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精编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设计应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理解心理需求提升体验,日常设计能否更贴近生活?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1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读的书籍,这一部书籍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着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唐纳德·A·诺曼在本中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应该让用户一目了然地知道如何去操作,应该让消费者享受乐趣而不是饱受挫折。诺曼指出,优秀的设计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诺曼的这本书主要从概念模型、预设用途、可视性、匹配、反馈提出了设计心理学观点。特别是举了很多设计的例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原本比较深奥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

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而是由于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 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 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 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 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 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 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 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两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 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 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 个带 xxx 功能的 XXX,首先重要 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 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 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 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 iphone 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 APPLE 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ifferent”的 APPLE 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 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 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 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 投放市场了, 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 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 这两个设计原则是说, 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 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 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 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 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 APPLE 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 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 APPLE 先推出 Retina 显示屏呢? 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 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 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在本书的内容中,作者表达了这样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足见“行为与信息”是联结人与物,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纽带。由此可见,“行为”不仅仅是狭隘的,看得见的动作,还应该包括在人的大脑中发生的那些内部“思维”的操作,那也是行为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看不见的内部操作决定了看的见的外部动作。如果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框架来解释上述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信息在其中的作用。

诺曼博士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要想设计出自认为中心的,方便实用的产品,设计人员从一开始就要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设计的目的大多是要让产品为人所用,因此,用户的需求应当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本书的重点在于研究如何设计出用户看的懂得,知道怎样实用的产品。但这斌不是说产品的易用性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所有伟大的设计都是在艺术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没有必要因为追求产品的易用性而牺牲艺术美,反之亦然。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2

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论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探讨的范围了。

作者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中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原则,提醒消费者购买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在你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应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比如当我们看到剪刀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时候我们到一家高档宾馆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进门,虽然大门看起来很高档大气。

一辆豪华大巴车司机面前有一百多个按钮,但对于司机来说并不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设计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则。但当我们面对一台复印机上的那几个按钮时竟然一头雾水。

当我们用手机拨打了个号码,然后将听筒附在耳边,我们会听到“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已经拨出等待对方接听。如果没有几声“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应用了信息反馈的原则。

钥匙、U盘被设计成为只能有一种方式插进锁孔或USB接口,这正是设计者考虑到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堵上了这种错误的可能性。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则。

……

这本书很有趣,我把它当作科学小品来读,在书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寻找的各样设计。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一个跟设计几乎毫不沾边的传道人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呢?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但它至少打开了我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读过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讲到一个原则:一个顽皮经常做恶作剧的小孩,大多是因为缺乏被关爱,他们搞怪的潜意识是引起注意。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仅实用于小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大人。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3

昨天终于把《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看完了,看了快一个学期了,因为书中列举的设计案例比较多,讲的很细而且每一个主题分的很细,整体看下来还是要花一些时间。作为设计学方面的著作,我个人看完觉得它其实也是比较主观的一本书,虽然不一定有实验来论证其中的准确性,但是还是有一些观念可以学习借鉴,我分享给大家几句我觉得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句子段落:

我们必须接受人类行为的本来方式,而不是我们希望它应有的方式。

使用中的困难来自它们的设计,而不在于尝试使用它们的用户。

大脑是根据外部世界来建构的,每一个行动都承载着它的期望,这些期望影响着情绪。

我们需要将单词“失败”从我们的词汇表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体验”。

人们不断的犯错,犯错是我们的天性的一部分。

设计的意义显而易见,即提供有意义的结构。

愚蠢的问题可能会触及事情的本质,而每个人都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你认真对待每个提问时,经常会发现意义深远:显而易见的事情经常根本就不明显。我们之所以认为它显而易见,仅仅因为我们以前经常这样做事,但现在这些事情被质疑,实际上我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曾经多少次我们通过愚蠢的提问,通过质疑显而易见的事情,才发现问题的解决之道。

