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职业生涯规划优推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银行职业生涯规划优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一篇】
摘 要:本文就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做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强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来改变员工离职倾向的方法。
关键词 :职业生涯管理 离职倾向 关系
前言:
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员工的流失问题。职业生涯管理指的是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的薪资待遇,职业规划等一系列关于员工职业晋升和发展的计划。主要体现为员工对企业工作环境以及薪资待遇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离职意向也被称为离职意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流失,是企业员工为寻求其他工作机会,而放弃现有工作的倾向程度。离职倾向与人力资源流失之间的差别在于,离职倾向是企业员工的心理状态,并未进行实施的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凸显出来,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的有形资产的作用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企业的有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指的就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企业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现代市场经济 体制下,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然而,任何企业要想发展都离不开人才队伍,通过经济手段拉拢人才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招揽人才的方式,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吸引人才的是一个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员工是否能够为企业贡献自身力量,愿意为企业服务。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企业员工流动逐渐频繁,而在企业员工流失的过程中,内部制度和管理模式都是可以通过人为因素来进行整合的,而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才是影响企业员工流失的最重要因素。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妥善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切实地为员工制定职业规划方案,从而留住人才,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的100名员工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人员中,男性55人,占调查总数的55%,女性45人,占调查总数的45%。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10 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法对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其中调查问卷来自职业认同调查量表以及离职倾向调查量表。量表内容包括对调查对象的职业期望,职业动力,职业价值观,职业承诺以及自我决定感五个方面进行考量。采用七点积分法,分数越高,说明离职倾向越低。其中离职倾向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
(三)研究结果。调查对象的职业认同得分。通过调查,显示出调查对象的职业认同得分如表1所示。
1.调查对象的离职倾向得分。通过调查,显示出调查对象的离职倾向得分如表2所示。
通过对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的100名员工的调查,可知: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与离职倾向呈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员工对于工作环境以及薪资等待遇的认同感越强,其离职倾向性也就越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决定员工离职倾向的关键因素。
三、讨论与建议
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与离职倾向之间呈现出反比例关系,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拓展员工职业发展平台。作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为员工制定出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员工能够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晋升的机会和路线,给员工创造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具体到个人,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特点和实际的工作职位,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蓝图,同时,还要为员工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形成专业化的职业技能体系,在提高员工职业素养的同时,激发出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和职位的认同感,降低离职倾向的出现和蔓延,为企业留住人才。
(二)营销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离职倾向的出现。企业工作环境的营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基础设施指的就是办公环境中的配套设施,从办公环境的整体考虑,整体布置和装修风格要符合大部分员工的审美需求,其他办公设备也要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第二,要加强企业内部软件的建设。也就是真正的工作氛围,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变得密切起来,这样能够使部门领导及时地掌握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中的需要。另外,还要注意员工内部之间的正常工作关系的处理,将工作与生活区分开。工作氛围的营造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企业要制定出以人为本的工作制度,有以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
(三)适当调整员工的薪资待遇。现代企业中,薪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员工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通过调查,员工选择离职的原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企业薪资待遇过低,无法满足员工正常生活所需。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要加强对员工薪资待遇的管理,以物质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也是避免员工出现离职想法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企业还要设置一定的薪资奖励标准,对工作完成质量较高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并按照企业的经济效益,适当地调整员工整体的薪资水平,使员工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让员工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结论:
目前,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使得部分企业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避免员工流失的现象出现,就必须加强员工工作环境的营造,职业规划的制定以及薪资待遇的调整,这些都能够有力地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降低员工离职倾向出现的概率,为企业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篇】
