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观后感【精彩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玄奘大师的精神追求与坚定信念令人敬佩,跨越艰难险阻,传播智慧与慈悲,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他的理念?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玄奘大师观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玄奘大师观后感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1

对于唐僧也许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是通过《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印入自己的脑海的,而我们却不是所有人都读过原著,更不是所有人都研究过玄奘的生平传记。所以我们心里面住着的唐僧也许就是那个曾经会无数次念紧箍咒折磨孙悟空的老和尚。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就是玄奘,一个从电影的角度走进我们心里的追求佛法的僧人,一个把众生挂在心间的大师,一个把信念当做人生苦苦追寻的执念圣贤。

抛去佛法诠释,我只想在这里说说我自己看这部影片之后的感受,毕竟还有曾经的一些经历可以揉进文字里,继续慢慢咀嚼。也许我永远不会遁入空门,但是我却已经开始喜欢佛法禅悟。这样,我也是一个对自己和亲朋古旧继续施爱的俗人。

真实的玄奘取经没有众多徒弟的保护,也没有所谓的大唐皇帝的圣旨,只是玄奘的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到佛国去,去亲吻佛祖的菩提之根。这也许就是一个真正痴迷于佛法,把心交给众生的僧人的理想。

身临其境,仿佛见到了佛陀。这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真谛禅语。佛陀不一定真的就是佛祖,而那身临其境的“境”也不必要非得是佛法宏音绕耳熏染的清净。我们所要达到的理想,追求的梦想终点又何尝不是心中的佛祖。而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终点势必要经历一番辛苦的努力执着,跨过无数次的跌倒和伤痛,我们才会真的身临其境,也真的会明白一切生活的经历原来都是取经的过程。只不过,有的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心里的那个经念歪了,或者隐藏了,或者杀戮了。又有多少人正是因为自己的执着才取得了心中的真经,见到了佛祖,彻底完成了身临其境。于是,在这些人的心中就绽开了一朵纯洁无染的莲花。

再回到电影中的片段,我们看到了玄奘克服了种种阻挠,终于达到了自己的“境”,见到了自己的“佛祖”,于是他可以笑着面对众生,名正言顺的回国传法弘佛。我们又是怎么看待玄奘途中所遇到的那些坎坷?

一个人的寂寞,如果不能走进他的内心,谁会懂?

一个人的执着,如果不是与他一起前行,谁会知?

一个人的拯救,如果不是昼夜的灵魂对话,谁会明?

一个人的诱惑,如果不是心如磐石,念向佛祖,谁会静?

原来这些许的感悟又怎么是我们这些肉眼凡胎能轻松品味的呢!心中的佛就需要克服那些扰乱身心的妖魔,才可以真正成佛。

再看看玄奘在佛国的辩经展示,我们就明白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说明自己的坚持,自然也说明了自己对于佛学研究的深透。

任何一个用心追求梦想的人都不是肚腹空空,头脑空空,没有知识的累积是不可能参与到某一种精英层面的展示的。厚积薄发自然要积跬步垒微尘,这才是正道沧桑。

一个人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这依然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多么简明的道理啊,生命有限,我们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影子或者足迹遍布所有的空间,但是,我们却有机会让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灵魂,传得更远。让世人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执着的生命,没有虚度光阴,没有浪费曾经的宝贵轮回。

放眼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就是在心里想着那个美梦,却不知道用自己的一分一秒去累积自己的万里长征?有多少人一心只希望得到父母亲朋的帮助,却不知道任何的帮助都不如自己辛苦奋斗来的实在?有多少人一味地欺瞒诈骗,却不知道这样的污浊灵魂迟早会受到生命本真的谴责?也许这仅仅是一种状态,一种把生命浪费的状态,为什么我们不珍惜这样美好的人生之旅呢?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无法回头的经历,谁也无法让昨天永远相伴自己。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让今天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才是对得起生命的此生来过。

