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亲爱的观后感怎么写【9篇】
影片深刻展现了人性与情感的交织,令人思考亲情与爱的真谛,是否值得在生活中不断追寻与珍惜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亲爱的观后感怎么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亲爱的观后感 篇1
读爱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有感
任何生活的苦都不是苦,或者说因为我们身陷其中而感觉不到苦,而读了她的文字我哭了,如果不是眼泪挽救了我,我无法想象我悲伤的程度。当我冷静下来以后,我在想她平淡的叙述里,总是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我们想说却又来不及或者不愿提及和触碰的话题。
其实她的叙述没有什么深奥的学问可言,她只是和我们做在一起,帮我们回忆起了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一个故事简单的、普通的、点点滴滴的、那种被我们自己的过去无意收藏的经历。比如:草地在她眼前是怎样如此地青青,河水在她眼前又是怎样那么波光粼粼。不开心的时候,我们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拍一拍大树,看一看各种各样的天空,然后笑一笑自己,也就过去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走极端,但幸亏那并不是全然如此。
她结婚后远在他乡因为支付不起路费而没有探望病重临终的母亲,也未能出席母亲的葬礼。她把这样的事说成我们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的事,但她又说我们会的——我们总是会那么做……
人们总是会说她用一个平淡的心写出了我们都意想不到或者无法接受但并不怎么怨天尤人的文字。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可是有时候的确是书本上的文字让我们看清了我们自己。要不我们为什么总是对着文字泪流满面呢。
疼痛的收割者
梵高,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是一个值得我们愿意花上一些私人的时间无限思索的人。他的向日葵,那是孤独的颜色,是贫困交加的颜色,是耳朵,子弹和女人的颜色,是一个男人牺牲全部生命之欢换来的颜色,那也是天空的颜色,上帝的颜色,太阳的颜色。有一天,当上帝不在我身边时,我也画一株向日葵,在太阳下升华自己。用色彩寻找上帝,收割生命。梵高不在了,他的麦田还在,他的向日葵依旧冲着太阳笑,那是梵高的来世。是他用画笔收割灵魂的地方。
梵高用自己强调的独特性——把自己榨干,然后在最后的绝望里,为这个世界缔造了一种超越悲欢、超越死亡的辉煌。
无论我在哪里,我一见到麦田,见到向日葵,就想起那个从绝望到天才的疼痛收割者,就有一种无可救药的肃然起敬。梵高,一个深刻得另人绝望的艺术家。
亲爱的观后感 篇2
这本书还是我初中的时候读的,当时是我爷爷买给我的,因为我爷爷是个老教师,最喜欢让我看书,小时候觉得爷爷好烦啊,老是要我背古诗什么的,现在很感谢爷爷了,给我买了那么多书,很多书我其实没有怎么认真看,因为提不起兴趣,讲实话,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我全部都认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种,她,很吸引我。
《亲爱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当时书读的不多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往来,所以很真实很自然。当时的安德烈十八岁。我觉得她属实是一位很成功的母亲以及教育者。“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十八岁,十八岁的安德烈是个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满乐趣,他喝酒、聊天、开派对、旅行……身为母亲的龙应台,很想走进儿子的内心,去重新认识这样一个成年人。
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人生价值,谈爱情观,也会谈抽烟问题……有争论,有认同,有时会吵起来,我觉得有趣极了,我当时羡慕极了这样的母子关系。但是现在我不羡慕,因为现在我十八岁,我成年了我长大了,我回头去看我的成长历程,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极棒的母亲,从小到大给了我很大的尊重,给了我绝对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对我绝对严格。越长大越觉得母亲真不容易。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一段话,我深深地喜欢着。人生如果是铺满荆棘的曲折小道,充满了泥泞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们身上的安全绳,不论我们去往何处,都守在我们身边。看了这本书,当时年少,更多的是对安德烈的羡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亲,她很伟大,温柔似水,教会我太多温暖的东西。
亲爱的观后感 篇3
父母对儿女的思念,犹如潺潺的流水永不停歇。父母的爱,是人间最伟大最神奇的力量。父母的爱如春雨,播洒在我们的心中,催生着希望。
若是失去了孩子,对于每个父母来说都是心头之痛,悲痛欲绝。而电影《亲爱的》正是述说:一对离异的夫妻的唯一孩子,在某一天与邻居孩子玩耍时因为擅自离开而被人拐走,这对夫妻多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孩子。他们利用网络、新闻、广播等各种方式发出寻找信号。因此许多骗子也因为这样三番四次地欺骗夫妇,假装他们找到孩子,并要求夫妇以钱交换。虽然已经有许多次被欺骗的经历,但是夫妇却还是仍然相信,绝不放过一丝希望。后来,这对夫妇加入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里面都是一些孩子被拐带的父母亲,他们全部人团结一致,多年未曾放弃寻找他们自己的孩子的希望。每当有关于孩子的消息,他们都第一时间赶到。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寻找,夫妇的孩子终于被找到,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部电影,我是在电影院里看的。那时候也是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当夫妇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拐走之后,他们的神情也体现出他们内心深深的痛楚。而多年来的不停寻找也是让我感到十分感动,他们每日深情而悲痛的呼喊,这就是父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与重视。从不放弃寻找孩子的任何希望,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勇敢地去面对,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当时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这又让我回想起儿时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孩提时,我是一个很调皮很淘气的女孩。虽然是个女孩,却有着男孩的性格,大大咧咧,粗粗鲁鲁,就算摔痛了也只是拍拍裤子随即继续我的顽皮。
