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诸葛亮人物评析精选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诸葛亮人物评析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一篇】
近来,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三国演义》。这本书描写了三国时代,群雄争王的故事,里面有四个名扬天下的人物,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卖酒杀猪的张飞和一身武艺的关羽,还有常山的赵子龙。这本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军事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打下许多著名战争广为后世流传,在他54岁那年去世,也就是公元234年8月23日。
《火烧赤壁》这个故事讲的是在一场大战中,曹操有80万大军,诸葛亮却兵少力弱,曹操小看了诸葛亮,认为冬天不会刮东南风,没想到诸葛亮上知天文天文,下知地理,早已算出11月20日会有东南风,于是就借助东火烧赤壁,大败曹孟德,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从这里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能小看了别人,心里要多加防备,“不议胜,先议败”,“不议进,先议退”,不要得意忘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知识丰富,安排巧妙,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我也要学习各种知识,让自己更加聪明,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二篇】
简爱是个孤女,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舅妈家中,受尽了别人的冷眼和歧视,在学校甚至也被别人误以为是个“坏女孩”。但她得到了良师益友的真诚帮助和教益,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爱心、又具有强烈反抗性格和学富五车的家庭教师。读到这儿,我为简爱悲惨的命运打抱不平;为她舅妈的蛇蝎心肠感到愤恨;为简爱的老师谭波儿的气质高洁、富有爱心而感到敬佩;为简爱的好友海伦的命运感到惋惜……比起我,我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与同学们友好相处,根本没有什么冷眼和歧视,爸爸妈妈给我提供优越的环境,简爱在那么差的环境里能有如此的成就,我有这么优越的环境,一定要比简爱更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简爱的命运多桀,后来,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为她后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感到庆幸。以前,我是个怕吃苦的人,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我只要遇到了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可我在看了《简爱》之后,就彻底丢掉了这个坏习惯,我只要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就会不懈地奋斗,我要向简爱学习她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我喜欢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假如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会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与你一样难舍难分。上帝没有这样,但我们的精神却是同等的。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和你完全一样,我现在和你说话并不通过习俗,惯例,我是用我的精神和你说话。我是用我的精神和你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很少有人像简爱这样坚强,绝与不合理的现实相妥协的灵魂。书中的简爱是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活中的简爱——夏洛蒂勃朗特也是这样的人。
《简爱》这本书能够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让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把曾经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让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为我们的人生添上绚丽的一笔。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三篇】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个襄樊之战。首尾长达半年之久,从开始的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到后来的曹操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竟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这引起了后人的纷纷猜疑。最近。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专业期刊《史学集刊》上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朱子彦在文中指出,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
