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卖桔者言读后感(通用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卖桔者以简单的言辞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令人深思不已。如何在纷繁中保持纯真?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卖桔者言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卖桔者言读后感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1

读了《卖柑者言》这篇论文文章,我不禁令人感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卖柑者言”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刘基元,明写了一个寓言散文。造成的销售小孩柑橘讲的故事,然后轻轻地揭示了困难的时候,盗贼蜂起,官员腐败,社会现实的腐败法律制度。具有讽刺意味的有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武大臣,抒发愤世嫉俗的感情。

读着自己这篇论文文章,细细阅读品味着小贩进行的话,觉得他巧舌如簧,歪理十八条,但歪理中还有对人间的愤怒,也有存在一定的哲理。其实,这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案例,不乏对于其人,也不乏其事。

近日,媒体报道一起事件:长春长生生物儿童疫苗,自20xx年起,经营25种成人儿童疫苗未严格冷藏,储存,或已销往18个省市,共涉及5种。 七亿! 即使各级严格监管,但犯罪分子依然从指缝中溜走。 伤心,伤心! 这种疫苗被用来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拯救生命和帮助伤员,但现在变成了什么? 成为伤害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花了五年时间才发现! 这种人是什么? 是人民的渣滓,国家的蛀虫! 商利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官而不知禁,法而不知理,坐于粟而不知廉耻! 可悲,可恶,无耻! 可谓金玉其外,败其所!

这样的事例可以比比皆是。有人通过将死猪、死兔、死鸡、死狗的肉用机器绞成肉泥,再添上不同色素,再重味调味,裹在五色缤纷的包装里,便摇身变成了用于火腿肠。小孩与大人自己吃得更加津津有味,殊不知,漂亮一些外表的背后,藏着我们一颗歹毒的心。这也要求不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食品,药品不安全,其实,服装,日用品也是不安全的。通过它卖柑之前是:“我的食品工业是基于我的后腿。”他这样做是与生存。但现在,这是“我的行业也让我发财了!”

为了能够让我们国家生存的社会有一份比较纯净的未来,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让我们可以拒绝黑商吧!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2

最近,利用工作之余,在同事的推荐下读完了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这本书。张五常先生的著作,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着作那样晦

涩难懂,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平白的文字阐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寻味。通过读卖桔者言,我认识到不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实践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经济学着作,我向来是不看的’,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还有千篇1律的以大量的理论为铺垫,让我对大多数经济学着作避之又避。而此书收录了张五常先生谈价格、土地、劳动合同、国际贸易等多篇随笔,以闲话家常的文字,探讨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这本《卖桔者言》,文笔轻松,但却力透纸背。张五常先生笔下的世界千奇百怪、精彩纷呈,从邓丽君、中国大酒店到铁饭碗与国企职工,从养鳟鱼、除夕夜香港街头卖金橘到中国的体制改革……落笔处看似很细小,但其背后的视野却是一个百废待兴、锐意改革国家的全方位形象,而经济学两百多年的知识脉络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张五常先生告诉我们对事物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即实践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本书的标题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卖桔者言》,没卖过桔子,就不能想当然,不了解事物而尝试解释事物,到头来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会导致你的结论过于理想化却未必实用。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张五常先生曾两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亲自卖桔,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的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在日常的工作中更需要有这种务实的精神,税务工作最是要求细致、准确,每走一个程序、每卖一份发票、每核实一家企业都不能抱着“想当然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这样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

在这本书中,张五常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不喜欢用数学的线条来解释经济上的东西,而是抱着经典经济理论这些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提出方法。同样在我们基层税收工作中,不能用纯理论指导工作,要根据辖区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法律的范围内,改进工作方法。分局曾就本辖区内农产品企业的管理开展税企工作座谈会、并且深入企业调研,从实践中找到税收管理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3

二十年前的书了,当年据说非常流行,可许多文章现在读起来便味同嚼蜡。而且他的中文不算好,句子一写长就有“隔”的感觉。当然,关于产权的那几篇对我有所启发,而且最后一节“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也非常好。

