还成长为杰出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带头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土”情怀的代表人物、我校临床老师何建猷教授。她自小在广州长大,1967年从中山医毕业后却来到湛江最偏远最贫困的徐闻县一个大队卫生站、后到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13年。即便是后来调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仍不忘基层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成为患者最爱找的医生,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臣、广东省“健康卫士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师奖”等荣誉。我校每年均针对性地开展“当何建猷式好医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大众、扎根基层的“红土”情怀。

2.开展社会实践,感知社会需求

为了让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服务基层,在服务与回馈中提高自我,我们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长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义工服务站”活动,先后建立了以关怀临终病人为主的疗养院志愿者服务站、给残疾儿童义教义诊的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服务站、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各项服务的附属医院义工服务站等;另外,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还组织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社会对“医生”的渴求与敬重,领悟到“赠人玫瑰”的“余香”,也使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3.用好“三支一扶”平台,巩固“下得去”思想

国家及广东省关于“三支一扶”的政策,既是对“三农”的扶持,也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扶助。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持续跟进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在“三支一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定华等一批优秀学生的事迹,使同学们对“三支一扶”的意义更加信服,巩固了“下得去”的思想

4.掌握社会需求,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医院需求调查,了解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生的看法与要求;开展社区调查,了解基层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建立校友反馈渠道,了解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我们在充分调查“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产品”(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突出职业需求,做优“铺路”工程

如何培育、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华丽转身,是临床医学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人文、创新”四种素质,鼓励个性发展,竭尽全力做优“铺路”工程。

1.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基础条件,尤其掌握应用型的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建立了学习奖励制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医学知识擂台赛,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开展医学理论知识竞赛。此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了宿舍流动图书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狠抓临床技能,强化操作能力

熟练的临床技能是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必备条件。为了使学生及早、有效、顺畅地从“会看书”向“会看病”转化,我们专门成立了临床技能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无菌术、四大穿刺、体格检查等技能培训;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连续7年开展多站点考核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规范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通过引导与鼓励,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次参加 “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3.弘扬生命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看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生物学模式逐步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医学人文关怀。我校创新形式,多层面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成立了生命文化研究协会,开设了人文素质大讲坛、课外人文课程,举办了生命文化节、“生命对话”人文论坛等,努力打造“生命文化”这一人文教育建品牌;开展养蚕体验生命周期、人文主题电影展播鉴赏、换位体验移情意识等各种体验式人文教育;开展现代医者之修养、医德医风之内涵等职业素养教育,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研能力

医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我校在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良好氛围,通过印发《学生科研手册》、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成立学生科研站、定期举办“挑战杯”创新大赛等各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的热情。

5.支持个性发展,培养“多面”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面、越来越立体,为了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兼收并蓄职业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坚持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通过举办“校园达人秀”、宿舍才艺大赛、书画比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与展示的舞台。

6.力推“名师”工程,促进教学相长

德才兼备的老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我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临床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每年开展临床教学名师遴选活动,创造临床教学名师成长的条件,使一批临床教学名师成为临床教学的带头人,也使老师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实效性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用为本”。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作为卫生人才规划的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突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我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四得”人才为主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红土”情怀,紧贴社会实际。同时,还建立了调查、反馈、研讨、沟通、修正的校园文化动态调控机制,将社会及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服务基层人数多

2.社会反响好

多家媒体报道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的育人成果。 如《南方日报》以“乐为基层育人才――全省县以下高级医务人员主要由广东医学院培养”为题,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健康报》以题为“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方向――广东医学院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专稿对我校毕业生作了高度评价。

3.专业品牌效应优

以社会为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积淀与发展,临床医学在社会中形成了品牌,荣获“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示范专业”“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二)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把握重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顾问”、书记微博、辅导员微博等平台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喜闻乐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就业率高

在临床医学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其中201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6%,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荣誉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其中部级61项,省级45项。尤其在科研方面,获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1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奖18项,在部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本。多个学生集体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广东省先进班集体”“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1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3.学生认同度高

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8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很幸福。

(三)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前瞻性

为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我校积极拓展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搭建舞台,成效明显。

1.专业素质过硬

连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获得全省第一名。在2004年~2010年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医师综合笔试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平均分10分以上,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用人单位满意率高

在2010年毕业信息调查反馈,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虚心学习、乐于奉献,满意率达98%以上。

3.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院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基层工作,也有200多名毕业生到国外深造和研究。他们奋战在各级医疗战线上并创造出骄人的成就:有1人获得国家白求恩奖章,4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8人获国家、省“五一”劳动奖章,80多人次获部级先进称号,150多人次获省级先进称号,涌现出被誉为“动物脂类基因技术的开创者”、现供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康景轩博士,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Primate Bio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研基金常务评委陈维政教授、抗“非典”英雄陈洪光、邓子德校友等杰出校友。

我院在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以下的深刻体会:

突出社会需求,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65 2427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