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之旅》观后感优推10篇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探讨,展现了生命的重生与希望,令人深思,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再生之旅》观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1
疾病会对病人造成影响,医院对待病人的方式和种种规章制度也会有影响。
有医术没有医德的医生,是文明社会不欢迎的。Jack 是自己得了病,才改变了对病人、同事和家人的关系,而医德的问题也应该早被重视。
一个人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他在家庭经营上的失败!
今天的社会,应该注重提倡,用爱心作人,专心作事。《圣经》上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关于《再生之旅》观后感范文 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2
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再现了普通患者疾苦,他完全体会到了一个病人的焦灼、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他以前作为一个医生只关心怎么把病治好,不关心病人怎么想,怎么感受。
正如他的名言「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我们的职责是切入、修理、再出来」。
现在他被自己以前对待病人的方式对待着,感觉相当不良好。片中这种强制的换位思考可谓巧妙。Jack 最后对他的主治医生说「你有一天也会成为病人的」;好像说你今天怎样对待他人,也许某天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与此同时,影片还有一条线就是 Jack 和妻子的关系。他一直和妻子交流不多,Jack 觉得妻子不能体会自己作为病人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反而跟那个女病人有共鸣。
而当 Jack 的妻子想跟丈夫一起分担疾病的痛苦时,Jack 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者封闭的态度,他好像在说我一个人能行的,没问题,不用你来可怜我。
妻子的话也很精辟「我不知道我们是亲密,还是不亲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告诉我好不好」。其实 Jack 苦在心里,可又不作表达,在妻子面前死撑着;又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妻子应该怎样做,又该怎样获得妻子的安慰和帮助。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3
上一周,我们在课堂上集体观看了《再生之旅》一部有关医生和病人角色互换的电影,电影气氛轻松诙谐,但是在轻松的气氛之下,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浓浓的医生、医护人员、医学的人文关怀,以及当我们变换角度,变换角色之后应该有的一些思考。以下,是我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电影《再生之旅》为我们讲述的是医生Jack McKee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但是不幸的是有一天他被检查出来了喉头癌,这对他无疑沉重的打击,他开始接受治疗,其间他经历了许多他以前作为医生所体会不到的感受和经历。在他治愈之后,他有这一段不一样的经历,于是对以后的年轻医生开始不一样的教育,他们更加重视病人的感受,自己去感受病人的处境,以自己的体会来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在他们的治疗方案里也更有人文关怀。从这里我们也能看一看我们现在医生的人文关怀是多么重要。
尽管现在国内医疗技术飞速发展,按理说应该不再有太多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然而,近年来的医疗纠纷却是越来越多,那么其中有什么原因呢?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医疗体制有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医疗纠纷形成的多种环节中,人文素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无论医疗体制有多少问题,社会现状有多少无奈,但医务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认真检讨自身的不足,完善行医理念。人文精神是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医院管理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病人尊严应得到重视。医生在看病时,是否把病人当做一个富有人性尊严,完整的、有感情的人呢?现在,医生已经不太习惯用关切的语气去和病人交流了。在门诊,由于病人太多,我们看到的是医生机械的表情和“三句半式”的提问,在病人面前多一个字不愿说,这种情况在不少医生中存在。一些年轻医生甚至不知道怎么和病人说话。病人坐在对面,医生还在不停地打手机,完全忽略病人的存在,你说病人怎么不生气?医生的行为规范与病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也与医患纠纷密切相关。医生不能眼里不见病人,没有关怀,没有交流,没有同情,不能忘了病人是有尊严、有感情的人。