朱子彦认为,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人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这还要从诸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
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
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然而,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关羽一直瞧不上的那批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彦接着指出,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建安十九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为平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闻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恐关羽不悦,派费诗往关羽处,同时拜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听了此事后,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如此狂妄,诸葛亮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讨其欢心呢?这正是诸葛亮工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
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就不悦”。
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王夫子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干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
诸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
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十分清楚,然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贸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四篇】
说到三国,无人不知曹操,他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贼贼的。像贼一样没有英雄气概,不像关羽赵云这些名将,在面对生死时毫无畏惧。说到三国,无人不知诸葛亮,他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神秘;没有人不知道他神机妙算,通鬼神。
有一次跟朋友说到三国,提到他们两个,说起谁比谁更厉害。我得承认,诸葛亮给世人的印象是好的,而曹操给人的印象不好。直到后来,我看了《新三国》,看了十几本传记,看了《三国志》,看了十几部关于曹操的书籍,他便成了我一生要去学习的人。
从历史的意义看,他们俩完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曹操,统一的一定是诸葛亮辅佐的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统一的将会是曹操。抛开其他的不说,但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俩的功劳是相同的。三曹在当时还掀起了一股文学热,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文学经典。
从能力来看,诸葛自幼读书,以文为主,而他所谓的神机妙算是通过地理位置,四季更替,易经原理所得到的推理。一个精研读书的人,做到这一点是很正常的事。他是一个循序蹈矩的人,按部就班地做事。反观曹操,少时是顽童,根据身边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走寻常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和平,从这一点看,曹操比诸葛亮高明。就因为曹操顺应时势,才得以统一了北方,得到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就因为诸葛亮按部就班,才最后累死在五丈原。曹操是文武全才,而诸葛亮是文人。诸葛亮幻想着和平,按着自己的意愿逆天而行。曹操适时而动,顺应天命,在做不到能臣的时候及时的选择做一个枭雄。
从出山来看,曹操几进几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明智的选择退隐,时机来的时候果断的.把握住。换句话说:曹操懂得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生存。诸葛亮出山时,虽得到刘备三顾茅庐,但水镜先生却感叹:诸葛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换句话说:诸葛亮不能洞察时势,选择了错误的开始。
从君臣来看,曹操走的是君之路,忠诚自己的信仰;诸葛亮走的是臣之路,忠诚自己的君主。君者,像海一样能百川汇聚,兼容好坏善恶,收为己用。而臣就像天鹅,尽职尽责,从一而终。从这一点来看:曹操高于诸葛亮,因为曹操为人主,打天下;诸葛亮为人臣,只能建功业。
从思想看,有人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最开始他是希望成为能臣的,但是他很灵活,知道自己做不了能臣,就选择做了奸雄。诸葛亮被人认为是神人,他更应该懂天道,顺天而行。然而,他却逆天而为又不敢有所突破,直接导致了他功成未就身先死的遗憾。
