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读后感精选3篇
《路得记》展现了忠诚与爱的力量,描绘了人性之美和上帝的恩典,令人深思,感动不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路得记》读后感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路得记》读后感 篇1
路得是以色列史上或者在圣经当中一个很平凡的代表,却又是救恩史中浓重的一笔,路得记是第一卷以女子名字命名的书卷,而且还是一个外邦女子,能被特别纳入正典当中,想象应该是一卷写作非常了不起的书卷,可是这是一卷读起来,找不到华丽的词藻,尽显的是朴实无华,犹如百花丛中一朵喇叭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妖艳浪漫,可她却有着内心的质朴无华,默然的做着神美好的见证。
它也不是一卷波澜壮阔列王争霸的史诗级巨作,短短的四章篇幅,而就算是四章篇幅,却也只有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一些家庭琐事,吃喝,工作与婚姻,可也就是这样一副再普通不过的琐事,每一笔中却又无法掩盖上帝对世人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这里他是一位奇妙的引路人,将行在黑暗与咒诅,痛苦与绝望的家庭,一步一步的引入丰富的伯利恒。
他又是一位化腐朽为神奇的大工匠,把一位极其卑微,甚至被以色列人看为不起的外邦女子,打造成一个辉煌以色列君主大卫的祖母,更是被列入耶稣基督肉身的家谱中,可谓流芳百世,让无数的以色列人敬仰。
书中描绘了路得的跟随,孝敬婆婆,勤劳朴实,以及苦尽甘来的美满婚姻。她原本是和以色列人无有交集的摩押女子,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将来会是那么荣耀,在她原来的思想中不过是找一个男人嫁了,过一个平淡的生活,相夫教子,孝敬公婆,亲爱邻里,却没想到嫁给了一个以色列人,而那个人却意外的早死,使自己和婆婆一样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
也许从此就这样了,再也没有什么起伏了,但冥冥之中或者我们更坚定的说,那在人心中做良善之美工的圣灵引导她在艰难之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这个决定也真是改变了一个普通女子不普通的人生。这个决定也使一个柔弱女子一生都活在感恩和喜乐之中,她做出了什么伟大的工作?不过是做了一个对神应有的顺服。
她在家庭中是一个满有才智和能力的女子吗?经文并没有给我们说她有多少的才华,却只显出她谦卑善良的品格,以及殷勤做工的态度。
也许用一个贤良的家庭主妇来形容她更合适不过了,在最卑微的事上体贴神的心意,结出最美善的果子,这不正是在暗中察验人心的上帝所喜悦的吗?
没有深思这卷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路得的生平事迹与自己的信仰生活相结合在一起,在预备的过程里越来越觉得这卷书所隐含的魅力,虽篇幅简短,但处处都有神留心的呵护和奇妙的引导。
在思想她们孤苦无依,带着绝望的心回到伯利恒时,感概我们的一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孤苦无依,历尽人间沧桑,犹如一叶扁舟,随风摇拽,几近崩溃沉没之际,幸得神的怜悯,给予我们一处温柔港湾。
她和婆婆回乡了,离开故土走向陌生,柔弱的女子内心要承受怎样的决绝?纵使风雨多磨难,泪洒无言默跟随。
她的决绝让我们动容,没有高言大志,没有激情轩昂的情绪表达,只是一步一步的相扶着走下去,然而每走一步就是在向世界死,向上帝活;是在向旧人的习俗说再见,向新人的生活说你好;什么是伟大?是把生活中的每一步走好。
