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现状(实用3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国农村现状(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1
今天召开全市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动员大会,主要议题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工作,广泛动员全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创建活动中来。刚才,高官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动员部署,对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我完全赞同,望会后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积淀着历史和现实的元素,体现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昌明,包含着经济基础,社会秩序,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法制道德等诸多因素。文明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城市居民享受社会文明要大大地先于农民、多于农民、优于农民,并且城乡间的这种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我们经常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说它是重点,是因为我们国家有八、九亿农民,没有这八、九亿农民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说它是难点,难就难在广大农村文明程度大大地落后于城市,小康建设任重道远。现在,许多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大城市,特别是南方、沿海的一些开放城市,都说你们的社会文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发达国家,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在广大农村就全然不同了。虽说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广大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状况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享受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来讲,农村文明建设程度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一些逆向的、反向的变化。改革开放前,虽说广大农民生活不怎么好,但事事都有人管,合作医疗、学校教育、修建道路等等,都有统一的规划部署。可现在很多农村几乎流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村镇建设没有规划,村民想在哪建房就在哪建,有的甚至在行洪河道上建了房,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垃圾和污水也是想往哪儿倒就往哪儿倒,还有猪、牛、羊、鸡、狗、猫都处于一种自然放养状态。整个农村建设不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而是一种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状况,即使是一些富裕村,环境也很差。农村的文明程度不是用钱就可以买到的。一些农民再有钱,比如说像赵远长那样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也买不到和城市一样的文明程度,顶多能修个大院,盖个几层楼,但他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没法改变,没法提高。这就使得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想方设法脱离农村到城市购房居住,甚至到北京购买豪华住房,就是想拥有那样一种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我们不下决心彻底改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进行文明生态村镇建设,而是放任农村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长期背离,那么就会在农村出现经济“空心”现象——有钱的人带上老婆孩子到城市居住,整个农村更没人管,状况更为不好。同时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阳泉刑事犯罪八类重大刑事犯罪案件,有92%的犯罪是在农村,这是什么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农村的文明程度在日益弱化,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极大地背离,与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高度重视农村文明生态建设,千方百计满足广大农民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要求,切实把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搞好。
二、以推进现代化建设为载体,切实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涉及整个国家稳定的大问题。占我们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农村,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通过工业化实现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进入现代化,这是世界上没有的先例,需要我们艰辛的探索。当务之急就是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这是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中的第一个统筹,是我们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如果农村的产业结构得不到大的调整,城镇化建设水平得不到大的提升,农民的素质不能有大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就没有可靠的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真心实意地抓好“三农”问题,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要忘记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尤其市场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竞争,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大家都在一个平台上靠素质来竞争,靠本事来竞争,因此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实现统筹发展,一定不要忘记农民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教育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上。
文明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提高社会个体、自然人素质的载体。因此,农民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文明程度的建设。举城市建设的例来说,阳煤集团马家坪那一大片瓦房是解放初期建的,算是城市的木板房,多少年来一家人分成两家,两家又分成三家、四家,住户膨胀,房子周围搭建的临时建筑也膨胀,一进去污水横流,苍蝇、蚊子乱飞,臭气熏天,哪里能体现出现代文明?阳煤集团下决心对其整治,四十多幢现代化楼房现在已经建了起来,并通了水、电、气、暖,居住在这里的市民文明程度也相应有了提高,污水横流的现象不见了,熏天的臭气也闻不到了。再说桃河,治理前人们随便往河里扔东西、倒垃圾,现在治理出了72万平方米的美化、绿化、亮化的大公园,竣工一年多,整个公园的草地和树木基本没有遭到破坏。环境造就人,有了好的环境,人们的文明程度也就提高了。还有我们今年改造的下站那一块,改造前居民住的楼房不通暖气,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冬天仍然是在窗户上安烟筒,仍然是每天提着桶到楼下倒煤渣。我去了好几次,到处是垃圾,到处是煤堆,可以说,多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大的改变。今年,通过改造,那块的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也提高了。还有小阳泉,在改造前就是个村子,现在变成了一座座楼房,楼与楼之间有了绿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同样作为一个载体带动了人的素质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我市农村的状况来看,这个载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人的素质提升作用极为有限,甚至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积极抓载体,建载体,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走出一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发展的新路来。
三、以加大投入为切入点,确保文明村镇建设的顺利开展
搞好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去年以来,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主要是农民自己出钱出力。但修义白路投资1个多亿,没有向城市居民摊一分钱,全部是财政支出,并且城市居民也没有参加过一天义务劳动。像这样下去,城乡差别会越来越大,二元结构当然消失不了,我们必须非常认真地注意解决这个问题。按理说,社会的大财政农村和城市都有份,农村文明生态建设应放在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事实上并不同等,财政预算根本就没有这个项目。而且实在话讲,多少年来,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到乡镇书记、乡镇长,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很用功地、下大力地抓农村的文明生态建设,没有真正下功夫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问题。这一点我们大家都应该检讨,我们实在对不起广大农民。今后,一定要把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列入财政预算。我非常同意现在有关农业上的一些专项投资,如教育、土地、城镇建设等等,要捆绑起来使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千方百计从城市文明建设投资中切出一块来向农村转移。