记得有一次,我与小伙伴在公园里打羽毛球。那时,风正起,羽毛球随着风便飞到了树上。那棵树看起来已经有点年纪了,长满了树枝,也十分高俏,似乎十二级强烈台风也吹不动它。这时,小伙伴们也着急了,纷纷在说:“怎么办好呢?球飞上去了。”然而,我就在悄悄的`扳动着树枝欲爬上树。树长得太高,我得跳起来好几次才勉强碰到最近地面的小树枝。几个小伙伴这时便合力把我抬起来,我延着树干慢慢爬上树。身手敏捷的我,不一会就爬上去了,用手轻轻一摇,那羽毛球就缓缓飘落下来。小伙伴们喜笑颜开地跑过去把羽毛球拾起,而我也在这时,不小心踩错地方,在树上掉了下来。裤子被树枝刮破了,手和脚也流血了,血丝慢慢蔓延开,不一会儿就顺着脚流到地上了。小伙伴们都吓得惊呆了,个个都慌慌张张不知所措。这时一个小伙伴说:“快去找她爸爸妈妈过来。”语罢,小伙伴都一溜烟地跑去我家了。这时我正惆怅着怎么跟爸爸妈妈交待,也不想让他们发现现在的我。我便忍着痛站了起来,在公园的一个小角落藏了起来。爸爸妈妈来到,见不到我的身影,便急切地在呼喊我的名字,焦急的看向周围,而我却躲着角落里不敢走出去。我分明看见了妈妈的眼睛肿了起来,布满了血丝,深情十分空洞。而爸爸神情也十分严肃,双眉紧紧地挤在一起。后来是一个小伙伴找到我的,便告诉我的爸爸妈妈。爸妈看见我,二话不说地疾步而来,攥紧我的双臂,又看看我的伤口,随后紧紧地把我抱住。我看见,妈妈的眼睛里有泪花……
父母的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虽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父母的爱如一剂特效药,可以拯救那病入膏言、行将入木的灵魂;父母的爱如海洋上的一座指路明灯,引导我们走出迷途,追随光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份沉甸甸的爱,有谁能够掂量出他的分量,有谁又能够真正偿还呢?不要辜负了父母的一声声呼喊,因为这一声声的呼喊中,代表的是他们对我们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意啊!
亲爱的观后感 篇4
《亲爱的》第一支预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观众,但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韩德忠,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电影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但到头来发现,寻找太累,最终还背叛了众人。电影里,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
佟大为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社会会磨掉人当初的锐气,使人同化成“社会之人”,要生存,就必须得那样。而在帮助李红琴的过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让人遗憾的事,佟大为的很多场戏,都能看出《中国合伙人》里王阳的影子。
李红琴,不得不说。赵薇这次终于遇上最对的,也是最好的角色。这个人物的命运,早已注定赵薇可以在这部戏里大放光彩。她丢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养子被带回家,女儿被夺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儿不能要回来,严重地说,那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田文军也有点类似,只是在社会的认同上,她站在了田文军的对立面。儿子和女儿都不属于她,就连法律,似乎也要来割断她最后一根稻草,生活之于她,太残酷了,以至于我们在道德伦理上本该厌恶这样的“人贩子老婆”,但却最终不由为之怜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还有家可归吗?电影的最后,留下了很多,长镜头一摇,我们隐隐看见,黑暗的尽头还是有一点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无奈,再加上语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赵薇完全就是李红琴,她的角色太
无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亲爱的观后感 篇5
就像我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本书我还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说我能在十八岁或者更早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也足以让我受益一时。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书中“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十六岁)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有几次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又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啊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又或者是菲利普辈分小不够资格与他们对话,应该让大人来为他“代言”。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我就经历过好几次,饭局上一些大人总是当着我的面向我爸妈询问关于我的一些问题,望也没有望我一眼,更可气的是我妈妈有时候竟然还会在我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我那时候真想夺门而出,为什么要忽视我的存在呢?难道我一个大学生还回答不上你们那些“高深”问题?而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为我“代言”呢?