回到伯利恒,要面对的依然是愁苦,她的心里没有抱怨,没有自怜自爱,哀叹这世间的不公,选择用自己这双柔弱的肩膀扛起变卖了产业的空乏之家,都说女人是软弱的,可在路得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坚韧,她的坚韧不是中国传说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也不是法国大革命中为自由而战的女神,只为为人妻、为人媳该尽的本分。人都在问我该怎样服侍上帝?路得岂不是服侍的榜样吗?尽了她该尽的一切本分,在凡事上都使神和人得益处。
文峰回转,再艰难的路都有穷尽,上帝似乎遗忘了这个家,但峰回路转,让我们看到原来历尽的千辛和万苦,不过是神为我们预备了一个更美的家,更美的归宿,原来如此贤良淑德的女子是玛伦不配有的,神早已预备了一个更美的新郎在等待着她的到来。
思及于此,我何尝有过路得的称赞,又何尝有路得之千辛万苦,但我却享路得所享之恩,原本是这世界的渣滓,世界也要丢弃和厌恶的,如今却成了这世界不配有的,成了何等的人,真是神恩无限,祂从不向我们解释为什么,只向我们要一个继续相信的信心,可哪怕只是这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也无法时刻呈现,我们只要神恩,不要神,我们只要祝福,不要疾苦,我们只愿坦然接受,不愿负重前行。
一位朋友写到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如果所写的文章不针对自己,只是一个文化流氓罢了,文对自己,才有鲜血般的深刻。(有幸征得作者的同意使用这一句话)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有过被刺痛的属灵经历,这疼痛也许还是在蒙召的那一刻,此后再也没有那般疼痛的敏感,渐渐麻痹,以至彻底失去了那根神经线,文不对己,就没有鲜血般的深刻,同理读经不为自己,也就失去了扎心的果效了。
《路得记》读后感 篇2
在《圣经》中,3篇赞颂杰出女性并以她们的名字命名的叙事作品——《以斯帖记》、《犹滴传》和《路得记》长期以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和大众的喜爱。不同于以斯帖和犹滴凭着智慧和胆识所完成的壮举,路得以一个普通女子的善行传达出了人性中的温情光辉,从而触动着古往今来读者们的心,带来了阳光雨露般历久弥新的感动。
《路得记》在整个《圣经》中有着重要地位。犹太人在他们每年五大节日之一的收割节(又称七七节、五旬节)上作为谢恩经文诵读《路得记》,以此宣扬人人相爱、彼此忠诚。“路得”在希伯来语中,就是伴侣、朋友,或友谊、结合的意思。《路得记》之所以动人,就在一个“情”字。首先是婆媳之情:路得为使婆婆老有所养,背井离乡随婆婆来到了伯利恒,其贤其孝,不亚于亲生;婆婆则能以慈母之心为路得的终生幸福考虑,成全了路得和波阿斯的婚姻。路得在婚后始终如一地奉养婆婆,婆婆则把她与波阿斯生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同时作品还描述了恋人之情:路得的善良淑惠给波阿斯留下了深刻印象,波阿斯则以他的宽厚和关爱赢得了路得的尊敬和爱慕。在夜晚的麦场上,路得在婆婆的指引下按当地的求婚方式躺在波阿斯脚下,羞涩地送去爱的柔波“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优美的田园意境,质朴的爱情描写,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从艺术上讲,这部作品叙述极为简练清丽,勾画场景全用白描,如花含苞,馨香尤远。在思想感情上,则表现出对情与理之间平衡的寻求。波阿斯喜欢路得,但他还要在长老的面前按照律法询问比他更近的亲属,在得到表态后才郑重表示愿承担亲属的责任——娶路得为妻。这体现了波阿斯行事的稳重磊落,遵从传统伦理和宗族规矩。在路得与波阿斯身上寄托了希伯来民族的伦理理想: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彼此关爱,站在他人立场上替他人考虑,同时不逾礼法,达到人际关系的完美和谐。
在《路得记》创作的时代,狭隘的民族主义泛滥,为保持希伯来人血统的纯洁和信仰的专一,竭力反对同外族女子结婚。作品中反复用“摩押女子路得”的称谓,强调了她的异族人身份。而就是在历史上与希伯来民族素有仇怨的摩押族,养育了后来成为希伯来民族史上伟大国王大卫的曾祖母——路得。作者站在各民族互助互爱的立场上,有力地驳斥了民族狭隘主义。《路得记》不仅从伦理角度传唱了婆慈媳贤,又从神学角度宣扬了上帝之爱的无差别性。摩押人是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与其女乱伦的后代,不得入耶和华的会;士师时代摩押人又欺压以色列人多年,然而路得这个摩押女子却得到了上帝的赐福,成了大卫家的祖先,呈现出普世主义的端倪。