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功成名就的辉煌,那样自然有无数的他人为你喝彩献花,其实我们很多人有时候却不明白,这些献花和赞美都是曾经泪水和疼痛的完美传化。

如果没有经历疼痛,经历泪水,经历那种生死绝境一线天的窘况,哪有这后来的幸福欢笑。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习惯让自己置身于幸福中,却很少想到自己需要经历一番刻苦的磨炼。百炼成钢又怎么会是一朝一夕的简单呢?鲜花掌声又怎么会是一言一行的空乏呢?没有付出,永远不会有回报。

有时候,我们期盼见到灵魂佛祖的心只是因为缺少思考,缺少经历,于是就会停留在那一层永远不会开释的顿悟包裹之内,备受身心的责罚,不自知,不前进,更不欢乐。

曾经有幸走近西安大慈恩寺,去感受玄奘法师从千年之前带来的佛光智慧;也曾经有幸走近济公活佛的灵隐寺,去感受亦癫亦狂的率性为佛之灵异。虽然我不是一位僧人,但是谁又不是一位行走在自己人生旅途中的僧人呢?

经历千年,佛法也许早就进入了我们的灵魂。只是我们并不是都如那些佛家弟子一样,潜心礼佛,用心念佛。可是我们自然也会用佛法宗旨来劝化我们的灵魂。那些进到寺庙里的生命,不都是把心交给了佛来教诲吗?

相比较其他人而言,我不是不信佛,但是我不跪拜那些佛像。因为我的膝盖要留着跪自己的父母,我的心却一定要跪拜精深的佛法的。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结束我的感悟吧:我是在梦中去西天取经,还是在取经的路上,走进了虚幻的世界。

但是,我知道一颗善良执着的心会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取经之路,最终到达人生最幸福的虚幻而真实的世界。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2

这两日有一个领悟,人之所有烦恼就是因为所遇之事不如所愿变会生出烦恼。有很多的烦恼是徒增的。比如说出门遇见一棵树,你认位这棵树不应该在左边而应该在右边,便会生出烦恼。但是树在左边还是在右边不是因你喜欢和不喜欢而发生改变的,除非你为此做出改变的行动尝试。但是我们人往往就是因为诸如此类事情徒增烦恼,出门塞车烦,走错路烦恼,遇见不好的人与事烦恼只要是不随心意就会生出烦恼,我们忘记了大千世界,若没有情绪的带动,天下万物皆不动,而在情绪的带动下,天下万物均随心而动。

今天看了李老师推荐的《玄奘大师》有感记录:

两个场景让我产生了思考,第一个是玄奘单枪匹马独过800里沙漠,备足的水在刚踏上行程的时候不小心掉落马背滴水不剩,往前可能必死无疑,没有生命之水玄奘在那一刻也深知绝不可能走过800里沙海,但是此时返程便是意志上的放弃,在返程了10来里路后,玄奘毅然因为最初踏上征程许下的诺言:次行若不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有疑惑,这难道不是一种牛角尖吗?只走了100多里为什么不可以返程再备足了水再出发,而是向死而生,背负上必然有可能出现的巨大生理的挑战呢? 如果说此时往前400里往后400里,继续前行我觉得情有可原是深思熟虑的孤行,甚至往前500里,往后300里,选择继续前行我也觉得是深思熟虑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猛。但是往后是100多里的自救,往前是还有700多里的凶多吉少,为什么呢 ?我带着思考继续向前看。

第二个场景是到达高昌国,国王盛情邀请玄奘停留以举国供养,玄奘说:你只能留下我的躯体却无法留下我西去之心,然后以绝食来应对高昌国王的胁迫。

第一个场景下如果生还便是故事,如果死在了路上就会是被历史忘记了的事故,那么问题来了,玄奘800里沙海前行到底会不会死?奇迹真的会眷顾虔诚者吗?佛真的会保佑一心向佛的人吗?或者说一切是定数?前行或后退,坚持或放弃,生或者死,每一个环节都是定数?

