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父子情【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经典父子文【第一篇】

[关键词]古典时期;雅典;婚配年龄;家族内婚

古典时代,在法律上,雅典人的婚姻模式是一夫一妻制的。希罗多德曾指出,他们每a个人与一个妇女一起生活。[1](P148)他们有禁忌,父母和孩子、同父母的兄弟姊妹之间、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都是非法的。希皮阿斯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曾指出,父母与子女不可结婚是“神所制定的一条法律”。父母与子女结婚的话将遭受最大的刑罚。[2](P167)除此之外,在雅典城邦,两性之间的婚配还要遵循其他的一些原则,有其独特的婚配模式,笔者欲就两性的婚配年龄、家族内部婚配、公民集体内部通婚等方面,对古典时代雅典的婚配模式进行探讨,以求教于专家与同行。

一、婚配的年龄

雅典女性和男性的结婚年龄差别较大。女性结婚较早,而男性要晚得多。雅典人认为,女孩具备生育能力后就应该结婚。女孩结婚和初潮紧密相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女孩在13岁时就进入青春期,主要表现是胸部隆起和行经。在医学上,也鼓励女孩在青春期后结婚,因为行经后的女孩需要,否则对她的健康不利。[3](P99)柏拉图主张女性应该在16-20岁之间结婚。[4]不过,亚里士多德则提倡女性18岁结婚,他反对女性在这个年龄之前结婚,因为,他认为,过早结婚的后果是过早的生育,这对妇女的身体和生命产生威胁。[5]普鲁塔克曾经提到,雅典的妇女在刚成熟时就结婚,她们不像斯巴达那样等到妇女完全成熟时再出嫁。雅典演说家德摩斯提尼的妹妹结婚时是15岁。[6]从色诺芬的《经济论》中我们得知,克利托布勒斯娶妻时,他的妻子“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伊斯可马可斯的妻子出嫁的时候,“还不到15岁”。[7]据此推断,雅典女孩结婚年龄应该在1

4、15岁左右。男性要到真正成熟时才能结婚。梭伦认为,男子结婚的年龄应该在28至35岁之间。[8]拉塞认为,30岁是雅典男人真正成熟的年龄,也是他们适合结婚的年龄,因为一个真正成熟的男性才可以胜任家长的角色。[9](P106)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新郎的结婚年龄应当是37岁前后。[10]柏拉图则认为男子成婚年龄应定于30至35岁。[11]由此看来,波梅罗伊推断雅典女孩理想的初婚年龄是14岁,男子应该在30岁左右结婚,还有一定道理的。[12](P64)不管波梅罗伊所推断的年龄是否完全准确,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男女结婚年龄的差别很大。这样必然导致夫妻间年龄差别悬殊,丈夫的年龄大约是妻子年龄的两倍。不过,夫妻年龄差别也不能过大。在雅典人看来,判断夫妻在年龄上是否般配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生育。老夫娶少妻,就可能会遭到立法者的指责,菲洛克特就曾有这种遭遇,立法者指责他说:“不错,你这个鄙夫,你可真配结婚!”[13](P188)hTtP://

同样,老妇少夫的婚配也不为立法者所允许,如果立法者发现一个年轻男子,在一个富裕而年老的女人家里,听她使唤,他就会把这个人带走,给他一个适龄未婚女性做他的妻子。[13](P189)

夫妻之间的年龄悬殊使雅典的妻子们处于不利地位。①同时男女结婚年龄的差距使得有的男人死去的时候,妇女可能不到30岁,还处于生育期。因此,从有利于生育后代的角度出发,城邦允许寡妇再嫁。

二、家族内婚

在雅典,家族成员内部通婚比较常见,尤其是堂兄妹、表兄妹之间的婚姻。雅典人选择家族内婚可以加强血缘群体之间的联系。然而,他们这种选择更多的是与财产的传递和继承相关,一个男人会更愿意选择将女儿和一部分嫁妆送给一个家族内部的人,使那部分财产和女儿的后代都保留在自己的大家族内。女继承人的婚姻可以充分地说明雅典人选择家族内婚是为了财产继承。