关于张五常的争论很多,但我确实很欣赏他做经济学的方法,实例的研究也许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实验第一性,理论第二性”。之前曾经下过他那几篇发在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的经典文章瞅过两眼,通篇没有数学公式,都是讲故事和提问题。我便联想到以前我们学校经管的同学非常喜欢炫耀数学多么好多么重要,我就曾碰到有人和我罗列了一大堆现代数学的名词,并强调这些都用得上。我便拿物理学和他举例,我说很多物理学家以不懂数学为荣,以精通数学为耻(杨先生就是一位);浏览PRL或其他好刊物上的论文时如果发现1篇没什么数学公式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多半值得多看两眼,是对自己有帮助的论文的概率会比较大;如果你赞美一个学物理的人说“你数学用得真多”,那就是马屁拍在了马腿上,一般说的是“你的感觉真好”“物理概念真清晰”等等。那位同学应该就明白了这里面境界的高下,便不继续炫耀数学了。

我不是鄙视经济学里面的数学,我自己学经济学读的就是萨缪尔森,finance里面用的一些模型和公式绝对是很美妙的(虽然我不懂)。我只是秉承着“实验和理论两条腿走路”的信念,并感到在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中并不重视对真实世界的认识。读这本书,以及偶尔看看张五常的blog,便会明白: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对应着的,只是复杂的边界条件和简单的原理罢了。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4

在上制度经济学课时,老师推荐了《卖桔者言》这本书,此书由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所著。由于本书的主题是产权,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读完才知道,完全不似我们所学的西方经济学那样大段的理论,多幅的图表,这是本短论式的经济学小品文。所讲的理论都通过现实案例来分析,让即使是没有理论只是基础的人也会产生兴趣,也可以看得懂。

这本书涉及面是极广的,介绍了很多经济学理论,如价格理论,产权制度,期货市场,交易费用等,还谈了一些对法律方面的看法和研究。在作者看来,经济研究是与法律分不开的,两者合并是必然的,经济学研究如果忽略了法律这一约束条件,往往不能解释人类的行为。作者对法律的重视比一般经济学者大,也是颇有成果的。有1篇文章曾被美国一本法律刊物选为当年最佳法律论文之一,好笑的是,恭贺信是寄到教授所在大学的法律系。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写了他对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心得和建议,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以使“知识”投资事半功倍。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授了高深的真理。张教授利用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或现实生活中他所经历的事件,向读者一一解释了各种科学理论。他一会儿带我们去香港夜市卖桔子,实践检验真理(价格歧视理论),一会儿讲了他养鱼的经历及启发(私产保障),一会儿又细细描述了灯塔收费难这一经济学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例子。能对这些生动案例如此信手拈来,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恐怕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

我对本书的核心——产权理论没有什么兴趣,倒是书中两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一个是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教授曾两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亲自卖桔,这种实证精神在西方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多经济学家,同时又是商业和理财能收,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市场需求和动向,又可用实际经济活动来分析理论甚至得出新的学说,真正是发财研究两不误。而在历来崇尚君子动口不动手传统,教授高居象牙塔的中国,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地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第二个是从“乐观”角度分析了自私对社会的贡献。

这一观点初看觉得有悖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作者又改用了一个较学术性的字眼来代替,叫个人利益极大化。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爱迪生是一个很伟大但很自私的人,对工人苛刻,对认为无利可图的发明一概不理,对认为有商业价值的就大量投资。如果觉得有人可能偷用他的发明,就立刻诉之以法,有人估计,爱迪生所花的律师费超过他发明专利所得。所以作者认为人以自利为出发点所能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要改善社会的贡献大。交易、社会分工其实都是人们为实现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产生的。他从一个很独特的角度看问题,看得很深,也很创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从中不仅可以学到理论,也学到了看问题的方法。不过由于文中内容广泛,不能一一道来。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图书馆借来慢慢看。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5

看到《卖桔者言》一书,首先是题目引起了我的兴趣,不带那么多的学术气,对作者张五常这个极具争议性的经济学教授也略有耳闻,等看完这本书,发现它真的有着不同一般的魅力。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平白的文字阐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能引起外行的兴趣,使对该学科不了解的读者在几天内捧着书不放,许多不喜欢经济学的人,看了此书以后,总会对经济学有不同以往的想法。甚至让人不禁叹道:“经济学也可以是这样简单、有趣的,而不是复杂头痛的数学模型。”

关于书的内容,张五常教授通过很多日常生活的现象,再加以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向我们敞开了一个神奇奥妙的经济世界,也教给我们学习研究经济学的方法。读书与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在我看来,却是最启迪人智慧的文字。大家都明白“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这一点张教授做得比很多学者要好。