关于这个问题的纠结,我不愿意相信仅仅是舍身求法四个字就能概括形容,是什么力量让玄奘有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坚定?这其中除了舍身求法的意志力之外,是否存在着一个力量,这股力量是推动者,而不仅仅是肉身的意志。这股力量是什么?是佛法发展的必然之力,是社会向前的驱动力,是人类文明的洪流?还是说仅仅是无常,是无常中万千可能中的其中一个可能?

或许是因为人总是想要找到答案,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就如喜欢与不喜欢那么具体,就如在左边还是右边那么具体。所以把一切在无常中的万千可能里所出现的某一个具体的确定的结果串联出一份确定性。每每在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一句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或许就是那么简单,归纳为四个字“舍身求法”,在那一个当下,宁死向前是因为内心的信念,正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一股势必去做的力量,就正如要去与想去会去是两个不同的体验,要去是当下立马去就对了,对终点与过程没有任何的疑虑和想法,想去和会去多少带着些犹豫不定。我想,我可能是在确定一件事情,是否存在一股力量在指引着玄奘?正如玄奘在一个传说可以看到佛影的石窟中发出誓愿:“不见佛影,势不离开。”

三藏法师传记载,一百多次礼拜不见佛影,又一百多次佛影一闪即灭,再二百多次洞窟大明,终见佛影。我们暂不说用世俗的眼光很难相信佛影的真实性,也不去疑虑玄奘大师终于见到的是自然现象还是真实的佛光普照,在那个时候是怎样的笃定能够发出不见佛影势不离开的誓愿,在他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发出的誓愿是,次行若不到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那么在还未达到印度的路途中又是怎样的力量让他相信佛影必然的存在而驻足呢?

是怎样的力量,让玄奘大师生出实信?是因为实信而洞见真实吗?而我们世俗眼见就是娑婆世界,而身处娑婆正如蚂蚱一生只活春夏秋,又怎么能够对冬生出实信?

我一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但是还未完全深信,所有的伟大,所有的舍身奔赴都会到达一个极致,一个意识层面的极致链接,无论是正念还是“非正念”,我们无比相信,生出实信便会创造一个世界。而我们的舍身这一个态度就是蚂蚱粉碎了自己只有春夏秋的意识,而去向冬天奔赴,于是它到达了冬,认知到了冬,并且与所有认知到冬的蚂蚱彼此连接。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冬是意识创造出来的冬?还是真实存在的冬?

佛是教化人类解脱,得大圆满,我们只有相信了佛的存在,证得实信,便会获得解脱。正如蚂蚱如果享受三季,没有悲苦何必去寻求冬的存在?如果蚂蚱在三季里悲欣交集,它执意的认为证得了冬便会得到此生的解脱,于是向死奔赴,瓦解所有娑婆认知,终证得冬。于是获得解脱。而冬是否真实存在已经不重要,最终的解脱才是目的。那么冬到底存在吗?

而我们这一切的思考,到底是否有着实在的意义?不如归去,认真的一日三餐,但又确实,佛法的大智慧或许必将让娑婆世界里想要寻求解脱的人生出实信来,毕竟在世俗的眼界里,生活必然悲欣交集,三千烦恼,生老病死终想要获得解脱。于是,继续一日三餐,继续修行,继续学习,直到生出实信。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3

星期天下午,我和妹妹,外爷,一起去济源看电影!到了电影院,我们决定选择看《大唐玄奘》这部电影,看完后感到十分震撼!

这部电影讲述了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远赴天竺(印度)求取佛法的传奇史诗。影片中,将玄奘从大唐至天竺艰难历程演的淋漓尽致!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玄奘从瓜州到伊吾的莫贺延碛,在这段路上,他几乎4、5天都没喝一口水。终于他倒在了沙漠上。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立下“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誓言。他牵着识途老马,找到了野马泉。玄奘在沙漠里时,自己的谁还不够喝,但他却将水喂给识途老马,看了之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被玄奘善良真挚的心给感动了。我想,天底下应该不会有几个像玄奘这样善良的人了!