在雅典,女继承人用epikleros来表示,意思是“带有父亲财产的人”。如果一个男性没有合法继承人,她的女儿就成为他财产的继承人,即女继承人。实际上女继承人并非真正的拥有父亲的财产。她只是与父亲的财产绑定在一起,谁娶她,就可以获得对这笔财产和她的监护权,婚后他们所生的儿子才是这笔财产的最终所有者。为了使这笔财产不致于散落家族之外,女继承人的丈夫首先要在家族内部选择。柏拉图强调,在为女继承人选择丈夫时,应该考虑亲密的血缘关系和财产的完整性。[14]一般来讲,女继承人的丈夫最好是她父亲anchistEia②内的男性亲属,最近的亲属有优先权。最常见的是她父亲的兄弟或他的儿子,如果这些人空缺,则在其他亲属中选择。在她父亲的亲属中,可以娶女继承人的人,首先按辈分决定先后顺序,她父亲兄弟辈分的人排在最前面,其次是他们的儿子;在同辈人中,按照排行确定先后顺序。在她父亲的兄弟中,长兄排在第一位,其他兄弟按照年龄依次排序。父亲兄弟们的儿子的顺序也是如此;其次,要遵循男性亲属优先的原则,同辈人中,男性优先于女性的后代。[15]女继承人父亲的anchistEIa中也包括了他的女性亲属,因而女性亲属的男性后代也有娶女继承人的权力。不过,在同辈中,必须遵循男性优于女性、父系优先于母系的原则。总的原则是,只要在她父亲家族亲属中,有合适的男性亲属愿意娶她,女继承人就必须在家族内部婚配。

选择家族内婚也可能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家中有一个儿子过继给别人,那么这个家庭往往会选择将女儿嫁给自己的亲属,以此作为补偿。在地米斯托克利斯的儿子狄奥克勒斯过继给他的外祖父后,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另一个嫁给了地米斯托克利斯弟弟的儿子。

三、其他婚配模式

如果一个女孩不嫁给家族内的男性亲属,在理论上讲,她可以嫁给任何人,但实际上,她不会嫁到她父亲的社会阶层之外。伊赛俄斯的演说词中提到,有一个人欲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父亲的朋友。因为,他妹妹所嫁的人的财富至少要与她父亲留给她的嫁妆相匹配。[16]在雅典,有这样一个婚配原则,即“有钱人与有钱人婚配”,没有一个富裕的男人娶没有嫁妆的妇女,也没有哪个贫穷的男人奢望娶一个带大量嫁妆的妇女。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

另外,雅典实行公民内部通婚,至少在伯里克利公民权法颁布以后是这样的。民主城邦的法律严格限制公民身份资格,到公元前451年,伯里克利推行了一项法令,明文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人的人才能获得公民身份。法令颁布后,雅典男性公民不能娶非公民女性为妻,女公民的监护人也不能将她们嫁给非公民男性。实际上,从此以后,不管是家族内婚的婚配模式,还是“门当户对”的婚配模式都要以这种婚配模式为前提,至少对于雅典公民而言,基本是在公民集体内部通婚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雅典城邦中的两性婚配模式要考虑家庭利益,也受到城邦的干涉。女性早婚和男性晚婚主要维护家庭的利益,同时也对妇女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女性早婚一方面是受到女性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也保证了女性能够顺利得到嫁妆,从而可以体面的出嫁,并获得合法妻子的地位。正如布伦德尔所指出的,女性到了青春期就难以驾驭的观念和对于婚前的重视,使得雅典人在女孩青春期一到就将她嫁出去。从这一点来看,早婚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女性。但是,不可否认,女性早婚保证了她在父亲死前能够得到父亲为她安排的嫁妆。按照上述结婚年龄,在女孩出生时,她的父亲至少已经30多岁。而根据安琪()的统计,希腊男人的平均寿命是45岁。[17](P7)因而要保证女孩在父亲生前得到嫁妆,早婚是有必要的。同样,男性结婚比较晚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姐妹早婚和兄弟晚婚的结果是,在兄弟结婚和分享父亲的财产之前,姐妹们都能得到嫁妆,得到合法的婚姻。③男性晚婚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如考克斯指出,男性晚婚是为了推迟儿子从父亲那里继承财产的时间。[18](P70)这样做可以延缓父子之间争夺财产和 权力而产生的冲突。但是,公民婚配也涉及城邦的利益。城邦也会干涉个人的婚配,特别是公民个体的婚配。在古典时代的雅典城邦中,强调整体主义。例如,柏拉图强调城邦整体的利益至上,在城邦中根本不存在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主张不像柏拉图那样极端,但是,他在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上,依然坚持整体主义观念。他将公民的家庭、孩子的抚养与教育等方面都赋予了政治意义,将它们纳入城邦事务的范围。婚姻也不例外,根据城邦的规定,公民必须在集体内部通婚反映了城邦对公民婚配的影响。