从管理能力来看,曹操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力,合理安排,恰好得当。诸葛亮不能量才而用,总是不放心手底下人做事,因此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是累死的。从这一点看,诸葛亮不如曹操,同时也充分的说明曹操是能做大事的人,是可以做领导的。他的管理能力,文学作品都被世人多次研究和学习。诸葛亮是一个聪明能干的臣子,员工。曹操是小强,遇到危险的事不容易死,经得了磨难考验,能屈能伸。诸葛亮是花瓶,无法经历挫折,才会让自己英年早逝,含恨而终。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五篇】
时光流逝,历史一页页翻过,就象苍茫的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任由时间的大海吞噬、遗忘,但总有一些人可以让那无情的大海卷起雄伟壮阔的万丈波澜,虽然自己仍旧会被吞噬,但永远不会为人们所遗忘,这样的人实可谓屈指可数,少之又少,但诸葛亮必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的智慧,化作一颗永远闪烁的星星,在漫漫的历史星空中发出独特耀眼的光芒,时至今日,也没有多少人能与其争辉。
那时你高声吟唱《梁父吟》,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虽身处隆中茅庐,于天下之势已知其三分,于是才有了刘备的那段传诵千古的隆中对;那时你指挥将领,镇定自若,于取胜之道已胸有成竹,于是才有了大败曹军的初出茅庐第一功;那时你联合孙权,携手周瑜,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为后世传下了经久不衰的佳话;那时你端坐城楼,双手抚琴,虽城门大开,仍无惧意,于对手的思想已摸得一清二楚,于是才有了令后人永记不忘的空城计。战场胜负,国家存亡,天下大势,无一不在你的算计中,孔明之智,震烁古今,直似鬼神。
诸葛亮的忠诚,有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忠实者的前路:“看吧,他就是你们最好的榜样!”炙烤着不忠者的良心:“这样做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他人,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天下百姓!”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你无论何时,都辅佐,佑护着这位危主,正因如此,蜀国方成,汉室方兴。刘禅即位后,你便更加勤奋,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个字发挥到了极致,此时的你无日无夜地操心于国事,终致体质日下。
诸葛亮的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平定三国,一统天下,正如杜甫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六次北伐,虽有挥泪斩马禝的公正,火烧上方谷的计谋,借尸还魂,吓跑生仲达的`谋略,但最终郁郁而终,实令人无限伤感。他的人虽然死了,可是他的智慧,忠诚却不会为我们所忘记,他的事迹会被我们一代代传唱,他亦永生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六篇】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__年的历史了。它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感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用心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悲欢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能够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不会感到恐惧。
她从小被她的舅妈收养,受尽了她的虐待。而且她舅舅的儿子约翰里德还是一个又胖又大、蛮横无理、猪狗不如的禽兽。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她,但她的舅妈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她野蛮的儿子。然而,主人公是一个顽强的、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对约翰的恨压倒了对他的畏惧,不顾一切地跟他对打起来。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受到了她舅妈的惩罚。但她的这次举动足以令约翰胆颤心惊。她用内心的强大战胜了她的表弟身躯的强壮。
书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很能体现她的性格。她说:“如果大家老是对残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顺,那么那些坏家伙就更要任性胡来了,他们会什么也不惧怕,这样也就永远也不会改好,反而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了打,我们必须要狠狠地回击。”我很赞成简的这种说法,因为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
但是海伦彭斯,她的观点与简是截然不同的。海伦主张凡事能忍就忍,这样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我觉得海伦的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我们无需去评价她的话,至少我们应从中悟出些什么。我很喜欢海伦的一句话:“我觉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只要我们每人都能记住它,多多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多看到一些完美的事物,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必须会充满阳光。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网友收集分享的“实用诸葛亮人物评析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相信,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位历史“偶像”,特别是很多的男生。我虽然是一名女生,但是我也有一位令我崇拜的历史“偶像”。我的历史“偶像”是诸葛亮。
