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优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优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一篇】
很多世界级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在《巴黎评论》中提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我始终没读。当年嫌它委实太长了,啃不动。于是就读了他较短的一部《威尼斯之死》,感觉颇好,但忘了写什么了,只记得写得很内心,也很迷茫和惆怅。
为文学人物赋予一个形而上的意义,这是德国作家的长项,这或许与德意志人的思维优势有关,于是一个被限定的人物在语义繁复的扩张中升华为一象征符号,由此又负载了更多的涉及人类性的哲学意蕴。
未来小说的前景其实不在花拳绣腿的形式化的表演中,而在承担起文学化的哲学使命,而这又恰恰是理论哲学难以企及的视域,因文学的感性构成,必然拓展并僭越理性的疆域,触摸到一个个理性概念所无法定义的模糊地带。只有文学才能在此一地带安营扎寨,因为理性永远无法穷尽乃至界定丰饶的感性世界。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二篇】
曾经谢望新的文学批评令我怦然心动,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如今面对这两巨册的《谢望新文学评论选》,我依然心情压抑不住激动。这是“陈年”的文字,却为何魅力不减?潘凯雄先生说:“这些“陈年”文字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能够给我们以思考和启迪。”或许这才是它不会过时的原因。由此可见,谢望新这些文字都是经过沉潜冷静思考后,精心构筑的厚实之作。
谢望新的文学批评,崛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涵盖了整整的一个八十年代,那正是令人神往的文学繁荣的时期,个人的青春年华恰好碰上了文学的黄金时期,于是喷发出金子般闪光的'思想与文字,也造就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文学批评的谢望新。这是谢望新千载一逢的幸运。或许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谢望新,但应该说谢望新也没有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他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大概就是我面对《谢望新文学评论选》时,始终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激动的缘故。
谢望新是广东的,他的批评文章着眼点的还是立足于广东,甚至文章的风格也是广东(南方)的,空灵、精巧、活泛,漾溢灵气,许多批评文章倘把它当作散文或随笔来读,也并无不可。那篇《五台山车祸与蒋子龙创作心态》,可窥一斑。这似乎是很另类的文字,跳掷的语言,匪夷所思的构思,迸射的睿智与激情的光芒,现实的荒诞与小说里夸饰的论述,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及纠缠着,却无不令人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是用散文写成的札记,说是文学批评其实也对,只是与那些正襟危坐的就表现出某些截然之异来,这应该算是他批评文章的一种独特的韵致,比那些亦步亦趋车杜,或者言必“主义”的习惯了居高临下态势的文字,了几分随意与洒脱,略带调侃的轻快,令人意外地邂逅到一份惊喜,因而读后往往会“击节而叹”,也就不无道理了。鄙人常常在想,难道评论就永远只能摆出一副训人的脸孔?不能凭感觉来写,写得更平等亲切好读些?知堂说过聪明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是印象的鉴赏,不是法理的判决,是诗人的而非学者的批评。”谢望新的尝试当然不无示范的意义。然而他又并不局囿于广东,更是超出广东着眼于全国。郭小东说:“谢望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批评家中,少数把文学批评目光射向全国,和中国新时期文学走向保持着同步距离的人。”这评价很对的,谢望新倡导“走出五岭山脉”,却不仅仅止于倡导,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这不但体现在他的眼光的全国性,更在他的文学批评观点的具“全国性”影响。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拨乱反正时期,社会上流行一种对“伤痕文学”横加指责的言论,僻处南方的谢望新立即旗帜鲜明地为之一辩,不仅为“伤痕文学”正名,更肯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这是当时较早涉及此话题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批评文章之一,显示了谢望新的敏锐及过人的胆识。此外,他所涉及的,诸如“关于敏感及“放”与“争”的思考”、“关于“干预生活”与“写真实””等等,也都是当时大家关注,创作上急于梳理和解决的敏感问题。谢望新以自己的锐气,以及独具广东(南方)特色的文学评论,完成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的重要建树。他是锐利的,又是温情的;理智的,同时更充满了浪漫的诗情。他总是把自己界定在二三代批评家之间的位置,说是衔接,这却正凸现了他的特殊与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衔接就自然带有前后两代的若干特点,这也就形成了他的个性;但另一方面却也不免地带上了些不尴不尬的矛盾。
无疑的,《谢望新文学评论选》收录的正是这些谢望新挥斥方遒时代的文字,风华正茂的他在文学批评中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呈现一种恢宏绚烂的光彩。今天,当批评家的谢望新与我们渐行渐远时,历史却见证了,批评家谢望新的努力与业绩,广东乃至中国的文学批评界,有理由铭记着这一位曾经辛勤劳作,并有过很丰硕收获的评论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三篇】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现如今不读尼采,并不是我们读不懂尼采,而是逃避或者借以浑身匮乏而停止思考。