女继承人的婚姻也反映了这一点。在法律上,女继承人父亲的anchistEia成员娶她是一种权力。普鲁塔克说到,娶女继承人也意味着要负担一种义务,即为她父亲的财产和家庭生育一个合法继承人。法律“规定女继承人的法定丈夫若证明不能生育,则要将她嫁给他最近的亲属。另一个规定要求新郎和新娘应该被关进婚房中,并且分吃一个榅桲果,女继承人的丈夫要至少每月与她行三次”[13](P188)。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对城邦至关重要的家庭的延续,城邦通过法律干涉女继承人的婚配。

另外,虽然城邦规定同母异父的兄妹之间不可以结婚,但同父异母的兄妹可以结婚。这种规定也说明,判定与否并非完全根据血缘关系,而是根据两个人婚姻是不是会造成两个家庭财产的合并。同母异父的兄妹父亲不同,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分别成为自己父亲的继承人,他们的结合就可能导致两个家庭财产的合并,这是城邦所不允许的;而同父的兄妹结合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而同父异母的兄妹结婚不属于。城邦对公民婚配的影响由此也可见一斑。

经典父子文【第二篇】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

一、活动时间

二、组织领导:

组长:略

副组长:略

负责人:略

成员:班主任

三、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孝悌文化,做新时代的美德少年”

四、活动内容

1、背诵经典诗文,传承中华孝悌文化

为使本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学校已在校园宣传墙上张贴了《弟子规》和《三字经》等经典诗文,要求各班组织学生积极吟诵和背诵,1—3年级要求背会《三字经》,4—6年级要求背会《弟子规》,结合经典诵读月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诗文吟诵比赛活动。

2、阅读中华24孝道故事,沐浴民族孝心之风

学校在宣传墙上张贴了24孝图,并配了故事情节。各班级在此基础上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到图书室借相关书籍组织学生阅读,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3至6年级每个班向少队部交不少于10篇读书心得。

3、跟随父母参加至少一次田间劳动

3至6年级学生由班主任积极倡导利用周末时间跟随父母参加至少一次田间劳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农业劳动的繁重和辛苦,体悟父母操劳种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做理解父母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少队部将跟踪做好活动记录。

4、开展“我的孝敬日”

开展“五个一”活动。即4—6年级:洗脚、剪指甲、沏茶、做一顿饭、洗衣服。

1—3年级:洗脚、捶背、清洗碗筷、沏茶、叠衣服

各班级利用主题班会,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分担父母的辛劳,从而学会体贴父母,尊敬父母。少队部届时将会把活动记录表发给各班级,学生实践后认真填写,交给班主任。

5、结合中华孝道传统和经典诗文开展主题讲座

本次讲座旨在通过对中华传统孝道的了解和对部分要求背诵的经典诗文的初步理解,让学生接受文明传统教育,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从而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做人常理。

6.“感动与分享”家长交流感言

主题:我和我的孩子。

经典父子文【第三篇】

一、粗解经典意思,不精确解读

由于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存在的隔膜,再加上年龄因素、生活经验与理解力有限,有学生不喜欢读经典并不奇怪。再加上有不少经典著作是用文言写成的,意思难以理解,学生更会读得生涩和枯燥,直接影响阅读的兴趣和毅力。如果强迫学生去理解经典的意思,接受经典的价值,只会适得其反,反而让他们远离了经典。为此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改变国学经典的冷峻面孔,让学生能够亲近经典。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诵读教材。比如《弟子规》和《三字经》,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传统蒙学中的经典读物。它们三字一句,短小精悍,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集聚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如孝顺父母、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弟子规》肯定人具有纯净纯善的本质,《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如果说《弟子规》教我们规范行为,《三字经》则让我们了解历史人伦,两者相得益彰,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