科技在发展,但人的本性不变。即使在改变人们做事的方式,但最基本的需求仍未改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人和文化的变化极其缓慢。就像法国的谚语:改变越多,终归于同。

好的策略是专心于以及占据优势的地方,让强者更强。不要盲目跟随;要关注优点而不是缺点。如果产品真正具有优势,即使存在其他“差不多就好”的方面,它仍然会取得成功。

在巨大的社会变化中,一些基本原则会保持不变。人类一直都是社会性的人。我们的技术可能会改变,但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将永久存在。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人是很复杂的,但是又是彼此相似的,好的设计应该是一种良好的交互法则,让机器和人更好的配合在一起。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4

前一阵刚读完这本书的,是通过网上的推荐知道的。对于想从事产品、设计相关工作的同学,这本书是极好的,就比如我来说,最开始想从事产品方面的工作,在网上了解到关于产品工作最多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需求”,因此读了很多用户研究、用户心理方面的书籍,但是抓住需求之后该怎么做,这本书就很好的告诉你了。

说一下这本书的梗概,这本书基本全部是干货: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视性运用的五种心理学概念、用户感知的三个层次、用户行动的七个阶段及对应的七个设计基本原则、双钻设计模式等,这本书“手把手”的教你怎么把需求转化为好的产品设计。对于我来说,就弥补了我产品知识上很重要的一环。对于其他新手来说,这些基本知识是必须的,值得认真阅读。

当然了,这本书也是有问题的,当你读了第三本,即《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之后,这本说的局限性就立刻显现出来了。《情感化设计》的序言里诺曼引用了一句其他设计师对他的《日常的设计》的评语——“如果我们遵循诺曼的主张,那么我们的设计将是可用的,但同时都会很难看。”是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日常的设计》考虑到了几乎所有关于设计的问题,但是唯独没有考虑设计的美学因素,但是美学因素又是市场上产品能否成功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直白点说,《日常的设计》更像一本学校的教科书,偏重的是理论,实用性稍差点,所以建议把这个系列都好好读一遍,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来用。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5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个学设计的人来说,当然设计师也不例外了。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一精一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

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这也就是设计师与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设计师吧。

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一毛一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书中也讲到了计计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一性一活动。

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一性一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一性一、边缘一性一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澳大利亚着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一性一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一性一的、开放的。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关于设计创作的独特方法,拓展出我们设计创作的思维,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设计,什么才是美的设计,什么设计让最大化的群众所接受,因此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我们还要为之做不懈的努力。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全面的去考虑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一性一,正确的一操一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一操一作意图与可能的一操一作行为之间的关系,一操一作行为与一操一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透彻的去理解和领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觉得中国的设计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6

通过这个学期的《设计心理学》课程,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和设计心理学有关,它是真正的融入到了我们的方方面面,所以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学习设计心理学,相信它会对我今后的设计有极大帮助。

课上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是书里所看不到的,时下好的创意,好的广告,好的建筑艺术……在学习中,我觉得老师的那种教学模式,我比较能接受,不是一味的死读课本,而是举例分析,给我们讲很多社会上的实例,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它的含义,更好地掌握所讲的知识。老师讲得不枯燥乏味,我们听的也津津有味,让我们在快乐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也增长了见识。老师讲的东西不是照着书本走,而是从书中提炼的精华和要点,跳出书本讲一些设计师应有的技能常识和实际应用实例,给我们看的一些优秀的广告、建筑、产品的设计等,让我们好的设计师是怎样做的。