关键词新生代员工,人力资源管理,非货币性薪酬激励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由于其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一批独生子女的代表,社会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给予了重视与关注。80、90后被成为“新新人类”,他们崇尚自我,追求自由,尽管曾经被冠以“自私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这样不好的称号,但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战场及北京奥运会舞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生代的担当。随着时间的推移,80、90后新生代员工现在正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80、90后多接受了大学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知识技能水平。随着他们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给企业带来新鲜的气息。新生代员工所具有的创新探索精神正符合当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需要。诚然,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企业管理层在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的挑战。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新生代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制度等诸多环节在实施的时候,都必须结合80、90后的价值观特点。
本文讲着重探讨针对80、90后新生代员工的薪酬激励中的非货币激励机制问题。
二、现状分析
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80、90后员工多有着拼搏奋斗的精神,能够对于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以饱满的热情去完。他们也有创新精神,愿意为组织的发展献言献策。但与60、70后等老一代员工不同,新生代员工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很注重个人生活的享受,他们希望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享受生活。因此,新生代员工多不愿意加班,即使组织愿意提供高额的加班费作为补偿,仍然很难改变他们的意向。这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如果新生代员工的工作负担过重的话,他们多会选择辞职,造成了一些行业的人员流失率较为严重。以商业银行行业为例,商业银行是公认的高薪行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在商业银行的平均薪酬比其他行业高出近一倍,但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人员流失率大的问题,造成组织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招聘与新员工培训成本。以以外资商业银行也为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韬睿惠悦的调研结果显示,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外资银行的人员总体流失率达到18%,部分关键岗位的流失更加严重,其中个人理财专员的离职率高达%,另外通过对全国51家外资银行总体薪酬状况调查,2011年平均薪酬增幅为%,高于2010年%的实际平均薪酬增幅。但一些关键岗位员工的流失仍在继续。其中流失的员工多表示加班时间过长、工作任务量过大是辞职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针对组织里的80、90后新生代员工,单一的高薪激励并不能有效的留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探索非货币薪酬激励机制来加以完善。
三、双因素理论及非货币薪酬激励机制探讨
根据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保健因素是员工必须得到满足的,否则将会造成员工的不满,因此,组织必须给予员工合理的报酬与福利,避免过高强度的工作时间与任务,这是保留与激励新生代员工的基础。另一方面,激励因素是能够激励员工的因素,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组织忠诚度,有效降低人员流失率。怎样更多的满足员工的激励因素,成为组织激励措施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除了传统的货币薪酬激励制度,利用非货币薪酬激励制度能够有效的提升组织的激励效果。
非货币薪酬激励包括组织提供给员工的带薪旅游休假、情感方面的沟通、给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其他多方面的精神激励。
80、90后新生代员工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热衷于游历与冒险,旅游成为他们大多数人喜爱的娱乐方式。组织可以为员工设定一定的绩效考核目标,为组织完成任务的员工开展带薪休假旅游,一方面可以达到激励员工积极工作的目标,另一方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情感沟通方面,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以从绩效管理环节入手。首先,在初期制定绩效目标的时候,上级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期望值来制定员工个人的绩效目标,这样没有结合员工个人实际的目标不但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反而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上级需要和下级员工就目标的制定进行良好的沟通,员工可以上级说明自身对于绩效目标的认识与接受程度,上级可以传达组织的目标与要求。传统的绩效管理多局限于绩效考核这一个环节,而忽略了绩效的沟通与绩效的辅导这两个重要步骤。过分重视考核成绩与奖惩的挂钩,缺少和员工的沟通交流,绩效管理将会失去其本身的激励作用。上级可以综合利用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方式,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聆听员工内心的真实想法。努力让员工感受到组织对其的重视与信任,从而提升其忠诚度与稳定性。
另一方面,组织应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帮助。对于80、90后新生代员工,由于刚刚步入职场,很多员工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不明晰,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而组织有限的空缺职位晋升有时会对新生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打击。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不仅能解决新生代员工的职业规划困惑,另一方面也能缓解组织内部的激烈竞争气氛,由于组织的团结。组织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为新生代员工进行辅导,也可以从内部培养工作经验丰富、职业发展历程较为成功的员工来进行讲解与辅导。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情感认同与工作积极性,也能为组织培养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篇】
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的跳槽路线非常简单:从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从股份制银行到更小的股份制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很多人跳槽的目的很简单,为了一份更高的薪水或更高的职位。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据我了解,很多人跳槽后,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而变得快乐,反而因为对新组织的不适应、新制度的不了解、新关系的处理不当,而变得痛苦不堪。这里面也就凸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跳槽究竟是职业需要,还是逃避现实的一个路径?