历经四年,玄奘终于到了天竺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曲女城佛法讲座中,十八天内,无人能辨倒他,名扬全天竺,分别被当地大乘教徒誉为“大乘天”和小乘教徒誉为“解脱天”。我对玄奘的学问而感到敬佩!

现在,电影里的图像还在我脑中盘旋着。在生活中,能有玄奘那样有学问的人很多,但有他那坚强不屈的人屈指可数。作为中学生,我就应该学习他那种坚毅的品质。我们新学道三张名片中就有“坚毅”,所以我更要做到坚毅。大家和我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4

多年前,在百家讲坛看了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对玄奘这人物很是崇拜,当时就幻想着能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结果《大唐玄奘》上映了,我当然是要去看的。

客观的说,这部电影没有拍出应有的高度,对于玄奘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于佛学这样一个深奥的题材,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整个电影拍得太过表面化,太过肤浅!

首先,导演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从影片开始起,导演就一直处于纠结之中,重叙事,还是重意境?侧重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个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在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不可能承载太多东西,但导演两边都不舍得,以至于两边都处理的很生硬。一会来段充满商业色彩的打戏,一会又突然切换到两个人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一会冒出个对玄奘含情脉脉的异族美女,一会又是玄奘与沙漠斗争的残酷……,各部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致人物形象很不完整,全篇没有明确的主题。

其次,编剧方面也不让人满意,我认为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对当时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结果这点在电影里几乎没有体现。

而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是,整个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学理论的部分,都是浅浅带过,而史料中几场精彩的佛学辩论也都没有。我不得不问编剧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后,晓明哥依然还是那个照片男神,表演没有层次啊,没有把玄奘这物塑造出来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太仓促了,就好像当年的《白鹿原》电影一样。而这也让我更担心另部公认仓促的电影《三体》。

以上是有关玄奘大师观后感的全部内容。总的来说,观看《大唐玄奘》电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玄奘大师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毅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所传递的宽容、尊重和包容的精神。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5

公元627年的秋天,大唐帝国的都成-长安,一个僧人走车了城门。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他就是玄奘。影片《玄奘大师》以历史记录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代法师玄奘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他身上我亦看到了勇气与执着。荒无人烟的沙漠,几天几夜的滴水未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自私自利的同伴;富贵奢华的生活,至高无上的礼遇;这所有都不能阻挡玄奘一心求正法的行动。他一心求佛,一意西行。

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震撼。是什么让玄奘不辞辛苦,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到印度,是什么让玄奘在死神的面前变得如此顽强而坚定,又是什么能让他一次次地放弃权贵与安逸的生活,在我看来,是信仰。玄奘的执着与坚韧,他所做的一切,均因他以信仰为重。信仰之重,给予玄奘无限的能量与勇气,使其百折不饶,一生为佛。

玄奘并不是神,他也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他却能做到不平凡的事情。西行求学已然耗费了他毕生的心力,但他依然执着前行,不畏生命的流逝,为佛学的传播而开始伟大的翻译工程,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

信仰或许只是两个字,但在人生旅途上,却能如灯塔,指引前行的路;如盾牌,抵挡一切妖魔鬼怪。平凡如你我,也能因信仰而伟大。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6

《大唐玄奘》讲的是唐朝的时候,唐玄奘为取真经而去往天竺。唐僧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唐玄奘取经的过程和唐玄奘师徒取得真经的故事。

唐玄奘法号玄奘,他虽然没去很远的地方,但还会在一座庙里念经。他经过许多地方,比如印度、天竺国等等。

唐僧在那里收徒弟的时候,经常被人笑话,但是唐玄奘并不认输,他还是去取经。他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他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有了他以前所向往的事物。他还有一大堆的优点: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最敬佩的是猪八戒。他憨厚可爱,乐于助人。

