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职业活动【参考10篇】
马克思通过哲学、经济学和政治理论的研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推动工人阶级解放,影响深远,如何评估其贡献?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马克思的职业活动”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1
人们印象中的马克思形象,多来自马克思的画像和塑像:宽阔的额头,浓密的发须,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位伟大的思想巨人,少年时代便把自己的命运与劳苦大众紧紧联系在一起。17岁时他在中学毕业作文中写下了“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的人生誓言;30岁时他和恩格斯一起创作出《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皇皇巨著《资本论》则成为工人阶级“向资产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下这些美术创作以标志性故事为线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形象化、通俗化的解读,用生动的美术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故事。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2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1835年秋,在中学毕业试卷上,他说明了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的伟大抱负。同一年,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最后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月马克思开始为科隆的《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进入该报当编辑。他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普鲁士专制统治和德意志的封建势力的论文,不久马克思被迫离开主编职位,后《莱茵报》也被查封。
1843年马克思与燕妮·封·威斯特华结婚,婚后迁往巴黎。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8月底—9月初,在巴黎与恩格斯会见,开始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共同进行斗争。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前往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想以此组织建立国际性的共产党,以便吸收各国先进分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他俩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维也纳和柏林爆发革命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意志,在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指导了德国和欧洲革命,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849年后定居伦敦。
到伦敦后立即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系统地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经验。1864年9月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在这部巨著中,他阐明了剩余价值论,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1805年—1870年间。马克思几乎每天都同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通信,商讨各种政治、社会和自然科学问题。从1851年开始,他还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和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报刊撰稿,其中包括对中国问题的评论。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建立,马克思高度评价这一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并给予热情的歌颂和支持,写出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1875年马克思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给予了彻底的批判。由于反动政府的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严重的损伤了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因病与世长辞。后和他的夫人燕妮同葬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引了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马克思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3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依靠这一方法,马克思一次次完成了理论创新和自我超越。
由于马克思把自己学说的命运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了《共产党宣言》能够紧跟时代甚至引领时代,永不过时。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段非常著名的话,出自17岁的马克思的高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在中学时就提出了选择志向的原则。循着这一原则,马克思孜孜不倦地奋斗,用他革命的一生践行了这一伟大志向。
以实践检验权威、超越权威
让我们记住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著名的格言:“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如何“改变”?年轻的马克思拜先哲为师,吸收其思想精华;同时以实践作工具,来检验先哲们的理论,从而发现问题,不让思维禁锢于对世俗权威的迷信之中。
从确定为人类解放而献身的伟大抱负,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13年间,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的转变历程,自始至终体现着“改变世界”的创新精神。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这些大人物都曾被马克思奉为精神偶像。但马克思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人云亦云,而是从实践中检验每个理论的漏洞和破绽。他用黑格尔的革命精神和辩证法的“批判的武器”,来克服康德哲学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继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又发现黑格尔的思想并不能帮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于是坚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宣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最终他了解了“革命实践活动”的目的,认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机械的、片面的、非历史非辩证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
学习、质疑、批判,这恰恰体现出马克思对于探索真理的虔诚的态度。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这一方法,马克思不止一次提到。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就清楚地告诉世人,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依靠这一方法,马克思一次次完成了理论创新和自我超越。
