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最新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最新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第一篇】
《小团圆》看完了第二遍。
现在看书,总是习惯于先初略翻过,再来细读。
大学的时间很多,看书的时间却远远少于以前。也许正因为如此,文学书籍看得越来越少了。
这本小团圆,初翻时,容易看得云里雾里,主要是时空变换太快,一会儿南京,一会儿香港,一会儿上海,一会儿小时候,一会儿读书时,一会儿又是抗日时。再细看时,明白了套路,便清楚了好多。可以细细品味爱玲笔下,种.种细微的心理感触。
其实挺喜欢,爱玲式的笔调,时时如露珠般闪现的句子。很喜欢爱玲,她是那么一个真实的人!
刚开始看了介绍,说里面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一交往过程,便想看看。实际看来,注意力全不在此。直到全书过了一半,他才出现。其实,全书更象是张爱玲一部自传,只是编年全被打散。把这些珠子按顺序串起来,便可以看到一个小女孩子的成长,最后成为一个被针扎在胸口,仍复平静的人。
爱玲的原话是:欣喜起来若狂,悲伤起来却不觉得,木木的。
其实想想!
我便也是如此。当一些事情发生,心中抑郁,但仍平复。
又能怎么样呢?如同多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被信笺上的水浸湿过,只留下一团晕黄。那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故事,也终将成为一个晕黄的月亮,淡淡的,在记忆里温暖着彼此。
所以,总须有个好的结束方式,以免回忆时,自己受不了。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第二篇】
说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第三篇】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第四篇】
张爱玲的《小团圆》读完了,起初是晦涩难懂的,一度有放弃的想法,但出于对张的喜欢,硬着头皮往下读,慢慢的人物关系清晰起来,思路逐渐明朗,然后是欲罢不能,今天终于读完,但好像还没有从张爱玲的世界里出来,思绪良久!
小说以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原型,以旁白的视角记录了九莉(张爱玲)和之雍(胡兰成)之间的分分合合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与其说是小说,我看更像自传,很多心理描写非常棒,常常冒出来一两句新奇的词句,不禁感叹——哦,原来话还可以这样说,真是妙!
我觉得九莉(张爱玲)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不矫情,不做作,爱就爱,不爱就不爱,不纠缠,看似无情凉薄,实则成熟冷静。
九莉(张爱玲)出生于显贵家族,但已不是鼎盛时期,父亲接受过良好教育,只可惜衣食无忧没有锦上添花,反而养出了一身纨绔习俗,抽大烟,赌博,是九莉父亲的日常状态,真真白瞎了满腹经纶。九莉母亲也是名门望族的后代,教育自然是上好的,人漂亮气质也好,会外语,思想先进。父母亲感情不好,九莉十岁左右,母亲离她和弟弟而去。父母的离异给九莉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父母对九莉的爱少之又少,以至于九莉童年的记忆里都是老妈妈(女佣)给自己的陪伴和疼爱,而和自己的母亲仅有的一两次牵手的记忆,也是冰冷而小心的。对于父亲的记忆更多的是和后母躺在床上对吸大烟的情景,亦或者虚张声势的辱骂,因此内心没有安全感伴随了九莉终身。九莉在战战兢兢中长大,并把一切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变成一行行铅字,年纪轻轻名声在外,作品好评如潮!23岁,盛九莉遇到了邵之雍,面对大自己15岁的男人,也许是有共同语言(文学爱好),也许是恋父情结,九莉恋爱了,飞蛾扑火般爱上了这个渣男(两妻一妾),几番波折后,九莉看清楚自己不过是邵之雍花花草草中的一朵罢了!不爱就是不爱了,不拖泥带水,好的时候,九莉花过邵之雍的钱,分手之前,九莉把30万稿费一并还给邵,从此一刀两断,没有半点牵扯。九莉爱得纯粹,名利被她看得很淡,即使邵之雍身份尴尬(汪精卫手下做事),她仍然在婚贴写上“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样的九莉让人刮目相看,懂世俗而不世俗,太难得了,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九莉为自己而活!
小说陆续穿插了一些童年的回忆,小小的九莉得不到父母应有的爱,懵懵懂懂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事,从小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小心翼翼,九莉身边的女人——蕊秋(九莉母亲)和楚娣(九莉三姑),这对姑嫂关系不错,她们都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让她们遵守三从四德已不可能,她们看到了外面的精彩的世界,她们想挣脱旧的枷锁,想过新生活。但是民国时期,虽然新思想处处萌芽,但封建旧势力无处不在,九莉母亲漂亮,知性,她无法忍受丈夫醉生梦死的做派,冲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牢笼,果断离婚,选择留洋。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不洋不土的女性,别人是持着怀疑的态度看待的,想要经济独立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蕊秋周旋于不同男人之间,可想而知手心朝上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儿去。因此,九莉上学的费用是借母亲的,女儿花妈妈的钱是多么温情的一件事,但九莉复杂的家庭背景让这成为一种奢侈。楚娣是九莉的姑姑,和九莉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楚娣和蕊秋的思想接近,所以命运也差不多,好在楚娣自己做一份工作,还算独立。钱不阔绰便会计较,所以九莉、蕊秋、楚娣彼此遵守aa原则,这倒更像现代女性,但也不无凄凉感,有谁不想家庭美满,有谁不想儿女绕膝,有谁不想躺着花自己心爱的人的钱呢?这样看来,今天的女性还是幸福的,只要手脚勤快,便可以养活自己;只要积极向上,不断学习,便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自己不向生活妥协,便可以收获累累硕果!
九莉和我相视一笑……。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第五篇】
若是从未,亦或是很少读张爱玲文章的人,乍读《小团圆》,难免会觉得混乱,不知所云;若是张爱玲的资深读者,会觉得《小团圆》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语言,甚至书中的修辞,都是曾经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现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是在“炒冷饭”,再好的语言,泛滥之后也味同嚼蜡了。
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小团圆》的文学价值。此书,对于不少的人,只是了解——或者说窥探——张爱玲这位奇女子的传奇人生的一个途径。
《同学少年都不贱》之前的,张女士的小说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说为了欣赏学习张女士的文章,其实不差这本。所以在20xx年初制定的全年计划中,根本没有把《小团圆》算在其中。买《小团圆》,只因为春节脱离了宝博的监督,购书癖发作了。然后抱着既买之则读之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始了第一次阅读。
当然,考虑到张爱玲或许原计划将《小团圆》写成中篇小说(张女士颇擅长写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围绕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展开的。但是随着增删,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小团圆》已经偏离了张爱玲起先计划的道路而讲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团圆”指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团圆,至少,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团圆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而是张爱玲的人生中出现的人、事,张爱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现过的人、事、表现手法,在这本书中实现了团圆。换言之,《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旧作的.总结、思考和揭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样几块地方,就像是旧伤口,不敢碰不能碰,却又终生难忘。偏写文章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冲动,要把人生中最见不得光的最不为所知的东西写出来,要把结痂的伤口再次撕开。因为压抑的感觉往往更痛。只是写出来,却无法让人看,因为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隐私,决不能让人抓在手里,再伤害自己一次。怎么办?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语句不通。如果《小团圆》让你觉得生涩,原因便基于此。
上一篇:同学聚会感言实用2篇
下一篇:科学新闻的读后感汇聚(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