设计心理学学习让自己开拓了视野,培养了思维判断能力。想问题也不会只从一个方面想,而是会从其他方面想。每当遇到难题时,我告诫自己,在当今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是正确的,放弃了学习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先是策划一个即将实施的项目,然后按照策划的要求进行构思、制定方案、实施操作、绘制图样、进行施工、检验样本、通过设计方案的验收等整个环节的工作。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学了《设计心理学》我觉得设计是为人们而服务的,最早设计的生产是为了人们的需要,然人们感到方便,简洁,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才产生了设计,从而为人们服务,方便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比如,人们觉得走路很累,就发明了自行车,而且在现在,自行车也成为一种环保低碳的潮流。对有近视的人,设计出挂在耳朵上的眼镜。这都是方便人的设计,从心理角度上说,它也满足人们的需求。它是能让人舒心的美的东西。能表达设计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就像装潢设计,真正好的家装就会让居住的人心里感到安心和舒适。这都离不开心理学。只有学好这门课才能真正的做好设计。

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离心中的目标还很远,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开拓一个人各方面的视野,从而提高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

上课也希望老师继续介绍实际优秀的设计给我们,让我们也能了解国外的设计趋势和理念,感谢老师的辛勤教导,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有了很大的收获。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7

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澳大利亚着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 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就开始讨论美学问题。柏拉图阐述了美是独立存在的观点。那么美是什么,什么才是美,这是人类一直是人类在探讨的问题,并逐步形成各种美学相关的学科,其中与设计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审美心理学。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关于设计创作的独特方法,拓展出我们设计创作的思维,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设计,什么才是美的设计,什么设计让最大化的群众所接受,因此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我们还要为之做不懈的努力。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8

花一个多星期空余时间读完这本书书中内容并非想象中那么易于理解部分理论不适用于国内的设计环境童鞋们可能很难完全将这些优秀的设计理念,贯彻至手头的设计工作中但这确实是一本值得读,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很有必要读的好书从事视觉设计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开阔下设计思路摘录书中部分启发性的理论 ——归罪习惯——人习惯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人在找失败原因时,拥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抱怨或嘉奖几乎脱离实际。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历类比的根底上,那经历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行动的构造——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可称之为“执行”和“评估”)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构造,不管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不管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设计人员假设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响。遇到适宜的时机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须具备高度准确的知识;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减少了可选择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量)记忆的类别——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展记忆。

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展理解、解释和整合。一些规那么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外表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限制因素——物理构造、语意、文化和逻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假设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构造,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展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忧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如果遇到的新情况与过去的经历非常相似,人就会把原本罕见的事情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人对某件事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强迫性功能是一种外力限制因素,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就无法进展下一步操作很多好的设计都是在试制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通过试用,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然后进展改进—— 这有点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设计人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识思维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称为“选择性注意”。当人遇到问题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这种现象标准化实际上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文化限制因素。例如,由于汽车的标准化,在你学会开一辆车以后,你就有理由相信自己不管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开什么样的车,都不会有问题。

以上是《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9

诺曼的《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等书是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从25年前诞生到现在,书中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引入设计的方法,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工作者。

25年后,作者重新修订此书,谈到写作此书的初衷时说,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便是将读者转变为优秀的观察者,分辩出那些给现代生活尤其是现代科技带来很多问题的不合理、糟糕的设计,引导读者观察那些优秀的设计,以及那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和顺畅的有思想的设计。之所以增订内容,也是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换代,许多案例已过时了,有效的设计理念也需要更新。从最初的一版中关注如何设计出合理易用的产品,作为补充则是《情感化设计》中的愉悦、乐趣和情感及其作用。

在增订版时,删去了一些过时的案例,一些让人存疑的概念,增加了用户体验、预算、计划及竞争压力的内容等等,作者相当于将25年来写作的五六本作品的设计思想更好的融于一体,而在《设计心理学》一系列作品中成系统的呈现。作者对这一版的增订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书后附录长达四页的感谢以及长达10页的综合阅读与注释,以及长达五页的英文的参考文献目录皆可见作者的审慎态度。

相信,这次增订是作者多年产业经验的一次回顾与整理,也是设计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延伸。时代在变,案例在变,相信诺曼提出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会一直继承与延续,并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中焕发新的生命与光采。下面,让我们就几个关心的设计问题,略作一番了解。