此外,这部作品还有民俗学研究上的价值。19世纪以来,民俗学家发现《路得记》反映了宗法制时代希伯来人“寡妇内婚制”的古老风俗,即丈夫死后,寡妇由夫家关系最近的亲属娶去,娶时将死者的家产一并赎回。波阿斯在娶路得前询问比他更近的亲属,得到脱鞋为证后才娶路得便体现了这一习俗。
《路得记》读后感 篇3
《路得记》提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圣洁慈爱的男人,一个忠心勤劳的女人,当然又不只是这些。《路得记》是一部绝望中见希望的书,福音书也是,死是剧中,而不是剧终,至终是复活是希望。
一、遇挫折
约十年前,因为躲避饥荒,拿俄米跟丈夫和两个儿子去了外国。现在,她家的男人相继离世,她的倚靠(包括自己)都断了,从她愁苦的言语可看出。这时老家丰收了,准备回去。
临行前,拿俄米告诉两个外国儿媳,回娘家再找个丈夫。当她照着人的逻辑、见识,讲明她们现在的处境和没有希望的前途的时候,俩人同哭。可能是不舍,可能也是哭自己命苦,但不论怎样,理智胜了情感,老大回去了。
老二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决定跟着婆婆,哪怕前面要面对的是没有婚姻,而后来的结局也没辜负她,给她安排了一个慈爱且办事有能力的男人。这是后话,在起身要离别的当时来说,她们的心境是灰暗的,天空没有一丝色彩。两个愁苦的女人,这也是一种友谊吗?谁说婆媳关系不能美好呢?
可以应用的地方:生活中遇到事时候可以像路得那样,在心志上选择不放弃,虽然前途按理智没希望,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欢喜。
这里对话可见拿俄米开明,并不强求她们跟随自己,反而主动说服她们离开,并祝福她们。对于我们能学到什么?不辖制别人,而是释放别人,感情上事业上。
二、黎明前
回到拿俄米家乡,妇女们问是那谁吗?意思是快认不出她了,因为年岁,因为生活。而她回答的不是身份问题,而是诉说着自己命运的苦楚、没有意义、没希望、没生趣,诉说着对上帝的埋怨和心中的愁苦。
而此时上帝的回答是沉默,默默忍受她的怨气和复杂混乱痛苦绝望的言语和心,怜悯感受她的痛苦,一个丧失一切倚靠、感觉一无所有、只有日复一日重复着无聊的生存所需做的事的人的痛苦,深沉的无声的绝望,正如他承受约伯的苦。
路得此时也无言,但她却可能是此时最坚强的一个人,因为爱一个人的缘故,从她后来的殷勤工作可以看出。
就在这绝望的时刻,上帝开始行动了。不是之前什么都不做,袍领她进入苦境进入绝望,在绝望中为她预备了同伴,她生命中关键的人——路得。
总之,上帝现在要带着她们出来了,借着另一个关键的人,波阿斯。
这里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出埃及的波澜壮阔,十灾显现、红海分开、磐石出水、天降吗哪,有的只是极其平常、枯燥无味的生活,而就是这个时候,拯救的大幕拉开了……
三、大幕开
“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路得出去谋生,“恰巧”来到婆婆的丈夫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而此时,波阿斯也“正”从伯利恒来到那块田。没有万众瞩目,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充满希望的背景音乐响起,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是怎样的时候,拿俄米不知道,路得不知道,波阿斯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
波阿斯注意到路得,开始关注她,了解到她是谁,且跟自己有关系,知道她是一个殷勤的女子,一个离开故土漂泊的人,一个脚步流浪在天涯的人。