在实践中求真知。比如,文中写道,为了验证经济理论,张五常教授年宵夜在香港街头卖桔。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从真实世界中找学问”的研究方法。试问,国内有几个经济学教师有这样的经历与精神觉悟呢?坐在办公室里空想出来的理论又有几点与真实世界契合?实践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本书的标题,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新卖桔者言》,没卖过桔子,就不能想当然。不了解事物而尝试解释事物,到头来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会导致你的结论过于理想化却未必实用。

对于理论的思考要全面谨慎,敢于质疑。一些通常我们以为的“定理”可能是错的。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没充分考虑客

观条件的变化,可能是使用的时候忘记了这些定理的成立条件,也有可能是因为缺乏了解而忽视应用对象的特殊性。盲目地相信甚至使用这些定理,往往结果是灾难性的。而张教授说:他不喜欢用数学的线条来解释经济上的东西,而是抱着经典经济理论-这些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结合实际解释问题提出方法。比如说,他用灯塔和渔业经济来解释事实的重要性,用中国大酒店的例子来说明副作用不见得就是负作用,用黄牛行业和贸易保护主义来说明看上去的坏事不见的就导致坏的结果,如果放在伪冒商品上甚至会起到品牌效用,用自己对市场自由调节和政府调控的观点来证明没有什么“普遍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在使用任何工具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全面思考,谨慎实施并及时修改,要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视觉去认知事物。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6

卖桔者言是在书香博客的书目中看到的,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以为的是1篇叙事小说,往往不会与经济联系起来,当在网上搜了这本

书的简介后,我不假思索的将书浏览阅读了一番,虽是粗略的翻看,里面的内容却深深地触动思维的迸发,开始对张五常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张是一华人经济大家,从他的著作开始慢慢了解他,了解这个不走寻常路的经济学家。

看后,我想大多数人记忆尤深的是其实证实证主义精神,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再有就是书中摒弃经济学机械、枯燥的词藻,没有烦

人眼睛的数据图表,经济理论原来可以和我们如此接近。但对着电脑闪烁的屏幕,虽抱着极大兴致,终究还是囫囵吞枣,只能日后借来摸的着的本子再看三遍。

当然,也正因为未能细读,加上文中内容广泛,自己不可能一一道来了。但既是读后感,那就把自己看后所感写上便是。

张在此书后部为广大学子写出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中“以理解代替记忆”列于首位。也许很多人都深谙其理,但终于还是难以

理论联系实际――只为考试而读书。张也许是有感于此,便运用其睿智,在书中把理论化为市井之言,读者无需强记,读时便知其言,也知其所言,读后更可化为己言。

首篇的《卖桔者言》,内容正是张的强项,人家是价格理论专家嘛!关于价格歧视,我的理解就是以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的买家,为

什么如此,除了信息的不完全,买家的边际收益也是影响因素。买家的收益,除了富人和穷人关于金钱买来的东西的不同价值观外,还有买家的心理收益。例如同一阶层的两人在对同一商品分别砍价¥1和¥,他们所得除了物质还有心理的愉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买到的是比别人便宜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信息的阻断,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会把自己的“低价”透露出去。谈到信息,自己的实证经历让我得到了“买家的信息更完整交易更容易达成”的论调,这在后面会谈及。

接下来的章节,张很大部分花在了关于产权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上。养蚝、养鱼、建灯塔…无不向我们说明这样的事实: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

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私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由于非市场的原因,产权很多终于还是模糊的,香港的海滩一片狼藉,三文鱼大都回不到“娘家”,灯塔终归收于国有…

当然,张所书的时期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刚拉开了序幕,而今天,我们终于赶上了这个话题。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的归

属,早已吵的面红耳赤,但各为其主,分散经营,毫无“权威”说法。最无争议的应该是成本收益说,当产权界定的成本(交易费用)小于(大于)其后所得收益时,那就私有(保持)算了……张的书所网范围太大了,真的说不了多少。发明专利篇以国内当

时刚出炉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为题开论。当时中国还在准备而已,而世界范围虽已推行多时,仍有待完善。而今国内的相关法规已是与时俱进颇为得意了。张当时所说的问题,如保护对象,保护年限…都已是一目了然。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作为专利保护的对象。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详尽的内容在图书馆有很多参考书。

由于自身的资历尚浅,不能领略其中的真谛,待我日后慢慢研读,继续改进。

以上是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主题的全部内容。书中所描绘的卖桔者生活虽然简单,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启示。在当今社会,往往因为物欲和功利而忽视了人性的本质。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思考。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7