早年在设计课上,老师问“什么是设计”,同学们的答案各不相同。在诺曼这里,答案之一是: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且是解决正确的问题。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这一过程就叫设计思维。事实上,设计也并非艺术设计工作者或爱好者的特权,曾经有一个提法叫“人人都是设计师”,所说的也是每个人都有“设计”的潜能,都可以关注问题及解决问题。

市面上的设计类图书,来自美国的出版物(教科书除外)喜欢以说理的形式阐述问题,而日系的设计出版物,特别是那些有设计背景的设计师们的作品,则是非常细致的分条缕析地阐述“过程”。诺曼阐述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流程,观察-构思-打样-测试。构思环节依然是头脑风暴和不受限制的创意。诺曼甚至为循环往复的设计流程引入了程序开发中的“瀑布模式”。

第七章的“全球商业化中的设计”也是新加内容,侧重讲述产品周边一些诸如时间、成本等限制条件。就像在设计类课程上,老师们分享的案例几乎全是世界大品牌的精彩案例,每每在问起,当小成本设计时,如何达到相同的效果时,几乎皆是沉默。可是现实是,我们的日常设计,不可能人人都在为不计成本代价的超级或巨型公司服务,我们日常设计几乎都面临着时间、成本、差异化问题,如何在种种限制条件下做出成功的设计,似乎更符合现实需要。

第七章的内容作者分享了历史上对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像仍然在研发路上的“可视电话”等。科技不断进步,技术追求永远没有止境。曾经读过《创客》一书,展现了个人或者小团队的创新力量。就如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有大设计的存在,必然有“草根”的崛起,但这一浪潮中,毫无疑问,设计在其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就像乔布斯所说,“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其实,是设计的力量改变世界。

也许因为是诺曼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再加上早期读过他的简洁版本的《设计心理学》,所以,今天再重读增订版的此书,只觉得内容全面细致,却没有早年读到时的“饥渴”和欣喜。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后感 篇10

各种生活的审美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所不在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兴盛,使审美活动日益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景:街面上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招牌、超级市场里造型精美的工业消费品、地铁站川流不息衣着时尚的摩登人群、影视作品中光怪陆离的震撼视听„„这些审美活动越来越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于大众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今天的“审美化生活”或者是“生活化审美”。

在消费文化时代,人的消费行为将愈来愈多地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审美色彩。只有实用性而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日常商品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摒弃,艺术设计正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它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商业、消费市场、科技等诸多因素,再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使之不但具有物质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而作为设计日常的一些应用就应注意到一下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李砚祖先生认为:“设计直接影响和反映着生活质量的高低,生活是设计的目的,设计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设计则成为人类生活艺术化的工具。”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艺术设计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实转化。众所周知,商业设计对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成为一种可以为日常生活增值的服务,并能引导大众消费,带领艺术进入生活或者生活艺术化进程。徐恒醇先生认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总是与社会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生产对于消费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商品的生产把适用于审美功能以文化的多样性在产品中结合起来,它能提供各种时尚商品而造成流.日常生活审美化”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日常生活审美化将一些过去不屑于审美价值的东西纳入审美范畴并加以关照,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活动的增多,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更趋于多元,这在一定程度推动公众审美教育和艺术眼光的提升,而同时,代表性的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在对日常生活产品的需求中释放出来,也可以影响和促进产品设计和服务的不断完善。尤其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是因为产品的物质功能已经得到普遍保证,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与丰富、人类自我意识的情感化需要变得更加迫切,于是人们将使用的物品和生活环境视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表征,甚至“把世界作为自己的作品来关照”。

如何管理复杂

“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令人困惑”“好的设计能够帮助我们驯服复杂,不是让事物变得简单(如果复杂是符合需求的,而是去管理复杂”——唐•诺曼

这本书贯彻了一个思想就是:复杂的事物也可以令人愉快。有些复杂正是满足需求的,事物太简单时,也会被看做呆板和平庸。人们更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太简单会让人感到厌烦,太复杂会让人感到困惑。人们更喜欢复杂、功能多的事物。