医学生缺乏人文教育。在法国,作为一名耳鼻喉外科医生需要15年的培养周期,而在中国只需要5年。医生在速成过程中,省去了人文教育这一重要课程。医生是从理科的尖子中培养出来的,很多毕业生说起数理化来一套一套的,可面对病人,却出现沟通障碍。有些病人见了某类医生什么话都想说,医生和病人的交流就像一家人那样顺畅,这对正确诊断和治疗很重要。但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有些人并非天生就有沟通才能,这需要长期学习和自我完善。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你和周围人的协作能力。很多医疗过程都是大家共同完成的,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所以医生要有很好的协作能力,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医师培养中十分欠缺的。现在我们所开的全科医学,更多的是对我们这些医学生进行教育,这也正印证了人文教育有多重要。
行医理念有待完善。我们应该分析患者的真正需要。在门诊,病人希望能得到医生的详细解释:是什么病,什么原因,怎么治疗,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手术,有多大风险,怎么配合治疗等。以上都是医生需要认真告诉病人的,包括手术谁做得好,你都要跟病人去说。如果我们在治疗上没有优势,就应该给病人指一条生路,推荐他去那里治疗,这是做医生的责任,也是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医生有责任对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提出建议,但决定权应该在病人。在病房,病人接触最多的是护士,护士的人文素质培养十分重要。一些病人对医疗的不满意很可能就是因护士态度引起的,所以护士更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关怀病人,主动交流。
医学是人学,具有特殊的属性:世俗的生活可以躲避崇高,远离人文,医学不可以;人类对生命的热望不允许医学随波逐流、走下圣洁的殿堂;有的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第一要义,以金钱为第一动力,医学不可以;人类生命的价值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的市场。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和关爱之心上,体现在无论何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医学人文关怀能力是医务人员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专心、细心、贴心、耐心、诚心关爱病人上。医务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缺失,必然导致职业冷漠。人文医学知识的缺损,甚至会影响从业人员成为合格的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的根本在于医务人员的素质,医务人员的素质根本则在于人文素质。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4
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这往往是我们最好的借口和理由。
直到我遇到了阳荃之。
如同电影中Jack Mackee遇到的June,第四期的脑癌患者,在茫茫金色的沙漠里,面对着粼粼碧蓝的湖光,她微笑着迎风取下她的头巾,露出光洁美丽的光头,神情安详,目光圣洁,万事万物的洪流此刻都停歇,种种欲念皆于此刻熄灭,世间悲欢不再涌入Jack Mackee的心头,他拥着她翩翩起舞,此刻,他不再是手握生死、高高在上的医师,她不再是走到生命尽头、面对结局无可奈何的垂死者。我想,那是一次纯洁友情的起舞,一场末路生命的盛宴,一份生死相与的并肩,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概就是这般宁静动人。我眼眶微润,因为我想起了阳荃之,耳边依稀还回荡着离别前她低吟的歌声:“啊,朋友再见,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把我埋葬在山岗……”许多年过去,我早过了悲春伤秋、无病呻吟的敏感年纪,然而提起这个名字时,仍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阳荃之,—位年轻的晚期淋巴瘤患者,刚走出大学校园,刚找到工作,刚拿到人生中第一份来之不易的薪水,认识她时,她刚被诊断为末期肿瘤侵犯颅内。她接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大剂量化疗,在整个治疗期间,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勇敢的心态,每晚在病房里教病人们唱歌跳舞,是科里的一枚开心果。在我出版第一本小说时,她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她说:“于我,结局不过是生死,于你,结局无非是输赢,输赢还能大得过生死?”那是一个浮着氤氲薄雾的夏日傍晚,她和June一样,露出可爱的光头,在蝉声蛩鸣中与我击掌为誓:“喂,医生,愿意吗,和我这个晚期癌症病人并肩作战,不论结果是什么?”