尼采置身于世纪末的浪潮中,清醒的认识到自我。哲学家的信仰,是自我,自由,我们说这多少有些不负责任。他放逐自己,想去寻找一个说的通的答案,完成所有的困惑。甚至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兴高采烈的存在于天地之间。
此书的目的,也许给你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了解一种理论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人生信仰,然后有目标的铿锵往前走。"哲学或者作为个性缺陷的补救,或者作为个性丰满的庆祝,总之是发于个性又体现了个性的。"。
哲学教会我们的,是诚实的面对自己,形成一套自己的做事风格,用于自己的哲学根基上。真实的表达,自由的生长。所以我们说,天才,是能够创造出行业哲学的。认知的科学不能和人文化为一体。科学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相反会将人带向另一个方向。
成为热爱生命的人,爱自由和新鲜土地上的空气。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要懂得取舍热爱自己的生活,真挚的流淌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矫揉造作,费尽心机的博一点儿噱头和喝彩。出卖了自己的言行,不忠诚于自我。
热爱生命,独立思考,真诚对待自我和事物。这种真诚甚至不惜拿自我当做研究对象,对人生的尺度加以衡量。考察和结论。一如,不攀龙附凤,妖言惑众,利用自己的名声和思辨来巧取豪夺本属于大家的自由。真诚意味着你会强大,会百毒不侵,会勇敢。因而可以不必逃离原始的懦弱的自我,而得到另外一种人生。
生命力旺盛的表现,敢于勇敢的说不,敢于并乐于思辨。不迷信权威权力。从世俗的成功学中找到满足即为衰老的标志。悲观主义也是生命力衰退的表现,将承受苦难换一个角度去看,不逃避甚至乐在其中。便是乐观生活当中抵抗现实懒惰,恐惧于改变的良药。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第四篇】
疯狂而偏执的我,在那个时刻,或许尼采的思想就像一把利剑,这把剑我拿在手里,借助着这把激情,砍伤了那颗柔软的心,曾经想毁掉一切,包括自己。善与美,恶与丑,道德的自由,什么叫爱,欺骗时的诚实瞬间……一段一段的文字,说服我的恶性,恶性却又在挣脱,一遍一遍,这就是我读完《尼采生存哲学》之后的初次感受。
几年了,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柜里,我没有触碰,源于我和尼采一样,尝试过理智上的病碍甚至发烧以后的半昏迷状态。
触碰,我在想,人与人,人与世界思想、心灵、肉体都是靠触碰才会有感受,爱、厌、痴、醉无一不是。或许经过这次病痛,我的灵魂得到了暂时的平静,我养的身体的各个细胞在欢喜鼓舞,于是我才借助尼采的这句话:……在知识方面的任何征服、任何进步,乃是勇气、自制和自净的结果。我并不拒斥观念,我只是在面对它们时,戴上我的手套而已。既然十年的工作学习让我回到了起点,那为何不谈谈尼采笔下的——————工作的无聊。
工作在现代文明国家,几乎所有人都相似,对其中大部分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他们对于工作不太作选择,只要它能够付给丰厚的酬劳就可以。但是仍有极少数的人,他们宁可死也不愿去做没有兴趣的工作—————挑剔的人不容易满足他们不断的寻找其中含有许多乐趣的难事和麻烦事。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她们也有一种果敢的怠惰精神,即使会因此对他们造成穷困、不名誉过、对身体和生命有危险,也不在乎。
尼采之后道出无聊,一种是大多数人觉得工作流水的无聊,而另外一种无聊,却是通往快乐之途的前导,那是令他们工作获致成功的无聊,是心灵上一种不愉快的“平静”。
尼采显然是赞许第二种的,他说过,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就是高岗上的空气,能使人精神换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之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如果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怎么能让这位19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用剑砍断宗教对人类的束缚,为争取自由的道德的人们输送氧气。
我是谁,我不是尼采笔下的灵魂禁锢者,在十年的工作中,我无聊的一遍一遍的要悟出法律道出的真理,我确信有真理,哪怕我愚钝到只要认知法律文字便可以阐述一切。事实证明,地球上所有的事物只是在不断的创造,极少数无聊的人,我愿意为你们舔脚趾头,如果嫌恶心,那你就把我当做第一种人吧,我也甘心。
也许,尼采道出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区别是正确的。亚洲人他们能够做到沉潜稳重,即使他们的麻醉剂也作用很缓慢而需要相当的耐心,和作用突然而令人不愉快的欧洲人的烈酒大不相同。
尼采喝酒吗,如果在梦中遇见你,我一定要喝醉,哪怕你说亚洲人要稳重,我也会要和你这种无聊的人辩驳,偶尔我也是可以像你一样无聊的。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五篇】
但在某些作者那里可能是褒义词(如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在某些作者那里可能是贬义词(如马克思)。
1他批判形而上学的文章,堪称不刊之论。
2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又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贯彻之,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这样就使一些贯彻落实决策的工作变成了无效的活动。
3本文拟对这一领域中的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哲学分析,以引玉之砖,促进国内哲学界对于动物行为学进展及其哲学问题的关注。
4学习道德观靠的既非神启也非形而上学,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方式。
