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实录【范例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实录【范例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第一篇】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生:清生:绿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生:秀生:险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
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
(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
(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
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
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
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
桂林山水必游行
山清水秀又美丽
怪石嶙峋危峰兀
奇峰罗列拔地起
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2。语文教学要“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努力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导入。【第二篇】
师:同学们,让我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
师:上节课我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
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精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的那个特点,圈圈划划,写写体会;朗读表达。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第三篇】
师:同学们,刚刚拿到课文,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生(齐读):桂林山水。
师:好,下面伸出你的右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桂林山水。
师:同学们,知道要讲这篇课文,我昨天晚上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滋味。今天特别想在这儿读给同学们听听,看看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好吗?
师范读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读读课文啊?你们自己也来放声自由朗读,注意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确,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能读准确吗?
师出示词语“波澜壮阔”“无瑕的翡翠”并请学生读。
生:波澜壮阔
师:我想问问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情景?
生:我眼前仿佛看见了非常雄伟的山,非常广阔的海。
师: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
生:波澜壮阔。
师:课文中是用它形容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见了什么?你们看看那个“澜”字,它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 ,在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无边的大海。
师:还看到了海上……
生:还看到了海上滚的 波涛。
师: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波澜壮阔。
〔点评〕教师抓住“波澜壮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广阔无边的大海,适时地抓住生字“澜”的理解,将想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教师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体悟并想象。
师:看那个“澜”字,这是我们本课要写的一个字,三点水加一个“夜色阑珊”的“阑”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
生1:右边的门字框要写得宽一些,中间就可以写得下了。
师:要做到左窄右宽。
生2:门字框上面与下面基本上要一样宽,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对称美观。
师:里面的“阑”字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它的末笔变成了一个点。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
生上台书写。
师:请其他同学在生字栏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写好后,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对了没有。写对了。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
生:我认为,她的门字框右边有些写得靠上了,如果把门字框往下拉一点,里面写得瘦一些,就更漂亮了。
师: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把它写得漂亮一些。
〔点评〕写字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教师的评价和点拨均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教师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加以提醒,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指“无瑕的翡翠”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词,谁来读?
生:无瑕的翡翠。
师:读得准不准?跟她一起读。
生(齐读):无瑕的翡翠。
师(出示一张翡翠实物照片):我们来看看,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可以把这样的翡�
师:你们注意了吗?“瑕”字是什么部首?
生:王字旁
师:在古时候用上这个偏旁的时候,它大多和玉有关。《三国演义》里周瑜的“瑜”就是王字旁,它就表示是美玉的意思。你们看,用王字旁就表示与玉有关,把它换成日字旁就表示与什么有关了?
生:那个字是“假日”的“假”。
师:“假日”的“假”是什么偏旁啊?我们放假了,你是小学生,什么旁?
生:单人旁。
师:对,单人旁。
生:把它换成日字旁应该是“闲暇”的“暇”。
师:对了,与时间有关,是不是?
〔点评〕 “无瑕的翡翠”的理解,从实物照片的直观感受,到对“瑕”字的拓展练习,教师抓住字词教学不放松,教得扎实。
师:你们发现了这两个字在课文中都是形容水的,再看看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提醒不要读断句,不要加字,读准确字词。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桂林的水。
师:确切地说,是写桂林……
生:桂林漓江的水。
师出示一组词:峰峦雄伟骆驼危峰兀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组词,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师:在课文中,它形容的是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它是东岳。你们还知道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吗?
师:自古以来泰山天下雄。读出它的雄壮来,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师:这山好像矮了点。
生:峰峦雄伟。
师:多高大的山啊!
师范读: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生:骆驼。
生(齐读):骆驼。
生:危峰兀立
师:形容山很险,危峰兀立。
生:危峰兀立。
师:读出了山的险,一起读。
生(齐读):危峰兀立。
师:刚才那两个词都是形容水的,你们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什么的?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文中哪个自然段又写了山?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生1:怪石嶙峋。
生2:奇峰罗列。
生3:形态万千。
生4:拔地而起。
生5:屏障、竹笋。
师:这两个词都是同“骆驼”一样,打了个比方。
生6:各不相连。
生7:老人、巨象。
师:这两个词也是打比方形容山的。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我们坐着木船在漓江上观赏桂林的水。
师:被称作是……
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师:什么是甲天下?
