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生死场》读后感【通用3篇】
作品通过对生与死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残酷,令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究竟何为真正的生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生死场》读后感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生死场》读后感800字范文 篇1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仿佛一幅沉重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我面前,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东北农村人们的生存状态与心灵挣扎。
《生死场》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王婆、金枝等女性角色的命运,她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与无奈。王婆的一生,是坚韧与悲剧的交织,她面对家庭的破碎、生活的艰辛,却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抗争。而金枝,她的爱情故事如同昙花一现,美好而短暂,婚后生活的艰辛与丈夫的冷漠,让她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失望。这些女性形象,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不易与悲哀。
书中对东北农村的描写同样令人震撼。那里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人们像牛马一样劳作,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战争、地主的剥削、自然灾害……这一切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些苦难面前,人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他们依然顽强地生活着,为了生存而奋斗。
萧红通过《生死场》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更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坚强不屈的王婆,还是命运多舛的金枝,都充满了生命力与韧性。他们虽然生活在苦难之中,但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与书中的人物相比,我们的生活环境要优越得多,但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不断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仍然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生死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生死场》读后感800字范文 篇2
在阅读了萧红的《生死场》之后,我被这部作品深深地震撼了。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里乡民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哀与不幸,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对生的倔强与死的挣扎。
《生死场》的故事围绕着王婆、麻姑婆和金枝三个家庭展开,通过这些家庭的变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无情。王婆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与坚韧。她曾经遭受丈夫的冷漠和儿子的离世,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帮助他人,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她的形象让人深感敬佩,她是那个时代女性力量的象征。
麻姑婆则是一个有些智障的婆娘,她的生活充满了无奈与辛酸。她倔强地寻找丢失的羊,想要证明自己不傻;她冒着生命危险生孩子,最终却命丧于日本人之手。她的命运让人同情,也让人思考在那个时代,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是多么艰难。
金枝的故事则充满了对爱情和婚姻的失望。她曾对爱情充满憧憬,但婚后的生活却与她的期盼大相径庭。她和丈夫为了生计发愁,经常争吵,甚至丈夫还摔死了他们的女儿。最终,她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挣钱养家。她的故事让人心碎,也让人看到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无奈。
除了这些女性角色外,《生死场》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北农民的日常生活。他们贫苦无告,遭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战争的摧残。他们像牛马一样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这种生存状态让人深感震撼和悲痛。
在阅读《生死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萧红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她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情。同时,她也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思考。
总的来说,《生死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与不幸以及他们对生的倔强与死的挣扎。同时,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一直影响着我,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生死场》读后感800字范文 篇3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那个年代动荡不已,在萧红悠缓的调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追逐,在追逐与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