那么身处如此芜杂纷繁世界的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其实,关于职业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直到我看到《做最好的银行职员》一书,并与两位作者做了沟通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方法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这是一本专门针对银行从业者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书籍,在国内琳琅满目的职业规划书籍中,独树一帜的细分了银行业,并利用大量实际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职业发展视野。
个人与企业发展找交集
问:《做最好的银行职员》一书是我了解到的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本细分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书,两位作者应该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课题,做这样的探索是基于怎样的想法,或者说触动您写这样一本书的源点是什么?
答:关于这个课题,我们研究了很长的时间,之前也出版过包括《人生导航图》、《职业发展与自我经营》、《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书籍。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银行的新员工越来越多,他们多数都是80后,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和培训与我们四十岁以上的人是很不一样的,强行套用原来的制度对他们进行管理是完全不行的。
现在的年轻人比较讲究自我,我们不能抹杀或者忽视这个特性,相反,如果你把他自我和内在的东西开发出来,他们会自觉根据组织、机构提供的平台设定目标,而且目标设定之后,他们会去寻找达成目标的方法。他们会主动的思考:如果我想发展,那么我必须要有能力、要有想法、要有业绩、要有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样组织的目标也就变成了个人的目标,而同时组织也就解决了从外部管理向内部管理的转移。 显然,这是一种创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换,也就是从制度、行政、外部转为内部的、自发的管理了。
另一个,我们研究发现很多员工不愿意学习,学习很费劲。实际上,这就代表大家没有目标和规划,学习也就找不到方向。通过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学习,让他们自我设定目标和人生战略等等,让他们能了解要干好这个工作需要准备什么技能。比如,如果我想做优秀的理财顾问,需要哪些技能、技巧、技术,自己就可以去学习和充电。这样就由外在培训变为内在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有个感觉,真正优秀的人才不是靠公司培训出来。外在培训是靠行政压力,现在年轻人是不接受的。另外一种原因很可能是你培训的东西是他不需要的,或者是他意识不到培训的内容对他是有用的。你想通过培训把一个不合格的人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这个可能性很小。只有他从内心真正的认同,你给他说的,他才能听的懂。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单位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那么个人的成长与公司的成长怎么结合在一起呢?这就需要职业生涯管理。公司需要将职业发展通道、选人机制等制度做好设计,个人根据自身情况拟定发展目标,形成统一,自己发展。这样一来,个人好了,团队好了,组织整体就好了。把公司的愿望变成个人愿望,不是通过公司去管理你,而是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实现从外部引导你成长,内在自己想成长的格局。
我们希望职业生涯管理变成新的职业发展方式,能够让个人与企业在发展中找到交集,从而实现更加和谐的发展方式!
境由心生,职业亚健康
问:我个人非常认同您所说的银行职员目前普遍有一定的职业“亚健康”状态,您认为这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银行业,行业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竞争的程度越来越强,管理的密度也越来越高,员工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所有的从业人员如同上紧了弦,一直处在超负荷的运转状态中,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分析环境,思考未来,只是习惯性地低头拉车,没工夫抬头看路。活没少干、班没少加,累没少受,可是离优秀却越来越远,以至于在自己离开岗位的时候,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这就是岗位的亚健康现象。
职业的“亚健康”和身体的亚健康一样,只不过将腰酸背痛转移到了职业上,具体表现为:被动接受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应付差事,缺少工作热情,难以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长期以往发展下去,必然会对银行和个人都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组织没有做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没有明确员工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配套的相关措施不到位,导致员工方向感不明确,有力无处使等等。当然,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职业的“亚健康”还是需要个人去解决,据我们观察,当你有了一种心态,就会产生一种与之相对的行为,你有了这样的行为,就会得出与之相对应的结果,这些结果又反作用于心态,按照相应的惯性循环下去。因此,职业“亚健康”,正是由心病所造成的。
我心我行
问:书中提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我心我行”,能详细谈谈吗?