遇到她之前,曾对这个职业灰心的我并不知道医生和患者之间可以这样接近,可以这样和谐,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取暖。
如她所誓,她不曾轻易地放弃生命,而我亦不肯哗众取宠,只以一颗宁静无波的平常心面对惨淡的销量。
她死在三个月以后。
她的家人转交给我一些她的日记片段,读着那些朴实无华、感人泪下的文字,我才第一次真正地走入她的内心。褪去层层乐观、勇敢、坚强的盔甲,这位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刻也微笑以待的女孩也不是圣人,不是铁人,面对着生命的终点,她也惧怕,也沮丧,也哭泣,也绝望,也曾想颓然放弃,也曾质问命运的不公,也有一颗柔弱不堪的心。
那时的我,正徘徊于是否离开医生这个行业,劳累,疲倦,寒心,严重的职业倦怠,另一份轻松闲适的职业正在等待我的抉择。可是因为她,我做了最后的抉择,仿佛拨开了重重的迷雾,披荆斩棘,千寻万觅,终于又回归于原本熟悉的旅途,带着发自内心的亲切和关怀,回到这一群曾经给与了我无限的信赖和认可、依恋和理解的病患当中。
就是这样一群与命运、与死亡抗争着的人们,他们孤独地行走在生死的悬崖边,没人任何人能真正地分担他们所经受的煎熬和绝望,每一次微笑、哀怨、嗔怒和哭泣都是他们的呼喊和求助。疾病不仅给了他们躯体上的疼痛,也掩埋了他们真实的感情,但是,对于生活的爱与信任,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只是不善于倾诉表达——他们曾用他们的方式无数次含泪地向我们呼喊着“I need you”,“I love you”,而我们往往对他们无声的情感上的求助或视而不见,或拒之门外,更为遗憾的是,我们眼中、言语中哪怕一点点不经意的冷漠与粗暴都曾深深地伤害过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
心灵踯躅于一段漫长而挣扎的再生之旅,如今的我终于在命运中谦卑地俯首,感谢我的病人们赐予我存在的价值,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和信任,正是他们,让我保持了一份对生死的敬重,对聚散的珍惜,对生活的严谨。在生与死的交替间,在坚持和放弃的交锋里,我因他们一颗颗勇敢的心而学会了坚守,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许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病患,而是我的良医。
但愿我还来得及,在你们从我身边消逝之前,还来得及赶上滚滚凡尘里你们那匆匆而过的脚步,陪伴你们走过最艰难、最泥泞的一段人生旅途,来得及在冰霜严寒中和你们并肩而立,等待生命中的清风明月,春暖花开。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5
是日得闲,偶见一碟《THE DOCTOR》, 不知是其什么吸引了我,就感觉会很好看。
回去打开一看主人公的打扮,就知是部旧片了,果然91年的。故事说的是这位可称心脏科专家的医生患了喉癌,于是在自己就职的医院治疗,其间的角色转换令他体会到了许多身为病人的心态和遭遇,于是引来一些反省,于是当他痊愈后便开始用新的方法去培训那些手下的实习医生。的确,身为医生,仅仅有医术是不够的。换位思考是放之四海皆有益的,而经历了换位以后引起的思考就更加切实而有益了。
片子是根据一位医生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尽管描写了许多身患癌症的病人,但导演始终运用了一种幽默的基调,所以并没有令人感到沉重,反是许多时候会让人忍不住笑出来。不过有两个片断还是颇令人感动的。其一:医生为满足鼓励过他的癌症病友的心愿,订好了她向往已久的演出票,在驱车前往的路上,面对着晚霞满天的旷野,女子说停一下,他们就停驻在那里且舞且聊,自然错过了时间。但那样的时刻在这个时日无多的女子心间应是一场辉煌的出演,胜过那场期待的演出。许多时候,当生命中的事件滑过你的身边时,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时的心境。其二:医生因手术而失声,当休养在家的他为了平息妻子的烦躁,不停地书写着“I NEED YOU”时,情急之下,突然开口说出了“I LOVE YOU”。那一刻的感动是不由自主的。许是因为终于康复,许是因为这三个被无数人说过无数次的字依然有着它的神奇力量。
碟套上有几句宣传语记不大真切了,大意好像是“当一个医生用了自己酿制的‘药’”而我却想到了另一句题外的话:“当一个人用了自己酿制的‘药’”有些人有着冷静的外表,其实内心往往是易感而易伤的,但如果其有着很好的疗伤医术,那就值得庆幸了,因为心的脏体病需要找医生,而心的情绪病唯有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在时间的辅佐下,或长或短,心– 痊愈了,也因而一次次变得更加坚强。在想,这样的人到了七老八十,可会变得坚如磐石?不,还是成为鹅卵石吧,岁月给了他们丰富的印痕,坚实的内在,却依然予人柔性的感觉. 无论水流湍急抑或无波,他们总能安然承受。
嗨,思维好像又跳将开去。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6