作为一名非经济类专业的人,第一次读关于经济学类的书,感觉很新鲜。《卖桔者言》里没有经济学机械、枯燥的词藻和大量的数学

公式之类,里边的大多是讲故事一样的结合生活中的事讲一些经济学的理论,让人一读感觉豁然开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也学到了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

首先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一些经济学的知识。比如价格分歧产生的一些原因。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的买家,这种情况是由于买卖双方信

息的不对等,买家的边际收益等等。比如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灯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

其次让我认识到了要以浅观察看深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大的视野去观察宏观事物,那么我们可以从小的地方着手,毕竟大的是由小的组成的。对于重要的经济问题,往往也可从微不足道的现象中找到答案。即用浅观察来先找答案的大概,再用其他观察加以引证。我们统计局调查队是研究社会经济的部门,要先行进行客观地观察、调查,并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推理,得出与客观世界最相符合的结论。要以真实世界现象为起点,然后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引用真实世界过去的和现在的数据来推论将来的社会经济运行情况。

最后,这本书给我指明了辨别真理与谬误的科学方法。理论若经不起实证的考验,很难站得住脚。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时

只用三招两式,就可以把一个理论的高手杀得片甲不留。我们不是理论工作者,而是实际工作者,以上科学方法对我们同样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我们为了在工作中求准求真,就应该到现场看看,进行调查了解、推理和验证,不能光凭经验办事。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8

第一次知道“张五常”还是在21世纪经济报上,那年我20岁,印象中的张五常是经济界的名人,似乎也是参与经济改革的大人,学识渊博,研究内容艰涩。5年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张五常是名人,更是凡人,是个是乐观积极,喜好颇多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者,更是一个主张用“简单”的方法阐述经济学的人。

原来,那时读不懂,是因为我所知太少而已。前几日因缘际会在某本图书中看到张五常与其师艾智仁的故事,顿时对这个人感兴趣起来,今日读完他的《卖橘者言》,不得不也在此赞一句,真是好老师。就像当年艾智仁对他的影响那样,张五常给人们带来的,在我个人看来,不是他的研究成果,也不仅仅是他学习思考的方法,而是他对知识的态度。

在知识的海洋面前畏难,在高山般的师者面前仰止,或有勇敢的说,不会被名声的光环的压迫,却往往在社会的舆论中低头,这是普遍现象,从那些对海归的态度中,对人们看待工程师的眼光中,从赞叹博士生的唏嘘中,甚至从那些谕喏甚至嘲笑有知新贵的眼红中。人们是羡慕高知阶层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中所取得的“超额收益”,却又同时迷茫于自身的“无知”而心生羡慕。假如是这样,可以读一读张五常,读一读他的简单,他的乐观与平凡,从中或许能感受到他当年感受到的,“知识的求取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关键在于掌握属于你的方法,持续的思考与研究,有一天我也可以做得很好。”

当然,不是鼓励所有的人都去学经济,只是面对你比较优势一方的专业,面对“求知”的态度都可以是这样基本而平淡,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比较优势一项中发挥出个人的最大优势。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9

《卖桔者言》是张五常的经济随笔,我一直认为它比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要深刻,甚至故事也更有趣。但是张五常的思维比较发散,所探讨的东西又是经济学中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未免有不成体系和不知何处入手之感,对于经济学已经入门甚至是有一些建树的人来说,反倒有返璞归真和重新入世的作用。这个,我自认为是前者。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仍然有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教会了我实证的方法。书中开宗明义的讲到,有些毛头小子,手中若握有实例,有时候反倒能乱拳打死老师傅。张五常显然躬身践行了他自己的这个思路,思维很活,没有那种把经济学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人的距离感。

但是,我仍然不免看到,张五常仍然没有避开常有的那种,是为自己的理论找现实依据,而不是用现实去检验自己理论的态度。他的很多对问题的解决,都是问题虽然表面解决了,但是解决办法不一定可行。例如对灯塔的收费问题。当然在港口收费,过往船只肯定是用了灯塔的照明的。但是这样的收费不免要触及一个技术问题,即收费与使用不同步,我已经用了灯光,可以有无数种辩称方法,私人在这种收费上不免出于弱势。我可以用淘宝以前的先到货后付款,和现在的支付宝方式来比较。张五常显然也看到这一点,可是他认为产权能解决一切的思维根深蒂固,使他以为这个问题是小问题,殊不知这是私人与公家收费的大区别所在。