《大唐的五庄观》讲的是他们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唐玄奘在取经的路上遇到许多妖魔鬼怪,每一次都很厉害。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只要肯吃苦、不怕困难,就一定会取的真经,修成正果!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7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进行着思考和生活,缺乏幻想和想象。我看东西经常会把故事情节与现实或历史对照起来读,也正因此春节期间看到央视在播《玄奘之路》的记录片时,激起了我极大的热情,毕竟《西游记》是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经典,通过与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联系,再看《西游记》或许能给自己一些现实的启发。

玄奘所着的《大唐西域记》和其弟子所着的《三藏法师传》是本部纪录片所依据的重要史实资料。看这部片子,更多是被历史人物信仰驱使下的坚持所打动,不仅经受八百里大漠和雪山等险恶自然环境的考验,而且要与不同民族、身份和信仰的人交流沟通取得支持。

《西游记》中的一些传说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不谋而合,白马驮经、经书落水的故事情节,石磐陀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玄奘西游所行记录不仅启发了吴承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中外学术和历史界,带给后人巨大的精神感召。

玄奘沿古丝绸之路踏上西行求经的道路,他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描绘历史地理的能手”,是探险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化使者,在“输送财富”的丝绸之路上“传播信仰”。古印度的历史因玄奘的记录得以重建,同时《大唐西域记》更加坚定了唐太宗重建丝绸之路新秩序的信念。

一个僧人不仅在弘扬佛学事业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国家、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感谢《西游记》,是它让我们有了与真实历史人物接触的冲动。

而同时,当看到英国考古学者斯坦因自称是玄奘在天之灵,欺骗看守墩煌的王圆箓掠走莫高窟大量珍贵文物时,内心一阵悲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看今日中国之传统文化,反而在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地方得到了好的继承,我们身边好多传统和手工技艺等在逐渐丢失,如果这是经济社会转型必经之痛的话,我们希望这种阵痛之后是传统文化受尊崇。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一个个像玄奘一样的坚守着。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8

中国人最熟悉的唐朝年间的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终于被霍建起导演拍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大唐玄奘》,高僧玄奘历时19年,不畏艰难险阻,一路向西,终于到天竺取回了真经。这部电影不仅在故事上还原了历史,霍建起导演还不惜重工,不怕车马劳顿,进行了实景拍摄,茫茫大漠和印度的异域风光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在角色塑造和人物造型上,为贴合史实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高僧玄奘由黄晓明饰演,黄晓明本就是小麦肤色,搭配上僧袍,俨然一副真的高僧形象。在片中他是一个一心去西天取经,并无二心的“死心眼”僧人,在旅途中历经磨难,重重阻碍,可他丝毫没有畏惧,把每一个情节应有的情绪都表达得准确到位,富有感染力,也让观者容易与之共情。可以说这一次黄晓明的表演是值得点赞的。

全片最为感动之处是高僧玄奘在最后一次磨难的时候,生命危在旦夕,识途的老马就仿若通人性一样,它可能记得这个主人在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还喂它水喝,老马就像是懂得感恩的人,在玄奘倒地不起的时候,老马迅速趴下,引导僧人玄奘爬上他的马背,载着他找到了那个湖。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玄奘开心的跳入水中。可以说黄晓明的演技确实不赖,把一个人物从绝境到久旱逢甘霖的过程中应该有的表现演活了。

都说天时、地利、人和,玄奘是幸运的,虽然一路上经历各种磨难并且数次命悬一线,但每一次在将死之时,都会遇到幸运,先是遇到木叉法师,但木叉法师最后败给了玄奘的修行;之后又遇到驻守西域边陲烽火台的孤独大将王祥,玄奘帮其解了心结,于是他将玄奘放走;后来又遇到了瓜州太守李昌,从相信玄奘再到敬佩玄奘,最后冒死讲玄奘放走。这都是玄奘一路上遇到的贵人。更令人感慨的是,在没水喝、人马都将死的时候,茫茫大漠居然下起了一场阵雨,这一场及时雨再次救了玄奘的命。所有的这些命中注定的事件,都说明了僧人玄奘确实得到了天时和地利。最后的人和,全因玄奘这个僧人内心中始终不变的信念,无论遭遇了什么,他都从未想过要放弃,哪怕是去死,他也没有想过要回头。就是因为这样坚不可摧并且常人不可及的信念,助力玄奘完成了这一段不可能的旅程。