医学人文关怀,这个话题由来已久。现代医学强调医学的科学性,愈发把人像机器系统那样分成零件部件,哪块出了问题就修哪块。这样做极大的缺陷性就是忽略了人作为一个有情感和思想的整体性的生命体,单纯从病理上治疗疾病对于整个健康的恢复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笔者亲身体会,心理因素在整个疾病治愈过程中极为重要,舒适,安全,亲密,充满关爱的治疗环境会是健康恢复一剂清理的推动剂。况且人类的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对于大部分疾病还是无法做到治愈甚至是治疗和缓解,所以关怀就显得更加重要。美国医生不是有一句话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反观我们中国国内的医疗,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是做的非常不合格的。就拿我自身来说吧。我自小体弱多病,在各个医院之间来回跑,很少有医生能跟孩子或家长多说几句话,表示同情或者关心的,有时问诊时间都特别短;生病的时候很难受,也从来不曾问过病人的痛苦或者试着去减轻痛苦,有时即使家长反复去询问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不过也有好医生,有那么一个,她的年龄我可以叫她为老奶奶,是第一医院的,很遗憾也没有记住她的名字。她的每一个小病人(儿科)她都非常上心,每天会来病房里看好几次;和你对话的时候会微笑,也会和你聊几句,也会观察哪的不舒服比如头疼怎么缓解,发烧用物理方法降温,生活上要注意些什么给家长说。像这样的大夫真的是太罕见了,也难怪她的奖状,荣誉一大堆挂满了她整个办公室。
那都是10年以前了,现在估计这样的大夫更难找,前几个月一直在看脸上的痘痘,几乎每次去看门诊都是大夫几乎不抬头写病历,观察你的病变部位也就那么一下下完事了,根本不听你好好描述说完就直接开药,连病名也不给你强调,整个过程3分钟不到搞定,有时甚至是整个过程都完了我还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怎样处理,好像大夫认为给你把病例写好处方开好就好了。
当然,原因很多,而且医疗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国情复杂,很多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慢慢来。但是慢慢来也得有方向,也得有速度。
从客观硬件因素上讲,大医院人们为患,医生花在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自然都会减少,有时候连治疗都缩水更别提人文关怀了;其次,医生的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比例,有句话说”干着卖白粉的活,拿着卖白菜的钱“,所以提到关爱病患这可能也有动力不足心里不平衡的因素。
从主观软件的因素上讲,我们的医生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还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方面缺失的问题。
当然了,还有大环境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也就不再赘述了。
最重要的就是,笔者作为现医学生,未来医生团队中的一员,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这样,要先有这个意识,然后在实践中去实践我们的医学人文精神,回归医学的对人关怀,”人学“的本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7
这部影片是我们全科医学教育这门选修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核心和目的在于体会“医学人文关怀”,自然看了以后就要写1篇文章来交差了。其实我们这里一般的选修课就是很水的上一上过一过根本没有质量,作业从来也都是应付,但出于这门课是我感兴趣专门选的而且这方面我也的确比较有感触,所以决定好好动笔写一写。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主人公Jack Mckee,一个医术精湛而又十分高傲,对所谓的人文关怀嗤之以鼻的心血管外科医生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在喉头得了肿瘤。这样,身份瞬间反转了过来,从医生变成病人。当然,从工作狂医生变成听从指令的病人,他的整个生活和感受随之改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作为一个病人,体会到了医院的入诊和治疗程序是如何复杂以及如何给患者带来不便,以及医生高高在上和缺乏关怀与爱心的态度是如何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伤害,以及患者在缺乏爱心与责任心的医生面前是多么弱小。这其中有他自己治疗过程中的体会,也有他和一个病友,一位四期脑瘤女患者交往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当然了,伴随着这些的还有他对于自己之前缺席丈夫和缺席父亲身份的再发现,以及他和同事的关系,他作为一名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关系的再反思。这些经历都让麦医生有了巨大的转变,他学会了去关心别人,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他对于病友琼的关心,对于妻子和孩子的在乎;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名医生更加在意患者的感受了,问诊中和手术中他学会了对病人说安慰的话,后来他教去医院实习的见习生的第一堂课,就是让他们穿上病患的住院衣服,让他们变成病患,因为只有经历过病患的痛苦和软弱才能真正为病患所想,医治病患之痛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具体一点,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在得癌症之前,麦医生所信奉的理念一向是“切入——修理——再出来”“与其浪费时间关怀一个快要死的人,还不如好好精进手术技能“。与医院中其他大部分医生一样,高高在上,缺乏关怀。而事实上,缺乏关怀甚至是感情这一点甚至渗透到了他的生活中,工作狂,与妻子和孩子长期缺乏交流,感情冷淡。当然,我们自然也能想到这也是他得上癌症的重要诱因。但是,当他自己切身变成病人的角色以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在自己工作多年的医院里,第一次体会到作为病人的种种痛苦和郁闷。给自己看病的女医生动作麻利,技术精湛诊断迅速,但同样,缺少沟通与关心,麦医生恰恰就像当年对待自己的病人一样被对待着。而女医生弄错病人害得自己错误地被灌了肠,还有负责放疗的医护人员的冷漠态度都给麦医生带来了痛苦。伴随之的还有医院繁琐不便的就诊程序。