答:叔本华曾经说过:“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正如工作中的“亚健康”是由心病造成一样,优秀的工作者也都是有强烈的自我职业塑造意识。我们知道在这个行业里,有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特别是一些刚刚进入金融业的新人,会觉得银行的条条框框太多了,看不到发展在哪里?我想说的是,优秀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你对自己认识清楚,心里想到了,你才会自觉的去做,快乐的去做,自觉的将组织发展与自身目标相结合在一起,并获得最终的成功。这就是我说的“我心我行”。每个优秀的银行职员都是用不懈的奋斗编织着自己的未来,用勤奋的学习完善着自己的人生,用忘我的工作充实着自己的生活。他们并不是没有困惑和痛苦,但是他们也善于用自己的智慧,或承受或享受地去化解工作的不如意,让自己日渐成熟、优秀起来。有的人,甚至也有一身的伤痕,几乎沉沦于失败的边缘,但是他们最终挺了过来,因而更加优秀。
统一和持续的规划
问:银行就像围城,从外面看光芒四射、从里面看迷茫失落、对于广大年轻的银行从业者,您可否给一些建议?
答: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可以接受的、利用你可以利用的,这就是社会现实。我们要谋求的,无非就是能够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如果你能够明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那么即便再苦再累,你也会觉得值得。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第四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93-02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初中毕业就读职校,并不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而且很多学生因为考不上高中,有不同程度的中考创伤——挫败感和自卑感。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无心向学,生事捣乱的状态。学生们的生存哲学是“随随便便又一年,六十分毕业刚刚好”。这就是大多数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倘若学生不能转变思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必将虚度三年光阴,更不要说成长为社会所认同和接纳的职业人了。学生将荒废的是自己人生最宝贵的青春,而社会将失去的是一大批有可为的优秀职业人。
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十几年的财经专业教学,从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的角度发现,我们目前的教育更多着重于知识性的教授和讲解,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校三年没有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身份的认同和转换,没有目标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
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主要内容是面试技巧教育,礼仪教育,推荐表的制作方法等等。笔者近几年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发现,这种临阵磨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我们的中职学生是不够的。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职校生一进校就开始,形成长达三年的教育体系。下面笔者以本校财经专业学生为例,谈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
(一)认识自我,认识专业
目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偏见,普遍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随着普高热的升温,中考后半段考分的考生成为职校生的主流。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构成成分,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品行不良。以致中职校被人戏称为“垃圾回收站”。我校进校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并排挤,嘲笑那些爱学习、想上进的学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在校蔓延。
因此在中职的第一个阶段,我们主要进行“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教育活动。(1)联合驻校社工,心理老师通过开展“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今后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我行,我能,我突破”等一系列的专题心理讲座和心理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2)班主任开展《成长的翅膀》、《形象与礼仪》、《沟通的艺术》、《时间与我同行》、《团队合作》系列的职业素养主题班会。(3)由各专业老师在各班进行专业特色介绍。(4)个人职业潜能发展评估。协同职业测评机构对新生进行、情绪、责任表现、效率特质、合作协调等相关心理能力检测,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使学生对自身潜力有明确的认识,自我规划能力有所提高,对情绪的管理与压力的解决有明显的改善。(5)开展“以社会需要什么财经人才“为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在通过看招聘广告,访谈等方式调查社会工作单位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什么要求,要达到社会所需的专业要求,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哪些努力。调查结束要形成调查报告。(6)开展“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兴趣、特长等,了解客观环境对自身实现职业目标提供的机会,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出自己初步的、有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7)举办财经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大赛和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的短板,为下一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
通过系列活动能让学生明确三年的奋斗方向,努力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人有了目标就有了希望,有了方法就有了实施的动力。
(二)深化规划,逐步实施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五篇】
一、现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与用人机制相对落后。目前,农商行在人事管理体制上,大部分仍然沿用原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方式,从整体看还没有引入足够的自由竞争机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在提拔、使用、吸引人才的方式上和工资报酬分配上,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烙印。