就因为我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你们说我在面对生人时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天啊,你总是这样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开话匣子啊?还有,你们谈的总是房子、车子、票子、关系,官场,乐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话,和你们畅谈一个二十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啊?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结果弄得龙应台无言以对。也许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菲利普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妈妈的襁褓中。
写到这,我想起了发生在我们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饭,酒足饭饱之余,我爷爷突发奇想,建议我们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听后,便问了他的两个儿子明天一早有没空一起去郊游,两个儿子异口同声说太早了不愿出去。这时爷爷不高兴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行,这是家里少有的聚会,明天一早你们必须去!话音刚落,轮到三叔不高兴了,他反驳道,孩子去不去是他们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强迫他们去呢?结果两人为此争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饭局不欢而散。其实,爷爷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爷爷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长幼辈分之分,要有家庭礼节,辈分小的必须服从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为重。而三叔的观点是,小孩再小也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们有权选择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绝,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旁人就算是父母也无权干涉。照我理解,爷爷和三叔的争论进一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种冲突,在这里我还真的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家庭稳定重要,个人自由也同样重要,要我在这两者之中取其一,我还真的做不出选择。我只能说,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彼此坦诚交流、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处,交融。
最后,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成长,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留下那么浓重出彩的一笔!
亲爱的观后感 篇6
古语说;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意思是,慈祥的父亲疼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为了有什么回报。看完催人泪下的美国影片《迫在眉睫》,让我对这句古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影片《迫在眉睫》,讲述一位美国黑人约翰家庭遭遇不幸,而引发的一个感人故事。老实厚道的约翰一家,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相处,快乐和笑声,充满了这个家庭。然而,约翰的儿子在一次棒球赛场上突然昏厥,约翰和他的妻子当时将儿子紧急送到医院,经医院诊断,约翰儿子得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必须立即施行心脏移植手术时,约翰夫妇惊呆了。更让约翰夫妇苦不堪言的高达25万美元治疗费用,这对于工资收入很低的约翰夫妇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约翰面对一大笔医疗费用束手无策,但他望着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儿子,于是一个过激念头在他头脑中,他持枪将在医院急诊室的所有人劫持为人质,要求医院为儿子做心脏移植手术。也许是约翰的这种救子心切的过激行为,让医生的冷漠心融化了,医院答应为约翰儿子做手术,医院寻找了半天,也没有拿到与约翰儿子相匹配的心脏,为了将频临死亡边缘儿子拉回来,约翰毅然举起手枪对着自己,他要把自己的心脏捐儿子时,此时,在场所有人都震惊好在我为约翰准备开枪自杀掀心时,影片出现了转机。医院找到了与约翰儿子血型相匹配的心脏器官,最终儿子得救了,约翰挺着胸膛走上了法庭
《迫在眉睫》这部外国影片,为什么能感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观众呢?就是因为这部影片呈现出人性美从及血溶于水的亲情,影片中,约翰急诊室内与儿子的通话、以及他临终前流着泪与儿子的道别,这感人场景,在不知不觉中让人落泪。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这就是高昂医疗费用,这不仅在发达的美国存在,在目前我们国家也存在。
如今患者去医院看病。高昂的医疗费让人承受不赴,每次。我去医院看一个感冒发烧。就要花干儿八百。现在,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贫困家庭成员,因患重病付不起医疗费,而向社会求助的报道
看完影片后,我被主人公约翰不畏生活艰辛,克服一切困难,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拯救儿子生命,但约翰的这种过激行为,告诉我们父爱如山。
亲爱的观后感 篇7
手捧一本《亲爱的安德烈》,此时的我已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深深打动:“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长,有多远,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是啊,人生旅程,必然漂萍离散,哪有恒长的厮守?当我满怀憧憬地奔向远方,却从未留意在背后默默目送的她!