但许多的《弟子规》和《三字经》的诵读教材采用的是“原文+注解+翻译”的结构,看起来面孔冷峻,读起来缺乏生趣。如何把国学经典唤醒、激活,让它有温度、有生命,使孩子们能趣读经典、活读经典呢?温州市在编写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诵读教材时坚持“粗解意思,不精确解读”,摒弃了从内容到注解再到翻译这一过于严肃和单调的说教模式。《〈弟子规〉选读》设计了由“大声读”“看图学”“小故事”和“小叮咛”组成的结构体例,《〈三字经〉选读》精心设计了由“大声读”“看图学”“故事会”和“智者语”组成的结构体例。根据原文创设符合当今孩子生活的情境,并用图画和对话的形式呈现,不仅增添了国学的现代气息,而且使孩子们在愉悦的状态中接受了熏陶。

如《弟子规》中的“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句,配上了对比图:一种是自吹自擂的人,人们不喜欢他;一种是真才实学的人,很受大家的欢迎。加上“人们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那些徒有虚名、自吹自擂的人”这样的叮咛来帮助孩子大体理解其中意思。在解读了相对完整的原文后插入与之匹配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厚的道理,既是对原文的升华,又是对知识的拓展。力求体现——变道德灌输为轻松看图;变枯燥乏味的说教语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古代故事;化严肃说理为以长辈或智者的口吻对孩子的叮咛。这样的诵读教材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触国学经典。

其次,在诵读指导时,不必逐字逐词逐句去理解意思,不微言大义。如学习《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句时,不要求学生精确理解字面的意思,而是采用看漫画读意思的形式:果果的妈妈叫果果买酱油,果果马上答应妈妈,并很快地买回来了,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果果想从高高的围墙上跳下来,豆豆抬脚去踢路边的垃圾桶,你会用哪一句来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果果的爸爸爱吸烟,果果和颜悦色地劝他的爸爸,果果做到了《弟子规》中的哪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样的指导,学生整体上懂得了意思,又觉得有趣和亲近。

再次,尽量让国学经典跟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这也是一种理解。如《弟子规》的学习,当学生屡犯错误时,告诉他“德有伤,贻亲羞”“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个别学生不小心讲脏话时,劝他“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学生在家不听父母教导,要其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学生外出要求其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对个别贫困生,可说“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只爱听别人赞美,别人说自己缺点就生气的孩子,就教育他“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当个别孩子作业做得不工整时,作业本批上“字不敬,心先病”……这样也是一种生动的理解,是比解读字词意思更为有效的理解。

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一文开篇就说:一幅画,你看不懂,但驻足于画前凝视着。一首乐曲,听不明白,却让你久久聆听着。海森堡讲座现代物理学,很少有人听懂,听者也不忍离去。放弃直接理解的要求,展开思的可能性,超越语言之外,进入另一重思的境界,这是经典诵读所追求的。

二、构建经典意义,不恶搞全吞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对待经典?有的教师让学生顶礼膜拜,有的教师让学生胡乱解读,甚至有不少家长把孩子读点国学经典(蒙书)当成一种炫耀,而不是成长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些不科学的诵读方法存在。更如,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七岁的小姑娘王仙妮登台表演互动节目《猜百家姓》,她不是按顺序背诵,而是记住每一个姓氏排在第几位,但这又有什么价值呢?

毋庸置疑,有些国学经典的价值观在当时可能是合适的,但到了当今时代,就需要重新审视。温儒敏教授在谈到国学经典的解读时说,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如果作为一种特别的阐释或者再创作,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表现为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并和商业操作结盟,恶搞成风,就是一种文化病象。他提醒说:“我们接受经典,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性,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部分,当然可以采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同情的理解,我们主要是吸纳经典中那些体现人类智慧的部分。那种随意颠覆甚至恶搞经典的做法,根本就没有感情和理性。”

如《弟子规》和《三字经》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与我们当今社会相悖。所以,在诵读内容上,我们要保留励志、崇德、明史、为学等精华内容,舍弃或带有封建色彩、或与孩子们距离甚远的部分内容。诵读时,要指导孩子积极去构建国学经典的现代价值,既不要去歪曲,也不要去亵渎,更不要让孩子全吞。