再如对海鱼的产权界定问题,张五常的解决办法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不是没办法保护谁的利益,而是海中的鱼类也好、养料也好,都并非为任何一个私人所有,要区分产权,为什么要分给你而不是分给我?纵然在一开始的界定中没有问题,后来者介入所产生的不是保护的技术性问题,而是私有的合法性问题。虽然你在里面已经开始投入自己的一些技术和设备,但海洋养料,抑或仅仅是水域这些初始的公有资源,一旦划分殆尽,则后来者的权益不免成合法性问题。张五常以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殊不知他只解决了经济问题,没有解决政治问题,则问题仍然存在,若想付诸实践,必须要再添油加醋。(其实关于公有权私有化的问题,政府也好经济学家也好,老是在这个问题上被骂,原因也就是我说的以上这些)

其实,这是现代经济学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学家的通病,在茅于轼老先生身上最为明显。经济学家大多抱持经世致用之心,投身社会实践,但是反遭到大众指责,心中不免委屈。但是问题是他们中即便像张五常这样的实践者,也不免戴了有色眼睛看世界,使世界成为自己理论的依据。他们的理论,很多又不免有大量的历史原因或者文化基础,不免包含有要解决私有化的技术问题等等要求。而这就使得他们容易忽视另一片土壤上所珍视的一些价值。理论仍然是普世的,但是解决方法却必须要建立在伦理和文化基础上。经济学家都不是伦理学家,但是只要他们想要经世致用,就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心思。

还有,要开阔视野。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10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也有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带给我们很多精神财富,我非常喜爱读书,古文《卖柑者言》就是我的最爱之一。

《卖柑者言》是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写的一则寓言。寓言大意是这样的:有个杭州人很会贮藏柑桔,有一天,刘基在街上闲逛,看见许多人争相购买桔子,他很好奇,便挤进人群中,发现这些桔子颜色光鲜,很诱人,于是买了一大堆,可是当他剥开却大吃一惊,里面竟然像一团破棉絮,根本无法食用。刘基很气愤,立即跑回去找那卖桔子的人去“维权”,哪知那小贩面对刘基的质问,丝毫没有慌张,他把“理由”娓娓道来:“这些桔子确实表里不一,可是路上衣着华丽的人哪个不是仪表堂堂,内心险恶,先生不管他们,却偏偏来挑剔我的桔子,这太不公平了!”刘基被其一通抢白,顿感语塞,无言而去。

看到这儿我忍俊不禁,这小贩巧舌如簧,歪理十八条,竟然把大文学家、政治家刘伯温驳得无话可说。但是当我回头想想卖柑者的“歪理”,其中倒有一番深意,引人沉思,他语言风趣,实则讽刺着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这种人自古有之,直至廿一世纪的今天,在我们身边也有不乏其人。比如大家都在关心的房价问题,就是因为这样的开发商勾结不良官员,只顾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不管百姓的承受能力一味哄抬价格,招致广大群众怨声载道。爸爸妈妈也经常絮絮叨叨地谈论此话题。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新闻中报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连出重拳,平抑房价,并严惩类似于人称“许三多”的原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等贪腐官员,将这些混在“金玉”中的“败絮”清出干部队伍。卖柑者所言极是,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社会不就只剩下虚伪和丑恶了吗?“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卖柑者言》虽然才短短几百字,却揭示了如此深奥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以此为鉴,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外表的光彩照人,更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篇3:卖柑者言读后感

《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的大文豪刘基写的1篇寓言体散文。故事由买卖一个柑橘子引起议论,委婉地揭示了当时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武大臣,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

读着这篇文章,细细品味着小贩的话,觉得他巧舌如簧,歪理十八条,但歪理中还有对人间的愤怒,也有一定的哲理。其实,这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案例,不乏其人,也不乏其事。

最近,媒体爆料了一起事件:长春长生生物儿童疫苗,自20xx年起,经营25种未经严格冷藏、存储,或已经失效的成人、儿童疫苗销往十八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即使各级严格监管,可是犯罪分子还是从指缝中溜走了。可悲呀,可悲!这疫苗本是治病防病,救死扶伤用的,可现在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害人的工具!更可悲的是,经销了5年才发现!这种人是什么?是人民的败类,国家的蛀虫!商家暴利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径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真是可悲,可憎,而又无耻!可谓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有人将死猪、死兔、死鸡、死狗的肉用机器绞成肉泥,再添上色素,再重味调味,裹在五色缤纷的包装里,便摇身变成了火腿肠。小孩与大人吃得津津有味,殊不知,漂亮外表的背后,藏着一颗歹毒的心。这也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食品,药品不安全,其实,衣物,生活用品也有不安全。以前卖柑者是:吾业是以食吾躯。他这样做是为活命用的。可现在,可谓是吾业是以发吾大财也!