而路得是从早到晚作工不停,只有稍微休息。她在屋子里休息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命苦吗?若这样想,可能早就跟大嫂一样离开了;沉浸在无望中吗?她只坐一会儿,就出去继续工作,可见并没沉迷于哀怜,从她在离别时候说给婆婆的话,头脑清醒、感情深沉热烈,心意坚定。
不管怎样,波阿斯主动行动了。说话安慰她顾念她保护她祝福她,而路得也谦卑感谢。波阿斯显然也没停止关注她,吃饭时候邀请她一起,暗中帮助她、容她、不羞辱她、叱喝她,从捆中抽出些来。可见波阿斯跟人印象中财主不一样,而路得从到拾到晚上。
婆婆看见路得一天的成果,知道是有人顾念体恤她,而不只是勤劳所得。而路得也加波阿斯关注了,要不怎么知道波阿斯的名字呢?接着从婆婆口中得知波阿斯也是位名声很好的人,和路得在当地的名声一样。只是从人来看,他俩没什么瓜葛,没什么可以走到一起的希望。
从之前波阿斯很仆人跟路得对话,可见他为人和善的一面,而婆婆拿俄米又说,那人跟我们的关系,此时估计她已经想到,要为路得和波阿斯促成婚事了。书上说到,“路得仍与婆婆同住”,圣经虽不像别的书一样玩弄文采、炫耀文笔,却在波澜不惊、心平气和的叙述中诉说着大事。就是说波阿斯和路得都没发生男女关系,清清洁洁的爱,波阿斯没往这方面想,路得也没有,正如亚当没想到,夏娃也没想到,但是上帝想到了,拿俄米也想到了。
四、拿俄米
拿俄米胸有成竹,路得大方顺服。拿俄米鼓励路得出去,“女儿啊,你只管去"。路得听命行动,并没觉得难为情或不放心什么的。
波阿斯这里表现出单纯的一面,吃喝欢畅,且是睡在麦堆边,而不是睡在家里平房顶上,或与妻同睡,可见他多半未婚。似乎有些“没心没肺”,不知道波阿斯有没有妻子,这么大了,他在家族中排行老三?
可是上帝叫醒了他,在夜半,“那人忽然惊醒”。经过开始的慌张后,他依旧是祝福、安慰、顺服、欣赏、承诺、担当、清洁,没有玷污她,不坏她的名声,“不可使人知道”,又供应她。
回去后,婆婆显然不曾入睡,在等着她回来消息,拿俄米看婚嫁对女人来说是“找安身之处享福”。
波阿斯也知道是拿俄米的主意,更知道是上帝要自己有所行动的时候了。因为他自己也知道拿俄米回来了,无依无靠地回来了,却没有主动去帮助,至少书上没写波阿斯主动行动。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有为路得尽亲属职责的机会,按犹太风俗,虽然首先轮不到他,虽然他也似乎喜欢路得,因为他关注她,一句“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可见这些事他全都听了。
可见波阿斯是有些被动的人,但一旦任务、要求、需要、指示明确临到他时,比如路得到了他田里,躺在他脚前时,他知道不能再拖延推迟了,必须行动了。而今夜就是了。他给她带回大麦,说不可空手回去见你婆婆,意即说我必给你一个答复。
五、晨光现
而拿俄米依旧是胸有成竹,并信任波阿斯,静观其变,了解波阿斯。即有种“我所能做的都做了,现在就看这事怎么成就"。
波阿斯昨夜若睡了路得,则他认了;若不碰又不管她俩,则他就要承担羞名了。他肯定也没睡好,坐在城门口。书上又说“恰巧”那人经过,就是那个首先应该尽责的亲属。那人也是务实干脆,于己产业有利便赎,无利便拒了,也不怕担羞名,与波阿斯截然不同,一个顾利,一个顾惜人。
波阿斯此时极其像个男人一样,做事有序有理。拣选长老,在众人面前说,要买下族兄名下的地,娶路得为妻,并无羞耻怯懦,众人见证、祝福,为这女子为他为他们家得亨通得名声。于是波阿斯娶路得为妻。
最后看拿俄米的结局了。拿俄米得“子”,这子是日后以色列国王大卫的祖父。但从常人的生活来看,看来又得子,且看见爱自己的人享福,岂不是一件美事?生命有悲时有喜时,上帝没撇下她,她还有波阿斯这样的亲属,还有孩子,还有儿妇。
有首粤语老歌叫《雪后有春风》,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
雪后有春风野草烧没完
世事循环转穷途生机见
长夜会离去红日终可见。
是啊,失落有时,欢喜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失有时,得有时。
拿俄米在回乡前的愁苦中时,
能否想到日后还有欢笑的时候?
谁知道你不会绝处逢生?
谁知道前路不会花明柳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