如郭初阳老师在执教《弟子规 入则孝》一课时,引导学生与包括经典在内的文本进行平等对话。以“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孩子记住的六个字是……因为……”“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为孩子删去的六个字是……因为……”“或者,我愿意自己动手修改一下,把这六个字改成……”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以现代读者的身份,与《弟子规》的作者平等对话,于是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思考的潜力被激发。

为此,王尚文先生认为,如《弟子规》中“孝”的做法,对当代孩子来说,不可也不必照单全收,相比较而言,爱是更高的层次,孝是单向的,尤其是它和“顺”特别是“忠”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值得百分之百的肯定。“爱”是双向的,真诚是它的基本特质。与其强调子女孝顺父母,不如提倡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又如《弟子规》中的“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明显与当今社会的情况不符,只要我们见到长辈主动问好,就是尊重长辈,有礼貌。

对国学经典中的价值观,应该告诉学生哪些我们要做到,哪些内容和思想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不能照搬,告诉学生现在应该怎样做。学习时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的读者、一个阅读的主体,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解读。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价值观的引领,既不能恶搞,也不能全吞。

三、增强诵读意味,不死记硬背

温儒敏教授说:“《古文观止》里边好多文章我都读过,有的还能背诵,当时也不见得有多深的理解,但那种对于古代文化的印象以及古文的语感也就积淀下来了,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了,对我终身都大有好处。”国学经典要增强诵读的意味,就是要以诵读为主,以积累为主,让诵读声成为校园里最美妙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将来还会不断地接触这些内容,今天趁着记忆的黄金年龄多积累一些,将来会有一种熟悉感、亲近感。

1.环境诵读。如乐清外国语学校以三个年段的语文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由各位语文教师结合自己和班级的特点选定各年级的经典诵读篇目,然后将这些篇目的内容制作成画面富有童趣、色彩典雅的古诗文板,涉及的经典古诗文有《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还有唐诗宋词等。教室的走廊成为会说话的文化墙,楼梯上挂有孔子画像,走廊上有巨幅的古诗文宣传板,学生公寓内布置与学生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经典诗句,餐厅廊柱上张贴经典诗句。整个校园成为了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学园,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些经典诗文,随口都能读上几句。校园里总是回荡着稚嫩的诵读古诗文的声音。

2.课堂诵读。如苍南县龙港四小实践出了“活动式诵读”和“剧本化诵读”两种课型。

活动式诵读:课堂上运用各种有趣的激励措施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当老师教同学背,让老师与学生进行记忆比赛,运用“能者领背”“拍手快板”“接龙对歌”“男女对联”“小组接力”“攻打擂台”等有趣的形式,把诵读课当作有趣的游戏课。

剧本化诵读:在“强记博闻,粗放感悟”诵读理念的指引下,把诵读内容剧本化,优化课堂环节,寓教于乐。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控制在35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3.活动诵读。如瑞安塘下镇鲍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根据村小校情以形式的创新完善国学经典诵读。诵读:以读经典、背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日有所诵,大量积累;表演:以吟唱经典、演绎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讲故事:了解与诗文创作以及作者相关的故事,通过再创作改编成有丰富内容、语言生动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活动;写作:在讲故事的基础上,仿照文包诗的形式进行写作,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进行改写、扩写;诗文绘画:根据诗文的内容和意境,进行创作性的诗配画;等等。再如,有学校每周晨会各班轮流进行诵读展示,一年一届“艺文节”中的“经典诗文个人秀”“经典诗文集体诵”“经典诗文全家读”等诵读比赛,不断激发师生的诵读热情。

4.节日诵读。还有的学校以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的诵读活动。如“《论语》诵读之旅”主题诵读活动,每天诵读《论语》选段,然后通过课外阅读、影视作品的补充,比较全面地走进《论语》、亲近《论语》。主题诵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论语学堂”诵读表演。

5.生活诵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语文学习增强诵读意味,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讲到人也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才能克服依赖的心理,经受得起生活的考验,可以引用《弟子规》里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引入《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

这些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丰富文学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诵读课不要太像语文课(从导入到初读研读到结课等,可以自由一些、活泼一些、非正式一些);诵读课不要让国学经典诵读背负太多的说教负担(学生不是来受教育的);诵读课不是理解了才开始诵读(不要讲解太多,不要深入分析,不要微言大义,不要太多地告诉与灌输,而是在诵读中理解);诵读课不要太多古人形式(如摇头晃脑,鞠躬,学古人的吟诵。了解一些即可,与时俱进,追求国学经典的现代诵读方式)。

父子情【第四篇】

在国内排坛,子承父业的例子有不少,但父女同在国家队却从未有过。国家女排新任主帅王宝泉与自由人王茜,中国女排首次有了一对“父女兵”,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素有“魔鬼教练”之称的王宝泉面对女儿,会是什么模样?