(二)激励机制内容单一、模式落后,“逆向调节”机制较为明显。农商行所采用的员工激励措施主要有:发放年终奖金、业务提成、组织旅游、提升职务等,这种主要依靠物质激励的办法,对主要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的心理需求激励不足。而从目前农商行所采用的激励模式来看,传统的“职务级别工资制度”较少考虑同一职务级别不同岗位人员所作贡献的不同和对员工人力资本要求的不同,而普通员工的绩效考核则过分围绕揽储指标,较少考虑资金成本及资产质量等问题。
另外,从农商行内部人力资本的配置过程中可以发现,“逆调节”现象较为明显,即目前拥有人力资本并且能为农村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农商行内部的普通员工却能得高于市场工资率的收入,在此情况下,那些优秀人才会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会有限,最终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无法吸纳足够的优秀人才。
(三)机构人员配置机关化、收入分配职务化。主要体现在农商行的机构管理和人员配置有的仍延用以前的行政模式。员工收入分配的确定依据基本上也沿用了机关、公务员模式,分配的主要依据是职务等级,难以真正体现个人贡献。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升和薪酬只决定于工龄及职务。学历、职称、能力等难以作为薪酬分配和晋升的因素,这将严重打击农村商业银行的高学历、年轻人才积极性。
(四)考核机制不透明,缺乏合理性,不能全面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考核任务下达不够科学,不能充分考虑各地的经营环境,使考核失于公平。二是许多农商行实施激励措施时,考核目标单一性,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未充分体现员工的的特性。“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三是在干部提拔任用上,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使一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经营者不能得到晋升,导致员工思想上出现思变、思迁现象。
(五)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由于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农商行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导致员工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影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要创建一种学习型的工作环境,在这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也缺乏对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要。
二、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在思想上更新用人观念,根据农商行的实际要求制定激励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商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能,在内部应倡导领导为员工服务,视员工为财富,做到“员工第一”。按照农商行经营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客户满意为己任,获得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坚持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制定适合金融市场竞争的激励机制,采用科学的管理体制,从物质到精神,从外在到内在,从整体到个体,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全面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一是对职工进行晋升、聘任、奖惩及调整工资待遇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金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渐呈弱化趋势,然而,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
(三)实行人才“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人员调整机制。 所谓人才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提升的职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职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员工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调整工作重点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强调“能上能下”干部的管理体制,重点是干部的“能下”问题;二是按照管理人员的 “四化”要求,对年龄偏大,经营管理水平一般的人员予以调整;三是严格依法治行,对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规违纪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四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在动态管理机制运行中,要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首先,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排除裙带关系因素,构造全新的人才晋升渠道。其次,结合农商行实际,建立劳动用工置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下岗培训、二次竞岗,形成螺旋式提高队伍素质的用工、培训方式,逐步增加高素质的在岗职工。
(四)根据实际需要,做好岗位分析和设计,建立一套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来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目前国内不少商业银行采用的“双阶梯激励机制”(又称为“双重职业生涯路径”)可以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岗位设计过程中很好的借鉴。在这种“双阶梯激励机制”下,员工根据个人资质和喜好的不同,可以选择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管理生涯路径和技术生涯路径,其中选择技术生涯路径的人将来可以根据需要在管理生涯路径和技术生涯路径中任选其一,但选择管理生涯路径的人不能选择技术生涯路径,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技术路径成为收容管理路径失败者的垃圾场。目前,部分农商行的客户经理制较好的体现了这一设计原则,但其不完善之处也亟待改进,突出问题表现在客户经理职责定向模糊,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商行缺乏对其日常活动的有效激励和监控。对此,在农商行产权改革过程中,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将对管理层和技术层的激励设置为股票期权、期股或干股等形式,使管理层和技术层更加着眼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从而达到技术人才安心于技术研究,市场人才潜心于市场开拓,行政人员专注于内部管理的良好局面。
上一篇: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精选4篇)
下一篇:银行职业生涯规划【通用4篇】