我是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的诸葛亮。诸葛亮他字孔明,号卧龙,是汉族人,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的时候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冬普政权因为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心王。他曾经发明过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了连鸾,名叫做诸葛连鸾。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还有一把鹅毛扇,这把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那把扇子上共有十六根羽毛,其中八根是鹅毛,鹅毛中有四根是天鹅毛,四根是家鹅毛;另外八根是鸭毛,鸭毛中有四根是野鸭毛,四根是家鸭毛。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着治国治军的才能,他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优秀品格,成为了后代的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一个好榜样,那些杰出的人物都向他学习。历史上的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来角度称赞他,歌颂他。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经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突出了诸葛亮一生的好性格、优秀品德和伟大功业等积极的方面。
他还有一些名言值得我学习1:志当存高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八篇】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下面网友为分享的“实用诸葛亮人物评析精选10篇”,希望大家喜欢!
诸葛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阳都县通称为诸县,该县居有众多葛姓人氏,势力极大,为区别于其他郡县的葛姓人家,便逐渐形成了复姓“诸葛”的家族。
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京城警备司令),以清廉严正著称,得罪过不少权贵。到了诸葛亮父亲诸葛珪这一代,家族已经不再显赫。诸葛珪字君贡,曾任泰山郡丞,死得早,因此没有什么业绩。其叔父诸葛玄善于交际,文才颇佳,和这一带的地方长官袁术、刘表皆有往来,政界关系不错。
诸葛亮九岁时,母亲章氏便已去世,三年后父亲也去世。诸葛亮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老三,长兄诸葛瑾,弟弟诸葛均,另有一位姐姐。由于父母早亡,他们全靠叔父诸葛玄接济度日。后来因逢黄巾之乱,诸葛玄便带着他们一家,迁居荆州牧刘表所辖的襄阳城,并在此附近的南阳山区定居下来。
诸葛亮十四岁时,诸葛玄被反董卓集团的南区领袖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附近)。诸葛玄便带着年幼的诸葛亮姐弟们前往赴任,并借以暂避祸乱。年已二十一岁的诸葛瑾决定另谋出路,以免寄人篱下,几经思索后,应东吴权臣鲁肃之邀,远赴江东,从此家人离散,各奔西东。
不久,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使得该职位闹了双胞。朱皓上任之时,于扬州刺史处借来大批军队,直接向“名不正言不顺”的“非王牌”的诸葛玄施压。此时袁术正准备与曹操交战,自顾不暇,无法给予诸葛玄以实质性的帮助。无奈之下,诸葛玄只得匆匆撤离。
诸葛玄便去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刘表颇为热情地接待了他。一年后,诸葛玄忧郁成疾,一病不起。刘表念及旧情,仍给予诸葛亮一家物资上的帮助。这一年里,诸葛玄结识了一些文人名士。
由于刘表的关系,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荆襄名门庞德公的侄子庞山民。十六岁的诸葛亮决定带着弟弟独立生活,不再接受荆州襄阳府的“人道主义援助”。兄弟两人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外的隆中安顿下来,躬耕乐道。
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师承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并说孔明同庞统、徐庶等人是同窗,但在史书《三国志》甚至小说《三国演义》(当然小说的说法不一定完全可取)都没有点明诸葛亮的老师是谁,但从种种迹象显示,不难推测。
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荆州交游甚广,和司马徽、庞德公、庞统、习祯、马良、徐庶、孟公威、石广元乃至岳父黄承彦等经常交流,这些人虽不能说是诸葛亮的老师,也在师友之间,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荆襄之地一向是清流派根据地,共有六大豪门,分别是庞、黄、蒯(音kuai,上声)、蔡、马、习。其中庞家力量最大,庞德公慷慨重义,交游甚广,颇有学问,他为诸葛亮取了“卧龙”的外号,可见对其才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暗喻其如同蛰伏在大泽内的龙,一旦气势造成,便可青云直上,施展非凡本领。于是,一夜之间,诸葛亮成了该地的名人。