5另一种是基于本原、生衍两分之基础上的发生论形而上学,它与在正负数之间的零相关。
6系统z所刻画的辩证逻辑主要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先验分析手段或思维方法,因而属于语言形而上学。
7它更定位于现象学、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哲学,这有助于回答佛教究竟是否应该被定位为宗教这种问题。
8结果是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成为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因此导致了科学的'认识论之谜,使得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成为问题。
9还有两个东西,叫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的。
10但是,实践中设计并运行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存有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11反形而上学思想,是休谟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12包含了,形而上学二元论,和物理还原论意外的研究范围,这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化。
13因为旧形而上学漫不经心地未经思考就接受了其范畴,把它们当作先在的或先天的前提。
14要提倡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
15费希特改进了他的先验逻辑和科学形而上学,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验哲学体系。
16离开了政治竞争,机械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作风就会产生。
17他之所以自戕,是因为他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被激怒了。
18传统的发展观是一种历史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包括道德目的论和庸俗进化论两种形式。
19认为这种莱布尼茨式观点可以,否认身份形而上学是很幼稚的。
20本文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物理学的角度,以及文化的角度重新关注这个问题,阐明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人的生存中的重要性。
21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宁信度,勿自信也”形而上学的固执。它是理想进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灵光,是孜孜追求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块灵活辩证的基石。
22多少年来,我们党内有那么一些理论棍子,经常打人。这种恶劣作风不加以清算,百花齐放能搞得好吗?我们反对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说轻一点是形而上学,说重一点是文化专制主义,是特务行径。
23共产党员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办事,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主观主义。
24他孜孜以求的大的哲学规划的使命就是要澄清概念,发展某种意义上取莱布尼兹单子论形式的具有终极确然性的形而上学公理体系,从而使哲学转变为一种严格的科学。
25即便哲学真的就这样在科学体系中安营扎寨,它也并不因此就非得要彻底放弃与作为形而上学之标志的整体性的联系。
26文艺批评中,离开规律,牵肠挂肚抓住个别词句上纲上线,这种“左”的形而上学的倾向,早已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了。
27女性主义从后现代主义那里引入了差异概念与权力话语理论,使其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与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与批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8本文试图通过康德、海德格尔及牟宗三思想的比较,探讨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
29本文首先在总体上澄清宋明理学的基本哲学特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形而上学,并且追源溯流,考察其历史流变。
30卡西尔持久而深刻地批判了西方哲学史上普遍决定论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物理学决定论、心理学决定论和形而上学决定论。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第六篇】
昨天写了关于幸福的日志,朋友、老师纷纷留言,大家一致表示认同!最近感悟的问题见得深刻了,也深得人心!越来越多朋友不再说我一切的关于幸福、关于爱情的理解是理想主义,我最最亲爱的老师说:“小姑娘你说得对!”,这是不是就表明我那些看上去是理想主义的思想,其实只是以前表达有问题?恩就是这样!最最开心杨同学的回复!深得我心!呵呵所以今天早上看完评论之后,今天一天,我将保持开心状态!“幸福的人是不会到处宣扬自己很幸福的!”――***。可是我今天就是想宣扬:姑娘我很幸福!今天很幸福!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第七篇】
中西哲学本身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西哲学家都对形而上的`哲学范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西形而上学的关注点、追求目标和终结(衰退)的原因还存在着诸多差异.