为了让我们生存的社会有一份纯净的未来,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让我们拒绝黑商吧!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11

书评基于在“七分钟悦读会”读书活动上的口头分享。

上周工作上很耗时间。耗时间和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产出少的。所以读书上又采取了偷懒的法子:找一本逻辑性很强的作品来看其中一段,哈哈,就不用我太费脑费时间归纳总结。于是分享张五常《卖桔者说》中第五部分“读书与思考”,共计4篇小文。

(本来7分钟时间是想分享读书、思考两方面的,结果7分钟仅够分享读书的建议)。

跟着大家名家学习的好处,其中之一是他会把各种情况都总结的好好的。不过是否能理解到位,却和自己当下的经验阅历有关。现在我看读书的部分感觉“如梦初醒、相见恨晚”也是因为我有了悦读会“压迫”下近一年读书经验的累积。我想假如从前看到,我必定没有现在理解得多。

读书的建议

1. 以理解代替记忆

2. 兴趣因思想集中而燃烧

3. 问比答重要

4. 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1-1 以理解代替记忆

今年年初刚开始读书时,很纠结于读过之后不记得,所以又是不断抄书,又是做思维导图等等。可还是记不住内容,觉得很有挫败感。逐渐逐渐才感悟,要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话语的含义)、意图(章节的设置、逻辑)自然就会比较记得。而且我也发现,其实读过的书已经进入潜意识,会在某天不经意之间由于其它事情激发出来。所以,要去理解书,同时不能纠结记不住细枝末节。

张五常建议,读书要贯通、要彻底。贯通的意思是注意各章节的逻辑关系,要有主线。彻底的意思是注意重要概念、原则的的演变,要抓住重点的细节。

同时,张五常为学生上课、选课题提出一些建议,我认为在读书上同样适用。例如,他不建议课堂上狂抄笔记,而不听老师讲课。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光抄抄书,却忽视作者的讲述,就变成舍本逐末。记录的内容,明白的部分记录要点,不明白的部分记录问题,以便找人讨论。再例如,他建议选课程不能择易避难,因为难的课程学习到十之一二的知识,可能比简单课程的十之八九还要有益。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总是选择好读的书,艰深晦涩的作品也必须要啃。

1-2 兴趣因思想集中而燃烧

到底是因为感兴趣才学得好,还是因为学得好所以才感兴趣呢?恐怕是后者。读某类书很晦涩、很吃力,于是便不读了,觉得自己不感兴趣。实际上,读不进去还是因为思想不够集中。对于集中精神,张五常的建议是读书的时间要连贯;不计划读书的时间离开书——称之为饿书;如果不想读书,那么就立即放下书本去做别的事,不然会产生厌书的情绪。

1-3 问比答重要

读书时会产生很多疑问。张五常认为,问题得当,答案会自然而来,所以能问对问题很重要。而问的第一个关键是脸皮要厚,能问出来。第二个关键是为问题分类,主要是三个大类:是什么——问的是事实;怎么办——问的是方法;为什么——问的是理论。若有问题同属两类,则应该进一步细化。最后,如果能轻易从书本中找出答案的问题,应该自己解决,不要麻烦别人。

1-4 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总结一下:快读求大意;慢读找细节;选读看重点。张五常的建议和《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致的。快读2-3遍,读字不读句,找到各章各节的大意,比中速读一遍效果好。这点我是有感受的,可以避免掉两种令人沮丧的情景:读了好久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找的东西;读了太久读到后面忘记前面的内容。慢读找细节,说的是了解各章大意后找到对应章节,深入阅读,务求明白。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最后,选读重点章节,这时才加入加强记号。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12

刚看到《新卖桔者言》这本书时,我内心也期盼着重新认识一下张-五-常。

既然有《新卖桔者言》当然就有“旧”《卖桔者言》了,后者于1984年出版,前者问世已经是25年之后了。无论新旧,两者的目的

都是“希望可以训练同学们的观察力,训练同学们的想象力,训练同学们用简单的经济理论与概念来解释表面看是复杂无比的世界。”作者希望“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有趣现象多得很,只要能放开自己的好奇心,没有成见,可取的题材俯拾即是。需要的理论根底,懂得选读物两年的苦学足够。”