而应对复杂的关键是找到理解的两个方面:一是事物的设计决定了它的可理解性,它是否有潜在的逻辑作为基础?二是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解能力和技巧,我们有没有花时间和经历去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构造?可理解性和理解力是两个要掌握的决定性要素。

让复杂不再可怕

书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然我想以更本土化、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说出来。就如很少人愿意多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网站,当花上几分钟后网站依然没有太多的闪光点时,大多数人就会关闭网页了。但很少听到有人因为学习骑自行车、开汽车很难,因而放弃或者逃避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这些任务而言,这些时间是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设计师一方面要让产品具有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当复杂(需要等待、学习等是不可避免时,用让用户理解复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世界如此复杂,但是我们大部份都能做得很好。甚至在没有经验的全新的情况下也能应付。重点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语义符号,它像是指示器,使得社会中的各种信号能被解读。很多语义符号并非是蓄意设计的,而是在事件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附加品。但是利用这些语义符号进行设计,能起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综合起来说就是复杂不可怕,让人们无法理解、认知混乱才可怕。那么如何为人们进行设计呢?遵循人们的使用轨迹,了解人们的真心愿望。同时将产品和服务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如何处理复杂呢?对组织结构和模块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充份利用一些自动化功能,如默认选项、强制功能等以简化操作。一个简单功能的物品和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却并不被人看好,人人喜欢好的功能,因此对“简单”的追求很有可能只是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一个伪命题。心理学生来说,复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简单的事物反倒令人困惑。设计优秀的物品应该是容易被人理解的,它们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设计拙劣的物品使用起来困难,因为他们不具备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或是给用户提供了错误的线索,从而使用户陷入困惑,破坏了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

设计情感化

“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唐•诺曼

我认为对于诺曼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产品也可以将情感信息元素从设计者那里传递给使用者。现在,居多事实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人更好的工作。使人感觉良好的产品和系统会较容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有着良好沟通的物品,容易让人有更长久的情感依赖。设计生产那种没有情感可言的、冷血型的产品,就不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不可能拉进人们之间遥远的感情距离。而如果产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情感化因素,就会让人们在交流时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喜欢它,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因为情感化的设计而靠的更近。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组成部分,在人性化设计的诸多定义中就有“最大限度的迁就人们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情感,使人感到舒适”,“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并让人能在产品背后得到更多关怀的用品的设计”,这些含义中都包含了对情感的关注。情感化作为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与人性化设计共同致力于产品设计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呵护上,在产品设计中全面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提高产品的亲和力。只不过情感化设计在细致层面上更注重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给人们带来更多轻松快乐、幽默新奇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再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个性时代的基础上的。对情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个性是人精神世界的突出表现。随着物质均质化的结束,个性消费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设计师要充分认清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历的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将情感化设计的着眼点放在情感需求的差异化层面。时尚是产生在社会大众共同体的情感需求层面上的,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因而建立在时尚基础上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大众情感需求的体现。

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将会是市场的必然趋势。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喜爱的情感就产生了。从而交易也产生了。一切都是为了打动你!而让形态打

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需要:1、漂亮的外形、精美的界面由此提升产品的外在魅力,并最快传递视觉方面的各种信息。视觉的传达要符合产品的特性、功能与使用环境,使用心理等。2、产品特质的情感化真正的设计是要打动人的,它要能传递感情、勾起回忆、给人惊喜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3、操作的情感化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情感上会越发喜欢这种构思巧妙的产品,这种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感,从而排解了人们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所以得到用户的青睐。

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情感化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体贴,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诠释着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把对人情感需求的充分关注融入设计之中,满足实用性以外的需要,设计出令人快乐的产品,为人们带去更多可以获得愉悦和感动的产品,激发生活的热情,让生活丰富多彩。做为设计师,我们要设计出有情感的产品,必定首先是一个有爱,懂得热爱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人。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体验。

61 3917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