另一位势力上仅次于庞家的,是位于沔南的黄家。黄承彦高爽开列,是荆襄地区的名宿,也是刘表妻舅蔡瑁的姐夫。他与庞德公一样,婉言拒绝了刘表任何出仕的邀请,而一直保留在野豪族的地位。黄承彦也十分欣赏诸葛亮,对他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而“少(年轻)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的诸葛亮居然随即欣然接受。当时之人也难以理解,因此常被人以此为笑乐,乡里做谚唱道:“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至于诸葛亮择偶的心态,史书未作任何交代,有后世好事者,非要说是孔明为了讨好黄承彦,以结交名士,使有益于自己的事业。然而,诸葛亮此时已获得了庞德公、司马徽的器重,在名士派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根本没有必要去刻意讨好黄承彦。并且从其日后对刘备政权“鞠躬尽瘁”的作风来看,诸葛亮绝非现实派中的功利主义者。诸葛亮后来做了丞相,亦未曾纳妾。
诸葛亮是琅琊人,琅琊过去是齐国的地方。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指出这里经济力量旺盛,文明程度因此也高于其他地方。思虑周密、好作议论、决不轻举妄动等性格,的确相当明显地体现在诸葛亮身上。该地另一特色便是齐国的兵学思想,齐军“怯于众斗”——怯战,因此更用心于研究战争的技巧和方法。姜子牙的兵法学是战争的原则,也是生意者的策略。一代兵学宗师孙武,也是齐国人,《孙子兵法》中的准备和应变功夫,相信与齐国的传统处世哲学有关。此外,《鬼谷子兵法》也是以齐国为其发源地,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是在这里学成的。
诸葛亮青年时自比管乐,又好为《梁父吟》。管仲是齐国的贤相,乐毅是占领过齐国大部分土地的名将,《梁父吟》虽然模糊,但现存的一首讲的正是齐国名相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齐国情结甚为浓厚。
齐国的首任国君是吕尚,即姜太公,传说中太公和周文王周武王的关系,也是一个君臣典范,孔明出山,与文王访姜太公相似,但也只是凑巧。姜太公助周文王、周武王出谋划策和领兵打仗不必说,他封到齐国以后,也很有作为:“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依其道,首先是要自己专政,然后是修内政,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而齐桓公则闲在宫里。
乐毅为燕伐齐,则是自己挂帅,纠合五国兵力,联合起来统一伐齐。
晏婴在齐国执政,贡献亦颇多,而且很有外交才能。
此四人的故事人所熟知,而且太公、管仲、晏婴均有著作传世。太公的兵法真伪难辨,但《管子》和《晏子春秋》算是比较可信而又详尽的著作,乐毅有无著书不详,但文章传世是真的。孔明生活的时代,读到这些著作应该不难,并且司马迁的《史记》里都有关于这些人的传记。孔明自比管乐,好为《梁父吟》,则可以肯定他熟读了这些著作。
诸葛亮的思想、言行以及人生观,显然和齐国的传统文化有联系。从其行为看,也很像这些人。《隆中对》有似太公对文王,说孙权有似婴子使楚,内修蜀政则似太公、管、晏,东和孙权联兵伐魏则有似乐毅。因此,可以说这几个人是孔明的老师。
此外,孔明还另有家学,可以解释为他的执法用刑。孔明的思想,以法家为主,同时也兼有儒家、道家的因素。孔明隐居似道家,治国似法家,修身似儒家。孔明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汉书》中有诸葛丰传,是一位类似于包公的人物,执法甚严,为抓一个犯法的宠臣竟敢追到宫里去,最后竟以此丢官。因此,诸葛丰也是孔明的老师。
诸葛亮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搜集了相当的局势信息及情报,此时才高于众,自比管乐,时有名士司马徽夸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这为他日后出山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此时的诸葛亮需要做一个简单而明智的抉择,就是既然出山,便要选一个天字第一号的大题目做。
刘备在三顾茅庐时曾听到许多言志诗,比如: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口气,俨然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大气概,把天下英雄,都当成捏在手里的棋子。)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却是贤才对明主的呼唤。)
“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这又是感叹汉室的倾颓,后面几句言不由衷,实在是技痒难耐,不遇明主耳!)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这分明又是“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不是我没本事,而是你们做主子的行不行!)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这又有点袖手旁观者急于入局的意思。)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看似闲适,却分明是“我都闷死了,成天睡大觉。”)
这些诗有些号称是孔明作的,有些是别人的,却都流露出孔明等人的心态:苟全性命于乱世,做了多年的旁观者,研究者,急于想寻找明主入局,大干一番。这些人中,司马徽、黄承彦等年纪大了,不想再有所为;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务于精纯”,是“州郡之才”,后来在魏国做官,混得并不得意。诸葛亮更是一改儒生谦逊之特性,自比管乐,显然有想引起天下英雄注意的意思。不过,诸葛亮毕竟不同,他既要引来英雄豪杰的注意,又要对这些所谓的“英雄”进行分析和考查一番。
他在出山前已经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局势和选择何人为主子。《隆中对》的时候,天下局势还不是统一前的拂晓。