片中很多有关佛学的知识都很有道理,有关人生,也有关人心。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参悟不到的道理,但玄奘在取经的漫长19年中都已经参悟了。比如人们经常说起的“念念不忘”,念是念顷,佛学中表示是很短的时间,在片中高僧详细的解释了什么叫做所谓的“一念之间”。在这样种种的道理中玄奘最后参悟了自己的一生。

而他所认为的他的一生,就是为取经而生。历经19年,取回真经,并且不顾昼夜的把经书翻译成汉文,最后编纂成册,为后人学习和参悟,整个过程都是他所喜欢的,向往的,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高僧玄奘人生的意义。他的人生真谛或者说他向往的极乐世界就在于此。

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艰难险阻和苦难的电影,看过令人久久不能平静。最想感慨的就是,每个人存活于世一定要有一个目标,那个目标会让你想要往前走,让你敢于与一切邪恶力量作对,战胜他人,也要战胜自己,最后才能到达自己的极乐世界。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9

这部电影不仅在故事上还原了历史,霍建起导演还不惜重工,不怕车马劳顿,进行了实景拍摄,茫茫大漠和印度的异域风光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在角色塑造和人物造型上,为贴合史实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高僧玄奘由黄晓明饰演,黄晓明本就是小麦肤色,搭配上僧袍,俨然一副真的高僧形象。在片中他是一个一心去西天取经,并无二心的“死心眼”僧人,在旅途中历经磨难,重重阻碍,可他丝毫没有畏惧,把每一个情节应有的情绪都表达得准确到位,富有感染力,也让观者容易与之共情。可以说这一次黄晓明的表演是值得点赞的。

全片最为感动之处是高僧玄奘在最后一次磨难的时候,生命危在旦夕,识途的老马就仿若通人性一样,它可能记得这个主人在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还喂它水喝,老马就像是懂得感恩的人,在玄奘倒地不起的时候,老马迅速趴下,引导僧人玄奘爬上他的马背,载着他找到了那个湖。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玄奘开心的跳入水中。可以说黄晓明的演技确实不赖,把一个人物从绝境到久旱逢甘霖的过程中应该有的表现演活了。

都说天时、地利、人和,玄奘是幸运的,虽然一路上经历各种磨难并且数次命悬一线,但每一次在将死之时,都会遇到幸运,先是遇到木叉法师,但木叉法师最后败给了玄奘的修行;之后又遇到驻守西域边陲烽火台的孤独大将王祥,玄奘帮其解了心结,于是他将玄奘放走;后来又遇到了瓜州太守李昌,从相信玄奘再到敬佩玄奘,最后冒死讲玄奘放走。这都是玄奘一路上遇到的贵人。更令人感慨的是,在没水喝、人马都将死的时候,茫茫大漠居然下起了一场阵雨,这一场及时雨再次救了玄奘的命。所有的这些命中注定的事件,都说明了僧人玄奘确实得到了天时和地利。最后的人和,全因玄奘这个僧人内心中始终不变的信念,无论遭遇了什么,他都从未想过要放弃,哪怕是去死,他也没有想过要回头。就是因为这样坚不可摧并且常人不可及的信念,助力玄奘完成了这一段不可能的旅程。

片中很多有关佛学的知识都很有道理,有关人生,也有关人心。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参悟不到的道理,但玄奘在取经的漫长19年中都已经参悟了。比如人们经常说起的“念念不忘”,念是念顷,佛学中表示是很短的时间,在片中高僧详细的解释了什么叫做所谓的“一念之间”。在这样种种的道理中玄奘最后参悟了自己的一生。