生:在以前“甲”是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景色是……
生(齐答):天下第一。
师板书:甲天下。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这个自然段总体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写了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板书:画卷。
师: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了,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你会用哪句话?
生1:我会用开头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2:我会用课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桂林山水,这山这水构成了一幅甲天下的山水画卷,如果走进这样的画卷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去欣赏桂林山水。静静地想,默默地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划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在相关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划好了,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把“从未见过”划下来了,因为这个人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说明他的游历还是很丰富的,但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这样的水举世无双。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他从这里一个“从未”感受到了作者赞叹、惊讶,把这种感受送回到这句话中读一读。
生读。
师:我看见过……,齐。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划出了“才”字,从“才”让你感受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就是漓江的水非常地静,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让你感到船在前进。
师:一个“才”让你感受到这种静,静得仿佛让我们都陶醉在其中了。看到这个微波才感受到了它的移动。好,还有吗?
生:我划下来的是“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当然它也联系到上下文,如果这个水不静,像长江里那种江水滚滚,怎么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江底的沙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淡绿色的光。
〔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不仅指导学生默读勾画还让学生写上批注。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读书体会,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书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师:他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孩子们,这水是这样的美妙。刚才你们产生这样丰富感受的语句,如果连在一起就仿佛是一首有节奏有韵律的诗。
师出示:
我看见过
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
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
从没看见过
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
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
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师:课下同学们可以把它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篇文章,这充满韵律、充满节奏的诗的味道。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王传贤老师在短短的30分钟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走进《桂林山水》优美的情境之中学习语文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他根据文章特点,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品味语言;他在高年段教学中仍能适时地抓住写字教学不放松。王传贤老师的教学非常扎实,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王老师还通过自己的范读和适度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及交流、引读改变的小诗等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中,学生学得生动。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第四篇】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星期三 上午第一节课
地点:xx小学四年级(一)班教室
教学内容:《桂林山水》
四年级《桂林山水》的教学实录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澜、暇”等。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
学生能够积累并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通过朗读、讨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仿写、创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感悟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播放风光片,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引导: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去过桂林吗?觉得桂林的山水怎么样?”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对桂林山水的印象,进而引出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概括大意:引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段学习:
漓江水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体会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
桂林山的特点:同样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理解这些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排比句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排比句式,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拓展延伸
资料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实践。可以是仿写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创作一首小诗或1篇短文。
5. 总结归纳
回顾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桂林山水的特点和排比句式的运用等。
情感升华:通过总结归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三、学生互动与教师指导
学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互动过程中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教师要耐心解答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挑山工课文片断赏析【第五篇】
挑山工课文片断赏析
[教例]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
师:请同学自读第一节,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路的样子。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生:挑山工走成折尺形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
生:我还明白了什么样的形状是折尺形的。。
师:真的读懂了吗?好,请把文中的话变成画,画出折尺形的路线吧。(学生人人动手在纸上画,老师巡视。)
师:(出示两位同学的画,评析)看了这两位同学的作品,你想说什么呢?
生:××同学画得不对。因为文中讲挑山工是从左侧起步的,而他画成了从右侧起步的。
师:观察仔细,你真的读懂了。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画,你们还明白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谁再上黑板来画一画折尺形的路程呢?(抽一名学生起来画)
师: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生:我认为他这样从上往下画,虽然也画成了折尺形的路程,但跟文中的意思不符合,因为文中说挑山工是向前行的,照他的画法,变成向后行了。
师:妙极了。同学们,把文中的画变成话,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呀。
[评析]
有时学生的读和想是一回事,读和理解又是一回事。学生读书时往往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教者设计了作画评画再作画再评画再作画的方法,多次反复地让学生把文中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画,边画边读,边画边思,督促他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一遍一遍深入细致地读,一遍一遍深入理解地读。由于学生多感官地参与了语言实践活动,就很顺利地扫除了阅读障碍。看来,把话变成画,确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上一篇: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实用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