当时的曹操集团,已经统一了北方。曹操征战多年,灭“国”无数,不过是袁术、吕布、袁绍、张绣等人的地盘。因此只能说曹操是割据势中最强的一个,他并不是统一的“象征”,只是有统一的雄心和要求。他手下谋士如云,将官逾千,已不再需要为他打天下的人才了,因此“管乐之才”已经不是很需要,最缺的当是那些为他治理各州郡的“州郡之才”。
东吴的孙权,信奉着“曹操不可卒除,汉室不可复兴”的论调,只想划江南北而治,割据一方,其目标也基本上实现了,所需的也是“州郡之才”,因此,亦无孔明的用武之地。孙策的好友周瑜却是深得孙策心传,专以进取为事,可惜后来他偏偏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他身后,东吴就更没有统一的人才了。
当时还有几个“主公”可以供孔明选择,比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又都是汉室宗亲,且据有一方土地,但此二人碌碌无为,不思进取,正是别人宰割的对象。更何况诸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西凉马腾、韩遂、辽东公孙渊之属则正是想割据的“自守之贼”,这些人自己割据一方,以观天下之变,不配做孔明的主公。
而身无寸土的刘备,却是个胸有大志的英雄人物,有统一天下的理想。他外有仁德之名,内有枭雄之实,又是当今大汉皇叔,属“正统”,在政治上和号召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不过,选择刘备做主公,题目的难度就大了许多,题目即为“兴复汉室”,不过这正合孔明之意,所谓英雄需用武之地!因此,刘备也是孔明的必然选择,而绝非偶然。
其实“兴复汉室”这个伟大理想,三国的大多数英雄开始时都有的。曹操是第一个,他纠集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见诸侯各怀私心不努力,感到非常气愤和失望,还写了不少慷慨激昂的诗。后来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却发现汉室与他并不同心。上朝时汉献帝按古礼架起刀让他过门,吓得他再不敢上朝。董承、伏完等人先后和他闹别扭,寻他的是非,想暗算他,“兴复汉室”的理想,到了别人嘴里变成了“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的理想便半途而废,他干脆做起了周文王的美梦,最初辅佐他的二荀叔侄也因此与他决裂。
东吴的孙坚、孙策和后来的周瑜,都是有统一理想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想以江东为根据地,进而统一中原。孙坚攻打董卓最出力,到了洛阳,收拾董卓的烂摊子,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他获得传国玉玺,却被袁术暗算夺走。其子孙策也是个英雄,平定江东后,准备抄曹操的后路,袭取许昌,迎还汉帝,却突遭暗算而死。孙策一死,由东吴来统一天下的理想就没戏了,其弟孙权不是那样的人才。他抛开汉室不管,定下心来做江东之主。
刘备这个“半真半假”的汉室宗亲,“兴复汉室”的口号喊叫得最响亮。但从他后来为关羽报仇,不顾一切地去打孙权,可以看出刘备的“兴复汉室”也只是个幌子。
唯有诸葛亮自己认了真,他在茅庐里答应了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妙计和以后“兴复汉室”的长远战略,准备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它。但不幸的是,这条妙计屡屡被打折扣,让诸葛亮逐步走向被动。
公元208 年,刘备总结自己多年以来的经历,认识到自己需要运筹帷幄之谋士辅佐,为此他决定邀请智者来为他出谋划策。先是在新野平白地得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军师单福(徐庶),帮着他打了几次漂亮仗。此时的刘皇叔,仿佛心意已足,可以“登东山而小鲁”了。偏偏单福又中了曹操的奸计,母亲被擒,方寸大乱,闹着要走。临行交待了自己真实身份是“颖川徐庶元直”。走的时候,刘备恨得要砍掉树林,因为树林挡住了视线,不能看见远去的元直。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元直竟去而复返,向刘备推荐比他才高十倍的诸葛亮,解开了“伏龙凤雏”之谜。
从此之后,刘备每见一陌生人,便以为是卧龙先生诸葛亮,简直都要想疯了。开始是水镜先生司马徽来访,刘备听说道貌岸然,就以为是孔明。水镜先生给他讲了诸葛亮的出身和为人,刘备越发地崇拜,说:“何颍川之多贤乎!”听说孔明自比管乐,关羽、张飞二人不服,水镜先生干脆大为孔明做广告,正面的广告不算,又从反面入手,说:“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卧龙出来呕心血也?”、“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等,引得刘备越发心痒难耐。
后来他不畏三次奔波的辛苦,虔诚地拜会了诸葛亮。于是,一个漂泊乱世、白手起家的英雄皇叔,一个流离凄苦、自比管乐的盖世英才;一个不屈不挠地恳求、邀请,一个审时度势、谨慎地承诺、大胆地策划--终于有了“鱼水之欢”的龙虎风云会,成就了旷古难遇的肝胆君臣。
诸葛亮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隆中对》决策,阐述自己的战略思想的。根据决策,刘备应先取一席之块以作根据,然后兵分两路一统中原,以实现刘备和诸葛亮的平生之志。刘备在世时就完成了夺取根据地的计划,统一的事后来就由诸葛亮自己承担,他六出祁山,征战数年,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如果急于要求“天下统一”,在《隆中对》时,诸葛亮能提出的办法无非是投降曹操。劝刘备降曹,倒不如孔明自己去投曹。
刘备降曹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刘备第一次投曹,就有人劝曹操杀了刘备,只是因为天下未定,曹操害怕断了人才来投的路,也不愿承担害贤的名声。后来刘备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寻机逃出了许昌。此后就再无可能与曹操重新和好了,投降是死路一条。
曹操残忍好杀,猜忌多疑,像刘备、孙权这些人,投降就是自寻死路,鲁肃在赤壁之战前便对孙权做了如此分析。