“魔鬼”父亲 曾用球砸哭女儿

今年,女排国家队来到漳州基地的第一天,王茜就露出了懂事成熟的一面。匆匆吃完晚饭后,她主动跑去帮着分发新队服。王茜在每套分好的衣服旁边都不忘贴上名字,非常细致。其实,王茜的这种成熟多少还要拜父亲王宝泉所赐。

王茜在天津队时,教练就是王宝泉。不过,王茜不仅从未因父女这层关系而受到特殊照顾,王宝泉对她反而更严厉。队内对抗练习,按规定输了球,就要受罚加练。而王茜就算是赢的一方,也要跟输球方一起加练。王茜曾抱怨过:“小时候在家里从来没挨过爸爸的骂,更没有打过我。可我练上排球以后,尤其是当上专业运动员后,如果表现不好,爸爸就会很生气,拿球砸我,可疼了。”一次在训练场上被砸,王茜跟爸爸赌气:“有本事你砸死我!”她当时哭得很厉害,“爸爸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父亲的严厉甚至让王茜有时觉得自己不是王宝泉的女儿,“他不骂我的时候,我觉得他是爸爸。在场上他要是喊起来,我只感觉到他是严厉的教练。”

中国女排的第一次训练,王茜由于没达到训练要求被王宝泉骂哭了。对此,王宝泉感慨道:“也许我有些做法不太妥当,但不严格要求不行啊。女儿在天津队时,被我骂哭是常有的事。”中国女排集训10多天来,王茜所在的自由人组并没有得到王宝泉的更多关注。“在国家队来不及给她开小灶了,主攻的问题更大,我全盯着主攻了,根本顾不上她。”

对于王宝泉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王茜一度无法理解,觉得爸爸跟自己过不去。不过现在她已明白王宝泉的良苦用心:自己身高只有米,如果训练时不比别人更努力,绝无可能穿上国家队球衣。

进了国字号球队,王宝泉对女儿也丝毫不“手软”。过去在国青、国少队的时候,主教练也没有因为她是王宝泉的女儿对她另眼相看。王茜在国青队训练时,主教练是蔡斌。有一次她的力量训练做得不好,蔡斌半开玩笑地吓她说:“要不我让王宝泉来看着你练?”

“温情”父亲 在家a常为女儿做饭

其实在家里,王宝泉是非常疼女儿的,女儿的要求,他都尽量满足。王宝泉透露,尽管在训练场上很严格,但回到家中自己还是个慈父,“会跟我撒个娇,或者跟我说‘买嘛’,我就全答应了。我还不会上网,都是她教我用电脑的。”

在训练、比赛时王茜受伤了,王宝泉也特别心疼,虽然他从不当众表露出来,但王茜能感觉到他的关心。有一次王茜跟着天津队去瑞士打教学赛,结果被一个球扣到脸上,鼻子眼睛都出血了,在场上王宝泉只是冷冷地说:“能坚持就坚持,不能坚持就下去。”比赛结束后,王宝泉没有专门到房间看王茜,但在电梯里碰上时,他轻轻问:“还疼不疼?”这让王茜很感动。

以前,一有时间,王宝泉会带女儿、妻子出去玩,他们常去射击、打保龄球。现在,王茜跟父亲出去玩的机会越来越少。休息时,一家人大都待在家里,王宝泉会下厨做饭。王茜透露,“他做的宫爆鸡丁、烧茄子特别好吃。但就是慢点,一般上午10点多进厨房,12点多才出来。”王茜很享受爸爸做的饭。王茜也曾给爸爸煎过鸡蛋,结果弄得屋里都是烟,因为忘开抽油烟机了。吃完饭王宝泉“命令”王茜洗碗,可在家王茜不是队员,这招也就不灵了。最后,洗碗总是王茜的妈妈。

父女两的惟一一次“反目”是在2008年的夏天。

那时王茜很想去穿耳洞,这事王宝泉早就表示过不赞成,无奈之下王茜只能一得空闲就缠着爸爸磨,王宝泉最终还真默许了女儿。

王茜戴上了漂亮的耳钉,只有妈妈注意到了王宝泉的情绪变化:“明显他后悔同意女儿了,他心里不痛快,又不好发作。”

第二天,只因为王茜一个防守动作做得不够好,王宝泉就大发雷霆:“你能打起精神吗?你想不想练了?不想练给我滚出去!”