“实践问题”,这是贯穿马克思一生而思考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来说,不是想得太少,而是想得太多——各类标新立异的思想派别彼此间互相写文吵架,但只是流于言语和表达形式上的争辩,却没有意识到真正要紧的是关注社会实际的发展变化,以及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
马克思用实践的原则代替了思辨的原则。但实践活动的地点放在哪里?马克思摆脱了当时流行的本末倒置的哲学和国家理念的束缚,认识到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不能到“大厦之顶”去寻找,而应当走进“市民社会”,关注人的劳动生产。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工人运动进入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纲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研究了各国的革命史,直接参加了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并同它们保持密切联系,在1844年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与此同时,作为马克思亲密战友的恩格斯也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在纺织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还结识了一批社会主义者和工人运动的领袖,密切关注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1845年,他通过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有着资产阶级身份的恩格斯,却能写出深刻反映工人阶级状况的理论著作,这无疑让马克思产生极大的兴趣。1844年,在巴黎第二次见面时,马克思便迫不及待地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可以想象,恩格斯的社会实践之法为马克思解决问题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帮助。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程中,马克思也正是综合了两个人各自的实践成果,将之上升为共同的理论,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奠定了基石。纵观《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观点,无一不带有实践的烙印;这一烙印,也使《共产党宣言》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著作。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4
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时写过1篇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以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职业选择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从虚荣心、幻想和理智的关系角度对鼓舞的来源本身做了分析。马克思认为我们很容易受到虚荣心的蛊惑而忘记理智对我们的指导。在他看来,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使人觉得是鼓舞的东西。更何况一个人还会很容易就被名利所裹挟,完全受不可抗拒的欲念所左右,听任偶然的机会和幻想去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不再是听从理智的教导,根据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来做出自己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如果“最足以炫耀的职业”也成为了职业选择的标准,由于“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我们不仅容易受虚荣心支配而唤起对某一职业的热情,我们还可能受到幻想的控制,把我们的选择美化成为“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这样就使我们不会仔细而全面的分析这种选择,不会衡量这种选择的全部份量,也就是这种选择所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首先,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包括自己的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特别是应当从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而不能从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出发,更不能有虚荣心。其次,他还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以此为指针就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才是最高尚的职业,选择这样职业的人才是最崇高的人,才是人们最敬仰的人。
一、对职业的热爱是原动力
如今,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蚁族”、“啃老族”、“海带”等词汇折射出如今各种不同的择业就业心态。我们面对现在严酷的就业形势时,应该怎么样选择自己的职业呢?马克思在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由此可见,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充满热情,深切的热爱这份工作我们才想要去为之而努力。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古往今来,众多历史名人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白求恩等,哪一位不是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己任,一生都兢兢业业为了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呢?追名逐利,得意于一时,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人生的要义,短利、小利、私利使他们失去了本应取得的人生更大的幸福。我们的年青人是否过早就失去了黑格尔所提倡的青年的精神,由于时代的改变,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了太大的关注,而忘记了现实的最高的责任是在于努力奋斗去复兴国家民族。
这篇文章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但在今天看来,青年马克思这一职业观的现实意义也没有因为历史年轮的增加而减弱。马克思的职业选择观,对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志向而不只着眼于短期利益。选择职业也是一门学问,在大学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要让自己陷入迷茫的深渊。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职业活动是一段伟大的历程,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5
区分不同层次的“劳动”
对马克思的“劳动”是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回答,取决于如何理解“劳动”,而“劳动”的界定是一个可能比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更为麻烦的问题,因为古往今来对它的理解太多也太复杂。根据马克思对“劳动”的基本表述,本文具体分成以下三个层次,而“劳动”是否是意识形态,则取决于在何种层次以何种意义来看待它。第一层次是人类学视角,即“生存劳动”是人的自我持存的手段和基础,体现的是“劳动”的基本含义。这个观点虽然在以前的思想史上也有人谈及,如斐洛就认为,“劳动具有一种类似于食物的作用”,但只有马克思做了系统提出和明确阐述。马克思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马克思论述的“劳动”首先是一种事先建立,一种再生产,即是对生存的生产。人必须再生产自己才能持续存在,作为类存在物也才能得以延续,自我永续是“生存劳动”的应有之意。人以使用、制造工具的劳动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来首先获得生存(即衣食住行=人的持存),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动物。这也是延续了黑格尔的说法,即动物并不汗流满面地劳动,它直接地通过自然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此相反,人的杰出之处在于他间接地自己生产自己的面包,把自然仅仅当作手段来使用[6](P218)。“劳动是造物主,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开始和终结,意识的唯一决定因素,人性和最终现实的连接,事实上它形成了最终的人类现实。”