与患脑瘤的女病友的故事情节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了麦医生。生命已为期不长的琼与他几次交谈使他们成了朋友,相互理介和怜惜。 琼气氛自己的病治疗不及时,甚至认为是医疗事故时,麦从医生的角度告诉她真相;麦泄气时,琼带他上屋顶将自己的故事告诉他,给他打气;麦突发奇想,决定带琼去看她一直想看的演出,没有赶上时,二人在荒漠中欣赏美景,相拥而舞,更相互鼓励。麦终于下定决心在放射疗法不成功后实施手术,而不久之后琼就抢救无效死亡了。之前麦一次在深夜里去找过琼,但当琼邀请他进屋时,他又慌忙离去了,我想他是意识到了琼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不应该再自私地让她帮自己的忙而浪费时间。这样,麦可以说完成了初步的转变,关爱一个人,换位思考,这是起步。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就是麦医生最后找到的给他做手术的那位大夫,韦医生。这位医生倒是这个医院里为数不多的有着浓厚人文关怀情结的大夫。当初他对麦表示关心并表示愿意为他动手术时,麦很不屑地回了一句:”我能照顾好自己。“而现在麦能真心回来表示歉意并且请求帮助也说明了麦的转变。
麦把实习医生召来,每人发给一件病人罩袍,叫大家穿上,让他们体验一下做病人的感觉。当一群护士推着检查治疗用具小车进来,不由分说对他们动手检查时,麦医生就完成了他的再生之旅。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8
原本是医生,却成了患者,在自己工作多年的医院里,第一次体会到作为病人的种种痛苦和郁闷。虽然JACK医生有着其他医生并不一定会有的不幸遭遇,但是这一次给了他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换位思考,当他成了患者,处处被动无助,而不是医生这位主导者。被检查出得了咽喉癌的时候,JACK医生马上被吓呆了,也许是一时无法接受事实,惊愕的表情在他的脸颊上迟迟不退。女医生并没有和他多交代什么,就像他以前对待自己的病人一样。他教给他的医生们:切入——修理——再出来。而不是花时间用言语去关怀病人。现在他被自己以前对待病人的方式对待着,当然感觉相当不良好。他的肿瘤是二期,他自己的意见是切除,但是主治医生让他接受放射疗法。于是,他接受,治疗,但并没有好转。并且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他充分体会到了医院程序的繁复,不近人情,以及医务工作人员的冷漠态度让病人受了病痛之外的额外折磨。Jack最后警告他的主治医生“你有一天也会成为病人的”。他拒绝了那个医生作为他的主治医生。总之,他已经深刻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位病友,是一个得了四期脑癌的女患者。女人告诉她,她的医生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她的肿瘤。她抱怨,痛苦,失去信心。作为医生的JACK告诉女人,那是因为保险公司告诉医生哪些检查可以开给患者,哪些不好开,其实只要做一个CT检查就可以检查出她的早期肿瘤。但是医生和保险公司那么残忍,因为经济利益,将病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当他得知自己生病后,冲老婆发脾气,他告诉老婆,他们无法共同拥有疾病,她不可能分担他的痛苦、压力和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他觉得老婆不能理解他。他们之间有了无形的隔阂。从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病人所要承受的精神压力有时候是自己造成的,病人觉得健康人和自己有了质的区别,从而可能刻意制造矛盾。那么此时作为健康的家人该如何与得病的亲人沟通呢了解他的疾病,理解他的苦闷,排解他的痛苦,与他并肩与病痛作战,支持他并建立他的信任,能够战胜病魔。
最后,当他手术切除肿瘤成功治愈后,再回到医生这个工作岗位后,他让他的学生们扮演病人的角色72小时。当他的学生们换上病人服后,相信他们也是手足无措的,对于突然的角色转换。但是他们无疑是幸运的,在成为正式的医生前,他们体会过作为病人的感受,对于他们今后的医生工作,会有帮助的,希望他们个个成为拥有仁心仁术的好医生。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9
看这部老电影《再生之旅》原本只是为了应个景儿,所以一开始并不经意。片头忙碌而紧张的手术室里,Jack Mackee医生从容自若,胜似闲庭信步,一面与助手们谈笑风生,一面乘着他所喜爱的轻音乐摇摆起舞,顺带调侃身旁漂亮的女护士,——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言语,异国的医生们与我们的生活并无他异,看到此处,我不过淡淡一笑。医生的生活原本是艰苦乏味的,我们亦常常在办公室中做此一乐,——常常忽视了手术台上那位孤立无援、忐忑不安的病患,此时的他,怎会有心情去配合Jack Mackee的幽默和风趣?