经济学果真如此简单?老人家举了好几个例子说明他没骗大家。老人家最得意的一个是:除夕之夜,他一个大教授带着一群学生

在香港街头卖桔。第一次尝试这项”壮举“时天公不作美,降下倾盆大雨,打落了不少桔子,最终惨淡收场,老人家笑言”空多桔少“。第二次总算顺利把所以桔子卖光了,而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此举”有证有据地推翻了经济学传统的大名鼎鼎的价格分歧理论“。”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只消三招两式,就把一个纯理论高手杀得片甲不留,老人家直呼过瘾!

虽然头顶教授头衔,老人家卖桔也没有秘方,在大街上的阿伯怎样卖,他也跟着怎样卖。所谓”价格分歧“,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便不同的价格出售。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实践,就把经济学课本上的分析推翻了,老人家对用复杂无比、高深莫测的数学方程来拟合经济活动、推导结论一直有微词,他本人也不屑用数学作推理,他说”实不相瞒,经济推理斗快,斗准,用数的斗不过我“。

卖桔者多如恒河沙数,卖出个经济学成果来的却只有张-五-常。老人家告诉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带着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读罢整本书,我对作为老人家推理依据的政府公布的失业率、通胀率是否真实可信心存疑问,但不敢否定老人家来源于几十年来的实

践经验以及理论研究的”真知灼见“。至于里面有1篇文章谈到“autarchy”与”democracy”,老人家的观点恕难认同了。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13

读了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让我感触很深,我才渐渐明白该怎么去学习理论,该怎么去质疑,该怎么去研究。

在该偏文章中,张五常先生着重探讨了市场和价格定价理论。在经典经济学中,如果采取价格歧视定价,那么消费者剩余将被极大的

榨取,生产者获取的剩余也会增加。价格歧视定价有前提条件:市场分割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张先生通过自身年夜时在香港市场上卖桔,来切身体会价格歧视的做法、条件和效果。

而根据实际卖桔的情况,在开始时要价都很高,且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意将价格提高,给消费者来侃价,这时价格

的高低主要受双方侃价能力的影响。到11点天下雨后,要价也因此降低,当然成交价格也随之改变。午夜之后,因为买方侃价能力强,所以成交价格价格也很低。

同一天晚上,价格却可以千差万别,但是这种价格歧视的实现却与经济学教材上写的不太一致,主要表现为市场或者顾客分开:一般

认为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家fede讯息费用相当高,且这讯息买者比买者知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定的价格够便宜,他便不会去浪费时间查询,而且很多时候也无处查询,因为买者也不太会公布自己的买价。另一方面,顾客的需求弹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张先生觉得信息少的人付价较高,信息多的人付价较低,而信息多寡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他认为价格歧视的理论还是存在着很大问题。

其实,我觉得张先生讲的也不完全对。他在一天卖桔,但是多个顾客到来的时间是不同的,他卖给多个顾客的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一个

卖的(如果同一时间的一般也会只按一个价格来卖),其实通过时间的不同还是将顾客市场区分开了。这样几乎可以达到第三种价格歧视的状态。而对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问题,我觉得这只会影响到双方的侃价能力,在卖桔的价格决定过程中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点并不影响市场分割的条件有效性。

对于第二点,我想经典价格歧视条件主要针对的是信息完全和无交易成本下,如果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适用于低价方针。但

是实际情况中,存在着摩擦的情况下,这种理想的状况似乎体现得不强,反而交易成本和信息掌握情况在价格决定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由此引发我的感想,那就是原来在现实生活中,交易成本和信息掌握程度对交易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使得原来完美的经济学理论中的

某些内容反而作用不是很大。但是这并不是说原来的理论不对,只是适用条件不对。因此,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对经典的理论妄加评论,而是应该尊重前人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找出更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条件,并加以研究,使之更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当然,张老师的这种实践精神和思考方法还是十分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通过这个例子他教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学习,怎么样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学习,而实际上多部分人士做不到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应该继续学习,尤其是当现在工作时,这种学习方法会更加可能成为现实,应用于现实生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将会继续努力的,争取做一个博学有用的人。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 篇14