而他所认为的他的一生,就是为取经而生。历经19年,取回真经,并且不顾昼夜的把经书翻译成汉文,最后编纂成册,为后人学习和参悟,整个过程都是他所喜欢的,向往的,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高僧玄奘人生的意义。他的人生真谛或者说他向往的极乐世界就在于此。

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艰难险阻和苦难的电影,看过令人久久不能平静。最想感慨的就是,每个人存活于世一定要有一个目标,那个目标会让你想要往前走,让你敢于与一切邪恶力量作对,战胜他人,也要战胜自己,最后才能到达自己的极乐世界。

玄奘大师观后感 篇10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赶上末班车,邀友人到电影院看大唐玄奘。走进电影院,空旷的大厅,除了我们一行4人,其他观影人寥寥无几。我想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问津者少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对佛学越来越感兴趣的人,我却是带着无比景仰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期待一代伟大僧人的生平事迹,去顶礼他的光辉人格,并增进对佛学的领悟力。

影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玄奘法师,西出长安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国,取回真经,并带回长安翻译传播的故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激情澎湃,更没有被点燃智慧思绪纷飞的情况,连准备好的纸巾也未派上用场。走出电影院,我有一种落寞的感觉。为什么如此好的题材却拍不出我心目中的味道?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没有资格对电影制作提出专业意见。但作为普通观众,我应该有资格问问导演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现什么?突出什么?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刻画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应该是这部电影重中之重。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求取真经。毫无疑问,他除了是一个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之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心怀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创作的时候,我想导演必定也应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法师他独自一路西行,都遭遇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化解?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遇见了哪些人,他们各自的命运是否因为这样的交集而产生过影响?他可曾遇到过意志动摇之时?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这样的经历对他关于佛学、人生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帮助?一个好的导演,电影就是他内心世界在幕布上的投射。他一定会精心挑选素材,努力向观众传达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见地。

可纵观全片,说实在的,《大唐玄奘》的导演让我十分怀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导演花了很多时长交代法师经过的路线,并用许多笔墨描绘法师在途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透过这些表层的故事线索,我理解到取经确实不易,不易来自于人为的阻挠。而法师如何感化这些阻挠的人们放他西行,影片处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后对照变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对于人物设定方面,除了一个戌卫将军以及小国国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对突显主角的个性有什么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这一幕,本应该是全片的亮点,而导演的处理却令人大失所望。干裂的嘴唇——抱着抛洒的水袋无声哭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恍惚中见到母亲,昏迷——被马儿叫醒——驮到饮马泉。导演这样的取材,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尽管演员极力表现,但我也只读到 了人类在对大自然时的无助与悲伤,没有其它。似乎这场穿越生死的考验与信仰的力量无关,无梦想无关,只是一场侥幸。

终于到达了天竺,玄奘法师在这里渡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十几年光阴——在那烂陀寺的佛教经论学习,成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游历印度各国,访师参学,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曲女城的佛学辩论中,任人问难,无人能诘难,从而名震五印;无遮大会成为归国前的谢幕演出。可以说,玄奘法师在天竺的学习与游历,不仅将他推向了人生的巅峰,也深远地影响了之后中国佛学的发展。

可是再回头来看看电影的处理,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导演处理起来有些轻描淡写。如果表现法师努力钻研用了几组与僧人讨论的画面还算差强人意的话,对于访师参学这一部分,只想通过解释一个名词“刹那”就来阐述深邃的佛学,制作人也太小儿科了。另外,对于巅峰对决的曲女城佛式辩论,它之于法师与印度的深远影响,基于影片的基础,我想一个对佛学不了解的人大约也是没有多大感触的吧!

也许我的观点对于电影人而言会觉得有些委屈。但是影片的好坏也是不以我的个人意见所左右的,票房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认可程度。对于拥有庞大数量的佛教徒而言,这部电影定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抽空去看的一部。除去这一部分人群,还有多少人真得会为这部电影点赞呢?我只期待我们中国电影人有一天也能生产出一部有真正文化

61 4032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