虽然爸爸一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但是莫名其妙地发火王茜还从没见过,这让她感觉特别委屈。“滚就滚!有什么了不起的?”王茜瞪着爸爸往场边走。

自从2004年被抽调到天津一队当爸爸的队员,王茜在训练中没少挨爸爸的骂,被爸爸罚,但这是第一次,她高昂着头顶撞了王宝泉。

对于女儿的顶撞,王宝泉抄起手边的排球砸向女儿,一个接着一个……

王茜哭着跑出训练馆,回宿舍抄起电话打给妈妈,要告爸爸的状。一番哭诉之后,妈妈就送给她两个字――活该,因为“在球场上你爸爸永远都是对的”。

那天晚上,王宝泉想缓和关系,可是王茜始终不接话茬儿。

偏偏第二天父女俩要去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津夜嘉年华》。去电视台的路上,王茜一直把头扭向窗外,继续和爸爸闹别扭。王宝泉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女儿一点儿不给台阶,他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父女俩就这样一直冷战到了登台。王宝泉没忍住,告诉了大家因为前一天把女儿轰出训练馆的不愉快经历,但是“没办法,既然干了,就得干好,我在训练场上确实是六亲不认,可是在场外,我还是非常疼她的。”

一番话说哭了站在一旁的王茜,王宝泉的眼圈也红了。主持人建议王茜和爸爸拥抱一下,这一回,王宝泉主动拥抱了女儿。

父女情深 反对爸爸执教国家队

王茜15岁时进入天津女排,之前她在业余体校练了4年。王茜文化成绩不错,当时可以选择考大学,但是她自己坚持要女承父业当排球运动员。“我的偶像就是爸爸,看他带队拿冠军,太帅了。”女儿要进专业队,王宝泉起初是反对的,“这行太辛苦了。为了让她早点放弃,我还专门给她苦吃,希望她自动放弃。”但女儿的坚持,使王宝泉最后做出让步,“她跟我的性格一样,能吃苦,而且非常好胜。对于她自己的选择,我告诫她一定要咬牙走下去,不能浪费青春。”在刚进队的时候,王宝泉就对她严格要求,“她刚进队时,我每天带她早晨早起加练,晚饭后也去练习,否则她的水平根本跟不上全队的要求。”

去年,王茜第一次入选国家队。王宝泉先给王茜泼冷水,他不希望王茜过早地进国家队,“你这个水平,你这个年龄,先在天津队打好。太早进国家队,技术不全面,发挥不稳定,出了问题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影响,技术成熟点再进国家队更好。”

前段时间,王宝泉接任中国女排帅位,王茜的第一反应竟然也是反对。王茜和她妈妈担心当国家队教练太累,王宝泉的身体吃不消。来漳州之前,问起王茜到了国家队最担心什么,王茜脱口而出:“我最担心我爸的身体。”在来国家队之前,父女俩进行了沟通,王宝泉告诫女儿,“对别人怎么样我也会对你怎么样,决不会因为你是我的女儿就嘘寒问暖。我们一起在国家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我不怕,我们必须用实力说话。”

至于自己的偶像,王茜脱口而出:“当然是我爸,我就觉得我爸特厉害。我们打联赛能拿冠军,联赛后国手走了,我们打大奖赛、锦标赛也能拿冠军,到了亚俱杯和国外的友谊赛,我们还能拿冠军,我真是太佩服我爸了。”在王茜看来,爸爸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除了在训练上很有一套外,另一个关键就是能够服众,“我爸在训练场上经常发火,但他发火有发火的原因,一发火大家真的就能有提高,队员们也都特服他。我觉得这是他平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积累出来的作用”。

65 1409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