同志们,不要怀疑,只要我们扑下身来,与广大农民兄弟手挽手地实干、苦干,下大力推进农村文明生态建设,坚持十年、二十年,就一定能够见到巨大成效,城乡文明程度的差距就会越缩越小,广大农民群众也会享受到更多的文明成果。只要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生活环境,广大农民群众始终是有着很高的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引导好、发挥好和保护好。今年我到农村检查“村村通”硬化路时看到,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出台了个优惠政策,修1公里水泥路,省里补1万、市里补2万、县里补2万,不足部分全部通过农民出义务工解决。让人十分高兴的是,在这样政策的鼓舞下,到今年年底,全市95%的村庄都会实现通水泥路。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2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 改善 对策
一、引言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状态和现代化建设,农村金融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互相争夺农村金融市场。为适应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创新体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完善信贷机制以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来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良现状,发挥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金融现状
(一)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基础和资金明显薄弱于城市,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首先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网点逐渐从农村市场撤离,农村金融网点出现断层,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其次金融产品不如城市,且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差距逐渐拉大,农村贷款融资渠道减少,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和贷款服务水平不高,只有少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稳定性较差
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非正式金融机构,即民间借贷的出现。这种二元金融体系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秩序性和规范性,虽然民间借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它的隐蔽性较好但风险很高,对它的监管还不到位,这也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不稳定性。
(三)边缘化及资金缺口增大
目前,很多国有大型银行已经逐渐淡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导致很多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而农业发展银行或邮政储蓄银行这些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则缺少新型产品且服务能力有限,它们的农业贷款率正在下降,而且资金正在流向城市,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日益增加的农村金融需求导致资金缺口不断增加。
(四)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出现持续发展态势,种养殖业发展迅速、运输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产品出口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对金融服务及信贷产品的需求正在提高。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品种齐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开发和监管力度不够。而且贷款比较难,因为担保能力不足,但农村地区缺乏有实力的担保人、抵押物,而且贷款手续很多审批时间也很长。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农户的贷款额度很小、期限短但风险大,银行并不能获得可观的效益,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服务,这些都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提不起兴趣。
三、改善当前农村金融现状的几点对策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对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产权改革,并加强对农信社的政策性支持和资金支持;其次是对中国农业银行进行战略转移,支持乡镇企业、龙头企业、涉农企业的发展,并处理好与农信社的市场交叉问题;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保持其政策性金融优势,健全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民间借贷参与的金融服务体系;最后,邮政储蓄银行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置专门的金融服务部门,整合农村金融资源面向农民和企业开展“三农”服务。所有这些金融机构都要积极完善消费信贷和小额贷款业务或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二)规范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只是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一个代表,对这些组织要积极规范并整合,促进其合法化和正规化,同时加大对民间借贷的整治力度,为其搭建合法运行平台。另一方面就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并建立弹性的监管机制和加强司法监管力度。积极建立存款保险和担保补偿制度,对农村地下金融组织更是要加强法律监管,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后备力量并维护农村金融的稳定。
(三)大力发展合作金融
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产品及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合作金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恢复农村合作社的本质,建立互利互助的合作性的资金融通机构;规范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包括农户、集镇、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而且重点放在种养殖业贷款业务上;对已经形成的农村合作金融进行监管和规范,它可以促进现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
合理的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可以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主要内容是:①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结合金融生态环境、产业政策和信用环境来检测农村金融的运行状况;②监督民间借贷的数量、价格、信用评价等并进行引导和规范;③当地政府要发挥金融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置的作用。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村金融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而且,在农村信贷需求及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的今天农村金融已经满足不了农村市场的需求了。针对这些现状要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民间借贷、开展合作金融以及提高其信贷能力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以稳定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基于日本模式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6(12).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3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社会结构 农业经济发展
1 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可以具体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关系。一是“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三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核心内容。在如何推进本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是制约着一定区(县)域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结构状态时,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形成,才是起促进作用的呢?反之,则必然会起阻碍作用呢?