Jack Mackee,一个在生活中风趣戏谑的男子,一个前途无量的心脏科权威医师,一个被命运无比眷顾的幸运儿,忽如其来的喉头癌症猝然击中了他,从此角色倒置,命运扭转,纵然他对那位美丽专业、却如同从前的他一般冷漠傲慢的女医生百般抗拒,纵然他用尽了所有气力与病魔奋力一搏,他不再是指点江山的医生,却是俯首听命的病人,他的抗议、挣扎、恐惧和无助都变得无足轻重,不值一提,总是被忽略、被拒绝、被安排,赤裸裸地展示于众人之前,没有尊严,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正如他曾经所说的,他亦被医生(他的同行)“切入——修理——再出来”,因此,他强烈地渴望心灵的关怀和呵护,遗憾的是,他的医生和他的妻子却不能给予。
“每天一二十个病人,压根儿忙不过来,若人人都给予心理关怀,大概没时间给他们做治疗了。”旁边的朋友们在低声议论,而我深以为然。我们忙碌,我们劳累,我们不是铁人不是圣人,我们常常好心无好报,我们甚至有性命之虞,所以是不是,我们并不是不能,而是根本不屑、不愿给予?
这时倒是回想起刚从医的时候,慈悲为怀,医者仁心,总觉得万般皆下品,总不及悬壶济世、治病救人高尚,而世间的衣裳亦是俗物,皆不如那一身素净的白大褂纯美,穿上了便果真成了天使,对待病人应如亲人一般,嘘寒问暖,不尽殷勤,不胜细心。依稀记得在张孝骞石像前宣誓时,我曾感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第一次遇到死亡,我亦跟着家属潸然泪下,悲痛伤怀;第一次遇见肾衰竭的同龄朋友,总是不辞辛劳地在工作之余替他送去书籍读物以排解寂寞;第一次收治穷困潦倒的病患,看着捡破烂为生的她从褴褛的衣衫中掏出皱巴巴的一把零碎票子,我心有不忍,悄悄塞给她四百元钱,而那时读研的我一个月不过六百元的津贴;第一次读到报刊杂志上写的某某医疗事故,不禁义愤填膺,气慨难平,恨不能立刻为受害者打抱不平,以正医德医风……那份心境已不再,那时的年华亦如昙花,已凋落化尘。
炎凉世态,冷暖人心,如今的我,眼角微微有了岁月的痕迹,眼神不再明净愉悦,我亦竭力谋划着在纷繁复杂的职场中如何明哲保身,如何矗立不倒,如何在暗流涌动的名利场中奋勇搏杀。怆然回首时,又看到当时年轻的我,穿着洁白如雪的衣裳,在青春的拐角处,向着无垠的未来殷殷张望。
是呵,年轻的时候,年轻的心就如同一面海洋,温柔、包容却有力量,然而,那又是什么,在往后艰辛而琐碎的日子里悄然袭来,让我们原本柔软的心灵逐渐坚硬,逐渐冷酷起来?