诸葛亮当时只有二十七岁,是个躬耕陇亩的年轻隐士。他少年时候虽有过流浪逃难的经历,成年后的足迹却未出荆襄;其交游虽不乏名流,但都是山野闲人没有参与过军国大事。他能够对天下形势有如此精辟的分析,不能不让人由衷地佩服。
诸葛亮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但其名义上的执行者刘备,却未完全依照《隆中对》的思想办事。关羽和刘备两个,一前一后,都违背了他的意思。关羽不合时宜地用兵,不注意“东和孙权”,被吕蒙抄了后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自身不保。使诸葛亮“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成为空话。不久刘备又不听劝阻,非要兴兵打孙权,落得个兵败而归,大伤元气,自己半身不遂。诸葛亮气得只好埋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又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但刘备觉得这样做对不起同宗刘表,没有及时打定主意夺取荆州。及至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被迫与东吴联手打了一个赤壁之战,虽然后来荆州连借带赖算是到手了,可荆州的元气大伤,被孙曹两家夹在中间,不复当日之势。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主政。积累了几年实力,终于开始兑现以前的诺言,“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因为没了荆州的侧应,势单力薄,只能勉强为之,在不太可靠的《后出师表》里,他悲哀地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而六出祁山、统一中原竟成画饼。
孔明出山的目标最终没有完成,但来去光明磊落,与苏秦、张仪相比,真有霄壤之别。杜甫后来写诗感叹惋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与《隆中对》略有相似的观点,鲁肃、庞统、法正都先后表达过,但后者相去甚远。有人说那不过是老生常谈,不足为奇;也有人认为那是荆襄士人集团的`集体成果等等。这些说法虽然能够各圆其说,但都没有切中要害。一般人注意的是《隆中对》的“策划方案”属性,认为它应该是刘备集团的指南针,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答卷”属性。若是从这一属性出发,则由此可见前面几种说法很容易不攻自破。
刘备的“三顾茅庐”,既可以理解为思贤若渴,上门求贤,也可以理解为“证明”和“考试”。刘备急需人才,徐庶给他推荐了诸葛亮这一天下罕有的奇才,并说这个人不能“招之即来”,必须上门恳请。刘备为人,素有礼贤下士的风范,他也有足够的工夫去跑三次路,上门去找。但身为天下枭雄的刘备其想法绝非如此简单,他最想做的,应该是验证此人是否真是天下奇才,有无重用和信任的价值。
刘备虽然在机变谋略上稍逊曹操一筹,但在三国时代也是数一数二的雄才。从他的各种行动和言语,可见此人对天下大局、人心权谋素有深刻的认识。被吕布和袁术逼急了,他能顺利找到曹操做靠山;在许昌有危险,他能顺利从曹操的手下逃脱;曹操率大军来伐,他寡不敌众,又能顺利地逃到河北袁绍处;袁绍失势,他巧耍手腕又跑出来,顺利投奔刘表。当曹操忙于北方事务,中原空虚时,他又及时劝说刘表袭击许昌。刘表坐失良机悔恨不已时,他能够沉着镇定地劝说刘表再待时机。
曹操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善谋略善用兵善玩弄权术,天下群雄,在他眼里皆庸碌之辈。但在曹操的强势猛攻下,逃脱次数最多、终究没打垮的也只刘备一个。刘备打不过曹操,除了智力上、军事能力上的差异之外,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人才、经济后盾和根据地与曹操相抗衡。
诸葛亮《隆中对》中那些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进入刘备耳朵以后,的确让刘备茅塞顿开,满心钦佩。但使他产生的感觉绝不止豁然开朗,还应有“深获我心”、“与我心有戚戚焉”。曹操胜袁绍是出于人谋,曹操不可争锋,孙权江山已固,荆州益州的重要性和可取性等等,刘备是心知肚明的,只是相比之下,刘备在战略、谋划上远逊诸葛亮。
所以当诸葛亮说完以后,刘备的表示是:“善!”就是点头说好而已。根据史家的用词习惯,刘备事先如果是糊涂的,被诸葛亮点明以后,他应该有类似于“欣然”、“恍然”、“豁然”等表情,或者追问上两句,请诸葛亮谈得更细一些。可是没有,刘备说了一句好就完了,以后的事,是“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回答非常成功,这番话证明了他虽然年轻,但是个熟悉天下局势的明白人、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就此一点,在刘备已是一个可以重用的贤才奇才了。用一番话就通过考试并嬴得明主的终生信任,实是诸葛亮非凡才智所致的洪福和殊遇。
后来曹操“百万”大兵压境,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战后,刘备集团继续并努力维系孙刘联盟,共同抗曹;避实击虚,不与吴军争风头;发挥原有优势,大力争取、招揽荆襄人士;以灵活的手段,用商讨、请求等方式,扩大领土范围,迅速由弱势转而为强盛,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大局面。这个成绩,既与刘备本人自己的雄才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有关,也和诸葛亮等谋臣的高明策划更是密不可分。
在曹操势力威胁下,孙刘联盟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这个大前提决定了孙权集团的选择。虽然孙权集团内部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周瑜等人多次提出制约刘备的方针,但因为刘备集团高度的灵活性和策略的合理性,消解了一切阻力。