作者:姜云郭德君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刊名:东疆学刊英文刊名:dongjiangjournal年,卷(期):19(3)分类号:关键词:中国形而上学西方形而上学比较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第八篇】
作为100多页的通识读本作者,剑桥大学学者迈克尔·坦纳从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任务,即通过梳理文本的方式,为通识型的读者塑造了尼采作为一位哲学家或者思想家甚至是文学家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坦纳着重从尼采的生活、社交、精神状态与作品的映照中厘清他的思考方式,思想流变与自身内含的矛盾性。坦纳试图追本溯源,避免使用19世纪末至整个20世纪以来各路人士给尼采贴上的"标签",而是从文本的内容及风格中把握尼采的特质。
然而,令读者感到遗憾的是,坦纳似乎又未能完成通识读本的任务,即介绍尼采的哲学;或者说,未能清晰且有条理地介绍尼采哲学的核心内涵。诚然,作者的方式并非不可理解,毕竟他一再强调尼采箴言式的作品本身即区别于其他德国哲学家的思路明晰连贯的专著,坦纳作为尼采的研究者的主观感受便是"事实上,只有在尼采的热情中,我们才能找到一种连贯性。"这使得本书更接近于文本导读,而非通识概论。
尼采出生于1844年,11年之后达尔文便出版了《物种起源》。《悲剧的诞生》这部早起最重要的作品发表之际,正是德意志帝国建立之时。尼采关心的是人类的文明还是德意志文明的存续?他关心的德意志文明或文化究竟是什么?尼采时代的德国文化危机又是什么?进化论这一颠覆性的思想是否应该成为考量尼采时代背景的因素之一?坦纳几乎只字未提。
然而,尼采的三大核心概念的至少两个——"超人(ubermensch)"与"权力意志",都与雅利安人作为高贵文明的代表阶层,创造价值并领导社会的传统德国种族主义思想密不可分,对敏感的读者而言,尼采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简直是高度契合,坦纳却将其思想"疯狂"的一面完全置之一旁,将尼采描绘得甚至有些悲天悯人。
尼采的"永恒轮回"概念也是任何研究者绕不过去的,坦纳本人的疑惑简直跃然纸上:他自己也怀疑尼采到底是不是真的清楚"永恒轮回"到底在说什么,所以坦纳面对这一棘手任务采用了更加迂回的方式来解释,甚至大段引用了米兰·昆德拉和叶芝,但效果不甚理想。最迷惑的是,坦纳试图说明"永恒轮回"时又用上了"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这样的话语却不加以清晰的释义,导致整段论述带着莫名其妙的浓重的宗教意味,恐怕完全违背了尼采的本意,不管其本意究竟为何。
总之,虽然本书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阐述了尼采的其它重要观点,如"生命(力)","悲剧",反基督教道德,对康德的批评等等,但最大的缺陷还是未能将"超人"、"权力意志"及"永恒轮回"三大核心要义置于一个更加完整的框架中进行相互的关联。坦纳也将尼采的矛盾性限定于概念上的模糊,或者是与叔本华及瓦格纳思想的交互与决裂,却完全回避讨论尼采思想那些最具政治性、最具争议的部分。然而,提及尼采对20世纪的诸多影响力,谁又能否认,最受其影响的,或者最能彰显其思想的,恐怕就是最具灾难性的雅利安的文明征服史吧。
上一篇:实用小学生读后感汇聚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