“你把病人当亲人,或许明日他就把你当仇人;他今日对你千恩万谢,或许明日就对簿公堂”。这是我曾经的一位良师益友的肺腑之言,言犹在耳,冰冷刺骨。我还记得他当时的灰心和沮丧,一场无理的医闹将毫无过错的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数次的出庭让他心力交瘁,对于这个职业倍感厌倦。从医的这些年里,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日复一日如机器人般的劳作,无休止的加班加点,毫无自由的生活状态,如赴深渊、如履薄冰的医患纠纷,及至职场中无所不在的勾心斗角——“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们到底不是那等圣人,能淡然处之,过后仍旧捧出赤子之心,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到底,我们只是普通人,只有一颗非圣贤的平常心。
《再生之旅》观后感 篇10
美国电影《再生之旅》说的是一个名医生 Jack,有一天因癌症从医生变成病患的故事。
这个医生从未经历病痛死亡的威胁,对病患缺乏同理心。
电影一开始,他就在手术室救了一个跳楼自杀的年轻人,他边作手术边放医疗团队都喜欢的一首热闹的歌,手术成功后,他还对病人戏谑说,下次自杀要选高一点的地方跳,比较容易成功。
Jack 知名度高,医疗技术好,团队领导力也很强;看起来「成功」的他很忙,妻子孩子也被他严重忽略了。
Jack 一直有咳嗽的问题,但他只愿找看着他长大的、小医院的医生看病,老医生将之诊治为感冒他不以为意,直到跟太太聊天不小心咳嗽竟吐出血来,才终于决定去找自己担纲服务的大医院同僚诊治。
当然,大家立即为他安排专科最强的医生,是一个女医生。这名女医生的检查,从头到尾不苟言笑、极其专业、不多时便用很冷很酷的声音说:「你得了癌症。」
思维转变:当变成病患以后
电影从这里开始,医生 Jack 的角色颠倒成病患,他开始要从病患的角度审视熟悉的医院。
他看到很多问题,包括官僚、太过规则化导致缺乏温情、误诊后怕官司因此医生间官官相护,在身为医生时,他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
尽管如此,医生 Jack 最大的困扰,还是他向来身居强者角色,无法接受自己成为弱者的转变,他不仅要求自己仍是医疗团队成员,不肯让同事代劳操刀,甚至面对医院种种的「不合理」,他都以强者姿态发脾气。
Jack 的病情比他想象中难缠得多,虽然癌细胞没有转移,但是却无法避免的必须开刀。
他几度心情大起大落,徘徊于生死之际,这种大起大落的软弱,他无法跟太太讲,因为他太习惯在妻儿面前无所不能的强者姿态,所以那段时间,他最好的、无所不谈的朋友,竟然是另一个因误诊、已达脑癌末期的女性朋友。
他的妻子完全不知道他心理的状况,也不知如何帮助他,只好继续过她原有的生活。而他,在心情脆弱时发现太太仍照常过日子,却又会沮丧愤怒,夫妇的关系大受影响。
当妻子终于发现每当丈夫有需要时,寻找帮助的第一个人却不是她,妻子非常受伤害。
Jack 的病情起伏波折、历经一个病患的心路历程,只有在他也成为病患,才知道站在病患立场想事情。
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再现了普通患者疾苦,他完全体会到了一个病人的焦灼、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他以前作为一个医生只关心怎么把病治好,不关心病人怎么想,怎么感受。
正如他的名言「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我们的职责是切入、修理、再出来」。
现在他被自己以前对待病人的方式对待着,感觉相当不良好。片中这种强制的换位思考可谓巧妙。Jack 最后对他的主治医生说「你有一天也会成为病人的」;好像说你今天怎样对待他人,也许某天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与此同时,影片还有一条线就是 Jack 和妻子的关系。他一直和妻子交流不多,Jack 觉得妻子不能体会自己作为病人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反而跟那个女病人有共鸣。
而当 Jack 的妻子想跟丈夫一起分担疾病的痛苦时,Jack 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者封闭的态度,他好像在说我一个人能行的,没问题,不用你来可怜我。
妻子的话也很精辟「我不知道我们是亲密,还是不亲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告诉我好不好」。其实 Jack 苦在心里,可又不作表达,在妻子面前死撑着;又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妻子应该怎样做,又该怎样获得妻子的安慰和帮助。
上一篇:这就是中国观后感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