此时的诸葛亮虽然很年轻,但性格谨慎,老成持重,做事不冲动,更有年长的集团首领刘备为其最后把关,所以这一时期,刘备集团几乎没有犯错误,步步成功,为今后入川取益州,夺汉中,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精辟精采,但并不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的“策划方案”。就诸葛亮本人也从来没有津津乐道于《隆中对》,时时、处处按照《隆中对》的条款办事。《隆中对》中的宏观战略,刘备集团一直都在实施,在这一点上刘备、诸葛亮、庞统、法正等都有共识。
刘备既得诸葛亮,后来又有了庞统,两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都可以独当一面。从刘备入蜀可见,庞统是扮演张良、陈平之位,而诸葛亮则扮演萧何之职。两人琴瑟和谐,互为补充。只可惜庞统先折,诸葛亮只得独挑大梁。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九篇】
不论是杜甫《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还是刘兼《中夏昼卧》里的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诸葛亮在众多人中的形象都是足智多谋的。因此诸葛亮的机智可谓是家喻户晓。
大家都知道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吧!
《草船借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就想故意挤兑诸葛亮,他说想要他在10天内让诸葛亮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满口答应下来。并说只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诸葛亮其实早已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高高兴兴地回营了。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虽然十分敬佩诸葛亮的才智,但我更敬佩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十分好,老师经常夸奖,父母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所以其他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们难道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吗?我们难道就不可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吗?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多一份欢乐,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我们的世界又会是多么美好呀!所以,机智只能决定一时的命运,但从容、大度却能改变一生的命运。
最新诸葛亮人物评析【第十篇】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题记。
最近读了一本书,本来读它是因为老师要求,可后来却被它所深深地触动。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用的青春的意志与拼搏,希望与向往以及执着与顽强写成的“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简·爱》。
主人翁简·爱是一个出生贫苦的孤女。成年以后到桑菲尓德庄园当家庭教师。虽然没有美丽容貌,高贵出生,但她却有着自强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和美好的理想。她像极了夏洛蒂·勃朗特。夏洛特·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她也曾是一名家庭教师。由此可见,《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生活中经历过的,甚至可能可以称作是她的自传。
幼小的简·爱在父母去世后被寄养在舅父家。舅父去世后,简·爱过了十年备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后来,简爱被送进了孤儿院。在离开孤儿院后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一天黄昏,简·爱外出送信时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庄园主人——罗切斯特。她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可在他们婚礼进行的时候,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十五年前已经结婚了,她的妻子原来就是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
当简爱发现他已经有妻子时,并没有受金钱的诱惑而屈尊作他的情妇,而是选择了离开。但她对自己所爱之人忠贞不渝,当她回到桑菲德尓庄园后,并没有因罗切斯特已经双目失明,不如以前富有而抛弃他,而是选择了留下。
简一直在一个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中努力的独立。无论是在孤儿院,桑菲德尔庄园还是在逃离罗切斯特的时候,她都在努力自给自足,从未想过要依赖于他人,从未想过要放弃自己,放弃梦想。她在反抗在和命运作斗争,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未来和爱情。
《简·爱》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安稳舒适的生活确实可贵,但是,我已经不在欣赏。我宁愿在生活的暴风雨中颠沛流离,尝尽人间的艰辛和痛苦之后,再来渴望我如今身处其中又十分不满的安宁”。
十四五岁,正值青春。让我们像简一样用意志和拼搏酿成琼浆;用希望和向往编织彩虹;用执着和顽强筑起铜墙铁壁。敢闯敢博,不负韶华。
上一篇:函数概念说课稿热选【优推8篇】
下一篇:实用的小学生笑话实用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