劳动”不仅与人的存在直接同一,而且也使人类得以走出动物界,取得了超生物的存在,包括超生物的肢体(工具)、大脑(语言)、思想、情感甚至到社会组织。正由于此,在马克思看来,就人的存在无非是在世界中的一种活动而言,“劳动”绝对是属于人的存在,“生存劳动”不是与诸如游手好闲或者游戏相区别的个别经济活动,而是人创造自己的生活并同时塑造世界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劳动”近乎被人们忽略不计。显然,这样的“劳动”(labour),就其最初级意义而言,“意味着受生活必需品的奴役,这一奴役是人类生活条件固有的”,这样的活动被阿伦特定义为“玩的反面”。
按照马克思本意来说,首先,从实践哲学层面上看,主张从“生存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过程及其对于主体的根本性塑造、至关重要的影响角度来看待“劳动”,它就是颇具神圣性的创生体,具有强大的创新力。因此,可以被视为一个自由存在,具有生存本体论意义,用基尔克果的话来说,“劳动仅是自我生成的意义所在”。但是,作为人的谋生活动,作为满足自然生存基本需要的单纯手段,它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绝对自然事实,没有被建构性,因而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其次,从认识论层面上看,“生存劳动”是经验统摄,它不是实体性存在,而是一种功能性存在或属性存在,有三项基本规定:第一,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主体”;第二,逻辑上是谓词,只能表述主词;第三,在定义上、时间上、认识秩序上都是第二性的。它能建构人的感觉,进而使得认知成为可能。这种必然存在但又兼具认识性的“劳动”,时刻需要反思和质疑,也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存在。第二层次是经济学和政治学视角,“生产劳动”历史性地改变了人类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体现的是“劳动”较高层次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劳动当作使用价值的形式要素是一个和一切社会形态都独立无关、不以它们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一个永久的自然必然性”,“形成价值的实体的劳动是等一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并且一再强调“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在马克思看来,既然人类所有价值(商品价值和服务价值)主要是由“生产劳动”创造的,而非来自上帝、理性、供求关系、语言交往、人际利害等供给,广大劳动者就有权获得应有的合理经济报酬。此外,马克思关注人不仅只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者,更是以自己擅长的劳动及其成果参与广泛社会交换体系的交换者。也只有在需要、劳动、交换标志着生产的自然逻辑这一意义上,才能把“生产劳动”主体还原为普遍人类主体,而非以个体为范型。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社会学层面而言,马克思关注的都不是个体主体,而是具有内在矛盾或悖谬的复杂的社会世界。因此,绝非是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学派所言说的“劳动”仅仅是经验的自然性事实而非社会性事实。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主要着眼于物质生产领域,强调物质“生产劳动”,虽然他也注意到非物质性劳动,认为“人类劳动不外是劳动力的支出,不问其支出形式”,例如店员的劳动、客运劳动等,而且承认这些劳动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第三产业并不发达,因此,马克思没有重点研究第三产业“劳动”。此外,为揭穿资本家养活工人的传统谎言,也使得马克思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工人阶级的“生产劳动”上面,未考虑资产阶级的“管理劳动”,这也是一再被现代学者们所诟病的原因。
《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关心的是:人不应是在对某物的“生产劳动”中与自己本身同在,而是仅仅在不与“生产劳动”发生关系时才与自己本身同在,是自由的。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只是在吃、喝、生殖等动物性功能中感到自己是人,而在被迫“生产劳动”时感到自己是动物,这就被压制在为人的级别之下了。因此,“劳动成为‘雇佣工人’的生存形式,而教养的占有则成为‘有教养者’的特权”,这时,劳动者迫切需要一种将“劳动”和“教养”合二为一的崭新社会制度。在该制度中,“社会主义的合法意义相对于国民经济学来说就在于,国民经济学停留在自私自利的需要体系那里,而社会主义则调和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把集体精神设定为目标。经济学忽视了市民社会精神的和人道的一面,因为它只是阐发了存在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外在的关系”。
因此,马克思认为,财富的创造、生产力的发展,不应以“敌视人”、“对人漠不关心”的方式取得,经济秩序(劳动、需要和生产关系)和政治秩序的合理化运作,也绝非某些特定阶级的专利,应该是现代个人主体在社会共通性维度上的一种普遍化实现和群体在普遍性维度上的实现。第三种是解释学意义上的“自由劳动”,体现的是“劳动”最高层面的表征形式。从现存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超验的理论预见,但从人类发展而言,又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规定。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相矛盾。“劳动”的对象化不但不是人的本质的确证,而且是人的本质的丧失。自由是虚幻的,仅仅存在于必然的现实世界的彼岸而与必然相对峙。在未来社会中,起初服务于个人直接需要的“生存劳动”和“生产劳动”,成为一种抽象普遍的“自由劳动”,即没有人再加工他自己需要的东西,相反,每一个人都不是忙于实现他自己一定需要的满足,而只是忙于满足自身的普遍可能性。个体也只能在抽象掉他自己需要的情况下,以成为满足所有其他人需要的总体合作者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劳动”的价值不再是直接在于其生产,而是在于它间接地通过所有“劳动”彼此之间普遍的依赖性而也允许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劳动”显而易见必然是社会性的。相对于既不必也不能“劳动”的动物和植物而言,“‘劳动’既是人的义务,也是一种伦理砝码,凭借‘劳动’,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凭借‘劳动’,人使自己自由;凭借自己的‘劳动’挣得自己的需求、并恰好也在食物的筹措中保持了人的尊严。可以说,没有一种‘劳动’不体面,惟有它才促进和解放人性”。
可以说,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和“享受”才不会被割裂,“劳动”才能恢复其本来面目,成为第一需要,是一种享受,是完全自由的。