那次,我报了个夏令营,为的是逃离母亲的约束。临行当天,我起的很早,却发现厨房的灯竟然亮着,走近才发现,原来是母亲为我包了我最爱吃的饺子。在我狼吞虎咽时,母亲已经麻利地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在去往机场的路上,母亲欲言又止,只是时不时地看我。
到了机场,母亲突然发现我衣服拉链没有拉上,于是费力地踮起脚尖,为比她高一头的儿子拉好,口中喃喃的说着:“出门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己。”她的眼中满是疼爱与不舍,我心中的坚冰被狠狠击破:我是多么无情,让母亲为我牵肠挂肚,我这么大了还不知感恩,只是一味地心烦她的唠叨,不时地与她顶嘴。母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无私地把母性的温柔给予了我,我则是一粒渺小的种子,贪婪地吸收每一缕光芒,但待我冲破土壤,却忘记了感恩!我突然看见母亲像疾风骤雨中的海棠,仿佛不堪一击!我敬爱的母亲啊!您何时消磨了自己的容颜?天边如血的残阳变得格外耀眼,像剑一般射入我单薄的瞳孔,我想把这讨厌的阳光揉出去,却不料它又化为一弯浅浅的水,在我的眼角,描绘出您慈祥的面孔!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哽咽了好久才郑重地说:“妈,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读懂了母亲默默地目送只为你回头一望,只为你一句郑重的诺言。
鱼对水说:“你不了解我,因为我在你的囚笼里。”水对鱼说:“我最了解你,因为你在我心里!”
亲爱的观后感 篇8
不慎的离散,留下的只是一生的寻找,希望的背后却只能是失望。黄渤说“失去了小孩,就只剩下了亲爱的,所以影片名字就叫《亲爱的》。我以为此部电影也会围绕着亲爱的写,可是看后才知道,亲爱的,看似甜蜜的电影名字,可只有看后才知道背后的心酸。
一别当年,一生的思念和追寻。爱伟大,亲情更是伟大。寻子之路多多艰辛,多少失望与希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亲爱的。
我想人这一生,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万物者,暂聚之形,而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情者。人若无情,与万兽同之。情牵万物,系千秋。我们思念着亲情,思念着友情,思念着爱情,故致亲爱的。
离别之情故能牵动人心弦,正如此时,我会无比思念着我的父母。游子在外,每逢佳节,思念至深。我爱着我的父母,爱着他们的勤劳与无私。爱着他们一生为着我,就只是为着我,不断的勤劳着。
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显赫的地位,靠的只是双手,撑起这个家。近日,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瘦了,天气太热,父亲和我一样,最是怕热。想着他工作出汗,眼中就不由出现那情景,仿佛就在我眼前。眼泪不由的往下滑。父亲从小对我就严厉,每次做错事,父亲不用出声,就他的眼神就足于让我下次再不敢做错。慢慢的,长大了,不再那么怕他了,也没再觉得父亲的眼神有多吓人,多的只是爱与和蔼了。什么都变美妙了,唯一让我不敢承认的是,父亲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每次都害怕向他头上望去,我担心自己会控制不住自己哭泣。
父亲和我一样,有想出去外面多多看看的野心,以前小时,在想还是自己家乡好,有山有水,有朋友,只是到现在才理解原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人曾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便是他的世界”。突然很想带着父亲一起出去走走,哪怕一天。父亲说带我去天安门看看我们的首都,只是没机会,父亲说带我去南方,感受江南小调,父亲说。如今的我,真担心岁月无情,好想趁现在,和父亲出去走走,可现实无奈,没有的是机会。每每想到这,心会不自主的揪着。
我不会让父亲说亲爱的,因为他永远不会失去孩子。只是岁月无情,担心的事迟早会发生,但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一起好好的,不会让父亲说亲爱的。
亲爱的观后感 篇9
图书漂流活动已经进行到第二阶段,这次我们阅读的是贝芙莉克莱瑞小姐写的《亲爱的汉修先生》。
书本身就比较薄,再加上书内有许多插画,我很快就把这本书读完了。一遍看完后,我觉得这本书很没意思、很无聊。但是后来我又想了想:能获得国际大奖的书应该是很优秀的文学作品才对。于是我又把这本书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才发现这里面有许多深藏不露的东西。
我最喜欢书中的主人公鲍雷伊,我认为他很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是一个离异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就和母亲一起生活,一般只能和父亲在电话里对话,他是多么想见到自己的父亲呀!但是,他没有丝毫对父母的怨言,而是尽量地去理解父母的难处,这点让我十分惊讶。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在背地里埋怨我自己的父母。我认为他很聪明,也很有创造力,竟然能想到在午餐袋里装一个报警器防止小偷偷东西。这种新颖的想法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可能有些大人会认为这是天马行空,但我觉得很好。因为这毕竟是他自己的新想法,一个小孩子能想到这种方法,我觉得已经很棒了。我认为他也十分可爱,因为他也和绝大多数小学生一样讨厌做额外的作业,我现在也是这样。其实,我觉得他这种想法很正常,在他那种年龄段不应该那么紧张,天真活泼一点反而更好。每个人都有童年,在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里,为何不让自己更开心一些呢?
读完了第二遍,我又开始读第三遍、第四遍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把书读透了,就会从中读出很多知识。在《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里,我懂得了:要理解爸爸妈妈,他们也有难处,要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上一篇:《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通用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