经济学界认为,农村中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应该是农户、而不应该是县、乡政府。从一般意义上讲,也不应该是村干部。因此,可以认为,在“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三者关系中,“农户”自主决定自己各种农业生产资源投向的权力越大,这种三者关系的状态就越“好”,就越有利于农村中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反之,“农户”自主决定其资源投向的权力越小,三者关系就越处在“不好”的状态。
“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等旨在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也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社会关系中新的序列,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与“农户”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是当前农村中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甚至是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状况关联性更为紧密的内容。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这些经营模式中,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怎样的状况时,对本区(县)域中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呢?
如果农户获得了自主决定其资源投向的权力,但目前这种分散、以小农方式经营是不可能面对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经济学界认为,“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是当前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农户只有加入到“经济合作组织”中、加入到“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的生产关系中,农户的生产才可能是适合市场需要的。加入到上述的生产关系中是农户与市场对接的必然路径。但问题是,加入到上述生产关系中去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或者与经济合作组织之间,必须能够形成一种以双方认同的、受法律保护的契约为基础的相互关系。否则,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获得能够持续的物质利益。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收益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分配机制问题。一般地说,分配机制越是基于双方的认同,双方关系的整合性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收益,这也表明这种社会结构处在“好”的状态。
可以说,当前农村中这种关系如果不能实现整合,那么农户即使获得“自主决定其农业资源投向的权力”也不可能产生明显意义。而究竟应该如何促进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这种具有基本整合性的相互关系,则是当前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农村社会中的第三种关系。当前在许多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是依赖以往的经验“靠天收”,没有多少常规农业技术的支持,更不用说高新农业技术的支持。而农村中的农业技术人员,由于当前农技推广体制的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技术资源闲置,导致农村中一方面是农户迫切需要技术,而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人员或转行干别的事情,或做起了涉农的生意,无人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这种状况是当前导致农户的种植、养殖结构难以进行合理调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都难以提高,因而收入也难以增加的重要原因。即使当前正在广泛兴起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中,“农户”仍然是独立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单位。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是否能构成稳定的技术服务与被服务相互关系,对每一个农户的农业生产是否能够真正增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并且,由于农户缺乏技术支持而产生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又会导致农户与龙头公司、与示范基地、与合作组织之间关系的矛盾,严重的可能引发社会冲突。从宏观上看,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关于农业种植结构区域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也只会是纸上谈兵。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农村中的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处在怎样的状态才是“好”的结构状态,才可能顺利推进本区(县)域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呢?
从农业经济学角度看,当前我国的农业必须是技术、信息推动型农业,农业技术支持必须成为每一个农户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必须形成稳定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形成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市场化途径,也可以探索由非市场化途径逐步过度到市场化途径。非市场化途径指通过政府支持途径为农户提供基础性、常规性农业技术的支持。养成农户依赖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习惯。对于部分农户的高新农业技术支持则主要以市场化途径解决。但就目前农村中广大农户的情况看,政府投入是启动农业技术支持机制的关键。农业的技术投入必须成为一种国家的制度创新,而不能仅仅依靠市场选择和农民自身。
上一篇:素质拓展活动(实用4篇)
下一篇:学生安全责任书(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