显然,马克思意义上的三层次“劳动”是依次继起的关系,从人类学意义上被建构起来的作为最低层次的“生存劳动”具有自然事实的绝对性,不具有被建构性,也就是不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和鲍德里亚判定意识形态性的“劳动”应是在第二层次上言说的,其批判锋芒也可延伸到第三层次上的“劳动”,却无法触及到第一层次上的“劳动”。因此,本文言说的也是二、三层次的“劳动”。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6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翻开最新一版《共产党宣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不同时期特点和不同国情,为其在各国出版撰写的7篇序言。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两位伟人在近半个世纪里,不断向世人传达着他们的观点: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根据形势,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概括了两位伟人所秉持的理念。在他们看来,一套科学的理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同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长期低潮的考验。一系列实践上的“重创”导致科学社会主义备遭质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发表了1872年德文版序言,坚定地说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1848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以为“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但到了1895年,恩格斯则明白无误地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
就像在序言中所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这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使自己的理论更加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继而引导后人正确理解《宣言》的应有之义。
“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主义,而要时刻与时代发展条件相结合。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正是由于马克思把自己学说的命运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了《共产党宣言》能够紧跟时代甚至引领时代,永不过时。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马克思的这一方法论,为世人学习《共产党宣言》指明了方向——共产党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辟前进道路,同时又不能将之标签化、套路化,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将其发展到新的水平。毛泽东当年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知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读懂了《共产党宣言》,读懂了马克思,在并没有大量无产阶级、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哲学条件”的中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序言中的“告诫”与“教诲”,在话语体系上何其相似,在思想方法上如出一辙。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7
马克思的一生主要是研究理论和哲学,要说职业,以下几次可以算得上.
1841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
1844年2月,马克思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人;
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他被选为国际的********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8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地继承、借鉴地吸收的过程。而《共产党宣言》则是以实践来批判和借鉴前人理论的典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部著作,《共产党宣言》在以实践为武器去伪存真的同时,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的成色。若没有严谨的创作态度,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
马克思对待学术的严谨,很大程度体现在对待著作的责任心上。他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共产党宣言》全文仅万字,然而却字字珠玑,这是马克思对自己苛刻要求的结果。凡未经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决不出版。恩格斯曾给马克思写信说:“……对你自己的著作,哪怕就稍微马虎一次也好……我也清楚地知道,拖延的原因一直是你过于严谨。”但马克思不能忍受将不完美的东西公之于众。马克思曾告诉他的女婿拉法格,他宁愿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
1844年,马克思埋头于不为人知的艰苦写作之中,写作内容甚至连恩格斯也不知情。80多年后,这些厚厚的手稿才被后人发表出来,命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重要的手稿为何当初没有发表?这恐怕是跟马克思严谨的态度分不开的。在他看来,自己需要向恩格斯请教有关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很多论据都需要核对清楚。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事实,把没有作最后校正的手稿拿给别人看,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事情。
马克思的严谨,还体现在对待工作亲力亲为。为了研究需要的资料,他不厌其烦地做着许多琐碎的事情。为了证实哪怕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经常奔走于图书馆与博物馆,作详细的读书笔记。在1843年到1847年间,他写出24本经济学笔记,摘录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约70个经济学家的著作。为了能阅读第一手资料,马克思在50岁时开始学习俄文,不到两年,就能顺利地阅读俄国文献了。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吃惊地发现,马克思的稿纸里竟有超过两立方米的材料是俄国的统计数字。
严谨,造就了马克思极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体系,让他在集中创作《共产党宣言》的那段时期能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从1847年12月到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就创作完成《共产党宣言》。看似一挥而就的轻松,其背后是十几年的刻苦勤奋。《共产党宣言》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无一不是他们十几年理论创新、亲身实践、严谨治学累积的成果。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9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灵感的东西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由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 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能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使我们感到压抑。
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以自我欺骗来解救又是多么糟糕!
那些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同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
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卡尔·马克思写于1835年8月12日
马克思的职业活动 篇10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上一篇:大学职业规划书大一新生 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精选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