看完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生活处处皆存经济学”。以前就听老师讲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看完这本书,我发现,的确,张老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现象或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人。

我一直是一个比较讨厌经济计算之类书籍的人,但自从看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卖桔者言》后,我发现经济学其实没那么枯燥,并不都像《经济学原理》一样专业、深奥。

首篇的《卖桔者言》,内容正是张的强项,人家是价格理论专家嘛!关于价格歧视,我的理解就是以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的买家,为什么如此,除了信息的不完全,买家的边际收益也是影响因素。买家的收益,除了富人和穷人关于金钱买来的东西的不同价值观外,还有买家的心理收益。例如同一阶层的两人在对同一商品分别砍价¥1和¥1.5,他们所得除了物质还有心理的愉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买到的是比别人便宜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信息的阻断,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会把自己的“低价”透露出去。

接下来的章节,张老很大部分花在了关于产权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上。养蚝、养鱼、建灯塔?无不向我们说明这样的事实: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私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由于非市场的原因,产权很多终于还是模糊的,香港的海滩一片狼藉,三文鱼大都回不到“娘家”,灯塔终归收于国有? 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授了高深的真理。张教授利用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或现实生活中他所经历的事件,向读者一一解释了各种科学理论。他一会儿带我们去香港夜市卖桔子,实践检验真理(价格歧视理论),一会儿讲了他养鱼的经历及启发(私产保障),一会儿又细细描述了灯塔收费难这一经济学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例子。能对这些生动案例如此信手拈来,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恐怕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

很佩服张老的两点:一个是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教授曾两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亲自卖桔,这种实证精神在西方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多经济学家,同时又是商业和理财能收,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市场需求和动向,又可用实际经济活动来分析理论甚至得出新的学说,真正是发财研究两不误。而在历来崇尚君子动口不动手传统,教授高居象牙塔的中国,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地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

第二个是从“乐观”角度分析了自私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观点初看觉得有悖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作者又改用了一个较学术性的字眼来代替,叫个人利益极大化。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爱迪生是一个很伟大但很自私的人,对工人苛刻,对认为无利可图的发明一概不理,对认为有商业价值的就大量投资。如果觉得有人可能偷用他的发明,就立刻诉之以法,有人估计,爱迪生所花的律师费超过他发明专利所得。所以作者认为人以自利为出发点所能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要改善社会的贡献大。交易、社会分工其实都是人们为实现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产生的。他从一个很独特的角度看问题,看得很深,也很创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张老在此书后面为广大学子写出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中“以理解代替记忆”列于首位。也许很多人都深谙其理,但终于还是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只为考试而读书。张也许是有感于此,便运用其睿智,在书中把理论化为市井之言, 读者无需强记,读时便知其言,也知其所言,读后更可化为己言。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从中不仅可以学到理论,也学到了看问题的方法。记得刚开始上通识阅读时,我曾问过黄老师和陈老师有关阅读经济学书籍的问题,当时老师给我提了几个经济学在生活中的例子,说让我看术后试着自己去解释、分析。我当时感觉是一头雾水,当看完了这本书以后,虽然我不能很有逻辑的去解释老师给我提的西红柿和高速公路的问题,但却已经可以理解,经济学是需要人思考问题时联系周围,不去单一的思考一点。比如建造高速公路时,我们需要考虑修建的成本,地理因素,对未来的副作用,设计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出现意外后的责任问题及补助问题等一系列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问题。

作为一个学新闻的人,我们的思维就需要拓展,从多角度来看待同一事物。就对于这本书而言,我承认它当中80%以上的观点,但也由我所反对的疑惑的地方。孔子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我习惯性的看书时带一种怀疑的态度。我觉得作者似乎对死缠和资本主义的经济评价挺高,而且他总有一种倾向,中国大陆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似乎缺陷多于资本主义。他更支持资本主义,更加强调私产。当然,这点也是可以理解的,看看张教授的生平便知,他生在香港,常年居住在美国,接触最多的便是资本主义经济,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对他的影响较大,使他对资本主义产生优越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给张老机会,让他在大陆研究观察我们的公有制经济,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看,如果没有从小受资本主义的影响,那么张老还会那样褒奖资本主义吗?他难道看不到资本主义已经引发了两次经济危机吗?他是否会对我们的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呢?难道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应该更客观些公正些吗?为何不能把他自己的“事必躬亲”用到体察大陆经济制度上来呢?

61 3936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